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北京四中网校网址的试听课堂打不开

第1期:北京四中校长和您分享四中教育故事
13:54:47 北京晨报
(开栏语)
  这是一所培育心灵、引领崇高的学校, 一所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学校,一所高举理想主义旗帜的学校。她从建校伊始就坚持做人的教育,坚持培养高贵精神的教育,引导和鼓励师生自主和谐发展,构建健全美好的人格,终身学习,服务大众。这就是北京四中,一所在北京乃至在中国都享有盛誉的学校。
  北京四中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价值体系。二十多年来,学校严格控制课程总量,减少必修课课时,增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四中成为全市授课时数最少、作业量最少、节假日从不集体补课、且教学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学校。宽、厚、全、实的学业和做人基础,使得每年大量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他们在学习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都可以看到四中教育的深深烙印。晨报教育今起推出&在这里,读懂北京四中&&听四中教师讲教育故事&专栏,一起感悟四中精神,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北京四中。
&在这里,读懂北京四中&听四中教师讲教育故事
北京四中校长和您分享四中教育故事
大气成就大器
  &我们常常在思考,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判断的今天,什么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准?这是当今困扰着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学校应当具有理想、灵魂、精神和追求,并努力使学校的灵魂成为师生的灵魂,使学校的精神成为师生的精神,使学校的价值成为师生的追求。&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故事一】四中首任校长王道元的寄语 
  &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藉势倚权,常与祸构,不可为也。故求其可恃莫如学,势可踣也。学不得而閟也。今学者每期期焉,以学不见用为虑,而不以致用不足为忧,窃以为过矣。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其受用处非根器浅薄者所能知,亦非佻达纨绔者所能任也。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抑将浅尝自放以侪于俗耶?是不可不审所处矣。诸生勉乎哉!&
  今天,这段话被镌刻在一块采自母亲河源头的岩石上,放在北京四中校园中最显著的位置,这段话是北京四中文化与精神的发源,时时勉励四中学子。
【故事二】高考状元丁艺莎&婉拒媒体&的背后
  &丁艺莎&是个让不少媒体记者印象深刻的名字。这位2008年考取北京高考文科头名的女孩当年曾婉言谢绝各路媒体的采访。相比社会的不解,她的同学和老师却觉得是意料之中,同学对她的行为的评价是&很莎姐,很四中&。
  其实,丁艺莎并不排斥媒体。高二时一次有关北京旧城保护的地理选修课的采访,她踊跃参与,认真回答记者的提问,还配合记者在胡同中摆出种种姿势拍照。
  透过丁艺莎对待媒体的态度,或许能感受到四中学生的一些精神特质。后来,她回学校做了一次演讲。她对师弟师妹们讲,母校能带给我们什么?
  &首先,是一份纯洁与安宁。这不仅体现在生存状态上,也同样存在于学术上、思想上。北京四中是菁菁学子的一片乐土,母校把纯正的知识传递给学子,把真挚的友情培育在你我心中,更把理想的羽翼交予了充满飞翔渴望的我们。
  其次,是一份求索真理的热情与对真善美的坚定信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会在每位四中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科学的理性、精密与严谨会成为你未来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百年四中的打磨下,你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现代公民与未来祖国的中流砥柱。
  第三,是一种忧国忧民、重担在肩的责任与使命感。一个社会的精英,不能只为自己而生存,更应对社会做出回报与奉献。经过在四中的学习生活,一种被称为&最高理想&的社会理想会在你心中滋生,并很有可能成为你一生的航标。&
  北京四中倡导目光远大,淡泊功利,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和治校精神。四中确立了与人的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层面、四个领域的教育价值体系,其基本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生活和职业,更高的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公民素养,终极的价值取向则是对人的生命与灵魂的关注。
【故事三】物理教师的&线圈&和学生的物理笔记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这么一段话:&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经过精确的实验验证后,得到相应的关系式&。但是中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人做过这个验证实验。为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四中物理组的一位老师设计制作了一个定量演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仪器。
  该实验的主要部件是一个用铜导线绕的线圈。在&五一&长假期间,这位老师开始绕这个线圈。线圈总长1米,是用0.3毫米的漆包线绕,共绕有8层。因为是用手搓,带动一个轴去转,绕到7000匝的时候,一不小心用力大了,线断了。老师就把原来绕的7000匝给拆了,重新绕线圈。整整用了五天时间才绕好线圈。
  老师绕线圈的事在学生心里引发巨大反响。有位同学在在&我心中的好老师&征文当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真的被感动了,如果是我,能像他一样坚持完成这种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工作吗?就是五天的东西绕这个东西,就是来回地这么搓,大概绕了1万多匝,他认为这件事情很平常,他能坚持。&(其实不指一万多匝,如包括外面的小线圈大概有四五千匝,所以就得有25000多匝。)
  其实,认真做事、注重细节是四中物理组的一贯传统,四中物理组教师教学笔记和板书的风格就是一丝不苟地,每个图都要画得非常认真。即使到了高三课时非常紧张的时候,仍然是拿尺子认真作图。
北京四中物理组老师板书
  这种风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四中有位物理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全国竞赛拿了第三名,在比赛现场就被预录到清华大学电子系。后来他想换专业学精密仪器,但没有获得清华招办允准。
  这个同学想了个办法:他找出自己两年多来的5本物理笔记本,带到了清华,对招办老师说:&您看我的笔记,做成这样,我能不能搞精密仪器工作?&那位老师就翻开笔记本,本上没有一点涂改,每张图都非常标准。看完五本笔记后,他非常惊讶于这名学生两年多时间持之以恒地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最后这名学生成功地改签到精密仪器专业。
  &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四中教师的认真精神影响着学生,四中学生们要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大器成就于细节。  
【故事四】尘肺病防治基金会收到的首笔&90后&捐款 
  去年6月14日,坐落于河北省北戴河的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专门为两位刚刚下火车的高中生举行了简短的捐赠仪式。来自北京四中的高二学生王诗毓、李江代表全校同学捐款5万元。这是基金会成立以来收到的第一笔&90后&捐款。这笔捐款来自于北京四中爱心社。原来,王诗毓、李江通过网络和报刊了解到了一些国内尘肺病防治的现状,萌生了要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尘肺病并组织全校学生捐款的想法。去年3月,她们来到位于北戴河的基金会和中国煤矿工人疗养院,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访,拍成记录短片《不能呼吸的痛》后在全校播放,唤起同学们对尘肺病的广泛关注。7月,她们又深入贵州山区,继续追踪尘肺病人,深入实际调查采访,终于完成了约40分钟的全面反映尘肺病人治疗与生存状况的纪录片。她们的努力目标是,呼吁国家完善相应的法规,保障工人权益,并呼吁社会设立民间尘肺病救治公益基金。
  在四中,从事公益活动早已蔚然成风。四中鼓励学生从事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关注社会、奉献爱心、帮助弱者,但从不提倡学生捐献从家长那里伸手要来的钱物。学校鼓励学生捐献自己付出后的所得,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奉献。
  德育是培养学生对他人(包括社会)的态度与处世的行为准则。博爱、悲悯的情怀以及愿意为他人付出、为他人负责的意识,即&高贵精神&,只有在亲身实践不断体验中才能形成。
【故事五】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的道元实验班
  2009年,四中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审慎地着手实施&道元计划&。于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道元实验班出现在北京四中的新高一年级。这个班级规模不大,学生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趣领域:有的痴迷文学创作,有的痴迷物理,有的痴迷信息技术,有的痴迷音乐艺术,甚至还有痴迷于公共交通、哲学、军事历史、国学、宗教、鸟类等等。
  道元实验班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胆调整:将必修课地的课时降到最低限度,减少知识的重复性训练,增加&自主与探究&、&研究与交流&,增加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增加艺术课程内容,加强导师制,增加较多的阅读性作业,设立&道元论坛&,建立独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采取弹性学制和宽松的管理模式等。
  两年里,道元班学生利用多元宽松的环境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自主发展。全班16名学生,出版文学作品5 部,获得国际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全国奖6项,市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其中赵元钊的作品&新型无轨电车分线器&获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李一格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说奖&,郭凯宁2012年获得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欧洲公开赛金牌及最佳机器人设计奖,赵文立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获得世界第17名,王诗毓拍摄的纪录片《不能呼吸之痛》获&半夏的纪念&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提名奖,还有多位学生创办刊物、参加与其兴趣相关的国际学术活动,等等。
  &道元计划&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教育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敏感性和创造意识,为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2013年3月两会校友合影
北京四中物理组老师板书
延伸阅读  
  大气成就大器(一)
北京四中 刘长铭
  北京四中是一所有105年历史的公办中学,也是一所在北京乃至在中国享有盛誉的中学。北京四中之所以成为一所名校,不仅由于她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还在于她目光远大,淡泊功利,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和治校精神。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
  北京四中创建于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初期,许多资料表明,北京四中是那个时期先进思想的代表和引领者。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提出了&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的教育宗旨,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号召学生朝着民主自治的道路前进。王导员校长号召学生&要对风化抱着改良的愿望,对国是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心。&1919年,王道元校长对学生写道:
  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藉势倚权,常与祸构,不可为也。故求其可恃莫如学,势可踣也。学不得而閟也。今学者每期期焉,以学不见用为虑,而不以致用不足为忧,窃以为过矣。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其受用处非根器浅薄者所能知,亦非佻达纨绔者所能任也。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抑将浅尝自放以侪于俗耶?是不可不审所处矣。诸生勉乎哉!
  这段话是北京四中文化与精神的发源,它被镌刻在一块采自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亲河源头的岩石上,摆放在四中校园中最显著的位置上。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团队精神,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社会的精神,成为北京四中学校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所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学校
  建设一流学校始终是北京四中努力追求的理想。一流的学校要有先进的设备,要有现代化的设施,要有高水平的教师群体,要有学生优异的学业成绩,但更主要的是要有先进的学校文化,要勇于开拓创新,出理论、出思想、出经验、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成果。
  1950年代,北京四中全面总结了刘景昆(化学)、张子锷(物理)两位老师的教育经验。刘景昆先生提出的&三热爱(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张子锷先生提出的&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几乎被中国的所有教师知晓。1960年代,四中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这一原则曾在全市和全国推广。1980年代,北京四中率先开始了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构建了&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这一经验被原国家教委在各省市推广。1999年,北京四中率先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俱乐部,目前,科技俱乐部活动已遍及北京市的众多中学;2001年,北京四中率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将虚拟课堂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方位的交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项研究带动了近百所学校参与;近年来,北京四中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为引领的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承办了多次全市的学术交流活动;北京四中率先开展了学生境外主题游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民精神和职业精神,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北京四中成功承办了两届北京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应国际奥委会委托,北京四中承办了第八届国际顾拜旦奥林匹克青年论坛,这一论坛也是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北京四中与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等国外学术机构合作开发了学生技能拓展课程(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me,SDP),目前这一课程已在北京、上海、陕西、吉林等地一些学校实施;作为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步骤,北京四中系统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成为北京市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学校。
  一所养育精神和心灵的学校
  2007年,北京四中举办了建校100周年庆典,同时开始对未来发展的新的思考。在多年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北京四中确立了两项任务: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转变教师行为模式。首先,北京四中制定了新的课程建设目标:
  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
  人文教育是通过学习与人文有关的各类课程及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使学生具有深情而广博的人文情怀,形成对生命、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形成善良的人性。
  围绕着加强人文教育,北京四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认真研究并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确立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尤其是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和教师行为示范)&的建设;组建人文实验班,探索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组织主题人文游学活动,如&古朴的中原、华茂的北京、风雅的江南、汉唐的魂魄、丹山碧水理学寻风&等等;丰富了&北京四中大讲堂&的内容和形式,使大讲堂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举办了系列传统节日祭典仪式;组织&国学经典诵读&、&师生共读活动&等等。四中丰富的人文社团组织以及活动,是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学生自主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模拟联合国、辩论社、英语话剧社、动漫社、爱心社、历史读书俱乐部、考古社、国学社、话剧社、文学社等。
  人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感悟生命,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生使命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在这里,人文游学活动成为北京四中人文课程的重要部分,它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四中2010届人文实验班张恩博曾写道:
  高二寒假,我们游学江南。在王阳明先生墓前,我们举行了祭拜仪式,宣读了祭文。其中的文字像重锤,字字锤在我的心上:&嗟我何能,惟此寸丹。古今不隔,息息相关。担荷斯道,力障狂澜。尽未来际,色正芒寒&&&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冲击,直接撼动着我的生命感和历史感。尽管困惑重重,却再难释怀。终于我对自己承认,仅凭自己的经验是无法把握那些关乎生命的崇高感受的,只有委心于此,诚恳实践,方能使自己的生命境界有一番真正的提升。
  科学课程也同样担负着实施人文教育的任务。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探寻生活及生命的意义,同样也是科学教师的使命。一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化学反应,从中产生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安静地坐在桌前,想想化学中有趣的规律,从化学的角度看看人生,突然发现是如此有意义的事情。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很多成功的人,在生活中都恪守着一个原则:做人要低调。人获得的越多,他的资本越大,他就越需要谦卑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得的多就要把姿态放低,才有可能得的更多;失去了就把姿态调高,才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心态。
  原子要达到稳定,远不止得电子一条途径,还有失去电子的,有共用电子对的,还有孤零零一个的&&人要达到理想状态,也不一定要拼命想办法朝这个世界索取这样那样,你可以选择施予,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关起门来,静静地构筑和享受属于你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
  外界条件的变化固然能够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甚至进而引起平衡移动,然而真正决定这一切的还是物质的性质本身&&当一个人不断抱怨环境给了自己多少压力和不幸的时候,不妨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造成了这一切。而人生比化学物质更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选择不断完善自己。
  守恒之美&&生命的一个日出必定呼应着一个暮色,生命的一个浪起追逐的是一个浪落&&
  等效之美&&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处心积虑、不择手段、苦苦挣扎、锱铢必较,却发现这一切的向量和为零向量,获得的只是对废弃的生命片段的哀惋和幽怨。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广泛建立国际联系,推进学校教育的对外开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北京四中首先确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三点:
  1.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向全人类贡献不同内涵和不同形态的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通,形成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准则;
  3.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各个国家和民族要形成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为建设共有的美好星球主动承担责任,共同努力。
  为此,北京四中创办了&中学生中华文化体验营&,邀请来自各大洲各个国家的中学生汇聚一起,组成平等交互的国际大家庭,开展多边文化交流。目前,文化体验营已举办三届,共有来自亚、欧、美、澳各国的二十余所学校参与,各国学生济济一堂,广交学友、了解各国文化,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所高举理想主义旗帜的学校
  2008年,北京四中毕业生丁艺莎获得了高考文科最高分。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一一婉言谢绝。后来,她回学校做了一次演讲。她对师弟师妹们讲,母校能带给我们什么?
  首先,是一份纯洁与安宁。这不仅体现在生存状态上,也同样存在于学术上、思想上。北京四中是菁菁学子的一片乐土,母校把纯正的知识传递给学子,把真挚的友情培育在你我心中,更把理想的羽翼交予了充满飞翔渴望的我们。
  其次,是一份求索真理的热情与对真善美的坚定信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会在每位四中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科学的理性、精密与严谨会成为你未来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百年四中的打磨下,你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现代公民与未来祖国的中流砥柱。
  第三,是一种忧国忧民、重担在肩的责任与使命感。一个社会的精英,不能只为自己而生存,更应对社会做出回报与奉献。经过在四中的学习生活,一种被称为&最高理想&的社会理想会在你心中滋生,并很有可能成为你一生的航标。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与西方巨大的科技与工业水平反差下被迫开始的,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救亡图存、富民强国成为整个中国的国家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大批的实用性专业人才,因此,人的工具性价值&&训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培养无条件的服从精神&&就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随着人类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培养民主精神与现代公民素养,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创造与理性精神等,就成为今天中国教育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的人本价值的回归。今天,中国的国家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而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因此,以人为本、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就必然成为今天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北京四中确立了与人的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层面、四个领域的教育价值体系。基本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生活和职业,更高的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公民素养,终极的价值取向则是对人的生命与灵魂的关注。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包括: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生活教育包括必要的家政技能、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伦理、羞耻&&;形成乐观、豁达、积极、尊重、热情的生活态度;正确理解不幸、苦难、挫折、死亡、成功、幸福&&,等等。
  职业教育。职业是人的社会定位。职业教育是要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发展目标,获得必要的职业精神素养。职业教育包括:学科知识(知晓与人类职业活动的关系,形成职业方向)、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形成敬业、忠诚、服务、合作、服从等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与操守。职业教育的价值还包括职业方向的启迪&&教师要超越课本,引导学生关注与知识有关的人类职业活动;职业精神的培养&&实质上是品德教化,包括学会交流、交往、共处、合作等;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好奇心、对新事物的敏锐性、进取精神,等等。
  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包括公民常识(社会、法律、责任、义务、文明礼仪等)、文化归属感、国际理解等;懂得公平、正义、同情、怜悯、关爱、诚实,从而形成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社会责任、社会良知等等;终极价值是使学生懂得人性、理性、道德、责任、博爱,等等。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既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理与心理、健康、性别、贞操、避害、保护,自救等方面的知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尊严、纯洁、高贵&&;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逐步丰富精神与心灵世界;终极价值是使学生懂得人性、自觉、信仰、崇高、使命,等等。
  教育价值是远大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北京四中的教育是丰富的,她为学生提供了构建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条件。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使学生对于生活、职业、社会、人生有正确的理解。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与幸福。但是,如果成功与幸福成为人们所追求的唯一价值的话,那么,社会将变为丛林,生活将变为生存,而我们将距离成功和幸福以及和谐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教育者有责任使学生懂得,成功与幸福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真正的幸福离不开精神与心灵的崇高。我们要使学生懂得,追求崇高才是人类与其它物种的本质区别。这正是北京四中努力追求的理想。
大气成就大器(二)
  四中历史上名师如云,吸引许多学子慕名而来。1940年代,数学教师马文元、化学教师刘景昆、物理教师李直钧、张子锷享誉京城,并称为&四大金刚&。都说文人相轻,然而四中人却独具大气的胸襟,广纳贤才,兼容并包,&教员团结,无门户之见和衷共济&,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学术氛围。当时多数教师来自于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有不少教师来自海外。即便是在由如此华丽的师资阵容所引领的四中校园里,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朴实勤奋的学风、严谨民主的教风和积极向上的校风。
  一位四中老校友曾说&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
  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群体
  1950年代,四中全面总结了刘景昆(化学)、张子锷(物理)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媒体开始系统报道这两位名师的教育思想和先进事迹。刘景昆先生提出的&三热爱(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张子锷先生提出的&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的名言,成为对北京四中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他们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知识系统在学生思想中主动构建。刘景昆先生曾说:&不怕学生有问题,就怕学生没问题,一没问题就停止了&;张子锷先生曾说,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少而精重点在于精。&&读书要经过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由多到少的&少&和由厚到薄的&薄&就是少而精&。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北京市和全国得到推广,对四中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老&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推广,在四中掀起了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良教风的形成。1962年,四中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亦称为&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这些原则概括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表明四中的教学思想更加成熟,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这些教育思想沿传至今,成为北京四中的宝贵财富。
  一个引领学生精神的教师群体
  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4天后,一位四中毕业生带着几大包救灾物资从美国直接飞抵灾区,参加到救援队中,先后救出7名幸存者。他就是北京四中2004届毕业生李赛。一个多月后,李赛回到北京,在母校讲述了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谈到了他的老师,平静地说:&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他所说的先生,就是北京四中68届毕业生、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一种精神在两代校友身上传承。
  李家声老师是众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师之一。一位学生曾经写道:
  他是个平凡的中国人,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得到了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与爱戴。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微蹙的眉间隐约透露出他的忧郁。他是深沉的,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年绝句,或是看他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尽着全力想改变一下这残酷无奈的现实,让活在这世界中的我们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他喜欢屈原,闻一多,对于许多豪杰,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想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想主动去欣赏草木间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他可以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师。
  毕业在即,再也无法听李先生的课了,想来便觉痛心,不知能否再遇到这样的先生了。但是,他所教给我的坚持、正直、淡泊,我会永生铭记,没齿不忘。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概括为八个字: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描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实际上概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说到底,就是精神、品德、能力和人格的遗传。我们不要认为只有老教师和文科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其实年轻的理科教师同样能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曾这样写一位年轻的物理教师:
  从小常听到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真的以前从未感到。只是觉得绝大多数老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个工作,职业谋生方式而已。但是今天面对魏老师,我不禁从心底发出这句赞叹。他让我镌刻灵魂。他身上那种人性中最本真最纯美的品质,如善良、正直、公正、坚韧、奋斗熠熠生辉。
  另一位学生曾这样写一位物理老师:
  在他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一种沉重的东西,那应该就是&&民族责任感。为了他深爱的祖国,他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他无时无刻不再坚守自己的责任,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那丧失已久的爱国热忱,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生存的价值。通过他,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中国人这三个字所包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执著与无我。他将国家、民族这些久违的概念重新建立在我们的头脑中,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思想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既幼稚又成熟的我们开始思考对国家的责任。
  &以人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平等基础上情智互动的生命历程。&共同发展&则将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情感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当我们胸怀&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信条,并在&以人育人&的过程中获取&共同发展&的成就时,我们真正地享受到了付出&大气&和收获&大器&的快乐。
  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群体
  物理教师张子锷先生对备课精益求精,他曾说,&我教中学物理五十多年了&&有一百五十多遍了。但直到教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先生说,&为师三境界。一是职业境界: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只求课堂有序,学生听话。这种人知识有余,才情不足。二是专业境界:术业有专攻,教学有方法。享受教书的乐趣,体现学术的价值。三是事业境界:把教书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去追求,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与学生同忧乐。是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011年,北京市举办了高中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北京四中派出了8名正式选手参加,此外还有4名后备选手、9名指导教师培训活动。这是一次教师教学技艺的辉煌展示:七位教师荣获一等奖,一位教师荣获二等奖,比赛成绩位居全市之首。追溯起来,四中近年来有几十位教师在全国各种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四中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近乎100%的重点大学上线率,以及每年数百人次的各种竞赛奖励,离不开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团队。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到培养&杰出国人&,从&生&到&人&的变化,体现了四中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三年或六年,更是学生的一生。我们不能仅仅用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不能为追求考试成绩而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四中老师常说,我们要不为高考,才能赢得高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育人为核心。一位教师写道:
  高三教学是系统工程,表现在学科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取舍协调,学科间的协调,师生间的融合,学生间的合作,家长、学校、学生的配合;高三教学是育人工程,表现在知识传承中承载的文化修养教育、挑战高考过程的意志品质教育、享受高考过程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教育、练习测试中的治学精神教育。
  取得优异的成绩要依靠三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精神。其中科学的精神就体现在尊重学习的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四中将高考备考工作分为七个阶段,目标清晰,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确保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稳步提高。一位教师这样形容高三备考工作:
  高考,如同酒席中最后一道菜,是名厨师为学生精心制作的大菜。备战高考,就是大菜前的准备,我们的课、我们给学生的题、我们设计的考试卷都是开胃小菜,味过重过轻、量过大过小,上菜顺序先后不合适等等,都会影响最后大菜的品尝!
  在这样的充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工作氛围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日渐成熟,青年化学教师高杰就是其中之一。她来北京四中工作七年,撰写数十篇论文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多篇获得国家级奖励,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她所带的班级高考成绩达到642分(不计加分),半数升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有一些学生升入境外名校。就在高三一学年中,她为学生写下100篇班级日志,鼓励学生追求卓越,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毕业时,学生们用三年来的5000张班级活动照片为她拼接了一幅艺术照,作为对恩师的最诚挚的报答和对恩师永远的纪念,并用最后节省下来的班费捐建了&母亲水窖&。在谈到自身的成长时,她真诚地对其他年轻教师说,没有秘诀,只有真挚的爱+一点智慧+不懈的坚持,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才刚刚上路,大家共奋进!
  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师群体
  北京四中的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人类在科学发展与道德构建之间的&剪刀差&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与实惠的同时,并没有像我们本来期望的那样,为人类带来足够的安全与幸福。人类的聪慧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匮乏也达到了极致。这实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巨大嘲讽。历史使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得不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产生深刻的思考。我们今天正在深刻地认识到,培育人文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只有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那些将来构成世界主体的青少年具有善良的人性,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博爱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是北京四中历史教师赵利剑曾对学生说的话。与他有关的一个著名故事,就是日上午的历史课。面对着刚刚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兴奋与狂热,看到人类陷入自相残杀的漩涡,面对着学生对无辜逝去的生命的冷漠以及毫无理性的狂热,赵利剑老师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于是他立即调整了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是一个引导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和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刻思考与探求的教育课堂。后来学生在作文中回忆道:
  &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晨,第一节就是历史课。赵老师一改往日的幽默风趣,很严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昨晚听到这件事后的感受,并谴责了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被他深深的打动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其实,教育就是教师人生价值向学生的传递。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表现出的平等、尊重、民主、宽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深刻的影响。赵利剑在他出版的教育思想专著《历史&&一堂人文课》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到北京某知名大商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从商场方面受领的任务之一,是站在商场门口计算客流量,并分别统计北京顾客和外地顾客。在岗前培训时,商场的某负责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外地顾客,无意中对其使用了带有明显歧视的语言。这时,我的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人生而平等!&
  赵利剑老师写道:
  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所教过的学生中,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的不下数百位,其中更不乏引无数人侧目的状元郎。对此,我只能视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个学生的那句话,一直被我看作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成果!我希望,&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将内化为他(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一生的精神财富。我深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小善大爱&是四中语文组一次习练主题,也是一次培育学生善良人性的生动案例。老师在指导语中写道: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公德,如果你无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治疗,但能把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如果不能满腹经纶,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筑一座高楼,如果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不偷工减料,保持自警的心,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是一种善良。
  【推荐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即大爱。
  学生积极回应道:
  如果社会是这样的一片灰色,即使不能改变所有,点燃那瞬间即逝的一片火红也是一种善良。
  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如果不能去伪存真,那么不去添油加醋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盗版碟盛行,如果不能制止,那么拒绝购买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别人的痛苦,即使不能安慰他什么,不要挡住他的阳光也是一种善良。
  一位老师事后总结道:教育的小善,能够培养真正的大爱吧。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用这样一点一滴的小善来引导学生,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充满温暖的阳光。
大气成就大器(三)
  1934年,北京四中校长齐树芸先生指出:
  &我中国今日之教育,以德、智、体三者,为人类社会生活之条件&&然吾以为,学校之中,做事能力之修养,亦属至要之条件。&&诚以生活于社会中,运用其固有之知识,使其向日之所学,施于今日之所事,而不至十年寒窗,徒劳徒苦,为虚学,为腐儒者。&
  重视实践活动和培养做事能力是北京四中优秀的教育传统。
  一种培养&贵族精神&的教育
  博爱、悲悯的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勇敢担当的精神,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也是&贵族精神&的主要内涵和鲜明特征。我们的社会需要&贵族精神&,我们的教育应当培养人的&贵族精神&。
  今年6月14日下午,坐落于河北省北戴河的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专门为两位刚刚下火车的高中生举行了简短的捐赠仪式。来自北京四中的高二学生王诗毓、李江,代表全校同学捐款5万元。这是基金会成立以来收到的第一笔&90后&捐款。这笔捐款来自于北京四中爱心社。王诗毓、李江通过网络和报刊了解到了一些国内尘肺病防治的现状,萌生了要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尘肺病并组织全校学生捐款的想法。今年3月,她们来到位于北戴河的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和中国煤矿工人疗养院,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访,拍成记录短片《不能呼吸的痛》在全校播放,唤起同学们对尘肺病的广泛关注。今年7月,她们又深入贵州山区,继续追踪尘肺病人,深入实际调查采访,终于完成了约40分钟的全面反映尘肺病人治疗与生存状况的纪录片。她们的努力目标是,呼吁国家完善相应的法规,保障工人权益,并呼吁社会设立民间尘肺病救治公益基金。
  在北京四中,从事公益活动早已蔚然成风。北京四中鼓励学生从事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关注社会、奉献爱心、帮助弱者,但从不提倡学生捐献从家长那里伸手要来得钱物。作为完成的教育过程,学校鼓励学生捐献自己付出后的所得,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奉献。被称为&北京四中第一大学生社团&的爱心社,就是一个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舞台。北京四中爱心社的宗旨是&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用创造的价值回馈社会。&多年来,爱心社组织的活动日渐丰富,管理机制日渐成熟,社团规模日渐壮大,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社团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同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心社特有的常规活动如&爱心拍卖&(爱心社的学生广泛宣传,学生和教师捐出自己的艺术作品、纪念品或收藏品作为拍品,每次拍卖会都有许多教师、家长和热心公益的各界人士参与竞拍)、&爱心长跑&(学生联系社会热心人士捐助,并根据学生人数和长跑的总长度决定捐助数额。这种形式既引导学生参与公益,又促进了体育锻炼)、&爱心读书&(学生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捐献图书,然后开展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等等,都是学生创造的慈善公益项目。
  2012届成人仪式上,高三学生刘适也的故事感动了全场。多年前,她去云南旅游时了解到摩梭人的生活状况,发现摩梭人的民族工艺品被一些商家以极低的价格进行收购,摩梭人辛辛苦苦地工作,但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她回北京后就在网上创办了&我爱摩梭商店&,义务为摩梭人销售工艺品,使摩梭艺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她又通过各种方式募捐资金,为摩梭艺人办起了工厂&&
  2006届毕业生杨临风从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后,在北京全职做公益活动。他开创了&晓书&(一种平板电脑)项目,带领自己的团队设计制作&晓书&,并募集资金进行生产,目的是要为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学生提供免费的电子读物。他曾写道:&当我每每向别人自豪地提到毕业于北京四中的同时,也会想到还有千千万万上不了四中的孩子,一代又一代生活成长在广阔的中国农村里。&&我真的非常希望能让中国农村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到母校的教育,做合格的中国人和世界人。&去年8月,他的团队将第一批1000台&晓书&捐给了甘肃农村的两所学校。
  在北京四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动人故事。许多学生以特有的方式来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活生生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实践体验唤醒自觉的教育。道德教育决不仅是课堂上的灌输。尽管说教与灌输是不可少的,但仅有说教与灌输形式的道德教育是空泛的,也是乏力和乏效的。德育是一个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引领熏陶的过程。德育说到底是培养学生对他人(包括社会)的态度与处世的行为准则。作为这种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基础&&博爱、悲悯的情怀以及愿意为他人付出、为他人负责的意识,亦即&贵族精神&,只有在在各种亲身实践不断体验中才能形成。
  一种构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表现为他或她如何看待理想、事业、成功、幸福、名利、享乐,当然,也包括不幸、苦难、挫折、死亡,等等。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同样离不开实践和体验。赴日主题游学和农村支教是北京四中近年来广泛开展的道德体验活动,是北京四中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视野开阔、知晓国情是当代中国公民的基本素养。
  赴日主题游学旨在开阔眼界,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日本人的国民精神和职业精神。这项活动迄今已组织三次,大约有1500名师生参加过这项活动。每次赴日游学活动都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各种细节中所表现出的文明教养、职业精神和国民精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学生认识到了差距,认识了自己的责任和努力方向。日本中小学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日常要求概括为一句话:&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使这句话烂熟于每个人的内心,成为日常行为的准则。实际上,这句话几乎涵盖了对人日常道德行为的全部要求。正是出于&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人注重恪守本分,礼貌待人,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日本社会在地震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令全世界为之赞叹。
  2012年,北京四中将赴日游学主题确定为&见微知著&,要求学生从各种细节观察和了解日本社会。学生在感言中写道:
  走远点看看,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有的观念和习惯从此会改变;走远点看看,也更清楚地看到自身。虽然,日本人的一些好的习惯在中国还难以实现,比如垃圾分类、回收,电力节能等,但只要能做的,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做的,我还是行动起来。
  通过体验日本服务业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微笑与问候,通过日本人在灾难过后的深刻反省,我领悟到这一岛国之所以能够在狭小的国土上创造奇迹的原因:以微建著。日本人通过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并将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提高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不管是什么文化,在其背后都有一群热衷这文化的人们。&&肩负在我们身上的维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是十分沉重并具有非常意义的。
  此行看到的差异,更看到了差距,人并没有不同,只是环境与教育不同,我相信中国可以也会有改变。
  愿从我做起,改变身边的人,让中国的下一代成为高素质的人!
  组织学生去农村支教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农村的情况,用一位老师的话讲,&到农村去,因为那里更中国&。对于城市中长大的学生来讲,不了解农村,就不可能了解中国的国情。我们感到,支教活动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6月初,北京四中学生到山区学校支教。在支教的过程中,全班集体决定资助一个孩子完成他或她所希望的全部教育。这件工作责成一个学生完成。这个学生后来写到:
  真正挑选起来却是我平生经历过最痛苦的过程。看着那些还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的孩子们,我实在狠不下心选择他们中的一个。我觉得自己是在作孽。当支教的最后一天到来,我把董子滕单独叫出教室时,我的心像刀割一样。我放弃了剩下那些同样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只能留在原地看每天的太阳升起。这一切,只因为我的一个完全个人的判断!当子滕知道了我们的资助计划,扑倒在我怀里大哭的时候,我也哭了,我特别想对她说,孩子你知道你有多幸运么?我这一生都对不起剩下的那200多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啊!&&从此以后,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学生在总结会上的这段话曾令在场的所有人(学生和家长)动容。
  在北京四中,农村支教活动也常常由学生自发组织。每年高考后,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传闻:某某学校的学生将书本撕碎抛向空中,或是通宵达旦泡在游戏厅中,或是聚会狂欢甚至喝得酩酊大醉,或是享受旅游轻松悠闲的假期,等等。
  今年6月11日,刚刚结束高考的十几名北京四中毕业生自发来到云南玉龙山区的一所小学,开始了他们早已计划好的支教活动。这也是他们的一次重要的职业体验。他们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感动,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社会,认识了国情,对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我们开反馈会时就&追逐梦想时是不是人人平等&展开了一场争论。生长在北京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和这些大山里贫困的孩子们谈平等?可我觉得并非是那样,梦想是一个人心底的事,为何要跟别人比呢?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追逐自己的前方,努力的越多,改变的越多,离那闪着醉人光芒的彼岸就越近,一滴一滴汗水泪水渗进脚下的土壤,在这坎坷的道路两旁开出不知名的小花,那都是只属于自己的,最珍贵的幸福。
  支教活动将北京四中的学生和大山里的孩子的心连在了一起。一个学生在后来给孩子们的信中写到:
  的确是不公平,哥哥姐姐们就是因为发现了这样的不公平才会来到这里,履行四中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虽无力改变这一切,但姐姐相信通过我们一起的努力,会有更多人能够走出大山,多一个人就是一份希望啊!&&你们那澄澈的大眼睛是姐姐这一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眼睛,我会这辈子珍藏;悄悄告诉姐姐的住址或许姐姐一辈子不会去,但永远在姐姐心目中都是神圣的花园,因为那是心灵的美好,谢谢孩子们给我们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机会,最后想说:能改变的,哥哥姐姐一定会努力做到,无力改变的,我们会永远是天边的那颗星,在那里为你们祈求它不再倒退,慢慢地会更好。
  支教活动不仅是学生付出的过程、服务的过程,也是他们寻找幸福、寻找精神、寻找灵魂的过程。他们不仅给农村的孩子带去了感动,自己也得到了终身难忘的感动。其实,发生最大变化不是农村的学校,也不是农村学校里老师和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在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青少年能够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前人们无法期冀的优裕的物质条件,享受着家庭和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孩子仍感到不幸福呢?幸福使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来自于获取和占有,还来自于付出、施与和分享等。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希望学生能得到学校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是,只有学生被爱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还必须引导学生将爱向他人付出、施与和分享。忽视了这个方面,教育就不会成功,学生也不会感受幸福。
  一种引导和鼓励自主发展的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发生巨变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发展需求日益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教育要体现人本价值,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发展的差异性需求对以往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学校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变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使教育满足人发展的需求,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肃问题。
  2009年,北京四中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审慎地着手实施&道元计划&。于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道元实验班出现在北京四中的新高一年级。这个班级规模不大,学生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趣领域:有的痴迷文学创作,有的痴迷物理,有的痴迷信息技术,有的痴迷音乐艺术,甚至还有痴迷于公共交通、哲学、军事历史、国学、宗教、鸟类等等。&道元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这是一项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探索,也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教育探索。
  道元计划是一个教育理想。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道元班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胆调整:将必修课地课时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减少知识的重复性训练,增加&自主与探究&、&研究与交流&,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增加了艺术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导师制,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性作业,设立了&道元论坛&,建立了独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采取弹性学制和宽松的管理模式,等等。
  两年里,道元班学生利用多元宽松的环境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自主发展。全班16名学生(其中4人中考成绩达到北京四中录取线),出版文学作品5 部,拍摄电影纪录片一部,获得国际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全国奖6项,市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其中赵元钊的作品&新型无轨电车分线器&获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李一格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说奖&,郭凯宁2012年获得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欧洲公开赛金牌及最佳机器人设计奖,赵文立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获得世界第17名,王诗毓拍摄的纪录片《不能呼吸之痛》获&半夏的纪念&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提名奖,还有多位学生创办刊物、参加与其兴趣相关的国际学术活动,等等。
  我们常常在思考,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判断的今天,什么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准?这是当今困扰着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学校应当具有理想、灵魂、精神和追求,并努力使学校的灵魂成为师生的灵魂,使学校的精神成为师生的精神,使学校的价值成为师生的追求 。今天看来,我们的学生不缺少聪明、机敏、解决问题的技巧&&我们缺少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缺少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缺少的是对崇高的体悟,缺少的是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培养杰出公民,我们的教育需要注重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培育。我们不仅要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责任、良知、博爱、崇高、正义、尊严、使命&&,使他们具有为人类美好发展而愿意付出的理想与才华。
说明: 1.留言字数少于300字;
&&&&& & 2.留言24小时后显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四中网校网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