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硕士以后的发展形势哪个更...

专业硕士与学术性硕士的区别?_百度知道
专业硕士与学术性硕士的区别?
学术型研究生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 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 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1、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2 招生条件不同
学术型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
国家09年新增的一月份统考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并不要求工作经验,招生条件跟原来的学术型硕士一样,应届生可以报考。
3招生考试不同
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GCT在职硕士是参加10月份的联考...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修业后学历依然是“本科”,但是有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中举行,毕业后学历是“研究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全日制专业硕士是学历教育,而以往的GCT在职硕士不是学历教育。
由于2009年以前的学术型硕士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硕士研究生是学术型的课程但是大...
首先呢,专业硕士的设立有一个大的国家背景,就是中国近两年失业率猛增(不要看官方媒体报道的失业率数字),大批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年一年下来新出炉的加旧积压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严峻的地步,温先生在国内外多个场合都一再表示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大学毕业继续读研在中国政府和各大学的统计中也算是就业。由此中国在公务员严重超编和研究生严重扩招的前提下仍然大幅扩招公务员和研究生,但毕竟研究生培养名额扩招潜力有限,而且这些年的持续扩招已经将这种潜力发挥得差不多了,于是国家于2008年正式增设了专业硕士这一学位(专业硕士在1991年其实就已经设立,但影响一直很小,而且教育形式与现在的专业硕士不太一样。这个东西真正被国家关注和重视并利用是自2008年起)。这个门类性质与本科...
实用性和研究性的区别。
专业硕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待遇的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待遇的区别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  摘 要:论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并结合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生培养特点论述了其对军队综合性院校改"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
2014年3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论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并结合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生培养特点论述了其对军队综合性院校改革的意义。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国内部分高校自2007年以来参考英美的成熟做法,探索并成功实践了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但是相对而言,军队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生培养模式具有单一性,硕士的分类培养对综合性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8/view-7085786.htm  关键词:分类培养模式 研究生 应用型 学术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11(b)-0229-0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明确并拓宽了新时期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显著特征是[1]:“…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相区别,更在硕士生内部进行培养目标的分类,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格局――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于2009年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扩大应用型研究生的比例,并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改革招生选拔方式。2010年,教育部推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该计划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出发点,旨在建立本科、硕士和博士三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双向并行,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非常普遍,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相对而言,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术型为主。但是,2007年以来,国内诸多高校参考英美高校的成熟做法,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为更大范围内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推广积累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   1 美英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经验   目前,国际上较为合理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是金字塔结构: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是职业型研究生(至少占60%以上),中间为学术应用型研究生,顶层为从事科学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其中,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比例最小[3-5]。从国外研究生培养类型看,美英等国家早就实施了分类培养研究生计划,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都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美国硕士研究生主要分职业类和学术类两大类。其中,职业类硕士学位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向一个具体职业,更多地指向知识的直接运用。职业类硕士学位大多数是“终端”学位,也就是说硕士学习阶段并不通向博士学位阶段。学术类硕士学位包含在博士学位的整体设计之中,课程体系贯穿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课程设计在内容上和层次上逐渐递进,整体规划。学术型硕士学位通常作为博士学位的一个阶段,无论是实践环节还是具体的研究工作,多体现出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特色。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体制完善,在全球高等教育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硕士研究生分两类:修课式硕士(Taught Master)和研究式硕士(Research Master)。修课式硕士由专门的学术教员以讲大课、专题报告和辅导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般不需要完成毕业论文,也不进行答辩,只需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就可以毕业。研究式硕士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选定课题并展开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钻研的能力。英国研究生教育的传统是培养以研究为主的研究式硕士,课程学习相对不那么重要;但修课式硕士与之相反,更为重视课程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得与运用,研究反而相对处于次要地位。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修课式硕士很好地顺应了研究生规模发展的要求。对于大多数不以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学术工作为目标,而以专业性职业为目标的研究生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修课式培养模式。故而,目前修课式硕士在英国培养的硕士生数量上占有主导地位。澳大利亚、香港等受英国教育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也和英国基本类似。   2 国内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索   早在2002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明确指出[1]:“…改进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模式就是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和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在此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国内一些高校从2007年开始,对研究生分类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6-10]。一些有代表性的探索和改革包括:   (1)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型和应用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2007年9月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尝试将硕士生按照学术型硕士和应用研究型硕士两个系列进行培养。两系列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要求方面均有所不同。前者侧重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后者侧重应用基础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鼓励到企业进行学位论文相关的工作。   (2)南开大学课程类和研究类硕士的分类培养改革。南开大学从2008年开始试行在同一学科专业下按照课程类和研究类硕士进行分类培养。课程类硕士的培养致力于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类硕士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以便于从事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前沿科学研究。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统一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院校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并完成专业方向主干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第二学期期末,对申请研究类硕士的学生进行考核筛选;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始双轨分类培养;第四学期结束后,研究类硕士生如果课程成绩合格,并表现出较好的学术研究的发展潜力,则正式获得博士研究生资格。
  (3)浙江理工大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浙江理工大学基于不同的目标,着眼于从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评价等环节要素的不同特性来构建了两类学位互有区别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类设置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分类搭建“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的培养平台:前者以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活动为载体,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按要求开展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活动,后者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等,开展有充分时间和质量保证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分类采取注重“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的导师指导方式;和分类应用突出“科研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以分类培养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大连理工、西南财经大学等学校的探索改革。2009年开始,更多的大学根据本校的实际开始对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工作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改革。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并特别设计了应用型硕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通道。西南财经大学从2009级硕士开始,对硕士生进行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招生选拔的复试阶段明确告知考生分类培养的相关信息,征询考生意愿后根据考生的选择分类;并建立了严格的学术型硕士生的分流制,对不能胜任学术型培养要求的学生,建立退出机制,并允许其进入到应用型培养模式。   在各校有益探索的基础上,2013年底,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要求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分类制定学位论文标准等。在此《意见》指导下,可以预见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将成为我国高校的趋势。   3 硕士分类培养对综合性军校改革的借鉴意义   教育部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第一批实施高校中,军队综合性院校国防科技大学入列。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路相辅相成,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近年来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实践探索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对而言,军队综合性院校尚很少开展类似的探索。例如,国防科技大学虽然招收并培养了专门的工程硕士,但是尚未对传统的占绝大部分比例的统招硕士研究生进行应用型和学术型分类培养,目前均统一按照学术型硕士培养。   长期以来,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遵循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较少根据部队装备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也没有体现出部队用人单位所需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属性对培养环节的要求差异。培养模式的单一和培养人才的趋同,一方面导致部队科研院所的学术型人才岗位的饱和,另一方面导致一线部队对高科技武器装备懂使用、懂维护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缺乏。故而,综合性军事院校目前以学术型为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部队的实际需要,需要在保证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所需人才储备的情况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满足一线部队对高素质复合型实践人才的迫切需要。在此形势下,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已经成为综合性军事院校研究生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10]。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和学术型进行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性军事院校中,应用型硕士主要是指为满足一线部队对各类高层次实用性人才需求而培养的,从事实践应用与开发性研究的硕士生,满足一线部队对装备使用、维护和二次开发的高级专业应用人才的需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针对有意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从事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而培养的硕士生。学术型硕士教育注重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满足军事科技对科技前沿的内在需求。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有利于缓解一线部队对高技术装备懂使用、懂维护和懂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满足部队科研院所对优秀创新性基础理论型研究人才的需要。但是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生源下实现合理的应用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是军队综合性院校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该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并结合军队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趋同性论述了硕士分类培养对军队综合性院校改革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0]7号,.   [3] 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1):82-85.   [4] 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8-140.   [5] 仲晓天,王世伟.基于社会需求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5):88-92.   [6] 井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析-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探索和经验[J].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23-25.   [7] 丁雪梅,甄良,宋平,等.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3-16.   [8] 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9] 张乐天.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5):90-94.   [10] 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   [11] 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4-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以后的发展形势哪个更好??_百度知道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以后的发展形势哪个更好??
所以不用太担心认可度的问题,因为体系制度已经较为成熟了,看你自己的选择和自我定位。只是现在还没有比较精通这一块的导师。所以自己斟酌把。你出来企业大部分也就通过你学校的名气和实力来进行涮选的,但专硕实习要多一些把目前来说学硕认可度和含金量肯定要高些,今年专硕已经占了很大的招生比例了,是要大力发展专硕的,从国家今年的政策就知道。但是远景应该是比较好的,因为专硕才刚改革,所以教育方式可能差不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专业硕士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啊 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都是一样的上课 一样的老师带 导师不管是专业硕士 还是 学术型硕士 都是一样的带
我有个师弟 是专业硕士
我导师想让他留校 继续读博士 所以没有什么所谓发展形势哪个更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发展现状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13期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并存的二元化格局。通过招生规模、入学考试难易度、人才培养模式及资费问题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大力发展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已是必然趋势,完善专业硕士培养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严格准入制度、职业导向培养目标以及确立专硕双导师制等方面提出参考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350-4;G643【正文快照】:
1引言自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专业硕士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见表1),专业数量增加至39种[1],专业硕士研究生赶超学术硕士研究生已是必然趋势。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作为其中一员于2010年开始设立,18所高等院校获得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授予权。3年来,图书情报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庞雪群;;[J];创新;2011年06期
白才进;王红;;[J];图书馆;2012年03期
卢小宾;;[J];图书情报知识;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璐;;[J];科技信息;2013年16期
柯平;张文亮;何颖芳;;[J];情报资料工作;2012年06期
吴东敏;马燕刚;;[J];情报杂志;2013年05期
赵婷婷;王文;谢姚;;[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萌萌;[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王莹;朱方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刘鸿;[J];江苏高教;2003年05期
肖志兴;;[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5期
张建锋;;[J];学理论;2011年11期
郑建林;;[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2期
王知津;徐芳;;[J];图书情报研究;2008年00期
陈传夫;吴钢;盛钊;丁宁;张法;;[J];图书馆杂志;2009年08期
初景利;;[J];图书馆论坛;2007年06期
李颖;樊振佳;张丽丽;;[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卷;[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刘海芳;[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淑燕;[J];情报资料工作;2001年06期
石晶;;[J];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05期
张珠圣;;[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7期
王知津;李彤;潘永超;;[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11期
王知津;李彤;潘永超;;[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12期
柯平;王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王朋;葛敬民;;[J];图书与情报;2008年04期
葛敬民;韩正彪;;[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马翠嫦;[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由长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彬;;[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赵蒙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孙金立;李广德;马炳厚;;[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莫美兰;梁国明;林长春;;[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王岩;;[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王薇薇;;[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王彦伟;任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组;方洁;郑保卫;雷蔚真;李玉洁;;[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N];光明日报;2004年
本报通讯员
钟林 本报记者
靳晓燕;[N];光明日报;2011年
铁铮;[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任超然;[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宗砭;[N];温州日报;2005年
杨彦 边晓璇;[N];人民日报;2011年
岳辉;[N];南方日报;2004年
钟菡 记者
姜小玲;[N];解放日报;2009年
记者郭桂香;[N];中国文物报;2011年
廖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建国;[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朋;[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祝培培;[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聂铭静;[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钟怡;[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邱佳维;[D];浙江大学;2011年
邱广让;[D];重庆大学;2012年
刘小明;[D];浙江大学;2011年
吴苏芳;[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李明;[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晓琴;[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