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个词语概括文化苦旅 道士塔原文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作者:作者 资料来源:来源 点击数: &&&
一、说教材
15年前,一个拥有渊博的史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儒雅学者,走出了书斋,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液。用一颗睿智的心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他敏锐的眼神洞察了自然山水与风物中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了他一路的思考和感悟。这就是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翻开《道士塔》,扑面而来的是叙述得生动而具体的历史陈迹,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诗一般的语言裹挟着一股强大的情感潮流淹没了读者的心灵。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是许多读者读完本文后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首先源于作者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而这惨痛的事实正是作者所有感情的“激发点”。它还源于作者行文过程中所贯穿的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看着孑立于冽风中,夕阳下的道士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一场文化浩劫,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作者的全身,使他激奋,使他愤慨,使他喟叹。作者用生命贴近文化大生命,融入文化中去思考、去谛听,因此我们听到了来自作者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声音,触到了他最深切的思考。文中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自我”形象,那是一个深爱中国文化,充满历史沧桑感和使命感的高大的“自我”形象,是他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余秋雨的散文:“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句话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一种独特韵致。从语言风格来看,内蕴丰富而又不失洒脱,诗化的语言与凝练深刻的内涵完美结合,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当然要体会这一点,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本文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2、了解敦煌文化的常识及文中所述史实。
(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1、准确筛选信息,把握文中作者所传递的史实信息
2、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出来的激情
体会本文内蕴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多向(维)互动”的形态。这种互动不仅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
一篇文化内蕴深厚、语言优美隽永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浸染其中,在阅读中真正实现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努力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设置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教师应采用多种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激发阅读期待,追溯文本深层意义等。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定位在“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之上。以“情”为主线,以“读、背”为方式,让诵读与探究相结合,力求引导学生领悟这篇佳作的精髓。
对于学生而言,要掌握、吸收文本的内容和思想,都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中国语言是意会性的,在这样的语言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拥抱文本,与文本打成一片,通过反复诵读将文本中精彩的语段背诵下来,达到如出己口。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1、敦煌文化是我国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它包括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敦煌遗书等,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宝库。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及敦煌文化的现状。
2、反复朗读本文,选择文中若干精彩片段记诵下来。
说明:这个课前预习的设计,一方面是《道士塔》的文化内蕴深厚,安排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有效的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初读之后往往会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教师应珍惜学生被唤起的这股情感激流,趁势要求他们记诵文中精彩片段,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完成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导入
观看一组敦煌文物的图片。(课件展示)
这些珍贵的敦煌文物价值连城,可是现在它们要么存在大英历史博物馆中,要么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我国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们只能凭借高价买来的影印本,或缩微胶卷,在放大机前展开自己的钻研。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文化浩劫, 展示了那触目惊心的一个个片段。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背诵)
要求学生将预习时最有感触的或感觉最精彩的语段诵读出来,并简要说明该语段何以震撼了自己。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四、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二轮对话
打破从头到尾分析课文的思维格局,根据学生与文本第一轮对话的结果,教师将与文本第二轮对话引向深入。进一步探求文本为何能对读者产生强大震撼力的原因。着重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出来的激情。
1、对学生预习时背诵的语段类型进行归纳分类和补充,学生背诵的语段可能是叙事描写段,例如文中对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的细节描写;可能是议论段,例如作者对王道士破坏、盗卖莫高窟文物的史实所作的议论、评述等;可能是抒情段,例如文中所引用的诗句等。
2、深入探究:选择上述各类语段中的典型片段,组织三个学习小组分别深入体会,通过诵读、品味,加深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体会文中的“自我”形象
第一学习小组
设计“思考题”:
作者为什么要细致、生动地描绘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的情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复述王道士与外国人之间的那一笔笔交换帐?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诵读、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明确:
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等史实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激发点。也是读者产生情感震撼的激发点。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这一史实描述得越是详细,对读者震撼就越强烈。
第二学习小组
设计“思考题”:
(1)如何理解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所做议论、评述?如何理解作者对外国那些“文化财富的掠夺者”的态度
(2)作者是充满热血的爱国者,更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学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诵读、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明确:
(1)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对外国 “文化财富的掠夺者”的欺骗和掠夺,充满了痛恨和愤慨。而这些情感都源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那高大的自我形象。
(2)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第三学习小组:
选取文中充满诗意的语段,第6段,第11段,第24段深入体会,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提示:注意从形象、色彩、意境的角度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典例分析:课文第6段中作者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短短的几十个字,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广袤的天空,鲜红的晚霞,渐行渐远的牛车,终于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化为了一个个黑点。这一队牛车就象一把利剑在中华民族的胸口上慢慢撕开了一条深深的伤口。让读者感到了一种锥心的痛苦。
总结: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就无知、愚昧的国民糟践民族文化遗产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作者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爱和崇高的使命感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同时诗化的语言,也带给了读者无限的美感。
四、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三轮对话(引入研究性学习)
所谓读文就是读人,学完了《道士塔》后,学生会对余秋雨其人其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余秋雨被认为是最具有开创意义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独创的“文化散文”不仅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而且在国内掀起一股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他的《文化苦旅》,也成为当时全国各大书城最抢手的热门书目,那么余秋雨当初创作“文化散文”的动机是什么?《文化苦旅》到底是凭借什么魅力,燃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的热情?这些问题,如果能组织学生展开一些研究和探讨,不仅能从更深层意义上加深对《道士塔》一文的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将眼光投向我们民族深远、博大的文明、文化,关照当代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思索,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参考话题:
1、解读《文化苦旅》的“苦”
2、解读《千年一叹》的“叹”
上一篇:下一篇: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道士塔赏析
→ 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赏析
上传时间: 来源:
第一篇:道士塔赏析龙源期刊网 .cn
《道士塔》精彩词句分析 作者:王立合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 年第 01 期
《道士塔》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之中有许多饱含强烈感情、像诗一般优美的词句需要 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玩味。现分析如下(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全文的感情基调——悲凉,同时,用“朔风”的“凛冽”、 “塔群”
+申请认证第一篇:道士塔赏析《道士塔》教学设计 道士塔》
肖营子高级中学 杨天娇
、 【一】 教材解读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文章以王道士破坏、盗 卖敦煌文物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深省酿成莫高窟文化悲剧的 历史根源。课文以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用诗化语言传情达意。本课教学应指导学生 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对史实的评述,咀嚼作者在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文化见解 的阐发中融入的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 思路综述 行文中因循历史轨迹,由今寻古、由古映今,视角互换,轻巧自然,文章思路与结构十 分清晰。自主学习,首先概括王道士破坏、盗卖莫高窟文物的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作 者的观点和感情,然后了解并赏析作者描述事实、抒发感情的语言技巧,进一步体会作者深 邃的思考和深沉的感叹。、教学目标【三】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2、体会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蕴涵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教学难点 【四】 教学难点把握和理解作者对敦煌历史际遇的反思及其蕴蓄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五】 教学难点1、整体把握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六】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 1600 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 100 年前, 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 10 年,就成了我们永久 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 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 ,走进他 的《道士塔》 ,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二、介绍余秋雨和背景知识 1、余秋雨简介 (见教师教学用书 P93) 2、背景知识简介 三、研析课文 研析课文 1、初读,把握课文思路,结构。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 警醒。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但这仅 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 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这才是我 们所要把握的重点。(1)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那他们之 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 (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和一段历史的关系。在 课文中有作者的原话“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 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 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 叙述表达作者无比沉痛的心情。) (2)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作者想要突 出的是什么呢? (作者特别写出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行为以及自己心中的历史沉重 感,所以他要突出的是愚昧和痛心。这“愚昧”显然不只是王道士的愚昧,如果是也不会如 此痛心,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知道是为那个民族的愚昧,那段历史的愚昧而痛心! ) (3)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突出屈辱 和悔恨。这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段文字读来都让人心痛,粉刷价值连城的壁画都让 人觉得荒谬了,更不用说为了几个银钱大卖宝物。其中对王道士品位的描写和王道士送客的 描写十分精彩,冷静而客观,沉郁而无奈。作者的情感也被推向了一个高潮,终于怒吼出了我好恨!这种“恨” ,不是对劫掠者的恨,而是对被劫掠者的恨;是民族的悔恨,是历史的悔 恨。作者的心是及其苍凉悲怆的。) (4)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 人以警醒。(这是作者在“恨”之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余地。虽然国际学术讨论会给出了一个 光明的结论,但中国专家们没有太大激动,只是默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我们的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几十年并不是为了一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结论, 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的光彩。所以光明背后仍是 伤感与痛楚,耻辱与愤懑,作者只能用惜墨如金的一笔给人以无限思考。)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注意一些关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 句的表达,只有用心去读去理解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深刻理解到文字背后的内涵。四.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设问]:大家想一下,这篇课文题为《道士塔》 ,在里面的塔是怎样的?作者有特别写了 哪一个?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几座僧人圆寂塔:坍弛、木桩、黄泥、青砖——贫苦 王道士的塔:保存的较为完整,有碑文——富裕 从“坍弛”和“完整”“历代僧人的贫苦”和“王道士的富裕”相对比,来表现 , 道士生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得富裕,保存了自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含讽刺意味。[设问]:王道士是如何对待敦煌文物的?除了王道士外,文中还写了什么人?那些人又 是做什么的?作者对他们(包括王道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愚昧无知) 痛恨、无奈 中国官员: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装木箱,席子乱捆(腐败无能) 愤恨无奈— —根本原因 外 国 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当(狡诈欺骗的本质)讽刺、批判、谴 责 敦煌研究专家:积极研究敦煌文献(忍受屈辱、对祖国挚诚的爱) 寄予希望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起悲剧性,思考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2、了解重要语句所蕴涵的意义,并注意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品味。【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思考谁之罪? 思考谁之罪? 敦煌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却横遭抢劫大量流失。这场悲剧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痛, 在痛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是谁酿成了这出悲剧?请大家展开讨论。﹙一﹚走进千古罪人——王道士 1、我们先来看看王道士的所作所为,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他的罪状 粉刷墙壁(第二节第三段) 、砸碎塑像(第二节第 4 段)出卖文物(第三节 6-11 段) 、报 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道士你做何评价? (愚昧、贪婪、无知、麻木、小丑、罪人……)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找同学起来读一读。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B、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 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我 们也会觉得无聊。C、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请大家认真品味这几句话,多读几遍,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思考为什么说他只是一个 小丑? 明确: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白什么是爱国,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比起卖国 求荣的统治者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的怪胎,是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 及千古且千载难逢的 “机遇” 他成了错步上前的小丑。, 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去向谁声讨呢? (二) 、直面罪魁祸首——统治阶级(满清官员) 对王道士罪行的声讨与审判没有消解作者的愤怒,减轻作者的沉痛。即使没有王道士, 国宝的流失也是必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遗留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 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于列强有机可乘,这才是酿成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二、品味精彩语句、语段 品味精彩语句、 彩语句 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课文有两大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幽默, 又不失为儒雅深邃;2.文章内涵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这几句话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P53) [明确]: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 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 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敦煌 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手中窃走。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 二遍。[明确]: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 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明确]:反语。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 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 之情。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情色彩。4、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 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明确]:正话反说。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 还不如为它找一个安全的住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恰恰相反,这正表现 了他的爱惜和无奈。5、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明确]“没有太大激动” ,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 时,心里很平静。“默默地” ,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 们的心情是压抑的。
6、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 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7、 “王道士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品味王道士把这巨大辉煌的文物宝库当作了自己的农家小院, 愚昧无知的王道士, “认 真”地毁坏珍贵文物,令人扼腕痛惜。8、 “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筹划。” 品味:可悲!可叹!可恨!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寓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9、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依然一片惨白。” 品味:时空错位,作者竟闯入这历史悲剧的舞台,想拦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铁锤, 甚至想向他跑求。表达了作者极度痛惜之情。10、 “中国是穷——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 品味:有这样腐朽的政府,有这样腐败的官员,敦煌文物的遭遇可想而知。作者痛恨、 痛惜、痛心之情可见。11、 “王道士频频点头——两道深深的车辙。” 品味:这两道深深的车辙,明明是两道深深的历史伤痕!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 12、 品味:这话从外国学者口中说出,回击了前文外国掠夺者说中国人无法研究敦煌文物的 借口, 同时也证明中国人在屈辱中奋起, 中国学者 “越是屈辱越是加紧研究” 中国人有能力, , 也有决心研究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课文里还有好些个句子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课上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去探究,希望同学 们课后自己去感受一下。三、布置作业 “王道士,外国掠夺者,中国官员,专家研究者”以上四个角色,给你选择的话,你会 充当谁,怎么做?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四.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 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 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 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 保护国家主权。
第一篇:道士塔赏析《道士塔》
一九四六年 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 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 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 教多年。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 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 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 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 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 写作, 是目前全球华人社会中影 响最大的作家。
随作者走进敦煌——
敦煌莫高窟
位于甘 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 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 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 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 库。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 366年)开窟造像,历北魏、 西魏、北周、隋、唐、五代、 宋、西夏、元等时期、千余 年从未停止。现保存下来的 石窟492个,壁画面积达4.5 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彩 塑 2 4 0 0 多 身
敦煌有彩塑 像2400多身。高 矮不一,大的佛 像高达30多米,小 的彩塑仅有十几 厘米高,技艺造 诣之深,想象力 之丰富无与伦比, 是世界现存佛教 艺术的伟大宝 库。
莫 高 窟 第 3 3 2 窟
“ 墙 壁 上 的 图 书 馆 ”
壁 画 4 5 0 0 0 平 方 米
“ 墙 壁 上 的 图 书 馆 ”
洞窟492个。此为莫高窟第285窟,就 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
陈 这 列 的 些 地 都 方 是 却 中 是 大 国 英 的 博 国 物 馆 宝
光绪二十六年 (l900年), 道士王 圆箓发现了藏经洞, 里面完好保存着历 代文书、写经、文 物 4万余件。它 轰动了世界,形成 了敦煌学。
藏经洞——中国的荣耀和耻辱由此吞吐
他太卑微,太渺 小,太愚昧,最大的 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 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 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 债,连我们也会觉得 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 民族悲剧。王道士只 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 前的小丑。
概述课文基本事实,介绍王道士其人其事:
王圆箓原是清末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 到了甘肃,当过兵,退伍后做了道士,很偶 然地当了莫高窟的家。王道士根本不懂敦煌 文物的价值,找人帮忙粉刷了几个洞窟,毁 坏了唐代、宋代的壁画和中座的塑雕,糟蹋 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瑰宝。日清 晨,王道士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和洞藏文物。他先是随意将洞中文物送人,后来竟为了极 少的钱财将大量的宝物盗卖给外国冒险家, 酿成一场巨大的民族文化悲剧。
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他把洞窟中的壁画刷白了 他毁掉雕像塑天师灵官像 他把经卷随意送给官员 他以极低的价格出卖经卷
余秋雨说:让这具无知的躯体 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 也会觉得无聊!
1907年3月,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 仅用40块马蹄银(合200两)贿通王道士,骗走六 朝至宋代的经卷、写本共7大箱约1万余卷,以及 5大箱装有仔细包扎好的绘画绣制品等艺术古物, 约500余幅。10月份,斯坦因又委托蒋孝琬和另 一个中国人潜回莫高窟,又诱取了230捆手稿。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 骗买走足足四大箱,600多卷经卷。
斯坦因也因此而被英王封为爵士
文化大盗——斯坦因和他从藏经洞中搬出的经文
日,法 国人保罗-伯希和进入藏经 洞后,用整整3个星期, 以每天 1000卷的阅读速 度,翻看了所有写本和绘 画的每一张纸片。最后仅以 500两白银 为代价,骗走了 6600 卷 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其中 古藏文卷子 2700 卷,其 它类 3900 卷,装满十辆 车后偷运回法国。
文化大盗 —— 伯希和
揭处莫 盗是高 走被窟 的美壁 壁国画 画人, 华顶 尔部 纳空 粘白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 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 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敦 煌 历 难 数 字
北京图书馆 一万余册
11297册 6000册 592册
四 万 多 件
英国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日本私人
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 11050册
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
韩国汉城博物馆
印度、瑞典、奥地利、原东德……
阅读课文, 给每节内容拟一个标题:
①可以摘录原文中的句子; ②可以创新,自行设计。
参考示例一(摘录原文):
?第一部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 在滴血。
?第二部分:一片惨白。
?第三部分:中国的荣耀与耻辱。
?第四部分:敦煌在中国。
参考示例二(自行设计):
?第一部分:千古之罪谁当诛
?第二部分: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第三部分: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第四部分: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文章中,你读出了什么?
? 请用一个你感受最明显的词语加以概括, 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如:悲哀——一个逃荒到甘肃的农民, 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 代最灿烂的文化,以致于做出用极少 的钱财,让国外文化盗贼把难以记数 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的可悲的事情, 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和悲哀。
从文章中,你读出了什么?
? 请用一个你感受最明显的词语加以概括, 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愤怒—— 无奈—— 责怨—— 痛惜——
阅读赏析第一部分
? 1、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作者由道士塔写起,以此作为切入口, 自然牵连历史事件,引出重要人物——历 史罪人王圆箓,说及民族的悲剧; 其二,通过历代僧人塔(“坍弛”)与 王道士塔(完整)的对比,来表现王道士 生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得富裕,保存自 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有讽刺意味。
阅读赏析第一部分
? 2、“他是历史的罪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 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敦煌文物被掠,不仅是文物的流失,它反映了当时 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以保全,珍贵文 物横遭劫难,折射的是当时泱泱大国的衰微破败。王道士不懂得文物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 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 的统治者、昏庸自私贪图享受的官员相比,不过是 “小巫见大巫”了,王道士只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 就的一个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 遇”,因此说……
阅读赏析第二部分
? 1、认真品读,你觉得本部分那些方面写 得好?为什么?
要点1:对王道士涂抹壁画、毁坏雕塑的心理、行 动进行详细的描写,细节传神,这是依据道士身 份,端摩想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一种 艺术的真实,作者不愧为用文学艺术再现生活的 高手。要点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 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 编。”这是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 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
阅读赏析第二部分
? 要点3:“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 是一片惨白……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 中依然一片惨白。”文中四个“惨白”怎么理解? 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 前两个“惨白”写的是实际情况,是对前文内容 的提炼;后两个“惨白”写的是指此时此刻,作 者内心的混乱和无奈,对于灿烂文明被糟蹋的难 以言说的痛苦。
阅读赏析第三部分
? 1、认真品读本部分,思考敦煌文物的流失与哪 些因素有关?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王道士、当朝 官员、外国强盗三方面着手分析。? 王道士:
愚昧无知 卑微肤浅 自私贪财
? 当朝官员:
昏庸自私 不负责任
? 外国强盗:
卑鄙无耻 欺骗掠夺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阅读赏析第三部分
? 2、怎样理解“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 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 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句话? “基本的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 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 遗产无情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极度 的愤慨和尖锐的批判。? 3、“我好恨!”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复杂而强烈的 思想感情,请结合倒数第二段加以分析。
王道士之流的愚昧无知,当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 对祖先馈赠的文化遗产不但管不好守不住,而且大量糟蹋,以 致列强有机可乘劫掠国宝,这是酿成这场民族文化悲剧的根本 原因,也正是作者深感痛心的。
阅读赏析第四部分
? 1、“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 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怎样理解作者 引用的这句话? 这话表明,中华民族的屈辱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非王道士 时代所能比拟,话语中表达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 豪感。? 2、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敦煌艺术在中国理所当然, “没有太大的激动”表明学者们心里的平静;“默默地”, 因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们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 他们心情是压抑的。他们不忘耻辱,希望在文物研究的道 路上作出更大成绩。
归 纳 总 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 的王道士的掌管下,中国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 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 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作 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 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 剧。作者用“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这座 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 明衰弱的标志。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 正视的历史。
一、说说如何保护我们的 民族文化财产。二、讨论应不应该保留我 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 我们应该以各种形式,缅怀我们的文学 和科学巨匠,宣传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文 化遗产,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熏陶我们 的子孙后代。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纪念活动 搞得轻松活泼,有声有色。比如,举办红 楼的戏曲汇演,三国的京剧集粹,李白的 专场朗诵会;比如,把正在拍摄的电影 《赤壁之战》做为对罗贯中诞辰的纪念, 把不断演绎的猪八戒系列电视剧做为给吴 承恩的礼物;比如,让鲁班、蔡伦、张衡 也当一回镜头里面的主角。这对中国和世 界都是有益的。
牢记历史教训 保护文化遗产
免费学科网,海量精品,免费下载
【免费学科网】 80万精品资源 免费下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士塔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