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道德的名言名言有什么?

当前位置:&>&&>&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名言警句 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法律与道德的名言警句,法律和道德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两大民议主题,是社会的焦点所在,法律是约束,道德是良知,都是为了建设美好的社会,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所以大家遵守法律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是有必要的~下面来欣赏一下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名言警句吧!
法律的名言警句:
1.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2.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 罗素
3.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 管仲
4.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 嵇康
5.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6.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 章炳麟
7.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8.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9.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 && 凯洛夫
10.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 列宁
11.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赫尔巴特
12.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 武者小路实笃
13.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 && 苏格拉底
14.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15.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马卡连柯
16.老鼠正在房子里扒墙穿洞,但是他们不去检查猫的牙齿和脚爪,而要研究的却只是它是不是一只圣洁的猫,如果客观存在是一只虔诚的猫道德的猫,那就行了,决不计较它有没有别的才能,别的才能倒是不关紧要的。&&马克&吐温
17.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骆宾王《萤火赋》
18.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Bacon,Francis
19.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培根
20.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21.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22.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谚语
23.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
24.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苏霍姆林斯基
25.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些喝酒上了瘾的,是因为做了错事而受到良心的呵责的人。人人可以注意到,过着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药物;强盗或小偷,赌徒与妓女没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尔斯泰
26.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27.美德对于每个人,都是善;不道德对于每个人,都是恶。&&莎甫慈伯利
28.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行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伏尔泰
29.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0.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31.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32.忍耐&&肉体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气的混合。&&哈代
33.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苏霍姆林斯基
34.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35.如果儿童任意地让自己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德谟克里特
36.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乌申斯基
37.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唐&元结《自箴》
38.商人不言商是不道德的。&&佚名
39.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赫胥黎
40.你们卑鄙的人类就是这样&&老是扯谎,老是自以为具有那些实在不具备的美德,却否认那些较高等动物具有它们(其实只有它们才具备)。野兽从来没有干过一桩残酷的事情&&这是有道德的动物的专利。一只野兽叫旁的东西受痛苦是出于无意的,这就没什么不对,因为对它来说,根本就汉有&不对&的事情,它叫旁的东西受苦痛,并不是出于高兴&&只有人才这么干。这就是受了人那种乱七八糟的道德心的鼓舞。&&马克吐温
41.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
42.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 && 雪莱
43.真诚的爱情,并不等于娓娓动听的甜言蜜语,慷慨陈词的海誓山盟,如胶似漆的接吻拥抱。爱情是一种高尚美丽纯真的感情,应当以忠实诚恳取代虚伪欺诈,以互尊互敬取代利己自私,以道德文明取代轻率行动。 && 黄少平
44.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 && 库申
45.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 托马斯&曼
46.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 苏霍姆林斯基
47.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 Bacon,Francis
48.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 && 阿米尔
49.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 && 罗曼&罗兰
50.人类的食粮大半是谎言,真理只有极少的一点。人的精神非常软弱,担当不起纯粹的真理;必须由他的宗教道德政治诗人艺术家,在真理之外包上一层谎言。&&佚名
51.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查尔斯&达尔文
52.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高尔基
53.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苏格拉底
54.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55.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罗曼&罗兰
56.人生就是那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么一点。&&巴尔扎克
57.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武者小路实笃
58.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的感官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佚名
59.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阿米尔
60.人应当头脑清楚,道德纯洁,身体干净。&&契诃夫
61.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契诃夫
62.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史襄哉
法律与道德的名言警句:
1.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3.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4.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5.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6.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7.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8.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9.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10.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11.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2.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13.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14.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5.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16.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17.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18.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19.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20.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21.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22.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23.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黑格尔
24.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25.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边沁
26.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伯尔曼
27.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28.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29.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30.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31.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32.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33.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34.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论》
35.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36.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37.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大仲马(法)《马希里选集》
38.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39.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4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41.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42.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43.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44.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45.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46.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47.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48.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49.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50.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51.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52.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53.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54.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55.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56.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57.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58.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59.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60.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61.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62.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63.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64.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政府论》
6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66.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67.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68.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日莲(日)《立正安国论》
69.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70.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唐)《天论上》
71.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吕坤(明)《呻吟语&治道》
72.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73.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悖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74.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75.没有永恒的法律,适用于这一时期的法律决不适用于另一时期,我们只能力求为每种文明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柯勒(德)《法律概念》
76.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77.法律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78.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霍姆斯(美)《普通法》
79.法律不负杀人的责任,也就像这责任不应该使枪刀担负一个样。――沈从文
80.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战国)《商君书&定分》
81.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82.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奥古斯丁(古罗马)《论自由意志》
83.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84.法律之明了,不尽在其条文之详尽,乃在其用意之明显,而民得其喻也。――霍布斯(英)《利维坦》
85.法律不可能使本质上是道德的或纯洁的行为变为犯罪行为,正如它不能使犯罪行为又变成纯洁的行为一样。――雪莱(英)《人权宣言》
86.车轻道近,则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远任重也。刑罚者,民之鞭策也。――尸佼(战国)《尸子》
87.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88.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89.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90.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91.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92.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93.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94.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95.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96.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97.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98.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99.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100.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猜你可能会喜欢的名言警句:
泡友留言() 请文明发表评论,恶意辱骂/诽谤,发布广告者封号处理!
热点推荐:下一篇:上一篇:HI,以下是你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如果《关于品德,道德的名言》这篇文章还令你满意,欢迎一键分享到你的QQ空间、微信、微博!不论是否满意,欢迎对文章进行点评。需要更好的文章,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补充!孔子道德名言语录
孔子道德名言语录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吮之道,亦即“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吮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斜,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耍孔子常以“吮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孔子道德名言语录”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孔子道德名言语录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12: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于道德的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