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利大于弊育

转载:中国应试教育的八大弊病(图)
博主按:本文实在太好了,道出了我多年对应试教育的不满。个人认为本文立论还是很公道的,并没有完全否定什么,坚决提倡什么,而是对现有的弊端发出一种吼声,做了深刻的剖析,很值得各界人士阅读。本想发表下自己的真实感受经历,但是本文涉及的点已经非常全面深刻了,就不做画蛇添足之举了。
人到中年什么事情最让人心痛?想来想去,却是看到一代代学生被中国教育“教愚”——教得愚笨、愚钝、愚蠢,却无能为力。概括之,中国今天的愚人教育共有八大功效:&
中国教育的一大功效是,尽量把所有的学生教化成一个脑袋。现代教育是该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还是泯灭个性、扼杀创新?正确答案无疑该是前者。但是中国的教育却长期反其道而行之。这一教化结果大多时候是通过中国式的考试来实现的。中国式考试的分数又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主要方式。且不说那越来越“严格”“科学”的所谓“标准化试题”无处不在,就是本最应该让学生创造发挥的“问答题”、“论述题”,那一条条按“评分标准”中的“答案要点”给分的评价方式,就让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在答题时先要揣摩好命题者的心思。就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色的写作,也高悬着“主题”“思想”“意义”必须“积极”而不能“落后”、必须“歌颂”而不能“批评”、必须“光明”而不能“阴暗”等等紧箍咒。当然,中国学生的学业评定里也有品德操行、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社会实践等等评价内容,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国式高考、中考面前,它们统统退居其次。
这一考试、评价方式延祸至平时的教学,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必须以教材教参说过的或习题集后面告诉的“参考答案”为标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用成语来表示只能填“同心协力”而不能是“齐心协力”,“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只能填“惟妙惟肖”而不能是“栩栩如生”(邹静之《女儿的作业》)。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写了他家的一盆花,被老师打了低分,老师的批语是没能写出“花的精神”,比如蓬勃向上、努力绽放什么的。一个中学生在期末考试作文中揭露了他所在的乡镇烟草部门收购烟叶中风气恶劣、鱼肉乡里的事实,以一个老汉的不幸遭遇和无奈感叹表现了“低调”的主题,也被打了低分,老师批语是:“此类题材的作文写作时要慎重”(K12网“韩军在线”)……此类恶迹可谓罄竹难书,各界人士也多早有揭示,为不多占本文篇幅,暂先打住。
中国教育的第二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正的“学习”有效隔离。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融入全身心的体验与感受之后收获新知识,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的,大多数时候是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从本质上讲是充满乐趣的。但中国的教育同样长期反其道而行。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罢。我的一个同事向我讲过,就在他儿子的学校,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学自然课老师,上课常常带学生亲自动手捉虫子、摘树叶、弄花草、玩泥巴,鼓捣试管做实验,教室也总是被搞得“乱七八糟”,学生们不亦乐乎,但期末考试成绩却远不如那些从不带学生做实验,只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背背书中答案的“老教师”教的班级。结果那新老师挨了领导批评,因教室常常被“搞得乱七八糟”还受了班主任的责怪。新老师满腹委屈而又无可奈何,最后也只得向“先进经验”看齐了。类似的例子可以说到处都有、举不胜举。中国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只要能得到好分数,所有能用上的方法手段都可以用,而更该被注重的学习过程、身心体验、乐趣享受则可以最大程度地被省略——这在很多地方被自诩为“教学效率”,在众多的批评者笔下被称为“题海战术”、“机械灌输”,在苏北等一些地方则被形象地称作“死揪”。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图书馆、资料库,他们不会,或从来就不屑于查原始资料——当然很多地方也没有真正的图书馆、资料室,很多时候他们也看不到真实的原始的资料——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在教科书与习题集里有明确的不可置疑的答案。
人类社会有无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有,它就在中国大中小学生的政治课教材里。教育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考、比较、辨别的能力。但是中国教育要做的恰恰相反,它就是要掐灭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究勇气,就是要学生相信教材与教参的绝对正确,特别是相信政治教条的绝对正确——因为按那上面说的去回答就可以得高分,否则就生死难卜,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当儿戏。即便拿那些教条与现实稍一比照,你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悖谬、虚伪、荒诞,但你不能怀疑、不敢怀疑,更不许质疑,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这话题一扯开来又会犯忌,也暂打住。
这样的“学习”,当然就是痛苦而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乐趣可言的。于是中国学生的厌学比例绝对世界第一,中国的“差生”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也绝对世界第一。记得中青报前几年有一则报道说,按每个班级10来个到三分之一比例计算,中国学校所谓的“差生”数应该在四五千万。这则报道因触痛某些人神经,遭到批评并封杀。
中国教育的上述两大功效是很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教育界同仁早就揭露并抨击的。其实,在更为重要的健康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之培育,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之培养,在人类文明之传承等等方面,中国教育的“教愚”功效更加“显著”,却又常常为更多的人所忽视。
中国教育的第三大功效是,将学生与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有效隔离。现代教育应不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答案无疑也是肯定的。但中国学生书包重作业多、起得早睡得晚,睡眠时间不足,活动锻炼太少,举世罕见。由于那一种“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由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在中国教育里从来就不曾真正占有位置——口号倒是喊过,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关节硬、肌肉软、动作笨、意志弱,豆芽菜、小胖墩、眼镜架随处可见。近几年,笔者每次参加各种听课、各类监考,总要注意看看一个教室里戴眼镜的有多少,结果遗憾地发现,还没有哪个教室里能让我看到戴眼镜的学生少于三分之一的,很多甚至超过一半,有多少戴隐形眼镜的更是无从知晓。中国人的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学生的体质却在下降,中国教育功不可没。
中国教育的第四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现实社会成功隔离。现代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直面现实还是回避现实?答案无疑也应该是前者。但中国教育却极力要将现实社会隔离在校园与书本之外。校园“封闭式管理”是很多学校招生时常见的的广告语,就是最该向社会开放的大学,就如最高学府北大,也渐渐地要趋向“封闭管理”了。这固然也有安全、秩序方面的考虑,但北大那样的最高学府也如此“封闭”难道仅仅是为了“安全”、“秩序”?过度封闭之后,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怎么面对真实的外部世界?似乎无人顾及。更何况,在很多寄宿制学校,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里,学生们出不得校门,看不到电视,上不了网络。而即便是开放了电视和网络的学校,学生们看到的也只是有关方面允许他们知道的东西:他们只能看到经济在“飞速发展”“一日千里”,而看不到环境在不断恶化、资源被浪费枯竭、贫富悬殊远超国际公认警戒线、社会矛盾在对立激化;他们只能看到“公仆”们如何地勤政爱民,而看不到无孔不入的公权力腐败;他们只能看到地震灾民如何“过上了幸福生活”、如何“感恩”“奋进”,却看不到救灾款物被无耻地贪污挪用、连豆腐渣校舍之下死难孩子的名字都不许关注……从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出来后,有几个人能不为校园内外、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的世界差别如此之大而感慨、吃惊乃至茫然无措、无所适从?
中国教育的第五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实历史有效隔离。现代教育是否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直面自己国家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全面、真实的历史?答案无疑也应该是肯定的。但中国教育特别是文史哲教材与文史哲教育要做的是,尽量只让学生学一点割裂的片面的历史,并让学生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实与全部。在这样的历史教育之下,学生们知道的只是某些主义与理论的正确、某些历史人物的伟大、某些历史的光荣,而不知道真实历史中的曲折、阴暗与丑恶。学生们不知道九十年前、五十年前的真实历史,也不知道二十年前、十年前的真实历史,加上很多学生已被成功教化成一个脑袋,不会质疑不会辨别,除培养了某些人所需要的“自豪感”,也就再不会去认真全面思考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了。在美国学生可以自由探讨诸如“二战时美国应不应该向日本投原子弹”等问题时,中国学生却只能也只许背诵教科书告诉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笔者这样年龄的一代人,那“背政治”、“背历史”
的“学习”经历,更是一场乏味透顶、刻骨铭心的记忆。
中国教育的第六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实的外部世界成功隔离。面对丰富多元的外部世界,面对人类先进文明,面对滚滚时代大潮,现代教育是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广阔眼光、自信气度、包容胸怀,还是封闭学生的视野与心胸?答案无疑也应该是前者。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中国教育要做的是,尽量让学生只了解到某些人准许了解的外部世界。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们知道的只有那政治的“丑陋”、民主的“虚伪”、政党的“恶斗”、人情的“冷漠”,而看不到那种政治体制之下公权力受到有效制约之后的廉洁、勤勉、公开、高效,以及普通民众的博爱温情及享受到充分社会保障之后的优雅生活;学生们只知道西方社会对中国充满敌意、时刻存心颠覆,而看不到正是这其中很多人,包括很多国家的政党与政府对我们的友好支持及善意批评帮助;学生们听到的只有“坚决抵制”“筑牢防线”的教诲,而不知道怎么样“放眼世界”、勇敢“拿来”、“兼收并蓄”;学生们只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最伟大,而不知道同样伟大的哈耶克、哈维尔、索尔仁尼琴……中国教育要学生们所了解的外部世界,用笔者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从中学生的“正确”“世界”观说到杨师群案》中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国外比较乱套”,“风景这边独好”(赵本山小品台词)。凡涉美国(更多时候还有日本),必是敌意;凡涉西方,必要警惕——所以要“含泪劝告”地震灾民即使孩子死于豆腐渣校舍且申告无门也“千万别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凡是我们自己,即便是脓包肿块,也定然鲜艳美丽
——“纵做鬼,也幸福”。“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而如果赞扬一下西方,便有“汉奸”嫌疑;批评一下自己,那很可能就是“反革命”“反华势力”。
“含泪”余秋雨与“鬼词”王兆山,可算是中国教育锻造出的那根牢固的“全面而正确”的脑筋的杰出代表(除去谄媚邀宠因素)!
中国某些人士面对外部世界敏感脆弱,动则抵制,动则排外,动则声讨(看看武汉大学樱花下拍和服照片的母女的遭遇),动则声称自己要代表中国对西方社会表达“中国不高兴”,我们某些人更为本·拉登高喊痛快,为萨达姆助威加油,为金XX惺惺相惜,我们很多人出国之后会为外部世界怎么与我们所知道的反差这么大而吃惊,很多人也缺乏强大、自信、平等、包容的健康心理素质,中国教育同样功不可没。
最近的心痛,发生在学习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那篇著名的演讲辞《我有一个梦想》的课堂上。教学时,为拓展学生阅读,老师印发了自己在奥巴马当选与上任之时分别写就的两篇文章:《奥巴马当选总统与农民工办暂住证》、《美国人为奥巴马的欢呼,拷问中国人荣辱观》。此两文曾在多个著名网站被编辑推荐至首页,并引发网友大量的热评与转帖。同学们看了,当然很多也神情凝重。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一直生活在虚幻的自豪感中,意识不到我们国家还存在这么多难堪的问题。”但是,也有个别学生不满道:“老师,你怎么两篇文章都只说美国好,而不说自己的国家好?你是否不够爱国?”——说美国好时必得说自己国家好,或者只能说自己好而不能说美国好,最好只说美国“坏”,否则便不够“爱国”,这不正是XX部门教化出的思维方式?当我问同学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眼下的户口制度的弊端时,好几个学生说,这有什么呀,我们国情不同嘛——要知道我的学生属农村户口或父辈祖辈是农民的超过一半,他们中很多人在小学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也花过几万几万的捐资择校费,他们与他们的祖辈父辈很多人享受不到本来早就该享有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多么令人“感动”却令人无法不心酸的“顾全大局”的“国情”观啊。
另一个学生的问题则差点雷倒了我。这位可爱的学生替美国白人担心道:“老师,现在黑人奥巴马当总统了,会不会报复美国白人啊?”——但我却笑不出来。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视野所及,见过了太多的周围社会真实与宫廷影视故事:最高统治者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是可以一言九鼎、随心所欲的,报复一下“历史仇恨”,那是家常便饭。岂止最高领导人?现实中一个县官乡官乃至小小的村官都拥有这种权力。并且,我们的学生还被灌输了过多的历史“耻辱”与“仇恨”,灌输了大量的“以牙还牙”、“血债要用血来还”的暴力“革命史观”,灌输了太多的“中国不高兴”、抵制XXX、报复XXX的“爱国激情”。然而他们无从知道,更有人不愿他们知道,外部世界的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特别是那最强大的美国,那总统权力是怎么来的,是要受到哪些制约、监督的。他们不知道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的“非暴力”抵抗等和平包容精神的深远影响,也不知道此次美国大选有很多白人投了奥巴马的支持票,更难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白人会投一个黑人候选人的票……
中国教育的第七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独立选择能力成功隔离。现代教育该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择能力还是养成其盲从习惯?答案无疑也该是前者。但由于上面论及的诸多原因,中国学生很多已经只会盲从,而不会也不敢独立选择。不但中考高考志愿需要家长出马填了才放心,就是工作也要靠家长才能找下。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对于子孙后代的福祉,更是被要求必须相信某一部分人为你作的“正确”选择,必须相信某一部分人设计的道路“绝不会”错。你只要埋头苦干、踏实勤干就行,别的就不用你操心,更不用质疑了,有人为你们把握“正确方向”呢。
中国教育的第八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善美成功隔离,并坦然接纳假丑恶,再逐渐学会欣赏、运用假丑恶。中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评估”的作假现丑、毕业生就业率公然掺水,并明令师生配合造假,几乎尽人皆知,备受诟病。这被网络舆论讥讽为“洲际导弹”(周X捣蛋)。中国各大学的出卖文凭、老师与学生的论文造假、学校当局向权力与财富低头献媚等等丑恶,也早已成燎原之势。难以想象这样的大学环境会给学生真善美品质的养成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难以想像这样的酱缸里出来的学生还有多少会真心相信真善美。其实岂止大学是这样?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开始接受假大空的一套:一年级就要加入六七岁小孩根本难以理解其性质与“意义”的XX队,常常被教导要注意“领导来检查”、“外宾来参观”了必须打扫好卫生、“配合好检查”,常常要被教育见到什么人要说什么话,某些地方更有“必须配合好小康社会调查”、“做好家长的廉洁监督”、组织女生“为领导陪舞”之类的荒唐任务……我们的学生见惯了父母身份地位不同、城乡户口等级不一给自己或他人的带来的直接影响,见惯了一笔笔从父母口袋掏出为自己买到学习“资格”的“捐资助学费”,见惯了课本上一套、现实中又有一套,见惯了某些学校、某些老师对权势与财富的低头哈腰,见惯了某些教育官僚与学校当局公然的弄虚作假……很难想象这样的成长环境能对培养学生的坚守真善美、鄙弃假丑恶的品质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我们的一些学生终于学会了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说着一套做着一套、作文中一套现实中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学会了像湖南的王佳俊一般毫无羞心愧色地把同窗同学的头踩在脚下往上爬,学会了把老师讲课内容向XX部门密报,学会了拿一个假的就业证明换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学会了当众慷慨激昂喊口号背后抿嘴偷着笑,学会了傲视底层傲视贫弱……中国教育功不可没。
固然,中国教育也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化与自然知识,但是,在更为重要的学习能力之培养、独立个性之塑造、健康品质之培育、人类文明之传承等等方面,它却是:喊着“以人为本”的动听口号,做的却是处心积虑要把你教化成容易并甘愿被某些人掌控的机器;公开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心照不宣我行我素的是“应试教育”;公开宣扬的是“与国际接轨”,愈演愈烈的是除了各种收费远远超出国际之“轨”,实际上在与国际先进文明潮流背道而驰……
固然,中国教育教出来的学生也仍有很多人个性本色还在、良知犹存,也有韩寒这样的特立独行、快乐阳光的80后、90后,这要得益于时代的开放、信息技术的极大进步——按大律师张思之老先生的说法,“网络是上帝赐给中国人民的最好礼物”,“互联网万岁”。时下的中国,再也没有谁有能力像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那样,把全民成功教化成听由一个脑袋指挥,到处赞颂、山呼“万岁”,即便饿殍遍地、一片混乱,也要高唱“幸福天堂”、“形势大好”了。中国教育曾经在那样的时代取得过那样“辉煌的业绩”——当然这也不止是中国教育的功劳,但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这同时也要多亏了一些仍然坚守教育者良知与理性的老师与学校领导的努力。著名者,有倡导“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精神底子”的北大的钱理群,反对“伪圣化”、倡导并践行真实、自由、个性等“新语文教育”理念的清华附中的韩军,公开宣示“不跪着教书”的南京师大附中的王栋生(笔名“吴非”)等等名师名家,默默耕耘并坚守着的当更有无数。固然,中国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很多教育界同仁也在努力打破身上的枷锁,力图创新走出新路,但严酷的升学率紧箍咒与思想紧箍咒之下,很多时候只能做做“技术改良”,而难以有根本性的“理念突破”、“特立独行”,很多时候只能戴着镣铐费劲跳出一些“优美的舞姿”,却难以有挣脱思想钳制、摆脱手铐脚镣的条件与勇气,很多时候只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  &
闵良臣先生在《拿什么证明我们坚持过真理》文中提出:“教育,只有教育,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真理,一个社会才会把坚持真理看作理所当然。”固然有道理,但是如果中国的教育不做根本改革,这种教育也只能是又一个愚弄人的手段。很难想象,中国的高考中考以分数论英雄的体制不改,中国的教育改革能走出什么真正有意义的新路。而这一切问题,又绝不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本身所能解决的。简单点说罢,中国的高考中考招生能否抛弃以分数论英雄,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相对比较科学与成熟的那种包括学生品德操行、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社会实践等等内容的综合考核录取的方式?能否学习他们的各大学有权独立招生的形式?以目前的公权力腐败无孔不入、大学向权力与财富竞相献媚、学校当局几成权力附庸、大学已成各种丑恶混杂的酱缸的不堪情势,这样单方面的改革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当一目了然。&
中国教育落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投入严重不足,人均教育经费不及非洲的战乱国家乌干达,有限的经费还被人为的极不合理的集中在几个“&重点学校”,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与教育的极端不平等。但在目前公权力几乎完全黑箱操作,公车、公游、公吃每年浪费上万亿,民众根本无法有效监督制约的情势下,何来有效手段要求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教育公平?中国教育还受着某些人以漂亮动听口号为掩盖、实则出于维护自己垄断特权利益的一己之私而进行的严密掌控,不打破这种掌控,又如何真正施行“人的教育”?所以,中国教育“教愚”人,从根本上讲,是当前这个中国特色的体制创造出的“伟大功绩”。&
林明理先生是个具有二十余年教龄的中学老师,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具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上述的文字凝聚了他的思想和心血,正所谓“爱之甚,故言之苛”,厚氏期望广大的有志之士和教育相关者能正视之,尽管并非坦途,可逐渐改变之!
本文转自:厚德载物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作文1000字_高中作文欢迎光临,希望您在本站找到满意的作文!热点话题: |
| >>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作文1000字_高中作文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近日,有可靠消息传出说金坛市第一中学和常州市武进前黄中学高三学生相继因学业压力而双双集体跳楼自杀,死亡有5,6人,弄的整个常州市民人心惶惶的,当人们追查到这些学生自杀的原因时都替他们惋惜,这些学生都因承受不了学校,社会,家庭的压力而自杀的,现在常州市和金坛市教育局为了使这件事尽快平息下来发下规定,所有的中小学星期天不许补课等。
本人看到此消息后为死难的学生抱不平啊,多么好的学生啊,为了教育而牺牲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啊,他们正直青春花季为什么要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啊,从此消息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应试教育。
任何由好的出发点开始的事物,一旦偏离了方向,则会失去其本来意义,甚至成为“权”与“利”的牺牲品,于是万劫不复。一如体育运动,其产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演变至今的各项体育比赛,完全背弃祖训,变为追名逐利之所,更有些为小人操纵,活脱脱藏污纳垢之地,送红包,打兴奋剂,举不胜举。再如国防,本是为了以暴易暴,近代以来,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以致民不聊生,造成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至今。
学习知识,确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充实人生,升华人格。古有孔明博学而制胜,近有钱学森多才而为国做贡献。但读书人也并非一直吃香的,自科举制创立以来,明代“八股文”,清朝“文字狱”,皆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求知欲的扼杀,对教育的亵渎。
现在的应试教育,顾名思义,这种制度下学生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应试,应付考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管你其他方面如何,在区区几张纸中,你的分数离满分越近,你就越受人尊重,越成功。对于学生,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抛之一边,“为自己读书”也是自欺欺人。亿万计的学生乃至家长被冥冥之中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铺天盖地地罩下,以狂热的姿态展开军备竞赛。
这里,我不是要将高考制度一棍子打倒,毕竟这是选拔人才的较好途径,因为它公正。是的,这一类赞歌太多了,多得让有些人飘飘忽不知所以。社会是发展的,制度却不会变,一百年前再先进的制度到今天也是陈旧的,看看考场上的种种污秽吧,听听压力过大而自杀的少年们的血与泪的哀怨与控诉吧,别再说是学生心理不健康,老师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别再怪社会无形中给了孩子太多的恐慌,人们哪,它的弊端已经显现,社会矛盾已日趋尖锐,当今的教育制度已与时代脱节。我不奢求一下子取消高考,只是疾呼一声:“放开手,快改革吧!”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封建社会有两千年历史,自秦至清历代王朝兴废似走马灯。正如短寿的人都想长生不老一样,每一朝都妄想稳做江山,传至千秋万代,于是各种禁锢人民思想的手段应运而生。从隋朝始,唐宋元明清都将科举制奉为经典。新出台时,它相对于先前的选才制度固然是好的,姚崇等一大批人才与贵族子弟们优劣得所,李世民也沾沾自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随着时间推进,科举制开始蜕变了。明朝“八股”规定行文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冲股,后股,末股八部分组成。不用怀疑,皇帝们主观认为自己在选有志于国家建设的人才;殊不知客观上,他们遏制了生机勃勃的社会创造,使得“百家争鸣”成为海市蜃楼,而那些深受毒害的迂夫子,书呆子,名为治国,实际上不知使中华文明的发展滞后,倒退了多少年。可以这么说,近代史上中国所受的屈辱,科举制是脱不了干系的。
有句话说得好: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金榜题名”被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殊不知“题名”背后,是怎样的挣命啊!更有些人一生不得志,像孔乙己,学问不可谓不深了,竟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到头来孤高自傲以至生死不明。由此可见一种错误的教育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之大。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纯洁的,有中考,高考,段考,期考,实行五分制。注重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没有了今天为了分数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学生们大多带着求知欲自主学习。杨子在《贺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里所说的“自由的读书”就是指此。无怪乎从那时走过来的中老年人目睹现在孩子负担之重只有幸灾乐祸和深表同情两种态度了。
八十年代,形式主义渗入教育界。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纵使头破血流,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样才能考好,而在唯一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中考好了,不就是学好了吗?基于这一种错误的教育和学习理念,中国的教育制度又开始蜕变了。
九十年代,国门大开,外国的各种文化蜂拥而至,拜金主义便是其一,社会上逐渐有了“一切向钱看”的说法,教育界自然不能幸免。教育的主管部门,形形色色的出版社,利用广大学生及家长迫切希望提高成绩的心理乘虚而入,怂恿甚至勒令学生买各种辅导书,参考资料,打题海战术,榨到了钱的同时,使学生深陷题目之中,“为伊消得人憔悴”,最严重的是,这种做法无形之中给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学习只要成绩好,只要死做烂做,什么独立思考,什么创新都是无用功。此外,不少人利用办学之机,巧立名目,乱收费中饱私囊,使政府推崇的义务教育成为家庭中吃钱的无底洞;各式人物广开辅导班,骗取了钱财,更骗取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自由空间。种种弊端,下文详述。
噫吁唏,呜呼哀哉,于是乎,应试教育在中国诞生了。
本人意不在批评当今的教育部门,但应试教育确实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只会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我们不能逼学生不想学的东西,不能要他们学接受不了的东西,只能循导他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把学生教成了只知道学习,学习,再学习,连最起码的家务活都不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教成了像马加爵一样因承受不了同学的歧视而成了囚犯,教成了上海商学院4位女大学生因不懂消防逃生知识而跳楼逃生死亡案,重庆20万人弃考等。这些一个个鲜血的案例还不够警视我们吗?
考试是一种虐待,是一种先得到知识的人对后得到知识的人的虐待,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分数就是虐待的工具。
现在的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按照老师的说法,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抨击科举制度。
看来编教科书的“教育家”们也是认为科举制度不对,那么,我就在下面列出科举制度与现在的应试教育的相同之处。
1.这两种教育制度教育出来得全是废物
这两种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但同时,都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变态的手法,培养了一些变态的“人才”(说白了就是废物)。科举制度,需要学生们记一些没用的类似于“回”字有几种写法的无聊知识,在那种制度下的学生甚至还为知道这些冷知识没用的知识而沾沾自喜。现在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就说一个最简单的,小学时候就要学,太阳绕着地球转,真搞不懂学这有什么用,不管我以后要干什么(除了专门去研究星星),当工人、经理、公司总裁、亿万富翁、主席,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这个“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似乎都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在应试教育中类似于这个的所谓“知识”还有很多,真不明白学这些除了显摆以外还有什么用处,如果说是为了怕学生当中将来有学天文的,可学天文的在总体学生中毕竟只占一小部分,没有必要让全部学生都学。也许还有人说,那毕竟是知识嘛,人的脑容量又大,不在乎塞这么些东西,技多不压身啊。好,现在我们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巨大的屋子,人掌握的知识就是里面放的东西,如果说我把里面乱七八糟填得满满的,突然让你在了里面找一个我要用的重要的东西,你能找到吗?同理,人的脑子是大,可真正“好用”的部分也就大概占个1%不到。而本来就这么点地方还全塞了点垃圾知识,唉……怪不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可以算得上得划时代的发明也就三个。
总的来说,科举和应试教育智育目标都很狭隘,科举、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这同时,就产生了科举和应试教育的令一个弊端: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在这两种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2.这两种教育制度对教育对象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首先,就第一点中,就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制度把一好好的学生给教育成了废物,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再从另一方面说,前几天高考,媒体上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迎战”高考,听着很是刺耳,迎战?什么才需要迎战啊,打仗,血腥弥漫的战斗才需要“迎战”,高考他只是一个考试啊,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啊,怎么都得迎战呢?仔细看看更让人感到震惊,那学生们还都得吸氧,家长拦住汽车不让鸣笛,甚至去拦飞机。这一切的围绕高考的举动难道不会让人感到“疯狂”吗?这与鲁迅先生的吃人社会又是何等相似,一样的残酷,一样的恐怖,一样的疯狂!其实不光是考试,这两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毁人不倦。专家也说,应试教育易引起心理疾病,一位男孩曾以理科640分的高分成为区里的高考状元,如今却被大学责令退学在家;某重点大学的一位女高才生在去外地读研究生前接受心理辅导,见到心理医生时竟羞涩地拽着妈妈的衣襟。详情见( /f?kz= )这些说明了什么,孩子辛辛苦苦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还学成一个个废物……
总体来说,就是负担太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还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科举&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应试教育本身对受教育者就是一种摧残,这是它与科举制度的通病,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这两种教育方式教育出的人才思想品德都不高。
其实在这一点上,科举制度做的反而更好一些
近年来,我国把《思想品德》一课列为主课,可能是因为马家爵事件吧,让人们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可光是把《思想品德》列为主课就万事大吉了吗?别忘了,它也是建立在应试教育上的!同学们只会关心这们课能不能考好,至于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那就不重要了。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由此可知,中国教育制度真的有很大的改革必要。
前几年说要减负,后来不了了之,我们每节课时间反而加了5分钟,周六周日还照常上课,一个月放两天假,后来说要推行素质教育,也没见什么成效,让人感觉是换汤不换药。
哦,刚才才百度里面看到有一个叫杨树东的说“自由教育一年能制造出数个诺贝尔得奖者和数十个亿万富翁,但同时也制造出超过两百万死于暴力的青少年。这样的自由教育,能支持吗? ”
看他的意思应该是在抨击自由教育吧,好,自由教育制造出的诺贝尔得奖者,每一个人都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总比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只会跟屁造和人家美国64年的飞船技术含量一样的神6的废物们好多了吧,最起码人家获得诺贝尔很有意义,不管是对世界、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而造个神6有什么意义,航天事业本来就是全球的,咱们还不如给人家美国捐款支持人家搞航天。刚才又看到一句话,很有道理“应试教育不是教孩子是整孩子! 连教育部长都说要改!应试教育是在葬送中国!”
这里还有一个“有人说‘撤销高考制度就无法选拔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必定造成社会动荡’我告诉你,真正的人才不可能从高考制度中出来!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考完都变成普通人了!
我们就应该废除应试教育,我们应该学自己该学的东西,老师只教一门课,可学生不止学一门啊,当今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就像毛主席一样,精通那几门课,毛主席不也有不及格的课程吗,现在的学生普遍英语差,为什么,还不是学不进去啊,自己的国文还没学好,就学英语可靠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害极大。其消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其发展的局限性表现在:
1.表面性。“应试教育”,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只抓并不标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考试成绩;素质是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因此,“应试教育”实际成为肤浅的、庸俗化了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和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教育领域里的弄虚作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造成教育效果的虚假性。
2.片面性。由于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再加之现行的考试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造成学业负担过重。这不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非考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要求的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被严重忽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3.局部性。“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在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以现行学科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把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立起来,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4.机械性。“应试教育”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和要求学校教师的也是分数。这就造成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湮没了,教育不是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反而造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被扼杀;另一方面,以考试成绩表示的教育结果被无限地夸大,而教育过程却被严重地忽视了。往往把教育过程和指导学生应考过程实际等同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自觉地提高学生素质,甚至违反教育规律。这样的教育过程,有时也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不仅不能使学生良好的素质得到培养,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有些同志称“应试教育”为“负教育”。
(二)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有人说“课堂学知识,课外出人才”是颇有道理的,应试教育则是强迫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禁锢人的智力发展,扼杀人才。
首先,应试教育重升学教育轻能力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仿佛都是围绕升学考试的核心转动,这是存在于我们教育内部的一个顽症。从小学到研究生院都因为了考试而人为制造的紧张气氛,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教育的本来职能是否已被替代。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受教日深,机械性日重,高分低能。由于高分并不完全意味着能力,因此,只重考试升学的教育方向与强调提高人本素质的教育相悖,其实效也与追求真才实学,追求智力、能力、体力统一发展的人力素质教育相去甚远。
其次,应试教育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养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人应兼具的发展基础。以往我们对非智力因素对人发展作用不重视,因此,当人们认识到“智力因素的发展基础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人之智力成就很大程度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时,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问题才逐渐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我们对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极其不够的。正因为重视不够,所以至今我们还是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教育附加。对它既没有考核的办法,又没有培养的方法,以致学生在这方面进步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纯洁的,有中考,...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把学生教成了只知道学习,学习,再学习,连最起码的家务活都不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教成了像马加爵一样...《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后几篇作文相关作文专题推荐今日作文阅读榜网友推荐的作文作文推荐榜对这篇作文不满意?请尝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试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