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机电控制与水下作业机器人机器人研究所都有...

&&& 周建方,男,汉族,1961年10月出生,江苏武进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委员、管委会主任。曾任机电工程学院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校长助理,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副校长。 2002年7月至2004年1月兼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弹性力学的Hamiltom理论和方法、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分析和力学分析、混凝土的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研究和碳纤维增强混凝土性能研究。共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材料力学》教材一本,获得各种成果奖励近20项。先后获得河海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水利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水利部优秀教师称号和常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朱天宇,男,1961年生,江苏靖江人,1981年和1987年分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现任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河海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动力机械工程学科委员。1996年被评为“河海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997年首批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998年获“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被评为“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2004年被评为第六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与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与产品开发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中型高频管式臭氧发生器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危险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与设备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等。近十年来,共主持完成2项国家“948”计划项目、1项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1项河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和6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目前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主持和完成的科研开发项目经费合计900余万元。
&&&&主要成果:主持的所有研发项目均全面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要求,并通过有关部门与单位的项目验收,研发成功的系列臭氧发生器及其饮用水深度处理设备、淡水鱼深精加工设备、干馏热解气化垃圾焚烧炉等,均实现产品化。2项成果“中央臭氧制水设备的研究”和“双放电气隙管式大型高频臭氧发生器”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成果通过江苏省新产品投产鉴定。曾于1995年获空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1年获河海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江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获常州市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讲课程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等,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
&& 赵占西,教授,1963年10月生,内蒙古准格尔旗人,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中国北京科技大学铸造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高校金属工艺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获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一等奖,1997年获河海大学二等奖教金,1998年获河海大学常州分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获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优秀奖、常州市高校CAI课件展评二等奖。&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金属材料性能、材料表面工程、材料成形技术、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学术研究有:针对淡水鱼糜加工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淡水鱼糜加工工艺和鱼糜深精加工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淡水鱼糜深精加工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在金属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方面,针对材料的耐磨机理,开展了在传统电刷镀溶液中添加纳米材料工艺和性能的试验研究;在金属型铸造涂料方面,研究了涂料的抗粘附机理和烧结型涂料的剥落性能;在铝合金阳极氧化耐磨复合涂层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948”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基金项目等近10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共培养硕士生8名。主持建设的《材料成形技术》课程为河海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课程建设获得河海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和江苏省普通高校机电类规划教材《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倪福生(1961.4—)教授,博士生导师,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疏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机械疏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疏浚协会港航疏浚设计施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疏浚协会水利疏浚设计施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荷兰Delft大学访问学者。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带领疏浚技术团队建设疏浚泥泵及泥沙输送实验平台、河湖航道疏浚实验平台,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承担中荷水利教育与科研合作项目第五专题疏浚技术、水利部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以及水利、交通行业委托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5篇,培养研究生20多人。&
包晔峰,男,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常州人,博士,教授。1989年7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2000年至2004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曾任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焊接学会理事,常州市新材料组专家,长期从事材料加工工程的研究工作。主持的国防科工委项目“适用于6063铝合金阶梯钎焊的钎剂、钎料研究”,提升了我国军用雷达制造水平。参与解放军总装备部项目“厚钢板与薄壳结构的焊接变形控制技术”,为我国海军建造优质的舰艇提供了技术支撑。主持铁道部985科技项目“铝合金熔化极氩弧焊机(AL-MIG 350)及其工艺”,该项目的完成在我国第一辆高速铝合金车体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并于1998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四等奖。完成宝钢股份、BP南海石油、英国冠达尔、无锡日新电机、上海锅炉厂等著名公司的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多篇被SCI和EI收录。论文“车辆用铝合金6005焊接接头性能分析”获第八次全国焊接会议优秀论文;“铝合金脉冲MIG焊自调节动特性研究”获铁道部青年论文一等奖;“GTR开关式铝合金脉冲MIG焊机”获第十届中国焊接年会优秀论文奖;“铝合金熔化极脉冲气体保护焊的控制方法及参数整定”获第四届中国机器人焊接会议最佳论文二等奖。&
  梅志千:男,汉族,博士,教授。1964年1月出生,浙江省余姚市人。1985年7月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现任河海大学机械系副主任,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实验室主任,主讲“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课程,1998年开始任副教授, 共指导了15名机电控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4月至200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杨汝清教授,博士学位论文为“机电伺服系统中的补偿技术研究”,2004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4篇被EI收录, 2篇被SCI收录。 主持常州市工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交流伺服系统鲁棒性研究” (CE2006069, 项目经费10万),参加2006年浙江省工业重点项目“数控伺服压力机的研制及开发” (2006C11253, 项目经费100万),主持其它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高速、高精度机电伺服系统中的非线性理论及工程应用。
朱灯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11月出生,江苏江都人。全国机械工程教育委员会委员,国际杂志IJAMT reviewer。长期从事机械工程CAD/CAM技术、机械系统动态性能最优化设计和机电系统融合理论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DD驱动臂结构拓扑与压电主动控制融合设计理论研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高速智能堤坝抢险打桩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浙江省重大项目“数控伺服压力机的研制及开发”和江苏省工业高技术研究“清洁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水利部基金、国家948项目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次被SCI/EI收录。&&
 廖华丽:1960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教授,机械工程系主任、江苏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 主要从事机械装备设计理论及技术、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主持开发成功的集控式足球机器人系统作为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以河海大学“e龙”队的名称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8、2007及2006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分别连续包揽了全部三项冠军;在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也连续取得冠军;代表中国在2008年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取得两项亚军。在2007年美国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取得一项亚军、一项季军的好成绩;在2006年德国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取得了两项季军。另外,指导学生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获全国二等奖,在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江苏赛区等活动中多次获一等奖。
&&&& 近年来主持、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完成科研经费100多万。以第一作者发表了科研学术论文10多篇,并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 周军:1961年出生,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主持开发成功了集控式足球机器人系统,涉及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运动控制、无线通信等技术领域,系统可以作为新技术、新方法的检验平台,也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该系统以河海大学“e龙”队的名称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8、2007及2006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分别连续包揽了全部三项冠军;在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也连续取得冠军;代表中国在2008年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取得两项亚军。在2007年美国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取得一项亚军、一项季军的好成绩;在2006年德国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取得了两项季军。另外,指导学生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获全国二等奖,在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江苏赛区等活动中多次获一等奖。
&&&&近年来主持、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了常州市基金项目“柴油机曲轴自动无损探伤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科技开发项目,完成科研经费100多万。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0多篇科研学术论文, 其中被EI全文检索的有10篇,另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分别以主编和副主编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电气控制及PLC》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简明设计手册(下)》两本教材,其中《电气控制及PLC》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6年被评为常州市科技创新优秀人才。&
纪爱敏,男,1965年3月生,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的CAD/CAE/CAM、网络化设计、疏浚机具研发。分别于1986、1991及2001年在安徽机电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徐工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建设部科技计划、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论文8篇。出版著作一本。&
胡友安,男,1963年11月生,博士,教授,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金属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水工金属结构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和水工启闭机等课程。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京杭运河牛塘防洪控制工程弧形闸门结构研究”,“安徽裕溪复线船闸三角门结构研究”等科研项目20余项,项目经费合计达260余万元。获得2011年“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银奖)”一项,公开发表论文共计20余篇,主编研究生和本科教材共2部,出版专著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
地址:江苏常州晋陵北路200号(邮编:213022) 联系电话:(48
传真:(10
建议使用分辨率: 版权所有:@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信息中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小型水下机器人自主航行技术的研究通信专业药学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小型水下机器人自主航行技术的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