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入学感言刚入学该做些什么?

大一新生开学“第一课”,各种适应挑战(图) 方俊林  8月底9月初,各大高校陆续迎来了新一轮的入学季。刚刚经历了高考磨练的青春学子,又将踏上新的旅程,开始新的学习生涯。那么,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融入大学生活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又要如何寻找合适的处理方法呢?本期,笔者连线高校师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为大学新生带来适应大学小妙招。 连线辅导员 迎新生,线上线下相结合 每年的开学季,高校都会注入一批“新鲜血液”。为使新生尽快了解学校生活、融入校园环境,各高校官方平台和校园组织通过多途径构建了大家互帮互助的交流平台。据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吴烨茜介绍,在开学前,学生党校已经号召学生党员组成三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1、新生引导服务队,包括负责新生入学当天为新生提供校园全覆盖引导服务的校园接引组和负责在微信平台上即时答疑学生问题的网络信息组;2、新生安全巡逻队,包括巡视组和巡逻组,第一时间防范并报告各类诈骗、安全突发事件,做好新生各类涉及经济的业务指导,避免上当受骗;3、院系服务队,帮助院系团学组织迎新生,提供助力。 而在同济大学,校园微信平台也已经在8月份就陆陆续续发布了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信息,不仅送上新生寄语,而且建立了15级新生群,新生可以尽情与同级同学、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学习。 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暴露在“寝室” 在学生的大学期间,陪伴学生最多的除了同学可能就是辅导员了,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如此。在吴烨茜看来,新生刚入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生活上最突出的问题会暴露在寝室里,男生和女生寝室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方面,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不同,性格不同;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比较养尊处优。新生刚来到陌生的环境,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寝室矛盾。据了解,几点关灯、几点睡觉、要不要放音乐等这些小细节都有可能会成为寝室生活中的小摩擦,而小矛盾积累起来就会扩大成大冲突。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互相沟通交流,相互包容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吴烨茜强调,作为新生辅导员,除了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熟悉大学里各方面的运作规则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作好生涯规划。这里并不是说大一一进来就要确定自己的目标,而是要有这种长远的意识。辅导员,对于学生来说亦师亦友,既要有师长的威严,又要让学生觉得有亲和力,这对于辅导员为人处世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外地新生,语言和饮食是大问题 吕宣如是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作为一位东北女孩,吕宣如表示,初入大学首先不适应的就是本地的饮食和方言。东北的食物味道偏重多辣,而上海的食物偏甜较清淡,吃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 北方的语言较接近普通话,而上海的方言则比较难懂。对于初来乍到的新生来说,这两点成为了生活困扰的大问题。不过,吕宣如也建议学弟学妹要抱着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新的环境,比如可以品尝到更多种类的美食,可以学会更多有趣的语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学习,尽可能地抓住机会多多尝试,就会发现自己的巨大进步。 新生开学也是各种社团“招新季” 新生开学季,也是学生会、团学联和社团招新的季节。作为学姐,吕宣如建议学弟学妹首先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例如在高中时期就对书法感兴趣,在大学的期间就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而在学生工作方面,则可以通过学生会或者团学联等组织,遇到很多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的好同学,并且能够在共同完成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当然,对于如何锻炼自己,吕宣如的第一点心得就是不要偷懒也不要示弱。在活动任务分配时,不能因为偷懒一直选择最简单的任务,而要尽可能的学习自己不擅长的。这样时间久了,才会不断地弥补自己的弱点,丰富自己的羽翼,才能够在独立承办活动时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控。 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社会实践部分,尽可能地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体验志愿者活动。一方面,这是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如做博物馆的志愿者和作为游客去参观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另一方面,担任外来务工子女的志愿老师,会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连线学科老师 部分学校设置学导制和导师制助力学生调整 对于不同类型院校的大一新生来说,因为环境的不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各有迥异的。概括来讲,就是一个生活适应的问题,而学生应该从心理上接受这种不适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胡耀宗认为,从中学到大学,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学生的这种不适应是正常的,而学生应该学会逐渐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在学业方面,胡耀宗老师指出,新生入学要尽快确立新目标,克服松懈情绪,提高学习兴趣,保持好奇心。高中面临高考升学压力,学生创造性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而大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大一新生较容易产生懒惰心理,缺乏目标性。这种情况下,多和学长学姐交流学习,向老师求教咨询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现在部分学校已经设置了类似的“学导制”和“导师制”:“学导”即高一届的学长或者学姐,会帮助新生熟悉校园生活,了解专业学习安排等;“导师”即本专业的任课老师,不仅仅会回答学生学习上的疑惑,更会帮助新生建立长远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意识,并在其中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场 学生应多途径发展自身能力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学生可能是如愿以偿进入了心仪的专业,而有的学生则更有可能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那么,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如何才能够尽快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如何获得更好的学业发展呢? 胡耀宗老师指出,对于新生来说,不应该纠结于对专业的喜好而踟蹰不前。一方面,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场,学生应该多途径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并按照兴趣发展自身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的就业而言,真正的就业形势是需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而市场又是不断变化的。 另外,很多新生刚进入大学,对老师依然保持着高中时期的态度:尊敬并远离。实际上,亦师亦友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制度上来说,上海市属高校的本科教学激励计划,保证了老师对本科教学的投入; 从情感上来说,老师都会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大学老师的科研任务较重,就需要学生相对主动一些,多和老师沟通交流。 胡耀宗老师强调,大学最基本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能力、对情势的判断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也是必要的。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学生要学会坚持自我,保持自己的“初心”不断学习,才能够实实在在地获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魏川,2011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目前返乡从事生态农业工作。大学里“不安分”的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对于大学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那些年他的各种“疯狂”的尝试。  前言  要写一篇“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事,因为还太年轻。中国人讲“盖棺定论”,有些事的确是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才能下结论的。幸好只是截取刚刚逝去的大学四年,又是白描,但把人生的故事展现出来也是不易的,一来记忆力有限,当时的场景无法百分百真实还原,二来有些旧事不愿重提。  想到学生中还有同我当时一样正经受着蜕变前痛苦熬煎的,有苦苦探索找不到出路准备放弃理想的,作为先从“铁屋子里”醒来的理应去叫醒那沉睡着的,便有了提起笔的勇气。因为通往永生的门是窄的,选择的人会很少,所以我既充满期待又不报有幻想。如果这篇文章真能给“中国的脊梁”洒下几许阳光,使其在“奉献自我,觉悟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独,我便很知足了。  小传  赶在88年和几百万同龄人挤着降生到河南的我,童年在乡村玩着度过,之后按照大人安排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心中一直想挣脱某种束缚,但终敌不过世俗,生活在对现实的迎合和抵抗中。  大学长春念的大学,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只上了三年却顺利毕业,论文让指导老师看不懂却被院长称赞。  大学期间,我做过各种兼职,看了上百本书和期刊,每年拿奖学金,参加了各种社团最后专注于支农,每天早起叠被子,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记日记,没有谈恋爱,没有作弊一次,没有进一次KTV,没有多喝一次酒,没有熬一次夜。骑行千里到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几乎不花一分钱。毕业后没投一份简历却不愁工作。  大学最后一年参加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行走在中国最底层的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于最细微的小事中思索真问题。幸运得到老师的指点,格物出真善美是自身本有的,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就一定能挖掘出来。从此,彻底摆脱大学里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走上心灵成长之路。   楼主发言:6次 发图: | 更多   @理想堆里的小石子   毕业后的一年,在河北包地种地,在四川学习素食烹饪,探访河南的各个返乡青年,现正准备“落地生根”去创造一个“共同生活的社区”。  大学之前就不一样  喜欢寻根究底的同学喜欢问“为什么你大学会那么过”。我也可以同样反问他们,所以,我们做出不同选择的“因”在大学之前就已种下,只是在大学这块土壤里开花结果而已。我也是受遗传、性格、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影响才成为现在的我,并非一进入大学立马变了个人。  我不喜欢怨天尤人把罪过都归给大学,而不去反思自身。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那为什么不改变自己呢?说不定大环境也会随着你的改变而改变。我也不希望把大家的想象束缚在我的经验或支农上,只要努力去证明了自己是谁,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并认真走过四年就是好的。  努力想一想,还能回忆起你进入大学前的人生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想在大学里做些什么?  镜头  六月初的某天下午,空气中弥漫着燥热,是最容易犯困的时候。高三的某间教室里老师拿着最后一次摸底考试的卷子评讲着,电扇呼呼得转着,把声音打碎。台下有个学生正托着脑袋幻想着秋天的田野、洁白的云朵、清澈的溪流、干净的街道、漂亮的建筑、纯净的食物、孩子的笑脸……  几天之后,当别人还在犹豫时,他已经把所有志愿都选成了农业类的,仿佛农业大学就建在原始森里一样。专业选成跟吃的相关的,因为“吃”是一个永恒又实际的东西。  然后就是一个暑假的盼望和设想。听说过大学是个什么样子的他决心想打破上大学的“经典模式”,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终于可以远行了,终于可以看看更远处的风景了,终于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终于自由了!  立志  凡事“预则立”。进大学之前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些目标,也有自己长远的志向,所以,大学里我一直受志向的指引,大学也只是这些想法的演绎。  我的志向是当一名乡村学校的教师,后来发现当老师也没办法按自己的想法教授,因为老师受制于校长,进而想当校长,但校长又听命于教育局长……这样一步步的,难道我必须成为国家主席才能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吗?或者,我要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必须走改变教育制度或社会评价制度的路吗?如果都不是,那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又如何实现?那时,我的一直以来的志向变得模糊了,我失去了动力的源泉,那也是我大学里最低落的时期。但幸好我还知道我是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后来接触到支教,对农村教育有更深的认识,乃至推开“另一个世界”的门,也不过是老天对我坚持一个信念的鼓励。所以,立一个跟现实利益无关的志吧,虽然那会让你承受很多,但你会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听别人说过现在大学生的状况,所以我不想给“大学生”丢人,不想过那种安逸的日子,所以设想了多做兼职,不乱花钱,拿奖学金,参加社团等目标。这些目标都实现了。    因“菜贱伤农”到济南做调研  生活习惯与健康  大学是“过”的,过日子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离不开柴米油盐。大学之前,你的生活是被安排的,大学里你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吗?生活习惯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的演绎,直接响着他的身心健康。现在却是走出大学的人不会生活。  大学里存在着太多有伤身心的生活方式。长时间玩电脑、吸烟酗酒、熬夜、吃垃圾食品、放纵淫欲等等。人在觉得没意思时就沉醉在一些能暂时麻痹自己的东西里,渐渐形成依赖,忘记了只有寻找才有出路。    大学寝室常见的一幕  我一般早上六点起床,出寝室前看一下课程表,带好一天所需的东西,有课就听课,没课就去自习室或图书馆,有事就去做事,午饭后会稍微睡一下,晚上九点回到寝室,十一点左右(寝室十点半才熄灯)睡下。每周会抽出时间打乒乓球,经常散步。虽然也会和同学闲谈或者看他们玩游戏,大体上时间没有怎么浪费过。日子过得有规律但不枯燥,自己乐在其中。  我也有懒惰和消极的时候,这时我会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或溜达溜达,我发现校园里有不少美景,平时都没留心。要么找朋友倾诉一下,或者睡觉。    我常到青湖边散心   PS:我的一些小习惯  我在床一侧的墙上贴了张中国地图,只要知道一些好地方就在上面标出来,期待日后能去。现在再看,上面许多地方真的去了。就像有人把自己一生的梦想列成清单然后一个个实现一样。    我的床头书柜,睡前也可以看看书,墙上贴着中国地图  我喜欢口袋里随时揣三支笔(红、黑、蓝三种)和小记事本,遇到不懂的就记下,回去后再查。  我有个小账本,每学期每月的各项支出会大概列个数,如果有票据就贴上作为证明,彷佛自己给自己报销一样。这样做虽然可笑,但却能合理消费并养成节俭的习惯。我一个月的开支一般在五百左右。  人际交往  我平常接触的也就是大学里的那些人,一来是我看书的时间较多,二来交友比较慎重。能谈得来的朋友主要在英语小组和支农社团里,因为大家基于共同的喜好和志向而走到一起,话题就会比较多,接触的机会也多,自然比较熟悉亲切。  因为不是班干部或则学生干部,所以没太跟老师打交道,这是点遗憾,因为老师就相当于社会上的领导,与他们接触能积累与上司沟通的经验。  寝室里做事喜欢一哄而上,谁要是起个头,再有一两个拥护的,年轻人的冲动劲儿就起来了,即使有不愿跟随的也出于不得罪人或害怕落单的目的而勉强一起。记得当时我们寝室有人挑头说考驾照,大家便一起报名了,但后来只有一个坚持去练车,剩下的都半途而废了。  我会直接表明我不愿意的态度,他们也就不勉强了。在毕业时的寝室聚会上,他们对我说:“真佩服你有自己的想法,还能一直坚持,你做事肯定能成!”我知道,我们之间并没有芥蒂,只是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  毕业后,与某个同学通话,问及当时与他天天黏在一起的朋友的去向,他说:“不知道,毕业后就没联系过。”这让我诧异之余也觉得正常。  交友在于交心,有些人一听他说话一看他做事就知道适不适合交往,如果出于利益而走在一起也会因为利益而散。很多人交友是为了“解闷”,不敢面对一个人的“孤独感”。这在恋爱上体现得更明显。有同学竟荒唐到听信“不谈恋爱会留下遗憾”的说法,然后为了恋爱而恋爱。因为上大学前我就叮嘱自己不谈恋爱,毕竟自己还靠父母养活,心智也不够成熟,等自己独立了再婚恋也不迟,所以也就没有谈恋爱。况且我只在学校呆了三年,忙完学习和社团也没多少时间了。  虽然现在父母一直催着结婚,也说给我介绍对象,但我深知这不是儿戏,如果两个人没有共同的追求,依照现在年轻人的个性会把日子过成浆糊的。我身边的朋友许多都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找到了同路的另一半。那些大学时代的情侣往往因为一点现实的压力或分歧而分道扬镳,能够走到一起并幸福的我还没听说。  找对象不在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找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把自己做好,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就不愁找不到知心的另一半。  兼职  刚进大学的一天晚上,有人来推销英语报,我一看是“21世纪报”,高中时看过,价格也合适,又看了那人的身份,觉得应该不会是骗子,就真的订了。他说帮着他发还有一次五元的小费,我想刚开学没那么多学习任务就答应了。刚开始的几期还能正常发放,但后来便发不下来了,而其他订报纸的同学又因为我送报纸的缘故而询问我。我找到他之后他又说是出版社的问题,直到最后,他销声匿迹。因为涉及的钱并不多,我也没有深究。这就是我第一次做兼职的经历。  后来,因为时间宽绰,周末发过传单、做过调查问卷,甚至舞过狮子(这个足够有意思了吧,我这个人就是好奇心重,喜欢尝试)。做得比较长的是送外卖、KTV保洁员和家教。短期兼职挣得是小钱是辛苦钱,是在刚开始的选择,比较盲目,为的是积累经验。后来做的都是比较长期的,带有一定“技术含量”,也更经过慎重选择。  做兼职其实真学不到什么东西,就是出卖廉价劳动力。有同学说要适应“社会那一套”而乐此不疲,有的为了挣几个小钱而耽误学业,都走偏了。快乐最好,别让兼职成为“全职”,反被其累。  学业  大学之前我只是“中等生”,没想到在大学里稍微一用功便名列前茅。前两年我还很用功,但发现也就是提高一下分数,学到的东西因为实践中用不到,慢慢都忘了。后来,我便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了,至于考试不挂科就行了。  老师告诉我们“白开水就是最好的饮料”“你应该这样加添加剂才能既让食物好吃又不担责任”,让你感觉食品科学已经完全偏离正确方向了,就像经济学把道德和人的因素排除在外,认为人是天性自私只会利益最大化一样。有个词叫“不务正业”,什么是“正业”呢?我想就是一份挣心安理得的钱,不会因为你的生计而给社会增添更多麻烦的职业吧。我对自己的专业就渐渐疏远了。  后来,在乡村建设的路上我们探讨到“食品安全”“食物里程”“慢食运动”“食物主权”“动物福利”“有机食品”“社区支持农业”等等学校里不曾教授的内容,我才知道“食品科学与工程”也可以教授“善知识”。更令我兴奋的是在农村的作坊中看到食物凭良心被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并且消费者愿意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以保障农民生计,这里面既有“技术”又有“道义和情感”。于是我把我在河北农村小作坊里看到学到的粉条制作的“故事”写到了毕业论文里,不光涉及了食品的生产技艺,也有食品供应体系与食品安全的反思。我还把自己做的粉条放到了评委的面前,他们虽然不太认可我的文章,但还是肯定了我创新的勇气。    做粉条的马大叔;好多农村手工艺都慢慢失传了  读万卷书  读书纯粹是一直以来的爱好,不过现在慢慢少了,一来好书难得,二来更重视“行”了,“多行鄙事”,发现认真做事专心格物也能明白道理。  大学第一学期的奖学金(300元)被我拿来订了一年的《中国青年报》,后来又挤出生活费的一部分订了《北京文学》。学院收发室的阿姨本来平静的生活被我打破了,她要专门应付我这个“从来没遇到过的人”。  图书馆从哲学到历史,从教育到文学,从经济到艺术,甚至收藏、漫画,几乎所有类型的书我都有涉猎。借书卡最多借5本,我就请同学帮我多借。一般一星期读完一本300页的书,遇到比较精彩的还忍不住做批注,学校有不少书“遭殃”。虽然不是每本书都能读完,但都会翻一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至少借了三次历时半年才读完。期刊阅览室期刊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我看的速度。《摄影世界》《连环画报》《收获》是我比较喜欢的几本杂志。  我看书是一段时间专门看一类或一个人的。看完《白鹿原》,我就把能借到的陈忠实所有的中篇小说都看了,看了钱理群的《做老师真难,真好》后我把钱老和陈平原等人讲大学教育的书也都看了,有段时间看专看余华有段时间只看金庸。书看的很杂,全凭兴趣,大都“不求甚解”。  有同学觉得做社团和读书学习会冲突,我觉得还是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偷懒吧,只要时间被充分利用,会有很多读书的机会。  行万里路  书读多了知识就容易打架,有时反而障碍做事。幸好我也喜欢读“社会”这本书。做兼职是一方面,另外我也会随心所欲溜达,为此买了辆自行车,这样就能去更远的地方了。一开始是学校周边,后来是长春周边,再后来就出省了。骑车能让心情很放松,特别看到美景时就会把烦恼暂时忘掉。周六周日我会骑到一百公里外的地方,看天色已晚就敲开一户农家的门请求借宿,都能被接待。  骑行到北京实在不是“预谋已久”,那段时间没课,我也就一时兴背起包兜里带着不到一百元钱就上路了。刚开始的两天都是住在农家,第三天在沈阳师范曾一起支农的朋友那儿,第四天我想住在警务室,警察说不行,就帮我找了家旅店,免费安排了吃住。后来就遇到了“胖哥”——一个辞掉工作要从吉林通化骑行到西藏拉萨的哥们儿。他抵达拉萨后给我寄了张明信片——干净的雪域高原。    骑行至渤海湾时;第一次见大海  后来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做成一件事“愿力”很重要,计划不见得一定多么完美,做事情和想事情是两码事,做的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也不失是一种策略。只要你做就一定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会有人愿意帮你,这个事没准儿就能成。   大四  大四开学我都没回去报到,我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退学,辅导员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劝我,我向他解释了原因,直到第二年快毕业时我才回去把挂的七科补考通过并补交学费才拿到毕业证。那时,我已经是学院的“奇葩”了,连老师们都在议论我,几个办补考手续的老师也欣赏我在大学里没有浪费时光,是个真正的好学生。  当我的同学都在为毕业后的出路着急忙活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成为一名乡村建设的志愿者。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环境污然、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接触到“简朴生活”“可持续发展”“自然农耕”“社区支持农业”等先进思想,并通过开展“城乡互动”的活动来实践。我有机会接触到了香港、台湾甚至国外的先进经验,才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好人在为这个世界的公平正义奉献着,我能成为其中的一滴水真是太幸运了!  我需要感恩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所有老师,他们是真正的人生导师,他们解答我人生的疑问,启迪我人生的智慧。    台湾农村阵线的蔡培慧老师  间隔年  除了考研、考公务员、直接工作,我们还有没有其他选择?  现在外国人都流行过“间隔年”(gapyear),我一不小心也时髦了一把。这一年来,我在河北农村种地练心,到东莞的工厂里学习传统文化,自己在农村包地生活,到寺庙里学习素食烹饪,拜访河南的返乡青年,到做“共生”生活的农场学习经验,见过的人也算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了。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慢慢有了答案。对青年人来说,有理想要比一个月挣多少钱重要的多。    你准备怎么过“间隔年”  后话  大学可以有无数种过法,只要不虚度就行。  你我不论具体从事什么职业,如果想改变世界,请记住,最简单的方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wjmlsw 5楼 10:08:48  俩个月减40+J。有视频作证。此人把减肥过程拍成录像,是七天记录一次。想快减重的,到店里,有 减肥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真心不骗人!掏宝里店铺搜旺号;火焰(997)中的(531)宠儿( 括号中的数字去掉,你懂)  -----------------------------  厚道点点好不好!!   楼主,同河南,你可以看看我的求助贴帮帮我吗?   12:24:33  楼主,同河南,你可以看看我的求助贴帮帮我吗?  -----------------------------  实在抱歉,我没有这个专业方面的经历。如果你真对编导感兴趣,那我推荐你可以先看看北京大学戴锦华老师的一些文章,大学期间重在知识积累和视野开阔。不要浮躁和急于求成!加油吧!   @理想堆里的小石子 16:11:00  @u_楼 12:24:33   楼主,同河南,你可以看看我的求助贴帮帮我吗?   -----------------------------   实在抱歉,我没有这个专业方面的经历。如果你真对编导感兴趣,那我推荐你可以先看看北京大学戴锦华老师的一些文章,大学期间重在知识积累和视野开阔。不要浮躁和急于求成!加油吧!  —————————————————  嗯,谢谢。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大一新生入学报道需要做什么 如题,大一新生入学报道需要做什么 到了那边的车站会有你的学姐学长去接你们的,然后带你们到宿舍,所以要准备生活用品,最好去外面买,因为学校里面很贵。之后可能就会体检,熟悉校园,军训。军训要注意的事情到时会提醒的。 有的,学校专门设置了迎接新生站点,学生会会员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都会告诉您入学流程。记得带上学校的联系方式,保管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在家要准备好自己的东西啊,首先是通知书,身份证。档案等,这些在通知书上都写着那。其次是自己穿的衣服。被褥可以不带到学校买。

坐车到车站,下车出站就会看到你学校的接待处,肯定有个大牌子写着那个学校那个学院的。砖车送你到学校。
下车找到院系的报道处。通知书报道,领宿舍钥匙,再交钱,领被褥军训服等,有转户口的也要先去转户口。这些都有人领着的,不懂就问。
有的被褥是到宿舍那里再买,其余的生活用品在楼下肯定有很多学生在卖的,买好自己抱回宿舍就是了。 你的录取通知书寄过来的时候应该有学校随附的入学须知,上面详细标明了学校接待处的电话,可以打电话问问,一般自己去就可以了,不需要父母送,在火车站,汽车站都有学校的志愿者和学生会安排的人员接待,包括老师辅导员都会在的,那些人会领你们到该去的地方,交费什么的都有人指导,放心吧,直接去就行了,带上自己需要的东西,记得钱最好打在卡里,生活用品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买,学校一般都有买东西的地方,到了学校要多听多看多问,什么问题就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一新生入学感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