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研究学院的底分是多少

南海北部陆架外缘海底沙波分布规律及活动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硕士论文
南海北部陆架外缘海底沙波分布规律及活动机理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1年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实测底流数据,对珠江口盆地油气开发区番禺30-1平台至惠州21-1B平台间海底沙波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及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底层强流的内波特征及其对海底沙波形成和迁移的影响,探讨了研究区海底沙波形成和迁移的动力机制。
研究区由北到南随着水深增加,地形地貌变得复杂,沙波规模逐渐增大。北部地形平坦,主要发育小型沙波,局部发育麻坑地貌;中部广泛发育沿北东南西向平行排列的中型至巨型沙波,沙波总体上较为平直,局部区域沙波脊线绕曲明显并有交错分叉现象,多处滑塌地貌发育;南部深水区域主要发育残留古岸线和小型沙波。对比年的沙波形态及位置,发现研究区沙波在有向南东方向运移的趋势,运移距离多集中在10米以内,仅部分区域运移距离较大。研究区沙波活动性普遍较弱,但由北往南有增强的趋势。底层海流统计分析表明底流主流向主要分布在SE-SW-NW之间,流速平均值在10.20~17.99cm/s,区内频繁观测到超过30cm/s的底层强流,强流极值高达116cm/s,主要分布在S-SSE-SE。底层强流是内波活动所致,内波波致流在时间上夏季强于冬季,空间上由北往南有增强的趋势。研究区内天文潮流较弱,不足以启动泥沙形成沙波和造成沙波的迁移,沙波的形成和迁移与内波活动相关。内波在南海北部往西北传播的过程中与海底斜坡相互作用产生南东向大于30cm/s的波致流,扰动泥沙形成北东向排列的沙波并造成沙波向南东方向运移。台风引起的底层强流也会在局部造成海底沙波的迁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P737.2【目录】:
致谢5-6摘要6-7Abstract7-10第一章 绪论10-20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1.2 研究内容11-1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6
1.3.2 国内研究现状16-19 1.4 本文取得的进展19-20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0-27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20-21 2.2 气候及水文条件21-22 2.3 区域地质背景22-26
2.3.1 构造地质背景22-24
2.3.2 地形地貌特征24-26 2.4 沉积物来源及其组成26-27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27-31 3.1 水文资料27-28 3.2 地形地貌资料28 3.3 研究方法28-31第四章 地形地貌与沙波分布及迁移特征31-50 4.1 地形地貌和沙波形态分布特征31-40
4.1.1 A 区块33-34
4.1.2 B 区块34-38
4.1.3 C 区块38-40 4.2 沙波活动性40-50
4.2.1 P1 剖面40-42
4.2.2 P2 剖面42-43
4.2.3 P3 剖面43-44
4.2.4 P4 剖面44-45
4.2.5 P5 剖面45-46
4.2.6 P6 剖面46-47
4.2.7 P7 剖面47-48
4.2.8 P8 剖面48-50第五章 水动力条件分析50-67 5.1 底层海流特征50-61
5.1.1 HZ21-1B 平台附近(冬季)50-51
5.1.2 海管 KP295.5 段(夏季)51-53
5.1.3 海管 KP320 段(春季)53-54
5.1.4 海管 KP343.5 段(夏季)54-56
5.1.5 海管 KP360 段56-58
5.1.6 PY30-1 平台58-61 5.2 底层强流的内波特征61-67
5.2.1 内波产生底层强流61-64
5.2.2 底层强流的内波性质64-67第六章 沙波形成与迁移机理探究67-76 6.1 沙波迁移的水动力条件67-69 6.2 内波活动对沙波的影响69-73
6.2.1 北部小型沙波区69-70
6.2.2 中部北端中-大型沙波区70
6.2.3 中部南端大-巨型沙波区70-71
6.2.4 中部南端巨型沙波区71-73 6.3 其它影响沙波迁移因素73-76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6-78 7.1 结论76-77 7.2 展望77-78参考文献78-89附录8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昌波,白玉川,赵子丹,江诗群;[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林缅;范奉鑫;李勇;阎军;江文滨;龚德俊;;[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蔡树群,甘子钧;[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蔡树群;何建玲;谢皆烁;;[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高抒;;[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阎全人,王宗起,李赠悦,李继亮;[J];地质论评;2000年04期
栾锡武;彭学超;王英民;邱燕;;[J];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张兴阳,何幼斌,罗顺社,别必文;[J];古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2005年02期
夏东兴,吴桑云,刘振夏,印萍,亓发庆,叶银灿,谢钦春,陈锡土,来向华,陈小玲;[J];黄渤海海洋;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振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贝荣塔;王乐;郑才庆;张叶新;;[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杨先祥,徐兴建,宇传华,潘庆燊,张威,熊正安;[J];动物学杂志;1994年06期
徐兴建,杨先祥,刘建兵,李小平,张威,熊正安;[J];动物学杂志;1997年06期
马蔼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林官明,叶文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陈奇伯;解明曙;张洪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S3期
谢修齐,沈寿长;[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王礼先,吴长文;[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王玉杰,解明曙,张洪江,常书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蔡胜利;张秀崧;刘万新;李梅;李霞;;[J];北京水务;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秦静欣;郝天珧;徐亚;黄松;吕川川;胡卫剑;;[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李刚;张丽莉;朱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高振中;何幼斌;李向东;;[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李家春;程友良;范平;;[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林缅;邹舒觅;袁志达;王伟伟;;[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于玉贞;谢立全;孙逊;;[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吴俊彦;肖京国;成俊;张亚彪;;[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冬梅;程和琴;周丰年;杨忠勇;和玉芳;吴敬文;;[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吴俊彦;肖京国;成俊;张亚彪;;[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经昊;[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韩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远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高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曾剑;[D];浙江大学;2011年
李学海;[D];武汉大学;2010年
司广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孙运宝;[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吴振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孙启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房殿荣;[D];郑州大学;2010年
刘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郭颂歌;[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侯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侯志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秦承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宋诗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鲁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于万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李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兴阳,高振中,姚雪根;[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高振中,何幼斌,张兴阳,翟永红,胡云扬,杨海军,李新生,李勇;[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叶银灿,宋连清,陈锡土;[J];东海海洋;1984年03期
陈中原,周长振,杨文达,吴志国;[J];东海海洋;1986年02期
汤毓祥;[J];东海海洋;1989年02期
杨海丽;郑玉龙;黄稚;;[J];海洋学研究;2007年01期
吴凯;[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朱震达,郭恒文,吴功成;[J];地理学报;1964年01期
陈俊仁,冯文科,赵希涛;[J];地理学报;1983年02期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冯文科;[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康健;[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志华;[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谭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进;[J];地理学报;1989年02期
王伟伟;范奉鑫;李成钢;阎军;;[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李泽文;阎军;栾振东;王小红;;[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7期
钟亮;许光祥;曾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边淑华;夏东兴;陈义兰;赵月霞;;[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曹立华;徐继尚;李广雪;史经昊;;[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乐培九;李献忠;;[J];水道港口;1989年01期
程和琴,王宝灿;[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黄必亮,杨家本;[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07期
程和琴,时钟,Kostaschuk Ray,董礼先;[J];海洋与湖沼;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缅;李勇;邹舒觅;;[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林缅;;[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曹立华;徐继尚;李广雪;史经昊;;[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林缅;邹舒觅;刘玉君;;[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范建峰;[N];金昌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晶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王伟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川;[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张彬;[D];天津大学;2007年
吕海青;[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李近元;[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胡日军;[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俞康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董志华;[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周其坤;[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4年
王琳;[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南海北部海底滑坡的地震特征及成因分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硕士论文
南海北部海底滑坡的地震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海底滑坡,即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ass transport deoposits,简称MTDs),是一种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由于重力失稳而发生的沉积物搬运体,其搬运过程主要有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海底滑坡广泛发育在主被动大陆边缘,是陆架‐陆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及油气资源,浅水区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不具备发生海底地质灾害的条件,因此较少考虑地质灾害问题。而深水区地质条件则较复杂,目前深水油气钻探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深水油气开发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南海北部海底滑坡的分布及成因机制有利于未来我国在南海的油气勘探安全评价。
本文主要利用南海北部的多波束测深资料、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层序地层分析和地球物理属性分析,对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滑坡进行研究,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和珠江口盆地分别识别出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根据海底滑坡各部分不同的运动学指示及应力特征,将海底滑坡分为头部拉张区、体部滑移区和趾部挤压区三个构造单元,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地震识别特征。琼东南盆地内海底滑坡主要分布在中央峡谷区内,发育规模较小,但发育期次较多,对中央峡谷形成后的沉积充填具有重要的作用。沉积物供给速率、地震、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引起的海底地形坡度变化可能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海底滑坡的形成有关,其中沉积物供给速率和红河走滑断层的活动是主要原因。珠江口盆地内识别出的白云滑坡主要分布在白云凹陷内,其面积面积约为10000km2,是目前南海北部识别出的最大规模的海底滑坡。白云滑坡分布区内流体逸散通道(构造断层、气烟囱、多边形断层等)分布广泛,流体活动强烈,为白云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超压环境,此外白云滑坡头部拉张区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白云滑坡的形成可能与其形成和分解密切相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P736【目录】:
致谢4-6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 绪论9-19 1.1 选题意义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10-17
1.2.1 海底滑坡研究综述10-15
1.2.2 海底滑坡成因机制15-17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成果17-19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19-26 2.1 琼东南盆地区域地质背景19-23 2.2 珠江口盆地区域地质背景23-26第三章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海底滑坡地震特征及成因分析26-39 3.1 海底滑坡发育的沉积背景26-28 3.2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海底滑坡的地震识别特征28-34
3.2.1 头部拉张区28-30
3.2.2 体部滑移区30-32
3.2.3 趾部挤压区32-34 3.3 海底滑坡对中央峡谷的充填作用34-37 3.4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海底滑坡的成因机制分析37-39
3.4.1 高沉积物供给速率37
3.4.2 海平面变化37
3.4.3 海底地形及坡度变化37-38
3.4.4 地震活动38-39第四章 珠江口盆地白云滑坡的分布规律、地震特征及成因分析39-63 4.1 白云滑坡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时间讨论39-41
4.1.1 白云滑坡的分布范围39-40
4.1.2 白云滑坡的形成时间讨论40-41 4.2 白云滑坡的内部结构和形态41-51
4.2.1 白云滑坡的头部拉张区42-47
4.2.2 白云滑坡的体部滑移区47-49
4.2.3 白云滑坡的趾部挤压区49-51 4.3 白云滑坡的多期次性51-53 4.4 白云滑坡区的聚集性流体逸散通道53-60
4.4.1 构造断层53-55
4.4.2 岩浆侵入55-57
4.4.3 多边形断层57-59
4.4.4 气烟囱59-60 4.5 白云滑坡的触发机制60-63第五章 结论和下一步工作63-65参考文献65-77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大钧,庞雄,陈长民,舒誉,叶斌,甘其刚,吴昌荣,黄先律;[J];沉积学报;2005年01期
吴时国;秦蕴珊;;[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袁玉松;杨树春;胡圣标;何丽娟;;[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吴时国;董冬冬;杨胜雄;张光学;王志君;李清平;梁金强;龚跃华;孙运宝;;[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7期
吴时国;秦志亮;王大伟;彭学超;王志君;姚根顺;;[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李铁刚,曹奇原,李安春,秦蕴珊;[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黄维;汪品先;;[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王大伟;吴时国;吕福亮;王彬;;[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吴时国;姚根顺;董冬冬;张光学;王秀娟;;[J];石油学报;2008年03期
吴时国;孙启良;吴拓宇;袁圣强;马玉波;姚根顺;;[J];石油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亚敏;施小斌;徐辉龙;何家雄;刘兵;;[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1期
吴昌荣;彭大钧;庞雄;叶斌;舒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柳保军;袁立忠;申俊;连世勇;何敏;庞雄;舒誉;彭大钧;;[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陶明华;韩春元;陶亮;;[J];沉积学报;2007年04期
吴时国;秦蕴珊;;[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袁圣强;曹锋;吴时国;姚根顺;王海荣;李丽;;[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李磊;王英民;张莲美;白广臣;王小刚;;[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王杰平;;[J];沉积学报;2011年04期
王昌勇;杨宝泉;高博禹;胡晓庆;朱国金;郑荣才;;[J];沉积学报;2011年06期
王永凤;王英民;徐强;黄振凯;李冬;;[J];沉积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陈端新;吴时国;孙启良;马玉波;;[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王秀娟;吴时国;王大伟;姚根顺;龚跃华;杨胜雄;;[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黄海波;丘学林;曾钢平;胥颐;刘劲松;;[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Long Su;Jianjing ZGuojun CGongcheng ZJianming GYongchang Xu;;[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孙运宝;[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吴振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孙启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朱四新;[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赵长煜;[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姜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刘林玉;[D];西北大学;2003年
张振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吴昌荣;[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瑞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广旭;[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李泽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雷闯;[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尹新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平贵东;[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蒋炼;[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鲁银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吴敬武;[D];浙江大学;2008年
雷超;[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大钧,庞雄,陈长民,舒誉,叶斌,甘其刚,吴昌荣,黄先律;[J];沉积学报;2005年01期
陈多福,冯东,陈光谦,陈先沛,Lawrence M C[J];沉积学报;2005年02期
王宏斌;张光学;梁劲;刘学伟;梁金强;龚跃华;郭依群;沙志彬;;[J];沉积学报;2008年02期
吴时国;秦蕴珊;;[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陈国达;[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7年04期
张健,石耀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3期
吴世敏,周蒂,刘海龄;[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1期
苏正;陈多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2期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严忠琼,阳正熙,洪学海;[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王家豪;庞雄;王存武;何敏;连世勇;;[J];地球科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寇养琦;;[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0年03期
邵磊;庞雄;乔培军;陈长民;李前裕;苗卫良;;[J];沉积学报;2008年02期
苗卫良;邵磊;庞雄;雷永昌;乔培军;李昂;吴旻哲;;[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2期
尹延鸿;[J];海洋地质动态;1995年08期
刘宗惠;任玲玲;;[J];南海地质研究;1994年00期
刘乐军,李培英,李萍,杜军,李珍;[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伊左林;[J];岩土工程界;2005年08期
蔡秋蓉;;[J];南海地质研究;2002年00期
Lee,H.J.;汪发武;;[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亮;栾锡武;;[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郭依群;梁金强;王宏斌;龚跃华;;[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孙运宝;吴时国;;[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宋海斌;;[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孙运宝;吴时国;李清平;;[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毅凤;William Ussler Ⅲ;Haflidi H;[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来向华;叶银灿;;[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李细兵;李家彪;尚继宏;吴振利;;[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来向华;叶银灿;潘国富;;[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张毅祥;;[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惠玲;[N];中国矿业报;2006年
于猛?■点评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张洪涛;[N];人民日报;2007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梁钢华;[N];中国矿业报;2011年
许金晶;[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李晓明;[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鲍讯;[N];海南日报;2006年
徐海 李洁尉;[N];中国海洋报;2006年
周丽燕;[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王巧然;[N];中国石油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光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董冬冬;[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房殿勇;[D];同济大学;2002年
袁圣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何家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陈冰;[D];同济大学;2004年
张春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陈胜红;[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苏健;[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杨晓云;[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缪成章;[D];浙江大学;2007年
李成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秦晓丹;[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王春娟;[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张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田媛媛;[D];西北大学;2012年
吴敬武;[D];浙江大学;2008年
赵撼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求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录取的最低分数_百度知道
求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录取的最低分数
海大的计算机三个专业 过了国家A区的分数线都能进复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cn/yzb/Article_Show.ouc,复试分数线的话09年是275://www2.ouc.asp.edu.asp,链接留给你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上海抚生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经过数年的努力已迅速成为集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专业化生物工程公司。特别是ELISA研发,代测,技术服务这一产品已使上海抚生成为中国知名公司。
公司产品涵盖ELISA研发、细胞培养,各种生化试剂、各种酶类、分子生物学试剂盒、培养基、自产实验室耗材、小型仪器等。此外、上海抚生还代理了美国药典标准品,中检所标准品,sigma,ScienCell,ATCC,wak0,omega,Worthington、MBI、Bioworld、C []
&2016 上海抚生科研产品专卖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访问量:2106822
仪器交易网 设计制作,未经允许翻录必究.Copyright(C)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仪器交易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Stay signed in
BackCurrent DDC"+this.innerText+"";
$.get("converge-by-key",
{"item_id":$(this).attr("id"), "rnd":new Date().getTime()},
function(data)
{$("#convergeResult").html(titleThis+data);},
$(".converge").removeClass("selected");
$(this).addClass("selected");
$("#navigation").treeview({
persist: "location",
collapsed: true,
unique: false
$(".navBg").click(function()
var arrow = $(this).find("span.arrow");
if(arrow.hasClass("up"))
arrow.removeClass("up");
arrow.addClass("down");
else if(arrow.hasClass("down"))
arrow.removeClass("down");
arrow.addClass("up");
$(this).parent().find(".menus").toggle();
var convergedHTML="none";
var url="'"+document.location+"'";
var isKOS="true";
var isConvergeFieldStr="false";
var index=url.indexOf("simple-search");
var filed=$("#tfield1").attr("value");
if(isKOS=="true" && isConvergeFieldStr=="true" && (index!=-1) && (convergedHTML=="" || convergedHTML.indexOf("无")!=-1))
var kosAreaHTML="";
$("#list_2").html("DDC Clustering"+kosAreaHTML);
var covergeURL=document.location+"&converge=true"+"&rnd="+new Date().getTime();
var divConvergeHeightOld=$("#list_2").height();
$.get(covergeURL,
function(data){
if(data.substring(0,2)=="ok")
data=data.substring(3);
$("#list_2").html(data+kosAreaHTML);
$("#list_2").html("无"+kosAreaHTML);
/*if(data.indexOf("无")!=-1)
$("#list_2").height(20);
$("#list_2").width("auto");
var divConvergeHeightNew=$("#list_2").height();
var heightDiff=200-divConvergeHeightO
if(divConvergeHeightNew>=200)
$("#tdConverge").height(200);
$("#LeftPane").height($("#LeftPane").height()+heightDiff);
$("#RightPane").height($("#LeftPane").height());
$("#MySplitter").height($("#LeftPane").height());
$(".vsplitbar").height($("#LeftPane").height());
document.getElementById("LeftPane").style.height=$("#LeftPane").height();
document.getElementById("RightPane").style.height=$("#LeftPane").height();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Splitter").style.height=$("#LeftPane").height();
alert(document.getElementById("MySplitter").style.height);
$(".converge").css("cursor","pointer");
$(".converge").css("color","#1F5B97");
$(".converge").mouseover(function(){
$(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this).removeClass("over");})
$(".converge").click(function(){
//$("#tabNav").css("display","none");
$("#tabSearchResult").css("display","none");
$("#convergeResult").html("");
var searchResultHtml=$("#tabSearchResult").html();
var titleThis="";
$.get("converge-by-key",
{"item_id":$(this).attr("id"), "rnd":new Date().getTime()},
function(data){
$("#convergeResult").html(titleThis+data);},
$(".converge").removeClass("selected");
$(this).addClass("selected");
$("#navigation").treeview({
persist: "location",
collapsed: true,
unique: false
题名: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卷号: 21, 期号:2, 页码:7-13内容类型:
Appears in Collection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Name/ File Size
Content Type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pdf(288KB)----开放获取--
Recommended Citation:
朱玉荣.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Google Scholar
CSDL cross search
Related Copyright Policies
Social Bookmarking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Items in 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