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波兰的政治(不请别说我抄袭cf)

“政治暗杀说”仍不绝于耳波兰重查前总统专机空难_新浪新闻
  原标题:“政治暗杀说”仍不绝于耳波兰重查前总统专机空难■波兰前总统莱赫·卡钦斯基专机空难现场。
  新华社(资料图)
  据新华社电 波兰政府4日决定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重新调查2010年时任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市附近坠毁事件。
  虽然这一震惊波兰全国的空难已过去近6年时间,波兰和俄罗斯两国也早就出台了各自的调查报告,但波兰国内依然流传一些阴谋论观点,比如“政治暗杀说”,而这也是波兰重启调查的原因之一。
  最新说法称空中爆炸解体
  在宣布重启空难调查的仪式上,波兰国防部长安东尼·马切雷维奇暗示说,爆炸可能是坠机的原因,专机坠毁前“在空中解体”。这一说法显然与先前调查结果不符。
  “(国家调查委员会)掌握有关飞机仪表活动的全部事件记录,从开始一直到(飞机)在距离地面大约15米至18米的空中解体,”他说。
  日,时任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俄罗斯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乘专机在俄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包括总统夫妇与波众多高官在内的96人全部遇难。
  俄罗斯国家间航空委员会2011年1月发布了对波总统坠机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认定专机失事系机组人员受波兰高官施压、不顾恶劣天气强行降落所致,坠机责任在波兰方面。但波兰政府认为,俄方公布的调查报告不全面,因为报告没有提到俄罗斯方面的失误,波兰将适时公布自己的事故调查报告。
  同年7月,波兰公布了本国的调查报告,称专机机组人员在收到地面关于天气恶劣的警告后没有及时转降备降机场,飞机在降落时飞行高度过低、速度过快,直接导致飞机坠毁。
  新政府成立后重查呼声大
  在俄罗斯和波兰公布各自的调查报告后,这一空难事件近年来逐渐淡出国际媒体的视野。但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莱赫·卡钦斯基所在的法律与公正党一直认为专机上可能发生了爆炸,而这一政党的领导人恰恰是莱赫·卡钦斯基的孪生哥哥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
  去年10月,身为最大在野党的法律与公正党赢得波兰议会选举,获得组阁资格。新政府成立后,波兰国内开始出现有关重启空难调查的呼声。
  法律与公正党发言人贝娅塔·马祖雷克3日说:“空难已过去6年,我们仍不知道谁有罪。希望新的委员会很快和有力确定这场悲剧的原因。许多波兰人期待真相。”
  法新社报道,2015年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2%的受访者认为“这场空难是暗杀行为”。受访者也提到了其他方面的因素,37%的受访者认为飞行员受到高层施压,在大雾中强行降落导致空难。
  虽然法律与公正党从未谴责俄罗斯策划了这起空难,但曾经表示克里姆林宫从中受益。此外,来自法律与公正党的官员还谴责俄罗斯故意拖延调查时间,并且一直扣留证据,比如客机黑匣子和残骸。
老板娘说,这两张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的年画今年卖得最火。小编拍照的功夫,就由两个人来买了。年画上习近平和彭丽媛挥手微笑,身后是9·3大阅兵盛况。
党员不能信教,本来是常识的事情,却有一些党员以公开、半公开的方式“突破”了,“有些人还认为,我已经从职务上退下来了,为什么不能信教?这些人没有想到,职务虽然退了下来,可党员身份可没有退。
允许地方电视台在除夕播出地方性春晚,既尊重了观众,也是央视自信的表现。这样的竞争,是不是更能相对端平春晚这碗水呢?
事实上,体制中人,不管年轻的还是年长的,“成大事”的终归不多,更多的是像你我一样,免不了要做小事做琐碎事的。在机关呆得越久,越是认同“欲速则不达”一语。华沙起义(日波兰发动反抗纳粹德国的起义)_百度百科
?日波兰发动反抗纳粹德国的起义
(日波兰发动反抗纳粹德国的起义)
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到达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虽然华沙起义和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日就已经达到的东岸,但因为先前的攻击已经使部队疲劳不堪,在继续进攻造成了更多伤亡后不得不暂停。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华沙起义战役背景
1939年10月,纳粹德国完全占领波兰后,发起旨在粉碎波兰民族精英,彻底奴役该国人民的行动,代号为“塔能博格”的到处搜杀波兰精英人士,同时将波兰最精华的波莫瑞、等地直接划入德国版图,剩下的部分则变成“波兰被占领区总督管辖区”,实施残酷的军管统治。但波兰人没有屈服,待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利用战前在国内构建的军事体系,发展出一个庞大的抵抗运动网络,不仅拥有游击队,就连政府机关、都样样俱全,形成“白天的波兰属于,夜晚的波兰则属于人民”的局面。
1942年,根据流亡政府的指示,波兰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编为“国内军”,他们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自行制造、黑市购买、盟军空投和挖出波兰军队溃败前的物资等方式获取武器。至1944年,“国内军”发展至顶峰,总人数估计超过40万人,拥有、、、、和手榴弹等各类武器。
1943年初,德军在东线的中惨败给苏联红军,之后苏军逐步向西反攻,德军被迫向和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对波兰的控制变得松懈起来,国内军决定趁势发起“风暴行动”,痛击德军。该行动分三步:首先在靠近苏联的东部发动大规模起义;接着在苏波旧国境线至维斯瓦河之间袭击德军;最后在波兰全境发动起义,赶走德军。在这个规模宏大的计划中,收复华沙至关重要。
日,“风暴行动”正式展开。在苏军进攻的道路上,波兰游击队掀起铺天盖地的暴动潮,把德军后方搅得无一处安宁。由于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存在结构性矛盾,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奇克严令“国内军”司令博尔,不惜代价地抢先控制华沙,在同盟国伙伴面前制造既成事实,避免因华沙被苏联控制而使国家走上苏联道路。
客观而言,出于政治因素展开的华沙起义不符合“风暴行动”的行动总目标,因为之前“国内军”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打了就跑”的游击战特点,可这一回却要与德军重兵争夺大城市,且得手后不能放弃,完全忽视了“国内军”尚不是正规武装的现实。可是面对伦敦方面的严令,博尔将军选择了服从。[1]
华沙起义的组织者是波兰地下抵抗武装“救国军”,它从属于日晚撤往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波兰起义军之所以选择在那时发起武装暴动,其中一个目的是想用本国武装来解放波兰,不想让苏联红军染指,以避免波兰被苏联赤化。
起义的组织者们初衷是,波兰流亡政府赶在红军前头返回华沙,否则“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就会抢先一步(该委员会是1944年7月底由斯大林倡议成立的),在波兰就会出现一个亲苏政权。在苏联联手德国瓜分波兰后,加上的苏波多年恩怨,波兰人已经很难再相信斯大林了。当时,苏军已逼近波兰维斯瓦河,德军被迫向西溃退。到1944年夏季来临前,华沙城已为苏军的囊中之物。1944年夏,救国军司令塔德乌什·科莫罗夫斯基向伦敦汇报说:“救国军如果无所作为,波兰人就会一齐倒向共产党一边。”波兰救国军希望获取速胜,以“华沙的自我解放”来阻止苏联的染指。
以德军不久就将撤离华沙为前提,救国军指挥部拟订了起义计划:集中兵力攻占华沙几座关键的政府大楼,至少在苏军进入波兰首都12小时前,宣布波兰流亡政府恢复行使权力。
华沙起义的筹备是背着苏联秘密进行的,苏联政府和红军指挥部,都没有接到有关起义的正式信息。而且起义军也没有提出支援要求,更没有与渐渐逼近的苏军进行过协调。
日,暗杀的消息传来后,科莫罗夫斯基认为德国已经崩溃,便下令救国军于7月25日在华沙发动起义。不过他否定了在全波兰发动起义的动议,他觉得那样会便宜了进攻中的红军。
起义组织者们天真地以为,最多2至3天,气数已尽的德军就会一败涂地,起义军就能以最小的伤亡迅速拿下华沙。为了不妨碍德军西撤,他们特意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包括维斯瓦河上几座十分重要的桥梁。
被德军俘虏的起义人员的证词很能说明问题,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德国人让所有波兰人都去挖战壕,以抵御俄罗斯人,于是所有的波兰爱国者都明白了,现在到了发动起义的时候了。我们计划对德国兵缴械,并向全世界表明,波兰不是在俄罗斯人或德国人手中,而是掌握在波兰人手中,波兰军队已做好了斗争准备。如果这一计划成功,就能在政治上迫使俄罗斯人承认自由波兰,承认流亡政府领导人米科莱奇克。”
各国情报机关的资料表明,起义军的高期望值与英美的支持承诺有关。然而,盟军的空军难以飞过德国控制区域,美国空降部队始终没有露面,而英国也没能确保华沙免遭德国的袭扰。
日和27日,苏联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签署协议,决定以1919年划定的“”来确定波兰东部边界。这项协议规定,在苏军进入波兰国境后,交战地区的最高权力由苏军总司令掌握,解放区的权力则归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然后由该委员会创建波兰新政府,整编波兰本国军队。为配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一道工作,苏联委派布尔加宁上将为苏联代表。
为了宽慰波兰社会各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发表声明,强调苏军的目标是:“帮助波兰人民摆脱德国侵略者的枷锁,重建一个民主、独立、强大的波兰。”苏联政府还声称,波兰被视为友好的,因而“不打算在波兰设立自己的机构,并认为这是波兰人民自己的事情。”
但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在苏军进入波兰境内后,对于军事行动区域内与交战有关的事务,由乌克兰第1、白俄罗斯第1和2方面军司令负责,民政事务则由上述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总体负责……要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在被解放领土上成立的政权机构建立友好关系,苏军占领区与维持公共秩序、人口调动等有关的事宜皆应经由这些机构。除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以外,其他政权机构,包括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都不予承认。波兰公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受苏联军方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保护。”(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开罗宣言早已宣告了波兰流亡政府的结局。)
在起义前夕的7月30日,以米科莱奇克总理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代表团从伦敦抵达。7月31日,波兰代表团受到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接见。8月3日深夜,斯大林也亲自接见了他们。米科莱奇克虽表示愿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合作,但坚持他的政府才是波兰唯一的合法政府。在上述会晤期间,米科莱奇克只字未提对华沙起义的援助问题。代表团对华沙的情况一无所知。直到8月5日,米科莱奇克才收到救国军总指挥部的通知:“日17点,救国军与德国人在华沙发生了激战。”
因波兰流亡政府坚持自己是惟一的合法的政府,斯大林便改变了主意。虽然由于顾忌英美舆论,避免使苏联处于被动境地,苏军未直接接到停止进军华沙的命令,苏军仍在向波兰首都进发,但对近在咫尺的华沙城却久攻不克。
华沙起义战役过程
日,华沙起义爆发了。当天15点,大部分店铺都不约而同地自动关了门。16点50分,许多条街道上突然响起了枪声,随即,枪炮声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开来。
傍晚20时,通过城里的扩音器系统,德军华沙警备区司令赖纳·施塔格尔中将用德语和波兰语发表了声明:“我宣布从即刻起,华沙全城戒严。平民不得上街,否则杀无赦。胆敢对德国公民所在建筑开枪者,将立即被从地球上抹掉。”
在头几天里,起义军夺取了华沙的一些地区,但在攻击德军的行政机构时,遭到了敌人的顽强反击。敌人不仅守住了各个机关大楼,而且还向城里的许多地区进行扫射。
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团军司令福尔曼,增援华沙警备部队。一个团、外加一个营和德军控制下的一混成团,将火速赶赴华沙。但在华沙军民的拼死抵抗下,德国守军和援军都损失惨重。克雷布斯在此后的通报中说:“起初即兴式的暴动还能控制,但目前仅靠现有部队已难以镇压了。这一运动正越烧越旺,有波及全国的危险。在城市街区进行的巷战中,我们的损失非常大。”德国的将军们向希特勒汇报说,华沙正在进行激战,叛军的抵抗激烈而顽强。同时德军在内部对特种兵和警察部队发出警告说:“如果俄国人不在城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止步,华沙可能将不保。”
德国华沙守军指挥部要求多派援兵,尤其需要大量重型武器。各国情报机关报告说,纳粹在城里大肆枪杀平民,街道、院子和地下室堆满了尸体。德军在全城进行大搜捕,许多妇女和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或监狱。
这天晚上,希特勒还亲自打电话询问德军驻华沙部队司令埃里希·冯·巴赫,“华沙上演的大戏”还将持续多久。德军遵照希特勒夷平华沙的命令,开始疯狂地抢劫金银、贵重物品和绘画,炸毁桥梁,摧毁房屋。
日,冯·巴赫赶到华沙城,亲临一线坐镇指挥。起义军与德军的阵地犬牙交错,华沙全城混战成一片。德军利用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的弱点,开始有条不紊地发起反击。在、、坦克和的掩护下,起义军的势头被死死压制住了。
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说:“叛军的情绪非常糟糕,原因是缺乏食物补给和武器,指挥也很差。这些匪徒从来没有当过兵,指挥官带的标志也五花八门。叛乱分子主要是25岁以下的人,生活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几乎找不到,而知识分子大部分都逃走了。据目击者称,叛军内部最近爆发了传染病,人员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8月末,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试图击退位于华沙东北面的德军集群。9月10日,苏军第47集团军和贝尔林指挥的波兰第1集团军联手出击,开始向华沙发动进攻。但有十万之众的德军集群不甘示弱,双方在华沙东部地区展开激战。至9月14日晚,苏军取得一定进展,逼近维斯瓦河。
日,波兰第1集团军一部登上了维斯瓦河西岸,而起义军就据守在离河不远的华沙南部和北部。从9月16日至20日,苏军总共有6个加强步兵营突进了华沙。但因维斯瓦河仍掌握在德军手中,苏军的坦克和大炮等重装备运不过河,第1集团军的攻坚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原先和波兰起义部队接洽的联络点无法与波兰人取得联系,他们在接头之前就已经逃回城内了,即使那时他们没受到德军的攻击。到9月23日,波兰部队伤亡惨重,死伤达3764人,不得不后撤。
眼看战事毫无结束的可能,起义军的情绪越来越焦灼:盟军的援助在哪里?英国和苏联的增援部队在哪里?
起义领导层称,已向苏联正式通知准备发动起义的情况,甚至还“挑明”了起义的起始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援助。波兰流亡政府还提及了1944年7月的广播,节目中曾号召在波兰举行人民起义。而在事实上,这些广播只是一般性地呼吁波兰人和欧洲其他国家人民拿起武器,在本国被解放领土上支援红军作战。日,苏联发表了一篇声明,强调苏联与华沙起义无关,起义方事先没有和苏联商量过。
同时在华沙城内,起义军也并不是一块铁板,国家军不仅不信任前来的波兰人民军,而且在城内克扣波兰红色起义武装的补给并且恐吓要处决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做出这类事情实在是令人惋惜。
有一种观点认为,起义军在筹备期间曾与商议过,一个叫康斯坦丁·卡卢金的“苏联特使”就是证据。据说,卡卢金是跳伞进入华沙城的,是苏军派往救国军指挥部的联络官。但据有关文件证实,苏军指挥部根本没有向华沙派遣过这类人员。那么这位“信使”卡卢金又是何许人呢?
日,救国军巡逻兵抓获了一个老百姓打扮的人,他自称是苏联的侦察兵,是红军指挥部委派来华沙与起义军建立联系的。此人就是康斯坦丁·卡卢金,他曾任苏军第337步兵师第1131步兵团团长助理,1942年5月在城下的战斗中受伤被俘。1942年9月,他自愿参加了伪“俄罗斯解放军”宣传员培训班,结业后便开始了积极的反苏宣传活动,在集中营里鼓动苏联战俘“弃暗投明”。
1943年5月,卡卢金在波兰南部城市与(共产党)搭上了关系。日,波兰工人党派他前往华沙,被救国军巡逻兵抓住,押到了华沙地区指挥官安东尼·赫鲁斯采尔上校的指挥部。救国军指挥部对卡卢金的老底是有数的,却并没有戳穿他的谎言,而是继续与他玩下去:“红军特派员”卡卢金的亮相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救国军已经与苏联红军联系上了,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
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决定利用一下这位“特派员”。卡卢金便签发了一份致斯大林的电报,请求向波兰首都的起义军提供援助:
“致莫斯科,斯大林元帅:日,我与华沙指挥员建立了个人联系。起义民众在与德国鬼子的斗争中表现英勇。我审视总体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为加速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除部队的英勇斗志以外,起义军还需要下列东西:、弹药、手榴弹和反坦克炮……德国空军正在摧毁城市,炸死和平居民,但英勇的华沙人民相信,您不久就会给予最慷慨的援助。华沙,日,华沙救国军指挥部。卡卢金·康斯坦丁大尉。”
科莫罗夫斯基将电报发到了伦敦,请求转发到莫斯科。收到这封奇怪的电报后,莫斯科有关方面深感困惑,不知电报中的卡卢金究竟是什么人。数月之后的日,卡卢金领受救国军的任务穿越前线时,在华沙郊外被苏军抓获。
卡卢金在审问中说,他自华沙起义爆发后,因害怕与德国人和波兰工人党有瓜葛而被杀,他在被救国军抓获时便谎称:自己是苏联情报官,是在1944年7月被派到敌后的。卡卢金向审讯人员详细交待了电报一事:“今年8月5日,当着救国军华沙指挥官蒙特上校和其参谋长的面,我草拟了这封发给斯大林的电报……我发往伦敦的电报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让人觉得它出自苏军指挥部驻华沙特派员之手。”
日,科莫罗夫斯基在起义军胜利无望的情况下,致函德军华沙城南指挥官京特·汉斯·罗尔,表示起义军准备投降,但要保证所有战斗人员的战俘权利,并要其对华沙平民做好安排。罗尔将军承诺确保战俘的全部权利,同意将波兰平民和行政机关疏散到作战区域之外,但必须在9月10日16时前投降。而科莫罗夫斯基还指望德军东线速败,并幻想能坚持到英美的援助到来,便想尽量拖延时间。
直到日,见起义军迟迟不肯缴械,德军对起义军占领的城区发动了决定性攻势。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形势下,科莫罗夫斯基拒绝了向进逼而来的苏军靠拢的建议,没有向维斯瓦河对岸突围。9月28日,起义军就放下武器事宜开始与德军举行谈判。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向德军华沙部队司令冯·巴赫签下了投降书。
德国各家报纸和电台报道说:“历经许多个星期的激战,这座城市几乎全部被毁。”战斗是那么惨烈,德军士兵古斯塔夫·戴维德哈兹回忆说:“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一派狼籍的景象。在这里,每一栋房屋都成了战场。”华沙起义中,有20多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只有1.6万为起义军。而接受投降的起义军达到1.7万人,里面的922人为救国军军官。华沙起义失败后,华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赶出了城,有8.7万华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2]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华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波兰在二战时的政治策略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遭受德国、苏联两个对立方的入侵?
按投票排序
没办法,波兰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北部,德国要取得和东普鲁士的领土走廊,尤其是对德国欧洲战略至关重要的但泽港,苏联要消除西部彼得堡周边地区的安全(三国之后就是波兰)。而且波兰并不是什么贫穷小国,在中欧东部国家中,波兰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财富都位居前列的(战后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就大量取自波兰,要不然苏联人的日子更加没法过了,当然,这对波兰人只有坏处,团结工会的兴起和这种经济掠夺不无关系)。处于这个位置,其实三十年代的波兰制定任何战略都挡不住这俩社会主义兄弟的惦记。而且高估英法是没办法的事情,此时依然是英法主导世界的局面,不靠这俩主,难道去抱两个不管如何都会来啃你的主吗?当然,其实波兰自己也有问题,此时民族军国主义之盛行不比他俩邻居差,说是靠英法,其实和英法的实质联系,不如投资都非常有限,又要民族主义的面子,又要国际支援的里子,自然让原本的盟友帮你,敌人打你时的切肤之痛。所以,当时真的能挡住铁蹄的,其实只有尽量融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比如瑞士,不就活下来了么。这个道理到八十年代,波兰人总算是醒悟过来了,团结工会成为西方不得不帮助的对象,波兰此后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西方社会的一员。
受不了这么多烂人在这贩卖类似“为什么强奸你不强奸别人”“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样的混账逻辑玩儿了命要从受害者身上找理由,真不知道你们怎么解释苏军进东北、伊塔事件和珍宝岛文盲们先看地图去,夹在苏德之间几个主要国家捷克斯洛伐克,38年割让苏台德,39年被德国吞并波兰 39年德国入侵,苏联同时入侵罗马尼亚 40年苏联侵占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倒向纳粹成为仆从国(别忘了40年苏联还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大概他们也是奇葩、作死吧)匈牙利 一战战败国,上了德国的战车看见没有,与历史恩怨、外交政策没多大关系,就是俩流氓要抢你、逼你站队,戴没戴帽子都是借口被入侵吞并附庸是必然的,被谁入侵被谁吞是偶然的,决策者的想法、外在条件乃至于兵力部署如果有变化,就可能导致侵略次序的不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诡异的地方在于无论这些国家当时多么痛苦地做出选择,战后结局都是一样的。最后,我恶毒的认为,像波兰这样普通中国人费点功夫才能在地图上找到的国家在网上被这么黑,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波兰同时得罪了黄俄和黄纳,君不见精神苏联人黑起波兰来头一条大罪仍然是反共反苏
不请自来,并非为了回答题主问题 只是身为一个非资深波粉不忍心看到那些传播了好久的谣言再毒害更多的人 写在前面:波兰在二战中所做出的政治选择和姿态被广大网友所耻笑 讥讽波兰“不会站队” 致使两线作战 事实上波兰选择相信英法在当时看来是完全合理的 在毕苏斯基死后波兰第二共和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从政体上来说已经完全和法西斯德国和极权主义的苏联决裂 再加上历史恩怨和现实战略考量波兰根本无法做到和苏联或者德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 反而和法国有传统深厚的友谊 选择英法做盟友一点也不奇怪 污蔑波兰“不会站队”是极其愚蠢的 至于两线作战,波兰的军事失败是出乎整个世界的意料的,责任不在波兰而在英法 英法此前一直以为波兰庞大的陆军足以支撑到英法完成动员 事实上波兰战役持续了一个月之久,远比法国战役长 另外反对并驳斥 回答埃塞俄比亚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方才建立 彼时尚为阿比西尼亚帝国 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波兰 埃塞俄比亚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方才建立 彼时尚为阿比西尼亚帝国 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波兰 埃塞俄比亚集中力量迎击来犯之敌,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其军队约有 120000 人,配备有80000 条枪、8600 名骑兵和420 门大炮。 而波兰在当时拥有欧洲第四庞大的陆军波兰陆军有150万人,由波兰共和国总统担任总司令。前线军队部署情况如下:39个步兵师(含9个后备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另有数量不定的步兵旅陆军的火炮军备包括4500门大炮和迫击炮、2000门反坦克炮和3000门高射炮。每个步兵师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轻型火炮团或野战炮兵团,外加一些常规的师级支援部队,其中包括一支编有一个TKS型小坦克连的侦察部队。在一部分现役师中,编有一个重型炮兵团(105毫米和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波军并没有做出马刀砍坦克的举动 这点下面有详细的描述 反倒是德国进行过骑兵砍坦克的作战保留骑兵部队在当时并不是军事落后的表现 彼时法国尚有六个重骑兵团 苏军更是有数个骑兵军以及数量庞大的师属于 骑兵 远远多于波兰波兰二战中的总伤亡为560万上下 远远不足一千万一.波兰反华?首先引用一下某媒体对波兰驻华大使的采访: 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各位网友大家好。  波兰国内存在“反华情绪”是一种偏见  邬宁宁:第一个问题,是有一位网友提到波兰国内存在反华情绪。  塔德乌什·霍米茨基: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不是在事实基础上,而是在一些人的意见基础之上,波兰一直十分重视中国,波兰一直把中国看作欧盟之外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今年计划5月份安排首相和副首相访华,但因为4月份波兰坠机事件推迟这一计划。政治层面可以看出波兰十分重视中国,希望尽快发展和波兰的伙伴关系,经济方面波兰是欧盟国家里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向中国公司开放,有中国公司中标建设波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一个国家。去年底中国一个公司中标承建了波兰的高速路项目,这也是欧盟国家当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有中国公司来建波兰公共资金投入的大型项目,这是很少见的。因此波兰也被其他欧盟国家说波兰向中国开放了欧盟市场,通过这些很难看出波兰是有反华情绪的。去年我们准备了一些“中国日”活动,有很多波兰人民去看了展览,他们都非常有兴趣。在波兰,来自中国的游客和商人也在迅速增长,在波兰也有中国人的联合协会,我觉得大多数人在波兰的经历都会感觉到波兰是对中国很友好开放的国家。我相信波兰对中国是非常开放的,我们有着六十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波兰也是首先认可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当年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阵营比如说与苏联国家关系恶化的时候,波兰也是唯一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我和其他波兰人都抵抗这种偏见,因为这不是真的。可以看出,波兰同新中国的关系一支都相当良好。波兰作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国为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提供了相当多的援助,尤其是在远洋航运领域 比如:1971年和1972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还在波兰利用国家贸易货款建造了三艘中型杂货船。船名为“丰城”、“盐城”和“江城”。“丰城”和“盐城”为姐妹 船,大小相同。“江城”稍大一些。“丰城”类船登记总吨6557.89吨。净吨3608.3吨。载重吨7167吨。载货6000吨。船舶总长135.26 米,宽17.74米。型深10.4米,满载吃水7.65米。空船吃水:艏部0.85米。艉部5.9米。营运航速15节。全船5个货舱。策一、二、三、五舱 装干杂货,舱容积8534.70立方米。第四舱为冷冻货舱,分隔为3层,装载冷冻货物,舱容积为1401.4立方米。第一、五舱最底层为植物油舱,装载散 装植物油。舱容积815.5立方米。该两船投入营运后长期作为定期班轮固定在上海——日本航线运行。“江城”轮载重量11628吨,载货10000吨。长期运行在中国——东南亚航线和中国——西北欧航线。在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 中苏尚在冷战的艰苦岁月里 能向中国出口大中型货轮 无论怎么样都不像反华吧btw:50年代中国海军航空兵甚至为保护波兰货轮和美军交火二.波兰在巴黎和会和918事变后支持日本? 根据天津编译中心编写,中华书局出版的《顾维钧回忆录缩编》中有关巴黎和会的过程如下: 1919 年 1 月 18 日和会开幕,中国代表团正式代表 5 人,但和会规定中国属于第三类国家,仅有两个席位一类国家英法美意日,各五席。国家间的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席位上,各国在会议上的权力实际也差别很大,英法美意日组成的 5 巨头和 10 人会,是和会事实上的“CW会”,决定所有重大决议。其它国家仅在讨论相关问题时候受邀出席。 1 月 27 日中午,中国代表团突然接到 10 人会通知,要求阐述山东问题立场,事实上日本已于当日上午做了要求领有山东德国利益的阐述。由于未料到会如此迅速就讨论山东问题,中国代表仓卒迎战。下午会议开始,会议共 25-30 人出席,除 5 国和中国代表外,多为日本代表团其它成员和“几名其它国家代表”,日本先再次阐述立场。10 人会主席让中国代表选择第二天答辩或即日答辩,中国代表选择前者。1 月 28 日上午,顾做了半小时的精彩即兴演说,当即得到英美等代表的祝贺。当晚报纸报道了此事,并说“中国声明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扬”。 会议要求中国代表提交一份书面报告。中国代表团此后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备忘录,并同英法美会下接触,敦促山东问题解决方案。 4 月 22 日英法美三巨头约见中国代表,告知解决方案。此方案明显偏袒日方,原因是英法意三个主要国家早已同日方妥协,支持日方的要求以换取各自利益。中国代表表示不接受。剩下的时间中国代表努力要求修改决议,但没有成功,甚至连保留意见的要求都被拒绝。6 月 28 日,对德和约签署,中国代表拒绝签字。顾维钧回忆录中根本就没有所谓“波兰支持日本”的记载。波兰在当时作为新兴国家甚至连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根据顾维钧回忆录,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讨论,是由 英法美意日组成的十人会和中国代表进行的,波兰当年根本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所谓巴黎和会波兰挺日本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至于所谓“波兰在九一八投票支持日本占领东北”。 为了搞清楚当年国际联盟关于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的几次决议表决情况。笔者查看了顾维钧会议录得有关章节,还找到了了台湾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訴諸國際公論: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討論()" 根据这篇文章,国际联盟有关918事变和中国东北问题有过两次投票。 日,国际联盟行政院14个理事国表决两项议案。波兰和中国都是当时的14个理事国之一,也参加了投票表决。 一项是由国联主席白里安提出,中国代表同意的议案。该议案要求日军撤回到918事变发生前的驻地。 投票结果是13票赞成,日本一票反对。 另一项议案是由日本提出的,维护日本侵略的议案。投票结果是13票反对,日本一票赞成。 显然波兰在31年10月24日的投票中,立场是支持中国,反对日本的。 日,国联44个成员国投票表决李顿调查团关于中国东北问题的调查报告。作为行政院理事国的波兰肯定也参加了投票。而当时的中国政府的立场是认可李顿调查报告的。 投票结果是42国(包括中国)赞成,只有日本一票反对,泰国弃权。波兰肯定也投了赞成票。 从这两次投票的结果看,波兰在918事件的立场是支持中国,反对日本。 所谓”波兰投票支持日本占领东北“完全是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三.波军曾大规模屠杀苏俄战俘不可否认苏波战争中波军确有此类战争罪行 但具体情况如何呢?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к сборнику <> проф. З. Карпус и В. Резмер утверждают, что <>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26)在《年的红军战俘》一书的前言中,波兰教授卡尔布斯(З. Карпус )和列兹梅尔( В. Резмер )写到,1919年2月至1921年10月的三年中,苏俄战俘的死亡人数不超过1万6千人——1万8千人,其中8千左右死于斯特沙尔科夫(Стшалков),有2千死于图霍尔(Тухол),6-8千死于其它集中营。6万,8万和10万的死亡人数说法在现存的俄波档案中无法确认(《年的红军战俘》,第26页)但《年的红军战俘》一书的俄方作者,在前言中有另一种说法: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через которые прошли практически все польские лагеря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заболеваемость составляла 4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состава. 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стороны к сборнику <> отмечается, что <>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14). С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 смертность достигала 25—3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席卷整个波兰战俘营的传染病,感染了苏俄俘虏总数的40%或更多。在疾病高峰期,一些战俘营的感染死亡率高达60%(《年的红军战俘》,第14页)。俘虏总人数的死亡率有25-30%或更多。Всего же в лагерях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а только за 64 дня августа — октября 1919 г., согласно <>, умерло 1894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пленных в лагерях в период карантина, когда любые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пленных запрещены, уменьшилась с 10000 до 3861 чел. Нет сомнений, что сокращение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более чем на 6 тыс. чел. было связано со смертью 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Поэтому можно говорить о смертности в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е в 61%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91—9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к сборнику <> проф. З. Карпус и В. Резмер утверждают, что <>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26)在《年的红军战俘》一书的前言中,波兰教授卡尔布斯(З. Карпус )和列兹梅尔( В. Резмер )写到,1919年2月至1921年10月的三年中,苏俄战俘的死亡人数不超过1万6千人——1万8千人,其中8千左右死于斯特沙尔科夫(Стшалков),有2千死于图霍尔(Тухол),6-8千死于其它集中营。6万,8万和10万的死亡人数说法在现存的俄波档案中无法确认(《年的红军战俘》,第26页)但《年的红军战俘》一书的俄方作者,在前言中有另一种说法: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через которые прошли практически все польские лагеря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заболеваемость составляла 4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состава. 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стороны к сборнику <> отмечается, что <>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14). С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 смертность достигала 25—3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席卷整个波兰战俘营的传染病,感染了苏俄俘虏总数的40%或更多。在疾病高峰期,一些战俘营的感染死亡率高达60%(《年的红军战俘》,第14页)。俘虏总人数的死亡率有25-30%或更多。Всего же в лагерях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а только за 64 дня августа — октября 1919 г., согласно <>, умерло 1894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пленных в лагерях в период карантина, когда любые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пленных запрещены, уменьшилась с 10000 до 3861 чел. Нет сомнений, что сокращение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более чем на 6 тыс. чел. было связано со смертью 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Поэтому можно говорить о смертности в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е в 61%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91—92)В оперативной сводке командования 5 й армии Войска Польского от 24 августа 1920 г. отмечено: "В качестве возмездия за 92 рядовых и 7 офицеров, жестоко убитых 3-м советским кавалерийским корпусом, сегодня расстреляны 200 взятых в плен казаков из советского 3-го кавалерийского корпуса”波兰第五军日的行动总结中写道:“为了替被苏俄第3骑兵军团残酷杀害的92名平民和7名军官报仇,今天枪毙了200名来自苏俄第3骑兵军团的哥萨克战俘。”По состоянию на 1997 г., в Польше имелось 13 мест захоронений военнослужащих и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периода советско-польской войны, в которых погребено 12 035 человек。截止1997年,波兰境内共有13个(注。已知的)埋葬苏波战争时期苏俄军人和苏俄战俘的地点,人数是12035由此可见,造成俄军战俘大规模死亡的是恶劣的天气和卫生条件 波军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恶意杀俘事件 根本无法与卡廷事件相提并论四.波兰骑兵曾使用马刀攻击坦克   这个事情的起源是德国请轴心国的记者访问克罗扬蹄(Krojanty)战斗后的战场,当时战场上横七竖八的躺着波兰骑兵及其战马的尸体,战场周围逡巡着德国的坦克。根据对访问时战场上的士兵的采访,两个意大利记者发表了一个著名的通讯,称德国士兵告诉他们波兰精锐骑兵操着马刀端着长枪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德军坦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显然这个报道造成了轰动的效应。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克罗扬蹄战斗波兰确实派出了精锐的骑兵。当时波兰骑兵对垒德第19装甲集团左翼第20摩托化师第76步兵团。8点钟,德国步兵突破了波兰边防军的防线迫使波军后退。波军第18骑兵团奉命掩护。在机动的过程中,波军发现了一股在树林中休整的德军步兵,决定发动突然袭击,并且成功的杀伤击溃了这支部队,并在部队中造成恐慌,导致了德军攻击的停顿。在追逐过程中,驻扎在周围的德军装甲部队闻讯赶到,出其不意的在平原上攻击了没有准备的波军骑兵,机枪的猛烈扫射给没有掩护的波兰骑兵以很大的杀伤,受到损失的波兰骑兵很快的撤退了。  在这一战斗中,波军既没有有意用骑兵冲击装甲部队,德军也没有使用坦克。至于人们更愿意听什么样的故事,相信什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附录一个战场描述:  before the battle  Polish units were engaged in battle from around 5 o‘clock in the morning against elements of German 76th Infantry Regiment of 20th Motorised Division under Lt.Gen. Mauritz von Wiktorin, which operated on the left (northern) flank of XIX Panzer Corps under Gen. Heinz Guderian). Early in the battle Polish cavalry had intercepted German infantry moving towards Gdansk and successfully stopped their progress.  Around 8 o‘clock the Germans broke through Polish Border Guard units south of the Polish cavalry, which forced the Polish units in the area to start a retreat towards a secondary defence line at the Brda river. 18th Pomeranian Uhlans Regiment (18. Pu?k U?an??omorskich) was ordered to cover the retreat.  The battle of Krojanty  During the action the Polish cavalry units met a large group of German infantry resting in a woods near the village of Krojanty. Colonel Mastalerz decided to take the enemy by surprise and immediately ordered a cavalry charge, a tactics the Polish cavalry did not use as their main weapon.  The charge was successful and the German infantry unit was dispersed and the Poles occupied the woods. Moreover, the German advance was stopped for enough time to allow the withdrawal of Polish 1st Rifle battalion and National Defence battalion Czersk from the area of Chojnice. However, the sounds of the battle notified the crews of the APCs stationed nearby and soon the Polish unit got under heavy machine gun fire.According to Heinz Guderian‘s memoirs, the Polish cavalry charge impressed the Germans and caused a widespread panic among the soldiers and the staff of German 20th Motorised Infantry Division, which delayed their offensive and forced them to consider a tactical retreat. This was however prevented by personal intervention of Gen. Guderian.  Aftermath and the myth  The Polish cavalry charge stopped the German pursuit and the units of Czersk Operational Group were able to withdraw southwards unopposed. Also, it took the enemy several hours to reorganise and continue the advance. On September 2, 1939, the 18th Pomeranian Uhlans Regiment was decorated by Gen. Grzmot-Skotnicki, the commander of the Operational Group, with his own Virtuti Militari medal for valour shown in this combat.  The same day the German war correspondents were brought to the battlefield together with two journalists from Italy. They were shown the battlefield, the corpses of Polish cavalrymen and their horses, as well as German tanks that arrived to the place after the battle. One of the Italian correspondents sent home an article, in which he described the bravery and heroism of Polish soldiers, who charged German tanks with sabres and lances. Although such a charge did not happen and there were no tanks used during the combat, the myth was used by German propaganda during the war.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t was still used by Soviet propaganda as an example of stupidity of Polish commanders, who allegedly did not prepare their country for the war and instead wasted the blood of their soldiers.  "Contrary to German and Italian propaganda, Polish cavalry brigades never charged tanks with their sabres or lances as they were equipped with anti-tank weapons such as 37mm Bofors wz.36 (exported to UK as Ordnance Q.F. 37mm Mk I) anti-tank guns, that could penetrate 26mm armour at 600m at 30 degrees. The cavalry brigades we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reorganized into motorized brigades". Another weapon was anti-tank rifle model 1935 (karabin przeciwpancerny wz. 35). Its calibre was 7.92 mm and it could penetrate 15mm armour at 300m at 30 degrees.
在二战中受到德国或苏联入侵的国家很多。对德国来说,只要是挡在更大的战略目标之前的国家,或者和敌国接壤的中立国家,都是必须吞并的对象。对盟国来说,道理是同样的。只不过盟国不存在吞并一说。但是盟国也主动破坏或者计划主动破坏很多国家的中立。这是因为中立国的资源对战争至关重要。俄国本来就是个扩张型的国家。苏联在一战中和两次大战之间由于国立衰弱,丢失了不少周边领土。所以一旦国立恢复,不仅扩张的野心恢复,而且要求收回原来领土的希望也貌似更「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小国家被谁哪一方侵略,只是地理位置问题。和荷兰、丹麦相比,波兰「恰好」位于两个大国之间。所以被「同时」入侵并不奇怪。避免被双方同时入侵的因素也并非没有。第一是尽量保持良好的传统关系;第二是采取平和稳健的外交和军事合作;第三是保持国内政治的健康。可惜波兰每一项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先说传统关系。在一战之后波兰就同时惹恼了德国和苏联。德国方面是抢占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弄了一个但泽自由市。苏联方面是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一度占领基辅附近。第二说军事合作。已经有人提到当时苏联要求驻军在波兰共同抗德。有人说这是「引狼入室」。其实不然。在当时同时得罪两个大国的情况下,对一方忍让是重新建立相互好感的唯一方式。而且已经有充分迹象表明德国一方是对犹太人十分残忍的。这时不能从国民考虑而只是一味的逞强也是国内政治混乱的表现。退一步说,如果事后苏联真的变卦,也是失道一方,凭此取得的利益也很有可能事后被国际社会追回——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而波兰对苏联的提议毫不让步,在战争末期的谈判里给了斯大林莫大的理由。从此波兰在二战中失去的,除了一小部分被德国弥补,成为永久的合法剥夺。第三说国内政治。波兰当时是军事独裁。闭目塞听。导致了两方面后果。一是盲目自大,对两强国不作任何妥协。而是后来流亡海外的政府和原政府政治差异很大。这就给了苏联另立政府的借口。波兰的不幸,是二战中小国共同的不幸。但是在战后这些不幸仍然做实的(包括苏联解体之后),似乎只有波兰。这就不得不考虑波兰自身的问题了。
“波兰是一只金丝鸟,野心勃勃的想要吞掉两只虎视眈眈的猫。”
先看这两张图:1934年,希特勒为波兰法西斯领袖兼国家元首毕苏斯基举行悼念仪式,感谢他的反共努力。波兰在1926年就是最早的法西斯国家之一,比德国纳粹确立军事法西斯政体早得多。统治集团的这个性质对波兰的对外政策影响很大。波兰地主-军官集团对苏联是阶级仇恨,不死不休;对德国的态度是同行即冤家,早晚只能活一个;对东欧小国的态度是强权即真理,弱肉强食抢你活该。法西斯统治下的大波兰武功赫赫,从立陶宛和捷克都掠夺了领土,强势压制强占的西乌克兰。1934年,也就是苏德签订那个彼此都不相信的互不侵犯条约前五年,波兰就和德国纳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同时暗暗筹备扫平柏林莫斯科。二战搞成这个样子,我得说波兰政权的结局算得上求仁得仁,认赌就该服输。只是苦了波兰百姓。当然军政体系之外的波兰人也得区别对待,一部分所谓地方精英趁大战将近的气氛鼓动反犹反共风潮,转嫁社会矛盾,在德国兵到来前后一如既往地屠杀犹太人和左翼人士。到了战争后期,他们又在条件不成熟、故意排除苏联配合的情况下发动华沙盲动起义,用市民的血向西方博取政治筹码,等到全盘搞砸之后才匆匆要求苏军提供不切实际的援军以转嫁责任。这样的“精英”(很多躲在伦敦,不必亲临战场)也算不得无辜的波兰人民。注释1:此链接介绍了1926年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的部分情况。这时希特勒刚刚出狱,向魏玛政府保证循规蹈矩,刚刚重建纳粹党。希特勒的法西斯步伐比毕苏斯基慢多了。注释2:关于华沙起义惨败的责任问题,我曾经整理过sc的一些讨论,链接如下
看到许多讽刺波兰的答案,特来为波兰正名,挖坑。波兰最终遭到德苏合伙侵略,绝不应该简单归于波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是整个欧洲(尤其是英法、更准确的是大英)在新均势的建立和维持以及安全机制失效的结果。波兰覆亡只不过是这场地缘大灾难的第一个受害者,就算诸葛再世也救不了波兰。
首先纠正一点——苏德在入侵波兰之前几个月就已经谈不上“对立”了,更极端点说,当年拉巴洛条约之后就已经不是了。1939年5月中旬,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就毫不掩饰地公开表示,德国有意与苏联缔结针对波兰和英国的条约。《祖国历史》2001年第二期P.83,《年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条约迁徙的苏联和波兰平衡政策问题》接下来开始谈谈波兰的政策问题,这种问法,估计答主想问的主要还是外交了。话先说在前面,肯定有人说我洗地,但是波兰的平衡政策就是以“平衡”著称,某些答主张口就波德亲善无比,波兰也是法西斯的也真是够了。①“平衡政策”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一战后的波兰是新独立国家(注意新独立)中最为强大的一个——但是因为其历史的特殊性,所以和德俄均有所交恶。对德国方面,发生了大波兰起义和三次西里西亚起义,最终确定了一条不错的西部边界。但泽历史上长期属于波兰,但是因为人口问题,最终被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市。而波兰走廊则将东西普鲁士分开。需要注意的是,这地方在瓜分波兰之前,就是属于波兰的领土。至于俄国方面……日,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决定废除沙皇俄国有关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和文件。——《苏波关系史文件和材料》第一卷P.163其实这里有一点很有趣——时间!当时布尔什维克已经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以前瓜分波兰所得的领土没剩下一丝一毫,所以估计也就拍拍屁股,心安理得的颁布了这个法令。但是几个月后德国战败了!而几乎同时,波兰也独立了!布尔什维克当然不会心甘情愿把1772边界以西的地方拱手给波兰,对其它新独立国家也自然是打算重新收回。因此发动了目标维斯图拉行动(),然而很不幸,被打回来了。最终波苏撕了一年多,签署了《里加和约》(事实上波兰把明斯克让给了布尔什维克),算是结束了。波兰当然对自己的情况心知肚明,而过了几年(1925年),《洛迦诺条约》签署,对德国的西部边界做出了限制。但是德国东部边界(也就是波兰的西部边界)呢?不好意思,没有保证。当然了,有限制——德国应该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但是这和德国西部边界依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波兰要开始行动了!②“平衡政策”初探1925年3月,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在里加召开总参谋部会议,罗马尼亚和芬兰派观察员参加。消息传到莫斯科,引起俄共(布)中央的关注,政治局在3月26日通过决议,由外交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和军事情报局代表组成专门委员会“详细研究和整理所掌握的有关邻国拟议中的行动的情报,包括有关总参谋部会议和协约国在这一会议中的作用的情报。”同时,“如果这一联盟确实存在,委员会要向政治局就瓦解这一联盟的可行的措施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苏联与“波兰问题”》P.13然而这种联盟困难重重。因此,波兰继续去发展了苏德关系。在《洛迦诺条约》之后,英法希望德国能够再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德国与东欧邻国也签署这种条约。而波兰对此自然是非常认同。苏联方面也没有闲着,1927年4月,苏联开始与波兰就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开始了谈判。虽然在同年6月7日,苏联驻华沙的全权代表被白卫分子暗杀,但是两国继续了谈判。③“平衡政策”花开终于,在日,苏波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是要早于波德互不侵犯的。起初,条约的有效期仅仅三年。但是到了1934年,双方一致同意将其延长到1945年。至于波德方面,1934年1月,双方也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波兰对波德互不侵犯的可靠性事实上是相当怀疑的。毕苏茨基并没有对波兰依然脆弱的地位抱有任何幻想;他在1934年曾私底下预测,凭这项条约,波兰在与德国的关系上,大概可以得到四年的喘息时间。对应的,波兰在国际事务上,对两者的举措也完美的体现了“平衡政策”。尽管波兰国内的乌克兰少数民族纷纷反对,波兰还是没有向国际社会张扬它所知晓的这场人为的苏联大饥荒,唯恐这些行为会被苏联视作不友好。这种对外政策的结果是,苏联继续被国际社会视为可以拉拢和接纳的国家。——《不折之鹰 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P.64~65在德国方面,波兰对慕尼黑条约的暧昧态度,与收复切欣的时机和方式,也都体现出来了波兰对德国或多或少的暧昧。需要指出的是,在切欣一事上,波兰属于独自行动。捷克完全可以仅仅割让切欣而对德国作战。切欣是压垮捷克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上属于缺乏逻辑的谣言。但是毕竟,“平衡政策”还是在的。日,波兰客气但是毫不含糊地拒绝了希特勒“宽宏大量”的提议——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也就是说,波兰和德国结盟。希特勒自然是无比暴怒,接下来就撕了波德互不侵犯,并且去另寻盟友。然后呢,就有了这个答案开头那一幕。‘需要注意的是,平衡政策不仅体现出波兰对苏德的暧昧,也体现出了戒备。虽然波兰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在三十年代几乎已经实质性暂停,但是波兰从未放弃和周边其他国家谋求同盟从而对抗苏德——也就是“第三欧洲”。很遗憾,失败了。单独对德国方面,1936年3月,贝克告诉了法国驻波兰大使,如果法国攻打德国,波兰一定履行义务。然而法国回应了么?当然是否定的回答。不错,波兰绝非跪舔纳粹,她从来没有放弃过遏制纳粹德国!可悲。PS:苏联在1939年和波兰与英法等国也有所谓的“同盟谈判”,但是苏联甚至要求解散波兰罗马尼亚联盟,并且要求英国对波兰的边界保证仅限西部。这能答应么?总结:事实上,波兰的政策已经是相当明智的举动——除了收复切欣实在是不当(这事情结合一战后捷克的举动来看,我主张各大五十大板)。试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面对德国拉拢,最后都入了轴。相比之下,波兰还能如何呢?投苏和投德,都只会更惨而已。至于波兰的法西斯问题。毕苏茨基领导的萨纳奇政府是一个非法西斯主义的世俗威权主义政府。——《波兰史》P.235另外,就算威权,我也得指出,在1930之前,波兰的政治空气还是大体自由的。1928的大选就说明问题了——反对派赢得了多数,选举也没被宣布无效嘛。社会党的下议院发言人还和毕苏茨基拍了桌子,也没见被抓起来枪毙啊。真要说法西斯,波兰的共产党高层也仅仅是监禁,反而是在苏联的被杀了个精光……谁是法西斯?Excuse me?再更新一些关于切欣问题的。我再次重申,切欣问题双方均存在过错。这地区一战后是争议领土,在一战前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也没有波兰。而切欣历史上曾经属于过波兰,也曾经属于过波西米亚。一战后两个国家独立了,切欣自然成了争议问题。当地波兰人50%以上,捷克人不足30%。因为争议,这地方最好的解决方法自然是公投。然后捷克人做了什么?上万军队直接打过来!打死打伤波兰人数百上千!这做的似乎比1938年波兰做的还过分啊?当然了我再次重申,1938年的波兰占领切欣之举,是明显存在过错的。我不打算为此事洗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波兰此举绝对不是什么压垮捷克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的“单方面接受波兰的通牒”一说仅仅是驳斥这个说法,而绝不是主张波兰的行为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仅此而已。至于切欣和苏台德问题是明显存在不同的,我在别的答案下就解释过了。切欣是两个新独立国家的领土争端,在此之前切欣曾经属于过波兰也曾经属于波西米亚。而捷克一战后曾经采取了直接武力进攻打死打伤大量波兰人的手段占领了切欣。换言之,这地方在一战后就是争议领土。对比之下,德国并不是一战后新独立的国家,苏台德从来都不是德国领土。而在《洛迦诺条约》中,德国承诺了如果未来和捷克的国界有争端,会使用谈判手段而不是战争解决问题。而在慕尼黑之前,苏台德并不是争议领土。捷克也不曾以武力进攻的手段拿下苏台德。嗯。我就用约瑟夫·贝克——波兰第二共和国外交部长的话作为结尾吧。波兰外交政策的制定基于以下要点: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我们和两个强大邻国——德国和俄国的关系,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在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治策略上我们必须有所侧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1.我们民族迄今为止所经历的重大灾难都是这两个国家联手造成的;2.每当我们陷入绝境之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强国给予我们帮助……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那边是波兰做出任何的决策都不应该受到俄国或者德国的影响。——约瑟夫·贝克
二战前的波兰,不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他能做的无非是选择自己被德国附庸或被苏联吞并。事实上法国由于在一战中惨痛的损失,也早已失去左右欧洲局势的能力。英美和苏德是当时能操控欧洲走向的少数几个国家。因一战的分赃不均,美国在二战前奉行孤立主义,致力于美洲的开发,对欧洲风云变化并没有太多关注。但因德国战争赔款中有自己的一份,仍会为了自己的钱搅合一下欧洲的局势。当时的美国还不是美帝,老欧洲仍有一战之力,波兰自然不可能指望美国出面帮助。法国因一战元气大伤,所以希望彻底搞垮德国,但英美各自的为了自己的目的从中作梗,使得愿望落空。事实上,法国尝试过改变历史,1923年他伙同比利时强占德国工业重镇鲁尔区。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德国将不可能有崛起的希望。然而英美没有给法国机会,他们抛售法郎造成法国经济动荡,同时法国政局在二战爆发前一直不稳。这一系列的打击逼迫法国放弃扼杀德国的计划,同时也丧失了主动出击的实力,外交上处处唯英国马首是瞻。法国和波兰东西包夹德国本是最好的天然盟友,然而法国处处紧跟英国的态度,却是波兰没有料到的。苏德两国作为一战后重新崛起的国家,自然要重新划分欧洲乃至世界的势力范围。什么时候行动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于是波兰作为德国东出和苏联西进的必经之路,决不可能从他们手中讨到什么好处。事实上英国得被上二战爆发的锅,英国在一战后竭力阻止法国消弱德国旨在维护其传统,即大陆均势。大陆均势力的目的即保证欧洲大陆没有绝对的霸主,没有统一的领导。混乱的欧洲大陆才能提供英国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统一的欧洲不仅不能让英国浑水摸鱼,英国自保也成问题。所以英国在一战后才竭力维持德国,打压法国的进取心。然而英国在二战前有两点失算,第一文明不仅限于欧洲。大陆均势的想法提出时,欧洲大陆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着英国的文明中心,保住了欧洲,就保住了英国的未来。但二战前的世界形势今非昔比,在美洲的美国崛起,生产力已达到世界第一。英国的势力将受到这个新星之秀的挑战,但英国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大局观。第二,苏联的快速崛起。虽然在以前,俄国也有欧洲宪兵之称,但人多地大的实力并未被有效的整合。苏维埃化后的俄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多地大的优势也越加明显,拥有了一统欧洲之力。虽然英国在苏联成立之初就参与扼杀苏维埃的行动,但整个国家战略并未改变。大陆均势的想法已经过时,但英国仍然沿用是其最大的致命伤,而波兰,法国和一票国家也不过过时战略的牺牲品。在欧洲大陆的边上,有苏联的铁骑虎视眈眈;在欧洲大陆之外,有美国的威胁。即使英国把大陆均势玩得再好,也解决不了这两个新的威胁。而事实上,在旧有的战略下,英帝国迟早要因势力划分和美帝一战。英国由于版图限制了本国实力发展,是不可能阻止帝国衰败的可能,但仍有办法减慢这趋势的可能。那就是扶持一战之后的法国,彻底压制德国。法国和英国同为殖民地大国,在对美国的问题上是一致,同时也会处于自身利益对苏联戒备。所以波兰绑定英法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只可惜法国因英国过时的战略而被过度打压,德国因美苏的资助崛起太快,这些都是无法挽回的。
1939年在入侵波兰前,德国和苏联并不是两个对立方:苏联曾一度要求与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共同防务条约,来抵御可能来自德国的进攻,但其条件是苏军有权随意驻军波兰和罗马尼亚。波兰显然无法接受这一引狼入室的条约,于是谈判破裂后苏联转向了德国,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签订9天后的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2天后斯洛文尼亚军入侵波兰。苏联以“保护在波兰境内的俄罗斯族人”为由,在条约签订16天后由东线入侵波兰。10月6日,在苏德两方夹攻下,波兰全境沦陷。这场战争中苏联扮演的是彻头彻尾的法西斯帮凶的角色。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别说我抄袭c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