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无()

99+条站内信
1条系统消息
一事无成(无男声)
正在加载歌曲,请稍等...
一事无成(无男声)无( )无( )填空_百度知道
无( )无( )填空
形容博大精深的
提问者采纳
不被人知道。无挂无碍 没有任何牵挂。比喻没有名声,没有偏向,非常放心。见“无形无影”,没有终了。形容完全消失,没有气味:不公正,没有偏向。无适无莫 适,也无称誉。同“无边无际”。无家无室 指孤身一人,也形容无所用心。形容胸襟开阔。无咎无誉 咎。无旧无新 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无相无作 ①佛教语;日日夜夜。指弃绝众相,没有牵挂,不被人知道。无思无虑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形容平淡不动人,苦闷无聊;党;不邪曲,没有限度:踪迹。无情无绪 没有心思;极多。无休无了 没完没了。表示毫不间断。无大无小 ①无论大小。无边无垠 形容范围极为广阔:薄,不受管束。无偏无陂 不偏向:气味。无形无影 ①不见形迹,无义:力气,也没有功绩。形容自由自在,不知去向、影子。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牵累。无情无义 没有一点情义。②形容虚构的事物。形容很平常。无头无尾 没有线索。表示无丝毫时间限制的状态。同“无边无际”。无缘无故 没有一点原因。无穷无尽 穷。形容完全消失。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怨恨:厚。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没有牵挂。形容悠然自得,见不到一点光明、束。无罣无碍 没有任何牵挂。形容孤单。同“无偏无陂”、赞美。无根无蒂 蒂。无拘无束 拘。指举国上下;不邪曲。无依无靠 形容孤苦无依。无牵无挂 形容没有拖累。比喻没有名声。无偏无倚 指笔直而无偏斜、约束。没有声音。无千无万 指不计其数。无尽无休 没完没了,没有阻碍。无边无际 际。比喻没有名声,力量。后以讥刺无伦常者。无忧无虑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现多形容违法乱纪,没有牵挂。没有一点踪影。同“无拘无束”。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比喻社会黑暗;完全消失。②泛指不务空言:限制、辈份大辈份小。没有止境。无情无彩 犹无精打彩。无声无臭 臭。无声无色 没有声音和色彩:称扬,提不起劲儿。②不分年长年幼。同“无了无休”;没有来由,也没有恩德。比喻工作表现一般。同“无偏无党”。同“无穷无尽”。无毁无誉 既无毁谤。比喻没有依靠,不被人知道,不事造作。无偏无党 偏。无党无偏 形容处事公正。形容处事公正。同“无忧无虑”。也形容虚构的事物。无踪无影 没有一点痕迹。无影无形 不同形迹。毫无怨恨。无始无终 无起始。无适无莫 适。无边无沿 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无伤无臭 没有声音;莫。无影无踪 踪。无昼无夜 不分日夜。无尤无怨 尤。同“无罣无碍”。形容冷酷无情:边缘处。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同“无拘无束”,没有气味。无时无刻 时时刻刻。形容不高兴,也没有勇气,语助词。无怨无德 既没有怨恨,无妻小。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没有气味。无倚无靠 形容孤苦无依,任意干坏事。无虑无忧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杨朱之语。无束无拘 形容自由自在。无天无日 犹言不见天日:厚,无终了。既没有错误。无。无虑无思 犹言无忧无虑;完全消失。无明无夜 犹言不分昼夜。无颠无倒 犹言颠颠倒倒。没有武力。无拘无缚 形容自由自在:过失。同“无依无靠”。指精神错乱;莫,没有终了:完:偏私。无拳无勇 拳:薄无背无侧 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誉。无法无天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无拘无碍 没有拘束,没有偏向。无尽无穷 没有止境。无声无息 没有声音,没有限度。无亲无故 没有亲属和故旧。无了无休 没完没了。无偏无颇 不偏向。无父无君 孟轲斥责墨翟: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9条回答
无边无际无欲无求
无法无天。无拘无束
无拘无束、无欲无求
无牵无挂 无忧无虑
无适无莫 成语
指无可无不可。
无拘无束 成语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无法无天 成语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穷无尽 成语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无影无踪 成语
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成语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无冬无夏 成语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偏无党 成语
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无根无蒂 成语
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无拳无勇 成语
没有武力,也没有勇气。
无思无虑 成语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无咎无誉 成语
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
无影无踪无法无天无牵无挂 无忧无虑无边无际 无欲无求无拘无束
无适无莫 成语
指无可无不可。
无拘无束 成语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无法无天 成语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穷无尽 成语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无影无踪 成语
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成语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无冬无夏 成语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偏无党 成语
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无根无蒂 成语
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无拳无勇 成语
没有武力,也没有勇气。
无思无虑 成语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无咎无誉 成语
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
【无背无侧】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限】开阔得望不到尽头。
【无边无沿】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
【无边无涯】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颠无倒】犹言颠颠倒倒。指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无党无偏】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同
【无得无丧】没有得也没有失。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大无小】①无论大小。指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无父无...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么理解《传习录》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按投票排序
你有一把菜刀:无善无恶心之体菜刀可以切菜,可以砍人:有善有恶意之动识别菜刀的用途应当依照一定的规律,伤人为恶,切菜为善:知善知恶是良知用菜刀切菜不砍人:为善去恶是格物你物尽其用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1) 如果你说人性本恶呢,那其实你是知道善的(心存善);你说人性本善呢,那其实你的心是知道恶的(心存恶)。再根据我们对人的观察呢,发现同一个人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下)。同时也发现小孩子似乎都差不多,你不能判断那个小毛头长大后一定是善是恶。所以,与其说“人性本善/恶”,不如说“性相近,习相远”。2)既然说“性相近,习相远”。则说明我认为人是可以学习的。那人的“心”就一定是灵明的,能动的。3)那“心”的本质是什么呢?答曰:无善无恶心之体(只是这个灵明)。有善有恶意之动:1)人用什么触摸物体呢?皮肤。那“心”用什么接触世界呢?“意”。2)“心”是能动的(主动分别事物),故“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1)既然心是能动的(意),那它动时所依据的“理”是什么?“善,恶”。2)故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那啥是“善”,啥是“恶”呢?去“格物”(去了解“理”)。善:1)外面的善:打字打的快,是因为打字时符合打字的“事理”,是善。和朋友处的好,是因为处朋友时符合“情理”,是善。做事时能左右逢源,是因为做事符合“义理”,是善。为人豁达开朗,是因为了解“道理”,是善。2)里面的善:见上,可知“善”后面必有一个理。但不知“理”是不是可以“为善”呢?答曰:“可也。但不能‘止’于善”(每意之发,皆善)。那怎样可以“止于善”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上。
1、无善无恶心之体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善无恶,就是那个一,也是那个无一物,是先天存在的既定规则。而善恶,是以人为主的社会建立后,以人类的行为和共同利益价值观划分出的。2、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实际也可在佛经中找到论证: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3、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善恶,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衍生出的一套事物区分法则,总体导向是向善,即良性发展的一面。熟悉这个法则, 辨别善恶,就是良知。格物则应是具体的操作方式,以实际行动去执行善,否定恶。
首先,关于这四句话,可以去看网易公开课,浙大董平讲王阳明的公开课,我觉得他的解释是通俗易懂而且没有跑偏的。比如最高票以菜刀来比喻虽然通俗,却跑偏了,菜刀是不能动的死物,如果这样类比,问题其实很大的。其次,说一下我的理解,我没查书,有疏漏之处,请见谅。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有禅宗的意思,在天泉证道的记载当中,王子就说过,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自然没有好恶,没有善恶。有善有恶意之动,关于这个意,在宋明理学里是有特殊的解释的,很多人在不同语境下都会有微妙的区别。意为心之所发,也就是心的能动部分,心指向具体的事物就产生了意,这个意因为有了具体的指向就有了善恶。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又是心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明觉,像镜子一样,意的每一动,都逃不过观察。这个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比较接近于元认知。良知是我们内心的灵明,与天地万物为一的至高存在,它会告诉你,意是善还是恶。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私欲的自欺抹掉,良知都能焕发光芒。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关系到心学对格物的理解,王子认为,格物就是正物,怎么正物,只有正心。心正,物自然无不正。心不正,万事万物没有一个能正。所以这里的为善去恶是格物就非常明显了,为善去恶就是要把不善的意去掉,把善的意发扬光大,这样心就正了。很多人会把为善去恶当作实践活动,这是不完整的,其不仅是实践,更是心理活动。王子说过,一念不善发动,就是行了。所以王子的知行合一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是说心理活动和行为本来就是一个东西。真知就是行,行就是真知,没区别。所以这里的为善去恶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的斗争。当然,也不是说就不要去做事。毕竟王子也说要在事上磨练,但心的发动总是快于肉体行为的,你把心控制了,行为不可能出现偏差。最后再说一点关于天泉证道的感想。这四句话在很多人看来已经高妙到有点蹈虚,但是当时王畿认为还不够究竟,而提倡四无,也就是无论心,意,知,物,皆是无善无恶。这就流于彻底的禅宗,虚悬一个本体而全无做功夫的抓手。王子也说过,对于上根利智的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走到天泉证道以后,王学分裂,激进空疏的部分反而更加风行天下。大家都愿意认为自己是上根之人,结果自然呵呵。所有的讲学都不能针对上根之人,上者如惠能,不识字也能顿悟,要你讲么?
字面理解就够了,古人也是为了人更多人明白,尤其是哲学一类,意思多很直白,而不是像诗词一样藏伏笔埋典故,否则真没几个人能懂了。
主要的意思是:心不要有所执着。心是最为灵动的,又最容易黏附在一事一物上。在这个意义上,连为善的念头都不该黏附。无善无恶,灵动无滞,才是心体的本然状态。ZT这里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讨论的问题与伦理学的善恶无关, 心体的至善之维尽管为达到理想之境提供了根据,但毕竟又不同于现实的善。作为根据,心体所规定的是一种可能的向度,而并不表现为主体发展的现成形态;从逻辑上说,可以成圣并不以为着必定成圣。故主体的现实发展,是一个可善可恶的过程。性体与理重合,而心体并不仅仅限于理这种普遍规定。在融理于内的同时,心体又包含情、意等多方面的内容。根本上是强调作为情绪—心理的感受主体具有的无滞性、无执著性。照他的说法,这种性质正如虚空一样,各种星辰风雷在太虚中运动出没,一过而化,决不会成为滞泥在太虚之中的障碍,因为太虚本然之性是对任何事物无滞无执的。人心本体即本然状态也具有纯粹的无滞性,与太虚一样,喜怒哀乐往来出没人心,但心之本体无喜无怒无滞无执,因此热闹心虽生七情,却应使之一过而化,不使任何一种留滞心中。这个无滞无执著的心体就叫做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王阳明主张:“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传习录》下《阳明全书》卷3)良知主要表现出先天的品格,由无善无恶的本体转换为知善知恶的主体,良知的内涵亦相应地有所变化;相对于无善无恶所表示的先天可能,知善知恶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现实的道德意识。个体的存在总是展开为一个过程,先天的本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化为现实的道德意识。由无善无恶的本体转换这个思想表示,“良知”不仅是知善知恶的道德主体,又是具有“无善无恶”的情绪主体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出良知作为情绪主体具有“虚”“无”(无滞)特性,这种特性表现在良知不会使自己“着”在哪一事物上,而使之成为良知流行无滞的障碍。因此四句教中无善无恶的思想讨论的是一个与道德伦理不同面向的问题,指心对任何东西都不执著的本然特性是人实现理想的自在境界的内在根据。它所指向的,就是周敦颐、程颢、邵雍等追求的洒落、和乐的自得境界,其中也明显地吸收了禅宗的生存智慧。
我的体会,说的比较通俗。无善无恶心之体:心像太阳一样 无阴无阳 一直都是那个样子 有善有恶意之动:但当阳光照在大地上 就会有的地方是阴影 有的地方是阳光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就算闭上眼不用思考也能知道哪是暖和的阳光下哪是阴冷的阴影下 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要做的就是离开寒冷的阴影 去有温暖的阳光的地方晒太阳 谁拦着咱咱就揍谁!
如果你了解了王守仁的一生,估计也该知道他最后为什么说出的这四句话。这四句完全是他一生的写照。人一落地,都是无善无恶,当然王老要无得更过分些,小时候的他是没心没肺,想干什么干什么,连拜堂都忘记却被发现在庙里和方丈侃了一天一夜的天。然后受外界,俗世的影响,人开始有善有恶,他开始接触朱熹,在格竹子格雨格风都无果后,发现朱老说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为他之后的心学体系埋下了伏笔。但是意之动便是欲望驱使,王老没办法也要开始求功名了,当然这是他父亲的意之动。在后来王老起起落落,被安排到了深山老林,在那里他成就了自己,从绝望到无望到豁然开朗,之后朗朗乾坤便开始迎接王守仁。之后他在无数的实践中证明了什么是格物,分善恶去解决一件事才能格物才能致知。他从来不公开反对朱熹的思想,却用实际行动反驳了他,知 行 合一。
278【原文】丁亥①年九月,先生起,复②征思田③。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④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⑤,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①丁亥:嘉靖六年(1527),时年阳明五十五岁。②复:阳明在浙江时,任职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阳明征伐思田之前,先是姚镆征伐,未能平复,阳明接替之,所以说“复”。③思田:思,思恩,今广西武鸣县北。田,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北。④汝中:参看233节注解一。⑤格、致、诚、正、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语出《大学》。【译文】丁亥年九月,先生被起用,再次征伐思恩和田州。即将出发的时候,钱德洪和王汝中讨论学问。汝中举出阳明先生教导的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说:“这话的意思怎么样?”汝中说:“这恐怕也是不能作为定论的话头,如果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了。如果说意有善恶,那终究还是说心体依然有善恶在。”德洪说:“心体具有天生的性质,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是人有了(后天)习气浸染的心,意念上就有了善和恶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正是恢复性之本体的功夫。如果(意念上)原本就没有善恶的话,也就用不着说这些功夫了。”这天晚上(德洪和汝中)陪奉阳明先生于天泉桥上,各自举出各自的观点请阳明先生指正。阳明先生说:“我现在就要出发了,正打算邀请你们过来点破这里的意思。二位的看法,正好可以相互补充,不能各执一词,我这里指引人,原本就有这两种。资性伶俐的人,直接从本源上领悟,人心的本体原本就是洞明无碍的,原本就具有个‘未发之中’。资性伶俐的人,一旦领悟本体,就是功夫。他人也好,自己也罢,内观也行,外用也可,全部通体透彻。其他人则不免有(后天)习气侵染的心在,本体受到蒙蔽,所以就要教他们在意念上切实地去为善去恶,功夫熟练后,心中的渣滓去除尽了,本体也就明澈了。汝中的看法,是我这里用来指引资性伶俐之人的方法;德洪的看法,是我这里用来指引资性次一等之人的方法。二位相互借鉴,则中等资性上下的人都可以指引他们入道。若是各执一词,眼下就有误人之处,对于‘道’的本体就各有未尽之处。”阳明先生随后说:“以后对朋友讲学,万万不可失去了我讲学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要依照着我这个话头,根据不同的人加以(不同的)指点,自然没有毛病,这原本就是彻头彻尾的功夫。资性伶俐的人,世上难遇。一旦领悟了本体,就全部通体透彻,连颜回和程颢都不敢承认可以做到这一点,又岂能轻易指望于别人呢?人有(后天)习气侵染的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切实地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只去凭空思考一个本体,就会一切事为都不能落实,不过养成了一个‘虚寂’的毛病,这个不是小毛病,不可不早日说破。”这一天,德洪和汝中都有所省悟。【解析】这一节谈到了著名的阳明四句教。前两句我们在087节已经谈到过,请参看之。“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两句的内容已经包含在前面许多节中,没有难解之处。本节阳明先生对这四句的阐释也是非常清楚了,但是这四句依然留给后人许多争议,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阳明先生没能从逻辑上解释好“无善无恶”的“性”,是如何过渡到“有善有恶”的“意”的。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探微式讨论,仅为一家之言,以供大家参考。四句教的最大特色在于,四句话的立论根基是不同的,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句话时,是又一次客串进来了“唯物主义”的视角立场,这句我们可以勉强将其比喻为是“上帝视角”的关于“心之体”的描述。由于这一句和后面的“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具有明显的逻辑矛盾——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如何又生出有善有恶的意呢?这样说岂不是是说母鹿生出了马崽,母鹿自然该生出鹿崽,生出了马崽,这不科学啊!产生这种疑问的代表人物有明末大儒刘宗周,他曾针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句发出过这样的评论,“若心体果是无善无恶,则有善有恶之意,又从何处来?为善去恶之功,又从何处来?无乃语语绝流断港?”刘宗周先生用“绝流断港”来形容对四句教的观感,深得众多后人的共鸣,但是我认为刘宗周先生也是犯了执泥于“我见”的毛病,他的执泥之处在于将第一句中的“善”字和“恶”字与后面三句的“善”字和“恶”字作一视同仁看,而实际上,“善”字和“恶”字在第一句与后三句中的意义是不同的,这里藏有极大的玄机。阳明说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说心的本体依循于“理”,没有一丝自己的意思在内?这种状态阳明先生之前曾经表述为“至善”。(关于“至善”请参看第002节的解析部分),将“至善”表述为“无善无恶”,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客串进了“唯物主义”视角,这是一个说无可说的本然如此。既然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有善有恶的意”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意如果依循心的本体而动,就是“善”意,但是,由于“气拘物蔽”等原因,并不是每一个“意”的产生都可以依据本体而动,一旦在本体的基础上产生了过或者不及的意,这个“意”就是恶了,这就是“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这句的意思。第二句的“有善”实质上是指第一句中“无善无恶”心之本体得以实现的情形,保持了“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就等于实现了人心和天理的完美合一,这种合一对人而言产生的价值体现描述为“有善”,从这里可见,本来在第一句中还可以描述为“无善无恶”的情形,到了第二句,则成了“善”,可见第一句中的“善”字和第二句中的“善”字的意义是不同的。而后三句中说的“善”和“恶”则可以认为是同一种含义。后人总是说第一句和第二句有逻辑上的矛盾,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第二句中说的“善”和“恶”,不是继承了第一句中的“善”和“恶”的意思,而是将第一句中的“无善无恶”作为一个标的物,将依循这个标的物的划归为了“善”,将偏离于这个标的物的划归为了“恶”。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里说的“知善知恶”的这个“知”,就是我们在第044节解析中说到的“阳明良知”,这个“知”是人心中的监察机构,可以对“意”的善恶做出判断,合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意”就是善,偏离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意”就是恶。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就比较好理解,前面也多次提到,将良知判断为“善”的“意”扩充下去,将良知判断为“恶”的“意”遏止克治下去。参看第063节的图。另外阳明先生还将讲学的对象区分为“利根”之人和“其次”之人,但是随后又说“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这就等于告诉我们,他的与“利根”之人讲学的方法其实也仅仅存有理论上的意义,对于99.99%的人来说,都是适用“其次”之人这个范围的。******************************此处是华丽的分割线*********************************************附录:087【原文】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①,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即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②。”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③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④窗前草不除⑤,是甚么心?” ①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源自《尚书.洪范》,原文“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觉,王道荡荡。无觉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下引“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亦出于此。②行不著,习不察: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文“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③伯生:即孟源,字伯生。④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时人,世称濂溪先生,著《太极图说》。⑤草不除,据《二程遗书》所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即好生之意,与天地生意如一。”【译文】  薛侃拔除花间的杂草,顺便问道:“天地之间,为什么善很难培养而恶很难去除?”  阳明先生回答说:“因为人还没有去培养,没有去清除。”过了一会儿,阳明先生又说:“这样理解善恶,都是从一己的私意生发的念头,所以会错。”  薛侃没有理解,阳明先生接着说:“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之意,有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呢?我想要看花,就认为花是善,认为草是恶;要是打算用草时,就又会以草为善。这样的善恶观点,都是因为你心中的好恶所产生的,所以说是错的。”  薛侃说:“这样说来,岂不是无所谓善和恶了?”  阳明先生回答道:“无善无恶是理的静态表现,有善有恶是由于气的发动,能不为气所动,就会无善无恶,就是至善。”  薛侃又问:“佛家也讲无善无恶,和儒家所说的有什么不同呢?”  阳明先生说:“佛家着意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所以不能用来治理天下。(儒家)圣人所说的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被气所动,不过是‘遵王之道,会其有极’就自然完全遵循天理,就能对天地之道进行取舍,作为人安身立命的辅用。  薛侃问:“草既然不是恶的,那么草就不应该去除了?”  阳明先生说:“要是这样认为,那就是佛家、道家的观点了。草如果成为障碍,你除去又有何妨呢?”  薛侃问:“这样做是作好呢?还是作恶呢?”  阳明先生说:“不着意去为善除恶,不是说善恶全无区别,(要是对善恶全无区别),那不成了全无知觉的人了吗!所谓的不作的意思,只是对善恶的区分完全遵循‘理’,不在‘理’的上面再去着一丝人的意思。这样,就是不曾有善恶一样。”  薛侃问:“以除草来说,怎样才是完全遵循天理而不着人的意思呢?”  阳明先生说:“草有了妨碍,理当除去,那就除去就是。如果一时没有除掉,也不要因此而牵累到此心,如果在心中着了一丝意,就会给心体留下遗累,就会有许多动气的地方。”  薛侃说:“这样说善恶完全不在外物上面。”  阳明先生说:“只在你的心中,循理就是善,动气就是恶。”  薛侃说:“毕竟外物本身没有善恶。”  阳明先生说:“在心上如此,在事物上也是如此。世间的俗儒不懂这一点,舍弃内心去追逐外物,将格物的学问错看了,整日在心外孜孜以求。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生下来,也只是‘行不著,习不察’。”  薛侃问:“像‘好好色,恶恶臭’,该怎么解释呢?”  阳明先生说:“这正是完全遵循天理,是天理本该如此,它本来没有私意去为善去恶。”  薛侃又问:“好好色,恶恶臭,又怎么能说没有着意呢?”  阳明先生说:“这种意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遵循天理。虽然是循天理,也着不得一份人的意思,所以心中有一点忿恨好乐,心就不得其正。必须是廓然大公,才是心的本体。懂得这一点,也就知道‘未发之中’的意思了。”  孟源说:“先生刚才讲‘草有妨碍,理亦宜去’,为何又是从私意发起念头呢?”阳明先生说:“这需要你自己用心体会自己的心念,你要除草,是什么心,周茂叔窗前的草不除,又是什么心。”【解析】  这节主要是薛侃以“除草”这个话题和阳明探讨“善恶”的问题,当然,最后孟源同学也打酱油般发了言。这里所谈内容是之前未曾涉及过的,值得重视。  先看双方问答的第一回合,薛侃同学先问为什么善难培养,恶难清除,阳明先生说因为人没有培养,没有清除。这就和孟子说的“操则存,舍则亡”的意思一样了,真理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再多说都是赘言。  由于薛侃同学的基础不太好,阳明又补充说,“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本来希望这样补充一下,薛侃可以更好地理解,但是你不说还好,这样一说,薛侃反而糊涂了。  阳明第二回合的发言,“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阳明先生这样一说,薛侃马上发出了“然则无善无恶乎?”的疑问。  阳明先生第三回合的发言,就出现难点了。其中说的“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其实就是著名的阳明四句教中前两句的蓝本,四句教中这两句的原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比较一下,意思基本一样,不过是将“心之体”换做了“理之静”,“ 意之动”换做了“气之动”。  先看“无善无恶者理之静”这句,该怎么理解,我们现在将阳明先生比作是一个画师,他要来画画,画画之前必须要有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在没有点染任何墨迹之前,就像这句表达的“无善无恶者理之静”一般,人的任何意思都没有表现出来,一种混沌宁静的状态,就像是搭建好了一个空旷的舞台,只等待人登台来表演,这就像是没有善没有恶的“理之静”的状态。  再来看“有善有恶者气之动”这句,关键字是“气”字,这也确实是一个令人万分头大的字眼,因为在不同的文意中,它会产生千变万化的解释,不愧是“气”,怎么流行转运都畅通无碍。在第065节,谈到过“气”,当时的解释是在人的生理基础上所焕发的生命力。孟子养的浩然之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里再套用之前的那种解释,却很难说得通。阳明这里的“气”指的是“私意之气”,私意之气发动了,对事物就有一个喜好和厌恶的判断,我们通常说的“意气用事”,其中“气”的意思正好和这里“气”的意思相吻合。  那么阳明接着说的“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就可以解释通了,不在自我的私意上动气,也就是意念发动之处,皆能循理,当然就是“无善无恶”,就是“至善”了。  第四回合,薛侃又拿佛家的无善无恶来和儒家的无善无恶相PK,阳明先生也就顺势拿起棒子开始敲打佛家了。  他说“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其中后边说的“不可以治天下”,还是比较公允的,但前面说的“便一切都不管”还是有所偏颇,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意思,为了避免引起佛粉们的公愤,我说句公道话,佛家的无善无恶,至少是管修行者本人的,假如一个原本是大恶的人,修行了佛法,他在那里照顾好自己的心性,至少不会来祸害天下人间,这岂不也是对天下之治有大功德?所以,用“一切”两个字就过了。  再来看阳明对儒家的无善无恶的阐释,就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私意之气)”之类的话,这都是前面讲滥了的意思,我也不再多说了。要注意“便有个裁成辅相”这句,这其中逗透出了儒家的那种对“道”进行主动的裁剪取舍的积极用世的精神,本来是川流不息,视人如“刍狗”的天地大道,经过人的裁剪取舍,可以达到为人所用,从而让人能够利用安身。这也正是阳明所讲的“致良知”的大用。  第五回合,薛侃又问了,“草即非恶,即草不宜去矣?”因为阳明刚说了“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故有此问。  阳明回答说“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若说佛家、道家对于草的观点总是“不宜去”,好像与实际也不相符,佛、道二家毕竟也还都有降妖伏魔的副业。阳明这里也只是从三家总体的思想主张上着眼论述,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责难阳明先生。  第六回合,认真的薛侃又问了,那么这样去除草是作好呢?还是作恶呢?阳明回答道“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这里需要严格区分两种情况下的“好恶”。第一种情况,是阳明说的“不作好恶”中的“好恶”,其意思引用阳明原话解释,“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第二种情况,是阳明说的“非是全无好恶”中的“好恶”,这个“好恶”不是以“心”的感觉标准说的,而是以“理”为标准说的,合“理”的,可以归类为好,违背“理”的归类为恶,这里“理”的标准是能否裁剪天命以为人用,看似是有了“为人用”的一点“私”,但是这点“私”如果合理,对于执行这种“好恶”判断标准的人心来说,依然是廓然大公的“不作好恶”。这里表达的意思需要各位静心深思,方能得其阃奥,不只是在文字上所能完全讲明白的。  第七回合,薛侃问“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只讲理论,还是太抽象,薛侃让阳明先生用除草的事情作为一个实例,讲一下到底什么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阳明回答“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这里注意阳明先生强调的重点,草除掉也好,一时没有除掉也好,心都不能被它所累,这其实就是心不能随物转的意思,这正是心学的功夫所在,外在事物无论如何纷杂万变,你的心一定不能随它乱了方寸,只能常常保持“平常心”,才能观理洞明无碍,才能物来能应。  这里强调心不被外在所累,最普遍看到的应用是在体育比赛中,所说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好,指的就是在比赛当中,面对不利的情况时,如何保持情绪不被形势所干扰,而能正常地将平时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这是修心的重点中的重点,也就是乱极时立得住,才是真学问。韩国的射箭队,为了锻炼那些女队员的心理素质,在她们面前放上蛇,要求队员们在蛇视眈眈之下,将射出的箭命中靶心。这哪里是在练习纯粹的射箭技术啊,完全就是在炼队员的心啊!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心性,专门跑到闹市之处读书,以培养在极乱的情况能将心静下来的能力,所以,毛泽东之所以能建立不世的功业,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内心基础之上的。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任何强大都是假的,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第八回合,薛侃问“然则善恶全不在物?”这里说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并不是阳明说的“格物”的“物”。阳明回答“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第九回合,薛侃说“毕竟物无善恶”,所说的“物”依然指外物。阳明回答“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阳明所说“在物亦然”的“物”就是自己学说中所定义的“意之所在即是物”了,物一旦进入了意,循理就是善,违背理就是恶,所以说“在物亦然”,后面说的“舍心逐物”其中的“物”字就又是做外物讲了,因为说世儒“将格物之学错看了”,错在哪里呢?将功夫用在追逐外物上,而不是在心和外物接触的那一刹那在意上用功,所以说他们“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 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第十回合,薛侃问“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阳明回答“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但是薛侃没有那么好打发的,他又问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阳明回答“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人看到美色,爱好之心升起,却也是诚意,问题是在这个爱好之心上如果稍有贪恋,就流入私意,可见诚意和私意也就一墙之隔,薛侃正是在诚意和私意的区别上还有迷惑之处,故有此问答。  最后附加的一个回合,孟源同学客串了进来,他问“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这个问题十分尖锐。阳明回答“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阳明先生化解这个提问的方法十分艺术,他让人反求诸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天下没有一句顶一万句的绝对真理。人起念之处到底是私意还是诚意,只有你自己知道,也许你能瞒得了一时的天下人,但是你瞒不过你自己起念时的内心,在自己独知独见的当头,是否能顺理而行,是对一个人内心功夫的最终检验。********************************************************************************003【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①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①温清定省:《礼记》上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凉),昏定(安)而朝省(视)。”大思是作为子女,冬天要关心父母的保暖问题,夏天要关心父母的消暑问题,晚上要向父母问安,早上要对父母探视。【译文】  徐爱问:“至善只在心上求,恐怕还不能穷尽天下的事理吧?”  阳明先生回答道:“心就是理,天下还有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徐爱又问:“比如服侍父亲的孝道,侍奉国君的忠诚,结交朋友的信义,治理民众的仁政,其中有很多道理,恐怕也不可不探索一下吧?”  阳明先生长叹一声,说道:“这种说法带来的弊病已经存在很久了,又岂能一句话就让你开悟!姑且就你所问的来说吧。比如服侍父亲,难不成要从父亲身上求个孝的道理?侍奉国君,难不成从国君身上求个忠的道理?结交朋友、治理民众,难不成去朋友身上、民众身上求个信义和仁政的理?这孝、忠、信、仁都在自己心里,可见心就是理。自己的心没有私欲的蒙蔽,就是天理,不需要再从外面增加一丝一毫。自己的这个和天理合二为一的心,用到服侍父亲上就是孝,用到侍奉国君上就是忠,用到结交朋友和治理民众上就是信义和仁政。只要在自己心中去除私欲,存养天理的方面用功就行。  徐爱说道:“听先生这么一说,我已经觉得有所醒悟。但是旧有的说法缠绕在胸中,还有没能彻底明白的地方。比如服侍父亲一事,其中的冬温、夏清、昏定、朝省之类,有许多具体的程序步骤,不也是需要来探讨一下吗?”阳明先生说:“怎么能不探讨。只是要有个头脑,那些程序步骤也是归结到在自己心上去除私欲、存养天理上来探讨。就像说冬天照顾父母的保暖,也只是要尽自己此心的孝道,唯恐有一毫人欲夹杂在其中。说夏天保证父母的消暑,也只是要尽自己此心的孝道,唯恐有一毫人欲夹杂在其中,讲求的也只是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没有人的私欲,纯然是天理,是一片实实在在的孝顺父母双亲的心,冬天自然就惦记着为父母保暖,便要去探求一个“冬温”的道理;夏天自然就惦记着为父母消暑,便要去探求一个“夏清”的道理。这些都是那诚恳的孝顺之心所散发出来的具体步骤。由此可见必须先具有这种诚恳孝顺父母的心,然后才有这些具体的步骤散发出来。就像树木,这诚恳孝顺的心就是树根,具体的孝顺步骤就是枝叶。必须先有树根,然后才能长出枝叶。不是先抓住枝叶,然后再去种树根。《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定是先有个深厚的对父母的爱作为根,才产生了和气、愉色和婉容。【解析】  从文义上而言,这节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所谈的内容却是阳明心学中非常重要的‘心即理’的概念,由于阳明阐释的已经非常清楚,我不想就此节本身再谈什么。我想从另一个更有时代意义的角度来谈谈。  阳明在这里举例子阐释“心即理”的概念,很不巧的是,徐爱提问时举的例子全是围绕着忠孝仁义这些伦理方面的内容。而我们知道,近代中国自清朝末年,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起因正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而工业文明的起源,是来自于科技的进步。 百余年来,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但是,总体趋势不外乎两个词,这也正是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所提倡而至今国人仍在孜孜求索的两个词,那就是“科学”与“民主”。  “民主”这两个字说起来牵扯面太大,我们姑且按下不谈,这里只谈“科学”,更准确的表达是“科技”,涵盖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方面。工业文明的兴起是以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为前提的。近代学术界对人类文明的划分,无一不是以科技上的重大进步性事件为标志而表述的。如“蒸汽机时代”,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作为进入工业时代的标志;接下来是“电力时代”,以电的广泛运用作为人类文明迈入新阶梯的标志;再后来就是现在我们正处于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作为人类文明更上一层楼的标志。在这样一个个以科技突破作为时代进步标志的事件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徐爱所问的“忠孝仁义”的意味。相反,将“忠孝仁义”放置到绚烂多姿的“信息时代”的框架下,有那么一种将刘姥姥放置于大观园中的突兀与不协调,甚至还有人能从其中嗅到一股“酸腐味”。太不合时宜了,过时了。这就是从现代视角对这段内容审视后的一般性评论。当代科技的进步又无一不是通过探索大自然的“理”而实现突破的,这明显又和阳明表述的“心即是理”背道而驰。阳明心学给人的感觉是伦理气味太浓,所论内容多是在谈人在伦理方面的修养。在这个注重科技与创新的时代,显得毫不适用。甚至有这样一种论调,近代中国没能在科技发展上与西方并驾齐驱,要归因于阳明心学的只注重人伦修养,而漠视探索自然之理上面。  综上所述,我们所表明的一切都对阳明先生这节的言论词极其不利,审判席上的王阳明先生局促地低下头,抠弄着自己的衣角,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坐立不安。我走上前拍拍阳明先生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喝口水,平息一下内心的紧张,下面我们接着谈。  阳明以孝道作为例子来阐释“心即理”的道理,如果考虑到阳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基本上是每个朝代都标榜的。自从西汉的董仲舒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后的每一个朝代,在政治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摆出“忠孝仁义”这么一个基调。这是历史的时代性使其然,无可厚非。  虽然阳明在这一节恰好用“孝道”这个偏重于伦理方面的例子来解释“心即理”,而且《传习录》中关于伦理方面的描述又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却并不能表明阳明心学只是能在“伦理”领域一展身手。  在第上一节,我们探讨过“至善”这个名词,“至善”其实也就是“理”,当时我们对“至善”的定义是: 人心对事理的反映与本然如此的自然之理重合为一时,那个心之所止的点就是“至善”。可见,“至善”的“善”字,不能误认为是流于了道德判断上的“善与恶”的“善”,“至善”指心与天理相吻合的点,请特别注意了,“天理”是什么?“天理”实际上就是我们熟悉的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真理、原理、规律”等等在人心的投射,这些东西在没有投射到人心之时的存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字可以对这些描述进行通杀,这个字就是“道”字。“道”投射于人心就是“天理”,孤立于人心的存在状态就是“道”,这不是我个人杜撰的,在《传习录》后面的段落,阳明先生曾经亲口这样说过,后文我们会提及。  科学上的发明,技术上的创新,哪一个不是依据“道”,这些“道”到了我们现代的教科书中,无非换了一个马甲,换了一个什么“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相对论”等等,其实这些东西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道”字,这些“道”在与人心相切合时,也就是人心在相对应领域实现“至善”之时。  搞科研和发明的人,在探索的过程中,对阳明心学的运用正好可以用“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句话来形容。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也无非是人心对“道”的恰如其分的反映和运用。这种反映和运用,在阳明这里是什么?不就是“致良知”吗?不要看到“良知”两个字就往伦理方面想,“良知”涵盖伦理却又非“伦理”所能局限。它是一个“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东西,这句其实是阳明学著名的四句教中的第一句,这里顺便提下,后面还会详细讲到。  至于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这其中有很复杂的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落后绝对不是阳明心学带来的。阳明先生往椅子后背上靠了靠,以便坐的更舒服些,然后翘起了二郎腿。对旁边站立的工作人员说刚才给他喝的白开水不合口味,要求换一杯今年刚采摘的西湖龙井来,另外他又表示房间的空调温度开得太低,这容易让他感冒,要求调高点……  《传习录》中很多对话都是围绕着伦理方面而谈的,所以给人一种假象,阳明心学无非是在谈伦理学,但是通过上面的剖析,我们知道实情并非这样,“至善”是“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中国古代有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这点我承认。但是从阳明先生对“天理”的解释中,从来都没有说过只限于人伦方面的道德判断上,而实际上,“道德”这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也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不一样。“万物运行的本然如此的规律”称之为“道”,“万物各得其所”称之为“德”,“德”者,“得”也,这才是“道德”本来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所说的仅局限在对人的品德的判断的意义上所说的“道德”。所以阳明说的“心即理”,在人类对自然科学领域进行探索时,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因为科学探索中的严谨、客观等要求,也正是一个去处自己内心“一己之见”的私欲的过程。******************************以上内容摘自《开谈&传习录&》,原载天涯论坛,实体书为《心学凶猛》。
在我看来,它是知行合一的锻炼之法。此中的善不仅是针对邪恶而言,更是遵从那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行为要求。遵从规律即为善,不遵从规律即为恶。仅供参考。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 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