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浓缩、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积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放大的区别

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体内积累主要区别在哪?RT_百度作业帮
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体内积累主要区别在哪?RT
积累是指由于捕食在生物体内积累形成的,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简述污染物是怎样在食物链中传递与放大的
简述污染物是怎样在食物链中传递与放大的
09-12-27 &匿名提问 发布
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少科学家在研究农药和重金属的浓度在食物链上逐级增大时,多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直到1973年起,科学家们才开始用生物放大一词,并将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者的概念区分开来.研究生物放大,特别是研究各种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确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放大与食物链在生态环境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0001mg/L时,浮游生物体内含汞量可达001-0.002mg/L,小鱼体内可达0.2-0.5mg/L,而大鱼体内可达1-5 mg/L,大鱼体内汞比海水含汞量高1万-6万倍.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质,在最后一级体内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因而可能对人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而食物链可以分为几种形态.在生态系统中,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四类.一是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野兔-狐狸-狼-虎.二是碎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虾(蟹)-鱼-食鱼的鸟类.三是寄生性食物链,是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四是腐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然后被微生物所利用.生物放大作用就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总的说来,初级生产者所产生和固定的能量、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便可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多种有害物质的放大作用DDT等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的逐步浓缩,能充分说明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中充分描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甚至连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也因杀虫剂的使用而几乎灭绝.但是,DDT的生物放大危害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揭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DDT在海水中的浓度为5.0 X 10-11g,而在浮游植物中则为4.0 X 10-8g,在蛤蜊中为4.2 X 10-7g,到银鸥时就达75.5 X 10-6g.DDT从初始浓度到食物链最后一级的浓度扩大了百万倍,这就是典型的生物扩大作用.DDT对英国雀鹰(Accipiter nisus)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早在 20世纪 60年代,雀鹰遭受了显著的毁灭,部分原因是由于DDT的生物放大作用,由于使母鸟吃了富集DDT的小虫和其他食物,它产下的卵的卵壳太薄,使得卵在孵出小鸟之前就很容易破碎,因而对雀鹰造成灭顶之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发现,我国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纪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恶英,主要存在土壤的表层,一旦沉积很难通过环境物理因素再转移,但却可通过食物链再传给其它生物,转移到环境中.因此,湖泊底泥中高浓度的二恶英可通过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对水生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通过实验还发现了二恶英在食物链中生物放大的直接证据,并提出了生物放大模型,从而否定了国际学术界过去一直认为二恶英在食物链中只存在生物积累而不存在生物放大的观点.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杀虫剂及其他有害物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变得十分惊人.一些毒素在身体组织中累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杀虫剂在食物链中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会增加,而顶级取食者会遭受最高剂量的危害.食物中被放大的毒素由于生物放大作用的存在,环境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也呈现富集或放大作用,因此生物放大作用也威胁着人类食物链,比如各种副食、肉类和鱼类.但是,这种危害一直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重金属铅、汞、镉等原本就对人和生物有害,但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更大了.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的损伤.汞是以甲基汞的形式对人体造成伤害,甲基汞在体内代谢缓慢,可引起蓄积中毒,而且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与大脑皮层的巯基结合,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镉对机体的危害是破坏肾脏的近曲小管,造成钙等营养素的丢失,使病人骨质脱钙而发生骨痛??这几种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完成的.环境中的铅容易污染的食品主要是蔬菜,由于环境中的铅在土壤中以凝结状态存在,因此通过作物根系吸收量不大,主要是通过叶片从大气吸收,所以蔬菜中铅含量富集程度以叶菜最高,其次是根、茎类、果菜类.对食品中铅含量的调查显示,靠近公路两侧的蔬菜的铅含量远远高于远离公路的蔬菜,这既说明含铅汽油是污染源,也说明了铅的放大作用途径.汞主要蓄积于鱼体脂肪中,鱼是汞的天然浓缩器,鱼龄越大,体内富集的汞就越多.不同鱼种富集汞的能力不同,鱼体中汞的含量也不同,一般来说,食肉鱼体内汞含量大于食草鱼,吃鱼的鸟在体内蓄积的汞更多.所以,人们在选择鱼的消费时,也应当有一个顺序,即从草鱼到食肉鱼,从淡水鱼到海鱼.尽管江水中汞含量较低,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鲶鱼等食肉鱼中汞的含量也大大增加,因此也应当成为人们消费时的一种不宜选择的标准.此外与DDT同属于有机氯杀虫剂的狄氏剂在鳝鱼和苍鹭中的富集作用是最大的.人如果食用这两种食物,人实际上就是食物链的终端,在人体中必然导致狄氏剂的大剂量中毒.因此,消费者更不能把诸如苍鹭那些吃鱼的鸟类当作野味来消费.镉是通过水生生物的养殖进入食品链的.镉的生物放大作用表现为,海产品中镉的含量是海水的4500倍.作物的根系也可吸收土壤中的镉,镉污染地区的蔬菜、粮食等食品中的镉含量远高于无污染地区.不同作物对镉的富集程度不同,镉含量也不尽相同,比如蔬菜中镉含量顺序是(按富集系数大小排列):芹菜叶(0.1150)&菠菜(0.0956)&莴笋(0.0469)&大白菜(0.0452)&油菜(0.0437)&小白菜(0.0417)&芹菜茎(0.0390)&韭菜(0.0365)&茄子(0.0240)&圆白菜(0.0105)&黄瓜(0.0062)&菜花(0.0059).因此,这可以作为人们消费食物时避免有害重金属元素生物放大作用的一个参考.消除生物放大的危害为了防止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造成对人、生物和环境的污染,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是在源头上下功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对于铅的污染,除了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污染和铅在食物链中的富集放大,还应禁止在冶炼厂附近等铅污染严重的地区种植富集铅的作物,而应选择一些不宜富集铅的作物.其次,防止有害物质的生物放大作用也可以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即通过培植或发现对污染物有较高降解效能的菌株、植物,用于对土壤、水、肥的净化处理.美国拉尔夫·彼特等人在实验室培育出14个酵母和细菌菌株,专&吃&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将污染物转化为CO2、水和其他无害化合物.而经特定有机化合物驯化的活性污泥,可降解多种近似的化合物.例如用苯胺驯化的活性污泥,除可降解各种取代基的苯胺外,还可降解苯、酚及10多种化学物质.我国研究人员也发现,我国的蜈蚣草能对多种重金属有强大的吸毒作用,它富集砷的能力高于其他植物二三十万倍,富集镉的能力也使国外最受推崇的遏蓝菜黯然失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食物链一词是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鹰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ddt逐步在其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皆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食物链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 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所谓“一山不能有二虎”便是这个道理。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并且在生态系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无机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自养生物,这种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能细菌(如硝化细菌),它们同样也能够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或称为第一性生产,因此它们就是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其产生的生物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生产者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光能或化学能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为主)。因此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的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化学能力即生物能,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动中唯一的能源。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于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由于很多动物不只是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级食肉者不仅捕食第二级食肉者,同样也捕食第一级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属于几个营养级。而最后达到人类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他不仅是各级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为食物。所以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实际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并不是只吃一种食物,因此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食枯木的甲虫、白蚁,以及蚯蚓和一些软体动物等。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约有90% 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必须经过分解者的作用而归还给大地,再经过传递作用输送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称为还原者。
 生物链是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改变的,如果改变不当,则会对生物产生极大的影响.
 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藻类一水蚤一鱼类一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叮将食物链分为四类;  (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链。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一鱼一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1水稻→稻螟虫→青蛙→ 蛇
 水稻→稻螟虫→麻雀
 水稻→麻雀(麻雀是杂食性的,既吃水稻种子又吃昆虫)
 2.植物→秧鸡→鹰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白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生物放大作用
目录1 拼音shēng wù fàng dà zuò yòng2 英文参考biological concentration3 注解生物放大作用是中某些污染物质,如、化学药剂等,通过,随生物所占的提高而在其体内逐步增大浓度的现象。一般来说,寿命越长、营养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浓度越高。例如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在海水中的浓度可能很低,但当其通过食物链到达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时,就会逐步积累和增加浓度。如图所示:刚毛藻体内DDT的浓度为海水中的1600倍……银鸥的为海水的151万倍。人若食用积累有DDT的水生生物也会受害。(或)指生物有机体或同一营养级的许多,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或难分解的的过程,指的是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浓度与环境中浓度之比。生物积累则是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生活时期体内某元素浓度之比,是指生物在整个期中通过、和吞累某种难分解的过程。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生物放大作用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23:07:41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生物积累 - 生物百科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内容:
shengwu jilei生物积累&& 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内都在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生物的生长发育,<img src="/article/UploadPic/.jpg" alt="(Anclus fluviatilis)对碳标记的除草剂氯乙异丙嗪" class=image>。 有些情况下,生物在污染环境中经历很长时间,浓缩系数也达不到平衡。例如黑鲷在每升含 7微居里铯的海水中经160天后,对铯的浓缩系数尚未达到平衡。 实验表明,生物体对物质分子的摄取和保持,不仅取决于被动扩散,而且取决于主动运输、代谢和排泄,这些过程对生物积累的影响都是随生物种的不同而异。 水生态系统中,单细胞的浮游植物能从水中很快地积累重金属和有机卤素化合物。其摄取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因此,摄取量是表面积的函数,而不是生物量的函数。同等生物量的生物,其细胞较小者所积累的物质多于细胞较大者。在生态系统的水生食物链中,对重金属和有机卤素化合物积累得最多的通常是单细胞植物,其次是植食性动物。鱼类既能从水中,也能从食物中进行生物积累。鱼积累DDT等杀虫剂的试验表明,水中无孑孓时鱼体内积累的DDT比有孑孓时要多,这说明从水中直接积累的重要性。陆地环境中的生物积累速度通常不如水环境中高。就生物积累的速率而言,土壤无脊椎动物传递系统较高。人们之所以更重视植物传递系统,是因为植物的生物量比土壤无脊椎动物大得多。在大型野生动物中,生物积累的水平相对说是较低的。  生物机体对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的积累性可作为环境监测的一种指标,用以评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某种特定元素来说,某些生物种类比同一环境中的其他种类有特别强的积累能力,常被称为“积累者生物”。例如褐藻能大量积累锶,地衣能积累铅,水生的蓼属植物能积累DDT。这些生物可以作为<a 指示生物,甚至可以作为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学处理手段。因此,对生物积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至于生物积累的机理,尚有待深入研究。 &&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本站所收集信息资料为网络转载 版权属各作者 并已著明作者 旨在资源共享、交流、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并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故仅供访问者参照使用。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