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怎样写好一篇文章章?

写作方法: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来源:精品学习网
有很多同学写作是弱项,那么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呢?下面,从审题、命题、立意、题材、结构五个方面来分析,和大家分享一些写作方法。
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一、把握中心,审清题意对作文来说,第一步就是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题目清楚了,就会写得切题,就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否则,拿到题目草率动笔,急于写作,还没有搞清楚题意就信马由缰,一发而不可收拾,写跑了题还不知道原因呢。怎样审题呢?拿到题目后要仔细阅读,确定题目的重点和中心,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所谓重点和中心,往往要求同学们认真分析题目的每一个字词,抓住重点词语,也就是&题眼&。申清题意,从而确定作文的内容和重点。审题时,还要搞清文章要写的范围和角度,不按规定的范围写就会跑题。总之,审题的关键是确定重点,把握范围角度,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打开思路,迈出写作的第一步。
二、命题作文的定体每一篇作文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裁是作文表现形式。
所谓定体,就是拿到试题后,弄清楚试题要求写成什么文体。小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体表现主题的方式不同,写作的方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从题目的文字来定体,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记&字的多为记叙文,如《记一件有意义的活动》《记我的一位朋友》等,还有不太明显的,如&访&&观&等,题目中有&论&&说&&谈&&议&&驳&等字的是议论文,如《谈实事求是》《小议人生价值》等。说明文比较明显,如《水的用途》等,一看就是说明文。从题目的范围来定体。在题目中,对要求写某个时间里的人和事,那是记叙文,如《我的星期天》《劳动的一天》等。在题目中有地域空间范围,要求考生写中国范围内发生的事情和人物,那也是记叙文,如《我在北京的日子》《春到校园》等。从题目要求的对象和内容来定体。《我和我的老师》一看就明白,写作对象是&我&和&老师&,这是要求写人的;《实验成功》这是写事的;《故乡的山》这是写景的。这都是要求写成记叙文。而《树叶的作用》写作内容是事理;《我的钢笔》写作对象是实物,应当写成说明文。文体确定了,思考时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了。如果题目是写记叙文,就立即从写人记事两方面思考,把主题表现出来。如果是说明文,就从说明事物特性状态、功能等方面思考,如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如果是议论文,就从建立论点、寻找论据上下手,思考论证的方法。只有确定了文体,就可以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同学们一定不可轻视它啊!
三、命题作文的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主题的约束,围绕着主题,为主题服务。立意过程就是写作时经过审题来确定文章应表达的基本意思。主题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每个人头脑中固有的,它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来自社会实践,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确定主题时,一定要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出发,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角度去立意。立意不明确,不合题目要求,那就偏离了主题(跑题),或者写到中间发现不对,既浪费了时间,又由于慌乱,影响写作质量。所以,立意是写作前的总体设计,它是对作文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立意一般从这样两方面着手努力:
1.首先要新:要使文章立意新颖,就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特点。
2.立意要正确、鲜明、深刻。要做到立意深刻,就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藏的本质挖掘出来。
四、命题作文的选材作文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题材,也就是一般同学们常说的写作材料。
文章的立意要以材料为依据,主题思想的表达也要靠每人材料来完成。一篇文章的主题确立后,要想写好,就必须认真选择材料。命题作文的选材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只有自己熟悉才认识得清,也才最能说透。命题一般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时可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有感而发,命题范围往往不会超越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同学们在选材上一定要沉着、镇定,不要舍近求远。就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中找素材,只有自己最熟悉繁荣人和事,写起来才真实、亲切,能写出特色。
2.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典型意义的材料就是那些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种材料最有说服力,在文章中起决定作用。
3.要选择新鲜的材料:一篇文章中有无新鲜材料就可以看出它的立意是否新颖。材料的选择,说到底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一切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要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说服力,最能突出中心的东西来写。切记要符合文章题目的要求,要紧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与中心关系紧密的多选,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少选或不选。
方法经验谈
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
态度.习惯.能力怎样写好一篇原创文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怎样写好一篇原创文章?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怎样写好一篇原创文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好久没能抽出时间写篇博文了,利用周日的傍晚整理“谈谈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组工干部”的讲稿,好不容易翻出了前几年的一则讲稿,题目是《如何写一篇好文章》,与博友们在这里分享,也用以网络存盘。)
文章千古事,写好文章很重要。
对于在机关工作的同志们来讲,写好文章就更重要了。
在机关工作,需要知道机关是干什么的?我上网查了查,查不出来规范的界定,机关在古代的中国是一种碰一个地方就触发其他动作的东西,机关枪,就是按下扳机就自动连续发射的枪。我们常说的"机关工作"显然是引申义,一般泛指社会系统中具有较稳定隶属关系,有相应职能和权限的各类各层组织实体所从事的各种事务管理,机关工作很重要,正如一部机器离不开发动和控制它的机关一样,一个国家、政党、团体、组织或企事业单位也不能没有它的机关。上升国家、政党、团体的高度可能不好理解,我给个机关来个通俗的定义,大家可以探讨,机关就是大大小小的办公室,是负责联系协调上下左右的地方。办公室是干什么的?规范的定义是是各级各部门的直属综合协调办事机构,处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沟通四方的枢纽地位,承担着大量的文稿起草、综合协调、会议筹备、信息反馈、督促检查、沟通衔接等多项任务,是各级、政府或各部门的参谋部、智囊团、协调部、后勤部、服务部,其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是其他任何一个部门不可替代的。
由办公室的定义可以看出,机关工作的特点是上传下达,综合协调,是信息反馈,是沟通衔接,机关很少直接抓生产、抓经营,做的往往是上传下达、请示汇报等性质的工作。上传下达、请示汇报,往往要靠文字性的东西,也就写东西。办个文,转个件,写个请示,搞个汇报,下发通知,总结交流,领导开会要讲话,工作完成要总结,对上汇报工作成就,对下部署安排工作,无一不需要文字。对于机关来讲,会文字,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往往是个基本要求,搞文字的也往往是多多益善。所以在一个单位,在一个机关往往缺少搞文字的,文字水平高的人在机关往往会受到重视,会写材料的在机关往往很受尊重,也往往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表扬,因而也往往能够早日脱颖而出、出人头地,升官加薪,进而取得成就。许多人说,会写东西是个捷径。其实这条捷径很辛苦。
文章写好有一些基本的环节,好文章也有一些起码的要求,今天想从写文章的基本环节与好文章的基本要求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写好文章的基本环节
写好文章有几个基本的环节。文章的环节也就是写一篇文章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讲这些东西,我不是专家,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理论知识,也没有过多研究,所以不想讲高深的理论。想以一篇文章为例,给大家一起学习。
给大家选的这篇文章是毛主席《给胡乔木的信》。1957年12月毛主席为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通知,给胡乔木(胡乔木时任党中央文件起草人之一,相当于主席的文字秘书)同志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交待了做文章的一些基本环节及要求,我们看看主席他老人家是怎么交同志们写文章的。全文如下:
乔木同志:除四害通知尚有缺点,不扎实,轻飘一些。这是因为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你脑子里对此问题还有不懂的缘故。现在有大批经验了,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全国各省、市、县见于报纸的一齐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至少改三遍、五遍,找彭真、刘仁及北京有经验的除害干部二三人及科学家二三人一二次会,发表意见,修正文字,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文字可以长一点,达一千字至二千字左右也可以。总之使人看了感觉解决问题,百倍信心,千钧干劲,行动起来。内容要把人人振奋,改造国家,带动消灭人病、牲口病、作物病的道理讲清楚,这是理论。然后讲办法,也要讲的入情入理,使人觉得切实可行,没有外行话。要写这一部分,也要认真研究,下苦功钻一下。然后讲到书记动手,报纸、刊物、广播、定期扫除、定期检查等事,作为结束。两个星期内写好、通过、发出也就好了。送我看一次。
&&&&&&&&&&&&&&&&&&&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五日八时
信很短,只有500字,内容却很丰富,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思想:(一)信件首先讲了写文章、写文件的过程即步骤:第一步,收集材料,熟悉情况;第二步,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第三步,下笔成文。一般文章、文件、一篇新闻稿件大都是经过这一过程而后诞生的,经过深入采访、认真思考、付诸写作三个阶段然后成文;(二)信件讲了文件应当具有的内容,即要有事实、材料,要有理论观点、说理分析,要有措施办法、要求这三个方面;(三)通观全信,我们看到,无论是文件还是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是由三个要素形成的,即古人讲的;义理、考据、辞章,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要有观点、有材料、有修辞。观点、材料属于内容方面,修辞属于文章表现形式方面。一篇完整的文章、文件正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这样,我们来看,写作过程三步走(收集材料、形成思想、下笔成文),文章内容三方面(有事实材料、有理论观点、有措施、办法和要求),文章组成三要素(就是义理、考据、辞章),这些反映了文章文件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对于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上述环节,要写好文件、文章,写好新闻稿件,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是多方面的,主要即文化理论知识的准备和编辑写作的准备。前一种准备不用多讲,头脑的准备大家时刻都在准备。这里着重讲一讲编辑写作方面的准备,即义理、考据、辞章的准备。
先说考据准备,也就是收集材料,了解情况、掌握事实。这是一篇文章、文件的基石和血肉。我们评价一篇文章时,说它好的标准之一就是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如果文章脱离实际,空对空,从概念到概念,内容空洞无物,这样的文章决不会有任何力量,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毛主席在信中批评的那个文件初稿,“不扎实,轻飘一些”,指的就是它对现实情况掌握不多,没有弄清弄懂之故。我们要像毛主席在信中要求的那样,下苦功夫去收集材料,掌握材料。要做好这一点,收集到足够材料,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文风问题,也就是说,要深入实际,做调查工作,对不懂不熟的问题,要虚心求教。没有采访的新闻写作,或者是做在办公室看看材料、打个电话的采访报道都不会有生命力,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舍得走下去,不怕一身泥,得来好新闻。无论报道哪一个典型,哪一件新闻事实,只有当我们迈开双脚,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才能捕捉到鲜活、具体的新闻事实,激发出自己的创新灵感,那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采访是产生不了好的东西的。写出耐看的新闻稿件不是朝夕之功,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写出有新意的东西需要有较深的“脚下功力”。
毛主席在信中还告诉我们,收集资料不仅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还要借助他人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如征求他人意见、开座谈会等等,既是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取得他人帮助的过程。大家天天忙会,其实会真是个好东西。大家可以在会议上获得信息、得到启发、可以在会议上交流经验。资料、材料的收集要靠长期的坚持,日积月累,你掌握的情况愈多、愈丰富,写文章、搞文件就愈会得心应手,内容就愈丰富厚重,愈能减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局长、领导水平高,是因为他们吸收了大家的智慧,开个党委会,副局长先发言,谈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局长最后来综合。把大家讲的好东西都吸收进来,决策就科学了,我们觉得局长厉害!其实是大家厉害!
这是考据,材料方面的。再说义理,就是我们说的思想观点。一篇文章、文件能否立得住,一是看材料事实是否真实,二是看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是否科学、正确,思想立意是否积极有益。这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精神所在。从有材料有事实到形成思想观点,有一个过程。中间需要认真研究,下苦功钻研一下。没有思想,或者思想空空很难写出有力度、有影响的稿件。对于一件事情,你没有研究,你不认识它,你没有形成你自己的思想,自然就不会写出东西来,更写不出好的东西。
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时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出现,不了解、研究、熟悉和掌握它,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旧话连篇,了无新意。我们都希望读点有新意的文章,往往会留意标题做得新鲜的新闻。这新意和新鲜从哪里来?不是靠玩弄技巧,猛用新词,就能造出来的,只能从对实际比别人更有深刻的理解,更深入的观察,更细心的体会,并能以新鲜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出来。对于所论问题,若明若暗,对于新鲜事物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怎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呢?
有了材料,形成观点,并把它们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结合得好,结合得准确、清楚、完美,这就要靠修辞章法的功夫来解决了。一个好文章,既要言之有物(有事实有观点),又要言之有文。俗话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辞章问题,也就是文字表述和写作技巧的问题。
那么辞章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从毛主席的信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讲下笔成文时的几个要点便是:一修正文字,字斟句酌,二逻辑清楚,三文字兴致勃勃。
文章、文件或新闻稿件是由文字组成的。下笔首先要考虑的是修正文字,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造句合乎文法,思想观点表述准确清晰,行文简洁精炼,语言通俗易懂。语法修辞是写文章的基本原则,这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尽管我们从小学、中学就学习语法,但在写作中常常发生一些问题。类似语法修辞上的错误,也常常会在我们写的文章稿件中出现,这是应该坚决的杜绝。可以想像你一篇稿件第一句就是个病句,编辑一看,二话不说马上枪毙。因为写得不错的稿件太多了,临沂日报通讯员用稿率不足20%。
思想观点准确清楚,是文章的核心要素。准确是对模糊、模棱两可、不清晰、不清楚而言的。要让文字能把你要说的思想、观点、意图明白无误的表达出来,首先要所思想精密,想得细、想得深、想得精,你在行文时才能做到周到严密。思想粗疏,大而化之,文字自然就会漏洞叠出,似是而非,若明若暗,词不达意或言不及义。其次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那些概念和词汇具有什么样的特定含义。我们知道的一些大家,喜怒笑骂,随便写一些东西,都有思想、有深度。特别是在网上看一些大家的博客,普通平常的一件小事、一个现象,他们分析起来一套是一套,读起来很是过瘾。
行文简洁精炼,是好的文章、好的文件、好的稿件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写稿中,对于从所周知、不言而喻、可说可不说的套话以及一些尽管生动但无助于表达主题的东西,或是虽然情节不同但却表达同一主题的重复事例,都要毫来留情地删去。优秀的作品无不如此。
文章的语言要通俗流畅,明白易懂。这也是字斟句酌的用心所在之处。这是一种写作功夫,也是对读者的态度。尤其是理论宣传文章、文件,是让人看的,看的人愈多愈好。这是对文章文件的一项基本的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动,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并不简单。这里既有态度问题,又有学养和方法问题。态度是指协作态度和学风,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老老实实地说,朴朴实实地写。方法是指思维方法,文字表述方法。还要有思想的功力,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需要扎实的厉练。
讲究辞章的第二个要点是逻辑清楚。逻辑讲得是什么?是人的思维规律和规则,文章中逻辑解决的是概念、推理、判断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见到一事物或现象,正常的思考方法,我们先是认识问题、继而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读外国文学作品为什么感觉有些吃力,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我们有差别。在这个方面要求我们使用概念要准确,推理判断要有据,文章结构要合理有序;文章展开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材料观点要有机统一,观点论据要相互呼应。任何事物的结构和变化都是有秩有律、有规可循的。文章的逻辑,正是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离开对具体事物的深入了解,关起门来苦思苦想是做不到这一要求的。好点文章、文件,都是在深入了解事物的基础上,按照事物自身的体系,一层一层地分析,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论说,论点与论点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一个体系内的不同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有机整体。这就是文章的逻辑性科学性。
辞章的第三个要点是文字兴致勃勃。毛主席就是大家,“文字要兴致勃勃提得多好”。文章不仅要文字通顺,逻辑清楚,还要有文采。这样文章才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不仅看得懂,而且还愿意看,喜欢看,反复看。文字兴致勃勃,不仅是语言丰富,文字生动活泼问题,这本身就含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在内,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亲近、歌颂,对丑恶事物的揭露、鞭笞的表露。写文章离开感情,是非不分明,爱憎不强烈,对什么都无动于衷,这样的文章绝不会打动人,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兴致勃勃,就是要人激情满怀,情感强烈。没有激情就没有一切伟大事业的完成。
文艺作品需要感情,理论文章、思想评论也需要,新闻作品要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更需要感情。只有感情充沛,豪情满怀,激情澎湃,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写出的文章才会气势磅礴、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共产党宣言》是一篇政论文,最后一段:“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斯、恩格斯的感情有多么炽烈,多么深厚。读到此,能不心潮,热血沸腾,深受鼓舞么?毛泽东、鲁迅在他们的文章中对新事物的热烈讴歌,对旧事物的深刻揭露,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彻底蔑视,让人读了大有酣畅淋漓、奋起而行的感觉。南方抗雪灾,河北唐山13名农民朴素感情自发租车去南方抗灾,让人动容。感情使然。
写好文章大致要经过以上这些基本的环节。写好新闻当然还有一些专业的东西,更专业的环节,比如如何锤炼新闻标题,如何写好导语,如何体现五个W,等等,日报的高手已经讲了。讲得很好,很有用。
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是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好的文章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比如语言简洁、传情达意,比如讲究艺术、创新出彩等等。这些基本的要求,说起来很容易理解,但你细细琢磨,意义却极为深远。思维不清晰,逻辑混乱,别人就会弄不懂你在说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说了一大通,没有重点,没有层次,让人难以捉摸。语言简洁,言不及义,就会让人难以卒读,你写的东西,人家不愿意读,或难以坚持读完,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自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创新不出彩,你的东西,就会淹没的信息大海中,难以产生影响。大家都很清楚,当前我们的时代被称为信息爆炸,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已从一种信息匮乏的状态一跃进入信息过剩的时代。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是搞材料的,有时写一个东西,作一篇文章,都会自觉不自觉到网上搜一搜,一搜唏里哗啦一大片,动不动上万个相关网页,让人眼花瞭乱,目不暇接。谷歌搜索“郇恒赛”就有28100个网页。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信息以极为快捷的网络化形式铺天盖地向人们涌来,传播媒体多了,传播速度快了,传播范围广了。在这种猛烈的信息轰炸面前,不出新出彩就没有立锥之地,就会丧失前途,迷失自我。
好文章有五个境界,各种文体都一样,新闻也是这样,以下我想结合新闻写作,掺杂着讲讲文章写好的基本要求。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叫周溯源的大家写了一篇文章,叫《文章五境界》,对文章写作的境界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分析论证。他所说的境界就是一篇文章是好是坏,好得什么程度、达到什么境界。
说起境界,我们自然会想起,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历经艰辛付出而水到渠成、享受成功人生与事业的三重境界,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没有历经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可以说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依此引申,写文章也需要经历一些阶段,大致分为五种境界,也是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境界,准确明白。也是写文章的第一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通顺,让读者一看就懂,一读就会。准确明白是文章的基本境界,也是起码要求。就拿人们常见的新闻报道来说,更应如此。如果一则新闻“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不准确明白,传达的信息有误差,社会反响便会大相径庭。现在有些论文难读、难懂,莫非思想太深奥?不一定,往往是表达没有到位。常言道,真理是朴素的,“是真佛只说家常话”。即使是深奥的思想,也可深入浅出,于浅中见深,平中见奇。
准确明白却不是很低的要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明确源于思想的明确,思想明确才会有表达的明确。高尔基说的对:“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表达的事物。”(当然,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著除外)问题在于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追求,是否肯下工夫。
第二境界,生动形象。行文避免呆板、老套、概念化,要用鲜活动感的语言,不仅把事与理说得准确明白,而且绘声绘色,让人读起来有兴致,有美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刚才所讲,毛主席要求的文字要兴致勃勃。生动形象就是要求有文采,讲究形象思维,善用比喻、会用典故,还要有点浪漫幽默。如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得活灵活现,另人过目不忘。《荀子.王制》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形象地揭示了君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常被引用,提醒执政者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第三境界,简洁凝练。就是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复杂的事理,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落,就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莎士比亚说:简练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成口号的东西没有长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等,还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维尔提出了写作6要素,其中就有两条是关于简短的,一是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其二是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长段落、长句子会把读者搞糊涂。一个段落最好只表达一个单元的思想。简洁、清晰的思路是写作的关键。
中国自古有“惜墨如金”的古训,追求简洁凝练是历代文章名家的传统,鲁迅主张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人视简洁凝练为一种风格,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就很难做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一语破的。鲁迅晚年的杂文,大都千字左右一篇,短的仅几百字,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回味无穷,正是源自他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底气。我们大家喜欢看的一些短评,也往往是千字文,小品文、评论等等都因其简短有力而得到认可,齐鲁晚报二版一些观点,我们沂蒙晚报也推出这样的短评版,效果很好,读起来让人觉得过瘾。
文章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思想,不在于字数。巨著并非皆长篇。《论语》只有12700多字,《孟子》只有35000多字,而《老子》不过5000言。到如今人们还是围绕论语进行讲解,于丹因为解说论语,出版论语心得,讲学还上了福布斯财富榜。这些东西成为传世经典,是因其思想而非因其篇幅。传世名文多短篇。既要能做长篇巨匠,更要能做短篇圣手。当今信息化时代对短文的期待更迫切,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大道理,都应写得短些、实些、精些,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精彩内容。当然,那些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的文章,该长还得长。但是,即使是非长不可的著述也要力避冗章、冗句、冗字。应切记歌德的忠告:“不要把时间、人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
在新闻写作上,我们提倡用减法。一篇稿子写完了,我们可以读上一遍、两遍,甚至十遍,看有没有多余的字、多余的活、多余的段落,都要统统去掉。古人写诗提倡用减法,我们写稿同样需要用减法,尽量亲毫不客气地把可有可无,可说可不说的语句去掉,不放过一个标点,不放过一个“的”,一个“着”、“了”、“过”。新闻就是这样,拒绝哆嗦。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就简洁、准确、精练。其它文体也是这样,包括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没有一种文体崇尚罗嗦。优秀的作品无不如此,大家都熟悉的春秋时期的左丘明的《曹刿论战》一文,开头一句就很有讲究:十年春,齐师伐我。短短7人字,两个标点符号就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交待清楚了。
第四境界,质朴自然。这已经是写文章的较高境界了。不矫柔造作,不故弄玄虚,不故意掉书袋,不故意让人看不懂,不认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文从字顺,平淡清醇就可以了。一些我们经常用的经典语言,如“满招损,谦受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质朴自然的,也正因为其质朴自然才会被大家认可、记住,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的一些用字的精典,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鲁迅在《故乡》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说: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看起来都是几句平常话,哲理却极为深刻。
但是清朴自然并非拒绝雕饰,而是雕饰之后又不露痕迹,是饱经历练而臻于炉火纯青,这就需要功力了,所以我们不能骄傲,不能因为写了一篇稿件,上了报,觉得自己是作家了,再发上一二百篇,就洋洋自然,称自己为作家。
苏东坡总结写作的经验和规律,指出:“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美国诗人惠特曼也以质朴为高境界,他说:“艺术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卓越和文字光彩的焕发,全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王国维断言:“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质朴自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小孩子写作文,初学者,往往堆砌华丽词藻,写得生动,有文采,这是个初始阶段。
第五境界,创新出彩。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标准是思想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无疑,这种创新出彩,是合乎民众的期盼与时代的召唤,是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深化,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是科学新命题的提出,是对真善美的发现与褒扬,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是针砭时弊,扬弃超越。决不是扭曲事实,妄想臆说,诡辩忽悠。有创建新意之文,为文明长河贡献了真理的颗粒,被人乐道而传播。特别优秀者则被奉为经典,流芳百世。
文章自古贵创新,创新是高境界,也是必要要求。著名作家郑板桥尤喜简洁凝练与创新出彩,由衷地赞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创新出彩,可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题材、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等。“动人春色不须多”。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让人开卷获益,爱不释手。如《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近年来,主流媒体和学者的文论中,也出现一些新亮点,为人们喜闻乐道。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还有小到咱临沂创造出的临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等等。创新出彩宛如闪光的“宝塔尖”,而塔尖则需要坚实的塔基、塔身来支撑。
新闻的创新出彩尤其重要。多讲一些新闻创新的话题。
新闻创新首先体现在思维方式创新。同是采访一件事或一个人,有的人写得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有人却写得平淡无味,给人的感觉是老气横秋。究其原因除采写者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差异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新闻事实就像一块鹅卵石,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维角度。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个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哪个角度看起来最美,最具有新闻价值,我们就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去下笔。在座的各位天天搞的材料,许多东西换个思维方式都可以出新闻,出好新闻。眼下全市上下都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滨河大道、沂蒙路整装一新,你写一篇关于临沂创城力度大、城市面貌新的新闻稿件可以发表,但未必是一篇好稿,如果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写一下临沂今年文明城市创建重点放在“背街小巷”的稿件,或者写一篇临沂城市建设不搞锦上添花,就有新意,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就会成为一篇好稿件。
其次新闻创新要善于以小见大选角度。我们写稿件存在一个缺点,往往是角度选得大。角度选大了,开口也就大了,写稿时就必然会先来一段全面概括,然后把方方面面的材料按类填充,想着面面俱到,以致于写的时候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如某某部门转变机关作风求真务实、某某建设局办实事得民心等标题,就存有角度选取过大的毛病,简单一个办实事得民心,里面包涵了太多具体内容和具体工作,若都写进去,就成了面目可憎的工作总结。遍览中央、省内诸如《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一些主流媒体上的稿件,很难见到“某地重视某项工作,强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这种类型的开头。往往是一个鲜活的事实,一个新鲜的角度,进而一步步把整个新闻事实带出来。前段我们在大众日报发了一篇稿件:《把最好的位置留给群众》写的是临沂在城市拆迁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兼顾农民利益。开头就是一个新鲜的新闻事实。&11月5日,临沂市最大的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南坊片区举行部分居民回迁入住仪式,这标志着南坊片区大规模回迁拉开序幕,预计整个片区年内将回迁安置人口2万余人。大官庄村村民杨金宝和528户村民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楼前绿地成片,河流绕楼而过。杨金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不叫村了,叫社区,咱农民也成居民了。”
角度问题至关重要。基层新闻工作者要善要善于转换新闻视角,在事物的共性中找个性,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努力寻找最能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新闻事实为切入点。顺藤摸瓜,也可顺瓜找藤。
第三,新闻创新需要付出辛苦。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是新闻工作者汗水与劳动的结晶。只有用心才会有创新,只有坚持走下去才会有创新,只有坚持开动脑筋才会有创新。
要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就要“心入”采访对象,就要进入角色,伴随着作品中描述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做有情之人,叙有情之事,抓动情之时,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间,与被采访者和读者进行真实情感的交流,以期收到双向传输的绝佳效果。
新闻创新还要舍得走下去,不怕一身泥,得来好新闻。无论报道哪一个典型,哪一件新闻事实,只有当我们迈开双脚,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才能捕捉到鲜活、具体的新闻事实,激发出自己的创新灵感,那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采访是产生不了好的东西的。写出耐看的新闻稿件不是朝夕之功,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就很主张深入进去,调查研究,然后再写出文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创新需要舍得“脑力”进行思维的运动和思想的碰撞。《沂蒙小调唱大了》、《提案大王的提案少了》……无一不是因为物化着作者大量的脑力才显得深意独存、新意无限。《沂蒙小调唱大了》是我去年写的一篇稿件,缘于沂蒙小调在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中获奖,打破山东省民族音乐史上30年的空白。还有一篇报道是去年临沂两会上的,题目是《提案大王的提案少了》,文中写道,九三学社的刘健委员已参加了11次的政协会议,11年来,她写出了大量可行性较强的提案,前些年她的提案量很多,一届会议她能交10多个提案,被媒体称为“提案大王”。但是今年,她只交了一个关于小区机动车辆停放的提案。“提案大王”的“产量”为何少了?刘健委员说,提案少了不是自己偷懒,而是现在市委、市政府大力谋发展干事业,她想到的很多问题,绝大多数都已列入政府工作日程,已经解决或是正在解决,不需要再以提案的形式进行督促。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看就对记者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这是不可多得的出彩出新的会议报道。遇到一个新闻事实,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动动脑筋,费点脑力,找一个最佳角度。
以上是文章的五个境界,我们不难看出,准确明白是为文的基本境界,生动形象、简洁凝练、质朴自然是较高境界,创新出彩则是更高境界。文章境界的提升,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文字功底、写作技巧、生活阅历、学养程度、情感状态、性格气质、志向追求。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都是博采厚积,夯实基本功的重要性。文章高境界的背后是特立独行,是实践的深化、造诣的深厚、追求的坚韧。陆游做诗近万首,谈起创作经验只有十个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是什么?笔者认为首要的是理想、信念、精神、责任。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怎会有血性的文章?心灵如沙笔下不会有绿洲。生活庸碌空虚,文论哪来气象万千?不关心民众的痛痒、民族的进步,怎能撞响时代的大吕黄钟!
思想境界、为人处事,对于写文章至关重要。先做人再做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倘若没有对大丈夫气节的崇尚,写不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动人格言;司马迁倘若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不会忍辱负重写出绝响《史记》;曹操倘若没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写不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杜甫倘若没有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就不会佳句连珠,成为一代诗圣;岳飞倘若没有对山河破碎的愤怒、收复失地的热望,就不会奋笔疾书:“还我山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倘若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心,写不出“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复忧民”。倘若没有对祖国积贫积弱的忧心如焚,对独立富强的魂牵梦绕,没有“亟拯斯民于水火,且扶大厦之将倾”的急迫使命,孙中山就不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提出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毛泽东倘若没有对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力的信念,写不出《论持久战》;“千年思想家马克思”,正是向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才破天荒地写出了《共产党宣言》,毕生著述《资本论》……
由此可见,要提高文学境界,必须提高思想境界。心如日月,文方有日月之光。只有做社会的良知,才能写出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正声、历史的强音,把文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来自“大郇博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写好一篇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