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一定等于2吗=2么?

第A15版:非同凡享
1+1=2?不一定 德国主帅勒夫认为球星多未必能夺冠
  昨天,三届世界杯冠军德国队乘坐专机抵达南非。  尽管缺少了队长巴拉克和韦斯特曼、阿德勒、罗尔费斯等主力,德国队在南非的前景并不被看好,但主帅勒夫(见上图)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队会以整体性的进攻足球来弥补重要球员缺失的不足,而球星多的球队未必能夺冠。  不少人认为上届世界杯季军德国队不进四强即为失败,但勒夫拒绝在赛前为德国队设定具体目标,“现在很难说具体能达到什么目标,像这样的大赛一支球队的表现取决于很多因素,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  尽管曾三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但德国队这次并没有被外界列为大热门。勒夫认为,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和英格兰才是夺标大热门。“塞尔维亚、加纳和澳大利亚有不同的足球文化和风格,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我们的目标是小组第一。从我个人看,巴西和西班牙是最大热门,但阿根廷和英格兰也是热门球队,这些球队都有非常多的好球员在欧洲顶级联赛,不过最后夺冠的并不是个人能力最强、好球员最多的球队。对我来说,首次作为主教练参加世界杯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我已有过几次大赛经验,我觉得和欧洲杯的环境差不多,世界杯会给我同样的激动。”羊城晚报特派记者&林本剑(今天发自约翰内斯堡) 林本剑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为什么“1+1=2”,在当年需要“证明”?
为什么“1+1=2”,在当年需要“证明”?这不是非常直观就能知道是正确的吗?就像两点间直线最短,根本不需要证明就可以拿来当公理。
按投票排序
如果楼主问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而是单纯的1+1=2的证明。这是用皮亚诺公理证明的。它是一阶算术系统的基本公设。证明1+1=2的方法果壳网有一篇文章说的不错:关于为什么要证明,上面这片文章在证明完成后的这段话我觉得就解释的不错了。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来,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数学的一切,关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切,都不是建立在直觉之上,而是在接受几个公理的条件下通过理性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同时或许你还会有一种自由的感觉:正如你可以不接受欧几里得的公理而构造自己的几何体系一样,你也可以不接受上面的几个公理而建立自己的一套关于数的体系。
人家想证明的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
因为最初的假设里没有1+1=2,有的是,从这个公理可以推出1+1=2所以这个算式自然不可能列为公理。至于为什么不把1+1=2替换到公理系统里,因为Peano axioms更优雅。在严谨性和直观性当中,数学家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直观性,因为直观的思考可能走的更快,只有严谨的思考才能走得更远。
拜托 你说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也要证明
一呢是因为人的直观受限于观察方式和思维逻辑,错的可能性很高啊,譬如阿列夫零 阿列夫一类似的数字;二来就是因为数学不需要不证自明这种东西,如果每个数学家都抱着这种想法,那么从牛顿开始,人类的科学就不会进步的。毕竟;苹果熟透了往下掉,和1+1=2一样,都是自然现象吧!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应该和哥德巴赫猜想没什么关系。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与数学是什么有关系。是的,直觉上“1+1=2”是正确的,数学一直是建立在这种直觉上的。但是,后来出现了问题,就是在这种直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中有“悖论”存在。最著名的是罗素悖论,也叫理发师悖论。是这样的一位理发师的广告词这样写:“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有一天,这位理发师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这直接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这个现象引起了很多数学家的思考,为什么建立在一系列我们直觉上“正确”的命题基础上的逻辑系统最终会出现混乱?罗素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试图建立一个完备的公理系统。他弄了一些公理,然后他费了很大力气去证明1+1=2,估计题主就是问的这件事情。罗素为什么要证明1+1=2呢?实际上是为了定义加法运算。加法定义出来之后,乘法就可以定义,然后各种运算可以定义,然后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算术系统,然后加以推广,以建立起整个数学体系。不过罗素的理论还有个的问题没有解决,最后还是被哥德尔一剑封喉。简单说是这么回事。悖论是一种“又对又错”的命题,解决悖论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它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另一个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去证明某个命题是对的还是错的。包括罗素在内很多数学家绞尽脑汁试图解决。办法很多,但都不奏效。比如有人说增加一个公理吧,然后马上就有人根据你这个公理造出一个悖论来,基本态势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罗素的办法比较“取巧”,他规避了某些定义,在他那个体系里面就没有理发师悖论这种东西了。这毕竟不是一个终极方案,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在这个系统里面是不是一定能够证明一个命题是对的还是错的?后来哥德尔出现了,玉树临风,白衣胜雪。他说,你们都别忙活了,怎么忙活你们也不可能解决,因为这种系统中必然存在不能判断对错的命题。--------补充--------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证明什么1+1=2,而是猜想简单表述为1+1,要证明的也是1+1。
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被称作“1+1”……这是一个猜想,没有被证明。伟大的陈景润同学证明到了1+2,这是目前世界最好成绩,上世纪60年代获取的……所以,牡蛎吧数学小伙伴们……
额?不知道楼主是想表达作为数字的1+1=2,还是想说哥德巴赫猜想。如果是作为日常计算的数字1+1=2需要证明,是因为我们在最初学习的时候,先设定了1+1=2,而并没有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去证明它是正确的。而如果说的是哥德巴赫猜想,那么
1+1=2只是一种外观的表现,让普通大众能够看懂,它的真实含义是: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这在数论里面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从1742年普鲁士人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与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在通信中提出,到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发表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2”,这是目前最接近猜想“1+1”的成果),一共用了231年。用陈景润在其摘要提到的,他的研究是:本文的目的在于用筛法证明了:每一充分大的偶数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关于孪生素数问题亦得到类似的结果。当然,陈景润也并非第一个对该问题展开研究,他也是在其他数学家研究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改造了筛法,使用了加权筛法。“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如果楼主对数论干兴趣,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书籍,至于陈景润那篇证明(1+1)的论文,中国知网也可以查到。
1+1=2是一个把复杂定理分步证明的简单化的说法,不是要证明算术上的1+1=2
哈哈,上面的答案都没有击中实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也是说陈景润在证明1+1=2,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包括老师在内,真的以为在证明1+1=2,所有人都不明白这是个比喻。现在的孩子们,不知还有多少跟我们当年一样萌蠢,哈哈。其实看看刚恢复高考,那几年的高考卷子,你们就知道了,中国当年的教育水准低到什么程度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1+1=?一定等于2么
本泽马V5c6240
这是发散思维的题目,等于多少都可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不一定,算错了等于几都可以。
年龄大了思考的就是多,去问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这个答案是肯定,是我们非要加个单位,或者考虑算错的情况下,多累啊!
扫描下载二维码1+1=2吗??_百度知道
1+1=2吗??
提问者采纳
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生于1690年。200年过去了,喜欢换位思考) 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费尽心机, 8 = 3 + 5,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才有人开始,12=5+7等等.你高兴. 第九种答案,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所以我高兴,真正的朋友很少,做事严谨,做事有激情) 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 这类人具有原则性:“宝宝。 到了20世纪20年代;等 第四种答案。朋友;神七&quot,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比较适合做学者,成了一个四口之家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 (庵秩撕苣压槔啵。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明知道等于二,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 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 第五种答案,我都按规律办事;2 (你是外向型人。 从此,提出了以下的猜想,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 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1+1=丰 (你很冷静, 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 ……等等,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 10 = 5 + 5 = 3 + 7;。 第七种答案,科学家。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1742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如6=3+3,自己鱼翁得利,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 6 = 3 + 3。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军事家等。 第六种答案,希望你早日从困惑中走出来。有头脑,如搞搞&quot,脑子比较复杂) 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 18 = 5 + 13.做设计师比较合适。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quot.。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比较会整人,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6之偶数:1+1=王 (你属于不无正业型;明珠&quot.。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一种答案,可以做政治家,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成了一个三口之家 1+1=4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16 = 5 + 11.,生了一对双胞胎,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a)任何一个&gt, 14 = 7 + 7 = 3 + 11,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1+1=田 (你很有思想。公元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9之奇数,例如。 (我晕) 数字如此之大。 第二种答案,但他不能证明,殚精竭虑,但都没有成功:1+1&gt。 第三种答案。靠在一起问她。 (b) 任何一个&gt: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仕途会爬的很快,具有凝聚力、好妻子型: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12 = 5 + 7,会生活的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11”,看问题有深度) 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用谁交谁,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1+1=1表示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宝宝 1+1=3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第八种答案。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没有人证明它。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
提问者评价
牛逼!!!!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已经被证明了
1+1=1因为死人加棺材等于1
为什么会这么问?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1一定等于2吗?
不一定,理由如下:1.在二进制中1+1=10,但10读作“一零”,不读作“十”.2.在逻辑式中,1+1=1,其中“+”表示“或”.3.如果是脑筋急转弯的话,1+1=“7”或“11”或“41”或“二”或“十”或“旧”或“丰”或“贰”或“田”或“王”4.如果是向量的话就不一定了,要看单位向量的夹角.5.看单位:1个0+1个0=2个0=0;1个+1个=2个;1个+1对=3个;1对+1对=4个;1个季度+1年=4个季度;指头+1只手=6个指头;1天+1周=8天;1打+1个=13个;……6.生活中:1滴水+1滴水=1滴水,1堆土+1堆土=1堆土,1堆土+1桶水=1堆泥……7.化学中:1mol C+1mol O2===1mol CO2;1mol S+1mol O2===1mol S02……8.哥德巴赫猜想: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即“1+1=2”.还有很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不一定,理由如下:1.在二进制中1+1=10,但10读作“一零”,不读作“十”。2.在逻辑式中,1+1=1,其中“+”表示“或”。3.如果是脑筋急转弯的话,1+1=“7”或“11”或“41”或“二”或“十”或“旧”或“丰”或“贰”或“田”或“王”4.如果是向量的话就不一定了,要看单位向量的夹角。5.看单位:1个0+1个0=2个0=0;1个+1个=2...
不一定等于2.要看你怎么去看待
在数学上是,在其他方面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一定,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比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就有可能是大于等于2;也有可能是小于二的,比如两个乞丐加在一起的作用还不如一个人。综上所述,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当然纯粹的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是等于二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cg 0.1一定没怀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