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2北京展会科技大学2012金属材料专业的...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领导
  主任:吕昭平
  副主任:林均品
  副主任:张济山
  副主任:隋延力
  吕昭平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电话:10-
  电子邮件:luzp@skl.
  研究兴趣
  1.块体非晶态合金的物理冶金,力学行为及其工程应用
  2.尺寸效应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3.耐热钢的高温强化和氧化机理
  4.储氢及纯化氢的合金材料
  教育简历
  1988年&1992年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二系,学士
  1992年&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二系,免试硕士
  1996年&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
  2001年&2004年美国,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9年&2001年新加坡,American Kulicke & Soffa Industries Inc.,研发工程师
  2004年&2006年美国,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研究员(Research staff)
  2007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龙特聘教授
  2007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荣誉与奖项
  & 2007年,美国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Significant Event Award (SAE)&
  & 2007年,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07年,已第三作者发表在《Science》上有关耐热钢工作的论文&Creep-Resistant, Al2O3-Forming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被Materials Today做专题报道和评述
  & 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建龙讲座教授
  & 2005年,美国材料研究协会研究生大奖评委
  & 2005年,美国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2005年年度杰出科技青年之一
  & 2005年,ISI 机构确定我们发表在Acta Materialia上题为&A new glass-forming ability criterion for bulk metallic glasses&的论文为材料科学界&Fast Moving Frontier&论文
  & 2004年,发表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上题为&structural amorphous steels&的论文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世界上&Top Physics Stories&之一
  & 2004年,块体非晶钢的工作被世界各地的媒介采访和评述,包括著名的学术杂志Nature,人民日报,Physical News Update, French Science Vie, Science News, MRS Bulletin及NyTeknik 等
  & 2003年,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题为&Role of yttrium in glass formation of Fe 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es&的论文被Science选做&Editor&s Choice& 并被MaterialsToday 采访和评述
  学术服务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多种国际学术杂志的审稿人,其中包括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journal of Intermetallic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nd Metallurgy A,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cta Materialia 及 Scripta Materialia.
  正在承担的课题
  1) 新型亚稳态结构材料,长江学者配套计划(),100万,年
  2) 高性能轻质非晶态合金的成分设计,973子课题(),174万,
  3) 非晶态金属材料,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万,
  03-08期间代表性论文
  1) Z. P. Lu, H. Bei, Y. Wu, G. L. Chen, E. P. George, C. T. Liu, & Oxygen effects on plastic deformation of a Zr-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 Appl. Phys. Letts 92, . USTB
  2) Y. Yamamoto, M. P. Brady,Z. P. Lu, C. T. Liu, M. Takeyama, P. J. Maziasz, B. A. Pint, &Alumina-forming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strengthened by laves phase and MC carbide precipitates&, Metal. Mater. Trans. 38 A, -2746. USTB
  3) Z. P. Lu and C. T. Liu, &A Scheme to Design Multi-component Bulk Metallic Glasses in Ideal Glass-Forming Liquids&, Mater. Trans. 48, 82. USTB
  4) D. Ma, A. D. Stoica, L. Yang, X. L. Wang, Z. P. Lu, J. Neuefeind, M. T. Kramer, J. W. Richardson, T. Proffen, &Nearest-neighbor coordination and chemical ordering in multicomponent bulk metallic glasses&, Appl. Phys. Letts. 90, .
  5) Y. Yamamoto, M. P. Brady, Z. P. Lu, P. J. Maziasz, C.T. Liu, B.A. Pint, K.L. More, H.M. Meyer, E.A. Payzant, &Creep-Resistant, Al2O3-Forming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Science, 316, 6.
  6) Z. P. Lu, D. Ma, C.T. Liu, and Y.A. Chang, &Competitive formation of glasses and glass&matrix composites&, Intermetallics 15, 9.
  7) Z. P. Lu, C. T. Liu, X. Z. Wang, &Minor additions of Sn in a bulk glass-forming Fe-based system&, J. Mat. Res. 21, -6.
  8) Z. P. Lu, J. Shen, D. W. Xing, and J. F. Sun and C. T. Liu, &Binary eutectic clusters and glass formation in ideal glass-forming liquids&, Appl. Phys. Lett. 89, .
  9) H. Bei, Z. P. Lu and E. P. George, &Theoretical strength and the onset of plasticity in bulk metallic glasses investigated by nanoindentation with a spherical indenter&, Phys. Rev. Lett., V93, .
  10) Z. P. Lu, C. T. Liu, J. R. Thompson and W. D. Porter, &Structural amorphous steels&, Phys. Rev. Lett., V92, .
  11) Z. P. Lu and C. T. Liu,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glass formation in bulk amorphous materials&, Intermetallics 12, -1043.
  12) Z. P. Lu and C. T. Liu, &Bulk glass formation in an Fe-based Fe-Y-Zr-M(M= Cr, Co, Al)-Mo-B system&, J. Mater. Research, V19, 9.
  13) Z. P. Lu and C. T. Liu, &Role of minor alloying additions in formation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a review&, J. Mater. Sci. (Cahn Special Issue) 39, -3974.
  14) Z. P. Lu and C. T. Liu, &Glass formation criterion for various glass-forming systems&, Phys. Rev. Lett., V91, .
  15) Z. P. Lu, C. T. Liu et al., &Role of yttrium in glass formation of Fe 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es&, Appl. Phys. Letts. 83, .
  16) Z. P. Lu, C. T. Liu, C. H. Kam and Y. Li, &Direct observation of a concealed glass transition in a Mg-Ni-Nd metallic glass&, Appl. Phys. Lett., V82, .
  17) Z. P. Lu, Y. Li and C. T. Liu, &Glass forming tendency of bulk La-Al-Ni-Cu-(Co) metallic glass forming liquids&, J. Appl. Phys., V93, 0.
  林均品副主任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邮编:100083
  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 linjunpin@skl.
  办公室:主楼268
  教育简历:
  1989年, 山东省荣成五中 ,高中毕业
  1983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士毕业
  1989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
  工作简历:
  1993.7-现在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7.2,高访教授 日本材料科学国际研究院燃料电池材料中心
  2.11: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
  6.11 访问学者 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金属物理研究所
  3.6 博士后研究人员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
  研究兴趣:
  1.金属间化合物
  l 高Nb-TiAl 合金
  l Fe14Si2 合金
  l 超高耐锌腐蚀金属间化合物
  l 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
  2. 高性能难变形材料的强加工和组织纳米化
  3. 超轻和超重大块金属玻璃
  4. 金属材料热变性动态复原机制
  在研主要项目:
  1.863项目: 新型高性能高Nb-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隔热材料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Y和Nb对高Nb-TiAl合金高温长期抗氧化性的协同作用机制
  负责在研项目总数为13项。
  主要获奖和荣誉:
  1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3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
  4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5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
  6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委员会负责人,干事长
  专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会员。
  指导过的学生:
  硕士:钟太彬(优秀硕士生),牛长胜,缪家士(优秀硕士生),秦东钦,林志
  徐丽华(优秀硕士生),潘丽梅,高建峰(副导师),何素芳(副导师),腾振科(副导师),张宁(优秀硕士生),许正芳,刘艳
  博士:王文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获中信&CBMM吴宝榕铌钢奖学金),张 勇 (副导师),金吉男(副导师)(朝鲜留学生,优秀博士生),刘自成(副导师)(优秀博士生),李书江(副导师),许静文(副导师),徐向俊(副导师)(优秀博士生,获中信&CBMM吴宝榕铌钢奖学金)
  近期发表的论文:
  1 Y.H. Wang, J.P. Lin, Y.H. He, Y.L. Wang and G.L. Che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471 (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cast Ti-45Al-8.5Nb-(W,B,Y) Alloy with Industrial Scale
  2 C.L. Chen, W. Lu, J.P. Lin, L.L. He, G.L. Chen and H.Q. Ye Scripta Materialia 56(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 precipitate and g-TiAl phase
  3 W. Lu, C.L. Chen, F.H. Wang, J.P. Lin, G.L. Chen and L.L. He, Scripta Materialia 56(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itride layer during the oxidation of TiAl-based alloys
  4 W.J. Wang, J.P. Lin, Y.L. Wang, Y. Zhang and G.L. Che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452-453(
Isothermal corrosion TiAl&Nb alloy in liquid zinc
  5 W.J. Wang, J.P. Lin, Y.L. Wang and G.L. Chen, Corrosion Science, 49(49 The corrosion of Fe3Al alloy in liquid zinc
  6 X.J. Xu, J.P. Lin, Y.L. Wang, Z. Lin, G.L. Chen,Materials Letters, 61( On the microsegregation of Ti-45Al-(8-9)Nb-(W, B, Y) alloy
  7 W.J.Wang, J.P.Lin, Y.L.Wang, G.L.Chen,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28( The corrosion of intermetallic alloys in liquid zinc
  8 J.P. Lin, X.J. Xu, Y.L. Wang , J.F. Gao , G.L. Chen, Intermetallics, 15(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 high Nb containing TiAl alloy
  9 G.L. Chen , X.J. Xu,, J.P. Lin, Y.L. Wang, Intermetallics,15( Challenge to sound defect-free wrought materials of high Nb containing TiAl alloy beyond the laboratory scale
  10 G.J. Hao, Y. Zhang, J.P. Lin, Y.L. Wang, Z. Lin, G. L. Chen. Material Letter, 60(60 Bulk Metallic Glass Formation of Ti-based Alloys from Low Purity Elements
  11 X.J. Xu, J.P. Lin, Y.L. Wang, J.F. Gao, Z. Lin, G.L. Chen,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414(0 Effect of forging on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Ti-45Al- (8-9)Nb-(W, B, Y) alloy
  12 J.P. Lin, X.J. Xu , Y.L. Wang, J.F. Gao, Z. Lin, G.L. Chen,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414(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as-cast Ti-45Al-(8-9)Nb-(W, B, Y) alloy
  13 X.J. Xu, J.P. Lin, Y.L. Wang, Z. Lin, G.L. Che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416( Deformability and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pilot ingot of Ti-45Al- (8-9)Nb-(W, B, Y) alloy,
  14 G.J. Hao, Z. Lin, J.P. Lin, Y.L. Wang, G.L. Chen, Y. Zhang.,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41(12 Cracking in Be/Al Nd: YAG laser weld
  15 G. L Chen, J. G. Wang, X. D. Ni, J. P. Lin, Y. L. Wang, Intermetallics, 13( A new intermetallic compound in TiAl+Nb composition area of the Ti-Al-Nb ternary system
  16 Xu Xiangjun, Xu Lihua, Lin Junpin, Wang Yanli, Lin Zhi, Chen Guoliang, 5th Intermetallics, 13( Pilot Processing and Microstructure Controlling of High Nb Containing TiAl Alloy
  17 Z.C. Liu, J.P. Lin, Y.L. Wang, Z. Lin, G.L. Chen and K.M. Chang,Materials Letters, 58(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Behaviours of As-cast Ti-46Al-8.5Nb-0.2W Alloy
  18 K. N. KIM, L. M. PAN, J. P. LIN, Y. L. WANG, Z. LIN, G. L. CHEN, J.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77(6 The effect of boron content on the processing for Fe-6.5 wt.% Si electrical steel sheets
  19 J.P. Lin, X.J. Xu, J.F. Gao, Y.L. Wang, Z. Lin, G.L. Chen,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475(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hot worked high Nb containing TiAl alloy on industrial scale
  20 Guoliang Chen, Xiaodong Ni, Junpin Lin, Jinguo Wang, Weijun Zhang, Jingwen Xu,Titanium Aluminides 4 High temperature intermetallic alloy based on a new intermetallic compound g1 in the TiAl+Nb system
  21 Guoliang Chen, Junpin Lin, Xiping Song, Yanli Wang, and Yunrong Re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iobium for High Temperature Applications, December 1-3, 2003, Araxa, MG, Brazil,eds. Y.W. Kim and Tadeu Carneiro, p. 153-166 Development of high Nb containing high temperature TiAl alloys
  22 Kim KN , Lin Zhi and Lin Junpi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37(55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during hot compression of a-Fe
  23 Z.C.Liu,J.P.Lin, S.J.Li and G.L.Chen,Intermetallics, 10( Effect of Al and Nb cont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Al based alloys
  张济山副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国家863计划&十五&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973计划项目&材料先进制备、成形与加工的科学基础&副首席科学家。目前担任《金属学报》和《材料研究学报》编委。多次应邀担任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分会主席。主要从事先进材料的设计、制备、评价及应用研究,包括定向凝固与单晶生长、激光区熔悬浮晶体生长、喷射沉积成形技术和纳米材料等。已经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和三等奖一项,发表各类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奖&。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已经负责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863&高技术研究项目等一批重要的科研项目。
  Dr.ZHANG Jishan is a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nd the deputy directo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s and Materials. He graduated from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Iron and Steel, and received his Ph.D in Toyohash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Dr. Zhang&s major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design, processing,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for example,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and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s, spray forming of advanced alloys, advanced metallic nanomaterials, and so on. He has already published more than 200 papers, applied more than 20 patents, and received some high level award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隋延力副主任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 副主任 研究员
  电话: 010-
  传真: 010--
  Email: yls@admin.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邮编:100083
  办公室:主楼280
  1983年7月-1992年2月 在北京市粉末冶金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担任钢结硬质合金生产线副组长、工程师,1985年获北京市机械工业局&青年突击手&称号。作为技术骨干参加机械电子工业部 &DT系列钢结硬质合金的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1988年通过机电部技术鉴定,并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承担武汉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程潮铁矿铁精粉直接还原生产海绵铁研究&课题,通过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鉴定,该研究成果局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2月-2007年6月在北京科技大学人事处从事人事师资管理工作,任人事处副处长。参加了省部级师资管理研究课题四项,北京市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课题五项,曾多次获奖,其中一项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高等教育管理论文50余篇。
  2007年6月至今在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工作。2008年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
  研究兴趣主要为粉末冶金技术及其应用,钢结硬质合金及其工模具研制,稀土永磁材料,直接还原海绵铁以及尾矿综合利用等。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没有提供测试服务信息!
我们的仪器
与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同一区域的实验室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1952年由、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原名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改为现名,如今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被誉为“钢铁摇篮”和“市长摇篮”。
欢迎各位 ,额外获取10个积分。
所属地区 北京
外文名称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Beijing
主要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数理学院、自动化学院
简称 北科大
国家重点学科 12个
校训 求实鼎新
硕士点 73个
创办时间 1952年
博士点 48个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
主要奖项 中国国家“973”首席专家3人
中国国家“千人计划”7人
主要奖项 中国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4人
长江学者13人
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4人
中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
两院院士(校友)34人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卓越计划,985平台,211工程
现任校长 张欣欣
知名校友 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等
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Beijing
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实验室
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所在地: 北京性质类别:理工类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邮政编码: 100083联系电话: 010-32893电子邮箱: xuanchuan@学校网址:http://www./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和等六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初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改为现名,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工业最高学府,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建设高校行列。 建校五十多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10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1名校友当选为或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鞍钢等国家特大型企业以及北大方正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学院路,占地约61.31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83.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委级研究中心。图书馆藏书126万册。定期出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RareMetals》、《物流技术与应用》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由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文法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延庆分校组成。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8个博士学科点,109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EMBA)、MPA和17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本科专业。学校在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领域的7个全国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管理、科技史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热能、力学等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2005年10月,各类在籍学生总数3万人,其中本专科生12016人,各类研究生7765人(其中博士生1705人、硕士生454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511人),外国留学生138人,成人学生6195人,远程教育学生3906人。在站博士后52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2631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6人,教授293人,副教授400人。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05年底,共申请专利955项,授权专利490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00余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的“年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统计排序”中,本校名列第11位。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九五”期间应用成果平均转化率达到72.8%,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近几年学校“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系统研制与应用”、“岩土工程特大塌方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及材料性能特征研究”、“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05年发布数据,2004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EI”、“SC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5位和31位。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3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龄国家实验室、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校每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代表队在全国第一、二、三、四届机器人电视大赛中稳居前三甲,两次获得冠军,于2005年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军。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等光荣称号。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并正在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场馆。面向新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校园内保存完好的苏联氏建筑群与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占地约80.4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4.49万平方米。[1]学校图书馆藏书175万册。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的四个高校比赛场馆之一,承担第29届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项目和第13届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比赛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24662主场地面积(平方米):2400赛时功能:柔道、跆拳道座位数:3826个,临时座1200交通概况:该场馆建在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主轴线上,紧邻城市主干道北四环中路,交通便利。赛后利用:赛后,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中的主体育馆可以承接柔道、跆拳道、篮球、排球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以及举办学校室内体育比赛、教学、训练、健身、会议及文艺演出等;综合体育馆作为校内游泳教学、训练及水上娱乐活动场所。
一、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时期(1952年~1960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以下六所国内著名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成立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天津大学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原北洋大学,1895年成立);2、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原唐山,现西南交通大学,1896年成立);3、北京工业学院冶金、采矿和钢铁(现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成立);4、西北工学院冶金系(现,1938年成立);5、山西大学冶金系(1902年成立);6、清华大学采矿系采金属组(1911年成立)。根据教育部安排,学校成立之初暂在清华大学办学一年。日,学校迁入新(现)校址海淀区“满井村”。二、北京钢铁学院时期(1960年~1988年)1960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9月,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即成立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三、北京科技大学时期(1988年至今)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1998年,学校由原冶金部划归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首批试点高校。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矿物资源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热能与动力工程
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电气信息类
纳米材料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理科试验班
电子信息科学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按照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件建设。现有12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3个二级博士学科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1个二级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和2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6个本科专业。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四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冶金、科技史排名全国第1,材料第2,矿业第3);、安全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享有盛誉;机械设计及理论、力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物理、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环境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2个):热能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科学技术史、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8个):计算机系统结构、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程力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化工过程机械、车辆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个):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自动化、安全工程、物联网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环境工程(节能环保方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2个):物联网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条建设战线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国家钢铁产量每年只有十几万吨。为了迅速培养冶金人才,发展壮大钢铁工业,中央决定在京津地区分别建立地质、采矿、钢铁等独立的专门学院。1952年,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与重工业部磋商,决定以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唐山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日上午,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抽调陈琅环、柏华、丘玉池、李瑞震震等19位同志举行了筹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从此,一所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梦想的最高学府在这片古老的“满井村”安营落户。欣闻新中国钢铁学府的诞生,胸怀钢铁强国的梦想,魏景昌、魏寿昆、张文奇、胡庶华、章守华、赵锡霖等大批名师巨擘从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汇聚而来,他们有的放下原先得心应手的工作,有的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有的舍掉留学深造的机会,甘愿为国家培养钢铁英才而抛家舍业。建校初期的岁月是艰苦的,可谓“无风三尺土,下雨两脚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一口“满井”(在今学校南门附近)的井水供养着全校几千人的生活,更是建筑施工用水的全部来源。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和红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上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1954年至1958年,周恩来总理三访钢院,对学校的发展倾注关怀。1958年周总理第三次来访时,西哈努克亲王也随行视察。在当时学校的金工厂实习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炼钢现场中,西哈努克亲王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个小炼钢炉子看了半天。这个炉子就是“电渣炼钢炉”,产出的都是如航空母舰主板等特种军工用钢,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先进的工艺之一。参观过后,西哈努克亲王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可不可以帮我们国家建成这么一个电渣炉子?我们国家小,这个小钢炉正合适。”上世纪60年代,朱德总司令、邓小平书记、沈钧儒副委员长和杨秀峰部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校视察指导,足见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高度重视。1960 年2 月4 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经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69年10月,随着林彪“第一号令”的下达,北京钢铁学院和周边兄弟院校都面临着被外迁的命运。但周总理告诉毛主席:“华北有许多钢铁工业,不能没有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要继续留在北京办学”。周总理的特殊关怀,让钢院永远留了下来,继续在这片古老土地发展壮大。时代变迁,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变,学校也相应进行了变革。在新时代的风云变幻里,学校不断探索着新的定位和目标,延续光辉,展望未来。日,北京钢铁学院在建校36周年的日子里,将“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确定英译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缩写为“USTB”。更名后的北京科技大学将目光放得更加广阔长远,除了延续学校冶金、材料、矿业等传统强势学科,也在其他诸多领域,如机械、信息、数理、管理、环境、生态等方面探索发展。如今,学校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近十余年来,江泽民、李鹏、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蓬勃发展饱含期许。2002年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上,北京市市长、北科大校友刘淇在贺词中说:“北京科技大学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声名远播的治学大师、兴业伟才与治国栋梁,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8年,学校体育馆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场地,承办了跆拳道、柔道等奥运比赛,向世界展示了学校的风采。如今,北京科技大学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过往,硕果累累。2012年建校六十周年大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贺词中表示:“希望北京科技大学以甲子校庆为契机,着力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这里走出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五十余位省部级政府官员,走出了三十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了二十多座大中型城市的市长(市委书记),走出了二百三十多位鞍钢、首钢等大中型钢铁冶金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走出了北大方正、中信集团、联想集团等高新科技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这里洋溢着“钢小伙,铁姑娘”的精神风貌,正秉承“老钢院”的光荣,谱写着“新北科”的未来。
北京科技大学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2902人,其中专任教师1787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3人(4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31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735人。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柯 俊,肖纪美,周国治,陈难先,葛昌纯·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王一德(双聘)·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胡国华,张学记,林建国,林 平,庄林忠,汪林兵,汉斯·瑞查诺(Hans Richnow)·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徐金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徐金梧、张跃、蔡美峰、杨荃、邢献然·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谢建新(两项)、林均品、张欣欣 张跃· 国家级教学名师:余永宁、蔡美峰·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图课程教学团队、材料学教学团队· 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团队:金属先进短流程制备技术团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谢建新、张跃、乔利杰、曲选辉、吴爱祥郭占成、姜建壮、陈龙庆、邢献然、隆克平吕昭平、姚俊、杨槐、孙长银·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谢建新、朱鸿民姜建壮、杨 槐、陈龙庆、邢献然、姜 勇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隆克平、张志良
学校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1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2917项,授权专利1510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46项(2006年:国家奖3项,省部奖32项;2007年:国家奖6项,省部奖24项;2008年国家奖5项,省部奖34项;2009年:国家奖4项,省部奖36项;2010年:国家奖4项,省部奖39项;2011年:国家奖5项,省部奖54项;2012年:国家级5项,省部级73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位。据2012年发布数据,2011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3位和26位。”学校始终坚持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回报社会。近几年学校 “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制造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科研经费连年快速增长。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9.10亿元,2009年学校科研经费9,90亿元,2010年学校科研经费10.62亿元,2011年学校科研经费11.52亿元,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12.07亿元。
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筹),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国家科学中心(1个):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固体电解质与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个):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教育部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环境断裂教育部重点实验、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腐蚀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7个):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分子与微结构可控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材料领域知识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其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基地(5个):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部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863实验室、农业部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实验室、北京企业低碳运营战略研究基地、现代交通先进金属材料与加工技术北京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金属电子信息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板带生产装备及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零件近净轧制成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钢铁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表面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高效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能源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3个):先进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学科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工业节能与能效经济创新引智基地省部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研究机构(1个):联合国开发署—北京腐蚀与防护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中心科技部推广中心(1个):高效零件轧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防共建基地(2个):关键专用技术材料技术建设研究基地、大气环境效应与防护联合实验室大学研究院(3个):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广东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及实验室(20个):鞍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首钢-北科大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济钢-北科大新产品新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莱钢-北科大转底炉联合研发中心莱、钢-北科大特殊钢联合研发中心、莱钢-北科大带钢联合研发中心、本钢-北科大汽车板用户技术联合实验室、通钢-北科大联合共建合作实体、建龙集团-北科大特殊钢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广东佛山高明-北科大共建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明分中心、廊坊腾达-北科大冶金助剂联合研发中心、江苏万泰集团-北科大气体研究与应用联合研发中心、河南通宇-北科大冶金耐火材料、连铸配件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武安市人民政府-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卢龙县人民政府-北京科技大学共建绿色冶金试验示范基地、北京科技大学佛山研究院、北科大-香港科大联合研究中心、广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广州中科院工研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冠邦--北京科技大学金属轧制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华南不锈钢加工制造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其他研究机构 :热能工程研究所、自动控制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知识工程研究所、人耳特征识别实验室、冶金机械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企业与产业发展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定期出版重要学术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物流技术与应用》、《思想教育研究》等。
建校60余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熔铸出“求实鼎新”的精神品质,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5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和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三十四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校友走上省部委、市长(市委书记)的领导岗位,众多校友担任鞍钢、首钢等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以及北大方正、联想集团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北科学子因校史传统被称为“钢小伙,铁姑娘”,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和“市长摇篮”。截至2012年10月,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550人,各类研究生9107人(其中博士生2727人、硕士生6380人),外国留学生825人,在站博士后214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科技大学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校每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代表队在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九届机器人电视大赛中稳居前三甲,两次获得冠军,于2005年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军。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北京科技大学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也享有较高声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拥有约7.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嘉奖。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北京科技大学2012年亚洲排名第104位(中国内地第22位)。
培养适应21世纪民航运输事业发展,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突出英语应用能力,较高的人文素质,受过专门航空运输技能知识训练的实用型民航高级空中乘务员。表现为气质佳、形体美、才艺精、纪律严的知识型、技能型航空服务专门人才。
党委书记:罗维东。男,汉族,1956年4月出生于北京市,1973.06参加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张欣欣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教授。法国洛林理工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2月入党。2004年6月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日,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陈曦、谢辉、张文明纪委书记:张文明副校长:权良柱、谢建新、张 跃、武德昆、孙冬柏、王维才校长助理:朱鸿民
学校由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延庆分校组成。
党委、校长办公室;组织部;机关党委、党校办公室;纪委、监察办公室;宣传部;统战部;团委;校工会;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院;科学研究与发展部;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处);招生就业处;武装部;资产管理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后勤基建处;保卫保密部(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审计室;离退休干部处。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0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120余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学校/科研机构国别/地区 建立时间亚琛工业大学(Aachen Technical University)
德国1979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Technology) 日本1980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加拿大 1982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 美国 1982(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 1982九州工业大学(Kyus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日本 1984瑞典皇家理工学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1984律尼奥大学(Lulea University) 瑞典 1984神奈川大学(Kanagawa University)日本 1985卧龙冈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澳大利亚 1985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日本 1986西里西亚工业大学(Silesian Technical University) 波兰 1986保尔·萨巴蒂大学(Paul Sabatier University)法国 1986冈山理科大学(Okayama University of Science)日本 1987蒙特利尔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 Montreal) 加拿大 1987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nia University)美国 1987多特蒙德大学(University of Dortmund) 德国 1987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College)英国 1988(University of Liverpool)英国 1988密西根工业大学(Michigan Technical University) 美国 1989莫斯科钢与合金学院(Moscow Institute of Steel & Alloy)俄罗斯
1989顺天国立大学(Sunchon National University)韩国1993密道尔赛克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 英国1994河内百科大学(Hono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越南 1996台北技术学院(Taip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国台北 1996巴拉那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deral do Parana)巴西 1996昌原国立大学(Ch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 1997弗赖贝格矿业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gakademie Freiberg) 德国 1997鲁汶工程技术学院(Louva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比利时 1997拉塞雷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a Serena) 智利 1997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日本 1997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The Royal Melbourne Institrte of Technology) 澳大利亚 1998南洋理工大学(Nang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新加坡 1998国立塔什干理工大学(Tashkent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乌兹别克斯坦 1998朝阳科技大学(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国台湾 2001(Kun Shan University)中国台湾 2002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美国 2002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 日本 2002浦项工业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韩国 2004室兰工业大学(Muror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日本 2004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美国 2004韩国浦项产业科学研究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韩国 2004乌迪内大学(University of Udine)意大利 2004(Hong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香港 2005牛津大学材料系(Department of Materials,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国2005汉诺威大学(Universitat Hannover) 德国 2005(Victoria University)澳大利亚 2005凯斯-西保留地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美国 2005杜维嘉大学(University of Tor Vergata) 意大利 2005
学校已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建立了互派本科生交流合作。
(艺术类):每人10000元/学年,其它专业每人5000元/学年。高职(专科)专业学费标准为:每人7500元/学年,其它专业每人6000元/学年。中日合作交流班国内学习费用为每人20000元/学年(其中:学费每人6000元/学年,特别培训费用及出国相关手续费用每人14000元/学年)。中美合作交流班国内学习费用为每人32000元/学年(其中:学费每人6000元/学年,特别培训费用及出国相关手续费用每人26000元/学年)。住宿费标准:根据住宿条件,按照国家标准收取住宿费用。
网上选宿舍
2014年9月,北科大有3000多名研究生,以往研究生选宿舍是先到先得,外校生常抱怨选宿舍有失公平。今年研究生都是网上选房,在迎新报到网登录后,能看到宿舍楼的外观和宿舍内景,每个学生有3次随机选择的机会。从明年开始,北科大研究生还能网上选室友。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if list && list.lengt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北京展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