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初二物理题题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一道物理题如图所示,传送带的速度恒定为0.1米/秒,转轮A和B的大小不计,AB=1.2米(即传送带的总长度为2.4米).某偷油老鼠跳到A点,并以相对传送带0.3米/秒的速度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立即回头仍以相对传送带0.3米/秒的速度返回A点.回到A点后,该老鼠将再次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再次返回……如此反复下去,且老鼠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始终为0.3米/秒.老鼠在A、B两端点速度转向所需的时间不计,从该老鼠由A点出发时开始计时,经过多长时间,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油渍污染?()(A)16秒
(D)19秒如图
赏叶神明弢
(1)以地面为参考系,老鼠的第一个速度是0.4m/s,位移是1.2m;第二个速度是0.2m/s,位移是1.2米.因此老鼠第一个位移用的时间是3s,第二个位移用的时间是6s.(2)以小老鼠为参考系,传送带的第一个速度是0.3m/s,运动时间是3s,则小老鼠和传送带的第一个相对位移是0.3*3=0.9m;第二个传送带的速度是-0.3m/s,运动时间是6s,则相对位移是-0.3*6=-1.8m.因此第一个(3+6)=9s时间,小老鼠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是1.8m.(3)小老鼠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应该达到2.4m就能把油拖满全长.第一轮过后,还剩相对位移2.4-1.8=0.6m,时间用了9s.(4)小老鼠的第二轮的第一个3s覆盖了第一轮的0.9m,这个时候时间用掉了9+3=12s,还剩0.9+0.6=1.5m,速度是0.3m/s,所需时间是5s.(5)因此将整个传送带涂满油实际上是不到两个循环,时间是12+5=17s不知道LZ理解没有?这道题目难点在于参考系的选择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江西中考“火”了一道物理题 众家长质疑答案不科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日,2016年中考刚刚结束,但没想到中考题目就纷纷成了家长吐槽的对象。不少家长认为,很多科目的题目设计的并不科学。尤其是物理考题里,一道计算“王爷爷”到底能赶上那趟火车的问题,家长认为既然是考实际交通情况,按照题目设计,结合南昌的交通,“王爷爷”应该赶不上任何一趟火车。对此,江西中考物理命题小组回应称,此题因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际逻辑分析能力。
被家长吐槽的物理考题命题小组对该题做出的合理解释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戴炜亚报道:20日,2016年中考刚刚结束,但没想到中考题目就纷纷成了家长吐槽的对象。不少家长认为,很多科目的题目设计的并不科学。尤其是物理考题里,一道计算&王爷爷&到底能赶上那趟火车的问题,家长认为既然是考实际交通情况,按照题目设计,结合南昌的交通,&王爷爷&应该赶不上任何一趟火车。对此,江西中考物理命题小组回应称,此题因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际逻辑分析能力。2016年中考刚刚结束,很多家长就对今年的中考题目提出了质疑。其中质疑最多的中考物理第23题。王爷爷带着孙子驾车去南昌西站乘车去上海迪斯尼乐园。当时距离南昌西站有30公里,9时35分开车出发,从南昌西站开出的列车分别是答案A9时43分、答案B10时05分和答案C10时26分,问最快能赶上那趟火车。结果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答案B,但官方的正确答案为第三趟车次(G分)。众多家长认为如此多的优秀学生选择第二趟车次,可见此题必有值得商榷之处。家长认为:该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理论还是实践?如果是理论,毫无疑问选择第二趟列车,如果考察实践,个人认为,三趟列车中没有一趟赶得上。因为题目说&在交通正常情况下&,在南昌,&交通正常情况下&是指每个路口堵车,红绿灯很长。而且,南昌西站面积不小,从停车场到站台还有好大一段距离。王爷爷年纪这么大了,是不是走得有些累?(其实,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既然第三趟车次答案从现实中无可行性,导致学生判断该题应遵循理论数据,根据计算结果选择第二趟车次。20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江西教育主管部门。据了解,江西中考物理命题小组专门就此题做出了解释,称该题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计算能力外,还考查考生的综合逻辑分析能力,根据理论计算,王爷爷带着孙子是10时05分到达火车站,但却不是到达站台。因此,该题目按照实际逻辑分析,自然该选择稍晚21分钟的火车为恰当,因此答案C是唯一正确答案。
[责任编辑:李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管高三物理学了哪些内容,但是在做物理题时,审题是关键。每个物理题都是向我们展示一幅物理场景,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审题就是通过已知条件把这个场景构建合理完整,然后解答。掌握审题技巧不仅能更快速的解答题目,题目的正确率也会提升,学科网小编推荐给大家三部审题法,不妨尝试一下。
  第一步:全面想象题目给定的物理过程
  每一道物理题目都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可是,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题中给出的物理过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解题首先要根据题意,通过想象,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勾画出一幅完整的物理图景。
  例:汽车以 15 米 / 秒的速度运动,关闭油门后获得 3 米 / 秒的加速度,问 8 秒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少?
  例:小球以 5 厘米 / 秒 2 得出速度滚上一斜面 , 获得 3 厘米 / 秒的加速度 , 问 8 秒钟内小球的位移 是多少 ?
  对此二例 , 如能仔细分析 , 想象汽车是作匀减速运动 , 然后停下来 ; 而小球沿斜面匀 减速上滚到最高点后,又沿斜面下滚,这样两个不同的过程,一般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对那些涉及知识较多的综合题,不想象出其全部物理过程,解题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出现挂东漏西的现象。有的题目对某些物理过程含而不露,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想象,才能全面弄清楚。
  例:有一长20cm横截面积为 0.8cm 2 的均匀玻璃管,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将其水平放置,由一段水银柱封闭着一段 10cm 长空气柱,让玻璃管绕通过封闭端的竖直轴从静止开始转动 , 速度逐渐增大,当转速增大到多大时,玻璃口只剩下2 cm 的水银柱?
  它所描述的全部物理过程是:气柱的压强与大气压相同,所以水银柱受力平衡。随着玻璃管的转动,水银柱发生离心运动,而逐渐远离轴,以至使部分水银从管中抛出,与此同时,被封闭的气柱随之变长。对后一过程,在题目的文字中没有提及,但化却与我们解题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在想象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遗漏了类似的过程。
  在分析、想象物理过程中,要紧扣题意对关键字眼要仔细推敲。如:“恰好平衡”、“恰好为零”的“恰好”二字;又如“最大输出功率”、“最小距离”中的“ 最大”、“最小”二字;再如:“缓慢变化”、“迅速压缩”的“缓慢”、“迅速”二字等等。这些字眼往往都示意着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物理过程,如果轻易放过这些字眼,那么你所想象的物理过程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是完全错误的。
  绘制草图对我们正确分析、想象物理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如能抓住其关键形象,并草图表达(如物体运动轨迹草图、实验装置示意图、电路图等等),这对于进一步分析将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准确地抓住研究对象
  在完成了钥匙的第一步,刑弄清了题目给定的全部物理过程后,就要准确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物理过程。
  怎样才能准确地确定研究对象呢?一般要紧扣题目提出的问题。如:“这些剩余气体的压强是多大?”我们就可直接把“剩余气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有不少题目的研究对象比较隐蔽,那么我们间接地选定那些已知条件较多的、而且与题目所提的问题又有密切关系的物体或教程作为研究对象。例如:“A内气体的体积是多大?”若直接选留在A内气体的体积不太方便,如果选B内的气体为研究对象,不但知道其温度、压强,而且还知道其体积为已知数,同时原来氧气体除去B内的气体就是留在A内气体了,象这样间接地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在角电学习题中经常用到。
  以上所谈的是解答一般物理习题的关键的头两步,应当引起学生重视。
  第三步:挖掘隐蔽条件。
  具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题目,往往含有隐蔽条件,这些隐蔽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应能够越过“思维陷井”,突破解题障碍,提高解题速度。
  (1)由物理概念的内涵中找出隐蔽条件
  物理概念是解题的依据之一,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隐含在相关的概念之中,于是可以从分析概念中去挖掘隐含条件,寻求解题方法。
  (2)由物理现象的分析找出隐含条件。
  物理问题中,有些隐含条件存在于问题叙述的过程之中,只要认真分析题中的物理现象和临界条件,应能找出隐含条件。
  (3)由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出隐含条件。
  物理过程的分析是解题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可找出问题中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备条件。
  (4)由物体运动物理规律的约束找出隐含条件。
  确定物理的运动状态是解题的依据,而物体的运动状态往往受一些物理规律的约束。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物理在运动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物理规律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隐含条件。例:一作斜抛运动的物体,在最高点炸裂为质量相等的两块,最高点距地面 19,6 米,爆炸后1 秒钟,第一块落到爆炸点的正下方的地面,此处距抛出点 100 米,问条二块落在距抛出点多远的地面上。(空气阻力不计。)要求出第二块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就必须知道爆炸后两块的运动状态。本题中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爆炸前后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来找出这一隐含条件。爆炸后,如果第一块做自由落体运动,则它落地的时间为t= = =2 秒,而题中的下落时间是1秒,可以判定第一块作竖直下抛运动。考虑爆炸前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动量守恒,可以确定第二块作斜上抛运动。确定物体爆炸前后的运动状态后,就可以由运动规律和动量定律求解。
  (5)由题中的数学关系找出隐含条件。
  正确的示意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发思路,而且还能通过数学关系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光学中有较多的应用,而且在其它物理问题中也经常应用。
  (6)由物理中寻找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所设的物理模型是不明确的,不易直接处理,只有恰当地将复杂的模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才能使问题解决。
  (7)从关键语句中寻找隐含条件
  在物理题中,常见的关键用语有: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如“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它们均隐含着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表现为理想化模型的用语,如“理想变压器”、“轻质杠杆”、“光滑水平面”等,扣住关键用语,挖掘隐含条件,能使解题灵感顿生。
  (8)从题设图形中寻找隐含条件
  有的物理题的部分条件隐含在题目的图形中,结合题设条件分析图形,从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方可找出解题途径。
  学科网小编提示
  不仅是物理题要仔细审题,任何一科的题目都需要审题,只有快速、高效的审题,才能更好、更快的解答题目。更多审题技巧使用手机版学科网搜索,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转载并发布)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好学实验室带你去发现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有方就是这么任...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中考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