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术教育学术月刊制度

 下载
 收藏
快乐到家!!!!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研究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1:38: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研究.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学术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学术[xué shù]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学术。外文名science概&&&&况以和领域来划分注&&&&音ㄒㄩㄝˊ ㄕㄨˋ
词目:学术
拼音:xué shù1. 学习之术。
《·列传》:“者, 京 人也,故 郑 之贱臣。学术以干 韩 昭侯 。”《史记·列传》:“始尝与 苏秦 俱事,学术,自以不及 张仪 。”
2. 指治国之术。
《北史·宇文护传论》:“然 护 寡於学术,昵近羣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有人臣无君之心,为人主不堪之事,终於妻子为戮,身首横分,盖其宜也。”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诸葛孔明为千古一人,其学术全从此书出。”
3. 指教化。
《后汉书·盖勋传》:“凉州寡於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
4. 学问,学识。
南朝 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小子无学术,丁宁困负薪。” 宋 苏轼 《十八阿罗汉颂》:“梵相奇古,学术渊博。” 明李东阳《求退录》:“加以志虑日短,学术愈荒。”
5. 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黄人《&清文汇&序》:“有一代之政教风尚,则有一代之学术思想。”章炳麟《訄书·学变》:“ 汉 晋 间,学术则五变。”秦牧《艺海拾贝·核心》:“我们反对‘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那种提法(即使单纯从学术观点上来谈)。”
6. 观点;主张;学说。
宋《到惠州谢表》:“臣性资,学术荒唐。” 宋《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以杀身,以杀子孙,以政事杀人,以学术杀天下后世。” 明《为后主写申韩六韬》:“之学术贵俭…… 商子 之学术贵法,之学术贵术,兼贵法、术。”
《·吴潜传》:“ 潜 所陈九事……四曰正学术以还斯文之气脉。” 清《例授修职郎岁贡生训导邹君墓志铭》:“近时儒硕又厌薄 程 朱 务争胜於一名一物,拾末而遗本,语细而昧大。学术所关,非也。”
8. 法术;。
《》第九六回:“你那学术,都是外道,不闻正法,快下马归顺。”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稚》:“哭之曰:‘讵意儿辈罹此闵凶,学术短浅,安能御此惨暴乎!’”[1]当代人学家将学术的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在作这个意义用时对应于中文的学术界或学府。Academia这个词来自于地名()。这个地方位于古代的外围。那里的体育馆曾由于被改为学习中心而闻名。学术以学科和领域来划分。这是源自于中世纪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内的学者思想模型所定下来的三学四科。随着社会发展,学术内容逐渐细化,各类专门的学术逐渐出现,内容也越来越有针对性。延伸开来,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在这个意义上通常译为学术。学术的发展和传播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在17世纪,及法国的常用(或学园)来表示高等教育机构。英语称呼为Academy而称呼为Academe及Academie。,指在大学或高等学府中以研究为职业的人员,常常也是。学者通常都拥有高等学位。在,学者跟教授几乎是同义词。在英国,根据不同的学术级别分为、讲师、高级讲师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学者一词在英文中可对应于Academic或Scholar,这两者在英文中的意义稍有不同。后者也指在大学大量出现以前以研究为职业的人。学者一般不包括。
某些把学府划分成四种基本的历史类别:古代学府、早期学府、学术学会及现代大学。学府的模式最少有两种:自古代发展而成的模式,以及由在十八世纪中期、汤玛斯·杰弗逊在十九世纪早期开创的美国模式。学术界被取名为“学院”因它是在古老雅典之城市墙壁之外的一个圣所。它是以传说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当中有几个橄榄树树丛、健身房和适合于亲密聚集的地方。在这几个花园中,种有大量植物,矗立著前园主的雕像,在这里高谈阔论并启发他的追随者。这些不拘形式的聚会成为人所共知的学院。后来,柏拉图把他的聚会不断发展成为方法。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旧学院”。
柏拉图的同事及学生建立了他的衍生方法。柏拉图的其中一位学生阿凯西建立了“中世纪学院”。另一位学生卡涅阿德斯就建立“新学院”。公元前335年,以他自己的理论来改进方法和在其它健身房建立了学苑。学术界作为一个现代机构在中世纪(350年-1450年)开始有发展。此时,崩溃了而新政权开始控制。从黑暗时期欧洲仍然处于许多及资讯流失的时期。古老知识唯一的贮藏库是修道院,隐士、修士和教士编写了所有的知识并精心制作的抄写书籍。这些古老的知识得以保存,安然度过黑暗时期。
任何人要到修道院才可以学习有关及古罗马的事情及流传下来的知识。在修道院受教只限于想成为修士和教士的人。可是到了11世纪,某些罗马天主教教会领袖开始改革并激增了早期欧洲社会上的知识。他们相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属于人民不仅为宗教的人物。修士和教士走出了修道院,开始走进城市大教堂开办第一学校致力于研究。
这些最著名学校都是在波隆纳、、牛津和,虽然其他的遍及欧洲各地。在这些现称为大学的学校学习意味著通过的聚会唤作演讲。在演讲中,大师大声朗诵由修士和教士所写的原稿,而学生坐在他们的座位阅读自己手写的文本。只有大师才能确定学生是否达到和筹备他们自己的演讲。14世纪之前, 欧洲已经有超过80所大学。
七项博雅艺术成被Varro及Martianus Capella编撰入晚期的课本,透过一些有能力把学习世界形象化的人他们提供规范化的结构。当时的七项博雅艺术又称为三学四科,三学包括了语法、修辞和,四科包括了算术、几何、和天文。及神学是无所不包的研究,但哲学在中世纪早期主要是辩证事物。
从的文章及理解,Martianus Capella所建设的概念性计划对西方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特别是在Chartres学校的新经院哲学及的广博工作之后,直到15至16世纪的开展了艺术和科学的新研究。
三位中世纪作家试图包含整体学术界及全世界学会包括:的圣伊西多尔、格来福的圣伯尔纳铎及托马斯·阿奎纳。
彼得雅伯拉
12世纪, 法国彼得·雅伯拉透过他1123年的著作“物和非”在学术界世界开始了他自己的革命。他不跟从大师在讲授朗读文章的方式,反而要求学生座在两段互相排斥的文章之前。不先讲解对错,他要求他的学生向对方发问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不久之后,所有大学开始实验这种“雅伯拉方法”。
13世纪初,圣托马斯·阿奎纳推广他的经院哲学来为学术发动革命。经院哲学套用了雅伯拉的教育方法,但延伸得更远。大师要求学生长期参与以检验两段互相排斥文章的方式而作出的决议并运用来考虑宗教。这些决议都是根据亚里士多德从新发现的哲学,当中正寻找理性与宗教信念之间的平衡。学术学会或博学学会始于一组组共同努力或互相展示杰作的学者。这些不拘形式的小组以后成为了组织和在许多情况下得到了批准。会员资格是限于要求当前的成员的认同并且总会员资格经常被限制某个数量。成立于1660年的是这样的一个学院。始创于1780年的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是由许多跟同样著名的人民所建立的。学术学会作为论坛发表和出版学术著作,这个角色由学术出版来担任。学术学会也会主办研究和支持学者。在学术学会的会员资格在现代学术界仍然是一件有声望的事情。在18世纪的美国,学术界开始从出来。175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办了省学术及。1755年,被改名为费城学院学术及慈善学校。这就是今天的。这是第一次学术界创办机构。大部分的教会的式观点不再左右对他们学业成绩的考核。随著学生能自由探索思想领域而不需要强加宗教角度,观点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1819年,托玛斯·杰弗逊创立。他所建立的组织学院及大学的标准沿用至今,并为全球采用。课程取材自传统人文科学、古典人道主义和新教徒改革的价值。杰弗逊给学生自由地谈论自己所修读的课程而不是限定所有学生只能谈论同一个固定课程。宗教学院及大学都渐渐跟随。
对公众来说,美国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学院运动,经典学科教育需要延伸到新的地方例如:老西北部、西、宾夕法尼亚、、密执安、和伊利诺伊。开始建立许多学院并得到私人捐赠支持。
18世纪欧洲的启蒙时期,欧洲的学院开始改变了。19世纪初,不单出版了哲学著作《On 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更曾指导普鲁士的。他介绍的教育制度让低下阶层人士更容易进入。“洪堡理念”是教育建基于独立性、创造性、完整性及通用性。很多欧洲大陆大学植根于这些理念。可是这跟学术专门化的相违背。80年代和90年代,学术生态上的经济发生重大变化,让人感觉到大灾难的降临,但也有人觉得是新世代的降临而大学充满了发展的空间。一些评论认为这是大学公司化。尽管他们薪水低而比其它行业需要更广泛的教育,学术就业从来都是知识分子所渴求的是因为自主及。
虽然大学学费及收支不断增加,情况在美国特别严重,但高收入的专业职位却越来越少,却而代之就是收入微薄的职位及毕业生劳工。科学博士常常在学术界以外找寻工作,但人文科学及很多却驱使毕业生首选学术事业。人文科学的博士必然在收入微薄的职位与非学界就业市场之间作出选择。因为他们的教育没有市场价值。
事实上,博士的数量超越了教授或同等的职位导致一些问题,令人察觉是否到学界特意的安排。文化分析学家史丹利·阿诺维兹(Stanley Aronowitz)曾写道:“当充斥著有素质有信誉的讲师,大学行政人员看见教研职位只能授予服务需求很大或忠于服务的人”(知识工厂 76)。
很多了解学术界就业市场的人都建议毕业生如果需要付费就不要进入毕业学校。他们认为当被录取而没有学费宽免恕或没有合理研究生薪俸,就迫使招致庞大债务,不太可能有迅速回报。
某些人相信大量婴儿潮中的教授退休后,学术就业市场会反弹。某些人却认为不会导致教研职位的可观增长尤其是当大学利用低薪金附加职位来填补。阿诺维兹把这个问题归咎对学术界整体上更改。
在西方经济中,失业的、非完全就业的及不理想就业的博士不断增加,其影响是很难作出估计。学术常以和领域来划分。
随著时日变迁,不断修订及开创学科和领域。自启蒙时代,学术领域变得越来越专门,研究的范围划分得越来越小。因此跨领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学术界的奖项。这也使实际行政及资助上制造困难。事实上,过往很多跨领域的研究后来变成了今天的专门领域,譬如认知科学。简而言之,这就是学术内部分化的历史进程。
很多学术机构在行政结构上反映了学科的划分,例如不同领域的课程或学部或学院。纵然有些重叠的部分(学院成员、研究及),通常每一个学院都拥有各自的的行政及财政拨款。再者,学术机构一般都有整体的行政结构,没有单一学院、学科及领域所能够控制。学术自主是学术事业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学术界相对地免受政治和财政压力。学位是授予那些完成主要学术课程及资格。按典型的顺序,学生完成了,接著完成,最后才完成。这最 近才在欧洲被规范为波隆纳过程的一部分。虽然在某些专业及创意领域中只有一个硕士学位的老师及学者是十分常见,但在很多其他的领域中拥有博士学位及其他终极的学位的及教授才是比较常见的。在跟学术出版有密切关系的学术会议及讲座中,领域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常常被邀请向更广大观众阐述他们在著作或论文中的想法。这些文章的作者籍著这些机会来进一步解释著作中不够清晰的地方。在学术会议中,学者能够得到更快的回应及评论。由于事前已经派发有关论文,出席会议的能够有足够时间阅读论文并准备一些尖锐的问题。在学术界之内,不同的小组都有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的目标。在当代学院,这些冲突都是十分普遍。学术界常常被“实践”所诬蔑,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就业中和商业上。学术界的说,学术理论绝缘于,因而不必须考虑到行动真正的作用、结果和风险。这个绝缘的情况被称称呼为“”。这经常导致和实用派之间在许多知识领域内产生紧张,特别是在学院派对实用者的行动有很重要影响的时候。 有时候,实用派对学院派的批评也被看作。从平衡的角度来看,即使学术界跟现实世界绝缘,那并不意味没有价值。 实际上,许多学术发展最后变成丰硕的应用果实。可是,如果学者考虑学术的偏狭性,这也许增加他们研究的价值及冲击。大学经常坐落于市镇外围。在某些情况,这导致当地居民及大学成员在政治、及其他领域上产生不安。美国某些居民曾尝试阻止学生注册为当地居民而不在他们的父母的住所鼓励他们投缺席选票,只是为了保留对当地地方政治的控制。Breaking Away把这个冲突搬上萤幕。商业所资助的研究的目的常常侧重于追求利润。这与追求知识有点冲突。最早期的研究学报是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会议跟进行动。那时出版术询问是有争议的和常被嘲笑的。它并不是异常方式如公布变位字来发表一个新发现,为其发现者预留优先权。和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没有运作得很好。罗伯特·莫顿作为一位社会学家发现了92%在17世纪同时发现案件在争执中结束。18世纪,争执的数量下降了到72%,到了19世纪后半期下降到59%和直到20世纪前半期下降到33%。争相及早研究发现的比赛衰落归功于现代学术学报里出版物所增加的认受性。
英国皇家学会对于它不得人心的是坚定不移,科学透过透明而开放的思想交流并得到实验性证据支持下才能稳步向前。那时候很多的实验在今天来说并不科学,甚至答非所问。研究学报及是十分成功的,在过去几年学报的数量和的纸激增了很多并且现代学院都以“出版或消灭”为信条。除了普通期刊如科学杂志或外,其他学术期刊只有狭窄的主题而其及引证数量不断下降。这里有不同方式回顾提交的内容。当中最常见是首先由期刊批核,后来由两位或三位有同类研究的研究员提议赞成或否决,在出版前要求修正、澄清及补充。充满争论的主题需要多个层次的审视。学报发展了一个阶层,当中部分根据名誉而且他们的回顾政策是很严格。更加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会接受和出版更加重要的工作。投稿者尝试向这些很有名望的期刊提交他们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及。安德鲁·奥德柯作为曾发表大量研究论文的学者认为研究学报在过去十年不断增加的互动性最终会演变为因特网的论坛。这样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意见及构思。这可能是正面的演变,但有些人却认为使学报更像市集难以吸引知识分子。有些更认为高度监管的论坛难以兴旺。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学术研究贵在求真、求新、求深,而求新又是基本目标。——
无知的人就跟猪一样的盲目,他们嘲笑知识,讥笑学问,鄙夷地把学术的成就一脚踢开,却不知道自己正享受着学术上的一切成果。——
我们仰人鼻息,在学术上长期当别国学徒的日子快要结束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在我们的周围投入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歌颂的事迹和行为,它们本身就会歌唱。——自1300年至1400年,在大学诞生的时期,常被联系到学术界。这可能因为早期的学者都是教士及教会职员。纵使后来学士所穿著的衍生不同款色,毕业穿著褂子某程度成了一个传统。
例如及,大学生在隆重场合或在毕业典礼时会穿上。大学生常常是学士褂子的短装版本。其它英美大学已经再没有这个传统。
英美学士佩带一件简单的全身长袍没有任何装饰物和一个四方盖帽与。另外,学士在一些学校也许有资格佩带一个礼仪敞篷。在美国,学士的敞篷是很少见的。学士的敞篷一般是黑的,但也许有以丝绸表示属于什么学位。
在美国或英国一个硕士会穿戴一个相似的盖帽和但闭合的袖子与裂缝,在褂子的后面下垂悬著一个礼仪敞篷。传统上敞篷渐近以丝绸或天鹅绒小条,配上学术领域的颜色和大学的用色。学术腐败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丑恶行为。学术腐败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却出现了一些类似大跃进造假的现象。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英国《》杂志日专门发表的题为《:中国需采取行动》的社论,就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曝光中国学术造假的问题。日,英国《》杂志也曾刊发题为《在中国查找欺诈》的社论。此事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2]
近些年来,高校弄虚作假现象比较严重。中国政法教授称,中国所有高校都有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学术腐败典型案例有:
日,收到反映药学院副贺海波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当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内容的论文中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督察不严的。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尤德才  从小学到大学,中国教育一直饱受诟病。谈起中国教育,社会各界都不满意。学生悲伤、家长有意见、教育工作者有怨言、政府颇有微词。中国教育一直在改,但总是改变不了学生累,老师累,家长累,社会更累的现状。关于中国教育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也不见定论。大多数国人指责中国教育弊端是应试教育,那么试问哪个国家的教育没有应试?不考试?不答卷?也考啊!中国教育问题到底出在那里?最大的失误又是什么?  我以为,中国教育问题是没有健全民主宪政体制,缺乏公民教育,造成社会各方面的冲突在教育中的聚集表现。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中的问题也是需要由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同学多种责任主体共同承担的问题,各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检讨自己行为的失误之处并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如果问题各方一昧指责对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教育、政府,推卸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中国教育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中国教育问题解决,关键在于注重公民教育,健全民主宪政,才能使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协调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教育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才能从源头上理清和解决教育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回归教育本性。  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可以与生俱来。在古代封建专制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公民”与“私民”的区别,就在于公民是公共生活中人的身份、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社会人的角色展现;而私民只具有自然性、动物性特征,还没有获得“人”的本质属性。只有个人的‘权利’,没有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就要享受到公民权力,进行公民教育。没有享受到公民权力,如何成为公民?没有公民教育,怎么可能有公民的素质?国家大事,公共事务,政策都没有参与,自然而然认为国家大事,政策制度等公共利益跟他们无关,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道德久而久之自然淡薄。没有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就很难和谐稳定发展;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公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力量,良好的公民素质却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公民教育的提升。  因此,本人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是缺乏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任何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特定时代的要求。  美国由于其深厚的公民教育传统和理论经验丰富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而备受关注;英国因其开设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欧洲公民”课程等特色同样引人关注;日本公民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韩国的公民教育突出国民精神培育,强调个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忠于职责,遵守法律、环保的意识。尤其强调学生作为公民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兼备东方德育与西方价值。中小学公民教育极力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教育方针,倡导“个人行动、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建立统一的“新加坡人”国民身份,维持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小学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发展良好品格,中学则注重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等。  与发育较早的西方公民教育相比,我国公民教育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特别我们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又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如何根据国情,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与成果,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公民教育之路更显为重要。这一宏大时代课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公民教育观的理论问题,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课题。甚至可以说公民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改革的的成败。  公民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命运,更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教书读书不仅为自己,为父母,为师长,而是为了更好的立足社会,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真正的荣耀是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教育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植一种文明精神,一种公民意识(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道德),一种社会良知和责任,一种对人权的理解和对他人的义务和关爱。公民教育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和动力源。  遗憾的是,建国60多年了,我们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教育事业成了政治化、行政化,使我们远没有进入公民角色。中国现状:轻道德素质教育,轻民主自由教育。过度的政治教育、政治学习、政治宣传,影响了自由、民主、和平、人权、平等、义务、道德、操守、法律、竞争、创新、纳税、保障、环保等现代公共意识的提高,影响公民道德和公民素质提升,可从日常生活看得到。  2012年香港“蝗虫事件”,新加坡中国侨民“富豪蝗虫”在当地互联网论坛上大量涌现、“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我们大学生却在学人家幼儿园公民教育内容:对人要讲诚信、不要随地吐痰;当西方一个不满18岁的青年因乘车没有带钱偶然逃票一次而痛悔不己时,咱们的中国青年有可能暗自庆幸,实际上是中国大陆人缺乏公共道德意识的体现。  日本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必须上“道德课”,课本素材几乎都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以及忠、孝、仁、礼等都有。第一节课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会问:“如果你的朋友偷了你的书包,大家欺负你,你会高兴吗?”学生一起大声喊:“不高兴!”老师接着讲:“那你也不要对朋友那样,明白了吗?”学生回答:“明白了!”。 而我们许多家长从孩子刚一懂事起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  小孩儿不小心撞到桌子大哭,中国妈妈往往第一个动作是打桌子,无形之中告诉孩子,责任在别人;国外妈妈把孩子带到桌子旁边说:“来,再走一次”;在车站,经常看到到中国旅游的一家3口(外国人),爸爸背个大包,妈妈背个中包,小孩儿背个小包。看看旁边同样年纪的中国小孩儿没有一个身上背包的,一律都是由爸爸和妈妈全权负责,特别当大学生还要家长大包小包带上家当陪同入学时,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在美国、日本、英国教育法规中,还有专门条款规定孩子的劳动时间,家庭和学校均不得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这样的教育结果,就造成在中国举办了一个中日儿童野外生活训练的现象,日本小孩一出去,就是拿蜡烛、手电筒、火柴、绳子、帐篷,棉被,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我们中国的孩子一出去就是巧克力、饼干、可乐,吃完就坐在树底下,等待着如何完成任务。如果不懂合作,不知道负责任,不会劳动自立,无论学过多少知识,上过强化班再多,也拼不过日本人、印度人甚至越南人的团队。  纵观世界和谐富裕发达国家,教育一般都独立于政治党派和意识形态之外的,尊重事实和规律。教育很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想,创新和人文精神,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严。当然,体制也要保障各种公民权力(如言论和表达的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建国60多年了,我们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教育事业成了政治化、行政化。使我们远没有进入公民角色,缺乏公民素养中的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即缺乏公民文化(平等、博爱、诚信、法治、人权、宽容妥协等)、公民素质(人文精神、民主素养、守法意识等);不知道宪法公民权利的具体内涵;不明白宪法、法律、红头文件、领袖指示之间的关系;不知如何依法使用公民权利;靠什么力量制止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甚至关于公民权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关心,公民意识几乎没有。  经过30多年改革,解决人们的基本教育问题不是很难的事,关键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对培育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健全人格的人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公民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不是某家族或党派的“接班人”。它超越阶层、民族、党派、宗教等身份限制,超脱于政治的,超脱于政府的,超脱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其教育理念具有更广泛的平等性和可持续性,将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度和凝聚力,是建立公民文化和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才达到基本的目的。  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如果公民教育缺失,那么,教育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泛政治化、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常常造成教的混薪水,混职称。学的混文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丧失德性、悟性与人性的!  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梅兰芳、胡适、蔡元培、李四光这样的大师。同时,也为共和国所用两弹一星,牛胰岛素等共和国优秀人才,很多是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大批各类人才。2010年的最高科技奖是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发的,当他把500万元奖金和获奖证书授予两位毕业于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的90岁的龙钟老人时,就不难明白现在的教育与民国时期教育谁更像教育?  教育不能独立政治党派和意识形态之外,尊重事实和规律。那怕北大、清华集中了中国最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要说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培养不出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等一批留美科学家!美国总统林肯至理名言:“你可以在某些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某些人,但你决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今天的中国,公民教育急需引起重视。我们常常宣传教育公民要遵纪守法,却很少宣传公民有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如有选举、罢免、监督等、申诉权权力,使领导人、政府遵纪守法。当领导人、政府违法的时候,公民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对政府行为进行纠正?没有公民教育,就没有公德的觉醒,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道德久而久之自然淡薄。人们就会在罪恶中保持沉默,自扫门前雪,并不以破坏公共利益和公共环境为耻。缺乏社会良知,承担公共责任和义务,使整个社会逐步陷入道德滑坡危机之中,缺乏社会变革的力量。  当今中国仍有为数众多的忠实拥趸,愚昧、臣民情结和驯民意识。大多数国民仍然祈盼伟人强人或包青天、主奴意识、清官情结、人治思想等愚民思想,严重缺乏公民素质和意识。与民主、法治、人权等人类文明基本理念相冲突,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破坏性影响深远。  总之,建国60多年来,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缺乏公民教育。我们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是严重失败的。如果不注重国民的公民意识培养和教育,纵然将来中国的经济实力超越了美国,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二等民族,也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化国家。   晚 草就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尤德才   ===================  关于对学生从小就进行公民自我认知的教育,我想中国的小学做的不算太差,在内容上也不太欠缺。楼主举了新加坡的例子,我想就从这里切入一下,谈谈一点总结性体会。  本僧不曾到过国外考察,更没有去过新加坡,关于新加坡为何治理的井井有条,我想除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之外,重要的是新加坡强化了法治,例如新加坡把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鞭笞刑作为现代法治的手段就是。  周代的礼制除去讲究人的行为规则之外,在刑法上就有鞭笞,当然还有现代刑法已经废除的种种酷刑。周代的统治者对人的原始性野蛮型具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十分清楚仅仅依靠礼制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配置刑罚。  而今日之社会,人们很少看到对违背基本道德的惩罚。举一个司空见惯的行为,随地乱丢烟蒂的行为就没有惩罚。在很多居住区,居民饲养家畜乱拉粪便就没有惩罚,这可是犯罪的行为。  那些经常犯轻罪的公民得不到惩罚,社会风气只能臭不可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淡化西学,恢复私塾。
  中国是一个愚民国家,主张下层越愚越好。真正地执行着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wendaoshouwang 2楼
11:28:0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淡化西学,恢复私塾。  -----------------------------  明代徐光启的时候,是翻译了西方的很多科学著作的,例如几何学。以当时的开明,几何学在100百年之内应该可以进入私学学堂。但是,这样的情况在清朝愣是没有发生。  诸如天工开物这样的著作竟然是后来在日本发现的,明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步枪,这样的武器竟然在清朝也消失了。  还有一件东西就是在清朝统治距离比较遥远的福建省,发明了速度非常快的帆船,清朝竟然以海事管理机构的船速度赶不上快速帆船而禁止制造快速帆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淡泊龙者
15:23:00  中国是一个愚民国家,主张下层越愚越好。真正地执行着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怎样让你聪明起来啊?告诉你千万不忘阶级斗争,周围都是敌人?上层都坏?你这就是真的聪明了吗?  
  @九味汤 6楼
18:55:00  @淡泊龙者
15:23:00  中国是一个愚民国家,主张下层越愚越好。真正地执行着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怎样让你聪明起来啊?告诉你千万不忘阶级斗争,周围都是敌人?上层都坏?你这就是真的聪明了吗?  -----------------------------  我只是如实说出了真实的中国。难道我说的不真实吗?
  @淡泊龙者 3楼
15:23:00  中国是一个愚民国家,主张下层越愚越好。真正地执行着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历来文人把这句话标点点错,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句话实际意思是说:民能做得了的,由他去做;民做不了的,就去教他。【知之】,这个【知】是动词。
  @淡泊龙者
15:23:00  中国是一个愚民国家,主张下层越愚越好。真正地执行着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wendaoshouwang 8楼
10:17:0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历来文人把这句话标点点错,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句话实际意思是说:民能做得了的,由他去做;民做不了的,就去教他。【知之】,这个【知】是动词。  -----------------------------  你这种解释也不是很合理。在春秋时期,民即使“可使”,孔子也不会说让“民”自由干的。总之,你的解释不是很通顺的。我的这种理解应该是历代统治者在做的,已经有2000年了。
  应该与儒术独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尤德才 赞一个
  @象山一样2013 10楼
12:35:00  应该与儒术独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  历史选择了儒家,你无法改变历史,情况就是这样。
  说起中国教育吾泪眼汪汪,教,教不理;育,育不出人才。说来话长,一言难尽,一言难尽。
  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上)  厦门
尤德才  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梅兰芳、胡适、蔡元培、李四光这样的大师。民国时期培养出了很多世界级的优秀人才,也为共和国所用两弹一星。2010年的最高科技奖是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发的,当他把500万元奖金和获奖证书授予两位毕业于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的90岁的龙钟老人时,就不难明白现在的教育与民国时期教育谁更像教育?  中国人口众多,建国60多年来,在科学理论、艺术、思想、价值理念、哲学等等方面,对人类没有多大的贡献。  从2009年开始,南科大朱清时在短短5年内,从零筹建南科大,并力争把它打造成“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近日,深圳原公安局长李铭成为南科大新任党委书记,朱清时不再兼任。传言朱清时的校长职务也将于9月卸去,不少人认为标志南科大去行政化的失败。目前的南科大离公众的改革期待渐行渐远,又在回归传统的体制内大学靠近,南科大的改革梦可能成为“南柯一梦”。问题出在那里?  本人认为,今天中国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泛政治化、缺乏学术思想自由、民主和公民教育的缺失,造成教育院校进入官僚管理阶段。  所谓“万物皆有灵。”生命现象不仅只有人,动物、植物有生命。社会组织一样有生命现象表现。任何组织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按照一定组织原则组成的,来自于人又还原于人。因此,组织与其说是一部机器,不如说是复杂的、有机的生命实体。每个组织都有它自己的内部结构,因而造成差异。同人一样,其生命力差距十分悬殊。  组织像任何有机体一样有其生命周期。一般组织的生命周期要经过初创时期、个人时期、职能化时期、官僚时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官僚危机、死亡(或变革重生),参与管理(如股份制、民主宪政)等阶段。但是,社会组织和人虽有生命周期,所不同的是,组织的发展可以长久,或者经过一个停滞时期,还会继续成长。因为构成组织的人可以新陈代谢,不断循环向更高组织形式发展,而人和其他生物则做不到这一点。  需指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并非每个组织必须经历这几个阶段,有的组织没经过职能化时期就直接进入官僚时期,或经过创业时期后就夭折了。例如,有的百年老店仍可灵活如初,有的组织初创不久却出现官僚无比。有些组织进入壮大的阶段,进入"成熟期’后已积劳成疾,出现迟钝、麻木,未老先衰,而毁于一旦。同时,组织所处的阶段常常带有其它阶段时期的成份,互相交错,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最后一个阶段却不知不觉到来。  遗憾的是,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长期泛政治化、缺乏学术思想自由、公民教育和民主宪政体制缺失,忽视每个事物都有自身发展规律,以至造成社会和组织的振荡及关系复杂化,未老先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社会已全面进入官僚管理危机阶段,从而加剧或引发各种各样的危机,中国教育院校也不例外。篇幅关系,有关中国社会已全面进入官僚管理危机阶段的论述,什么因素导致了社会溃败,如何要扭转社会溃败颓势,走出困境。详见《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在那里?》一文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89&id=9602782   对一个组织来说,官僚组织管理危机主要特征:机构臃肿、官职增多、组织缺乏共同价值观、繁文缛节、形式主义、创新精神泯灭、“忧患”意识丧失、士气低落、缺乏凝聚力、管理人员素质下降、管理队伍老化、人才开发能力低、本位主义、责任推诿、互相扯皮、缺乏社会性、急功近利等。我国教育院校大部分都进入官僚管理阶段,有的已经出现官僚管理危机,于是出现众多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建国60年多的实践,按照苏联模式,加进党委领导制的中国特色,出现教育领导与政府官员同质化,把行政化、官本位带到教育界里来,抛弃了经过半个世纪实践的大学办学理念与经验,包括教授治校、兼收并蓄,思想自由,独立人格等等。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严重地“泛政化”了,泛政治化很难让教师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人。  学校应当是独立于政府,政治党派和意识形态之外,尊重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学术自治体。政府是政府,学校是学校,才不会误入歧途。泛政治化势必造成关系复杂化,出现厚黑学、谄媚之术、韬晦之术、馋毁之术、诬陷之术、阿附之术、结党之术之发达,使教育院校异化成官僚机构,加速院校组织未老先衰,进入官僚管理危机。  朱清时说: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和创新,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现在的中国大陆大学,有大学精神吗?有对真理进行无畏的追求。有理论创新去引领民族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吗?教授就是学者专家,而非学官,追求官位。  当年,西南联大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的条件下,仍然保持大学精神,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真理无畏的追求。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培养出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  西南联大的行政只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一个是教授会。西南联合大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简约,从领导到职工,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工作效率高超。对于不属于职能部门的临时性重要工作,则由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请教授会推荐适宜教授人选,组成各种临时工作委员会(推选主席)主持工作。工作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保持主体常设机构精干灵活。  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民主推荐。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中主管管理的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全部都是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常设的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建设长等,全部由教授担任,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任命。  教授会是一个校务咨询机构,虽不是权力机构,但很有威望。各学院有院教授会,学系有系教授会。院教授会主席后来改称为院长,系教授会主席后改称为系主任,由相应院系教授会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讨论备案,报校长批准任命。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统由教授会评议,由院长系主任执行实施。所以院系教授会实际上是院长系主任领导下的民主管理的权力机构。……
  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中)  厦门 尤德才  纵观世界创新力强的东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一般都独立于政治党派和意识形态之外的,尊重事实和规律。教育很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想,创新和人文精神,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严,把人的创造力量和人性善诱导出来,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泛政治化,缺乏学术自由,强行灌输意识形态和思想垄断会导致灾难,势必给一个民族和国民造成很大的伤害。思想上的一元化会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最能让一个民族和国民脑残。并在发明创造,在生产精神财富上,也会落后于其他民族,最终沦落到劣等民族行列。  为什么自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集权体制、思想专制其后二千多年,再也没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群星灿烂时期。出现先秦的老子、墨子、庄子、孔子、孟子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诸子百家现象,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贡献。出现中国古代的孔子、老子这样大师,或超级大师,或伟大人物,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先秦的辉煌。  据记载,先秦还有“乡校”存在,人民可以在其中“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此后,两千多年来,不要说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没保障,时至今日,有时发个贴也出现“敏感字眼,审查中”,甚至屏蔽…………。  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权威往往成为探索真理的障碍。没必要受什么这个理论、那个主义的束缚,坚持着坚持那,充满着意识形态,画地为牢不利于大师的出现。否则,新生事物一露头,各种棒子就会挥舞起来。要么假借以天子自居,要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不义之举,必然造成多少有识之士的悲剧产生。如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他们全部出自1949年前的清华。若排除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在大陆的27位大师之中:吴晗、赵九章自杀,梁思成、叶企孙含冤而世;被批斗、关牛棚、劳改的,计12位。兼听则明,辩证取舍,真理才更易被发现,谬误更易被排除,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走弯路。才能改变思想理论方面创新是件危险的事,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领域学更出不了大师的现象。  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大学校长联谊会上,来自国内9所顶尖高校的校长们面对“内部管理”这个主题大叹苦经。“大学的管理太复杂了”、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说起自己的大学管理经验别有感触,“不仅学校外部对学校的行政干预太多,学校内部行政对学术的干预也太多。” 他举例:当初要求清华大学成立软件学院时,清华当年的招生指标已经满了,但学校突然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要求两天内开始软件学院的招生,并且要招满500个学生。另外,学校内部行政对学术事务干预过多。顾秉林称:“学校一个部门的办事人员遇到教授来办事,通常马上会给教授回复:这个是校长说的,那个是副校长说的,都不能办。很多事情都要开会讨论,行政干预让大学校长不堪重负专家无学术权力;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教授说:“大学的现状是,行政部门掌握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分配却不够透明”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混为一体,师生交流不多,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学生对教学时有意见”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最近让校办查以前的大学管理条例,发现有1000多个需要废除,因为大多数已经过期等等。  于是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失控。广大师生与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尖锐对立起来,教育的“和谐”从何而谈呢?加上教育评价的“捆绑”机制与体制的强大约束作用影响之下,教师要获得上升空间,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发论文、出书、拉项目;个别人教师为了名利,“走穴”、“下海”频频,教材更新慢和教师知识老化种种因素,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打折,师生间重要的沟通互动“哑然失声”。加上国内一些大学教育还延续了中学采取课堂教学的灌输方式,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动力。 “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成为当下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顺口溜。不少学生毕业了却发现“什么也没学到”。出现钱学森难题(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伟长难题(为什么中国培养的人才纷纷外流,不愿报效祖国)也就不足为奇。中国顶尖院校如此,其它的院校就可想而知。泛政治化的教育往往是以牺牲人性尊严与社会道德为源泉动力的,教育走向了自我的反面,这意味着教育生命的死亡其实也为期不远了,而异化培养太多假恶丑的教育流氓。  如何解决官僚管理的弊端,是人们长期重视和探索的的问题。据说国外一般采取矩阵式管理来解决集权和分权问题,并取得了效果。但是这种矩形组织运行复杂,需要具有多样组织才能和多方面的人员组成一个工作系统。要求人们扮演多元角色的较好心理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对我们来说,不仅人员素质难以适应矩阵管理的要求,也受到体制的限制难于运行矩阵管理。  我们的教育院校大多数是全民所有的,如果像国有企业那样改革(承包、私有化、股份制),在目前缺乏民主环境下,可能会造成教育短期功利化和教育资源流失等问题。因教育不像企业主要追求利润,教育主要承担育人,培养人才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功能。而且教育是长期事业,影响长远,每次改革会对学校甚至社会产生10年或更长时间的影响,进行教育改革需要集思广义慎重进行。本人认为,从长远来看,应注重公民教育、健全院校的民主管理体制。……
  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下)  厦门 尤德才  实行民主宪政和院校的民主管理是由教育院校所有权性质所决定,不是主观要求。教育院校产权性质可以解释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全体公民的共同财产,委托政府经营而产权归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全体公民。为保障全民所有、全民使用、全民受益,全体公民必享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权力,所有者(全民)对经营管理可以直接或间接干涉的,这样所有者的权益才不会无偿占有和控制。因此,教育院校应是在民主宪政体制下,各院校在校务委员会(类似职代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的民主管理体制。这是由教育院校所有权性质所决定。若置本质于不顾,就等于舍本求未。  例如,没有健全民主管理体制,实行深圳南科大自主招生可能会造成更大不公平,学校可能成为贵族和特权学校,对贫弱群体造成更大不公平。特别在当下道德失守,价值失落,权钱交易,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等问题日益严重,自主招生会使教育不公更为严重,同时也助长腐败。没有健全民主管理体制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教育改革关键不是去行政化,而在于民主化。需说明,本人很敬佩南科大朱时清校长的改革勇气。  当然,教育院校不是孤立的组织,教育院校的任何一项改革,都跟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所以要改善外部环境,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公民教育,制定一些措施,避免过多的政治化、行政化等外部干扰,使教育院校的能顺利建立民主管理体制,教育体系中各要素才能更和谐,更有效为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  我以为,阻碍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最大因素是公民素质和公民文化环境,而不是制度结构等硬件部分。因为政府、法律体系、社会制度和结构都可以在短时间改变的。公民文化和公民素质不可能短时间建立和提高。制度结构易建,民主精神、公民素质、公民文化难成。公民文化和公民素质是民主宪政社会的基石。  今天的中国,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急需引起重视。我们应将政治思想教育转为公民教育,特别应在大中小学中,注重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和素质,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对中国的教育和社会进步明显起着推动作用。不仅能革除教育领域很多弊端,也对学校,社会,国家,民族未来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公民教育已经很成熟了。发达国家社会较为和谐,守法意识较强,政府较为廉洁奉公,以及频繁更换国家领导人也不会造成剧烈震荡或出现人亡政息的原因。关键在于这些发达国家长期注重公民教育结果和较为健全的民主宪政体制。在这些发达的国家,在课堂上常有模拟法庭、模拟选举之类,社会上也可耳濡目染。对宪法的学习及民主、法律、人权的基本内涵历来作为公民教育的第一使命来完成。让公民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对人权的理解和对他人的义务和关爱的公民意识,国民素质必定有较强平等、博爱、诚信、法治、人权、宽容妥协等、人文精神、民主素养、守法意识等,使之建立较成熟的民主宪政体制。促使执政者和各政府部门必须倾听民意,重视民意,维护公众的利益。创造出更公正、更民主、更自由、更平等、更持续稳定发展的民主法治社会,从而促进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试想,一个连学校基础教育中都没注重抓法治教育的国度,其国民自然毫无法治思想和公民素质可言,如何有奉公守法精神和法制尊严。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在校大学生,犯罪还以为只是做错了事,从“我爸是李刚”到“药家鑫事件”……。更谈不上主动去和那些敢于践踏法侓的人作斗争以维护法的尊严。这样的社会如何健康发展,得到世人尊重?  在中国,为什么香港、台湾、澳门都是中国人,同种同文化。在中国崛起和强大的今时今日,香港、台湾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每况愈下,人心渐行渐远。2012年香港“蝗虫事件”实际上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从思想、行为举止、话语方式,以及在交往接触中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的方式,都已经很不相同。和中国处于统一起跑线,也承传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的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在国民素质、文化教育、民族凝聚力,伦理道德、社会长期稳定,生态环境优良等社会“和谐”的软实力方面,远远高于中国大陆。  由此可见,没有公民教育,就没有公德的觉醒,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道德久而久之自然淡薄。人们就会在罪恶中保持沉默,自扫门前雪,并不以破坏公共利益和公共环境为耻。缺乏社会良知,承担公共责任和义务,缺少对公共道德的遵守,使整个社会逐步陷入道德滑坡危机之中,也缺乏社会变革的正能量。  总之,今天中国教育问题是社会各方面的冲突的表现,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的复杂系统工程。教育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思想,自强自立、创新和人文精神,培养公民。这些东西就必须注重公民教育,健全民主宪政体制,才能使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协调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教育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回归教育本性;才能促进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防止思想垄断或思想一元化。泛政治化会加剧破坏社会自身的发育和成长,造成社会组织的振荡和关系复杂化,未老先衰,提前进入官僚管理阶段(老化阶段),再好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就会产生异化。最终会爆发官僚管理危机,组织和社会就逐渐进入动荡。
  @科学僧 12楼
00:00:00  历史
选择了儒家,你无法改变
,情况就是这样。  -----------------------------  呵呵,并非历史选择的就永远是正确的;就如同奴隶制、封建制等一样,很多东西也将被历史淘汰……
  可惜作为先秦“显学”的墨学,竟然如此被国人漠视之……墨者是真正的社会脊梁!
  三字经云:教之道,贵以专。现代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分科同时学很多门课程,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精力不集中,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到头来哪个都没学出成果。看似什么都懂一点,实则什么都不懂,做人做事各方面一塌糊涂。
  教育经费的分配制度是第一大问题
  在中国,在各个领域遵守秩序人得不到社会承认,被认为是老实人,无能的人。相反一些明里暗里破坏秩序的人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远远的超越了前者。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谁在破坏社会秩序,要让破坏社会秩序者付出代价,守序者得到社会应有的褒奖,才能使人们越来越遵守是秩序,社会风气和人的素质才会越来越好。
  教育需要一次革命。  
  中国人仍应独尊儒术,而不是应尊崇马术及法术,不是革命了就要与传统作彻底绝裂。信仰道德,也要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别人作的好,是别人替我们检验了,我们也做得好。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搅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巨大的错误,我们要纠正过来。儒术不是不要法制,有了爱人民的思想,法制也能很好的建立起来。
  “刑不上大夫”这是法治还是反法治?用脚指头判断下吧!看不出来哪里有真心爱人民的表现!虚至极!
  民主是包治中国百病的良药
  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不在教育本身!主要是中国人才选拔及使用(制度)有问题!教化与愚化几千年来都是帝王极权统治服务工具及需要。甚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是以愚昧暴力扼杀创造创新自由和权利的。教育的政治化,官僚化;人才选用的家族化、奴才化,用奴才庸人;人才难有生存成长空间;学好没用,苟营荣生;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教育表面化,关系才实用,权贵横行,金钱万能。根本是:(国内)教育学好没用(求出国深造),社会关系学行(真假大学文凭满天飞),造假人才更能干(歪用正着)。所以改革开放走来,当年的村干部就是最广泛的人才,他们的无知无畏,帮助中国完成了最丑恶的资本积累过程。而官僚则用权力直接家化天下资源财富。迫使自命清高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接受嗟来之食;或远走高飞;或逐渐消亡!  
  或许这正是:邓小平打开一片灰色空间和自由,释放了国人的最大欲望和潜能,完成了西方百年才能完成的原始积累;习大李总严肃贪腐反令经济短暂下行。坚信这是黎明前黑暗,明天会美好!关键是习李能广泛选用当今真才实干,一切都会完善的!支持习李,复兴中华!  
  @尤德才
  教育问题需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同学多种责任主体共同承担,各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检讨自己行为的失误之处寻求解决的方法。我觉得你抓到了根本原因,如果你再坚持努力,一定能为教育界贡献更大。政府保障教育,社会关注教育,学校加强教育,家长关心教育,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这就是最快最强的教育了。
  我觉得德育体智在小孩子时期就应一点一点、循序渐进的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但注意过程不能急,不是逼;是轻松的学,快乐的学。  中国如此大,人口如此多,很多问题也是相对较复杂。如果现在就拿整个中国去跟那些已发达、已文明的国家、城市,这是对中国的不公平。拿一个、十个、百个中国人的缺点、错误来评价拥有十几亿人的中国,这样根本就不客观、不科学。如果他人硬要比,我们就把全中国的文明人集中一下,看谁更多、更强。
  中国是个向上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向上的民族。大师只是暂时还没出来,还在酝酿中,等时间到了,他自然就出来了。就像埋于地下的金子,时间到了,身上的泥土去掉了,它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公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厦门
尤德才  现代社会,公民资格与生俱来。在古代封建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民主制度是提升现代公民文化要素,而良好的公民文化又是良好制度的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论在什么样的国家,要想得到较高的国民素质,必须注重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公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力量,良好的公民素质却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公民教育的提升。  其他国家的公民教育伴随着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展开。美国由于其深厚的公民教育传统和理论经验丰富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而备受关注;英国因其开设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欧洲公民”课程等特色同样引人关注;日本公民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兼备东方德育与西方价值。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  与之相比,中国的公民教育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我们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又处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如何根据国情,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公民教育之路更显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公民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改革的的成败。由于我国公民教育的落后,普通人公民意识薄弱,公民素质急需提高,即使是大学教授,也没有几个有真正的公民素养,传统意识还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  比如“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我们大学生却在学人家幼儿园公民教育内容:对人要讲诚信、不要随地吐痰;小孩儿不小心撞到桌子大哭,中国妈妈往往第一个动作是打桌子,无形之中告诉孩子,责任在别人。  特别当大学生还要家长大包小包带上家当陪同入学时,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美国妈妈问小孩在学校问了老师些什么?中国妈妈就问,老师教了什么?做学问就是要学会“问”。问,思考就在其中。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源泉。而且有问就会产生互动,孩子就会有勇气,有灵气,成为有活力的人;而我们许多家长从孩子刚一懂事起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  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日本、英国教育法规中,还有专门条款规定孩子的劳动时间,家庭和学校均不得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这样的教育结果,就造成在中国举办了一个中日儿童野外生活训练的现象,日本小孩一出去,就是拿蜡烛、手电筒、火柴、绳子、帐篷,棉被,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我们中国的孩子一出去就是巧克力、饼干、可乐,吃完就坐在树底下,等待着如何完成任务。  上面种种现象表明,公民教育应从小抓起,儿童是学习社会公德,提高公民素质和公德心的最重要时期。至少要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责任感,道德感,进行劳动训练,不要替小孩子承担一切,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公民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对于已经长到20岁、30岁的人,你要加强德育作用已经不是很大,只能用“法育”,增强他的理性教育。一个人缺乏道德,但能守法,社会还是能接受。总之,缺乏公民教育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民教育培养出公民和诺贝尔奖……。  我们现在所处的困境是,一方面我们缺乏一套符合国情的公民教育理论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公民教育缺陷和不足,造成缺乏公民素养的成年人,进一步破坏学生的素质教育。这里摘抄作家胡小同在新周刊发表了“无法成人的中国人”一文来说明。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希望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专业、赢在才艺,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  求学越来越早(幼教),成家越来越迟(晚婚),立业却力不从心——房奴、车奴、卡奴、穷忙,每一样,都埋伏着陷阱。社会复杂、商业险恶、成长唯艰,于是,家长加倍投入,可最后都不免要倒在失业的枪口下。啃老族、宅居族的出现,学历、学位、双学位、海归学位、海外留学背景,所学越多,所用越无;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花费愈巨,产出愈低。“成长的烦恼”及至最后一刻幡然醒悟,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读书无用”又有新的论调和说法。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中国父母们,在无法成人的儿女面前,既是主谋又是从犯,既是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又是教育模式的就范者,既是教育产业和商业的买单人又是投诉人,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受害者,既是暴君又是奴隶。无法成人的几个变量:社会、学校、教育、父母之责,父母首当其冲。”  “无法成人的中国人”一文说明了,家长应摒弃望子成龙的比拼心理,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跳出来,应将关注孩子成绩转移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如果学习成绩也被当做衡量一个孩子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也不被在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不能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从而产生诸如利用上网等各种形式叛逆家庭和社会,就会酝酿更多的青少年问题甚至是家庭和社会悲剧。高考状元数以百计,又有几人展现了杰出才能呢?苏步青教授开办的少年神童班,据说目前没有一个人是成功的,自杀率还高达20%。家长如果迷信“奥赛”、神童炒作、少年天才吹捧,教育的产业化、功利化就不可能解决,教育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提款机”,让家长为这个提款机而心力交瘁。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缺乏教养,识字不识理,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最终找不到工作宅男宅女的学生。如果公民教育缺失,那么,教育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  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让孩子自强自立是望子成龙最佳途径,溺爱与娇养结果常常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而深受其辱。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在毕业时的讲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EQ比IQ重要。  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泛政治化、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常常造成教的混薪水,混职称。学的混文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丧失德性、悟性与人性的!  建国60多年了,我们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教育事业成了政治化、行政化。使我们远没有进入公民角色,缺乏公民素养中的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即缺乏公民文化(平等、博爱、诚信、法治、人权、宽容妥协等)、公民素质(人文精神、民主素养、守法意识等);公民教育是培养人的独立思想,自强自立、创新和人文精神,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严,培养公民。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不是某家族或党派的“接班人”。它超越阶层、民族、党派、宗教等身份限制,超脱于政治的,超脱于政府的,超脱于市场经济活动的,独立于政治党派和意识形态之外的,尊重事实和规律。教育理念才能具有更广泛的平等性和可持续性,获得更多的认同度和凝聚力,是建立公民文化和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才达到基本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社会各方面的冲突及妥协在教育中的聚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的复杂系统工程。教育中的问题也是需要由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同学多种责任主体共同承担的问题,各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检讨自己行为的失误之处并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家长如果一味指责学校,社会教育,推卸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素质教育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拒绝高分低能。这些东西就必须注重公民教育,健全民主宪政,才能提升公民素质,使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协调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教育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只有发展公民教育,才能从源头上理清和解决教育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回归教育本性。
  答25楼,  既使是你对那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也要提倡爱人民,提倡儒教。全世界无论是什么制度的国家的政府都声称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都在依法打击犯罪,惩治腐败,提高人民的福利。其中当然包括信奉儒教的国家。只是取得的效果不同而已。孔圣人还杀了少正卯。怎能说儒家无法呢?有些儒教国家执法还是很严明的,元首犯法与平民同罪。他们发展很好,社会秩序很好,人民福利很高。所以说实践证明儒教是正确的。  象我国以前那样公开反对儒教的国家是极少的,正象那人所说的,全世界帝修反的领导人,大多数都信儒。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存在。官员与平民犯了同一种程度的罪,往往判刑不同。并不是儒家提倡的。再说什么人都有说错话的时候。请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需要民智的开发啊。我们的人民在精神上,在信仰上上都是极度贫瘠的!
  中国的教育不是一两句就能解决的
  墨子中学  墨子中学座落在滕州市经济开发区,学校占地168亩,西邻益康大道、南靠腾飞路,环境优美,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校园设计典雅,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  学校首先突出了墨学教育,编印了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墨学导读》教材,创办《墨苑》校报,在教学楼内布置了墨学专题德育长廊,建立了墨学展室,开设了墨学课程,“兼爱、尚贤”的思想已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  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连年攀升,先后为重点高中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生,升入重点中学的特优生更是逐年递增。名生培养模式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专门报导,并称为“墨中现象”。
  说的有道理。个人感觉还有一点就是女性职业化,上班时间太长等社会问题导致家庭教育这块严重不足  
  树对榜样,教育问题就会不解而解。  所以,我们教育的最大的失误不是别的,最大的失误是树错了榜样。当汤唯的广告一次又一次的在电视上播出,我知道,很多人的价值观颠倒了。  你的榜样是谁呢?  树对标准,教育问题也会不解而解。  知道如今的普遍性的见利忘义的源头吗?不是别的,就是那个以经纪建设为中心的单一中心论。  你的标准是什么呢?
  四不象教育
  言之有理
  顶!为什么高层建筑早已知道弊病却不改革呢!目的是继续进行愚民统治。。。。。
  @尤德才 中国教育的根本失误,在于行政化。
  楼主艺高人胆大,敢于对吾国教育开炮。有问题请教一下。能否对素质教育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不造出那么多死脑筋的废渣  找谁做劳动密集产业的螺丝钉  所以有钱人聪明了,送子女出国读书  因为教育的目的本身就不同
  怎么越来越不对劲,原来是公知啊  
  說了這麼多 還是解決不了實質性的問題 能人出頭就會被槍斃 政府掌管一切 他們做了我們的眼睛 把我們完全蒙蔽 不可改變的事實 為了家人和自己誰也不願出頭 即使你很偉大的去反抗政府 直接殺死你 你的精神還就直接被扼殺 覺得一切都好矛盾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