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差还能去德国留学中介吗

写给“留德华”:你能在德国挺过来,就能在任何环境挺过来
我的图书馆
写给“留德华”:你能在德国挺过来,就能在任何环境挺过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样的日子里,身在海外的你会不会更想念家乡的亲人、祖国的土地?对于许多初入德国的留学生而言,相比于语言的障碍,陌生的文化,造成更大困扰的可能是心灵的孤寂。“华人包括留学生在德国的生活孤独吗?”
在知乎上,小编看到了这样的一段答案,与君共勉:
文/ 知乎用户:Heinrich引用一下留德华的经典答案:国内是好脏好乱好欢乐,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但是你能在德国挺过来,就能在任何环境挺过来。无论如何,至少你能成为一个好厨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回答,因为有些事要自己经过一遍才知道。写出来仅仅算是给所有留德的娃们一个共勉吧。德国式的寂寞不是鸡汤和鸡血能摆平的,大风大浪过后沉淀下来的,才是你最后得到的。如果你是刚来到德国,请做好一个过渡期的心理准备,寂寞的不是德国,而是德国留学生。想在这里生存下去,必须蜕去一颗浮躁的心。有人爬山涉水,有人读书练字,还有的直接信教了……究其原因是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来德国留学的中国人以工科为主,而且由于德国免学费,所以来德国留学的人中有一大部分在国内是中产或是工薪家庭,因此这边的留学生都是紧衣缩食在过日子,大部分人都有打工经历。(我宿舍对门的山东妹子去打工,手直接被机器绞了一大块皮,然后没跟家里说,自己从医院做完手术单手又回家复习准备考试。)另外一个是德国课业紧,能按学校推荐的大纲按时完成学习进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几年时间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但换来的价值就是一张含金量超高的学位证。这两个条件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没钱、没时间,拿什么娱乐?是的,我承认有一部分华人的确是可以做到融入外国人的圈子,但是你需要想清楚的是:一旦融进去了,你就很难回来了。中国礼仪之邦,现在这代留学生素质高的不得了,甚至出现列车查票检票员直接跳过中国学生的情况。你想跟德国人交朋友理论上不难,但是你必须同时接受他们独存于另一个世界的三观,接受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还要了解他们的基础文化。只是,你确定你喜欢喝点酒蹦蹦跳跳一晚上到凌晨两三点么?去听唱诗班或者音乐会能听出里面的哩哏咙么?你确定你的家人也能认同大学可以直接上到三十岁,不用管父母,经济独立了天涯海角爱哪去哪,生了孙子好几个月爷爷奶奶都没见过面的这种家庭观么?你接受了,你就回不来了。除非你压根就想留在德国呆一辈子,那就做好这个文化洗礼脱胎换骨吧。我现在来德国读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高中来这边做了一年交换生,一起来的还有 @Singzy,你可以去看看她写的经历。而我来当交换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初中时参加机器人世界杯被德国队踢了个5:16.(我们当时的水平是虐了日本、英国和葡萄牙的,所以德国孩子的实力,你自己想吧)当时住在一个德国家庭,几年来关系一直不错。但是我不能让自己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还是那句话,接受了,你就回不来了。德国人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民族。老头老太太周末自己种花养草,拄个助推车自己购买一周生活用品的满大街都是。蛋疼到一定的程度的老头老太太是惊人的,每周去教堂唱歌祈祷,自己养个豆苗天天浇水,报纸上的数独和填字游戏不写完了不离桌。年轻人呢?平时泡酒吧,期末泡图书馆。你看他们经常一大帮人围个圈一聊一个小时,其实就是互相低笑点的冷吐槽。但是,不交心。郁闷了想找个人倾诉?抱歉,德国人觉得给你提供心理咨询是高等级心理侵犯。一句:ah,ok,就给你打发了。我们经常赞扬国外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摔了不管哄。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孩子冰激凌掉地上,他爹直接扔垃圾桶,小孩哭着往垃圾桶里掏,爹妈扭头就走。小屁孩哭的撕心裂肺我都看不下去了,后来小孩自己屁颠屁颠去找爹妈居然找不着了,爹妈早出去八丈远了,还是好心游客给领过去的。所以这个民族独立的心理空间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我就靠我自己,别人,毕竟是别人——哪怕爹妈。
所以即使有人融进了德国人的生活,你还是要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那颗在国内被朋友家人惯坏了的心。
有时候,走在德国的街道,你会恍惚以为,这个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
| 编者配图:德国小镇富森
有人说中国是酱缸文化,德国亦然。你在一群心里独立,抗心里压力8.5级的人群中生活,你也起码要能抗个5、6级才行。你可以指望同学帮你,但不能指望同学救你。别忘了,每一个德国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哭天抢地时父母转身离开的背影。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上课点名大家就互相短信,要么绞尽脑汁帮别人交临堂作业,学习委员拿着写好的实验报告挨个屋催着你抄,期末了学霸的笔记全拿出来共享。这在德国,没戏。刚来时一个学姐教育大家说:“帮你不是义务,不帮你也是应该的。”有时候必须靠自己。在国内,我是个把朋友看的比什么都重的人。但是在这边,有时真的没办法。自己的事一大摊,除了一堆课程实验考试、然后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应付银行保险房租签证,你留给别人的时间还剩多少?在这种社会关系下,恋爱就成了一个出路。至少有个人可以彼此理解,彼此关心。但大前提不变,你把时间放在爱情上,你的世界就只剩下你和她(他)了。你没办法认识新的朋友,甚至现有的朋友维系下去都是难题。但萝卜咸菜各有所爱,尊重自己的选择就可以了。在德国,时间真的是宝贵的。晚一分钟去银行,人家关门了;邮件没及时回,很多机会就没你什么事了。所以在德国的孩子心里都存着好多时间表:除了课表和考试安排,还有列车公交时刻表、银行超市营业时间、每月什么时候该走钱,什么时候该补货,几点约了谁谁谁,要提前做什么车过去。每一点都要算的清清楚楚。另一方面,在德国经历的事情。国内很多人没法理解。很多人不知道你在德国经历了什么,极小一部人认为你出国了就是去玩了,每天蓝天碧水,花前月下。但是也就是这个时候你也才能知道,究竟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谁还关心着你,同时也让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变得更加宝贵。在所有一切的压力与孤独下,必然能催生一个全新的自己。只有真正静下来了,有些事才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习亦是如此。所以德国人能研究出牛掰的家伙也不得不说就是他们闲的。心无旁骛才能做点事情。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学,学而后能得。其实我们都不曾寂寞,小时候一盒积木能开心一下午不是么。只是国内的环境让我们学会和人相处,彼此分享快乐和痛苦,我们也适应了活在一个群体中。换了个一个环境,不能叫寂寞,只能说是不适应。适应适应就好了。后面是多图的补充我是04年和德国队交手的,项目是机器人足球。给大家上一张德国队的机器人这是两个16岁的孩子制作的啊!!红外搜索,超声波测距,轮盘吸球加气泵弹射(注意显示器,那是c语言啊!比我们用的高级多了。)这台德国战车在赛场上所向披靡,所以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当时对我的冲击就是我一定要去德国看看,为什么人家这么厉害。一年后恰好有个国际交流组织,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了解,途径是通过将各国年龄14-17的学生派往其他国家家庭居住来体验异国文化。当时我想都没想就去了,就是因为曾经那场比赛给我留下的冲击。16岁的我就这么来到了德国,住到了一户及其典型的德国家庭——老沙家。图中前排的夫妇就是老沙夫妇,分别是技术中学的物理老师与小学的音乐老师,途中除了卷发的年轻人,剩下的是老沙的三个孩子,他们三个人都参加过这个交流项目,先后到美国进行了一年的文化交流。老沙除了教物理,自己的业余爱好就是造东西,他有两个完备的车间,一间加工木材,一间加工金属。这一年的时间老沙教会了我所有机器的使用方法。他曾经在他儿子12岁生日的时候和他儿子一起拆了一辆摩托车并重新修好,所以老沙觉得跟自己一起学木工金工就是最好的方法。下图是老沙的木工车间。下图是老沙的金工车间下面就是是我做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老沙家每年冬天要做一个给鸟投食的鸟巢,怕附近的鸟冬天找不到吃的饿死。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吧:除了金工和木工,老沙自己还要料理一个花园,里面种了各种蔬菜,所以夏天的时候老沙还教我翻土。然后老沙家里冬天是要烧柴火的,每年开春的时候要去森林里把木头拉回来,自己再劈成柴火。这件事我现在依然在做,每年都去帮老沙进山砍柴,今年木头的话说又要来了。想着就腰疼。除此之外,老沙太太还教我做各种德国菜,点心,我也给他们做过好多中餐。所以那一年我和老沙家建立的关系可以说是如同亲生的父母与孩子。在我离开的时候我本以为老沙太太会哭,但是她没有,而一向淡定的老沙却抱着我哭了起来。那个时候我就跟自己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回到这片土地。所以就是哪一年我终于知道了德国的青少年都是在怎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是,他们心中有一个呼天抢地时转身离开父母的背影,但还有一个永远在言传身教的父母的背影,一个教会他们独立,一个教会他们生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德国家庭都这样,也有父母酗酒,孩子泡吧的家庭,我很庆幸没有遇到这样的家庭)而这仅仅还是我对德国家庭的了解。然后在学校那就更爽翻了!每天7:45上课,然后中午12:55就放羊了。而在数学和物理课上我又可以轻松完爆他们,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外加一个反证法就把全班震惊了。当时我所在的班级是11年级,还有两年考Abitur(德国高考)啊!连因式分解都要计算器的学生啊!凭着这点在国内谁都会的数学知识,我有幸认识了几个很好的朋友,一起上课,一起去啤酒节,一起打台球,一起去看世界杯。那么我当时是什么感觉呢?德国太好了!德国教育制度也好!彻彻底底素质教育啊!德国工业牛逼啊!德国人友好啊!德国人靠谱啊!德国好山好水啊!所以一些朋友所说的那种初来德国一切都是新鲜的有趣的感觉我是有过切身体会的,不同的,这种新鲜的刺激感是可以让一个人瞬间对德国产生五体投地的崇拜感。自然德国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国家,但是这一切真的只是初到德国可以看到的最外面的东西。就比如以我当时的理解,你看德国孩子素质教育,考试压力也不大,每天那么多课余时间,但是还是创造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机械技术,这都是素质教育的伟大啊!可是当时的我没有看到德国大学里面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没有看到残酷的毕业率。一个如此茂盛的科技树绝不是一群下了课就去喝啤酒聊天的民族所能创造的。下面这种图片是我当时所在中学的毕业庆典:老师们被同学从课堂上拉出来,跟毕业生一起疯玩啊!校长出来跟同学踢球啊!这就是我在06年离开德国前一周对这所学校最后的印象。今年恰好是我所在的班级毕业5周年,大家约好回到学校所在的小镇聚会。所有的人样子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心灵上都有了巨大的成长。原来最爱逃课的Mich现在居然在读教育学并励志要做一名老师,原来班里的学霸Stefi居然gap了一年去学汉语,上学时已经抽烟的Kerem已经成功戒烟。我的好朋友Kris,Simon目前在卡鲁读机械,而对我最重要的Heinrich不知何故跟班里所有的人断了联系。(就是因为他和老沙都叫Heinrich,所以我才给自己的德文名字也取为Heinrich)这几年有人念大学,有人进行职业培训,那种经过德国大学历练之后的改变虽然没有印在他们脸上,但是却透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告诉着我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年偷偷带啤酒去上课的那些人了。如今,转眼已经过了8年,我和老沙家还保持着每两三个礼拜就去去蹭顿饭再帮忙干点活的习惯。但是这里我不得不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本文的主题——孤独。可能有很多人都认为我已经融入了德国的社会,但是我不得不说——依然没有。相对于他们,我依然是个局外人。有本书解释的特别精确,叫做《遥远的救世主》,我觉得可以推荐给所有留德的同胞们去看看。
摘抄如下:
丁元英问:“你为什么要当警察?为什么在普通人眼里那是病态?”
芮小丹说:“怎么又回到这个问题了?类似这种话我听多了,要么说我傻,要么就是想挖掘点思想火花什么的,我从不回答这种问题。
那么多人都干警察,怎么一到我这儿就不一样了?说到底就是因为我有德国居留身份就金贵了。”
丁元英说:“德国居留没有价值吗?我就曾经为一纸永久居留身份在柏林熬了10年,为这个去工作、买房子、纳税。德国居留身份意味着很多东西,高收入、高福利,不愁生老病死,自由出入欧美国家,在国人面前有身份、有面子,过去甚至还有华侨商店的待遇。”
芮小丹说:“出国的人肯定得为居留权奋斗,我母亲连国籍都加入了。但是……这个我不说了,你把但是后面的东西说出来。”
丁元英说:“但是,你得到的,是人家德国人能够给一个中国人的东西,包括你在中国人面前的优越感。总有些东西是人家不能给你的,比如你永远是边缘人,你融入不了别人的主流社会。你不用表白,也不用提醒,人家错待不了你。警察是主流社会的标志,你在德国做不到,在中国就能做到,这是国籍和血统给你的权利,这就是祖国。”没错,当我在老沙太太的母亲的葬礼上没有看到抱着棺材嚎哭的人时,我知道对于亲人的别离对于我们和他们是不同的。当我在Stefan的车里听着同学们一起随着广播唱着我不会唱的歌曲时,我知道我喜欢的音乐和他们是不同的。当我看到他们的同学聚会没有重逢的眼泪,也没有深深的拥抱时我知道,我所理解的友情和他们也是不同的。这一点点的不同都是我依然在德国是一个边缘人的原因。我想即使是一些在德国工作了很多年的前辈也是应当有所体会的。亲戚、同窗、朋友这些关系都将被重新定义,否则很容易对德国人太过热情反而因此被人疏远。德国人对我们的礼貌与客气,微笑与谦虚,都是他们对自身素养的要求,并不是对一个外国人的热心与友好。相反可能对你越是开过分玩笑,越是在你面前放下礼仪的人才是走的最近的人。想要真正拥有融入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我们就要放弃国内那种温馨与依赖并存的亲情,放弃国内那种真挚的友情,还有对于个别人来说的人脉观。试问当放弃这一切之后,回到国内还能生存下去吗?很多人都在纠结我说的变了就回不来,就是这样的意味。所以,我不允许自己放弃祖国给我的灵魂,无论是传统或是糟粕,因为我注定是要回家的人。我能从德国带走的,将只有一些阅历以及一些知识。
以这样一个社会边缘人在德国生活,就免不了内心的孤独,可以夜夜笙歌,也可以人声嘈杂,但是内心的孤独不是这些花花绿绿可以填补的。
看惯了蓝天绿树碧草如茵,有时也会怀念 那个并不太美丽的家乡。
| 编者配图:德国森林图景
在这样孤独的情绪下,的确如一位前辈所说,需要用合适的方法去调节。旅游以及体育运动无疑是最好的,德国有数不清的城堡庄园,大量内容丰富的美术馆博物馆。这些的确是对于留学生宝贵的资源。但不幸的是,对于我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大部分地方我都去过了,单单一个DEUTSCH MUSEUM我就去了三次才草草全部看完。这里我可以推荐一些博物馆给大家:柏林的柏林墙纪念馆、柏林科技馆、黑森林的钟表博物馆、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SInsheim的装甲车博物馆,以及前面说到的德意志博物馆都是必去的,读研的两三年能把这几个转过来就已经不错了,其他小的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包括博物馆与旅游这种形式,都逃不开这终究是旅游,并非生活。想象如果你去了一次丽江,第一次一定是新奇与兴奋,但是你不可能说将去丽江放松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去过一次也就没了新鲜感。所以当我看够了足够多的教堂、城堡、森林、湖泊之后,一切也渐渐变得索然无味。而能排解自己孤独的,终究是一种生活习惯,而远非旅游可以彻底解决的。现在的我就是在试图寻找一种节奏,一种让我可以平静下来的规律生活。只有找到这种节奏,即使是到了任何环境,都不会感到孤独。就像老沙现在的生活一样——充实,忙率且规律。最后说说本问题最大争议的关于有钱不孤独的回答,我只能说是没错的。有钱的确可以换来精彩的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相信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至少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都是还在用着父母的辛苦钱。不要说富二代官二代如何如何,即使是他们的父母的钱也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有的时候,除了必需品,我给自己定下的原则就是:如果一件东西可以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或者一件东西的价值是我可以带回国继续使用的,那么我会去买。其他能省的我都会省下来,况且,年轻时吃点苦没什么坏处。说了这么多,总之希望所有来到德国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寻找的东西。无论它对于别人是否珍贵,是否重要,只要是自己所追求的,就尽力去寻找。也许未必找得到,也许找到了也不是一开始自己要的那样了,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莫过于寻找这一过程本身。声明:本文系转载,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授权或更正。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大家好!请问:现在去德国留学还安全吗?—留学网
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大家好!请问:现在去德国留学还安全吗?
大家好!请问:现在去德国留学还安全吗?
大家好!请问:现在去德国留学还安全吗?安全问题一直是有出国留学孩子的家长为关心的问题,在教学质量,安全还有费用问题中,安全问题还是比较受重视的,安全学习,完整的回归,才是更多家长的心愿,教学质量,学费都可以因学校不同而异,但是安全就可以谈及整个国家。今天我们首先谈谈德国的安全问题。
德国留学安全吗
德国留学成功案例
联系学长 微信扫码添加学长
大家都在看
德国留学顾问
提交成功!我们会有老师为您分析选校结果!
获得选校方案
您希望留学申请的院校是:
只考虑顶尖院校
想上顶尖名校,但也考虑其他学校
我成绩一般,找到一个我能达到的最好院校
学费较低的院校
成绩换算表
很优秀(3.5~4.0)
比较好(3.0~3.5)
普通(2.75~3.0)
不理想(2.5~2.75)
很不好(2.5以下)
请补全信息!
生成我的选校
选校方案生成中...
测试选校结果已生成!
注册后 , 立即查看结果
请补全信息!
联系电话 : 400-104-9966
咨询微信号 : carter-66
申请友链qq:
400-104-9966
手机号码输入有误!
我已留下手机号
或扫码二维码,与老师面对面直接沟通:
为了更好的为您提供服务,请补全方案信息!最近加入的产品:
购物车里有0件商品
留学生自述:能在德国挺过来,就能在任何环境挺过来
柳橙留学 发表于
19:41:00 来源:柳橙网
在所有一切的压力与孤独下,必然能催生一个全新的自己。只有真正静下来了,有些事才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习亦是如此……心无旁骛才能做点事情。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学,学而后能得。-----------------------------先引用一句经典总结:国内是好脏好乱好欢乐,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但是你能在德国挺过来,你就能在任何环境挺过来。无论如何,至少你能成为一个好厨子。。。有些事要自己经过一遍才知道。写出来仅仅算是给所有留德的娃们一个共勉吧。德国式的寂寞不是鸡汤和鸡血能摆平的,大风大浪过后沉淀下来的,才是你最后得到的。刚来德国的话,要做好一个过渡期的心理准备,寂寞的不是德国,而是德国留学生。想在这里生存下去,必须蜕去一颗浮躁的心。有人爬山涉水,有人读书练字,还有的直接信教了……究其原因是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来德国留学的中国人以工科为主,而且由于德国免学费,所以基本上这边的留学生都是紧衣缩食在过日子,大部分人都有打工经历。(我宿舍对门的山东妹子去打工,手直接被机器绞了一大块皮,然后没跟家里说,自己从医院做完手术单手又回家复习准备考试。)另外一个是德国课业紧,能按学校推荐的大纲按时完成学习进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几年时间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但换来的价值就是一张含金量超高的学位证。这两个条件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没钱、没时间,拿什么娱乐?是的,我承认有一部分华人的确是可以做到融入外国人的圈子,但是你需要想清楚的是:一旦融进去了,你就很难回来了。中国礼仪之邦,现在这代留学生素质高的不得了,甚至出现列车查票检票员直接跳过中国学生的情况。你想跟德国人交朋友理论上不难,但是你必须同时接受他们独存于另一个世界的三观,接受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还要了解他们的基础文化。只是你确定你喜欢喝点酒蹦蹦跳跳一晚上到凌晨两三点么?去听唱诗班或者音乐会能听出里面的哩哏咙么?你确定你的家人也能认同大学可以直接上到三十岁,不用管父母,经济独立了天涯海角爱哪去哪,生了孙子好几个月爷爷奶奶都没见过面的这种家庭观么?你接受了,你就回不来了。除非你压根就想留在德国呆一辈子,那就做好这个文化洗礼脱胎换骨吧。德国人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民族。老头老太太周末自己种花养草,柱个助推车自己购买一周生活用品的满大街都是。蛋疼到一定的程度的老头老太太是惊人的,每周去教堂唱歌祈祷,自己养个豆苗天天浇水,报纸上的数独和填字游戏不写完了不离桌。年轻人呢?平时泡酒吧,期末泡图书馆。你看他们经常一大帮人围个圈一聊一个小时,其实就是互相低笑点的冷吐槽。但是,不交心。郁闷了想找个人倾诉?抱歉,德国人觉得给你提供心理咨询是高等级心里侵犯。一句:ah,ok就给你打发了。我们经常赞扬国外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摔了不管哄。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孩子冰激凌掉地上,他爹直接扔垃圾桶,小孩哭着往垃圾桶里掏,爹妈扭头就走。小屁孩哭的撕心裂肺我都看不下去了,后来小孩自己屁颠屁颠去找爹妈居然找不着了,爹妈早出去八丈远了,还是好心游客给领过去的。所以这个民族独立的心理空间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我就靠我自己,别人,毕竟是别人——哪怕爹妈。所以即使有人融进了德国人的生活,你还是要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那颗在国内被朋友家人惯坏了的心。有人说中国是酱缸文化,德国亦然。你在一群心里独立,抗心里压力8.5级的人群中生活,你也起码要能抗个5、6级才行。你可以指望同学帮你,但不能指望同学救你。别忘了,每一个德国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哭天抢地时父母转身离开的背影。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上课点名大家就互相短信,要么绞尽脑汁帮别人交临堂作业,学习委员拿着写好的实验报告挨个屋催着你抄,期末了学霸的笔记全拿出来共享。这在德国,没戏。刚来时一个学姐教育大家说:“帮你不是义务,不帮你也是应该的。”有时候必须靠自己。在国内,我是个把朋友看的比什么都重的人。但是在这边,有时真的没办法。自己的事一大摊,除了一堆课程实验考试、然后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应付银行保险房租签证,你留给别人的时间还剩多少?在这种社会关系下,恋爱就成了一个出路。至少有个人可以彼此理解,彼此关心。但大前提不变,你把时间放在爱情上,你的世界就只剩下你和她(他)了。你没办法认识新的朋友,甚至现有的朋友维系下去都是难题。但萝卜咸菜各有所爱,尊重自己的选择就可以了。在德国,时间真的是宝贵的。晚一分钟去银行,人家关门了;邮件没及时回,很多机会就没你什么事了。所以在德国的孩子心里都存着好多时间表:除了课表和考试安排,还有列车公交时刻表、银行超市营业时间、每月什么时候该走钱,什么时候该补货,几点约了谁谁谁,要提前做什么车过去。每一点都要算的清清楚楚。另一方面,在德国经历的事情。国内很多人没法理解。很多人不知道你在德国经历了什么,认为你出国了就是去玩了,每天蓝天碧水,花前月下,随随便便玩一圈回国还万丈光芒。但是也就是这个时候你也才能知道,究竟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谁还关心着你,同时也让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变得更加宝贵。在所有一切的压力与孤独下,必然能催生一个全新的自己。只有真正静下来了,有些事才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习亦是如此。所以德国人能研究出NB的家伙也不得不说就是他们闲的。心无旁骛才能做点事情。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学,学而后能得。其实我们都不曾寂寞,小时候一盒积木能开心一下午不是么。只是国内的环境让我们学会和人相处,彼此分享快乐和痛苦,我们也适应了活在一个群体中。换了个一个环境,不能叫寂寞,只能说是不适应。适应适应就好了。
热门专题推荐
专家推荐院校想去德国留学应该注意什么?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北京办事处市场部总监 金郁夫
  在德国,学生应该何时选定自己的专业?如果在课程教育中想要调换自己的专业方向,学校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吗?
学生在申请的时候就要考虑好自己日后攻读的专业。在整个留学教育中,基本上不能调换自己的专业。一般来说,你在国内读什么专业,到国外留学也需要读相同或相关的专业;如果你想要攻读其它专业,就必须重新开始学起。比如,你本科读的是建筑专业,留学之后想要在德国读经济学硕士,那么就必须从本科开始读起;本科经济学相关专业结束,并拿到相应的学位证书才能继续深造硕士学位。
德国的教育一向比较严谨,讲座上谈到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的毕业率达到80%,但是还是有20%的学生不能够毕业。请问德国的学校对于没有毕业的学生有什么相关的措施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20%的留学生不能毕业听起来很恐怖,但是德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却很高兴,因为德国本地人的毕业率为75%。近几年来,中国留学生的表现都很好,也比较努力,所以他们当中80%的人都能够拿到毕业证书,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大学里规定,一般的考试学生拥有3次机会,3次考试不通过就拿不到毕业证书。不过,在德国读书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你可以自己选择科目和考试,然而这对于自制力不高、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危险了。
如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值得人们考虑。在德国,学生的安全问题又是怎样的呢?
德国算是一个非常安定的国家。不过学生自己出行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不能太过张扬。
中国留学生想要申请奖学金要具备哪些条件?对于申请对象有些什么样的要求?
申请德国奖学金,需要提交你的外语成绩证明(德文授课课程—DSH2、TestDAF16分以上或德语系学生可以提交德语专业八级证书;英文授课课程则—托福80分以上或雅思5.5分以上),此外还需要申请材料的推荐信。德国奖学金对于申请人没有年龄上的限制,但是对取得上一个学位的年限有规定。一般来说,申请赴德读博的学生硕士毕业应不超过6年,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入学应不超过3年。还有,申请时已在德国居住一年以上的申请人不在资助范围之内。DAAD奖学金的额度是根据学位来调整的,一般来说硕士生为750欧/月,博士生1000欧/月,博士后短期学习或研究资助为1000欧/月,拥有更高学历和职称的学者受到的资助金额会更多。
高考生能不能去德国读本科?
德国大学入学的要求比较严格,是不允许高考生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要想进入德国大学学习,211工程大学至少要读满一个学期,普通大学至少要读满三个学期。一般去德国攻读本科的较少,去德国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较多。
那么,中国学生到德国读研究生需具备什么条件?
在国内读完本科可以直接申请德国同一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德国一般不允许转专业,如果想换专业则必须从本科开始读起。德国大学是承认中国学历的。如果是211工程学校毕业的学生,申请赴德留学会被优先考虑,申请相对会容易一些。
德国大学只承认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学校。在德国职业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体系,所以中国的专科学历不能读德国高校。国内的三年专科毕业生必须在德国读一年的预科,才能进入大学学习本科专业。
德国的就业状况如何呢?什么专业在就业中会有优势?
德国毕业生的失业率是非常低的,接近3%,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值,一般毕业后几个月甚至几周就能够找到工作了。德国缺少工程科学方面的人才,所以读工程科学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德国政府为了吸引外来人才,专门为在德读书的留学生提供毕业后18个月的“找工作签证”,希望有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可以留在德国。当然,海外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弊端,在这里我建议想去德国留学的学生,一定要学好德语,如果你希望日后留在德国工作,那么德语一定要好。
已经在德国工作的外国人如何才能申请移民?
必须在德国居留年满8年以上,其中包括在德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这样才有资格申请移民德国。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