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辉橄岩,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如何?

谁知道这是什么岩石?(有答案了,橄榄岩)
昨天上山,在一个小山包上发现了一种岩石,这种石头露在地表上大多数呈椭圆型,它很容易风化,变成沙土。
这不由我想起了以前在老家采石场工作,也发现过这种岩石,外表很容易敲碎。核心很硬,不易破碎。由于采石场深入地下很深,使我看到这种岩石的真面目,它越往下越硬,比青石硬多了,破这种石头崩人,经常划破皮肉,呈灰绿色,将它破开后,有时发现在岩石里夹有小水珠.(小水珠至今我也想不通是怎么跑进去的
)还有白色或透明的结晶体,尖硬能划破玻璃.它好象一面墙一样将其它岩石分开,时薄时厚,象一把利刃一样把地面切开,
如果是现在这个时节,(树叶落下,新叶没长,视野远)站在高山上观看,这条"石墙"会一直伸到视线以外.它大多数呈一条线走向,而这次我看到是一个小山包,我不知它是不是金伯利岩.请各位朋友告知.
发几张山上照的相片,请朋友们观赏.
我知道答案了,这是橄榄岩。(转自百度百科)
橄榄岩是一种深色粗粒且比较重的岩石,它里面含有的橄榄石至少在10%以上,并且还富含铁、镁等矿物。天然金刚石产于金伯利岩中,而金伯利岩则是由橄榄岩变成的,所以说橄榄岩是天然金刚石的基本来源。新鲜的橄榄岩呈橄榄绿色,它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会被风化而变成土壤。
  橄榄岩是超基性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由和组成。橄榄石含量可占40%~90%,辉石为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有时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铬铁矿。颜色呈深绿色,具粒状结构、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海绵陨铁结构。按辉石种类和含量,可进一步划分为斜方辉石(主要由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组成)、单斜辉纯石(主要由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组成)、二辉(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两者含量近于相等)。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受热液影响,发生蚀变,如经水化作用后橄榄石变成蛇纹石和水镁石;硅化作用后橄榄石变成蛇纹石;碳酸盐化作用下镁橄榄石变成蛇纹石和菱镁矿等。与之有关的矿产有铬、镍、钴、铂、石棉、等。纯净、透明、无裂纹、具橄榄绿色的橄榄石可作为宝石。橄榄石宝石矿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橄榄岩是一种呈橄榄绿色、富含镁的硅酸盐岩石,主要由橄榄石族矿物组成,其次为辉石,有时含少量铬铁矿、、钛铁矿或磁黄铁矿。橄榄石属斜方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通常呈粒状集合体。橄榄绿至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5至7,密度3.2至3.5克每立方厘米。主要产于超基性和基性火成岩中,易蚀变为蛇纹石。橄榄岩为全晶质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质纯的橄榄岩MgO含量可达49%,熔点高达1910摄氏度。橄榄岩新鲜者较少,容易蚀变成蛇纹岩。密度2.94至3.37克每立方厘米。抗拉强度很高,并抗碱。橄榄岩常与纯橄榄岩、辉石岩等超基性岩及基性岩形成杂岩体,并主要产于造山带中。
  它是超基性深成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由橄榄岩和辉石组成,两者含量大致相等,多为中、粗粒结构,部分辉石呈巨大板状斑晶出现。新鲜岩石为黑绿色或近于黑色。在地表极易风化而形成蛇纹岩。中国西藏、、内蒙古、宁夏、等省均有发现。
  橄榄石和辉石组成的超基性深成岩。橄榄石一般为镁橄榄石和贵橄榄石;辉石为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少量矿物有石榴子石、、等;副矿物为铬尖晶石、钛铁矿以及其他金属矿物。在中国西藏的一些超基性岩中还发现了金刚石、石墨、碳硅石、锆石等矿物。在化学成分上橄榄岩以SiO2&45%、贫碱、富镁铁为特征。新鲜岩石为橄榄绿色,具粒状结构、镶嵌结构、包含(橄)结构、网络结构、填间结构、海绵陨铁结构、变晶结构、出溶结构、扭折结构。橄榄岩的蚀变作用有蛇纹石化、滑石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次闪石化、水镁石化、伊丁石化、皂石化、硅化等,其中以蛇纹石化最为常见。在蛇纹石化过程中橄榄石多变为利蛇纹石,斜方辉石多变为绢石。
根据橄榄岩中辉石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又可分为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当岩石中出现原生角闪石时则过渡为角闪橄榄岩类或角闪石岩。橄榄岩可形成单独岩体或独立的岩相、和金伯利岩的岩石包体、蛇绿岩套底部的残余上地幔岩石碎块。与橄榄岩有关的矿产有铬铁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和铂矿等。
  本类岩石,习惯上称超基性侵入岩。多为黑色,暗绿色或黄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粒状镶嵌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和辉石,次要矿物有角闪石、黑云母等,偶见斜长石。不含石英,无长石或长石含量甚少(&10%)。
  橄榄石是划分岩石种属的主要依据,根据橄榄石的含量分,主要的岩石种属有纯橄榄岩、橄榄岩和辉石岩等。根据辉石的性质,橄榄岩和辉石岩可细分到种,如单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橄榄单辉辉石岩,橄榄二辉辉石岩,橄榄方辉辉石岩,单辉辉石岩,二辉辉石岩,方辉辉石岩。有时角闪石参与岩石的命名,角闪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角闪石。
陕西商南松树沟的墨玉,演示名称蛇纹石化纯橄榄岩。颜色呈墨绿色,主要矿物成分橄榄石,次为蛇纹石。1986年即开发,生产加工板材或做工艺石料,古色古香。
  橄榄岩,石材品种有四川米仓山的米仓黑。米仓黑(1号)含有如下的实际矿物成分:橄榄石30%~95%,辉石0%~55%,基性斜长石0%~30%。
  辉(石)岩,石材品种如安徽岳西黑豹,云南华坪黑,河北易县的G1136等。G1136岩石名称为紫苏辉石岩。河北易县的G1137,岩石名称为橄榄二辉角闪岩,矿物成分主要为角闪石,次为辉石,橄榄石。辉石岩石中国黑石重要的岩石类型之一。
  所谓的钛铁霞辉岩,是霓霞石—霞石岩类的一个种属。石材品种如四川的飞花墨子玉,在黑绿色基底中,半自形的淡紫色钛辉石宛若纷飞的紫色花絮,装饰效果极佳。岩石学中,超基性岩一般分四类:橄榄岩~苦橄岩类,金伯利岩,碳酸岩和霓霞石—霞石岩类。其中,苦橄岩为橄榄岩类相应喷出的岩石。
  橄榄石和辉石组成的超基性深成岩。橄榄石一般为镁橄榄石和贵橄榄石;辉石为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少量矿物有、云母、斜长石等;副矿物为铬尖晶石、钛铁矿以及其他金属矿物。在中国西藏的一些超基性岩中还发现了金刚石、石墨、碳硅石、锆石等矿物。在化学成分上橄榄岩以SiO2&45%、贫碱、富镁铁为特征。新鲜岩石为橄榄绿色,具粒状结构、镶嵌结构、包含(橄)结构、网络结构、填间结构、海绵陨铁结构、变晶结构、出溶结构、扭折结构。橄榄岩的蚀变作用有蛇纹石化、滑石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次闪石化、水镁石化、伊丁石化、皂石化、硅化等,其中以蛇纹石化最为常见。在蛇纹石化过程中橄榄石多变为利蛇纹石,斜方辉石多变为绢石。
  根据橄榄岩中辉石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又可分为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当岩石中出现原生角闪石时则过渡为角闪橄榄岩类或角闪石岩。橄榄岩可形成单独岩体或独立的岩相、玄武岩和金伯利岩的岩石包体、蛇绿岩套底部的残余上地幔岩石碎块。与橄榄岩有关的矿产有铬铁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和铂矿等
岩矿心采取率
  岩矿心采取率即实际自孔内取上的岩矿心长度与实际进进尺之比值。对于岩矿心一般要求:岩心不低于65%,矿心不低于75%,如果不足,应进行补取。
  要求取上的岩矿心保持原生结构和原有品位,以便划分矿石类型,观察矿物原生结构和共生关系;尽量避免人为破碎、颠倒和扰动。
  要求取上的岩矿心不受外物的浸蚀、污染和渗进,以免影响的品位、品级和物理性质。如煤心混入粘土将使样品的灰分增加,滑石混入泥浆将使二氧化硅含量提高等。
避免选择性磨损
  矿心的选择性磨损,会使其内在物质成分发生变化,造成矿物人为贫化和富集,歪曲原品位和品级。
取心部位准确
  要求取上岩矿心的位置准确,为了得到岩矿层准确的埋藏深度、厚度和产状,以准确地计算矿产储量和确定其。
  影响取心数量和质量的自然因素是所钻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矿层的结构、
构造。钻进坚硬、致密、均质完整的岩矿层时采取率高,岩矿心不怕冲刷、不怕振动,易于得到完整的能保持原生结构的岩矿心;钻进松散、破碎、节理发育、胶性差和软硬夹层的岩矿层时,取出的岩矿心多成块状、粒状、片状,不仅原生结构遭到破坏,而且采取率低,甚至取不出岩矿心。
  钻进方法选择不合理
  钢粒钻进时振动大、孔壁间隙大、钻出的岩矿心细,对岩矿心的磨损作用最大;硬质合金钻进时磨损轻微;钻进时最小。
  钻具结构选用不合理
  钻进中作用弯曲或偏心的岩心管、钻杆、或钻头时,钻进中钻具回转运动,产生离心力和水平振动,使岩心受到冲揞、磨损而破坏。此外,若能根据所钻岩矿层性质选择合适的取心工具,就可能取得采取率高和供销表性好的岩矿心。
  钻进规程不当
  (1)压力 压力过大将加剧孔底钻具的弯曲和,使岩矿心受到强烈的机械破坏;压力不足则进尺慢,延长了岩矿心在孔底岩心管内受破坏作用的时间。
(2)转速 转速过高,钻具振动幅度增大,对岩矿心的破坏加剧;转速过低则钻速低,延长了岩矿心受破坏作用的时间。
(3)泵量冲洗液量过大则冲刷力也大,加剧了岩矿心被冲毁和磨耗的破坏作用。循环方式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岩矿心被冲刷破坏和重复磨损。
  操作方法不正确
  钻进中盲目追求进尺,回次时间过长,提钻不及时,都会增加岩矿心在孔底被破坏的可能性;提动钻具过猛或采心方法不当,则易造成岩矿心脱落;退心时过分敲打易造成岩矿心的人为破碎和上下顺序颠倒,影响岩矿心的完整性,歪曲岩矿心的层次。
  (一)无论光线入射角如何,橄榄岩的空间波谱特征在竖直方向都存在差异。
  (二)当光线以小角度入射时,橄榄岩的空间波谱特征在空间水平方向上没有明显差异,表现出朗伯体特性。当光线以大角度入射时,光谱在空间水平方向上也出现差异,且有偏振(极化)现象。于是橄榄岩在2п空间的水平面和垂直于反射光的平面都存在偏振。
(三)光线入射角的不同显著地影响橄榄岩的空间波形曲线特征。但波段的不同,主要影响橄榄岩反射、偏振反射光谱反射的能量大小,对空间波形曲线特征无显著影响。
  (四)最后,由于橄榄岩的物质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的不同,其光谱的偏振态以及在2п空间的三维光谱特征与其它岩石的光谱特征也存在差异。这是与其它20种岩石(玄武岩、闪长岩、花岗斑岩、正长岩、砾岩、紫红色页岩、蛇纹岩、大理岩等)对比得到的结果。
  橄榄岩科学家表示,在橄榄岩中锁定碳的过程,如果在岩石中注入含有加压二氧化碳的热水后速度会提升10万倍。
  科学家在和世界其他地区发现一种岩石可以吸收数量巨大的、令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这种岩石叫做“橄榄岩”,正以惊人的速度自然的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坚固的矿物质。
  这些主要由表皮岩组成的橄榄岩,形成于地壳并往下延伸20多公里或更深。在安曼,已经发现,一旦橄榄岩被暴露于空气中,就会迅速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像石灰岩或是大理石这类的岩石。
  然而,如果将这种橄榄石运入动力厂,将其研磨,与二氧化碳结合却耗费巨大的资金和能源。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可以让人们将二氧化碳送入地底,这样成本会低得多。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提地球科学研究所的地理学家卡勒门(Peter
Kelemen)说:这种方法经济而安全。
一片如麻塞诸塞那么大的、呈十字形、光秃、裸露的橄榄岩地区,发现橄榄岩中的矿物质与的反应速度10倍于其被深埋于地下的反应速度。这些地下岩被认为形成于9,600万年前。
  使用传统的碳同位素法鉴定年限,发现这些地下的岩石相当年轻,并且还在活跃地形成新的岩石。许多地下采集的岩石标本现在被放置在新建的道路上使其与空气接触。他们估计,安曼的橄榄岩每年自然吸收1万到10万吨的二氧化碳,这个数字比想像的还要多得多。
  在南太平洋的巴布亚纽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加勒多尼亚(Caledonia)、希腊海岸和前南斯拉夫地区也有广大的、暴露于地表的橄榄岩。美国西部和其他地区也有少量的橄榄岩。
  科学家表示,在橄榄岩中锁定碳的过程,如果在岩石中注入含有加压二氧化碳的热水后速度会提升10万倍。这一程式一旦启动,反应过程会自然成生热量,从而加速反映,粉碎无数的岩石,使其更多地暴露于这种富含二氧化碳的溶液。而地球自身产生的热量也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帮助,因为越往地核方向进入,温度越高。而暴露于地表的安曼橄榄岩一直向地下延伸5公里。
  安曼正建造燃油发电厂,那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马特在冰岛独立研究的另一专案中也发现另一种岩石,火山玄武岩也有可能吸收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
将橄榄岩视为吸收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如果认为橄榄岩就可以解决所有二氧化碳的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
  科学家认为,这样的反应几乎无需耗费能源,但是会有施工挑战和其他的阻碍。他们认为安曼一地可能可以吸收40亿吨二氧化碳。大气中大约300亿吨的碳是由人类所释放,主要因燃油使用。在地下形成大量新的岩石、碎裂和暴露地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轻微不会被人察觉的地震。
橄榄岩样本的制作和测量
  为了标准化可以和其它岩石具有可比性,在橄榄岩样本上刨出一个平整的表面,使之能放置在二向光度计中央的样品台上,调整好水平位置和高度,然后打开光源,将光源前的偏振片旋转到所需的角度,对每个样本都按A(690~760nm)和B(760~1100nm)两个波段分别测量其无偏振片,0偏振,90偏振的2п空间的反射光谱值,同时改变入射光源的高度角,测定不同高度角时的反射光谱值。这样以入射角、波段、偏振光等4个因子为变量因子,研究它们对橄榄岩在2п空间内的反射光谱的影响规律。
橄榄岩的反射波谱特征分析
  (一) 橄榄岩的反射光谱在2п空间的一般特征
  橄榄岩在B(760~1100nm)波段,不加偏振片,光线在方位角为0°、入射高度角为50°(以天顶角为0°计算,令光线入射的方位角恒0°)入射,得到橄榄岩在2п空间的光谱曲线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水平方位角,从0°~360°变化,探测角高度角从0°~60°变化(以天顶角为0°计算),纵坐标为反射光谱的反射能量强度值(为了简化图形,舍去了0°,20°的曲线)。图2是该反射波谱曲线对应的立体图(以原点作为极点,以反射能量强度作为极径,建立极,这样在2п空间上的每一个方向都对应着一个反射能量强度值)。
橄榄岩的反射光谱在2п空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表现出强烈的非朗伯体特性。共值与探测角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探测角为0°,10°,20°,其光谱特征基本不随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上都是一条直线(舍去0°,20°曲线也是这个原因,从理论上讲,0°波谱曲线是一条毫无波动的直线)。图3是图1中探测角10°波谱曲线与方位角的平面关系圉,图中的点为观测值,实线是用其均值0.551mA作的圆,可以看出拟合效果非常好。
  但当探测角为30°~60°变化时,光谱曲线在160°~200°之间起峰,起伏程度随探测角的不同而变化,30°、40°曲线出现弱小的峰值,50°、60°的光谱曲线出现强烈的峰值。图4是图1中探测角60°波谱曲线与方位角的平面关系图,不难发现Y轴右半部分为一个半圆,而左半部分被位伸。这表明当探测角较大时,地物的镜面反射作用增强,破坏了地物原有的朗伯体特性。
  从光谱数据上分析,探测角为0°、10°、20°获得的能量没有显著差异,其中20°获得的能量强度最大,其均值为0.621mA;0°次之,为0.612mA;10°为0.551mA。因此在图2中,它们的能量曲面在探测角为10°时,出现了褶皱。而对于探测角为50°、60°时,在未起峰的区域中,其获得的能量显著减少,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多,因此俯视图2,其50°的能量曲面被探测角为40°的能量曲面完全遮盖,而只有60°的能量曲面在出现波峰的区域中,其能量曲面从遮盖中尖锐地伸出。橄榄岩
  (二)橄榄岩的反射光谱与光线入射角的关系
  当光源入射角为10°时,各探测角曲线都比较平直,不存在明显的起峰现象,具有朗伯体的一定特性,且探测角为30°和40°的波谱曲线几乎重合。当光线入射角为20°时,其光谱图形与图5表现的也一样。但当光线入射角为30°、40°、50°、60°时,光谱表现出强烈的非朗伯体特性,如图6、图7和图1所示。而且,当探测角与入射角相等时,其起峰(极化)现象最明显。且入射角的变化,对探测角为60°波谱曲线影响最为强烈。
  上述结果表明:光源以小角度入射(0°~20°)入射时,对波谱曲线的空间特征影响不大,在相同探测高度角上,表现出一定的朗伯体特性;当光源以大角度(30°~60°)入射时,对波谱曲线影响较大,表现出对方位角的极化现象。
  (三)橄榄岩的反射光谱与波段的关系
  在相同条件下,A波段且光线入射角为60°的波谱曲线图。此时波谱曲线同样发生了起峰(极化)现象。对于其它大角度入射,也是如此。这个现象表明,橄榄岩在2п空间的反射光谱在光线大角度入射时随空间角度变化出现的起峰(极化)现象是橄榄岩(地物)固有的空间光谱,与光线的波长没有显著关系。虽然波形曲线类似,但反射能量强度在数值上有所不同。这表明在相同探测角下,橄榄岩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射能力不一样,显示出橄榄岩在2п空间上的反射光谱能量强度受光线波长的影响。
  (四)橄榄岩的反射光谱的偏振态研究
  太阳光是横波,因此光具有偏振性。自然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反射起偏器,如湖、水面、冰雪、、云等,经反射后的光具有一定的偏振性。它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垂直于反射光的那个平面上,光在各个方向上能量分布不均匀,发生极化现象,且大多呈椭圆分布;仅当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反射光是线性偏振光。光线经橄榄岩发生反射后,是否具有偏振性?其次,如果能产生偏振光,那么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橄榄岩的反射光谱中的偏振态有何规律?作者测定了不加偏振片,和加上偏振片,且在相互垂直的两个角度(0°和90°)测定橄榄岩的反射光谱特性。
  比较这3种状态的反射光谱,可以看出它们的波形特征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光谱反射能量强度上有差异。举空间同一点为例(平面方位角170°,竖直探测角60°),在不加偏振片时,其值为1.908mA,而在90°偏振下,其值为1.653mA,在0°偏振下,只有1.027mA,同样其它空间点测得的三态值都不一样。这充分证实了经过橄榄岩反射后的光具有偏振性,但在垂直于反射光(波动方向)的那个平面,光的电矢量分布形态(椭圆形)还不能确定,因为此时的0°和90°的偏振并不真正对应到这个椭圆的和短轴。
  2002年7月,对北侧的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进行了实地观测,观测内容包括了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群、堆晶岩、变质橄榄岩单元。
  日火山弧下的减压熔化一般认为,在消亡带之上的地幔楔中,由于来自府冲板块的水汽液的影响,发生了橄榄岩的熔化。
  1998年的意见,有两类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一类是变形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等组合,与超高压—高压榴辉岩体形态、组构及几何关系紧密相关,另一类是辉石岩、角闪辉石岩及辉长岩组合,多为年轻的侵入体,受断裂控制,有明确的与围岩侵入接触关系、岩浆组构及Jahn等于1998年的年代学证据。
  1997年,地质矿产研究所石油地质调查队在玛尔果茶卡东山发现由6个辉石橄榄岩小岩体组成的岩群,出露于中晚侏罗世中酸性侵入杂岩中。其后在1997年,澳大利亚华裔学者Niu
Yaoling在研究深海橄榄岩时认为,深海橄榄岩(Abyssal
peridotites)与其伴生的洋中脊玄武岩(MORB)并不存在化学成分互补关系,并且深海橄榄岩的橄榄石含量比理论的熔融残留地幔橄榄岩多。
  1990年夏天,我们发现彭家傍岩体中有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深源包体,其直径约15cm呈椭圆形。
  1988年柳树泉堆晶异剥橄榄岩是首次发现的,露头见于克拉麦里柳树泉附近。
  1987年汉诺坝玄武岩的碱性玄武岩中曾见有上地慢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尤其在张北大麻坪一带这些大小不等的包体已作为橄榄石矿开采。
  1987年用背散射电子图象法对中国东部和国外若干地区的高位错密度的橄榄岩包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6年,多次深入区进行实地考察,对火山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很多岩体中采集到深源尖晶石相和石榴石相橄榄岩包体及数种高压巨晶,为本区火山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1983年分带和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但在该岩体的橄榄岩相中橄榄石Fo含量变化范围是从80一92,极差值为12。
  橄榄岩
  1979年在澳大利亚的东金伯利找到迄今世界上品位最高、储量最大的阿尔盖撖榄钾镁煌斑岩后,又在世界各地的方辉橄榄岩、纯橄岩、碱性超基性岩、碱性煌斑岩、片麻岩中的榴橄岩、榴辉岩中发现了金刚石,说明金刚石不是金伯利岩的专属品。
  1972年地质学会彭罗斯(Penrose)会议将蛇绿岩定为一种特殊的镁铁岩至超镁铁岩的共生组合,一个完整的蛇绿岩剖面可以与现代大洋洋壳对比,从底部向上的层序为:“构造化橄榄岩”层,又称“变质橄榄岩或变形橄榄岩”层,超镁铁堆积岩层,镁铁堆积岩层浅色岩层“席状岩墙杂岩”层及“枕状熔岩”层。
  蛇绿岩这个术语的正式定义是在1972年“彭罗斯野外大会”给定的,强调三位一体的岩石组合,即海相玄武岩、基性超基性深成岩(堆晶岩)和构造橄榄岩。
  1972年,曾以特罗多斯蛇绿岩为代表,认为蛇绿岩套是有完整层序的,尤其应见变质橄榄岩。
  1957年久野发表了《夏威夷岩浆的分异》一文,提出了一个关于玄武岩浆成因的新观点:上地幔橄榄岩部份熔融,生成了玄武岩浆,并由于熔融地点所处深度的不同,分别生成了拉斑玄武岩浆和碱性玄武岩浆。
  1957年德勒尔(De Roerer)提出: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可能是构造搬运的橄榄岩地幔的碎块。
  1947年利用RV
Atlantis号进行海底采样以来,主要在大西洋中央海岭、印度洋中央海岭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超镁铁岩(以橄榄岩为主)从而知道了超镁铁岩在洋底广泛存在的事实。
  1927年,斯坦曼(Steinmann)将蛇绿岩定义为包括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细碧岩和有关的、有生成关系的岩石组合,是一种同源的火成作用形成的。
  1871年,在距这个岩管不远的金伯利城的附近,又发现了另一个含金刚石的角砾云母橄榄岩,岩体也呈管(筒)状。
超基性岩类
  在四大岩类中,超基性岩类在地表分布很少,是四大岩类中最小的一个分支,仅占岩浆岩总面积的0.4%。超基性的规模也不大,常形成外观象透镜状、扁豆状的岩体,它们好像一串大小不同的珠子一样沿着一定方向延伸,断断续续排列,有时可以追索上千公里。
  超基性岩颜色比较深,大部分都是黑灰色、墨绿色,比重也很大,一般都在3.0以上,因此很坚硬,常具致密。它的化学成分特征是酸度最低,SiO2含量小于 45%;碱度也很低,一般情况下
K2O+Na2O不足1%;但铁、镁含量高,通常FeO+Fe2O3在 8-16%之间, MgO 含量范围较宽,在12-46%之间。
  超基性岩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
  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侵入岩的一种
。主要矿物成分为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是铂及铬矿的唯一母岩,镍、金刚石、、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西段达机翁地幔橄榄岩组成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玻基辉橄岩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了解你所用语言和所在地区的世邦机器的信息.
当前位置: >
> 纯橄榄岩的变质结构特征
纯橄榄岩的变质结构特征
仅见于龙岗地区辉南大椅山和金龙顶子火山口,占该区包体总含量的10gS;以下。其个体较小,一般均小于5cm,次棱角状至次圆状,是研究区内分布及含量最少的一类包体。在龙岗地区,它的寄主岩是碱性橄榄。纯橄岩包体主要为细粒的板状变晶结构,多数橄榄石重结晶为自形晶体,矿物间呈三联点接触,颗粒定向拉长明显,构成较清楚的页理。橄榄石的Fo为91.5―93,顽火辉石及透辉石特点与方辉橄榄岩中的类似,尖晶石为红褐色含铬较高的铬尖晶石。本区出现的另一个系列超镁铁岩包体是异剥橄榄岩―橄榄辉石岩―二辉岩。它的分布虽较前一个系列包体少(在包体总量中小于5gS),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包体主要分布在永吉―敖汉断褶带的吉林汪清、伊通、双辽等地,而中朝断块区北部仅吉林辉南及辽宁宽甸发现有极少量的二辉岩,未见单辉岩。在上,每项都是严格把关的,包括。野外观察,它们与二辉橄榄岩共生,其寄主岩亦为碧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包体以椭球状为主,个体一般较小,多为3―5cm,也有达20―30cra者,在宽甸黄椅山包体长轴最大可达70cm。与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比较,这类包体总的特点是:矿物分布往往不均一,显示斑杂构造;以火成结构为主,某些岩石兼具有变质结构的某些特征;矿物成分上,橄榄石、斜方辉石较富Fe,单斜辉石较富A1,尖晶石贫C,富A1;个别地区发现石榴石。上述特征与前述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在成分、结构上明显不连续,应属另一系列的包体。
HPT系列多缸液压圆锥破碎机PF系列反击式破碎机PE系列颚式破碎机VSI系列整形机HST系列单缸液压圆锥破碎机BWZ系列重型板式给料机
其它资讯推荐
这说明新生代玄武岩岩浆的发生与低速层顶面位置直接相关,岩浆库是由低速层内少量的局部熔浆向顶部分凝集中而形成。
包体的岩相学研究是全面研究包体的基础,其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及矿物成分特征反映上地幔的物质组成特征
本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采用辉石、橄榄石、尖晶石等多种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计算,它们的矿物相平衡压力值大多数都超过尖晶石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相平衡的20kbar左右的上限(Green,1973;Kushiro,1973;Chapman,1975)。
对于碱性玄武质岩石中二辉橄榄岩包体的成因,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说,一种为同源说,另一种为捕获说。
对于加工产品不仅要使其中有用成分的含量要达到要求,而且对其中杂质的种类及其
在岩石学的描述中已证明,从岩石和矿物的结构特征,显微斑晶矿物组合,矿物之间的相关系及它们的结晶顺序来看,寄主玄武岩的结晶作用发生在地表和近地表的低压条件下。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感兴趣?
图片与视频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岩辉矿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