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的形成是怎样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_百度知道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要说详细啊~
提问者采纳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编辑本段]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相毗邻,处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四周由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新生代以来,以断块运动为主,鄂尔多斯台向斜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整体抬升,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古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所以,现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黄土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编辑本段]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编辑本段]地貌差异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提问者评价
恩恩,很详细啊,O(∩_∩)O谢谢~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等等。
近二三...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而黄土最集中、最典型的分布区就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祁连山东麓的日月山,北抵长城,南达秦岭山脉,面积约 40万平方公里,包括山西。陕西和宁夏的大部分地区,甘肃、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区,黄土厚度一般为80-120米,最大厚度可达180-200社黄土多呈灰黄色、棕黄色和棕红色,抵抗侵蚀能方很弱。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呢?一种认为是这一地区盛行的偏北风把新疆。宁夏北部、内蒙乃至远在中亚沙漠中的大量粉沙刮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下来。因为黄土高原与黄土底部的基岩成分不一样。黄土下部地貌形态多样,起伏比较大,但上部沉积黄土厚度大体相近似,并有从东到西逐渐变薄的趋势,同黄土来源于西部的方向是一致的。这说明黄土是从别处搬过来的。但有不少科学家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于是他们认为,黄土的原籍在黄河的上源,是河流把黄土冲刷下来形成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风化形成的,是土生土长的。也有一种综合性观点,认为黄土高原既来自西北、中亚,由大风刮来,又有绵绵流动的河流携带而来,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上风化的,是在这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就像人们对黄土高坡吟唱不已一样,人们对黄土高原的来源也争论不休。希望有一天研究者们能给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黄土是西北还有内蒙古的沙漠被西北风吹来堆积形成黄土,大约二百米厚,本身的高原是内力隆起形成的
由于黄土高原地处温带大陆内部地区,降水量较少,植被较差,整体图壤裸露顾显现整体黄色。来自西北内陆的干燥的风吹向高原,内陆干燥风带来泥沙,在搬运过程中沉积,落在了高原,这种天气可影响到北京!关键就是风力搬运
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百度--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页面,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访问获得解决方法
&2013 Baidu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_百度知道
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者采纳
牛轭湖形成过程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牛轭湖亦是一种河成湖,以其平面形态独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湖北的尺八口和原有的白露湖及排湖,内蒙古的乌梁素海皆为著名的牛轭湖。 乌梁素海系蒙语音译名,意为杨树湖。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东北8.5km处。是典型的河迹牛轭湖,其成因与黄河改道和后套平原发展农业灌溉关系密切相关。 1850年前,黄河流入后套平原,分为南、北两河,当时南河(今黄河)并非主河道,而是北河(今乌拉河至乌加河间)为主河道,并沿狼山东流与石门河相汇再转南注入南河。 后因新构造运动使后套平原下陷,北河在乌拉山西端受阻,不能东泄而形成一条南北角的弧形河道,这就是乌梁素海发育的前身。 以后,由于狼山山麓冲积洪积扇的不断扩展,使河床抬高,终于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将乌拉河至乌加河间长15.0km的一段河道淤塞,并迫使北河南移,成为现今之黄河,原河道仅残留大巴尔洞与海壕两处积水洼地,形成面积仅2.0km2的湖泊,其余低地被垦为农田。 汉族农民在后套定居后,把乌加河作为后套农业灌溉总退水渠道,使灌溉尾水全部汇入大巴尔洞和海壕洼地,加上此时黄河多次泛滥,注水入湖,使原积水面积逐年扩大。现湖面面积为233.0km2,最大水深2.5m,平均水深1.12m,蓄水量达3.25×108m3。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牛轭湖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北平原的形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