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图片 楼房南北间距 一般大于 长江...

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充分参考什么季节的光照情况?_百度知道
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充分参考什么季节的光照情况?
提问者采纳
冬季冬季影
提问者评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学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解析】
16学年度第一学期2014级高二
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2015.10)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7页。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试题分析:
1.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并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址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只要分布于山麓地带。
2.在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故ABC项是影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4.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5.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7.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8.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试题分析:
6.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晚,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7.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要注意发展性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比如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等。选项中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不仅不现实而且从长远看并不能真正解决西部问题。
8.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差距特别大。因此,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本题组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西部大开发。
下表为我国南方山区某县1961—2005年有关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10.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
试题分析:
9.从图中信息可知,森林面积在减少,人口在增加,所有人均森林面积不可能上升,排除B项;虽然耕地面积、粮食增加,但人口增长导致人均都在减少,排除A、D,经过计算可知正确的是C项。
10.B项应该是人口增加→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C项应该是森林减少→降水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D项应该是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这三个选项都不构成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项。
考点: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1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试题分析:
11.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12.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从而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考点: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联图的判读。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3.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盐碱化&&&
14.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减少&&&
B.沿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C.植被较少&&&&
D.蒸发量增大
15.图中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侯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回答16~18题。
16.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17.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18.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试题分析:
16.我国地形从西向东依次为高原—山地—平原,A错误;我国夏季气温分布: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B错误;由于受夏季东南风影响,故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C正确。河流水量并不是从北向南依次增大,D错误。
17.本题要求选错误选项,
D选项说法错误。因为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不是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3000米等高线为界划分,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气候和地形。所以D错误。
18.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由于降水越来越少,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减小,A错;三大区域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微弱的是青藏高寒区,B错;青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形,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C正确;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因为降水少,植被稀疏,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D错。选C。
考点:本题组考查区域农业发展、中国区域地理。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9.“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
B.水路&&&&&&&&&
C.铁路&&&&&&&&&
20.“西气东输
”工程对东部地区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
A.粉尘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烟污染
21.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
A.纺织&&&&&&&&&
B.食品&&&&&&&&&
C.飞机制造&&&&&
试题分析:
19.“西气东输”运输的是天然气,所以,“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
20.“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可以输入天然气,这对于原来使用煤造成的大气问题都会有显著改善,但对“地面下沉”这类地壳运动问题不会有大影响,选B。
21.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和工程本身有关的各种基础工业部门,如钢铁、铸管、天然气炉灶等产业,选D。
考点:本题组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 平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2.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B.热量&&&
C.水分&&&&
23.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24.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试题分析:
22.甲位于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故农业生产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而乙位于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农业生产可一年三熟。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与热量高低有关,热量高,生长期长,有利农作物生长。两地都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海拔不是造成两地热量差异的因素,故A选项不正确;水分影响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故C选项不对;土壤是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的因素,所以D选项也不对.两地热量的差异是由于纬度不同,所以选B。
23.楼房南北间距的大小是由最长影长决定的,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日期是冬至日,甲地纬度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地,影子比乙地长,所以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河流流向、海陆位置
、盛行风向都不会影响影长,所以也不会影响楼间距,正确答案选C。
24.图示甲位于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风沙等危害;而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旱涝灾害、酸雨危害较严重。故选D项。
考点:本题组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农业发展。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25.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6.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试题分析:
25.由图中曲线可知,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0~
40度,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40~90度,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故选C。
26.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40°~90°,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程度低,选D。
考点:本题组考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大大稳定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据此回答27~28题。
27.引黄济青最直接的环境效益是&&&
A.使青岛市民用上了清洁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 “泉城”的美称
C.减缓了青岛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
D.改变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雾岛效应
28.引黄济青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主要以藻类为食)鱼苗,目的最可能是&&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而投放的饵料      D.发展生态旅游,供旅客垂钓
试题分析:
27.青岛原来主要是靠地下水提供水源,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甚至引起海水倒灌;引黄济青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从而缓解上述问题,故选C。
28.水库中的鱼可以藻类为食,所以投放鱼苗可净化水库水质,并可以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正确选项A。
考点:本题组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读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9.20世纪80年代,图示产业才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主要是因为中国沿海地区拥有
&A.资本优势&&&
B.劳动力优势&&&
C.技术优势&&&
D.信息优势
30.关于世界产业的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
B.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C.这种产业转移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
D.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环境恶化
试题分析:
29.从图中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如加工工业等,因为中国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吸引了这些产业。选B。
30.产业转移主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不长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移和人口迁移,这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恶性开采,有利于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选A。
考点:本题组考查产业转移。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3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 &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试题分析:
31.从图中可以看出,Ⅰ到Ⅱ再到Ⅲ过程中居民点逐渐增多,植被逐渐减少会使降水时下渗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D错,C对;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蒸腾作用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可能会降低,降水量变小,A、B错。
32.随林地变成居民点,植被覆盖率降低,对降水调节作用减弱(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汇集到河流时间减少,洪峰到达时间早。C对。
考点:本题组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等值线图的判读。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3.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D.河水以雨水补 给为主
34.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②廉价水电③经济发达,基础好④科技发达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A.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需水量大增&
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
试题分析:
33.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无结冰期。故选C。
34.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大量水电站且内河航运便利,故选A。
35.本区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量大增及浪费、水污染严重相关,也就是主要和人为原因有关。D选项是自然原因,同时,“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也不符合实际。选D。
考点:本题组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工业区位因素、区域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上交。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座号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答题无效。(请将答案写到答题纸上.)
二.综合题(共2小题,满分30分)
3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怒江是我国尚待开发的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下图为规划中的梯级电站示意图,怒江规划开发河段长742千米,天然落差约1578米。但目前怒江水电开发计划备受争议。
材料二:近年来,怒江流域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怒江州海拔1500米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1500米到2000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有人说:“怒江人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
(1)简要评价怒江水电能源基地开发的条件。(6分)
(2)“怒江人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这里所说的“灾难”主要有哪些?(4分)
(3)针对本区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请你为本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6分)
36.(12分)(1)有利:怒江自然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多峡谷,利于建坝;不利: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必须答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答对三点得6分)
(2)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滑坡、泥石流(答对其中二点得4分)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流域观光、生态旅游等。(答对其中三点得6分)
试题分析:
(1)评价怒江水电能源基地开发的条件应该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来分析。作为水电能源基地要考虑水量的多少、落差大小、水能蕴藏量大小、交通条件、市场远近、开发资金等内容。具体分析怒江的水电能源基地可以得到有利条件是:怒江自然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多峡谷,利于建坝;不利条件是: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
(2)“怒江人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这里所说的“灾难”主要是指怒江流域出现的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滑坡、泥石流等。
(3)结合上题,本区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滑坡、泥石流等,所以,为本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提出建议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流域观光、生态旅游等。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地理。
37.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回答以下问题。(14分)
(1)简述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6分)
(2)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分析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成因原理(4分)
37.(14分)(1)(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来分析)长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6分)
(2)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4分)
(3)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水库淤积,降低水库防洪标准(4分)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具体包括:长江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2)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主要从黄河流域流经区域的特殊性分析。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这些导致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3)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水库淤积,降低水库防洪标准。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我的更多文章:
( 10:09:09)( 09:45:02)( 09:42:37)( 10:49:50)( 09:23:58)( 09:20:48)( 09:39:47)( 09:31:39)( 10:49:27)( 10:00:4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有多幢并列的情况,事实上不存在.
如果只是两幢并列,那要看具体情况啦.不过满足防火间距要求是必然的.日照要求怎么样,不到现场没法说.规范好像没有这个规定.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紫气东来",你家的财为应该在正对大门向正东方位.鱼缸放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保证鱼儿有充沛的氧气和自然光线.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北平原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