那难度不是很大,对于普通本科教务系统,甚至是三...

工科女是不是真的没有前途?跨专业考会计的研究生难度是不是真的很大?_百度知道
工科女是不是真的没有前途?跨专业考会计的研究生难度是不是真的很大?
本科阶段学的是材料专业,成绩中等,不知道将来的出路在哪里,但是并不讨厌本专业。想跨专业考会计的研究生,据说难度非常大。本科阶段的学校还不错(985重点院校),如果跨专业考研考的学校不是很好,是否会得不偿失。如果本科阶段修读会计的第二专业,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和CPA,是否对将来考研或者就业有所帮助。希望前辈指点一下,现在比较迷茫,谢谢了~~~
提问者采纳
呵呵,其实很多问题你应该自己多想想,别人并不那么了解你。工科当然有前途,不要把前途曲折归在客观条件上。跨转业当然难度大。你要学人家四年学得东西,还要有信心面对老师的质询。没有勇气和信心就不要考。当然会计比较偏文,还好些,如果是自然科学类理工科,那想跨的话就很难了,我指比较好一点的学校。第二专业可以啊,不过CPA是很难考的,本专业都很难,你可以想象。请不要指望用课余时间就可以过去。所以选择道路是要下决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你要是选双学位的话,考研基本没戏,双学位要从大二下学到大四下,没时间考研而且这两个专业八竿子打不着,工作上不可能同时用到这两个专业的能力,肯定要浪费一个。窃以为考会计的研究生比较适合。考会计的研究生也要考政治,英语一。数学有所差异,材料是数学二,会计是数学三,考会计要补上概率统计这门课。专业课就完全不同了。可以从现在起关注会计方向考研的课程,在网上下载资源自学,到大四复习考研时比会计专业的人不会差太多,材料的课程保证及格就行了。
周围人也有修二学位的,感觉好像也没啥用呢,招聘时还是看本专业,修读会计的第二专业,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话能找到会计方面的工作,至于那个工作好坏程度不好说,CPA太难了,当然还是没有考上研好,现在本科生都没啥竞争力了当然名校的话好一些,材料专业还不错吧,记的校园招聘时招材料的还挺多的,什么汽车厂啊什么的挺多有名的工业类企业,既然你本科阶段的学校还不错那可以考本校的会计专业或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本校好考一些,决定跨考的话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决定,我觉得考材料也不错,这挺难决定应该选哪个的,看你喜欢哪个就考哪个吧。看自己兴趣。难度上我觉得没啥,考本专业只不过不管学没学毕竟四年耳濡目染过考试前突击过,即使不是本专业大学的那种学习状态不会落下很多
奋斗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奋斗。
-----------------------------
社会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幸福.
不是人为了社会的存在而奋斗.
社会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为社会服务的。
社会是为人而存在的。不是人为了社会而存在.
-----------------------------
生活不是精彩。精彩不是幸福。
追求精彩的人最可怜。因为他不幸福
如果我没有很多爱。那我只好要很多钱
--------------------------------
人类都是靠老天白养活的。
全人类。谁敢说自己不是靠老天养的?
没地球。我看你吃什么
好,你别做事,看老天给你吃甚么
老天不给。我看你做什么事?
--------------------------
进化了的猴子就叫人。进化了的猴群叫国家.
人类。寿命不过百年。
不吃喝。饿死。渴死。
不大小便。憋死。
繁衍后代...
跨专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却还能做出很牛逼的东西?
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初中生学的数学是咱们国家小学生学的水平,美国高中生学的数学是咱们国家初中的水平。(不知道对不对)
那么,为什么很多需要数学的东西(比如计算机图形学领域)都是人家做出来的而不是咱们 ?算法对数学的要求够大了吧?PPS:一个类似的回答,有启发意义:
按投票排序
581 个回答
恰好不久前在某论坛看到类似的话题,小可自愿当个搬运工,听听某论坛上在美藤校执教多年的国人说说他的看法,对中美教育体系有较为深入的剖析,此人刚好专业方向是数学,在美多年,应该有更多话语权,兼听则明吧。
本人对理科教育一直很感兴趣,在河里多次就此话题发帖。很多河友对教育以及中美体系比较 甚感兴趣 观点众多。现在我想简述一下我在美国七年求学执教的一些第一手见闻和感受。一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是给自己总结一下,为自己回国工作后和人侃教育整理一下材料。几点说明:1 我在21世纪初在北京某大学A学习,之后来美留学读博士(涉及学校 B C),再往后在美国执教(大学D)。我对国内本科硕士,国外本科博士等阶段的基础科学教育(包括学习和教学)都有一定体会,在我的系列中也会对中美的大学做一些对比。2 我的专业方向属于纯数学(以及相当程度的理论物理)。我对实验类学科或工科了解很少, 故无法涉及这些方向。但我教过不少数学课(大学里学生最杂的课),这使得我能大范围接触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并由此感知他们的数学水平。3 我求学的学校各自代表了中美的最高水平,我执教的也是老牌藤校。一方面我感觉到了一流大学确有过人之处,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令我大跌眼镜的现象。我感到这两方面的很多东西我似乎没有在中文媒体网站上见到较多的提及 (虽然谈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文章很多很多)。我是大学B的学生(研究生),但我的导师在大学C导致我常到C校去,故我对两校均有了解。本科新生数学基础弱于中国同地位大学B有美国数一数二的理科生源并有很多顶尖国际生源支援,但我感觉他们的平均数理水平仍不及我在中国的母校A的(规模更大的)入校生源的水平(当然A的生源在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我认为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胜利。 当然B的新生水准也是不错的,少有我认为明显配不上B的。题海/考试海/教辅/补课 体系尽管B有很好的生源,他却毫不懈怠,反倒响鼓偏用重锤敲。B高度重视数学基础课并有自己一套方案:除了通用的教材,还有两三套自编的教学讲义和“教辅材料”;教学讲义和“教辅材料”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时有更新;大量布置作业习题并对习题精心组织分类;除去正课外,要求学生必须上一周两次的小班习题课(由助教上),而由于有超强的研究生生源 这些助教(在读博士研究生)大都具备独立主讲全课程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A里甚至很多博士后都不能做到这一点);由于具有极高的师生比例 以及博士生本科生比例 B可以为每一门大课组织 庞大的教授/助教/批改作业者 体系;教授和助教均提供很多课外答疑时间;相关院系,学生宿舍,学生内部 均会组织“学习班”“解题班”等, 有的学生甚至自己出钱雇家教教自己。此外 小班习题课上 常有各种小测验(计入最后成绩);全体的大考试 则每学期(12周)有3到4次 (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A通常16周内只大考两次)。开始我还没太在意,后来我突然意识到B的这套体系不是很像中国高中盛行的 题海/考试海/教辅/补课 体系么?那么这套体系运行情况如何呢?至少从出口看,效果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不错,我教高年级课时也感觉学生的低年级课的基础打得好。学生的负担很重吗?那是很显然的。有时我都觉得没有必要搞这么多任务。但可能是学生已成年以及本身上进心强等方面的因素 我没有听说过什么被压出严重心理问题的事(也可能我孤陋寡闻了)。B的这套本科基础课教学体系 是B在北美诸校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法宝,这一点我在到了大学D后有极深体会。B是让很多中国大学流口水 很多知识分子常挂嘴边的榜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B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是这样严酷(和类似中国高中)呢? 我曾试图和来B“考察高等教育”的中国高校人员 介绍B的经验, 可他不感兴趣。 能调动起兴趣的是 各种雕像Logo和特色建筑带来的“人文气息”和 学生活动招贴,草地休闲等体现的“自由学术氛围”。。。。。。待续现在我讲讲B和C大学的 研究生教育情况。 我只了解数学这样的基础理论科学,工科和实验科学的情况可能不大一样,敬请注意。研究生学术水平远超中国同地位大学这当然是来美之前我就预计到的,但来了之后我才知道究竟强到何种程度。雄厚的学术背景不少研究生在刚入学时或入学后一年内 就已经掌握了不少较深的理论。两年以后,我见过的国内来作访问的一些985学校教授已经无法和我们讨论问题了 因为有太多我们懂而他们不懂的东西。精神原子弹一个突出的感受 就是关于人的精神面貌。 这里是我见过的人的精神力爆发性最强的地方。有一批为学术痴狂的学生 时不时处于唯恐自己学得太少太慢的精神状态。 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来到这里之前,我觉得自己长期处于一种与周边格格不入的学术化偏执状态,来了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孤独了。我甚至很担心我的某些同学会过劳死。惊人的效率强大的背景和只争朝夕的精神 造就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和中国的A大学做个对比。 比如在A大学 五六个好学生 进行任务分解 折腾十二三个星期的讨论班(每周讨论一次) 可以理解清楚某一复杂前沿学术文章。 在那时候我感觉良好得很,因为若把这文章交得我手里 我一个人便能在相同时间内轻松搞定。 而到了在C大学里 一个研究生中的猛将 靠单干两三个星期就能拿下。当然我没多久也成了这样的人。 但如果不是B和C的环境 我恐怕还在沾沾自喜自己鹤立鸡群一个顶五六个 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效率还有提高至少五倍的潜力。强烈的主人翁意识B C的不少教授自身便是学界领袖,决定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深深影响了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心态,仿佛自己就处于世界中心 未来也要争做主人翁一般。这固然有自大和可笑的一方面,但也意味着很多学生 面对再难啃的学习上硬骨头 都有“志在必得”“攻必克”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在中国国内的大学是非常缺乏的:我见过太多国内的聪明孩子不敢去学最难的学术文献。也有一些平庸者当然我要承认再好的学校都有一批水平一般的学生。不过他们中的一些在退出学界走向社会后 反而可能成为 比我们这些学究社会影响力更大的人。人的差距是最大的我一向不认为 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的差距 主要在于体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 钱比人家少太多。这个问题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也面临 需要持续大投入和一定时间积累的问题。那么在钱的问题不那么突出以后,什么是主要矛盾呢? 我以为是人的差距。确切地说 是中国未能在本土完成 基础科学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我希望我的见闻能使读者理解 为什么即使中国现在全盘复制美国的大学体制,中国的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生教育也是无法和B C这样的学校竞争的--- 研究生们的 学术基础 天赋 野心 勇气 甚至勤奋程度都远远拼不过。那么是不是 中国的基础科学没希望赶上美国了呢?中短期内(比如15年内)我觉得是这样的。 但长期看则不然。不过这要等我以后的文章解释了。待续毕业后我在大学D任教。D是老牌名校,是美国综合性大学第二梯队的一个典型代表(B C属第一梯队)。我在D大学教过从大一到大四的来自各个院系专业的学生,有的课还是人数颇多的大课。和以前一样 我只能通过数学能力来了解学生。本科生入学水平远弱于BC有些人在我看来需要重修高中乃至初中的一些数学课。个别人连小学数学(如分数的四则运算)都不熟!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偏激看法。比如 学校出的关于新生数学能力的诊断性考试题 竟然要考察自然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的四则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当然后面会考到高中的复数 极限 导数等)。而多数新生在这样简单的考题上竟只能拿到一半分。更可怕的是,他们中很多竟然敢于免修第一门微积分课(直接上第二门)。。。教学困境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已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一些刚从象牙塔毕业的青年教师(我是其中一员)对此没有思想准备。我试图保住一条底线:最起码我要解释教科书上写了的东西 让他们在学完后能看懂教科书。但即便这样低的目标 我也根本达不到而以惨败结束。比如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是:我教的微积分学生 可能几乎没有人明白积分的定义。。。直到第二年 我才从更有经验的人那儿了解到:不要试图准确描述基本概念,也不要花较多时间解释主要思路动机 或多问为什么(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而且会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那么是不是说 在所谓“素质/启发性/创造性/实质性”教学完全走不通后 只有“填鸭”教育一条路 让学生会算一些题就行了呢?事实上由于没有大学B那样强的(类似于中国高中的)管控体系 我们连“填鸭”的能力也没有。最终的结果是 通常已经有所放水的期末考试 常常是多数人无法及格。而且低年级的劣质情况 积累影响中高年级,甚至导致系里不得不把一些 有多年历史的 中高年级的课程 内容砍掉1/3以上 (但之后仍是大多数人考不及格。。。)我刚到学校时曾与系里一位老教授攀谈,当谈及基础教育失败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极差且有越来越差之势时 这位曾上过战场的老头竟然控制不住 在我面前哭起来。我在教了好几门课后 开始明白他的痛苦了。学生有自由但反受耽误另一件让我印象深的事是:D没有让我觉得学术上拔尖的本科学生。到了高年级 确有一些功课学得很好 也有心向学的人。我给过他们一些进一步发展的意见指导,但无一例外的发现 他们学过的东西非常非常少 对学科的理解 则基本还停留在新生和科普水准。在了解了他们在本科三四年中的学习经历后 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几个问题:1 在中低年级并没有完全想清楚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因此花了不少时间去体验其他的专业以及很多“通识课”。大学自由灵活的体制也鼓励他们这么做。2 以为自己所有的专业课都学得很好就行了。这样做有啥问题呢? 问题在于他们被真正拔尖的孩子(其他学校的和外国的) 甩开得太多太多了:三四年前大家的起点差不多,而现在别人“轻舟已过万重山”高出他们好几个境界去了。 怎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最拔尖的学生 具有很强的 目的性 (我一定要当科学家),自我指导性(给他足够的书,他自己就能钻研出来) 和 自我激发性 (学得越好就越不满足甚至越焦虑)。D大学的好学生没有这么强 但是如果他们从大一开始 就坚持贯彻明确的专业培养计划 他们和最顶尖学生的差距不至于这么大(起码学的专业课会多得多)。而现在 我只能指出 他们的学术基础太薄弱(很多基础专业课没学)并开出长长的课单书单。 但我知道他们没时间了:毕业期申请期快到了,一些孩子也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看似没有什么问题的学术之路 实际上导致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附近(如果以成为一流学者为目标的话)。坚持贯彻明确的专业培养计划 这其实是中国大学的办法。中国大学给学生转专业和定专业的自由 远不及美国学校。这当然导致了众所周知的 学生不得不学不喜欢的专业的问题 但也保证了 次好的学生在愿意走此专业道路时 不至于落后先进太多。 这些次好的学生(假设在中国最顶尖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强于大学D的上述好学生(虽然D的科研和教授实力目前肯定强于中国最顶尖学校)。我知道中国一些大学 近年来喜欢搞所谓“宽基础”的综合性强的 “XX班”并赋予这些班的学生广泛的专业选择权。但我也了解到很多这样的尝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后果(比如事实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力),在有些学校甚至导致了公开的矛盾冲突。D大学和中国的实践 提醒我们 “宽基础”“通识”培养体制存在的弱点:最顶尖学生不会因此更厉害 但次顶尖学生可能会严重落后(并在某个时候遭遇信心重挫)。待续上文讲到大学D的新生基础太差,导致教学质量很差。这其实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这是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文章中强调的一个词。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为什么 有很多爱好科学 有志于学习理工科的孩子 到了大学学习两三年后纷纷转专业?----因为理工科实在是太难了(so darn hard), 特别是孩子们无法战胜低年级的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But, it turns out,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having most of the fun, building their erector sets and dropping eggs into water to test the first law of motion. The excitement quickly fades as students brush up against the reality of what David E. Goldberg, an emeritus engineering professor, calls “the math-science death march.” Freshmen in college wade through a blizzard of calculus,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lecture halls with hundreds of other students. And then many wash out.这篇文章本身没什么大不了,最有价值的其实是后面的1000多条读者评论。其中有大量认真撰写的长评论,我强烈推荐英文好的人看一看(顺便说一下,英文主流媒体常有读者评论比正文有意思的情况)。除了一些有些离题的抨击外国人或华尔街抢饭碗外,评论中出现了两派:一派有很多学生,指责大学要负极大责任:如教授高高在上,所学内容过于晦涩,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等等;另一派有很多大学教师和老工程师(很多人上来先亮身分:我做XX/我教XX 已经多少年了。。。),这一派认为主要是学生水平太次,不如自己这一代人。我虽然比学生大不了多少, 但我属第二派(屁股决定脑袋?)。大学教学固然可以挑出毛病,但在学生的极薄弱理科基础(尤其是数学)面前都属于小问题了。我对这件事(数学科学死亡行军) 有直接的体会, 亲见一些有梦想 上进心强 人其实也算聪明的学生 由于搞不定我讲的课(也许还有其他课) 而基本上丧失掉了追求梦想(探索科学或者做工程师)的可能。我观察过一些 常来问问题的学生 发现糟糕的中小学教育 导致他们脑子里的知识点处于一团乱麻的状态(可能比没学过还糟糕)而这种状态又进一步导致 他们有条理的梳理组织思路的能力极为欠缺。即使我问一些他们中学学过的东西 他们往往都会很快暴露出这些问题来。把问题带到下一个阶段也许有读者会说 我这个学究要求太高 很多学生准备做应用技术或商业金融 不需要把基础课那么好。但我强调的其实是 即使是只要求不求甚解照虎花猫地使用 不少学生也有不小困难。如果要打一个比方 我觉得可能类似于 要一个只认识1000个汉字的人读报纸。以我们输出的学生水平看,很多人要想在实际工作中 (比方说)考虑优化问题 分析处理信号 或者 分析稍复杂的统计数据 势必感到吃力而且缺乏变通能力(这点从他们做应用题就能看出)。一些对中学教育很愤怒的大学教授 用“garbage in, garbage out”来描述这种情况:高中送给我们基础太差的学生 导致应用专业毕业的也是基础很差的学生 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工业界。我可以告诉河里一些在工业界工作的河友一个秘密:除非你的工程师来自第一梯队大学(最有名的那六七所)否则你得假设他的成绩可能水分很大 特别是数学基础课(因为数学系通常在学校里较弱势 不敢得罪人)。比如如果他的成绩为B 这其实可能意味着他实际成绩不及格。。。。研究生教育不算拔尖再简要说一下研究生教育。D大学的教授虽不向B C那样强势 但也基本都是功力深厚的悍将。可是D的研究生精神面貌 就远远不如 BC的研究生, 反而更像中国最顶尖学校的研究生: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的人很少,没有很多精神原子弹,(最令我窝火的毛病)很多人不敢学习自己方向上最难的学术工作。。。我感到中国国内的最顶尖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上 和D大学这样的学校比 虽然仍然落后 但已经可以望其项背了。比如如果未来几年能够保持现在的吸收海龟的势头,那么在我熟悉的学科(数学)上 十年后达到美国10-15名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是完全有机会的。第二梯队基础科学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如果连 D大学这样的学校生源都大成问题,我就不得不怀疑:除了个位数的最好学校外,美国其他的学校的 美国理工科生源质量 都有大问题。我没有专门调查其他学校情况,但我零星接触的情况同我的怀疑是吻合的。我回想了一下我在国内的高中情况:中国的第一梯队学校和其后的学校理工科生源质量远没有这么恐怖的巨大落差。不要再猜测学校顺便说一下,因为我说了很多D大的毛病,所以希望河友不要猜测D大是哪所学校(其实如果仔细看帖又对北美大学熟悉的话 范围很容易缩小到两三所)以免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ABC也不要猜了(虽然可能比猜D还容易)。待续注意:1 我在这篇里只讲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2 我说的很多是对理论科学的观察,实验科学因为依赖于大量实验设备 分析起来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我认为我讲的 大体上恐怕还是成立的。如其他领域的河友有不同意见 欢迎提出。美国最顶尖大学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育上拥有巨大优势简单的讲 美国拥有的第一流教授和学者 占世界的份额实在是太大了。按我的粗糙印象 这类似于美军在世界军事格局上的地位。其他的表现 比如吸引全世界最好学生从而拥有最好研究生院等 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虽然我提过美国大学本科生源的严重问题,但最顶尖大学的还不错 而且作为象牙塔里的东西 基础科学的研究拼的是教授和研究生生源(不限于最顶尖学校)。)不错 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它维持这一地位的能力会下降。但是这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假定不爆发世界大战或者苏联式经济社会崩溃)。 除了美国的经济地位在中短期内大概不会暴跌式下滑外,具体到学界 有三个特殊因素是很值得注意的:1 除了中国 美国在经济上没有威胁大的赶超型的竞争者(欧洲日本经济更惨),而目前中国仍未在本土攒出哪怕一个 理科世界一流的大学;2 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30年“一流水准保质期”,这是很难被政治经济条件改变的(当然做实验的人会面临经费问题)。 这意味着即使现在美国繁殖一流学者能力受到了严重打击 仅凭已有人才也能维持一些时日,更何况这件事还没发生;3 最顶尖的学校本身处在经济社会金字塔顶端 抗经济打击能力很强。如果你认为中国有在15年内基础科学赶上美国的机会 不妨打开美国最强的10所大学查看相关领域的50岁以下非华人学者的名单。15年后这些人极有可能仍在美国。然后你再想想中国如何能在15年内制造出一个超出这些人的群体来。 我的看法是:即使所有华人立马回国 中国一流学生也不再赴美留学 也未必做得到。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 来不及繁殖那么多国际一流学者。美国获得第一流地位的“经验”对中国借鉴意义不大那么美国是如何做到这么强的呢?我的看法是1 美国的人口对任何其他发达工业国都具有压倒优势。从科学圈的角度看 这人口不仅指美国的三亿人 也包括加澳两国和部分英国的。2 二战导致了人类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科学人才转移。转移目的地是美国。其实虽然美国在19世纪末就是第一工业国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科学中心仍在欧洲 特别是受一战重创的德国法国。然而仅用短短10多年 希特勒就重画了世界科学版图。我愿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国际数学家大会是4年一次的全世界所有分支数学均参与的大会,具有很广的代表性(其他学科没有这么全面的大规模的全行业大集会)。 193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 20个全会报告只有两个是用英语作的(读者可以由此想想当时美英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之后希特勒上台,二战来临, 在1936之后就14年没开会。 到再下一次(1950)时, 22个全会报告有20个是用英语作的,英语也从此有了国际学界的绝对统治地位。3 苏联解体导致了人类近现代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科学人才转移。苏联人才转移对生化可能影响小一些, 但对数理科学来说可是极为壮观:这是从20出头的天才大学生到80多岁的泰山北斗的全体系的迁移。转移的人少数被欧盟吃了,大部分被美国吞了。4 在美国的基础科学 于二战后取得西方阵营的独大地位 以及冷战后取得全世界的独大地位后 有能力输出第一流后备人才的国家(如中印等)的一流学生蜂拥而至 更使美国如虎添翼。其他的因素(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体制”“创新精神”“自由”等)即使是有利因素 其影响力也和上述因素不在一个量级上。对中国而言:因素1天然具备,在经济赶上来自然就会发挥作用;因素2 3 可遇而不可求(多半是不可遇);因素4属于已经成第一科学强国后的锦上添花,对如何做到第一没什么用。美国大学的基础科学体制宏观上是一个容易学的顺其自然的体制虽然美国获得第一流地位的“经验”对中国借鉴意义不大,但仍可考察一下 其维持第一流地位的“经验”。比如说大家都爱谈的“体制问题”。在我看来 美国的基础科学体制 在最宏观的层面上 其实很简单:用大把的钱 养大把的“学霸”(对大学者的昵称),学痴,顶尖学生; 然后让这些人 自己折腾 自己治理 就行了。中国有了大把的钱后也可以学 当然学了以后还有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见效。现在人们抱怨的种种中国学界问题 基本都可以用这套体制来化解。缺乏创新精神? “学霸”和顶尖学生就是创新的标杆;学术抄袭腐败?“学霸”,学痴等很少会这样 对此容忍度也很低;心思不在学术上?在中产之后还心思不在学术上的人 会被边缘化;学术上近亲繁殖,派系山头斗争?嘿嘿,“学霸”/大学者 基本都是有态度的人 因为学术上总要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为了贯彻自己的学术判断,“学霸”分派系抢话语权是常态。那美国学界为啥没乱套呢?学霸太多 自然地就形成制衡了,派系之间的“多不管”地区也很多 为标新立异的人提供了空间。顺便说一句:我认为真正最难学的是苏联体制,而苏联体制的效率明显高于美国体制(至少在数理科学上是这样的)。 不过 这需要另开一帖才能谈了。是不是说 中国从美国除了最简单的烧钱“顺其自然”外 就没什么可学的了呢?不然。 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仍有可借鉴之处。待续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有可借鉴之处(举例)我举例讲一个我觉得值得借鉴的东西:tenure track 体系(终身教职轨道体系)。 研究性大学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有前途的 做了一段时间博士后的青年学者 将其置于此终身教职轨道上考察数年。 期间较好地保障其研究条件。数年后若发现此人确实不错则委任为终身教授 若觉得没有那么优秀则让其走人(即所谓的“不升即走”)。这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制度,对最强者很有利(快速上升 有效地避免论资排辈),对次强者有一定风险但也可以强烈激发其动力。对中国来说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内学术环境里 一直偏弱的学者的斗志, 而且也是中国在有钱后同美国抢夺一流人才的需要(毕竟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科学人才是在美国)。10年前我就听说过有引进此种制度的传言 但可能因为客观条件所限(钱少?)没有施行。最近几年,几所国内最好大学开始在基础科学院系 逐步开始使用这套 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的制度。 据我所知 这在海外一流青年学者中引起了很大关注 很多人都动心了,不少已决定回国或正在筹划回国。。。对这种“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而且显然对非海龟不利的制度 当然有不少不同意见(科学网前不久曾集中讨论过这话题)但看来上层下了决心要和美国正面直接竞争。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而且积重难返我前面的几篇已描述了 我认为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理由 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在D大学让我大跌眼镜后 我决定做一下调查。当然很快我发现早有受不了了的大学教授作了调查并常年奔走呼号。(Berkeley的伍鸿熙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人, 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和例证 教育爱好者可以去看看)总的说来 我认为明显改善的希望很小。1 中小学教师素质太弱 本身也是糟糕理科基础教育的受害者比如伍鸿熙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很多中小学数学老师,竟然罕有人能解释 类似于 “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这类简单事实的原因!(可惜我一时找不到有多高比例教师做不到这些事的原始数据,不过绝对是骇人听闻的高)。最后 作调查的大学教授们发现 中小学数学老师在上中小学时 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未能给他们解释 这些简单事实的原因。等他们长大了,逐渐见怪不怪,也能顺利做计算, 可是他们始终没有理解为什么!他们虽然上了大学 但往往是大学里学得较吃力的学生 被微积分线性代数折磨得够呛,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学也不会教这些东西呀。这时我就深刻感觉到了中国这套师范学校体系的重要性。2 教材和教学标准体系有严重质量问题看了愤怒的大学教授和一些家长的控诉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流行的数学教科书 内容有严重漏洞,歧义或错误。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上面链接中伍鸿熙找出来的各种奇葩例子。我只半剧透一个。一些美国学生不懂分数的乘法:为啥 2/3 * 1/5=2/15? 就是不懂!甚至还专门造了一个词(fraction phobia--分数恐惧症)来描述这种不懂的恐惧。 (中国人想不通)这事儿怎麽就能这么难呢?美国的教科书害的。。。教科书的问题其实是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物。那么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出了啥问题?大致说来美国有两派。第一派由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组成 主张初等教育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多从实际从动手出发 用计算器等代替传统计算教学等;第二派由大学教师和一些家长组成 主张传统教学法 强调记忆和练习 强调严格的书本知识学习。两派争执不下 矛盾公开化 在90年代曾酿成著名的“数学战争”()。从现在的情况看 第二派在掌握教育主导权上失败了。前述的问题是在第一派的思想下产生的。3 教育改革阻力极大那么美国能不能回归一些传统 或者直接向中国之类的体系学习呢?不少人就是这么主张的(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不说学中国 而说学新加坡之类)。但是这类改革会受到强大的教师工会阻挠。家长总是分散的,大学教授人数少 而且 外国人多 不接地气。 他们是无力和人数众多高度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争权的。 更不用说 把握相当一部分话语权的教育学专家们往往是第一派。。。。。。4 经济困难宏观经济困难导致美国政府捉襟见肘。各利益集团都要争夺缩水的经费蛋糕。在金融军工医疗等巨人面前 公立教育是弱势。。。5 种族因素非洲裔和拉美裔的理科成绩弱 在好大学的理工科里所占比例极低。而他们占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6 教育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不统一在联邦制下 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 我询问过我的学生,感觉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的课的难度 知识点 甚至顺序都会有很多不一样, 情形十分混乱。 更麻烦的是美国人迁移性大。 我听说有很多孩子在搬家后 会出现学习的课程无法衔接的麻烦。我甚至知道有的人在中学里没学过物理(连牛顿三定律都没学过)。。。7 反智主义的干扰有至少两类反智主义。一类基于保守宗教思想。 这类思想对知识分子没大的影响力 但有一定群众基础, 有民粹式的政治影响力。其对某些地区出身的人 有洗脑作用。比如曾有学生告诉我 他因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家庭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对学习物理和数学有难以克服的感情排斥性。。。另一类则以 相对主义 多元化 极端环保主义 女性主义等面貌出现 或者表现为 一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理科学得不好的人 质疑学习理科的必要性。这些人虽不如第一种多 但往往更难缠。我可以举一例管中窥豹。纽约时报曾刊登一文鼓吹 “数学作为必修课 会阻挠我们发现和发展年轻天才”(Making mathematics mandatory prevents us from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young talent.)并建议 大多数人不用学中学的代数了。注意,这是中学的代数:是教你用xyz代表变量 教你了解多项式 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课! 他的提议固然受到了多数读者的抨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些人支持他。。。中国的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一些。 第一类在轮子被镇压后没有什么引起我注意的迹象;第二类呢?嘿嘿 我觉得中国公知的脑残度是不输于美国的。好在他们的几乎全部注意力一直放在TG身上。。。美国的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 是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的一大问题 各种抱怨充斥媒体 但始终不见什么好办法。 我在做了一些调查后 也感到问题积重难返 解决希望渺茫。待续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实。那么依赖程度有多高呢?最好的办法是看各学科的行业学会的年度报告。我查看了美国数学会的多年报告 发现美国的数学博士中 出生在美国的 所占比例常年维持在四成多。另外在其所统计的美国顶级大学数学系高引用率学者中 外国人占六成。所以在数学界可以说至少半壁江山靠外国人。其他的学科也许会略有不同 但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应该是个准确的判断。美国的这种情况是非常奇特而且前所未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其他顶级科学强国(老欧洲三强英法德以及后来的苏联) 在巅峰期 其科学事业都是基本上完全由本族人支撑起来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是一把双刃剑。先说其好处:1 它使美国科学在世界上所占份额 大大超出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美国GDP约为世界的两成多 但顶级学者显然不只这一比例)。2 它使美国的潜在竞争者追赶美国的难度大增。但它也有明显的风险:当国家相对衰落到一定程度后 可能会导致科学水平大幅度下滑 难以坚守住一个高位。我仔细解释一下。以数理科学为例。外国人才的最大两个来源是 前苏联人(或者稍广一点--前华约人) 和中国。苏联(和华约)靠着具有惊人培养人才效率的苏联体制 在冷战结束前夕积累了群星璀璨后浪推前浪的 全年龄段顶尖人才梯队。苏联崩溃后 人才梯队几乎全体系地离开苏联 多数去了美国。此后苏联地区的优质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基本崩溃。现如今不仅在一流学术竞争方面基本出局(Perelman等极个别人例外, 而且Perelman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异类) 前苏联地区甚至连向美国输出一流后备人才(顶尖大学博士生)的能力都已非常薄弱(我留意过好几年B的研究生来源,我想不起一例B大学从前苏联地区的大学招研究生的例子而同期B从中国招了一大批学生)。简单的说 解体后的苏联不仅金蛋被抢光 会下金蛋的母鸡也被杀死了。苏联解体20年了。未来15年内美国从苏联获得的人才战利品将过期而且无法补充。中国的情况则是最有意思的。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 中国理科的最顶尖学生就持续不断的流向美国。这一方面强化了美国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导致中国长期失血 始终难以完成本土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可以说中国近二三十年的状态对美国维持其地位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中国基础和本科教育足够强可以大规模长期为美国输入后备人才 但研究生教育和基础研究足够弱以至于无法大规模吸引顶尖人才回流。然而中国的很多事业都有这样的特点:格外漫长, 挫折失误连连, 长期看不到希望(或者说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人多), 眼看着别人有很多“捷径”但学不到手, 最后走了一条异常艰苦一个台阶都绕不开的路,然后逐渐收获果实并能望见难以限量之光明前途 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最难的阶段已过去。。。我感觉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大概也是这个路子:顶尖理科人才的长期外流 纯粹从国家角度看,在三十年尺度上是吃大亏的事,但从五六十年尺度看却可能是最终盈大利的。中国通过美国的体系在海外顺利完成了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和建设全年龄段人才梯队。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急速提高,美国的令本国人民和精英都始料不及的地位下滑 以及中国青年有了美国可被中国“取而代之”的“皇帝轮流做之贼心”,最近几年来已经有 未来10年内还会有 成批第一流中国青年人才回流。在我看来 中国基础科学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 就如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一样 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各种人们抱怨的国内不利因素 只会影响早几年还是晚几年实现的问题。当然从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到基础科学赶上美国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学术后代繁殖需要时间)。一个中国顶尖学生 20多岁到美国学习 30多岁回国工作 这是一种新模式。六年前(08美国金融危机前)这样的模式凤毛麟角, 但最近几年呈现滚雪球之势。我周边(包括我)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呼应。这和更早时期的顶尖人才的 20多岁到美国学习 之后在美定居的模式 大不同。 后者对中国也是很有意义的(回国讲学组织会议,保持华人在世界学术中心一席之地等)但对美国的直接贡献更大。而前者则显然对中国贡献远大于对美国的 而且做贡献的能力是在美国获得。如果说美国在一流基础科学人才这个领域从中国抽了30年血的话, 现在中国要开始反过来从美国抽血了。美国无法通过刻意压缩从中国招研究生阻止中国抽血:如果它这样做 则不仅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而且会导致顶尖学生不得不在中国深造从而帮助中国更快的进行一流人才的繁殖。更可怕的是 中国学生在21世纪以来在美国后备科学人才中占的比例似乎越来越高 近年来更是迅速扩散到本科阶段(我亲身体验似有爆发趋势 不知是否和美国高中生的理科水平进一步下滑有关)。这意味着中国的潜在抽血能力还在增强。。。美国能不能找到弥补“苏联空洞”和“中国抽血”的办法呢? 由于本土理科教育质量积重难返 靠本国人是极为困难的。这件事和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的现状是相互促进的。 这事情有点类似于美国要将已经丢掉的制造业从海外拉回来一样 不靠谱。更麻烦的是,在制造业方面 美国总还可以将希望寄托于新的高科技,而在基础科学方面 按照定义 已经没有更“高端”的东西了。依靠其他外国也不太可行。印度或有在未来向美国输入更多科学人才的能力 但我很难想象他能弥补“苏联空洞”加“中国抽血”。欧洲有人才 但只要法德荷比瑞等几个老欧洲核心经济不崩溃 美国无法在现有基础上多捞到多少。 非洲 大中东(以色列除外) 拉美 东南亚等 人口众多 但理科教育体系太弱 输出后备人才到美国一流学校搞基础科学的能力很差。从更长远角度看 如果美国的经济地位持续下滑(哪怕仅仅相对于中国) 美国的白人人才也存在外流中国的可能。我以前觉得不大可能,但我近年来已经看到了一些国内最有钱学校用高薪招到美国中档藤校正教授水平的白人。顶尖学者由于职业特点 国际主义倾向较重 而且美国和西方已有一代人以上学者是在高度推崇全球化的大学环境中成长的。。。日本在经济出现“失去的20年后”基本保住了本土的一流科学人才(当然这也说明了日本的封闭性)。在中美经济力量对比易位后的20年内 美国的科学界只怕“欲为日本而不得”。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 美国精英可能准备不足我以前提过 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30年“一流水准保质期”。另一方面 一个中国学生可能现在刚到美国来读书 离他回国可能还有10年 离他在国内开始有效的繁殖学术后代可能还有15年;这意味着虽然他最终属于“从美国抽血”的人但这事有10几年滞后期。从主流媒体看 美国的精英阶层 对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这件事似乎没有足够警觉性 至少没有警觉到认为 就算现在集中资源死保基础科学地位都有可能动手晚了点。不错 有很多指出美国基础教育差的声音, 但对于基础科研和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舆论似乎还是普遍很乐观 认为这是中国差距甚大美国不必太忧虑的领域。对于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 很多人单纯觉得这是美国的优势:外国人来说明我们厉害嘛。更有甚者 各种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肤浅言论还大有市场 似乎喊几句中共体制压制自由就能推出中国创新赶不上美国。。。美国例外论根植于上述许多问题深处的精英思想根源 是“美国例外论”。我认为 1 美国冷战后的经济地位与其人口比例高度不匹配 2 美国冷战后的基础科学地位与其经济比例不匹配(与其人口比例更是超高度不匹配)。 美国例外论者大概也同意这两点。我们的分歧在于:我认为从长的历史尺度看 美国的上述地位的获得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且是不可长时间持续的(即使美国没有犯大的错误),更不用说美国还犯了一些大错误;而例外论者认为美国是“例外的” 从而即使相对地位有所削弱, 也必然是居第一位的领导者,不会被中国取代。很多诚实的例外论者也承认既成或几乎既成事实(比如从中国出口超美到中国制造业超美到中国经济超美),但是他们往往在下一个里程碑处继续持“例外论”。结语上述历史观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对很多美国精英来说 美国的基础科学和高等教育 具有中国在值得预测的未来没有机会哪怕接近的地位 从而不仅成为他们自信的源泉 而且可能为其他领域(如制造业)提供美国“王者回归”的机会。对我来说 在基础科学和理科高等教育方面 “中国速胜论”和“中国无法超美论”都站不住脚 但中国在跨越我一生主要学术期的未来30-40年的“持久战”颇有胜算。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回国: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 也因为我是希望参与到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形成进程中去的“国际人”。另一方面 我衷心希望美国人能平稳过渡到世界第二 并和欧洲等力量一起实现基础科学不过度集中于一国(中国)。这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和竞争力量对中国和人类的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都会是有利的,有长久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人当能体会。全文完原文转载自西西河changshou,原文地址:
同学引用的答案说的是最正确的。特此赞同一下:"美国给予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而给予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长久以来,中国人的迷思就是,为何「美国人数学这么差,还能出这么多牛逼科学家?」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被答烂了,我综合楼上几位已经提到的「美国学生的数学一点都不简单」,结合自身的经历,系统地给大家科普一下!首先,先说「美国继续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美国的每个地区,对于,比如,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何种的数学修养,大多是有硬性规定的。比如麻省(Massachusetts ),每年对特定几个年级的学生有统考,这个统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数学,数学不过关的,高中是不允许你毕业的。所以基本上每间正规高中,也都对数学水平有最基本的要求才准毕业。据我所知,这个标准大概在会运算简单的三角函数就可以了。 这个水平,以咱们大天朝的标准来看,确实不算高,而且很多人还都是勉强混过去的。(高中课很松。。。)这种低要求的直接结果就是,美帝99%的学生(99%这个数字并不夸张,可能更高)的数学都停留在生活勉强可以自理的水平上。好了,到了说「给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的部分了。以高中为例,对于一些数学比较好的不安分分子,为了安抚他们,不给社会添麻烦,学校(不是每间学校都有这个条件)会提供 Advanced Placement 课程,也就是宅男们喜闻乐见的 AP课程。以数学为例,高中最高级的 AP课程,叫做 BC微积分,2005年我上高中的时候,课本是下面这个:我们的任务则是把这本书,cover to cover,学得通通透透。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你前面的课程成绩都好,你几年级修这个课是没有限制的,我上学时班上最年轻的同学是一位俄裔美国人,他修此门课程时才上十年级(相当于我们高一),他最后这门课的成绩是 A+ ,在我们学校,意味着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实在是学校公害。(这位大哥后来去了 UPenn 学 Material Science,这里就不详细说了。。)这本书的内容,大家都可以查到,人家高一就学这个,你们各位自诩为学霸的,颤抖了吗?基本上到学Vector Calculus 之前,学完了这本书,你做微积分已经应已如四则运算般自如。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宅男,还选修了 AP物理,我们的课本是这个: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查查这本书的深度如何。教材不是统一的,AP的任课老师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教材。另外老师会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不安分的宅男们消耗能量。AP课修了一整年以后,就可以报考全国的AP Exam了。 AP Exam 统考的难度,个人觉得数学比较简单,物理则很难。。。(物理中,力学和电磁学分开考),当然也可能因为我抽象思维能力太差了。。。即便这样,小弟我全考了个5分也是没有压力的。(满分5分)说到这就差不多了,中心思想和开始提到的一样,可能论数学物理的平均水平,美国学生确实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是谈到「给天才的教育」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则还停留在解放前。而到了大学,这个差距就越拉越大,到了研究生阶段,没有鄙视国内读研读博的盆友们的意思,但与美国的「高高等」教育相比,真的无法相提并论。国内的院校,资金条件,师资条件和科研硬件条件,都比发达国家相差太远了。所以说「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这就是个伪命题,不存在这样的事情。屁艾斯:这样的制度,从侧面看,很大一个好处就是,年轻人可以把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很多比较聪明的宅男,高中最后一年基本没有什么数理课程了(全提前学完了),学学哲学,历史,艺术,玩玩乐团,体育,对成长都有帮助。前面那位俄裔学霸,还是该地区的长跑冠军,真是令人厌恶。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学霸们可以和学霸们在一起玩一起上课一起耍,不要小看这些宅男们,学霸们聚在一起的能量们是很大的,你没发现,在你们现在打工的地方,老板们年轻时都是学霸吗?
-------Update 08/18/2015--------已关闭评论 对知乎的下限再次刷新 我知道你们是不肯就事论事呀 那评论我收起来了 中间有几位在美国学教育或者有教学经验的朋友说的都挺好的 兼听则明 目的达到了 可以了 P.S.对啊 我写英文就是在秀优越呀 快来咬我呀~
-------Update 7/15/2015----------有些人在评论里面对行文中带有英文冷嘲热讽甚至谩骂,本人实在不堪其扰,完全不值一驳。详见评论区希望只有相关讨论的留言,不喜欢的可以点反对和没有帮助,过来秀智商的狭隘喷子一律屏蔽删除。我只想对那些认为我在秀优越的盆友们说一句话,你们啊,naive! --------------------------------------不谢邀答。作为一个完整经历过中国正统应试教育后,大学本科继续选择数学为专业,且有一段美国大学数学教学经验的人,我相信我的见闻能解释大部分人关于中美数学教学相异的困惑。 一言以蔽之,美国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非常薄弱的。 但从分布来看美国大学中数学水平相较中国,样本均值偏小,样本方差偏大,极差比中国的学霸学渣更可怕。拿均值去代表生产力,在一些行业可能会被奉为圭臬,但在innovation和independent research方面就会与事实大相径庭,毕竟科研和创新甚至是人类的历史都是靠最聪明的那一小撮人推动的,尖点越细,越容易有所突破,rest assured.这是事实,我在亲身经历之前,也会觉得惊讶。去年的春季学期,我在学校的数学系做TA, 主要内容是Advanced Calculus 和 Intro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我校是一所以高昂学费,中产汇聚,以理工科为主的私立大学,历史比较悠久马上要Bicentennial Anniversary了。 Prof. K, 一个从她的名字就能知道是东欧裔移民的女教授是我的大老板,秉承着泛毛子变态数学家的Stereotype,确实是一个经验丰富的Scholar,她是一个Teaching School升上来的,教学已经十多年了,人美且十分nice,在我还在被这群熊孩子吓的不轻的时候,她平静的告诉我她已经身经百战见得多了,“Well, I have seen it all before.” 此为前情提要。拿到选课名单的时候我决定得好好备课,人数居然达到了98人,因为理工院校的原因,数学课几乎是所有院系的通识课,数学教学任务也十分的繁重,所以名单里的专业多是Engineering, Natural Scinence以及少量的Business School和Information System的学生,这些学生基本是高中里面的佼佼者,录取者基本有A-以上,且有良好的数学成绩。我潜意识里面认为都是在高中修过大量数学Pre-Calculus的geek们,但事实上我错了。稍后我会详述,首先介绍教材,用的是经典教材Pearson出版社出版的Thomas's Calculus. 作者是“享誉”教材界的MIT已故教授,George B. Thomas. 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细致,严谨,深入浅出,写的非常的友好平和,非常容易上手,比起国内用的高数和数分,几乎可以说是非常易读的一本。Detail-Oriented,习题丰富有趣,如果认真的读完,微积分这一块会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本书过于细致的追求培养直觉和逻辑,事无巨细的推导和引例降低了使用这本书为教材的效率,而且对于直觉的过于强调缺乏对数学工具性的注重,也就是当人类直觉失灵的时候,数学是如何dominate的。另外,这本又厚又重200多刀的怪物让我都觉得讲课的时候难以携带,以至于我将其肢解为几部分……展开来讲,我随手挖了几个坑,有时间的时候填,算是对这个难忘经历的一个纪念吧。在此之前,先放几张有意思的图来骗赞吧 LOL Quiz Exam 奇多无比,这就是典型的改卷的日常。教学模式总的来讲,这里对数学的教学还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是理工学校的原因,这是他们今后四年的基础和底子,对于Natural Science的学生来讲,属于给Graduate School打好底子,因为没有好的数学成绩,无法有足够的credentials和 independent research的能力。 对于Engineering的学生更不用说,属于学好吃饭的手艺的保证。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和一贯以来工程界的好口碑,在数学教学中一贯非常的严谨,强调rigorousness. 一周双课(约六个学时)撇去不表,每周一次的小测Quiz Block(频率有点让我想起高中的一段一测),一月一次的Exam(比Quiz考的题量大,更全面,难度更大,书上例题和课后习题的变式加强版),还有Midterm, Final
Exam(两小时完成,渐进难度,最后几题还比较tricky), 还有一周两次的Recitation Session(我负责的session,每次1小时,主要是recap本周所学内容串讲,答疑讨论,并给大学霸们回答超前的问题),最后就是Optional的office hour了,每周两小时,我在学院楼等待同学过来问问题或者任何想讨论的话题。 学生们必须拿出十分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不然就会在任意的一个Quiz Block或者Exam或者期中期末考试中拿低分,导致最终成绩不太好看。如此精细的设计让我想起了中国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强度之大,阵线之长,考核之细,让我也觉得学生很累,负担很重,难以想象这门四学分的课要占用如此多的时间,非常的intensive。相比之下,我当年学数分三学期,老师基本是放养状态,讲完课后就属于神隐状态,多数还要靠自己自学……中国大学的老师,绝大多数,不重视本科生教学,咱学费是交的少,但得到的attention也是一分钱一分货,谁让职称系统如此操蛋呢?由此看出来,就这门课来讲,如果你认真学习,美国大学的学费还是出的很值的,我明显感觉到很多一开始基本功差(尤其是Algebra部分)的同学在经过最少半学期的学习后,成绩有明显的上升,由最后得出的数据分析出,期末考试相比期中考试,中位得分和均分都有约20-30%的提升,当然学霸依旧全满分,学渣依旧F的残酷真实放之四海皆准啊。Prof. K谈美中学生差异 (TBC)对于在与同学们的接触中发现的数学基础的期望落差,我一开始是打算心里憋着没跟谁提的,毕竟我不清楚这边老师的要求和心中的想法,冒失的吐槽多半会被当做没礼貌的傲慢,所以我在和老师聊天和邮件的过程中也就吐槽下一些typo啊,handwriting啊什么的。 直到有一天Exam测试,一位可爱的白人妹子坚持到了时间到了才交卷,然后站着开始对我啜泣并对自己交了白卷表示抱歉,真实让人顿生怜爱啊,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阵仗╮(╯_╰)╭,所以尴尬的很,只能上前特别安慰,鼓励其在office hour过来找我答疑…… 经过这个之后,我找老板谈了几次关于美国数学的基础教学,表示了我的一些疑问和看法。我是这样写的邮件“Frankly speaking, I think the results are bad, most of the students cannot get a relatively high score. I asked myself if I am too strict with the grading rules but I am not actually, most of the students cannot even start with several hard questions, also they all had a bad time with the algebra part, not the integration technique.I think of this just because a girl who stayed until the last minute of the exam this afternoon handled me her answer sheet and at the same time she started to weep , asking me whether the exam is focused on improper integral. She could not work out a single problem so I just told her not to worry and I can help whenever problems arise. ”Prof.K的回复“I have to say that what you are feeling is normal.
The students in the US can be very weak in math, and it is my impression that they have been getting progressively worse since I started teaching in 2001.
Their lack of algebra skills can be shocking, indeed.
It is likely that some of the students will be upset with their grades on the exam.
In many cases, it serves as a message to the students that they need to start working harder. ”她的回复中值得注意的是也提到了数学教学的改革,使得数学成绩一蹶不振,一年不如一年。同时她也表示,大多数还是不努力,因为学霸们不管多难还是考的高……学生质量与轶事 98个学生都是freshman, 水平参差不齐,下面说一点totally biased的观点。为了追求政治正确不被喷子恶心到,观点不构成群体性的结论,请自动assume我的样本全是片面的。中国学生大概百分之8-9%左右,基本是美高或者国内重点中学过来的本科生。在班上属于最好的那一批,基本最后全拿A了,不得不说,国内的数学基础教育(初中或高中)的确好过这边同percentile同学太多。聪明的特别聪明,捉急的特别捉急。 聪明的WASP话都特别少,学霸范儿中美都差不多的,简单听听课,从不提问,但基本拿满分,气场强大,目中无人的很普遍。 第三世界的贵族们。。。我学生当中有个非洲小国来的,基础较差,但很勤奋,每次上recitation都会来,然后也经常来办公室问问题,所以对他印象比较深。一日闲来无事,我搜了下他的facebook,竟然发现他在本国军舰上出席活动的照片。。。其父是本国海军将领。。。拉美同学们比较吊车尾,基本不听课也不来上课,招进来的很多都是token吧。。。参见South Park里面萌萌哒Token。。。先写这么多,有机会再根据评论写点别的。
举例失败。这些都是"工程",重点在于经验积累和团队合作,而不在于技术是否够尖端。更确切的例子可以是"为什么他们出了那么多数学成果?""为什么开发持那么多优秀算法?"等。如果是这些问题,我的答案是:"美国给予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而给予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而你只看到了前者,不奇怪。毕竟,芸芸众生大多只是普通人。
这个问题也是我困惑很久的问题,其实高票答案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稍微总结下。美国的教育是就能深能浅,能上能下,能左能右(别想的邪恶哦,哈哈)。深浅指难度,上下指层次,左右指转换专业。你要是天才,可以获得轻松顶级的资源支持你,不让你埋没;你要是普通人,学的东西也足够你混饭吃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尽量排除外在干扰,充分挖掘发挥所有人的潜力和水平。我们国家也需要这样的制度。
如果把问题转化为“为什么中国人不爱运动,但却是奥运金牌大国?”好像一下子就懂了
因为大部分科技领域中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在工作中并不需要真正“顶尖”的数学能力。
由于有考纲这种奇葩的东西存在,我们的下限比美国高得多,上限比美国低得多。另外,自欧拉以后,不是战斗民族的数学最好吗?当然中间战车和美帝都很辉煌过!我们只是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厉害。国际奥林匹克伤仲永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事情。全世界都在伤仲永。本来成材率都是低的。(就像拉玛西亚也是这几年出了梅西这一批天才,博杨不久伤仲永了)。不过IMO也出过菲尔兹奖。【陶哲轩】吴宝珠与佩雷尔曼、陶哲轩是当代数学三杰,三人都是第29届(1988)IMO金牌得主,佩是满分,16岁时;吴可能被扣1分或满分,15或16岁;陶与吴一起参加一次IMO,最后一题没做出,当然他当时不到13岁。当时得金牌的中国选手何宏宇(四川省彭县中学)与陈曦(复旦大学附中)好像现在没声音了 。 吴宝珠(越南)2010菲尔兹奖。陶哲轩是华人,当时是中国人,11岁12岁13岁分别参加了三届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铜牌银牌和金牌,陶哲轩也是澳洲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菲尔兹奖,是华人第二位菲尔兹奖。第一位是伟大的丘成桐道长。我看过各种帖子讨论陶哲轩和吴宝珠谁更牛逼的。陶教授还是6月份首届数学突破奖六位获奖者之一,奖金是诺贝尔奖两倍。你懂得。至于说民国之前培养出了无数的大师,咱们就不吹水了。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陈省身、吴文俊、谷超豪……美国是第五次科技中心无可辩驳。基础科学最近可能只有物理有像欧洲转移的趋势。不过我们国家也不弱啊。物理学方面:爱因斯坦徒弟是束星北,束星北徒弟是李政道。爱因斯坦学生是费米,费米学生是杨振宁。就看当今,美国最年轻女院士庄小威(物理)就是中科大少年班的。生物学方面比如谢晓亮。化学方面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这份依据过去10年中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而确定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六人是中科大培养的。其中是:
斯坦福教授戴宏杰第七名,阿肯色大学教授彭笑刚第八名,伯克利的杨培东第十名。再看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前6名均为华人。前五名是中科大本科,第六名是台湾清华。。。。第一名是杨培东。。。。又是这个名字。根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近期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选2014年“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1702人)、(304人)和德国(163人) 中国科学院有46名研究人员入选,占全国入选人数34%,居各科研机构及高校之首,并有5人同时入选两个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入选6人,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年度100个世界顶尖青年发明家 中华人科学家有13人榜上有名,包括柏克莱分校纳米技术应用研究专家崔屹博士、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及、段镶锋、杨培东、鲍哲南、刘湘军、和等。。。我又看到了庄小威和杨培东!!!不好意思,上面所有出现的名字只要是建国后的,全部都不是中国国籍。。。都说世界顶尖科学家华人占30%而中国人口只占20%哦。。。至于国内教育怎么样。我就不说了。
我在美国学的研究生实变函数还不如在国内学的本科实变函数深。学有限元方法时知道LaxMilgram定理Sobolev空间的工科生完全没有。数学不是美国的传统强项。美国的优势在于环境,并非在于课程有多深。要想体验真正高难度数学本科或研究生课,请去法国或俄罗斯。求折叠。
最近两学期我在做Calculus的TA,这门课面对非数学专业(主要是工程和经济),其难度大概相当于国内中等级别的高数,并且内容相差不大。我发现,班上中国学生成绩大多名列前茅,这部分归因于他们中学较好的基础。美国学生的基础并不好,他们不太喜欢背东西,例如至少有一半的同学不能很快写出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另外,相比于证明题而言,美国学生更喜欢计算题,即那种老师教一种算法,然后照着做就行的一类问题。再说数学专业,在许多顶级学校确实有相当比例的天才是美国人。我的观点是,美国的数学教育并没有培养天才,而是保护天才。其实不只美国教育,世界上任何教育都不是为教育出天才而设计的。区别在于有的教育环境差,许多有天赋的人被扼杀或者被引入歧途,有的教育坏境好,有天赋的人能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靠移民啊。受不了楼上一个个对美国初等教育顶礼膜拜的了。我的看法:1. 美国现在的初等教育根本无力产生足够的数学家。2. 美国遇到过两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战和苏联解体。欧洲和苏联的伟大的科学家大量来到美国。这样的机遇如果不出现,美国根本不可能碾压其他发达国家,取得现在的学术地位。3. 美国开明的文化和优渥的物质基础保证了移民科学家能最大程度的发光发热。并且两次机遇留下的红利持续激励着世界各国优秀的研究者来到美国。4. 美国也有过高强度的数学初等教育。一个教授告诉我,美国个别地区甚至试验过从小学开始公理化数学教育。但随着高素质移民增多,逐渐造成了路径依赖,本土中小学越来越放纵。 5. 不要鄙视中国的数学初等教育,不信10年后我们再看。我个人认为初等教育就应该强调数学基本功。不然你以为英国为啥要来华取经?6. 如果美国人不认为自己的基础教育有问题,现在就不会强调教育改革,也不会大力鼓励STEM移民了。7. AP什么的,你确定比竞赛培养更有用?统计年间,所有美国籍或在美国工作的的菲尔兹奖得主。看看他们初等教育是在哪。(手动统计,难免错漏)Lars Ahlors, 芬兰Jesse Douglas, 本土Atle Selberg, 挪威John Milnor,本土Paul Cohen,本土John Thompson, 本土Sergei Novikov,苏联Enrico Bombieri,意大利 David Mumford, 本土Pierre Deligne, 比利时Charles Fefferman, 本土Daniel Quillen,本土Grigory Margulis, 苏联Alain Connes,法国William Thurston,本土丘成桐,中国香港Simon Donalson, 英国Gerd Falting, 德国Micheal Freedman,本土Vladimir Drinfield,苏联Vaughan Jones, 新西兰Edward Witten,本土Efim Zelmanov, 苏联Richard Borcherds, 英国Maxim Kontsevich,俄罗斯Curtis McMullen,本土Vladimir Voevodsky,俄罗斯Andrei Okounkov, 俄罗斯陶哲轩,澳大利亚Elon Lindenstrauss,以色列吴宝珠,越南Manjul Bhargava,印度Maryam Mirzakhani,伊朗22/33不在美国接受初等教育。而且趋势越来越不乐观,最近20年(94- )只有1/11的得奖者出自美国的初等教育。另外推荐答案。其中, A校:清华,B校:麻省理工,C校:哈佛,D校:宾大我还想小人之心的推测一下,这问题下有多少人只是被数学虐了以后发牢骚的?
哎,这个有点无语呢。。。
因為(一些說法)說的是「算術」,不是數學。
更新我和大家一样,在国内从小就听过一个说法,美国教育是精英教育,可是来这里学education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里不讨论大学,因为大部分顶尖名校都是私立的,有自己的运营模式,只讨论K-12公立基础教育)。终于,我们教育学院的professor解答了我这个疑问,原因如下:【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美苏冷战,美国的教育重点放在培养理科顶尖人才上。但是现在年代不同了,教育重点是一个叫No Child Left Behind的项目。】算算年份,那会儿公立教育重点培养的理科小孩现在应该40多岁50多岁,正好事业巅峰期嘛。。。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的No Child Left Behind,听名字就知道重点是在帮助哪一部分小孩了。至于理科教育现状,见下文吧。===========正文===========美国麻州Math Education专业的来凑个热闹。大家提了很多理论,很多观点,很多数据,我来给大家说说初等教育的现实!同意的说法,美国的理科真的是靠移民了。我们来一步一步往前倒:一个顶尖数学家,必然在博士和研究阶段受到了好的教育,有好的科研环境,这点毫无疑问,美国胜。在成为PhD前,一定在本科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这点中美哪国更强我不清楚,因为没在中国念本科。在本科选择数学专业之前,首先,得热爱数学,退一步讲,得至少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这里有一点文化差异,中国人会为了一份高薪工作去从事自己的事业,美国这样的很少,他们觉得如果我不热爱就一定做不好。所以,哪怕math毕业高薪,也只有热爱数学的美国人才会选择数学专业。这里就开始出现差距了,很多明明有数学天赋,或者至少高中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已经放弃数学了。(下面是重点)再看高中阶段,能不能培养兴趣不去讨论,就说说学生的数学能不能学好。答案是:基本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数学老师就不懂数学!这个观点大家可能一时不能接受,那就先说点大家熟悉的。OPT STEM,为什么要有stem?因为缺理科人才啊!美国移民法特别严格,千防万防外国人抢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万恶的H1b配额大家都知道,理科生需求大,但因为法律限制,外国理科高材生并不能补上这个空子,所以math专业毕业的美国人不仅有工作,还有高薪工作。高中数学老师呢?在高消费的波士顿地区,第一年年薪5万,还是税前,并且薪水都是按年份学历规定死的,干一辈子年薪也过不了10万。数学好的都去干好工作了,留下当数学老师的都是什么水平?当然了,美国人会随着兴趣找工作的嘛,有没有可能名校数学高材生就是想当老师呢?不好意思,有个门槛叫teaching license,要想拿到这个东西,不是通过几个考试就行的,必须要修完license program,就是一堆课程加上实习,可以理解为再回大学念书。当然了,私立校教书可以没有license,但工资还是一样低。所以啊,留下来教高中数学的老师,很多自己都不懂数学(还不信的看回答最后附的真实故事),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又能多懂数学?高中阶段,又一批未来的数学家放弃数学了。初中阶段不多吐槽,初中数学的license和高中数学的license不同,有了高中数学license可以直接拿初中的,但是初中的不行,因为初中数学的license program中,对数学要求更低。根据经验,高中数学license念不下去才会只念初中。小学阶段,又是一个重点!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课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啊(体育、音乐这类除外)!这些小学老师大多文科出生,自己数学基础就不怎么好,美国的小学生真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啊。谁也说不清楚,多少数学有天赋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有了错误的认识。举个例子,教odd number、even number的时候,小学老师让学生记住24680结尾是even,13579结尾是odd,而不是解释给学生听even是能对半分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会有错误的认识:数学就是死记硬背。优秀数学老师的稀缺,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社会对理科生的需求不会变,但理科生的数量越来越少,好的理科生就更不会去当数学老师,基础阶段的数学老师就更差,于是学生的数学也越来越差,理科生就越来越少。文科方面的老师也有这么一个循环,不过是良性循环,因为那些English、History毕业的真心找不到工作。所以啊,美国数学教育大的趋势就是在走下坡路。下面说点亲身经历、真实事件吧。请看题:我在修teaching method的时候,一次模拟教学用这道题作为一个很难的task,其他同学(就是未来的高中数学老师们)扮演学生,模拟教学的时候他们一个人都不会做这道题,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故意扮演的,结果discussion的时候他们说,真的不会做。。。不会做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内切圆圆心到三边垂直。。。有很多人提到高中AP Calculus难度很高,这是真的,但课程难度高不等于老师教得好!不等于老师教得好!不等于老师教得好!跟Harvard一位数学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教授说,“I have quite a few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my summer school class now. you know they have a masters of math education program there.” 我说,“Hmmm, sometimes I feel those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don't really know math.” 然后,这是我所了解的公立学校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欢迎补充指正
国外的教材易于自学,容易懂,不会消磨求知欲这很重要。如果高中时候能遇到那么好的翻译后的教材,加上不要写那么多的作业,我估计我的同学里最少一半能在高中阶段大致自学完理工科(非数学专业)大学数学的内容
我最近看见有讨论说国外数学教育强调逻辑,而我们强调计算,但我自己反思自己:自己都无法理解数学逻辑,怎么教育孩子?于是要了美国同学上3年级的孩子的数学教材来看,印象是:美国孩子的数学一点儿都不简单!(抱歉不能提供实际的素材佐证,因为他们教材有版权,我也是登陆他们的网校看的,也承诺过不能扩散。另外,也需要说明,他们的数学教材也是自己学校编的,只能代表他们学校,不能代表全美国。)先说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美国孩子的数学简单。同学儿子上3年级,以我们的眼光粗粗来看,他们学的是:1)10以内的加减法2)1000以内数字的读写这是什么级别?我女儿学校中班就已经教这个了 !但我看了3个小时的教材,越看越汗。他们教的我们没教的:1)同样从1数到10再11,我们是单纯的数,数到10,100,1000;但他们数到11后,开始讲进位、十进制,开始引入二进制、五进制等;2,讲10以内的数字,区分数字的用途,同样是数字3,可以是3个房间,第3间房,房间长3米,他们有什么不同?3,在数字的用途一节后需要写paper:我们说华盛顿有人口3,454,456(数字是我随便编的),这个数字是精确的嘛?还是估算的?为什么?怎么证明?4,有一些逻辑题目,类似于“教授的隔壁是医生 医生喜欢蓝色”这种问题,我们孩子是从小作为智力题目来做的,他们则介绍了只需要用到1-10这几个数字的表格,介绍如何将这些条件填入表格,最后如何出答案。5,其实还有更多....但我对自己非常失望的是,我这个大学本科毕业学过高等数学的人也没看懂他试图解释什么数学思维,但肯定是有的放矢。总体感觉这个的教材:1)强调数学的基本概念;2)强调逻辑思维。同样是逻辑问题,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用脑子解决,会的就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会就你怎么这么笨。而他们从小就拿出来,教孩子用工具解决。国人一向号称自己是最聪明的民族,但创新实力却很弱,我相信我观察到的这一点是原因之一。3)细致。我们长大后,看老外的文档,事无巨细,是不是特别佩服?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耐心看下去,写出来呢?我想,这就是原因,我们都没有耐心为孩子细致的解剖这个世界,孩子长大后怎么能细心?
我觉得来米国读书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米国人民数学差。的确,米国普罗大众的数学水平和中国民众不在一个等级上。但是,在米国读过研究生的朋友们应该都有体会,读研的米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完全不差。更有甚者,我同导师的几个老美学生,人家读的是MD PHD,花几年拿下两个终极学位,都是学霸中的学神,而且人家还比咱刻苦,自律。不仅如此,人家还比咱会社交,会做科研以外的事情。所以米国学生普遍数学差……这个绝对是坑人不浅的谣言。
数学家并不是那种能够轻易摆布数字的人,他们常常做不到这点。数学家的主要技能是擅长在一个高层次上运用符号逻辑,尤其他们有着优秀的直觉判断力。
《信息简史》我们的教育崇拜的是前一种人。
LZ看看美国大学阶段数学的公开课,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就难得要死!我看过MIT的线代和普林斯顿的高数,远远超过国内大学的深度和广度(难得一B)。所以说,中国是大学前教育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就一般了。---------------------------------------看到一些别的答案,补充下---------------------------------美国的基础教育有点类似于“因材施教”,你要是对数学感兴趣,可以自行选修一些难度很大的数学课,而一般人对数学要求没有那么高。到申请大学的时候,很多专业(理工类中的一部分)需要你学过一些课程,要是没学过很难申请。就算有的学校大二才选专业,你的数学基础太差,课程跟不上(总体来说美国大学课程又多又难),你也会自行放弃的。
这种偏颇的认识大概源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蒙蔽吧... 帮institute组织过美国高中生的Science Fair,当过评委,看这帮小孩儿写成的数学paper里多繁难的推证都有。有些数学素养格外好,能把思路表述的特别明晰。他们每个人的发展节奏非常自由形态,而且不设上限。国内中学的数学教育只是被那几次统考高度统一了下儿步调罢了。以及,做系统跟数学关系不大的吧。上了大学后一起跟美国佬泡实验室发现,论及一些美国娃们的实操、实验设计能力,还真不是盖的。顺便跟着一起吐槽下国内编的高数教材....比较之下,简直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本科教务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