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了十年地898656898

《华严经》第26品 十地品(之5) | 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 | 佛经
《华严经》第26品 十地品(之5)
是时天王及天众  闻此胜行皆欢喜
为欲供养于如来  及以无央大菩萨
雨妙华幡及幢盖  香N璎珞与宝衣
无量无边千万种  悉以摩尼作严饰
天女同时奏天乐  普发种种妙音声
供养于佛并佛子  共作是言而赞叹
一切见者两足尊  哀愍众生现神力
令此种种诸天乐  普发妙音咸得闻
于一毛端百千亿  那由他国微尘数
如是无量诸如来  于中安住说妙法
一毛孔内无量刹  各有四洲及大海
须弥铁围亦复然  悉见在中无迫隘
一毛端处有六趣  三种恶道及人天
诸龙神众阿修罗  各随自业受果报
于彼一切刹土中  悉有如来演妙音
随顺一切众生心  为转最上净法轮
刹中种种众生身  身中复有种种刹
人天诸趣各各异  佛悉知已为说法
大刹随念变为小  小刹随念亦变大
如是神通无有量  世间共说不能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  称赞如来功德已
众会欢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听说
时解脱月复请言  今此众会皆寂静
愿说随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诸行相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大愿力所摄。如来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善清净深心思觉。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诤。寂灭现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渡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事。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佛子。诸佛世尊。与此菩萨。如是等。无量起智门。令其能起无量无边。差别智业。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弃舍一切利众生业。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o分。歌罗分。算数分。譬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别。住无量身语意业。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法故。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所谓观世间成。观世间坏。由此业集故成。由此业尽故坏。几时成。几时坏。几时成住。几时坏住。皆如实知。又知地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水火风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微尘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随何世界中。所有微尘聚。及微尘差别相。皆如实知。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所有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微尘。国土身若干微尘。皆如实知。知众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尘成。知地狱身畜生身。饿鬼身阿修罗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尘成。得如是知微尘差别智。又知欲界色界。无色界成。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坏。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得如是观三界差别智。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教化众生。所谓善知众生身差别。善分别众生身。善观察所生处。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成熟。此菩萨。于一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以智光明。普现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于其中。示现受生。此菩萨。成就如是智慧故。于一佛刹。其身不动。乃至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佛子。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所谓于沙门众中。示沙门形。婆罗门众中。示婆罗门形。刹利众中。示刹利形。如是。毗舍众。首陀众。居士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乐天众。他化自在天众。魔众。梵众。乃至阿迦尼吒天众中。各随其类。而为现形。又应以声闻身得度者。现声闻形。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形。应以菩萨身得度者。现菩萨形。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形。佛子。菩萨如是。于一切不可说。佛国土中。随诸众生。信乐差别。如是如是而为现身。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假名差别。知如来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差别相。共相不共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相无学相。知法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佛法圣僧法差别相。知虚空身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得此十自在故。则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智者。无能坏智者
此菩萨。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意业。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般若波罗蜜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善起大愿。佛力所护。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界。佛子。举要言之。菩萨住此不动地。身语意业。诸有所作。皆能积集一切佛法。佛子。菩萨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烦恼。不行故。得善住胜心力。不离于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众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护一切世间故。得善住陀罗尼力。不忘于法故。得善住辩才力。善观察分别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无边世界故。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得善住波罗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来护念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前故。此菩萨。得如是智力。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咎
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名为不转地。智慧无退故。名为难得地。一切世间。无能测故。名为童真地。离一切过失故。名为生地。随乐自在故。名为成地。更无所作故。名为究竟地。智慧决定故。名为变化地。随愿成就故。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常为如来之所护念。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差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佛子。菩萨如是。入大乘会。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于无量国土。修菩萨行。以能获得不退转法。是故说名住不动地。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现见无量诸佛。恒不舍离承事供养。此菩萨。于一一劫。一一世界。见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于诸佛所。得于如来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别等。无量法明。若有问难世界差别。如是等事。无能屈者。如是经于无量百劫。无量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增明净。譬如真金。治作宝冠。置阎浮提主。圣王顶上。一切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灭众生。烦恼黑。善能开阐智慧门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运慈心。普放光明。满千世界。此地菩萨。亦复如是。能放光明。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灭烦恼火。而得清凉。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名略说诸菩萨摩诃萨第八不动地。若广说者。经无量劫。不可穷尽。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胜自在。善说诸义。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若有问难世界差别。无能退屈。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以发起大精进力。于一念顷。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七地修治方便慧  善集助道大愿力
复得人尊所摄持  为求胜智登八住
功德成就恒慈愍  智慧广大等虚空
闻法能生决定力  是则寂灭无生忍
知法无生无起相  无成无坏无尽转
离有平等绝分别  超诸心行如空住
成就是忍超戏论  甚深不动恒寂灭
一切世间无能知  心相取着悉皆离
住于此地不分别  譬如比丘入灭定
如梦渡河觉则无  如生梵天绝下欲
以本愿力蒙劝导  叹其忍胜与灌顶
语言我等众佛法  汝今未获当勤进
汝虽已灭烦恼火  世间惑焰犹炽然
当念本愿度众生  悉使修因趣解脱
法性真常离心念  二乘于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为世尊  但以甚深无碍智
如是人天所应供  与此智慧令观察
无边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过曩众行
菩萨住兹妙智地  则获广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遍十方  如船入海因风济
心无功用任智力  悉知国土成坏住
诸界种种各殊异  小大无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种  六趣众生身各别
及以众宝微尘数  以智观察悉无余
菩萨能知一切身  为化众生同彼形
国土无量种种别  悉为现形无不遍
譬如日月住虚空  一切水中皆现影
住于法界无所动  随心现影亦复然
随其心乐各不同  一切众中皆现身
声闻独觉与菩萨  及以佛身靡不现
众生国土业报身  种种圣人智法身
虚空身相皆平等  普为众生而示作
十种圣智普观察  复顺慈悲作众业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动如须弥
十力成就不动摇  一切魔众无能转
诸佛护念天王礼  密迹金刚恒侍卫
此地功德无边际  千万亿劫说不尽
复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顶上庄严具
菩萨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说三乘无有穷  慈光普照除众惑
一念所获诸三昧  百万世界微尘等
诸所作事悉亦然  愿力示现复过是
菩萨第八不动地  我为汝等已略说
若欲次第广分别  经于亿劫不能尽 
说此菩萨八地时  如来现大神通力
震动十方诸国土  无量亿数难思议
一切知见无上尊  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诸无量土  悉使众生获安乐
菩萨无量百千亿  俱时踊在虚空住
以过诸天上妙供  供养说中最胜者
大自在王自在天  悉共同心喜无量
各以种种众供具  供养甚深功德海
复有天女千万亿  身心欢喜悉充遍
各奏乐音无量种  供养人中大导师
是时众乐同时奏  百千万亿无量别
悉以善逝威神力  演出妙音而赞叹
寂静调柔无垢害  随所入地善修习
心如虚空诣十方  广说佛道悟群生
天上人间一切处  悉现无等妙庄严
以从如来功德生  令其见者乐佛智
不离一刹诣众土  如月普现照世间
音声心念悉皆灭  譬犹谷响无不应
若有众生心下劣  为彼演说声闻行
若心明利乐辟支  则为彼说中乘道
若有慈悲乐饶益  为说菩萨所行事
若有最胜智慧心  则示如来无上法
譬如幻师作众事  种种形相皆非实
菩萨智幻亦如是  虽现一切离有无
如是美音千万种  歌赞佛已默然住
解脱月言今众净  愿说九地所行道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无量智。思量观察。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复修习如来智慧。入如来秘密法。观察不思议。大智性净。诸陀罗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修力无畏不共法。随诸佛转法轮。不舍大悲本愿力。得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法行。菩萨行法行。如来地法行。有为法行。无为法行。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相。所谓杂起相。速转相。坏不坏相。无形质相。无边际相。清净相。垢无垢相。缚不缚相。幻所作相。随诸趣生相。如是。百千万亿。乃至无量。皆如实知。又知诸烦恼种种相。所谓久远随行相。无边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义相。与心相应不相应相。随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别相。爱见痴慢如箭深入过患相。三业因缘不绝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又知诸业种种相。所谓善不善无记相。有表示无表示相。与心同生不离相。因自性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报无报相。受黑黑等众报相。如田无量相。凡圣差别相。现受生受后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先际后际差别无差别相。上中下相。烦恼俱生不相离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调柔相。随根网轻转坏相。增上无能坏相。退不退差别相。远随共生不同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又知诸解软中上。诸性软中上。乐欲软中上。皆略说。乃至八万四千。又知诸随眠种种相。所谓与深心共生相。与心共生相。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久远随行相。无始不拔相。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相违相。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开诸处门相。坚实难治相。地处成就不成就相。唯以圣道拔出相。又知受生种种相。所谓随业受生相。六趣差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想差别相。业为田爱水润无明暗覆识为种子生后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离相。痴爱希求续有相。欲受欲生无始乐着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又知习气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烦恼熏习相。善不善无记熏习相。随入后有熏习相。次第熏习相。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实非实熏习相。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深着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得解脱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一切行处。智随行故。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聚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脱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义无碍智。知义差别。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别。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别。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别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别。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别。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法轮。一切智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别音声。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是等。百万阿僧o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o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o陀罗尼门已。于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o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门。为他演说。此菩萨。初见于佛。头顶礼敬。即于佛所。得无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闻持。诸大声闻。于百千劫。所能领受。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于法座。而说于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别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其余众会。威德光明。无能与比。此菩萨。处于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众。皆得开悟。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时心欲发一言音。周遍法界。悉令解了。或时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灭。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钟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于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别。皆悉具足。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得者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佛子。此菩萨。复更精进。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如是所说。无量法门。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有忘失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一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于诸佛所。种种问难。得说法陀罗尼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严其首。四天下内。一切小王。及诸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与等。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心。烦恼黑。皆令息灭。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胜。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广说者。于无量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随众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o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o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无量智力善观察  最上微妙世难知
普入如来秘密处  利益众生入九地
总持三昧皆自在  获大神通入众刹
力智无畏不共法  愿力悲心入九地
住于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无记
有漏无漏世出世  思不思议悉善知
若法决定不决定  三乘所作悉观察
有为无为行差别  如是而知入世间
若欲知诸众生心  则能以智如实知
种种速转坏非坏  无质无边等众相
烦恼无边恒共伴  眠起一义续诸趣
业性种种各差别  因坏果集皆能了
诸根种种下中上  先后际等无量别
解性乐欲亦复然  八万四千靡不知
众生惑见恒随缚  无始稠林未除翦
与志共俱心并生  常相羁系不断绝
但唯妄想非实物  不离于心无处所
禅定境排仍退转  金刚道灭方毕竟
六趣受生各差别  业田爱润无明覆
识为种子名色芽  三界无始恒相续
惑业心习生诸趣  若离于此不复生
众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于见或行道
住于此地善观察  随其心乐及根解
悉以无碍妙辩才  如其所应差别说
处于法座如师子  亦如牛王宝山王
又如龙王布密云  甘露雨充大海
善知法性及奥义  随顺言辞能辩说
总持百万阿僧o  譬如大海受众雨
总持三昧皆清净  能于一念见多佛
一一佛所皆闻法  复以妙音而演畅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诸群生
如云广布无不及  随其根欲悉令喜
毛端佛众无有数  众生心乐亦无极
悉应其心与法门  一切法界皆如是
菩萨勤加精进力  复获功德转增胜
闻持尔所诸法门  如地能持一切种
十方无量诸众生  咸来亲近会中坐
一念随心各问难  一音普对悉充足
住于此地为法王  随机诲诱无厌倦
日夜见佛未曾舍  入深寂灭智解脱
供养诸佛善益明  如王顶上妙宝冠
复使众生烦恼灭  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众生
所行善业普饶益  乃至当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诸三昧  阿僧o刹微尘数
见佛说法亦复然  愿力所作复过此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萨所行处
甚深微妙难可见  我为佛子已宣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五时佛经串讲27--华严经解分19十地品之一(选)--学佛网
&五时佛经串讲27--华严经解分19十地品之一(选)
发布:觉海慈航&[ &]&& 日期:&&
五时佛经串讲27--华严经解分19十地品之一(选)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地品之一,请大家先看选出的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来集;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诸所作事,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不失时;为成菩萨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刹,勤修诸行,无暂懈息;具足菩萨福智助道,普益众生而恒不匮;到一切菩萨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而不废舍;修菩萨行,善入一切菩萨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明智,诸所施为皆得自在;获一切菩萨自在神力,于一念顷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众会,为众上首,请佛说法,护持诸佛正法之轮;以广大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无碍,普见三世;一切菩萨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圆满,于不可说劫说不能尽。其名曰: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德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日藏菩萨、苏利耶藏菩萨、无垢月藏菩萨、于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毗卢遮那智藏菩萨、妙德藏菩萨、钐吹虏仄腥⒒虏仄腥⒕闼漳Φ虏仄腥⒂挪薜虏仄腥⑻斓虏仄腥⒏5虏仄腥⑽薨寰恢堑虏仄腥⒐Φ虏仄腥⒛锹扪拥虏仄腥⑽薰覆仄腥⒗牍覆仄腥⒅种直绮抛喜仄腥⒋蠊饷魍仄腥⒕煌鹿饷魍醪仄腥⒔鹱洗蠊Φ鹿饷魍醪仄腥⒁磺邢嘧暇坏虏仄腥⒔鸶昭娴孪嘧喜仄腥⒐饷餮娌仄腥⑿撬尥豕庹詹仄腥⑿榭瘴薨遣仄腥⒚钜粑薨仄腥⑼勇弈峁Φ鲁忠磺兄谏覆仄腥⒑W喜仄腥⑿朊值虏仄腥⒕灰磺泄Φ虏仄腥⑷缋床仄腥⒎鸬虏仄腥⒔馔言缕腥H缡堑任奘蘖俊⑽薇呶薜取⒉豢墒⒉豢沙啤⒉豢伤肌⒉豢闪俊⒉豢伤抵钇腥冢鸶詹仄腥鲜住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别清净智,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自在力,与如来无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故,善净智轮故,善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故,知其清净信解故,得无错谬总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摩顶已,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众心之所念,以颂问金刚藏菩萨曰:
  “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   一切咸决定,勇猛无怯弱,何故说地名,而不为开演?   诸地妙义趣,此众皆欲闻,其心无怯弱,愿为分别说!   众会悉清净,离懈怠严洁,能坚固不动,具功德智慧。   相视咸恭敬,一切悉专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
  “菩萨行地事,最上诸佛本,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   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出生佛境界,闻者悉迷惑。   持心如金刚,深信佛胜智,知心地无我,能闻此胜法。   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   我念佛智慧,最胜难思议,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   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承事无量佛,能知此地义。”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于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   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离我慢邪见,此众无疑念,惟愿闻善说!   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o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众会,显现诸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佛无等等如虚空,十力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   佛子当承诸佛力,开此法王最胜藏,诸地广智胜妙行,以佛威神分别说。   若为善逝力所加,当得法宝入其心,诸地无垢次第满,亦具如来十种力。   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应说诸地胜智道,入住展转次修习,从行境界法智生,利益一切众生故。”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颂曰:
  “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   无生亦无灭,性净恒寂然,离垢聪慧人,彼智所行处。   自性本空寂,无二亦无尽,解脱于诸趣,涅平等住。   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说,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   寂灭佛所行,言说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难说难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离心道,非蕴界处门,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鸟迹,难说难可示;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   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   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佛力故开演,汝等应敬受。   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我今但略说,真实义无余。   一心恭敬待,我承佛力说,胜法微妙音,譬喻字相应。   无量佛神力,咸来入我身,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_恨。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著故,不耽著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o大愿。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而诸凡夫心堕邪见,无明覆翳,立x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诸众生不觉不知。’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o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十地品。整个佛法的修证程序,总的来说,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在十地之前,还有四种妙圆加行,比如楞严经中就是如此。),十地,等觉,妙觉。这个十地品,处在十向之后,等觉之前。十地与妙觉之间,只是隔了一个等觉位,十地向上修行达等觉,等觉过了就是妙觉,妙觉位就是成就佛果之位。由此可见,这个十地所处的阶位是非常之高的。本品开头的经文中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在十地之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还只是局限在我们认识功能的范围之内,还是处在世间法的境界里面,但是一旦上升到达十地,就完全超出了世间法,而进入了出世间法的境界。在楞严经中说到,四种妙圆加行的最后一位,就是世第一地,她说:“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如果我们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作显性识,而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称作隐性识,那么这个十地,就已经超过了显性识所能认知的范围,已经进入隐性识所了知的境界了。前面六识认知的境界,是很粗大的,前六识属于粗糙心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如果是没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我们的认识也就局限在这个境界之内,超出意识的境界就不是我们所能知悉的了,因此也可以把前六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宏观世界。但是这个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就不一样了,由于他们非常非常的细微,属于细微心相,因此其识别功能就更强,可以识别比微尘更小更细的东西,所以可以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识所识别的境界,名为微观世界。如果我们把佛法修证由低到高的次第,分为两个大的阶层的话,所谓第一个低的阶层,就是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前六识及其所认识的境界,他的顶峰就是世第一地;所谓第二个高的阶层,就是出世间法的阶层,包括十地、等觉、妙觉,包括他们所觉知的相应境界,他的顶峰就是妙觉。四种妙圆加行中的最后一个世第一地,就已经达到了前六识认知境界的顶峰,因此也就是达到了世间法阶层的顶峰。其后的这个十地,就是进入出世法阶层的第一个阶梯。这十地是一个大的阶梯,其中包括从低到高的十个小阶梯。
前六识是显性识,在我们清醒的时候,主要地就是显性识在起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所运用的也就是前六识的作用,这个好理解。而第七识和第八识,由于他们是隐性识,他们的心相极其细微,埋藏得很深,不为我们所察觉,因此,很多人就依此而认为他们不存在,这种看法和观点是错误的。举例来说,比如流动不已的长江水,前六识就象江面上的波浪一样,由于他们浮在表面而动,所以就很容易看见,因此人们就认为他们是有。而这第七识和第八识,就象江面之下的水一样,他们依然在流动不已,但是这种流动是潜伏在江的表面之下,是暗流,所以不为我们看见,虽然不为我们看见,但是江底的水的流动,依然是实际存在着的,所以这第七识和第八识,并不是无。当然,若单纯地从识的方面来说,这八个识的性质都只是幻有,而不是实有的。
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所以诸佛化身金刚藏菩萨,就说这个十地:“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我们常人依前六识所能认识的境界,是明显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一旦超出了前六识的顶峰,超过了世第一地,其后的境界就不能为我们识知,因此这个超出我们前六识的识知功能的境界,进入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境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秘密了。佛法中所说的秘密,主要地就是针对此而言的,佛法中所说的密法,主要地就是针对处在这个境界的修行方法而言的。因此,只要我们把佛法的真正道理搞明白了,在我们的知识上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当然,这个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实际境界,当我们事相上的修证没有实际达到和进入的时候,就“如未饮水,冷暖不知”,对于我们来说依然还是秘密。在平时,对于我们常人来说,都是依靠前六识来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相应的世间法知识,再依据这些世间法知识进行推理、演绎和论证,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世间法知识之内,这些由此及彼的推理形式是可行的,但是它的可行性也只是仅仅局限在世间法知识以内,一旦超出了世间法的知识就毫无能力了。这个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实际境界,由于他已经超出了我们前六识所认识的范围,所以他既不能用我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式,也不是靠我们的意识就能想象得出来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知悉其中的境界呢?这只有依靠我们的修行实证,实际去进入这个境界,才能如实知见,所谓“自去饮水,冷暖即知”。举例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别人无论怎样天花乱坠地讲说桂林山水是如何如何地美,我们还是不知其实,如果我们亲自到了桂林山水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亲眼见到,亲自体会到了他的实际景况,这时就如实知见,不需要任何语言上的表达,也不需要我们任何的想象,自己就全部心知肚明、了然无惑了。
其后,金刚藏菩萨就为我们开示十地主要内容:“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当金刚藏菩萨讲说了十地的内容之后,却止语不说话了:“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后来,经过解脱菩萨和诸大菩萨众深心请求:“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以及世尊亲自出面,让他宣说,金刚藏菩萨这才答应解说这十地。那么在先前,金刚藏菩萨为什么没有直线式地连贯说法,而是在前面故意来个小插曲,故意弄一个关子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原因呀,金刚藏菩萨自己解释说:、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他的大意是说啊,一般众生的起心动念和行为做事,都是“随识而行”,而不是“随智而行”,如果听闻这个十地甚深的境界,恐怕他们心中会产生怀疑之心而堕入恶道之中,所以我怜悯如是之人,故而才不欲讲说。所以,我们要真切地体会金刚藏菩萨的悲心,对他所讲说的十地境界深信不疑,不要随从自己的识心旋转,而要随从菩萨的智心而转,从自己的内心深处信受此法。
其后,金刚藏菩萨就为我们解释,怎么样名为住于十地中的第一地: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这段话的前面,金刚藏菩萨首先讲说了进入第一欢喜地的条件,主要包括三大条件,第一是福慧基础,第二是立广大志愿,第三是为实现大悲大智的目的。这第一个条件,就是福慧基础,这个问题总是在一直地、反反复复地讲,目的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要建造房屋,第一步就要把地基打好,上面建多少层楼宇都承载得起,如果下面的地基打得不牢靠,上面承受的楼层就有限,而且即使有限还担心会出问题。如来宣说的佛法,也是分层次的,有小法,也有大法,更有无上究竟法。就象我们的身体,没有疾病,吃得饱锻炼得好,长得身强力壮,才能承受重担,如来的大法我们才挑受得起,挑起之后才能不被压弯腰,而且挑起之后也能健步如飞。如果我们的身体,浑身上下都是疾病兮兮的,身体长得干瘦怯弱,那么即使人家送一百两百斤金子给我们,也无法把它挑走。普通的佛法也是如此,中下之人,难以受大法因此只能受小法,而中上之人不必受小法而能直接受大法。怎么样才能直接受大法呢?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素质,把福慧的基础先打牢,自然就达到了。但是,特殊的佛法,比如净土念佛法门,他是上中下三根普被、智愚利钝全收的,这是佛法中的特例,不在此列。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要求,他的要求就是净土的善根要成熟,善根成熟对净土有信心才能达到。
进入第一欢喜地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立广大志愿。对于普通的凡人来说,也不能说没有志愿,都是有志愿的,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共同志愿,莫过于发财的志愿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当官发财,当官的志愿就是为了发财,经商发财,经商的志愿也是为了发财。那么,我们学佛的人所立的广大志愿应当是什么?就是金刚藏菩萨在下面的经文中所说的十大志愿。
进入第一欢喜地的第三个条件,就是为实现大悲大智的目的。这其实就是讲我们学佛人的动机问题。我们学佛人内心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而发心?一个是为了实现大智而上求佛道而发心,一个是为了实现大悲而下化众生而发心,这样的发心动机才是纯正的,偏离这样的发心动机,都是倾邪不正的。
前面所说的进入第一欢喜地的三大要件,第一要件培植福慧基础,好比土壤的质地,质地要优良;第二个要件立广大志愿,好比肥料,肥料要充足;第三个要件发大悲大智的纯正动机,好比水的湿度,湿度要有保证。只有这三个条件一一具备并且达到合格要求了,把一棵大树木移植到这样的土壤里,才能正常地生长下去,才能长得枝繁叶茂。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具备达不到合格的要求,把一棵大树木移栽在这上面,就很难保证这棵大树的存活,更莫指望长得枝叶茂盛了。
金刚藏菩萨讲说了的三大要件之上,其后又说:
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其后又说:
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菩萨发了上面所说的心之后,“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即得“离世间趣,入出世道”。这就是说明,在十地的第一欢喜地之前,都是属于凡夫位,只有真实地进入此地之后,才真正进入了菩萨位。同时也说明了,在十地的第一欢喜地之前,都是世间法,只有真实地进入此地之后,才真正进入了出世间法。所以十地中的初地,不但是由凡位进入圣位的起点,也是由世间法趋入出世间法的起点。
达到了以上所说的一切,自心安住在如是法中,就名叫住菩萨欢喜地。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其中讲到,在菩萨十波罗密中,以檀波罗密增上,以他为主,同时也要修行修行其余的波罗蜜,只不过其余的波罗密只是随力随分地修行就可以了。这个檀波罗密,就是六度中的第一个,即是布施。
这个六度,是指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大乘菩萨,就是以修行六度为主要内容的。现在来具体学习一下菩萨和六度方面的知识。我们选用《佛学入门简要》这本书中的说法:
菩萨与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立志成佛为目标。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华译到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盘安乐的彼岸。六度即:
1.& 布施,梵语檀那,是度悭贪的。布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种:(a)内财施,以身体的器官捐助众生;(b)外财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二)法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三)无畏施。牺牲自己去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
2.& 持戒,梵语尸罗,是度毁犯的。「持」是执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诸恶和禁止喝酒、赌博、吸毒等。菩萨所持的戒可分三种:(一)律仪戒,是行、住、 坐、卧时都遵守佛所立的规律,而不犯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是菩萨克已修善行,勇猛精进;(三)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3.& 忍辱,梵语羼提,是度嗔恚的。忍辱亦有三种:(一)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而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二)法忍,即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三)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离相坚心信仰而修行。
4.& 精进,梵语毗离耶,是度懈怠的。精进亦分三种:(一)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二)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三)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5.& 禅定,梵语禅那,是度散乱的。禅定是思惟静虑的意思,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禅定可分为:(一)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二)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三)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6.& 般若,意译为智慧,是度愚痴。般若是由正心、修身、行善、断恶,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智有三种:(一)生空智:观一切众生,四大所成,都无实在的体性;(二)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三)一切智智:即佛能偏知一切事理的正智。
六度之中,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的作用是策励,这样就可以得到福慧双修。
「事六度」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亦即是「事修」,可得世间善报;「理六度」是指所作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又称为「理修」。
三轮体空者,单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叫做三轮体空,可得无限的功德。
人们通常爱说这个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六度当中所说的布施,实际上就是说的舍心和舍行。大乘菩萨修行的是大布施,这种大布施, 对于末法时代普通根性的人来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讲经说法也要做到适脚给鞋、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在众生的品质和根性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下,就不能按高水平的规格来作要求,而是设身处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倡随分随力的修行才是最合宜的正确做法。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虽起好心反而可能办不成好事甚至会产生负作用。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或许没有认识到,因此行为就存在着妄行的误区。现在的佛教内部,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浮夸风,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良的甚至已经发展到很恶劣的程度。讲经说法不从末法时代众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实际的低劣为虚假的盲高,有些讲经说法的人,好象在做八海过仙各显神通的事情,讲演这种大法那种大法,借此沽名钓誉,不切实际地误导众生,而让众生的心行都如同空中高飞的风筝,虽然高飘在上而没有实际的功德基础。现在是个商业社会,世间凡俗之人,为了实现各自的私人利益,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浊劣手段进行商业化炒作,这种不良的浊劣风气也蔓延到佛门中来了。这种盲目性超高的错误作法发展到极端,对于在家人来说,就是弃家庭于不顾,而抛开一切只顾自己去修行,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印光法师在《复死心居士书》中说:
居士林佛教会等,乃提倡之所,非大家常住其中修持之道场。今人事事要做一个大场面,而不知在家人随分随力在家修持之益。汝之章程,说得阔大严密,完全未说在家应如何修持之法。是必弃家庭而方为修持,故光决不肯汝用印光二字,恐人谓光为弃伦理之魔外。汝之精进章程决不可行,纵令有大利益,亦有大弊大祸伏之。汝完全不知末世人情,只晓得说大话,绝不回想究竟归原,将成何状。光一生直心直口,宁受人骂,不敢误人。汝决不肯依光所说,光亦不敢强汝,但从此后永绝交情,任汝作何大场面,光不问事。若拉印光之名在内,必不答应。汝若拉光在内,倘后登报声明,祈勿见怪。光之如此办法,一则醒汝之迷,二则塞奸人仿汝之弊。非无明火大,不赞成人之好事也。以汝完全不晓得在家人之修法。此法大行,必有灭法之祸。汝或看不到,光固早知之,而不忍不与汝说也。听也不与汝来往,不听也不与汝来往,以无目力精神应酬也。
其后,金刚藏菩萨又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其中有一句话说:“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这是说明了十地,从初地开始,直至成于如来智慧光明,是一个以前前为基础,不断向上增进而发起后后的过程,这是一个连续不断、贯通一气的修证过程。就象我们从山脚下,一直向上步步攀登,最后直达峰顶,其间没有间断。在《解深密经》中,观自在菩萨请问“何因缘故,宜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佛说:“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能修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这说明菩萨修六度前后次第的密切关系,也就是因戒生定,由定发慧的连续而不间断的三无漏学实践过程。
在从初地至二地直至佛地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的实际修证来说,也不是不存在险难,就象在长江中行驶的船,从上游的重庆出发一直飘流到下游的上海,在这个行驶的过程中,是有暗礁潜伏着的。大家看江面上那些用作浮标的小船,就是为了指示其下有暗礁存在,提醒我们开船就要绕过这些暗礁而行,才能做到安全行驶。所以,经文中说:“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在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修证过程中,怎样才能选择一个顺顺利利直达彼岸的修行方法呢?佛菩萨和祖师大德们,早已为我们精选出了一个稳妥安全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净土的念佛法门,以念佛法门度一切险滩度一切苦厄,一路顺风地到达阿弥陀佛的极乐彼岸。
其后,金刚藏菩萨又说: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o差别事。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修一切行,不管是主修六度,还是内修四无量心,外修四摄,还是常护正法等等,这所有一切修行,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时时刻刻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诸波罗蜜,乃至不离念无上菩提。省庵法师在其《劝发菩提心文》中,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在任何时候,修行任何善法,都要“不忘失菩提心”,把菩提心作为内在心理的基础,从而把一切善法,都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才能把这所作为的一切世间善法,转为出世间的菩提之道业,依于此修,才是大乘菩萨道的正业。讲解《劝发菩提心文》的法师很多,末学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演培法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因为他讲得全面细致,而又切合实际,能给人以很好的启迪。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了。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庄严佛网,利乐有情,欢迎护持学佛网: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猜你还对这些相关资料感兴趣(全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用心去做,随缘结果。学佛网,您身边的网络学佛修行道场,我们时时刻刻就在您的身边!
学佛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废了十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