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间代替小孩做作业慢怎么办,怎么办呢?

「陪孩子做作业」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吗?
Triplett曾设计一个实验用来证明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也即社会促进),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期,儿童在拉钓鱼线的实验中,当有他人存在时拉得更卖力。当然这是社会心理学里「社会促进」的部分,是否可以迁移至提高孩子学习效率的手段上?如果可以,家长应该保持怎样的频率,有哪些需要避免的注意事项?请从心理学专业角度作答,抖机灵的回答,就不用了:)
按投票排序
116 个回答
推荐讨论孩子教育的几个相关回答,这些回答或许能让有兴趣了解我们的育儿实践的朋友能看到更多我们的育儿场景,避免看了一篇回答就片面下结论:1.2.3.4.5.傍晚时分,我家孩子坐在对面做作业呢。她11岁半,六年级。和孩子班上家长聊过做作业的事儿,极少数孩子不需要陪伴,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小学阶段还得陪伴,但陪伴的方式有讲究。我只说说自己家的孩子。孩子幼儿园阶段,我和孩子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留下一些隐患。待孩子上小学的最初两年,也没有及时抓孩子的日常习惯,导致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分心问题比较明显,如今也在和这个顽疾在作斗争,但是日渐转好,效果明显。以前我们让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但是孩子管不住自己,她自己也这么讲,她希望我能陪伴在她身边。后来我们就让她坐在餐桌上做作业,一旦发现小手上拿着玩具或零食,立刻就给她收走,课外书也收到一边,让她的四周清清爽爽。我们家的厨房是开放式的,和客厅连在一起,餐桌比较大,她坐在我对面,我工作用的电脑也放在餐桌上。她做作业,我工作或做家务,灯下一片宁静。我们吃过饭后也立刻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餐桌上没有饭菜的踪影,变成了办公桌和书桌。这就避免了孩子依然停留在就餐时的松弛状态,而开始紧张起来,知道要用心对付作业了。每个孩子先天气质不同。台湾育儿专家梁旅珠写她的一双儿女,老大是女儿,性格沉静专注,功课几乎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制力很强;老二是儿子,个性躁得多,梁旅珠对待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因孩而异。她的儿子做功课,她就得守在旁边不时给予提醒。我的女儿有很多可爱之处,比如她画画很有天赋,写作文也很有想象力,但是由于先天的气质,加上我们在幼儿园阶段及小学一二年级的陪伴很不够,孩子内在的安全感不足,因此有时就不够专注。加上上学后,学校的环境也会传达给孩子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孩子有时也会受到困扰而不专注。但是我们不愿意给孩子贴上“不专注”、“自控力不强”的标签,我们想,我们的孩子大概就是需要更多一些的训练。事实上,只要耐心坚持训练,她就能慢慢变得专注。家长的信心、耐心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的过程,是教会孩子方法,授人以渔的过程。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么做是有长远好处的,不要怕烦。我们的训练方式是:当孩子放学时,和她聊几分钟,了解:1.今天各科作业的量有多少?2.各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觉得难?你打算怎么下手搞定这个难点?(后来这个问题也演变成:这科的作业是体力活儿还是脑力活儿——所谓体力活儿就是指类似抄写生词之类的,这种作业我们都让她放到精力不济的时候去做)3.今天计划先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比如精神好就从难点开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体力活儿”。&&&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4~5年级的时候问的较多,目的是帮助她自己学会这样去思考。但也未必每天都问,尤其到了六年级,她掌控作业的能力已经高于5年级,这时我们就不会问那么仔细了。有的朋友以为我是个爱好管控的妈妈,其实非也,我本质上是个懒人,必要的管都是为了今后慢慢可以不管。(补充一段:孩子5年级的时候,我们还学会了观察孩子就餐时的表现,比如若看到孩子晚餐吃得特别多,别以为那是孩子胃口特别好,很可能是当天的作业她感到压力大,在拖延时间。因为晚餐是孩子最放松的时候,她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边吃饭边看心爱的课外书,孩子本能地希望延长这种舒适美好的状态。所以,我们给孩子规定了晚餐最多花多长时间吃完。另外,若放学回来的时间还早,听她讲当天的作业还比较多,那就让她边等吃饭边开始做点容易做的作业,这样,作业这件事就“开始”了,而且给孩子一种积极的信号:搞定一点就少一点压力。吃饭更香,而且更不容易拖延时间,因为她已经“开始”了。但是,到了6年级,这种现象只是开学的头两周出现过,很快孩子就适应了上学的节奏,5年级训练过她见缝插针完成作业的能力又凸显了,她往往能在学校里就做完不少作业,回到家里就会相对轻松一些。)以前只是问一句“今天作业多吗?” 是很不够的,不够专注的孩子往往会避重就轻,把麻烦的作业放在后面,而孩子觉得作业麻烦,是因为孩子没学会分解麻烦(好多大人都还不会呢,何况大脑处在发育中的孩子)。比如5年级时,学校发了一本《国学》,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几首古诗,她当时最怕背诵,那好,怕什么我们就提前搞什么。我就专门指导她如何学会高效背诵古诗,比如教会她发现这首诗压什么韵,找出写景的关键字词,有时会找出配有画面的朗诵视频给她看,帮她理解这首诗在讲什么。再看字词是如何对仗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什么,等等。总之,帮她学会花几分钟掌握一首诗的几个特征,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多了,我经常会和她比赛谁背得快,当然我总会让着她。当时,周末首先安排时间背诵三首古诗,这样到了布置有背诵古诗作业的那天,她就一点都不害怕了,心情轻松,做作业就快。针对她害怕背诵课文,我们也做了一些专项训练,也是从分析结构入手,记住关键词,指导她快速背诵课文,要求在这种结构分析的前提下,30~40分钟内背诵会一篇小学6年级的课文(一页10-15分钟的背诵速度)。训练之后,她面对有背诵要求的课文就不怎么害怕了。如此,对她的作文写作也有帮助,因为写作文的关键也是要首先建立结构,然后是语言。我们的陪伴,因为重点在帮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强化自我管理,所以并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孩子尝到掌握方法管好自己的事情的甜头后,慢慢就会主动和我们交流今天作业的难点,以及她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个难点的,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协助,哪些她自己能搞定,她都能慢慢学着进行分析了。她已经知道提前思考的好处,也知道多复习几次的好处。所以,如果老师布置了作文,她一般都会先思考要写什么,大致会写哪几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等打开作业本的时候才去思考要写啥。到了6年级,她已经开始主动估算各项作业需要的时间,虽然还是会有偏差,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们很是鼓励,然后帮她分析为什么有时候她估算的时间和实际的时间有较大差距。等需要在作业本上签字时,我们都不马虎。爸爸检查数学作业,如果发现有错,不会直接告诉她哪一题有错,而是告诉她,这里面错了两道题,自己找,迫使她自己再次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强化检查的习惯。到发现了错题后,接着和她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是概念没理解,还是省略了必要的步骤,等等。爸爸特别重视要求她具备一遍就做对的能力。每周会回顾本周作业的质量,比如为什么这一周数学作业甲+这么少,而甲-这么多?是粗心大意,写得不工整,还是其他原因?要求她下周必须扭转局面,要多争取作业的高质量,多得甲+。最近数学测验,她得了99分,沮丧自己没得100分,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我们就告诉她,如果平时作业甲+较多,得100分的概率就高多了。这样她就会把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会主动提升做作业的质量。我负责检查语文作业和英语作业。语文作业我只看老师上次的打分,如果不是一百分,我就会仔细看错在哪里了。如果是一百分,我就不管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看法是,阅读是基础,我平时会花校多心思帮她物色课外读物,她的阅读量在班上可能排第一。对于字词的基础训练,我向来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具体管,而是买了教辅让她自己学,加上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孩子也就不敢太掉以轻心。写作文上我也没怎么辅导,连错别字都懒得管,因为班主任平时对这些基础抓得挺严,我们就没必要花额外的时间了。但是到了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还是会辅导孩子学会考试,比如分模块复习,和她一起分析她的薄弱环节,多做专项练习。很快孩子就学会了这个,自己就根据模块来列复习计划,逐项打勾。最近我抓的比较多的是她的英语学习,她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换了三个英语老师,三四年级的老师教学质量不高,留下隐患。加上小学英语现在不讲语法和音标,给孩子学习还是带来了好些困扰。她的英语考试成绩虽然不错,但是基础不扎实。所以三门功课中,我花时间相对较多的就是英语,但所谓多,也就是每天20分钟~半小时。听读背每天必须都有一点成果。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学期,音标的概念已经有了,也知道根据音标来背诵记忆单词了。语法的学习刚开始,也是计划耐心坚持辅导,帮她建立起概念,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有朋友看了这段之后呵呵,那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今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太大,带给家长的挑战远比以前多。我小时候学英语按部就班学音标语法,其实基础比较扎实。现在孩子们不学音标和语法,只是听和读,但又缺乏应用英语的环境,但考试还是会考单词和句子,孩子不懂音标,全靠死记硬背,很容易就忘记了。不讲语法也导致孩子不理解英语的句型语序。——搞教改的人往往都是脑子一热,一刀切而不顾及实际,这是真心话。难怪新东方的生意那么好。)由于我们牢记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所以陪伴的内容和方式也都在悄悄变化。到了6年级,我更少过问语文的具体学习,依然只是提供阅读条件(给她买书那是如山倒啊,这些方面我是随时观察她的兴趣所在,及时挑选合适的读物来让她保持住自己的兴趣,同时拓展和加深这方面的知识和认识。比如暑假里她阅读了金庸全套作品后,对毒药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问这问那,于是就给她买了20多本化学科普方面的图书,包括一些有趣的小实验用品,让爸爸陪她一起做实验。)平时我们从不帮孩子整理书包,她的书包也不希望我们碰,里面有些她自己的小秘密。但是我会要求她用我给她买的两个带拉链的文件袋分门别类装好课本和作业本,以及卷子和草稿本等。每周都会和她商量她的哪些东西放在书包的什么地方,帮她养成固定放置东西的习惯。在家也是给她准备好各种文件袋,尽可能分门别类放好各种参考书和卷子,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文具也都有合适的收纳箱袋放置。睡前要求必须准备好第二天的课本等物品,必须检查手机是否有电,没电就要充电。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已经熟悉了这一套,睡前就手脚麻利地收拾她的书包,给手机充电,检查自行车的钥匙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第二天上学好用)。再就是,要想让孩子变得专注,一些固定的时间点是必须设定的,比如早饭和晚饭的就餐时间、晚上开始锻炼的时间、晚上入睡的时间和早上起床的时间(同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比如晚饭需要多长时间消化而不影响晚上睡眠,锻炼怎样不至于睡前太兴奋而睡不着,这么大的孩子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怎样的危害,等等,这些知识光说她是记不住的,索性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她忘记了就带着她去再看一遍)。渐渐地,孩子的生活就变得有了重心。如此,才能专注。周末会比平时自由,但也不能太乱,比如我们规定她所有的周末作业必须在周六全部完成,并会帮她注意看看周六是几点前完成的。有重心的生活,会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清晰,盲目抓瞎的生活会导致不安全感。和平时的有重点有序相对应的,也有时间上的适度自由,比如周五晚上她通常都会呼朋唤友下楼玩耍,有时玩到晚上11点都不上楼,我们就下楼去守着她。一般到了晚上10点我们就会下楼,那时楼下玩耍的孩子很少了,晚练的大人们也都回家了,而且在那个时段通常楼下玩耍的孩子里只有她一个女孩子。(这篇文章在知乎日报上转载后,有朋友质疑,说孩子周末玩耍还要监控,太那个了——若仔细看看,会发现这并非监控,而是陪伴。因为我们楼下那个大厅到了晚上10点后很空旷,小区的好些业主都把房子租给外来人员,我们对这些人员都不摸底细,怎知里面有无危险人员。而且小区有好几条道路都通向大马路,四周都有私人住房,那些地段租户情况更是复杂。我们小区保安的管制远不及万科那些小区那么严格认真,可以说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小区。这种环境下,一个女孩子跟两三个男孩子在楼下玩耍,不能说有绝对的安全。因为孩子有时玩得兴起,就跟着男孩子们跑到小区边缘一些比较黑暗的空旷地带玩耍,虽然再三叮嘱也不可能让孩子真正记住这些叮咛。只好说那些根本不了解我们所处的小区环境的朋友,未免太想当然地猜测我们这么做的动机了。事实上孩子是很欢迎我们的陪伴的,要么爸爸陪,要么妈妈陪,她会很有安全感,玩得更放得开更开心。有我们远远地守在旁边,她更是放松,呼啸着和小朋友奔跑,满头大汗,这时只管静静守候在一角,欣赏孩子的快乐,观察她和小朋友们的相处,发现有问题也不用马上指出,等合适的机会再和她讨论交流。)满足了玩耍欲望的孩子,周六有时也容易松懈,但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她周六会放松就不给她周五疯玩的自由——每周孩子总得有些盼头,周五的玩耍也是她一周很重要的盼头:她能和邻居的好朋友们见面聊天,在一起玩躲猫猫、官兵抓土匪等孩子们玩不够的游戏。要想让她周六收心,只需在周五放学时,让她三五分钟写下周六起床后两小时内的计划即可,在她周五入睡前再给她回顾一遍这个计划,商量好几点必须起床,她起床后就不会因为缺乏计划而漫不经心地乱晃。而这两个小时的计划里一定有家务劳动,往往会有15分钟的家务劳动,这些劳动能让孩子完全清醒,而且身体活动开,而且规定周六的早餐快快吃完而不是拖沓半天(周五睡得晚,所以周六会让她晚起,睡到自然醒,但只要醒来就得起床,否则睡太久了人反而没精神),这样大家的周末节奏就不会变得太慢。因此,我们家周六的早餐是最简单的:豆浆油条或牛奶馒头,没有平时的炒菜米饭(平时我们家最重视早餐,一般都是炒菜米饭,晚餐则很简单)。这样周六就能快速吃完早餐,进入做作业的状态。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大家神情都很专注,互不打扰。渐渐地,客厅的餐桌成了一家人晚上活动和周末活动的中心,家里的沙发如同虚设,成了摆放书的地方(我家沙发堆满了书),反正我们都不看电视。但是,厨房是家里最整洁的地方,我们的理念是:让最容易脏的地方保持最干净,这让人对环境始终有种可控感(同理我们家的卫生间也很干净),但同时环境中适度的混乱会让人有种自由而放松的感觉(堆满书的沙发便是这个理念下的产物,虽然家里几个房间加起来有十多个书柜,孩子自己就有4个书柜,不过也全都放满了书),孩子的好多书都放在这里,她随手就能拿到。(孩子其实也有kindle,但由于她暂时管不住自己躺着偷偷看kindle,视力有下降趋势,所以现阶段在家暂时以纸本书为主,保护视力,kindle被我们保管着。出行都是带kindle)(有爱操心的朋友担忧我们家庭生活的条理性,呵呵,给这些朋友带来这样的担忧,真是非俺所想,但我得说这些朋友真的是过虑了。这些书不过是一些新买的书——额,你会质疑,新买的有这么多吗?是啊,(有爱操心的朋友担忧我们家庭生活的条理性,呵呵,给这些朋友带来这样的担忧,真是非俺所想,但我得说这些朋友真的是过虑了。这些书不过是一些新买的书——额,你会质疑,新买的有这么多吗?是啊,我今年仅在亚马逊上就已经下单290多次,这里堆的,大概也就是最近两三个月买的一些新书,慢慢地这些新书会上架到家里的十多个书柜中,沙发继续迎接另一批新书。还有朋友说:沙发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堆书的,呵呵,呵呵)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弟弟们在东北工作和生活,他们把我送回武汉的奶奶和大伯身边。大伯没成家也没孩子,待我特别好。那时武汉的晚上有时候停电,还需要点煤油灯。灯下,我和大伯奶奶都围坐在不大的餐桌旁,大伯备课(他是老师),我做作业或看故事书,奶奶读小说。那种氛围特别温馨,让人很有安全感。到了9点全家就熄灯入睡,第二天5点半大家都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做卫生。这种生活非常规律,从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中,这对我的一生都极有好处。(大伯家里有一个小小的书房,里面到处都是书,阁楼上也堆满了书,我就是在一个到处都是书的环境中长大的,我的孩子如今也在一个四周到处都是书的环境中慢慢长大)也许正是童年时的这种印象,让我选择了让孩子也跟着我们一起围坐在餐桌旁,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孩子自己的房间,也许得等到上中学后才用得上了。而我们现在陪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朝着中学后她能更加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的方向去努力。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孩子的确越来越独立。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陪伴孩子,训练孩子高效做作业方面,给予了这样一些辅导:1.怎样的握笔姿势能把字写得又快又好——这对孩子能快速完成作业和考卷十分重要。2.怎样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做标注和笔记,而又不至于把课文都弄得看不见了。笔记需要记录哪些内容?怎样用字母和符号进行速记?等等。3.怎样写数字和公式,既清晰美观,又很快。——她的数学作业有段时间写得很不工整,我们就专项训练她,后来老师都夸她考卷写得清洁美观。其实写得不工整,很大的原因是还没思考就开始做题。所以要求她必须打草稿,必须下笔前估算纸上空间的安排。4.怎样听懂英语老师的课堂用语。——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孩子的英语书上画满了小人儿,根据经验,我们知道这是孩子上课在分心,而分心往往是因为听不懂。一问,果然,6年级的英语老师基本上全程都用英语讲课,和5年级的英语老师很不一样。虽然说的都是最常用的句子,但我们孩子还是听不懂。于是就对此作针对性训练,而且强化预习环节。这样一来,课本上的小人儿就减少了。5.重视预习和复习,而预习的重点在于能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上课;复习则需要找到薄弱环节,越薄弱越多投入时间复习,而且让孩子学着把薄弱环节想得比较具体,这样她就能够看到问题而有解决的思路,且能估算到需要多少时间能搞定这薄弱环节,从而学会见缝插针复习。比如我经常在给她梳头的时候考她一两个单词,有时忘记考她了,她还会问怎么不考了。提前准备、见缝插针、水滴石穿....通过长期训练让她牢牢把这些观念记在心里并去指导行动。....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们认为,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的陪伴,关键还是理念要清晰,要知道现在陪伴是为了今后无需陪伴,具体来讲,我们的目标是小学6年级做作业的陪伴,为的是初中做作业的较少陪伴,以及高中做作业的无需陪伴。如此,我们认识到在陪伴时需要抓的就是各项基本习惯的养成,常抓不懈,让孩子品尝到好习惯带来的甜头,从而乐意去坚持。这么做也果真带来了好的成效,比如上学期期末考试,孩子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数学还是班上唯一的一百分。语文也前所未有地考了96分(平时作业就做得扎实)。这下免除了所有的暑假作业,她的暑假因此过得相当宽松(班上只有少数同学有这待遇),天天睡到日上三竿,读了上百本课外书(全套金庸都读完了),预习了不少六年级的功课,天天锻炼和练琴,也跟着爸爸妈妈去了一趟青海湖。她更明白了这个道理:必要的约束才能带来想要的自由,这自由的滋味特别甘美。=======推荐讨论孩子教育的几个相关回答,这些回答或许能让有兴趣了解我们的育儿实践的朋友能看到更多我们的育儿场景:1.2.3.4.5.====和一些朋友的讨论====觉得写的很棒很感动,我的父亲不懂得教育从小就扼杀了我看书的念想,逼迫我喜欢物理数学,结果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理科更糟了。从小到大很多错误的教育方式,真的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幸而现在的自己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改变。希望答主以后多分享这样的教育方法!Yeka:这方面老外(欧美日韩等)做的远比中国好,我们给孩子订阅了一些科普杂志,如《小小爱迪生》、《我们爱科学》、《科幻世界》等,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优秀的科普书会让孩子对数理化不感到陌生和遥远,比如美国的《可怕的科学》系列,她读了又读。我们是两条腿买书,人文系列的,科学系列的,像俄罗斯科普作家写的《玻璃的故事》,就融汇了化学、化工制造、机械制造等多方面的知识,孩子读得津津有味,而且喜欢讲给我们听,餐桌上经常都是听她小嘴呱呱呱地在给我们“播新知”,有时顺着她的兴趣,一家人再一起看看Discovery 或BBC的纪录片,大家都很happy。看到你写的是边吃饭边看书。不赞同。Yeka:嗯,我妈开始也不同意,但我说,我从小到大不也如此,哪来的消化不良呢。孩子平时学习做作业,情绪紧张,时间也不够,吃饭时能边吃美味边看心爱的课外书,情绪放松,对消化有帮助才对啊。总之我们孩子的胃口很好,胃也很好,每天这么干也保证了她读课外书的时间。我们大人吃饭时看手机看电脑看电视影响消化了吗?所以,别被一些来自父母的旧观念束缚住了思维,多想想其合理性,结合实践来观察,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观察,再来得出结论才比较好。不过,为了防止她边看书边吃饭影响视力,我们给她挑选了很好的台灯放在旁边(飞利浦的LED灯),选了一个对她而言光线最充分的方位让她固定坐在那个位置。我敢打包票,你孩子一定是近视Yeka:目前视力还好啊,她个子高,坐最后一排,看黑板并不吃力。这要感谢孩子的爸爸,爸爸平时特别重视她的视力,除了天天提醒坐姿、给她买合适的台灯之外,爸爸还买了带灯箱的视力表,经常给她检查视力。我们还会一起和她交流视力不佳的害处。她每天晚上都会学着闭目转眼球放松视力。我们也很注意限制她看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她自己的小手机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另外,她很爱运动,饮食健康,这对她的视力也是较好的保护。不过,防不胜防,我们对她的视力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都近视了,但是这些近视的同学,很多都是电脑手机玩得太多导致的,而不是看书弄的。几乎所有对孩子的要求,我们都会反复告诉她背后的道理,告诉她支撑这些道理的知识,反复讲反复说,直到成为她的内在观点。但是,我自己感到,孩子爸爸买个带灯箱的视力表经常给孩子测试视力,才是特别有说服力的,比讲什么道理都管用。 :养孩子方法各异。我对大人吃饭时玩手机都很反感。我们家吃饭,电视关掉,手机放下,吃饭聊天,吃完饭后,小孩收拾碗筷,大人一个擦桌子拖地,一个洗碗。我和孩子看书的时候都不吃东西,包括零食。现在现在想来有两原因吧,一是视力,二是对正在进行的事情的关注和慎重。Yeka:我家孩子爸爸吃饭时必看手机,我则看电脑。我也不赞成在所有吃饭的场合都看手机,比如和不常见面的亲友聚餐时,就应该珍惜聚会的时间,尽量收起手机。但一家人天天见面,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不少沟通时间,那么吃饭时各自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听着喜欢的音乐,无声中也是一种交流啊,我们都很喜欢这种氛围。而且孩子一边看书还会一边念书上的知识给我们听,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点头....孩子爸爸看到好玩的新闻(比如视频节目)就马上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不也是蛮好的交流,我呢,则经常会把电脑转个面给他们分享一些有趣的东东.....所以,我总觉得无论别人写出来的是怎样的方式,只要一家人觉得自在快乐就是好的。上面这位朋友说“对正在进行的事情的关注和慎重”——我认为生活中的事情有大有小,没必要对每件在做的事情都采用“慎重”的方式,而是抓重点就行。拿吃饭来讲,我们认为这是一家人放松的时候,就尽量让每个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互相包容。我们对于吃饭时的慎重,体现在其他细节,比如荤素搭配合理,比如孩子必须吃蔬菜,比如吃鱼的时候不要讲话(避免被卡住)。久而久之,吃饭就成了一家人很快乐放松的时光,虽然不时我们会提醒孩子“别让汤汁都落在书上了呀”......为人父母真是太不容易了!Yeka:还好:)
对于一个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挑战的人来讲,这不算啥。因为,这不过是把工作中的习惯带到了家里,把带领团队同事成长的好多办法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考验的无非还是对问题肯不肯动脑筋思考。我们在工作中尝到要实践 循环,那么在带领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在帮助孩子体会如何实践并从中看到坚持这么做的好处。在陪伴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由于专注投入,其实我们家长虽然也有些辛苦,但却提升了自身的心智,与其说是在面对孩子的软弱,不如说是在面对自己的软弱。在帮孩子克服困难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大步前进并成长了,感到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增强,因此面对工作的挑战也就更有信心。所以,我们一些家长在交流这些体会时都说,从带孩子中能学到太多东西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觉踏实而美好。带孩子和做工作一样,要注意节奏(快慢要有调解,不然就单调而乏味),要注意帮孩子排好优先级(训练抓大放小的能力,懂得捡西瓜而不是芝麻),要时刻帮孩子牢记自己遥远一点的目标是靠眼下的一天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来实现的,让她懂得围绕目标步步为营的重要性,但又并非斤斤计较。这些取舍的交流探讨都很有意思。棒!二十几岁的人觉得受到了一次再教育。一个小小小小的tip是孩子的视力一定要特别特别特别注意!我小时候眼睛不好,出生开始就各种看眼科,所以爸妈是严格禁止我看电视的,不限制且特别鼓励我读书。我也比较听话,但是还是读书读到高度近视。请一定不要让您家女儿养成诸如周末早晨窝在被窝读书,进厕所读书长时间不出来,交通工具上读书等等不良习惯。Yeka:嗯,谢谢提醒。一直不准在床上看书,厕所读物不少,但她知道蹲久了会得痔疮的坏处,所以会很快出厕所,这也是千百次的嘱咐后才有的习惯。不过,因为孩子知道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能满足阅读欲望,所以也就不会去抢在厕所的几分钟。再就是,她知道视力不佳的坏处,比如遇到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眼睛不好就会很吃亏——但这也是讲一次不够,得反复强调。而且爸爸还在家里安装了带灯箱的视力表经常检查她的视力。目前视力还不错,她个子高,坐在最后一排,但看黑板没问题,我们观察她平时看书,坐姿因为总有爸爸提醒,所以保持得很好。有的朋友看了这一篇回答就以为看到一对父母的育儿全景了,比如看到一个放满书的沙发就以为我们不爱整理家务了。其实,这沙发堆的总是新买的书(今年从年初到现在,我在亚马逊上已经下单284次,购书万元以上),然后再逐渐归类到家里的书柜上,有的旧书会送人或卖掉,新书放在架子上。我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有序与混乱不妨并行,一切有序和一切混乱都不可取,都是单调的源泉。人的精力有限,看到人家沙发上堆满书,也许至少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这家主妇真不行,连个沙发都弄不清爽,恐怕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一种是,这家主妇大概善于抓重点而不拘小节,不让自己陷入到于大局无碍、无足轻重的小事中。哈哈,我自认为是后者,不然,我恐怕天天都要和沙发搏斗,哪还有时间来知乎和大家交流。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能粗暴的一概而论,成人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在学习上当然不需要陪伴并且对此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儿童7岁上学,有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自觉性还不够( 此处不要扯什么家庭教育,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这时如果家长能够放弃琐碎的事情专心地陪着孩子一起学,孩子会很有安全感,并且对他竖立的榜样:我的父母也在专心地做一件事,就是陪我学习,孩子会很愉快。我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我的孩子在有妈妈陪伴的前提下,会学得更自信更扎实,所以我就会陪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疏导,培养他的独立,比如从一开始的做一题看一题,到后来的全部做完妈妈检查,到现在的做完了自己养成习惯先检查一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必须足够了解你的孩子,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它的一些普遍认知,不要陪孩子学习将来怎么办越来越辛苦不划算之类,都不会比你对孩子了解以及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究竟适应哪种方式更重要。独立思考,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并加以引导,这是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最近负责一个晚托班,先后带了四个孩子,也接触了不少家长,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前一直不理解一些家长为什么不把孩子送晚托班集中管理学习而是要全职妈妈,接手了才发现,目前的晚托状况确实对孩子发展很不利。晚托班一般比较小型,蛰居于办公楼的高层甚至居民楼内,老师数随学生数变化。以上海这边情况为例,每生每月辅导费是1200元,雇一个老师是3500元的话,三个孩子养一个老师,五个孩子雇一个老师,辅导机构都很难有钱赚,而这五个孩子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辅导起来已经很吃力了。学校门口难以租到适合做辅导的廉价房,他们一般选择几个学校的中间位置,对周围学校广泛撒网,招来的孩子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混乱一团,且不说需要好几个老师去不同学校接孩子,帮孩子扛书包,回到机构陪孩子吃喝拉撒之类,单单是课堂上面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孩子,就已经进入了上世纪农村的复式班。每个孩子五个作业算(事实上更多,我这里一年级的小女孩,每天作业包括:描红A4纸一页、英语抄写一页、默写生字二十个、阅读一篇、数学口算训练八十题、语文一课一练、数学一课一练),五个孩子就是25个作业,孩子都是贪玩的,每一个都要想办法去进入学习状态,还有课后习题和试卷要讲解,你觉得那些晚托老师有精力再帮孩子预习复习?一般大型的辅导机构喜欢做一对一辅导,朋友在深圳某机构做这方面的工作,收费因年级而不同,一年级的孩子100元/时,直到高二300元/时,也就是说家里有个一年级孩子,每天在辅导班呆两个小时,每月二十天,晚托费用是4000元,周末兴趣班费用另说……不敢往下算了。打着“为了孩子,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样的大旗,耗尽父母心血。不过,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一对一辅导算是最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主要就是个陪孩子做作业的人)。要么牺牲钱、要么牺牲孩子、要么牺牲你自己,看起来真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情。北上地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三点放学,可是放学之后呢?家庭教育跟不上啊,哪个父母下午三点能下班的?何况下了班也没时间或者能力去教育孩子啊!之前在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对面的三座高楼满满当当的辅导班把我吓到了,比学校还像学校,就是这群孩子,白天占学校的楼,学校的师资,晚上占校门外的楼,门外的老师。这难道不算浪费吗?把学校的楼闲置起来,在外面养一群盖楼的、发传单的、打电话招生的……而晚托班的老师呢?当时有个朋友在做辅导,每天十点去上班,几个老师一起做饭、接孩子午托、送孩子上学、下午开会、教学演练、再做饭、接孩子晚托辅导,一直工作到夜里十点,月薪1700元,你指着这些刚毕业,心比天高的姑娘每天在机构呆十二个小时,拿全市最低工资来爱你的孩子?好了好了,你们这些劳心劳力养孩子的家长们,这些问题我也解决不来,还是来和大家探讨下怎么陪孩子吧!昨天下午在校门口看到一个奶奶吼哭了自己孙子,还扬言要修理修理孩子他妈,因为每天孩子妈陪孩子做作业,把孩子陪出来拖沓的毛病,每天结束都快十点了……孩子从两点五十放学回家开始作业(边玩),一直到晚十点,这位母亲也真是很有耐性啊!不是这位奶奶说,这妈妈的陪伴真不如不陪。晚上我又和自己学生的家长聊到十点,发现不少问题。我这个学生这周刚被送过来,看到所有事物基本都是两句话,“这个东西很便宜”,“那个很贵的”,一到学习,就说自己笨、反应慢、说的激动了就用头撞墙或者桌子,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一个题做半分钟,语文不会拼音,阅读有困难,生字缺笔少划,看起来满身都是问题。然而,孩子哪里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都是父母或者老师啊,我最近在家也没什么事,就每天等其他孩子走了多陪这个孩子一个小时,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孩子很勤奋,生字默写前总喜欢让我在草稿纸上帮他先听写一遍!阅读有障碍孩子没有停下来不读,甚至我说读几个段落就可以,孩子还是坚持要读完整篇!口算题用手指着那个题目,他就会专注起来,三五秒完成!一开始的两天,我为了让他对生字记得牢,给他讲造字,结果这两天他几乎每个生字都要问我说怎么造出来的,有什么含义!比如昨晚的“家”“定”“学”,讲着讲着,他对人类的洞穴时期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呢,只是孩子一般能很快接受象形、会意,形声字也还可以,指事字就比较困难一点,需要慢慢来。他妈妈之前说,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托管,学习的事她从来没管过,又个急性子,动不动就吼,导致孩子现在比较不自信,成了老师钦定留下来的学生,甚至这妈妈告诉孩子,如果学校要孩子留级,他们就换学校!这么小,就让孩子有了一大堆需要去逃避的困难!急性子的妈妈我也见得多了,不把孩子当做发展中的人,不知道孩子的不足是需要今后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去完善的,动不动就吼两嗓子发泄,然后把问题推给孩子。这样,学校把责任推给家庭教育,家庭推给辅导机构,辅导机构是个赚钱的地方啊,孩子能批量生产还好,一个个来,它哪有心情管你家孩子的破事儿?唉,这一大堆,我是想说,孩子没问题,夫妻轮流,每天半个小时(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让孩子进入学习疲劳期),陪孩子作业肯定搞得定,至于怎么陪,你给孩子任务的同时,自己不要无所事事,让孩子给你也布置作业,或者自己给自己也安排学习任务。不要一直嚷嚷孩子,你烦孩子也听着累。之外再和孩子聊聊天,聊聊他的校园生活,聊聊他的动画,切记你的问题不要空洞,要言之有物,让孩子回答的时候有思考、有话说。基本就可以健康成长啦!
对我来说绝对可以的。绝对可以。我妈其实只上了两年小学。字都认不全。很多字还是跟我读书的时候一起学着认的。普通话是跟以前租在我们家的一个江西阿姨学的。不过我妈妈不知道为什么心算特别厉害。算盘打的超级溜。说起来。我外公也真是偏心。其他四个小孩都给读到高中。就就我妈只给读了两年小学。一度怀疑我妈一定不是我外公亲生的。记得那时候,刚认字的时候。学校布置的写字作业。我妈也会按着写一份。就是一个字写二十遍的作业。因为觉得妈妈跟着自己一起写。所以也比较认真吧。有个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如果如果别人看着你做,和你们一起做,效果是不一样的。就是觉得别人没在做事,我在做事我不想做。如果别人也在做,那我也做,就像以前读书的时候,如果是同桌突然感冒不用上课,自己也不想上,自己也想休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还是只是我个人是这样的?不过我妈妈跟我一起写作业,我还是很有积极性的。写完我吃个鸡蛋羹就要去爷爷那边练毛笔字了。我妈妈跟我爷爷关系不好。所以我妈妈不会过去。有一个好处就是,那时候暑假不是要练字么,就是那张半透明的字帖,基本上都是我妈写的。因为那时候我说我要练毛笔字。关于算数,我妈妈发明了一个特别牛逼的方法。可能我从小就比较贪财吧,对人民币露出赤裸裸的喜爱。所以我妈妈发明了一个用钱算的方法。方法是有点傻逼,但是那时候觉得只要想到人民币,我脑子就转的飞快。包括那时候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就是几张十块,几张一块的运算。还有一把一百等于两把五十等于十把十块等于二十把五块。虽然很傻逼,但是好像觉得一起学的日子还是很开心的。 我这里不是让大家帮小孩写作业,如果有空的话,跟小孩一起学习,跟小孩一起想办法。就算没有效率,也会让小孩更爱学习吧。
谢谢 的邀请!我来谈一些理论吧,供参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家长来说,孩子心理功能的培育,应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许多家长过多注重于让孩子有好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健全心理功能的培养,是很可惜的。决定成就及幸福感的,并非成绩或智商(虽然它们也很重要),而是性格。良好的性格,便是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的汇集。什么是优秀的心理品质?诸如:自控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建立和调节关系的能力、表达需求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形成和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等等,是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最初,孩子的情绪调节、冲动控制、需要满足,均由父母来替代的完成。所以一个怕黑的孩子,当能得到父母适当的安抚与陪伴,才能充分代谢与消化那些负面情绪;逐渐的,孩子具备了自我安抚的能力,这个能力使他们在黑暗环境中淡定下来。最初,孩子需要在父母及老师的肯定下才觉得自己是好的,一旦缺少了外界的肯定便自我怀疑;慢慢地,孩子能够发展出自我肯定的习惯,面对挫折与失败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糟糕,这代表孩子获得了一种平衡自尊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的获得,是一个转变性内化的过程(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的术语),父母从包办代替到逐渐撤离的过程中,使孩子经受了可以承受的挫折,慢慢地孩子便获得了相应的心理功能。从以上论述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的心理品质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品质。这似乎显得有些悲观主义了,现实当然并不完全支持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的可靠性却并不低。有些父母之所以要经常监督孩子的功课,恰恰是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缺少了外界的约束必然无法自控。另一些经常监督孩子功课的父母过多希望孩子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父母往往缺少理解他人的能力,放不下对孩子过多的期待,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孩子往往也会缺乏理解他人的心理能力。最初,父母是孩子监督的外在对象,如果这种监督的功能能够逐渐被孩子所内化(这离不开父母逐渐撤离的过程),才形成了相应的自控力。过多的监督而不撤离,
会使孩子依赖于被监督,形成了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离开了这样的关系,孩子便无法约束自己(这些人往往也未完成与父母的分离)。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优异,但在大学阶段,由于缺少外界的约束以及诸多分心的爱好(很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往往爱好广泛),导致他们无法完成现实的任务。这些学生往往在中小学阶段被父母严厉的监督,使他们依赖于被监督而无法自我监督,以至于大学的功课仍要在父母的监督之下才能完成。你说,这样的学生,即使智商发达爱好广泛,将来又能走多远呢?
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效果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问主也说了,有些情况下他人存在会提高工作效率,而某些时候则会减低效率,而真正的影响因素则在于存在的他人到底对当事人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我认为,如果陪伴着能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且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的话,则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是肯定的。那么,这种安全、舒适而激励的环境如何产生?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1、不评判、不指责的态度。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不用事无巨细紧盯着孩子,一有小问题就马上指出来,家长兴趣焦虑不安,看着孩子一个个错误,弄得比孩子还要着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其压力过大时甚至会让孩子放弃思考和探索;我时常发现家长在辅导孩子时,过快的速度、要求更快地理解、急迫的应答要求会让孩子的思考陷入停顿,孩子更关注的是家长的情绪反应,而不是积极思考问题;2、气氛一致。比如孩子做作业家长在旁边看书、或者安心工作,这样家长的存在能够和孩子的学习行为形成默契,关键是那种配合无间的氛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家长玩手机孩子做作业,以及家长看书孩子做作业之间的不同;在旁边辅导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时时观察自己的情绪感受,你的感受是温暖而安定的,还是焦躁而烦躁的,你的感受差不多就是你在陪伴孩子时的情绪氛围,如果你很安定,那么差不多孩子也会感受到安定,如果你很烦躁,那么差不多孩子也很烦躁。如果你觉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氛围已经不搭调了,那么稍微离开一下,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感受再回来;3、规则性的陪伴。有时候家长在场的情况下,整个氛围会比较骚乱,比如孩子会频繁问问题、家长会频繁指出问题、或者频繁对话,家长陪伴的时候需要警惕这一点,也就是你的存在是否会把孩子的学习思路割成碎片。比如孩子频繁问问题,你一定要告诉他等该项作业全部完成再问,这样可以保证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制定学习计划表单,比如每天回家先做什么、在做什么,特别是有常规的练习计划时,比如需要让孩子多练习一些口算、作文、说话等,可以把这些计划用大字写在墙上,孩子可以比较容易自己去看,而不是频繁来询问家长。也就是说,虽然家长在旁陪伴,也要尽量减少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而是让一切能按照计划进行着;4、人不在而心在。有时候家长一边做家务,孩子在一边做作业,也算是一种好的陪伴。关键对于孩子来说,内心有一个人在,比一个人真实存在更重要。我强烈建议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能做些比较有正能量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听音乐、画画、工作、家务事、照顾宠物之类的,而不是那些我们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看电视。所以,陪伴并不是你人在,而是你的心在,孩子知道你正在旁边,可以随时为他提供帮助,这就够了。5、年龄的差异:一个人单独做一件事情,实际上是需要有适应孤独的能力的,大部分孩子内心躁动不安,特别是长期被动教育下的孩子,独立面对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家长是需要陪伴的。其实有时候写作业听音乐、一起做作业什么的也是一种变相的寻求陪伴。这个就和我们一个人读书有点烦,到图书馆反而感觉很好一样。所以,家长的陪伴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养成独立的感觉,而每个孩子的年龄层次不同,生活经验 不同,他们的独立能力确实是有差异的,家长要默认这种差异,步子不要跨得太大。我的感觉是,一年级的大部分可能需要贴身陪伴,这个主要是一年级的作业特性造成的,很多作业都需要家长参与的,二年级的需要人在,而家长在旁边看书,三年级的可以做家务,偶尔过来看看,四年级的基本上可以一个人独立了。当然,这个仅是概率性的一家之言,大家不用太当真。
很多年以前有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成就。后来渐渐地变成了认为,情商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成就。可是监狱里的犯人,也有很多是高情商高智商的人,这怎么解释呢?于是人们渐渐发现,自控力才是对成就影响最大的因素。我就是自控力很差的儿童。小时候学琴,每次都要妈妈在身边盯着,还得事先讨价还价,练1个小时还是练1个半小时。放暑假,如果门口有小朋友在玩,我肯定放下作业要出去看两眼他们在玩什么。写作文要查资料,我就去翻我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然后就深深陷在里面忘记了要干嘛。总之,按我妈的话说,就是要“拿个鞭子赶着走”的娃。但是我的学习生涯,主要按照我们搬家,分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平房时期,我上小学和初中楼房时期,我上高中平房时期,我妈喜欢坐在我旁边看书,也不管我的作业,我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三。楼房时期,我有了自己的房间,门一关,我又是听广播,又是看漫画,又是读小说,作业经常拖到很晚才做完,而我妈还以为我学习用功刻苦,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41名。。。于是我的房门被命令不许关闭,我妈又开始坐在我旁边看书了。。。所以我认为,陪孩子做作业,只要陪,不要干涉,这就最好。大家各干各的,孩子也不会被打扰。能不能提高效率不好说,但至少比孩子一个人的时候要高,当然,是针对我这种自控力差的孩子而言。另外其实我觉得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其实是在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的晚自习。仿佛暗暗地有一种魔力,让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你追我赶,谁如果能在晚自习结束之前就交作业,那简直会被所有人膜拜。当然了,也让那些没抄到的同学暗自愤恨。。。完。
提供美国的一个研究做参考。内容来自KC实验室的今年1月,来自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社会学教授Keith Robinson和杜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Angel L.Harris发现却令人震惊。他们说,事实上大多数形式的父母参与,例如帮助孩子决定高中课程,或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甚至是联系学校看看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帮助提高孩子的表现。事实上,这些行为还有可能阻碍孩子更好的表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著成《破碎的指南针:孩子教育中的父母参与》一书。在研究中,他们衡量了超过60项父母参与孩子学业的指标,并且调查了从1980年代一直到2000年之后这30年间的美国家庭,并照顾到了各个种族、社会经济水平和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表现。他们并没有发现父母对孩子学业的参与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事实上他们还发现了更多的例子,是那些获得更高成就的孩子,其父母对他们学业的参与要少于其他孩子。科学家说,如果一定要说父母的参与和孩子的学业是有关系的,那也是成负面作用而不是正面的。例如,无论在什么种族什么文化,常规地在家庭作业上对孩子进行帮助看起来都没作用,甚至数据显示孩子会因此表现得更加糟糕。家长更加积极地见老师和校长,看起来也不是什么能帮助孩子的行为。他们说,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行为是父母可以做,并且对孩子学业有好处的,那这个清单也很短,只有三项:1、期望你的孩子上大学2、和你的孩子聊聊学校的情况3、为你的孩子要求适合的好老师他们说他们不是在否认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而是说传统的类似帮助作业这种方式是无效甚至有害的。他们说父母需要向孩子传递出学校和学习对孩子人生有价值这个观点,但传递这个观点并不需要用去频繁开家长会,或用检查作业这种方式表现出来。这两个研究者说,他们后续的研究会调查究竟父母在教育方面,究竟何种行为会更好更有效的帮助到孩子。那我们就只能希望他们能动作快点啦。
对于女儿学习,我从她很小起,就有一个模式。1.女儿做,我观察。先看孩子做,了解她的能力范围。学校里面的题目无法就是多角度的考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她在解题的时候就会反映出她各种能力的极限。我的作用就是负责了解她的各种软肋。2.我演示,她观察。如果遇到她不明确,不知道。或者能力差距过大的内容。我则负责演示。有的时候孩子忘记了或者不知道呵斥什么的最不好了。给她演示一遍对的即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骂她一顿,然后再让她去记着对的。那她脑袋里面就有一个强烈的我的可怕形象配合一个不太牢固的记忆。我直接给她一个对的解题过程,那她脑袋里面就是那个解题过程。如果遇到孩子教了一遍还记不起来。我就运用我对于大脑记忆的理解。给孩子暗示:“你脑袋里面已经有了。只是你现在把它调出来有些困难。再努力试试,能够调出来就说明它开始进入你的长时记忆了。”(这种暗示其实就是一种在潜意识里面告诉她用脑的方法。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动习得了)如果孩子实在不行,那就再给她输入一次演示,然后让她再调出一次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她就处于一个被动的需要的观察状态。次数多了加上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将其转为主动观察。3.她模仿,我辅助。在她初次模仿我的时候,我看重的是走完过程。过程再怎么难看都无所谓。让孩子形成一种不要卡在某个节点浪费时间的意识。完成之后,再重复几次。将流程走顺。然后开始玩花样。一般来说,无论语数外,我都会要求她尽可能多的写出不同的答案。鼓励她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和心思。了解她现在在受的是什么样的脑训练。这部分不是孩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还是需要父母在一边引导发散的。4.女儿做,我观察。在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对于现在学习的进程熟练了以后,我会让她独立完成几次。看看她的变化。自己的把控如何。而不是一直基于我的引导,而产生一种思维的依赖。给出她建立自我的空间。所以,现在一般来说都是女儿自己做作业,我要陪她作业的话由于第三个部分,我们往往会做很久。到后来有演化成,女儿出题,我在解题的情况:)(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就能够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和思路)PS:每个孩子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一点前提还是需要注意的。我自己也没有把握可以让一个男孩或者其它女孩一样可以这样学习。也许有些孩子会表现得更好,也许也会一团糟。所以,这个部分内容仅供参考。再补充一些内容:在这个模式之中其实也隐含了很多看不见的内容。比如,家长在整个过程之中情绪要保持平和稳定。不会因为孩子有些题目回答不出就开始散发负面情绪。亲子之间长期的稳定关系。孩子相信你,你信任孩子。孩子能否坦率的和你说她不会做,或者忘记了,而不会担心会被劈头盖脸的骂一顿或者看到你脸上丝毫失望的情绪。孩子本身的能力。每个孩子的专注力,短时记忆能力,自信等等的不同都会影响到这个流程的节奏。孩子能力好的,节奏可以快速而连贯。孩子能力弱的,那就需要放缓和适当暂定。不要变成最后家长拽着孩子学的态势。少的干扰。学习的时候,桌面清洁。除了家长和孩子,任何第三人都不要打断和干扰两人之间的互动。很多孩子的专注力的确很好,但是必要的清理干扰源还是很重要的。否则孩子就要在克服干扰的情况下学习和用脑。那就像电脑开了一个多余后台程序。多少还是有影响的。
在陪孩子做作业这个问题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有非常好的分析,它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我个人十分喜欢这本书,并推荐给我身边所有有孩子的朋友。以下是书中的有关陪孩子做作业的内容,如果大家喜欢,请一定要购买此书1.“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孩子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它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能带来此后一连串的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放弃自己的一些活动,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  家长们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盯着,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时地过来,先了解一下要写什么,再不时地过来看看写得怎样,最后还要细心地检查。无论何种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全程参与,从头关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吗?我认为不需要。  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等要求。但我们没那样做。我们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这个时间只有一周,后来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圆圆对写作业感到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那神情就像对待刚买回来的一个洋娃娃似的。时间稍长,她就失去新鲜感了。回家就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当我们发现已经有好几天,圆圆都是需要我们提醒才去做作业时,就决定以后连提醒这句话也省了。我和她爸爸达成默契,我们装作完全忘掉写作业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乱了。有一天回家后,她一直没写作业。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又看会儿电视。到了已洗脸刷牙,躺床上要睡觉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着急了,但我们一直装着没注意她的作业问题。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神情,说: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  我们说这话时,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啊,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圆圆停止了哭泣。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了不少。  她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这时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圆圆当时已困了,她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我赶快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圆圆当时面临的不外乎这几种选择。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学前班或幼儿园布置作业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他是不会同意不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让他不会随便放弃作业。  圆圆当时虽然想睡觉,但可能是她觉得不写完心里总有个事,不舒服,就说要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从书包中掏出书本,说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写,要到客厅写,可能是觉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觉的愿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没说什么,只给她找个小凳,让她到茶几上写,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过了一小会儿我们也该睡了,洗漱完后,我过来看了一下圆圆。她刚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房间睡觉吧。  平时她睡得早,都是我们送她进房间。这时,她抬起头,有些嫉妒地说,为什么你们大人就没有作业,就是小孩有作业!我们被逗笑了,说我们其实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都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要按时完成。并说我们可不愿意没作业,没作业就下岗了。写作业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实也明白,就不用给她讲了。我们又亲亲她的小脸蛋,像平时一样愉快地跟她打过招呼,就回自己房间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厅写作业。  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圆圆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接下来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淡淡地告诉她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早早把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一点就透,即使对小孩子,也毋须多说。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就又开始在写作业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记写作业大约十天,圆圆又一次忘了写作业。  本来那天准备睡觉的时间就比平时晚,她想起来作业忘了写,说今天的作业还留得多,得写好长时间,说着又愁得要哭。我们还是采取和前一次大体相同的方法,宽慰过她,就把她一人留在书桌前,我们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不忍心,觉得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那样会有几个坏处,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他,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好的脾气,我一看见孩子没写作业,火气就上来了。那么,我要说,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圆圆确实写得比较晚了,我们一直竖起耳朵听她的动静,到她睡觉时都快十二点了。很心疼她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她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我们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圆圆自觉意识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圆圆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她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写得很快。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  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要应该抓紧时间,应该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  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按点学习的习惯。“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在给他制造麻烦。  很多媒体、教师或“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这种说法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他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是,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也没有好处。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所以“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麻将,确实也没时间没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都不管,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  『特别提示』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做作业慢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