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符号与图画文字皆是文字的雏形的意思?那它...

[最新中考历史]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最新中考历史]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黄帝时代文字的发明
【字体:&nbsp &nbsp 】&【】&
  黄帝时代不但在物质生活方面出现了众多发明创造,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果我们将传说史料中炎帝与黄帝的发明创造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在物质生活方面,炎帝与黄帝都有许多发明创造,而在文化生活方面,黄帝的发明创造与炎帝时代比较起来更具有重大意义。
  黄帝时代文字的发明
  《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这里的&书契&即指文字。不过,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则一致认为是黄帝之臣仓颉发明了文字,如《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字发明以前曾有用实物记事的阶段。从传说和民族学资料来看,上古记事的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结绳,二是刻契。《易传&系辞下》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结绳的时代大约在神农氏以前,而刻契符号的使用,大致在神农氏至黄帝时代。到了黄帝时代,经济文化生活的进步,使得结绳记事已无法适应更多、更快地记录、传递信息的需要,仓颉从&兽蹄鸟迹&之中,捉摸出一套方便适用的交流手段,从而发明了文字。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曾指出:黄帝&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史与文的关系,可以从汉字构形中得到证实。甲骨文&史&作、、,后来分化为&史&、&吏&、&事&三个字。史从&中&,&又&是&手&,&史&字表明一人手持&中&(典册)。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遗址中,都曾发现有刻契符号。1976年在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中,发现40片骨质记事工具。它由切割加磨的骨片制成,骨片的大小和形式基本一致。在骨片中部的一边或两边,刻着一至三个数量不等的缺口。与此类似的骨刻,在西宁朱家寨也曾出土。
  距今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是一支早期新石器文化。在河南,以豫中为中心分布于新郑、密县、登封、巩县、中牟、长葛、鄢陵、郏县、漯河、舞阳、扶沟、项城、商水、临汝、渑池、潢川、方城、淇县等地,共发现五六十处裴李岗文化遗址。新郑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古史传说中少典氏生息、繁衍之地,在这里发现裴李岗文化不是偶然的。在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在骨笛、龟甲和石器上均有刻画符号,其中如&口&形符号与安阳殷墟甲骨文中的&目&字相似(《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第六次发掘报告》,《文物》,1989年第1期)。这些刻画符号应该是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先声。
  原始社会晚期还发明了记事符号。1949年后多次发现有关实物,仅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7处。1954年首先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口沿上,发现100多个共约32种刻画符号。其后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合阳莘村、铜川李家沟、黄陵桥山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曾多次发现,其中以姜寨发现最多,共发现120多个约40多种符号,有的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有的不见于其他遗址。上述遗址都是分布在关中地区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三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其中有的符号开始规范化,一些符号肯定是数字,如Ⅰ、Ⅱ、Ⅲ等,并为后世继承和采用。这说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远古居民,曾使用过相同的记事符号,这些符号与我国文字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是汉字的先驱(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画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半坡遗址的陶器刻画符号发表后,郭沫若就曾指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其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刘宝才认为:&大量见于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各有一定的含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具备了文字的部分因素,但刻画符号没有读音,还不能算作文字。它的进一步发展才是最初的中国文字。&(《先秦文化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页)台湾学者李孝定还曾用&六书&理论,认定半坡陶器符号里已有象形、会意、假借等方面的字,但尚无形声字(《中国文字的原始流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第2分册、第3分册,1974年)。
  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在年代上晚于仰韶文化类型一千多年乃至二千年,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相当或略晚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但出土的陶器符号,其性质与半坡类型相似。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符号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发现,而以20世纪70年代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彩陶符号最为集中。其种类有130余种,有些符号笔画较多、较有规则,可能是文字(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5年)。
  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晚期遗址,也有大约10种象形符号发现。于省吾认为大汶口类型的符号&是原始文字由发生而日趋发展的时期。&(《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唐兰也指出:&当时已经有简体字&,并认为&这种文字在大汶口文化区域里已广泛使用&(参见《大汶口文化讨论集》,齐鲁书社,1981年)。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了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到60年代又有一些新的刻画符号发现。70年代之后,考古学者在江苏吴县澄湖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黑陶罐上,发现4个符号并列刻在罐的腹部,这些符号在结构和书写特征上都十分接近古汉字的风格。80年代,考古学者又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黑陶罐上,发现了多个符号连续相刻的情形。唐兰和李学勤对其中的文字进行了考证,认为当时这一地区已有一些刻画符号被用来记录语言,具备形、音、义等文字的基本性质(参见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画符号》,《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从考古上看,距今约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比半坡刻画符号更具有文字性质的文字。特别是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遗址,从1930年以来就不断有比仰韶文化时期更加规范的刻画符号出现。如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在山东邹平县苑城乡发现龙山文化陶书,在一个陶器底部残片上刻有5行11字,个个独立成字,整体排列规则,其中有会意字和象形字,其时代比殷墟甲骨文早800年(《光明日报》日)。李学勤根据丁公陶文多用连笔的书写特征,认为它们是当时的俗体字。田昌五甚至指出:&正因为有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对龙山文化时代成组陶文的出土便不会感到奇怪。&他建议,对于良渚文化澄湖遗址和南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出土的,由成组文字组成的陶文,称之为&陶文&。严文明根据陶文是在陶片上刻的而不是在完整陶器上刻的,并从陶片上刻字后未再破碎等情形,指出&有理由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文书&(参见《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期)。
  在大汶口文化中期稍晚的时候,东夷人在记事符号的基础上创建了象形文字。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其象形文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以及诸城前寨的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共有8种18个符号(王树明:《谈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其中最受注意的是&&、&&两个符号,有些研究者已经将其作为文字释读,特别是&&,有的学者认为经过演化就转化成了后来的&&字。又加表示山崖形的形符&&就变成了&&,也就是后来的&&,即今天的&阳&字(参见宫衍兴、吕浩文:《东夷文化初探&&东夷族在中国走向文明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史前研究》,1986年第1、2期合刊)。
  陈全方曾把相当于黄帝时代前后出土的各种陶文或符号进行了分类整理,列成简表,约有60多种,经过认真研究,他提出&既然在我国仰韶时期就已有了文字,那么到黄帝时代经仓颉的整理、总结、提炼,从音、义、形等方面加以发展,特别是从形,亦即我们常说的&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进行归纳总结应该是符合实情的。所以史书中传说黄帝命仓颉造字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其根源的&(陈全方《从考古资料谈黄帝之功绩》,《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述考古发现证明,在黄帝时代稍前,中国境内已经出现了文字的雏形,它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而且从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可能有黄河中游,黄河下游乃至长江中下游等不同的文字发展系统。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表明,仓颉是一个在以前刻画符号的基础上为文字的发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
公祭轩辕黄帝网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
新闻排行榜
历史上的今天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双墩遗址630多个刻画符号&苏美尔的文字
6 苏美尔的文字?
双墩遗址最引起的关注的恐怕是630多个刻画符号了。多数刻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反映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双墩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这些符号结构上,可分为单体、复体和组合体,特别是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及可解释性。
有人据此认为找到了“中国文字的源头”,所谓“西来论可以彻底盖棺”了。并举出埃兰象形文字与此类似,因此双墩符号也是文字。
确实双墩的符号与埃兰文字很象,不仅如此,与甲骨文、印度河谷文字都非常相似,实际上这正是苏美尔早期象形文字向楔形文字过渡阶段时期的文字!世界上所有文字绝对是单一起源!这些“刻画符号”或者象形文字不仅不是给西来论挖墓的证据,相反是苏美尔文明殖民中国东部沿海的又一极好证明!
下图是古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
根据之前论述,在年期间,苏美尔人文明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开创了沿海殖民文化区,成为中国东夷文化的源头。安徽蚌埠双墩文化是这个新石器文化带的重要一环。
根据百度资料: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面积约12000平方米,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比半坡遗址的人类早1000多年,比河姆渡遗址的人类早300多年。遗址中发现了陶俑(头)、大量刻画符以及石器、蚌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双墩刻画符号已被确认为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的论证,证实了这些出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新闻资料介绍说:“双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的年代特征与碳14年代测定数据基本吻合,距今约7300年左右,这不仅是目前我省和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且它的确立将安徽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
此后我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及侯家寨遗址都在4000年~6000年之间,而蚌埠双墩遗址更是上升到7300年前。尤其是“双墩文化”的确立,将安徽历史上溯到
7300年前。根据本博之前论述,可以认为双墩文化应属于与河姆渡同期的苏美尔文明传播时期,“7300年”有可能存在过高测算,推测双墩文化或比河姆渡稍晚,而比凌家滩稍早,或介于年前左右。
3 苏美尔太阳轮标志
根据新闻报道:在所有的文物里面,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陶塑人头像最引人注目,据专家介绍,这个头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头像塑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蚌埠先民的形象,面部有对称的5点装饰图案,
塑造手法粗犷、简练,写实中有夸张,风格神奇怪异,很有原始艺术的趣味和神秘感。在头像的额头正中有一同心圆纹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就创造了划圆的简单工具和方法,并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运用。把纹饰、雕塑用于陶塑中,把雕塑形体和装饰纹样巧妙地结合起来,大方古朴,给人美的享受,说明古双墩人的陶塑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另外这个陶人头的耳垂有孔,与凌家滩玉人也类似。这个太阳轮图案与河姆渡的双头鹰+太阳轮、凌家滩和红山的鹰翼太阳轮、三星堆人头鸟腹部太阳轮都有近似之处,下图是有太阳轮的河姆渡象牙雕:
下图是三星堆人头鸟腹部太阳轮:
头额部太阳轮表现手法与后来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冠帽上的太阳轮非常相似:
4 苏美尔双头鹰标志?
下面这个双墩文物,被认为是猪形刻画符号:
然而这个符号与苏美尔的鹰翼太阳轮的两翼尖处的猪头形和河姆渡的“双鸟朝阳”造型都有相似之处,下图是双头鹰与太阳轮造型:
下图是凌家滩和红山区的鹰翼太阳轮:
5 苏美尔人的生命之树标志
双墩文化区也出土与凌家滩和河姆渡出土的相似的苏美尔生命之树:
下图是河姆渡出土的生命之树:
下图是苏美尔生命之树与凌家滩生命之树对比:
6 苏美尔的文字?
双墩遗址最引起的关注的恐怕是630多个刻画符号了。多数刻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反映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双墩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
这些符号结构上,可分为单体、复体和组合体,特别是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及可解释性。
有人据此认为找到了“中国文字的源头”,所谓“西来论可以彻底盖棺”了。并举出埃兰象形文字与此类似,因此双墩符号也是文字。
确实双墩的符号与埃兰文字很象,不仅如此,与甲骨文、印度河谷文字都非常相似,实际上这正是苏美尔早期象形文字向楔形文字过渡阶段时期的文字!世界上所有文字绝对是单一起源!这些“刻画符号”或者象形文字不仅不是给西来论挖墓的证据,相反是苏美尔文明殖民中国东部沿海的又一极好证明!
下图是古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
7 双墩的锯子
新闻报道:锯子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发明的。但在双墩遗址中却发现,早在7000年,前双墩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蚌锯锯割东西了。发现的是不完整的锯子,长约几公分,不仅有一排磨制齐整的锯齿,而且还有锯柄。整个锯子由宽大的蚌壳制作而成,不光造型别致,做工也非常考究。看来,蚌埠双墩人创造的锯子比传说中鲁班造锯至少早了四五千年。
依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周朝已有人使用铜锯,“锯”字也早已出现。考古学家研究古埃及的建筑发现,当时已经使用锯子锯木料。古希腊的神话中,锯是代达罗斯的侄子Perdix发明的。古希腊神话只是苏美尔-古埃及文明故事的翻版。用锯子锯木料很有可能也是来自于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祖先在年前于伊朗时就擅长用木头搭建房屋,可能那时锯子已经发明。下图的一副画显示中东地区头戴牛角帽的太阳神手中拿有锯子:
(Near Eastern sun god (Sumerian Utu, Akkadian Shamash) rising
between mountains,
as shown on cylinder seal, with sunbeams rising from shoulders and
cap with multiple pairs of horns (and his saw).)
更多可以参考其他更多相关博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库
本试题来自:单项选择题: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发现的一种最古老的、自成体系的文字,可以说是现代汉字的老祖宗,甲骨文已相当。如果认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图形符号是汉字的雏形。那么在它们与甲骨文之间,应该还存在一个的环节。
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规范 关联&
B.成熟 过渡&
C.优美 补充&
D.完善 缓冲
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资料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A.实地 伤害&
B.科学 浪费&
C.跟踪 欺骗&
D.严格 误导
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单项选择题:
A.源源不断&
B.应有尽有&
C.形形色色&
D.数不胜数
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单项选择题:
A.风靡全球 天经地义 告别&
B.大行其道 水到渠成 抛弃&
C.势不可挡 约定俗成 终结&
D.唯我独尊 理所当然 变革
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单项选择题:
A.自始自终 影响&
B.归根结底 妨碍&
C.毋庸讳言 干扰&
D.理所当然 排斥
答案:有,答案解析:有,
考试中心最新试卷
考试中心热门试卷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页
文本预览:
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
奇特的“礼 物” 据说,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在和敌人
作战时,敌人派使者送来一份“礼物”:一 只鸟、一只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其实, 这并不是什么礼物,而是一封信,一份措辞 极其严厉的“最后通牒”。
思考:1、谁来猜猜这封信的意思?
2、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什么这样写信?
语言只能口耳相传,而文字能“传于异地、留于异
这是远古时期一妇人写给他在外地的 丈夫的一封“信”,你认为她表达的是 什么意思?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的? 2.文字是否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 3.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4.不同地区的文字是否存在异同?
?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信息的根据是 什么?
o刻划符号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 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比 刻划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 达思想的手段,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
?人们用他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 困难?
o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途径,离开了记忆者, 别人就无法理解其意义。人们并不能把这种图画形式和语言结合 起来,一个个读出音来,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交流思想。
文字产生的过程
刻画符号(雏形) 无读音 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 (真正的文字)
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多年 创造。它是用一定事 物的形象符号来表示 一定的意义,有一定 的读音。
埃及象形文字之图案与符号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我国有文字 甲骨文盛行 可考证的历史 于公元前16世 就是从商朝开 纪~前11世纪, 始的,甲骨文 其记录内容真 是中国汉字的 实反映了商代 前身。 的社会风貌。
你认识十二生肖吗?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的文字比较表
古老 文字 发源地 象形 文字 楔形 文字 甲骨文 尼罗河 流域 形成时间 共同点 各自特点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重音 都 要, 从 标是 图 志三 画 地文 人字 们发 进展 入而 文来 明, 时都 代有 的读
年左右 古埃及人
芦管削尖 “画其成物” 为笔写在 “纸草” 上
两河 流域 黄河流域 (殷墟)
削尖的芦苇秆、 公元前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骨棒作笔,在 3200年左 泥版上写字 右 中国 刻在龟甲、 商朝人 “刻成其物” 兽骨上 商朝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1、“传于异地,留于异地”——促进记忆 和交流 2、记录历史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雏形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