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素管材中用的是聚丙烯腈铵盐基碳纤维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现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介绍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国际碳纤维产业的情况和我国碳纤维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论文网 /2/view-3562317.htm  关键词:PAN碳纤维 复合材料 应用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AN Carbon Fiber  Zhao Xiao-li ,Wang Li-juan  Xi’an Carbon Materials Company Limited, Xi’an, Shaanxi 710025, P. R.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AN carbon fiber in home and abroad were introduced mainly.  KeyWords: PAN carbon fiber, the research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PAN碳纤维是一种新型非金属材料。它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传热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异性能。既可以作为结构材料承载负荷,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因此,近年来碳纤维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在航空、航天、汽车、风力发电、建筑、电子、体育运动器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  一、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1959年聚丙烯腈碳纤维首先由日本的进腾昭南研制成功,1963年英国皇家航空研究中心在纤维处理过程中施加张力进行牵伸,制得高性能碳纤维。1967年日本东丽公司结合英美的技术,于1971年建成12t/a的生产线,20世纪80年代,碳纤维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性能得到了迅速提高,30多年来,东丽公司开发出了系列碳纤维,如高强型碳纤维T300、T400、T700、T800、T1000;高模量石墨纤维M40;高强高模型碳纤维M40J、M50J等,代表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实验室已经能够制得9.03GPa的碳纤维,但是距碳纤维的理论强度180GPa还有很大的差距。  世界上聚丙烯腈碳纤维的生产,目前已经分化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大丝束碳纤维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小丝束两大类[3]。日本东丽Toray、东邦Toho、三菱人丝Mitsubishi、德国SGL、美国Hexcel、Cytec和Zoltek是世界七大碳纤维制造商。表1为碳纤维生产商按丝束分类及产能列表[4],从表1中可见,小丝束与大丝束产能比大约为 3:1。  如表1所示,国际上六大碳纤维生产厂家虽然采用不同的工艺路线,但都可生产出相当于日本东丽T700/T800的碳纤维。尤其是Hercules公司采用硫氰酸钠(NaSCN)为溶剂,可生产出中模高强型碳纤维IM7、IM8等,大量应用于美国的军事工业。这说明工艺路线并不是碳纤维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是碳纤维落后的主要原因。  碳纤维的生产销售占全球碳纤维市场总和的78%,垄断并左右着全球市场,占据小丝束碳纤维产业界霸主的地位。表3东丽公司碳纤维产品及性能列表。  日本是小丝束碳纤维生产大家,并于1980年末期扩展至法国、美国、德国、英国等,合作建立子公司。美国的两大碳纤维公司Cytec和Hexcel,于1980年中后期通过和日本进行技术交流和合资,建立了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目前,军工用小丝束碳纤维90%都由日美两国掌握,全面限制对中国的出口。  2008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量为3.5万吨,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量将为5.65万吨,专家预测世界碳纤维产量以每年7.7%左右的速度增长,但碳纤维消费的增长更快,达10.2%。因此,在2012年前,国际碳纤维仍是供不应求的局面。表4 年全球PAN基碳纤维的生产商及产能预测。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于1962年开始研究PAN基碳纤维,几乎与日本同步。1962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李仍元研究员和沈阳金属所张名大研究员开始协作碳纤维研制,金属所以粘胶丝为原丝,长春应化所以PAN为原丝,1966年起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树脂厂也加入了PAN基原丝的研制。1975年11月,由原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我国  第一次碳纤维会议,简称“7511”会议,会议目的是研究解决导弹、火箭、飞机、卫星等急需的防热材料和结构材料,首先要解决XXXX型号头部急需的防热材料。“7511”会议制定了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10年发展规划,在国产碳纤维的发展上具有历程碑的意义。  1976年,中科院煤化所建成我国第一条PAN基碳纤维扩大试验生产线,国内称为高强I型碳纤维(相当于T200)。我国1980年开始研制高强II型碳纤维(相当于T300),先后有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吉化研究院合成树脂厂、吉林炭素厂等建成中试生产线。表5总结了国内碳纤维厂家原丝及碳纤维研制和技术水平情况,可看出国外所采用的溶剂体系国内都有研发,但由于条块分割的体制、投资严重不足和分散、重视实验研究而忽略工程化等种种原因,碳纤维的研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说明溶剂体系也不是目前我国碳纤维水平整体落后的主要原因,装备对技术的实现能力、工艺控制与实现能力、质量检测与保证能力是制约我国碳纤维工程化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多年来,国产碳纤维仍徘徊在T300以下的水平,存在纤维性能低、毛丝、性能分散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且无表面处理技术,仅能用作烧蚀材料。而且关键的原丝技术仍依赖于进口(先是英国考陶尔兹,后是日本旭化成,美国Cytec),只能满足国内少量的军工行业烧蚀材料的需求,其余工业应用和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应用碳纤维则需要大量进口。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将碳纤维列为国家级战略材料,在近几个五年新材料发展计划中均为重点支持的首位。“十五”期间,由科技部组织,投入约1亿元资金,以“863”高科技重大项目的形式在全国3个科研单位(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及山东大学)同时展开带有竞争性质的技术攻关,碳纤维实验线的拉伸强度在4700MPa(1k)左右,已接近T700级的指标。“十五”末期,国防科工委组织了航天七○三所、中石油吉化分公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进行军工用T300碳纤维工程化技术攻关,分别在吉林和扬州建成了10吨级及20吨级T300级碳纤维中试工程化线,实现了宇航级T300碳纤维工程化小批量稳定制备技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达到了东丽宇航级T300碳纤维水平,提供满足军工部门使用要求的T300级1k、3k碳纤维。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究进展--《现代纺织技术》2011年03期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目前PAN基碳纤维的生产工艺——聚合、纺丝和预氧化、碳化及关键控制指标,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碳纤维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以及碳纤维的应用领域。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Q342.742【正文快照】: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X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事,体育休闲用品,压力容器,汽车飞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季保华;王成国;王延相;白玉俊;贾文杰;;[J];合成纤维工业;2006年01期
林凤崎;徐樑华;李常清;姚红;;[J];合成纤维工业;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延相,董学梅,焦培明,王成国,季保华,何东新;[J];材料导报;2003年04期
王延相,王成国,朱波,季保华,何东新,王强;[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张旺玺,王艳芝,蔡华苏,李木森;[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王延相,王成国,马勇,董雪梅,何东新,刘玉先;[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3年01期
王艳芝,谢再芳;[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1年02期
王延相,王成国,蔡华甦,马勇,董雪梅;[J];合成纤维;2002年05期
陈一民;何斌;;[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2期
王延相,何东新;[J];金山油化纤;2004年04期
王延相,王成国,朱波,蔡华甦,董学梅;[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1期
王成国;白玉俊;于美杰;朱波;;[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素娟;陈水挟;张其坤;李培源;韦晓群;刘志平;黄伟鹏;;[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杨勇新;耿向明;岳清瑞;才鹏;赵颜;郭春红;孙九霄;;[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李同起;王俊山;胡子君;王成扬;;[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建军;[D];山东大学;2007年
葛曷一;[D];山东大学;2007年
何东新;[D];山东大学;2005年
徐海萍;[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崔传生;[D];山东大学;2006年
陈娟;[D];山东大学;2006年
杨永珍;[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占甫;[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蔚虹;[D];湖南大学;2004年
王强;[D];山东大学;2006年
刘焕章;[D];山东大学;2007年
杨茂伟;[D];山东大学;2007年
王艳飞;[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贾文杰;[D];山东大学;2005年
杜玉兵;[D];河海大学;2006年
段小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卢小雨;[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左向春;[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美杰;[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冀克俭,邓卫华,陈刚,邵鸿飞,张以河,刘元俊,毛如增,汪信,陆路德,杨绪杰;[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5期
侯震伟,陈立新,王庆瑞;[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贾玲,周丽绘,薛志云,齐会民,胡福增;[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郭云霞,刘杰,梁节英;[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黄祖飞,王春忠,魏英进,徐跃,高忠民,华中,陈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杜慷慨,林志勇;[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张明,孟繁玲,孟昭富;[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徐跃,李向山;[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01期
吕永根,杨常玲,翟磊,李永红,吕春祥,贺福,凌立成;[J];新型炭材料;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薛峰;;[J];东北之窗;2011年16期
;[J];江苏氯碱;2011年04期
;[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12期
季春晓;刘礼华;曹文娟;;[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1年02期
;[J];合成纤维;2011年08期
赵稼祥;;[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6期
韩笑;徐国财;姚宝慧;张宏艳;;[J];安徽化工;2011年04期
;[J];江苏纺织;2011年05期
;[J];中国建材;2011年08期
余黎明;;[J];新材料产业;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营;林日嘉;吴清华;陈水挟;;[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亮;[N];平凉日报;2011年
一峰;[N];中国建材报;2011年
古文洪;[N];中国化工报;2009年
方尚俊 通讯员
封世超;[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赵汉;[N];中国建材报;2008年
陶静媛 记者
张茁;[N];吉林日报;2009年
王志恒 郭刚
刘艺杰;[N];西部时报;2009年
陶静媛;[N];中国纺织报;2009年
徐红卫 通讯员
严维新;[N];中国工业报;2010年
刘平昌 通讯员
刘燕;[N];中国化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凯;[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王启芬;[D];山东大学;2010年
黄征青;[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赵亚奇;[D];山东大学;2010年
石卿;[D];天津大学;2010年
余阳;[D];东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怀玉;[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杨策宇;[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纪高宁;[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仇群仁;[D];南通大学;2010年
刘峰钰;[D];山东大学;2011年
吕红红;[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卢伟;[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王亮;[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王统帅;[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昌志龙;[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91浅谈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1浅谈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第17卷第5期2009年10月;非织造布;Nonwovens;VoL17,No.5Oct,2009;高新玲,杨新颖,裴志强;(辽宁天维纺织研究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摘要:介绍了国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概况,说明;及应对措施;关键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概况;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TQ34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l前言;比铝还要轻,比钢
第17卷第5期2009年10月非织造布NonwovensVoL17,No.5Oct,2009高新玲,杨新颖,裴志强(辽宁天维纺织研究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16)摘要:介绍了国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概况,说明了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关键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概况;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TQ34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054(2009)05-0021-04l前言比铝还要轻,比钢还要硬,比重是铁的1/4,强度是铁的lO倍,这就是世界范围内炙手可热、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高科技材料碳纤维(CF)。碳纤维(CF)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PAN纤维生产进行技术改进。随后英国考陶尔公司(Courtaulds)利用这项技术开始生产高强度、高模量Ⅳ蚪基碳纤维。1969年,日本东丽公司研究成功特殊的单体共聚PAN基碳纤维,结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Carbide)的碳化技术,生产出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此后,美国、法国、德国也都引进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的纤维,特别是在20000C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碳材料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是其他主要结构材料(金属及其合金)所无法比拟的。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碳纤维还兼具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x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q1或开发了PAN原丝及碳纤维的生产。原苏联开始主要研究以人造丝为原料制造碳纤维,后转向PAN基碳纤维。另外,印度、南斯拉夫、以色列、韩国也在以PAN原丝制取碳纤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制工作。日本东丽公司的碳纤维研发与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许多以PAN纤维为原料制造碳纤维的厂家在原料供应及碳纤维的生产、供销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与竞争,促进了PAN基碳纤维工业的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Ⅳ心基碳纤维性能优越,应用领域2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概况u2.1世界碳纤维发展概况1959年日本人进藤昭男发明了用聚丙烯腈(PAN)原丝生产碳纤维的方法。1962年,日本东丽公司开始生产,之后又积极研制用于生产碳纤维的专用优质原丝,并于1967年成功生产1300PAN.一CF。同时,英国皇家航空研究所的Watt等人对日益扩展。目前世界PAN基碳纤维已进入发展旺盛的成熟期,主要表现为:(1)PAN基碳纤维产量急剧提高,生产规模大型化,产品价格下降;(2)PAN基碳纤维生产工艺、设备、技术不断改进,碳纤维性能不断提高,例如日本东丽公司已开发出高强型T1000系列碳纤维,其抗拉模量为295GPa,拉伸强度达7.05GPa,而其高强高模MSJ型抗拉模量达640GPa,抗拉强度为3.62GPa;(3)应用范围从少数高科技领域、军事部门扩展到整个工业民用的各个部门。收稿日期:2009-02-11作者简介:高新玲(1980一),女,2003年毕业于大连轻工业学院材料加工专业,硕士,现主要从事非织造布、碳纤维及其制品的工艺研发工作,工程师。万方数据非织造布第17卷第5期目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量约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90%,生产能力约为31565t/a,其中小丝束碳纤维约为23165t/a,占73.4%,大丝束碳纤维约为8400t/a,占26.6%。日本有三家大公司从事碳纤维的生产、研究和开发,东丽公司、东邦人造丝公司和三菱人造丝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日本东丽、东邦和三菱三家公司的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合计为17500t/a,占世界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总能力的75.5%,基本控制了世界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的生产。在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方面,世界总生产能力为8400t/a,福塔菲尔(Fort―afil)、卓尔泰克(Zohek)、阿尔迪拉(Aldila)、爱斯奇爱尔(SGL)等四家公司垄断了世界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其中福塔菲尔公司为3500t/a,占世界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总生产能力的41.7%,居世界的首位。美国是碳纤维生产大国,更是消费大国,世界碳纤维40%以上的市场在美国。美国1996年碳纤维生产能力约为4500t,其中卓尔泰克(ZOLTEK)公司1997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亚平伦城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建了5条碳纤维生产线,1997年的总生产能力达3OOOt左右,一跃成为世界上生产碳纤维的最大集团之一。目前,美国正在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五大新市场,即清洁能源车辆、土木建筑工程、近海油田勘探和生产、风力发电机大型叶片、高尔夫球杆和球拍。这是推动美国和世界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发展的动力。随着碳纤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下降,在增强木材、机械和电器零部件、新型电极材料乃至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必将迅速扩大。除日美之外,德国、英国和韩国也具有一定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能力。据预测,今后lO年世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需求量将稳定高速增长。2.2国内碳纤维发展概况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碳纤维,历经近40年的漫长历程。在此期间,由于国外把碳纤维生产技术列人禁运之列,严格控制封锁,制约了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无到有,逐步建成了碳纤维的工业雏型,20世纪70年代初突破连续化工艺,1976年在中万方数据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条PAN基碳纤维扩大试验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t/a;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高强型碳纤维的研究,于1998年建成一条新的中试生产线,规模为40t/a。“九五”以来,我国碳纤维的发展经历了规模不大的技术引进及碳纤维民用制品领域的拓展,在生产规模及产品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些高等院校,如北京化工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等也相继开展了CF研究。面对国外在技术、设备、品种和性能等方面激烈竞争、迅速发展的局面,我国碳纤维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无论产量、质量均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目前国内小规模PAN基碳纤维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十余家,最大生产企业为吉化公司,生产能力lOOt/a;现有装置生产总能力号称300t/a,实际年产量不足100t。目前制约我国碳纤维发展的首要原因是PAN原丝质量不过关,其它原因还有生产技术及设备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纤维需求与Et俱增,虽然国际上一些公司1’300级原丝和碳纤维产品对我国开始解冻,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生产是关系到国防建设的高科技技术,必须立足国内。碳纤维已被列为国家化纤行业重点扶持的新产品,研制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碳纤维,满足军工和民用产品的需求,扭转大量进口的局面,是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国内有多家企业拟建或正在建设碳纤维生产装置,如安徽蚌埠灯芯绒集团与华源集团合作建设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一期500t/aPAN原丝和200t/a碳纤维工程,总投资超过2亿元,PAN原丝采用亚砜一步法,技术由国外引进,产品以12K的B00级碳纤维为主导产品,并准备引进成熟的预浸料生产线。华皖碳纤维公司二期建设规模将使碳纤维产量达到400t/a,下游产品亦列入规划。此外,山东、浙江、广西等地也有拟建碳纤维生产线的计划。我国生产企业尚未掌握碳纤维产业化生产技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条产业化规模的碳纤维生产线,小批量生产主要来自几家科研单位,如山西煤化所、上海合纤所、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已将碳纤维技术的产业化进3我国发展碳纤维产业存在的问题2009年(总第75期)高新玲,杨新颖,裴志强:浅谈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23程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稳定的耶00(碳纤维质量等级指标)产业化,达到3000t/a的产量,完成,1700的中试和,I'800的实验室研究,为“十一五”,I'800的产业化做准备。依据中石化吉化研究院的信息,2006年我国主要PAN基碳纤维生产厂家约12家,产能约1310t/a,但设备运转率很低,实际产量只有40余t/a(1K一12K)。随着全球CF市场及需求量的普遍看涨,国内还有十几家在建或拟建的CF项目,产能在l400一l600t/a左右。国内碳纤维及其增强材料的使用面很窄,应用研究和开发水平还很低。目前主要应用于运动与休闲领域,诸如高尔夫球杆、垂钓用具、网球拍、自行车构架等;产业用方面仅在纺织配件、建筑工程中少量使用‘31。专家认为,制约我国碳纤维发展的又一“瓶颈”是聚丙烯腈原丝质量不过关。聚丙烯腈原丝不仅影响碳纤维的质量,而且影响其产量和生产成本。对于现代化碳纤维生产线,如果原丝质量低劣、彼此性能差异较大,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毛丝缠结,甚至发生断丝,很难稳定生产。对于质量好的原丝,用2.2kg左右的原丝可生产出1蚝碳纤维;而质量差的原丝则需2.5kg甚至更高,这必然加大生产成本,而原丝成本占碳纤维生产成本的50%~65%。所以,原丝的质量不仅可以左右碳纤维的性能,而且也制约着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能力。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突破性地启动碳纤维及原丝两条生产线,将在我国碳纤维生产、市场销售中起重要作用‘4。。4我国发展碳纤维产业的应对措施4.1尽快掌握核心技术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长、技术关键点多,是多学科、多技术的集成,发展我国的碳纤维工业,当前首先要解决工程化问题。可采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办法,尽快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在工程实践和生产实践中锻炼人才,积累经验,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真正掌握核心技术。首先必须解决原丝质量问题,同时还需要加强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设备及表面处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在熟练掌握碳纤维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碳纤维原材万方数据料原丝生产上取得突破,发展高质量的上游产品生产线,保证碳纤维生产稳定、高质。4.2降低生产成本价格是制约碳纤维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上碳纤维生产厂商都在致力于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许多工业应用才有实用价值。为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才能带来碳纤维工业的高速发展。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有降低碳纤维用原丝成本及新型节能技术及装备的采用等。4.3加强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碳纤维很少直接使用,大多是经深加工制成中间产物或复合材料后使用。为此,应大力开展应用研究,扩大使用范围,形成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通过上下游产业共同努力,促使我国碳纤维产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逐步建立健全碳纤维工业生产及应用研发体系,立足自身,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密切关注国际上著名碳纤维生产厂商技术发展进程,借鉴其发展经验,加快发展步伐,努力缩小差距。现阶段应用研究应重点着力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相应标准的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表征、质量控制与保证,复合材料的修补技术、回收使用技术等。实现原丝制备和碳纤维生产一体化原丝品质直接影响CF性能的稳定性以及企业对碳纤维品质和生产成本的控制。国外一些知名的碳纤维公司,如东丽、东邦和三菱人造丝公司等均拥有自己配套的原丝生产装置;我国PAN基碳纤维在原丝制备方面拥有多种工艺和生产实践经验,可供选择的空间较大。最近有信息透露,原美国杜邦公司专家KennethWilkinson先生开发了新的PAN―CF工艺,该工艺使用了专门的催化剂与添加剂,促进了碳化交链和取向过程,使氧化时间缩短了1/3一l/5,大大降低了纤维的制造成本。政府应加大投入,实行税收与信贷倾斜政策,鼓励碳纤维生产企业、原料生产企业和有实力的投资企业,在碳纤维产业上下功夫,多渠道吸纳资金。华皖有限公司碳纤维项目2.3亿元的投资中,国家开发银行给予贷款12880万元,其余为企业自筹。碳纤维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投入高、成本高,作为走在前端的“试验者”,一旦遇上技术及生产上的突发难题,风险极大,很难有财力进行补救,更谈不上扩4.44.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非织造布第17卷第5期大生产、加大研发力度了。而试验型企业的成功与否,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加大对碳纤维产业,特别是走在前面的开拓性企业财力上的倾斜力度。品质的要求非常严格。客观地说,企业应量力而行,行业也应发出明确的信息,引导企业正确投资,使我国碳纤维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1]钱伯章.国内外碳纤维市场分析[J].化工新型材科,2007,(5):19~27.5结语近年来,国际碳纤维市场发展迅速,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给我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我国碳纤维行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持续投入,而且其应用领域对产品[2]毕鸿章.信息动态[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6,(6):46―52.[3]前田丰,罗益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用途开发和新市场[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7,(3):19―24.[4】刘卫.PAN基碳纤维发展刻不容缓[N].中国化工报,2002.DiscussingaboutDevelopmentSituationandExistProblemofPolyacrylonitrilebasedCarbonFiberinChinaGAOXin―ling,YANGXin-ying,PEIZhi-qiang(LiaoningTianweiTextileResearch&ArchitecturalDesignGroupCo.,LTD)Abstract:DevelopmentsituationofpolyaerylonitrilebasedcarbonfiberinChinaisintroducedinthepaper.ExistproblemsofChinacarbonfiberindustryandrelatedreplymeasuresareexplained.Keywords:Polyacrylonitrilebasedcarbonfiber;Development;Situation;Problem;Measure2010年《纺织导报》征订启事《纺织导报》杂志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管、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的导向性科技期刊,旨在对纺织技术发展动态进行深度的报道和分析,对科技政策和产业规则进行权威的解读,是了解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科技政策与发展思路趋向的风向标,是帮助行业与企业决策者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过程中把握纺织技术现状以及技术市场脉络的重要窗口。《纺织导报》杂志一直是传递世界纺织技术发展趋势的主流媒体,也是纺织业界创新观点交流的平台,是反映纺织技术与设备市场各类参与者重要动向的观察者,是纺织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必读刊物。订阅须知邮发代号:82―908每月8日出版,大16开,96页,全铜版纸彩色精美印刷全年12期,每期15元,全年定价180元。联系方式电话:010―85229079、85229746传真:010―85229747联系人:郑爱明网址:www.texleader.tom.caE―mail:service@texleader.com.cn地址:北京市东长安街12号中国纺织信息中心(100742)一一《p一―啼柑_一一一―屯一一《s一――、―、―电掣。一《s、―、―电―岛叫―神卞商啐―姆睁柑《p一一护一扩《o、―、―、―气―气一一。t^_p、≯乜≯、6产吣9、69、a,、尘pu≯也’、69^6'}咕,^d≯xb,^sp、^p毡户qpupq―、。产、s―、jPqP、jpq产毡―、妒q≯k毡,、pq声q妒崎p、喝p、畸,、哂≯、萨喝P、p《林产化学与工业》征订启事《林产化学与工业》(双月刊)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主办,为全国林产化工行业的学术类期刊。报道范围是可再生的木质和非木质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加工与利用,包括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和生物质材料等,主要包括植物资源的热转化、热化学转化和活性炭.木材化学和制浆造纸,生物质原料水解,松脂及松香、松节油,植物多酚,林产香料、油脂、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木工胶黏剂,树木寄生产物以及其他森林天然产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大16开,定价:国内¥15.00元,全年90.00元;国外¥15.00元。本刊刊号:ISSN0253―2417,CN32一1149/S。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28―59;国外发行代号:Q5941。地址:210042江苏省南京市锁金五村16号林产化工研究所内电话:(025)85482493万方数据浅谈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高新玲, 杨新颖, 裴志强, GAO Xin-ling, YANG Xin-ying, PEI Zhi-qiang辽宁天维纺织研究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16非织造布NONWOVENS) 参考文献(4条) 1.刘卫 PAN基碳纤维发展刻不容缓 20022.前田丰;罗益锋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用途开发和新市场 .毕鸿章 信息动态[期刊论文]-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钱伯章 国内外碳纤维市场分析[期刊论文]-化工新型材料 2007(05)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fzzb.aspx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91浅谈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等内容。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能源/化工_...1976 年在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条...实际年产量仅为 40 多吨,无论是质量和规模 与...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简介及其发展概况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关于聚丙烯腈碳纤维简介的...以及分析我国碳纤维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且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浅谈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5页 免费 聚丙烯腈... 聚丙烯腈的研究现状 4页 免费 聚丙烯腈纤维的发展_...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   浅谈我国碳纤维产业的现状... 2页 1财富值 碳... 但盲目 发展低于档次品类存在很大风险, 尤其现有...以 Polyacrylonitrile 聚丙烯腈为原料, 经过氧化与数千...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碳 纤维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碳纤维...但在隔绝氧的情况下,使用温度可大大提高到 1500℃...三、PAN 基碳纤维的制备无论均聚或共聚的聚丙烯腈...   中国碳纤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能源/化工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一、碳纤维简介二、碳纤维用途三、我国碳纤维发展史五、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现况六、碳纤维消费与...  高性能碳纤维,使日本成为碳纤 维大国,无论质量还是...3.2国内发展 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始于20...3.3存在问题和差距 一是国内 PAN 碳纤维总生产...   浅谈我国碳纤维产业的现状... 2页 1财富值...3.2 国内发展 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始于...3.3 存在问题和差距 一是国内 PAN 碳纤维总生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聚丙烯腈铵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