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学院的,现在有对台湾交...

王炜(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_百度百科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
王炜,男,1959年12月生于浙江省上虞市,1989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交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全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工作。[1]
王炜个人简介
王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日生于浙江省。1
978年毕业于浙江省上虞市,考取(现)道路工程专业,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理论,1989年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交通学科博士。现任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交通学院院长兼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及交通工程系主任。[1]
王炜生平履历
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不满20岁的王炜考取当时的道路工程专业。入学四年后,王炜获学士学位,并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1985年,王炜顺利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自1986年起,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理论,1989年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独立培养的第一位交通规划学科博士。1990年,刚过而立之年、风华正茂的王炜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进修。1992年王炜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此时他年届34岁,成为当时我国交通规划界最年轻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月间,他又以访问教授身份赴德国。1996年5月,自德国归来,王炜即担任副院长,1998年起担任院长。
王炜荣誉和成就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以及交通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层次(院士级)入选者、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多项荣誉。
东南大学王炜院长
同时还担任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交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协会理事、科学顾问等工作。2006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07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
近年来,王炜教授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负责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5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2项重点基金及1想杰出青年基金)、6项教育不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和20多项省级基金项目与地方政府科研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研究,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分别为第一、一、二、一完成人)[2]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均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次、国家发明专利15项,出版第一作者学术专著7部(5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被中国引文数据库引用收录达1599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国际会议上发表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王玮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SCI、SSCI、EI收录达126篇。
王炜教授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王炜教授研制的交通规划与管理系统软件“交运之星—Transtar”已在南京、郑州、合肥等50个城市的交通规划,苏州、南京、常德等40个城市的“畅通工程”及山东、辽宁、河北等8个省份及30多个地县市的公路网规划与交通信息管理中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近几年来指导博士后5名、博士生50多名(28名已获得博士学位)、硕士生60多名(42名已获得硕士学位)。
王炜研究方向
近几年来,王炜教授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交通及区域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基础理论,城市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交通特性、与交通流理论,交通环境保护与交通能源消耗分析技术。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引用日期]
.东南大学.[引用日期]您现在的位置: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目前是我国高校交通学院(系)中综合实力处于前列的学院,在国内道路交通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我院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所有参评高校中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学科声誉与科学研究排名全国第一。学院下设八个系(所)、三个研究中心及两个产业机构。交通学院拥有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在我国道路交通领域有举足轻重话语权的高水准学术梯队。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国家教学名师1 人、“千人计划”专家5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 人、博士生导师61 人,教授48 人,副教授81 人,拥有交通工程专业国家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800 余名,本科生1300 多名。&&&&交通学院是东南大学四个“重中之重”高峰学科建设单位,研究领域覆盖公路交通、岩土工程、城市交通、道路交通管理、民航机场等部门的综合运输领域,科研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类院系前列。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 计划、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0 余项,承接了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地铁工程、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等多项重点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并在全国城市交通管理“畅通工程”中任专家组组长单位。我校是1987 年经国家批准的最早设立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1 人,其中教授16 人,副教授7 人,包括1 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4 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千人、1 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职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建有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城市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承接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一大批纵横向科研项目, 在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与控制等领域的成果获得4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专业依托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12 年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培养方向&&&&本专业以道路交通为特色,以国际化、卓越化、研究型为导向,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与管理、交通运输系统控制与管理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及相关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2004 年《交通规划》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 年专业教师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和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 年、2009 年、2014 年连续获得3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2010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1 年入选首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并设置“茅以升”班级,致力于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大型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近年来出国留学和攻读研究生比例约占60%。&&&&主修课程&&&&交通运输导论、画法几何与AutoCAD、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基础、交通工程基础、工程地质、土力学、运输经济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专业主干课:交通分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等。东南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的特色专业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43 年中央大学的路工组,曾拥有方福森、方左英、刘树勋、邓学钧、陈荣生、邵容光等全国著名的教授、学者。本专业依托“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科研实力雄厚,现有教授14 名,其中拥有工程院院士1 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名,1 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17 名,副教授17 名,以及多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年轻学者。2010 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道路与桥梁工程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在国家高速公路网络系统建设中,解决了重大工程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参与了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三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南京地铁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建设。培养方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道路工程和桥梁工程两个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领域内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相当的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最新专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主修课程&&&&道路工程方向的主修课程:交通运输导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水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交通工程学基础、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弹性力学、基础工程、城市道路设计、道路桥梁工程案例分析、道路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机场规划与设计、地铁与轻轨、道路工程施工与监理等。&&&&桥梁工程方向的主修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水力学、桥涵水文、土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组合结构桥梁、桥梁基础工程、大跨径桥梁、钢桥、桥梁施工技术、桥梁养护管理、桥梁美学等。东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拥有4 位教授、6 位博士生导师、5 位副教授,90% 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008 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本科专业,2009 年被评为全国运输与物流院校教学示范基地,2011 年8 月被江苏省经信委授予“江苏省重点物流研究基地”称号,2014年10 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以物流工程技术中心与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研究所为研究平台,重点研究领域主要有现代物流技术、现代运输技术、运输环境管理与控制、运输安全管理与控制技术等,承接国家、省部及地方科研项目多项,年科研研究经费800 余万元,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 余项、SCI与EI 论文100 余篇,完成的科研项目大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培养方向&&&&本专业以综合性、应用型、宽口径为特点,在现代运输、现代物流、运输安全与环境等方向进行重点培养。主要培养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主修课程&&&&运筹学、管理学、运输经济学、运输组织学、运输港站枢纽规划与设计、运输系统信息与控制、物流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客运交通运营组织、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等。本专业依托岩土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岩土学科创建于1954 年,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有教授8 名,副教授17 名,博士生导师9 名,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 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 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选1 名,留学回国人员11 名。本专业在特殊地基处理、土的工程特性、环境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地下工程、桩基工程等领域中,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解决了重大工程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20 余项,累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 余项,在国际岩土工程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 计划、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纵横向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达1000 万元以上。&&&&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岩土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领域的创新人才。掌握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系统训练,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等领域从事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等工作。主修课程&&&&交通运输导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导论、工程力学基础、土木工程材料、画法几何与AutoCAD、工程测量、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效果图港航工程研究——长洲水利枢纽“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土力学、岩体力学、结构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建筑结构、地铁与轻轨、地下管网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施工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55 年创办的港口与水工建筑物专业和航道工程专业,现有教授和副教授7 人,其中有交通部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本专业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多个子公司以及科研院、设计院合作建立有多个实习基地。近五年在航道工程、港口工程、河流海岸水动力学及工程泥沙、港航工程规划、港航工程经济与风险管理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 项,承担省部级项目8 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7 项,应用型项目15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 项,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本专业近年来就业率100%,与国外多个高水平大学有学生交流和学术交流。培养方向本专业注重培养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接受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的系统训练,具备在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以及相关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主修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水文学、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工程学、航道工程学、渠化工程学、基础工程、水运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管理等。测绘工程系现有教师23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5 人,博士生导师3 名,硕士生导师10 名。近五年来,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15 本,先后承接了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纵横向科研项目100 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达600 多万元。本系拥有700 多万元的各类先进仪器设备。测绘工程系的科研机构——南京北极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具有国家甲级测绘资质,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培养方向&&&&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测绘工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卫星大地测量(GPS)、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 等先进技术与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运载工具导航、城市和工程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等方面的测量工作,并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领域的工作。主修课程&&&&地形测量学、控制测量学、测量平差、工程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RS)、数字图像处理、GPS 测量原理及其应用、GIS 原理与应用、建筑物变形观测、土木工程概论、工程监理等课程。本专业实践性很强,所有专业课都包含大量实习环节。地理信息工程系现有教师10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7 人。先后承接了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一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江苏省和公安部科技进步奖励,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一个新兴的GIS 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且发展非常迅速的专业。本专业以“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为依托,以交通作为主要应用背景,以GIS 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主要特色,从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研究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研究,完成或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目前正致力于网络GIS、空间信息视觉化、交通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遥感技术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开发方面科学训练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修课程&&&&本专业课程分为三类:计算机科学类、测绘与制图类、GIS 及遥感类。开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及应用、遥感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地图学、地图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空间数据库技术等。为了适应交通领域对高技术拔尖人才的需求,学校2007 年起特别开设了东南大学“茅以升班”。“茅以升班”是以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者、桥梁专家和工程教育家茅以升的名字命名。茅以升班分为“茅以升交通班”和“茅以升路桥班”,2015 级茅以升班选拔不组织单独的选拔考试,将与大二开学前的专业分流同时进行,分流后在进入交通、路桥专业的学生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分别进入茅以升交通班和路桥班。&&&&培养模式&&&&茅以升班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适应优秀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实行滚动培养机制。学生前期培养要求掌握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工程实验技能;后期培养则“突出研究、强化实践、致力创新”,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我院的重点实验室、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优先向茅班学生开放,要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所有学生二年级下开始配备导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开设讲座或学术报告,开展优秀学生的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研究、参会的机会。&&&&培养目标&&&&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实施英才教育,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机制,培养基础宽、厚、专、交并行,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学院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交通研究所、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交通研究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TexasA&M 大学、荷兰Delft 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国外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包括讲学、学术活动、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学生国际交流联合培养以及师生互访等,每年约有30 余位本科生毕业后出国深造。近年来,学院还多次成功承办多项高水平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对外交流的机会。交通学院毕业生以学科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对交通建设与管理人才需求比较大,交通学院的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上很好,学生毕业后大多是在全国各省市交通、城建和公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科研、施工及管理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免试保送直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网址:E-mail:电话:025-(学办)&&&陈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_百度百科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陈峻,出生于1972年,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工程系系主任。负责1项、参与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完成近20项工程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公共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物流系统规划等。参编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陈峻基本信息
姓 名: 陈峻
任教专业: 工学-交通运输类
在职情况: 在
性 别: 男
所在院系: 交通学院
陈峻科研情况
代表性论文: 城市路外出入口交通组织分析&
专业(网站用): 工学-地矿类
研究方向: 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公共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物流系统规划。
陈峻传奇人生
陈峻:为学子打开人生“绿灯”
陈峻,1972年8月生,中共党员,东南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博导,教授。
他一直致力于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得“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11年入选东南大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
陈峻心声:  “只有兴趣才能引导人们真正产生创造。”
“寻求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要培养人的质疑精神。”
花7年时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目标,用10年时间成长为国内交通领域知名专家——青年学者陈峻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35岁就成为博导和教授的陈峻坦言:“真正的学习是从大学开始的。”他回忆,小时候学习“不用功”,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倒是“样样在行”,还获得过市级比赛的男子跳高冠军。后来,他考进,开始发愤学习,学习成绩一直都排在年级第一。“从上大学开始,我就一直在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直到读博士时才确定方向。”陈峻说。
从本科读机械电子工程,到研究生学自动化,再到博士研究交通规划与管理,陈峻一直在横跨学科,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读研究生时,在导师晏克非的引导下,陈峻真正发掘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城市交通研究。此后,陈峻如鱼得水,读博士的两年半里,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
跨学科的学术背景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扎实的数学知识和自动控制的研究方法给他搞交通研究打开了新思路。由于跨学科背景,他经常倾向于从控制优化的角度去解决交通问题。
江苏省常州市治理交通拥堵引起了陈峻的关注。他和同事经过摸底发现,常州市主干道客流量大,公共交通效率不高,导致拥堵。为此,他们提出,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站点是封闭的自动化售票系统,如同地铁一样,先刷卡后上车,大大减少了上下客的时间,乘客不出站就可以换乘其他车辆,也降低了乘客的出行时间和交通费用。“治理拥堵要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优化道路的资源配置。”陈峻说。
短短10年,陈峻就成为知名的交通专家,参与了北京、深圳、苏州、常州、常德、扬州等10余座城市治理拥堵的方案设计。
谈及这些年的摸索和奋斗,略显羞涩、一脸谦逊的陈峻笑言,寻找自己的兴趣,才找到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真爱”。“只有兴趣才能真正产生创造性。”陈峻说。
在参加自主招生过程中,他总要询问学生:你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是自己喜欢还是为了就业?
2008级硕士生钱昌犁是陈峻的学生,回忆起当初选导师的经过,钱昌犁说:“一般大学老师上课直接用PPT,陈峻老师都是自己写板书,像高中老师一样认真。在他的影响下,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决定跟他做研究。”
读研之后,钱昌犁体会到陈峻做学问的严谨。去年,陈峻带本科生做毕业设计,论文要修改好多遍才能通过,许多学生特别不理解,认为他太严格。
自主招生时,他接触了不少优秀的高中生,然而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存在着思维僵化的问题。陈峻认为,这主要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寻求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陈峻说:“大学就是要培养人的质疑精神。”
基于此,陈峻用他的严格,帮他的学生打开了人生路上的一盏盏“绿灯”。
陈峻说:“人生其实也是一个优化的过程。”相比前几年繁重的科研任务,他现在更倾向于集中精力做一位好老师。
陈峻热爱生活,假期经常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在家里,每天他要花一小时关心女儿的学习。周末要陪孩子上课,带她玩。
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陈峻在教育女儿时特别强调兴趣:“我现在鼓励她多尝试。拓宽眼界,才能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南大学材料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