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是几级保护动物的描写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野生岩羊驯化对山羊圈养的启示
建昌黑山羊等山羊实施圈养有较大的难度,山羊皆有喜好散牧、野性较强的特点,圈养会导致其产生应激性综合症,综合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而山羊养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全国各地皆在努力推进山羊规模化养殖,迫切需要解决山羊实施圈养的难题.结合野生岩羊驯养成功的案例,本文通过驯化岩羊的经验和启示,叙述如何实行山羊圈养的实用技术.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会理县爱民乡畜牧兽医站 61510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岩羊在等狼回来》的那些事
两年前出版的书了,今天我拿到了国家科技部颁发的获奖证书,就来这篇博客上补几句,再发上微信。
《岩羊在等狼回来》这本书,我和辛夷主编,2014年6月出版,当年获得冰心图书奖,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全国一共50部入选),真是事先没有想到的。
鸟友们多年跑野外的一些收获,集结成一本书,可以在国家级的评奖中有一席之地,祝贺所有一起付出的鸟友同仁!也要感谢新世纪出版社和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出版社的眼光和责编的较真,是这本书成为精品能够获奖的关键。鸟友去野外喜欢写随笔的不少,但是真要出书,考虑市场需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修改自己的随笔,使之更有针对性,这是必须的。我自己当编辑,深有体会!两年前写的博客介绍了一些其中故事,今天重新发上微信,就算继续推销吧。也希望能有时间继续编写自然类书籍,使我们的野外收获能与更多人分享。(日补记,刚好今天还是世界读书日)
《岩羊在等狼回来》的那些事
这些日子没顾得上在博客说的一件事,是《岩羊在等狼回来》的出版。今天终于有空写一点,也是应该写的。
先看下封面。封面由出版社去设计,我跟辛夷都没什么意见,感觉挺好。但印出来发现:封底的评语黑字,我这个眼睛基本看不清,封面封底折进去的作者简介同样看不清。出版社编辑也始料未及。不知道第二次印刷能不能有所改善。那要等卖光了第一批,才会加印,才有改的可能。
言归正传。
这本书里,一共收了55篇文章,我自己署名的30篇,辛夷署名15篇,其他还有9位作者为这本书贡献了文章。而图片作者,多达60多位。出版社给每个作者送一本书,这两天我正在加紧寄书中。可惜,这一版的作者名单中,漏了土司的名字,他是黑颈鹤那张图的作者,赖我一时懒惰没多问,该打。下次加印一定补上,出版社编辑已经记录在案。
这本书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这家出版社在广州,一年前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观鸟日记》,据说销量不错,所以编辑想找更多作者来继续这个“自然观察”系列,雷鸟就推荐他们来找我。自然教育类的图书现在在中国大陆逐渐有市场,跟各地鸟会鸟友坚持观鸟推广有密切关系。很早前,至少10年前,有个热门杂志的主编问我,如果创办观鸟期刊,能有多少读者?能有多大市场?我说,我先不考虑那个,我先考虑有多少作者,有没有编者。那时,能够写观鸟文章的人凤毛麟角,办一个观鸟期刊,拿什么去填满几十上百页的版面?硬要出还不是抄来抄去,怎么可能给读者好东西看。10年过去,正式的市场化观鸟期刊还没有在中国出现,而与观鸟相关,由观鸟人写作的图书,开始进入市场,应该说,是一个不简单的变化。我们最初的一帮鸟友和指导老师,以及逐渐加入这个队伍的鸟友们,大家共同努力,培养了观鸟与自然类图书的作者、编者,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也影响了图书出版界的编辑,慢慢形成与扩大着自然观察类图书的市场,才有《我的第一本观鸟日记》,才有《岩羊在等狼回来》。《中国鸟类图鉴》便携版也是在这种大气候下诞生的。
然而,从我自己来说,观鸟16年,不论是公私兼顾还是专程观鸟,不论是走马观花还是反复拜访,已经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举过望远镜,只有这样的积累,才可能写点东西出来吧。即使这样,出版社编辑还总是问我,为什么这里、那里只有问号,没有结论?我说,自然的奥秘,还有许多没弄清楚的,我只能提问。要知道,能提问,就是非常的进步了。经过仔细的自然观察,我们能够知道自然界、动植物不是人类完全弄懂了的,才会有敬畏之心与感佩之情,也才有探索的愿望,这不正是想传达给小读者的么?
虽然跑了那么多地方,真到要出书,还是有点捉襟见肘。幸亏拉上了辛夷,再有五色墨、村长、红隼、核心、胖李、刁民、信天翁等一批鸟友帮忙,才在这个专辑中,写到了50个自然保护区,能有个比较全的覆盖面。只是实在短时间内弄不出新疆西藏的文章,对那边的保护区了解太少了,只能以后再说。还漏了山西,“晋善晋美”,我却从没好好去看过鸟,这个省份以后要补课。
为什么不是专门的观鸟内容,而是花鸟鱼虫什么物种都有的保护区专辑?一方面,《我的第一本观鸟日记》写鸟已经不少,出版社想换换样;再整一大本全是鸟的,尤其是给小孩子看的,要回答、解决的问题太多,我也难以驾驭。二方面,自然保护区是个出版社没碰过的题材(估计青少年的图书市场上也是第一回),最初拿去的几篇稿子,兴安岭上落叶松、吃松子儿的啄木鸟、风中的绿绒蒿、大树蛙的恋爱季,他们觉得很有新鲜感,知识丰富而新颖,就定下这个选题了。加上辛夷是个多面手,她的加盟使内容大大地多样化,而且南方北方的保护区,我俩互补,再约几篇稿子填补省份空白、物种空白,就显得琳琅满目了。
再说书名。当我把贺兰山的3篇文章交给编辑,很快,书的标题《走进自然保护区寻珍》就成了副题,大标题变成《岩羊在等狼回来》。出版社还是很有眼光啵。岩羊这个题目,雏形最早在2001年第一次去贺兰山时就有了,那时写的稿件标题是《贺兰山之自然辨证》,文中小标题分别是:草与沙,树与水,狼与羊。后来我又多次去贺兰山,综合了各次经历与印象,有了3个选题给这本书,都入选。而《岩羊在等狼回来》,做了书名。
不止是贺兰山的文章,这本书中好些文章都是对过去的稿件精选并改编的。要是现写,半年时间哪里来得及。包括其他作者的文章。例如“倒霉的ASH”,是红隼给《中国鸟类观察》稿件的节选,高原湿地的鹤鸣之春、迷恋那古老而珍稀的大鸨、雪豹!雪豹!也都是改编。这也提醒我们,野外有了收获,一定要写下来,不管发表不发表,以后回味也有意思,说不定积累多了就能出书呢。
值得说的是,全书分成北东南西中5个部分,是我的创意。分版块,本是出版社意见,为了缓解连篇累牍的沉闷,但我没有沿袭观鸟日记那本的春夏秋冬;我想分版块,要能增加一些概括性文字,也就增加了知识量与思想性。既然是保护区专辑,地域性很强,正好给小读者多一些地理概念与知识,就有了东西南北中的分法。最初出版社编辑问,为什么东西南北不够,还要弄个“中”?我在分区域的概述中写了(后面附),这个“中”,实在有特点,不这样单分,我就没机会写这几段小文字了。
从地图的表现来说,有点缺憾,因为不得不受行政区划的省份的限制,“中”这个部分,地图上包括了陕北和整个湖南,哪位地理狂人跟我较真,说这些地方不算“中部”,我也没话说。要是只划进关中及以南的陕西,湖南只取湘北洞庭湖区域,可能示意就准确多了。
现在书中的地图示意,保护区所在位置用红色标出了,确实都在中部,而陕北和湘南显然不算中部。
要是这样,是不是好点?(自己的书,不该这样挑毛病的吧,哈哈)
由于是5组文章,目录页没法对称排版。好在“没谱”的胭脂花图很给力,刚好弥补了版面的空当。
这张图的波折要说说。辛夷帮我跟没谱要了北京的野花图,我拍的花儿出版社编辑都看不上。这张胭脂花的图一来,我发给编辑的时候就意识到,要有麻烦。这图不能用在雾灵山那篇中,虽然一般读者看不出来,可我不能让明白的鸟友说:这图不是在雾灵山拍的,橘树用错了!而且一定不能传达出让人以为雾灵山就是这个样子的误会信息。但是出版社的美编不舍得这张图,把它用在了雾灵山文章的题图位置。我说了N遍,反复强调要换,直到给这张图找到更开阔的位置用到目录页,才算让美编接受了。雾灵山野花这篇的题图,换了蛐蛐拍的耧斗菜,也很抢眼,但又是盯着让编辑改了图片说明,不能以为这张也是胭脂花。这回有点懂了出版社的“齐清定”,知识性的内容,作者自己一定要盯牢,才不会出差错。
从这中间也看出,后来编辑也跟我说,这次的图片有些非常好,用在这种书中,因开本小显得十分可惜,以后可以考虑开本大些的图书,把图片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谢谢各位鸟友花友的美图大片儿啊!以后继续出书还有机会用啊!
好笑的是,我发短信请丁丁鱼去武汉菜市场拍一些青草鲢鳙长江四大家鱼的照片,长江江鱼的那篇文章实在无处找鱼的图啊,逼我突发奇想。他的手机中没存我的号码,不知是谁发给他如此“荒唐”的要求,居然让他这样著名的摄影师,去拍菜市场水池里等待宰杀的鱼。可一猜,这种事,也只有橘树干得出来,问也不问,就拍回来了。结果用在题图了,妙哉!
还有一个插曲。出版社的领导审题的时候问,为什么都是常人不知道的保护区?都是没听说过的物种?太过陌生可能会让孩子们难以感兴趣,能不能写写扎龙丹顶鹤,卧龙大熊猫这类的?弄得我有点解释不清。说扎龙看得见的丹顶鹤都是养的,我们都不稀罕去看,是不是太摆了?最后出版社领导还是接受这些陌生的保护区了,正因为陌生,才有必要写出来发出来让读者知道嘛。文章本身有趣味,就不会因为陌生而缺少吸引力。不知小读者是不是这样想的?&
还有一个笑话。小秦岭黄腹树莺那篇文章中,配了一张银脸长尾山雀的图,我很喜欢那个鸟的小样儿,就跟河南野鸟会的邓老师要来了。排版的时候,鸟名字太多了,让不熟悉鸟的编辑很糊涂,把银脸长尾山雀给排成了“银脸火尾山雀”(火尾绿鹛闹的吧)。校对时我发出修改意见,都是电脑上截图,一个一个说明的,再有纸质版的校样发回出版社,双管齐下。没想到改回来一看,其他都挺好,唯独这个小鸟的名字差点让我把饭喷出来——改成了“长脸火尾山雀”!哈哈,书最后出来,我要是不说,谁也不知道这些趣事了。
与编辑、美编的沟通调整,很多是因为鸟类常识引起的。举一个例子。“小猫大猫是猛禽”那篇,黄脚渔鸮和领鸺鹠的图发给美编,排出版来一看,我赶紧跟编辑说,这不行,大猫的图排小了,小猫的图排大了,这两种猫头鹰,一个16厘米,一个60多厘米,这样排出来,大小的概念全颠倒了。现在看到的书中,是黄脚渔鸮做了题图,领鸺鹠屈居下页,其实原来是小家伙在标题上面的,被我给换了。
要说遗憾,这本书里忘了收一篇蜜蜂的稿子,是去四川黑竹沟保护区采访的成果。因为原稿太长了,有6000多字,我可能一开始觉得不好改写成1000字,就放下了。实际上,长江江鱼的那篇是两篇各2000多字的稿子合成再压缩的,因为一定要一篇湖北的保护区,只有这个题材有现成的材料,物种上又有独特性,怎么费劲儿也给改出来了。武夷山、贺兰山、猫儿山、弄岗等好多篇,都是从长文章中改出来的。可惜小蜜蜂,因为四川的稿子多,就没再拿起它来。其实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同小可,缺了这一篇,一个有趣的题目和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没能进到这本书中。好像这本书是讲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缺了蜜蜂这一环,也就不那么完整了似的,扼腕!
不知道年幼的读者能不能看出文章中间,除了讲故事,总有一些思想在里面。一时看不出来也没关系,能看出那些自然物种,不论鱼鸟蛇蛙,还是树木野花,都有一番生存智慧与曲折经历,那就很好了。
附:分区域文字简介之【中】
东西南北之后,还有一个“中”。这个“中”,看似平常实则特别。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有特点,特意把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腹地挑出来独立一组,因为这里风格独特——南北方的分界线,东西部的结合点,长江黄河正处中游,秦岭淮河气象万千……
就说一个中部地区的简单特征:四季分明。这算特征么?其实中国好些地方很难说有四季:海南只有旱季雨季,昆明四季如春,青藏高原没有夏天,大兴安岭半年冬天……而中部地区,冬天寒冷,夏季炎热,春秋绵长,节气鲜明。想想看,中华文明从这里发端,夏商周秦创建于此,盖因这个区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物种丰富,最适合人类繁衍生息。
而世世代代与人类密切交集的动植物们,它们今天还好吗?
另:此书定价26元。目前当当网上是6.9折,17.9元/本
亚马逊上是19.80元,但能送到一些较远的城市。
/图书/dp/B00KXV46XI/ref=lh_ni_t?ie=UTF8&psc=1&smid=A2PBJ5AO4J3I9N
如果哪位鸟友有批量需求,可联系我,从出版社走物流,更便宜。
最后补一句,我的小数码照片,排出来也挺好看的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8月30日,在宁夏贺兰山区,一只岩羊在岩壁顶端活动。
近年来,随着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宁夏贺兰山一带的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岩壁草丛边重又出现一种皮毛灰白、自由跳跃的动物,它们就是被称为“岩壁上的精灵”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岩羊一般生活在海拔米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山谷之中,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分布是每平方公里7到8只,由于保护良好,目前岩羊在宁夏贺兰山地区的分布达到每平方公里14到17只,总量也由封山禁牧前的1万余只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只以上。
[ 责任编辑:
光明网版权所有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贺兰山岩羊的数量与分布
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41群746只.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均有岩羊分布,但东坡岩羊的平均群大小为6.03只,西坡为3.24只;东坡的遇见率为0.32只/km,西坡的遇见率为0.19只/km.卡方检验表明,贺兰山东、西坡的平均群大小和遇见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东坡是岩羊的主要分布区.利用DISTANCE 5.0软件估计贺兰山东坡岩羊的密度为5.144只/km2,种群数量为10 611只;西坡的密度为2.532只/km2,种群数量为1 714只;整个贺兰山地区岩羊的估计密度是4.445只/km2,种群数量为12 178只.
LIU Zhen-Sheng
WANG Xiao-Ming
LI Zhi-Gang
HU Tian-Hua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哈尔滨,150040;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银川,750021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自选课题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岩羊的生活环境
岩羊偶蹄目牛科岩羊属(Pseudois)唯一种,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又名石羊.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并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岩羊有3个亚种,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栖息于海拔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9月交配.春季4~5月产仔,每胎1~2仔.岩羊皮坚固耐用,可缝制服装,肉味鲜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