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和象征记者怎么比喻区分?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我的图书馆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两点:
①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文似看山不喜平”等就是。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②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都是运用的象征手法。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处,在瑜儿的坟头平空地添上一个花环,用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所以,说“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这是比喻,但茅盾先生那般热忱的刻画白杨树伟岸挺拔的形象,那般深情的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
&&& 象征的本质不是相关性,而是相似性。
象征体和本体是怎样构成相似的呢?简而言之:始于形似,止于神似,不拘泥于形似,着意于神似。例如《白杨礼赞》,作者起兴于傲然挺拔的白杨树,接着描绘它倔强挺立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斗争前线不屈不挠的抗日军民“形似”,进而点化:这树中的伟丈夫的坚强不屈、朴质严肃与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北方农民那种精神意志何其相似!这就是‘神似”,是作者着意渲染的旨趣。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这原本是个过去已探讨过的问题,其区分点有三:
1、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2、象征表现在篇章和段落中,而比喻表现在句子里。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而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
3、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今有市里所出的初三“二练”模拟卷子,又涉及此知识点,全县教师争议颇多,故以重查资料而证之:
&& 请看下列句子:
(1)&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例(4)中是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可见,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
一、&&&&& 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 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
三、&&&&& 两者的格式不同: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借喻除外)一般有比喻词。如用“像”、“似的”、“是”、“仿佛”等连接。而象征中连接象征体和本体的,通常是句子和段落。它主要是连接用复句或几段话的文字来点明象征意义的。
四、&&&&& 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馆藏&19726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格那丁 :          描写、比喻、象征与思维
我的图书馆
格那丁 :          描写、比喻、象征与思维
天地万物林林总总,纷繁复杂,面对它们,我们不可能如镜子般照单全收,如实反映,而必须采取某种特定的认知策略,这一策略就是简化。但是这一简化又不能做得太过——太过就会脱离该事物而至于面目全非,成为抽象的符号。应该怎么办呢?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以该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表征。
心理学证实,我们认知事物都不是面面俱到,尽览无余后才作出判断的,而会一眼捕捉到它的主要特征并迅速作出判断。这很好理解,原始部落的人在某处看见一只斑斓猛虎,他不可能细致观察分析这是什么东西,而会根据其主要特征迅速作出判断,然后扭头就跑,这是生存的必须也是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作为最具灵性的动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简化的,注重其主要特征而忽略其细末,并把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起来。
描写之所以成立就是建立在这一认知基础上的。描写不是面面俱到的事物性状叠加而是对其突出特征的选择性叙述,是一种典型的“意象—图式”表达。“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这是对葛的某种特征描写。“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大美女的典型特征描写。描写相当于古文论所说的“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但要排除议论,因为描写是语象,指的是具象叙述而非命题陈述。白描即描写的一种。
正因为描写是对事物主要特征的叙述,重主要轻次要,因此描写本质上是一种借代或提喻。这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自从物我相遇的一刻起就是如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人、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它只能有选择地“反映现实”, 这是一种为我所需的剪裁取舍,离“真实”已经很远。
描写的特征是“此一事物”的特征,特征与事物要么同属一个类别,具有包容关系,要么它们在时空上邻近,具有相邻关系。“面孔”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面孔”代指人,美国总统住在白宫里,我们用白宫代指美国总统。可见描写是相容或相邻关系的体现,借代与提喻的两造也是相容或相邻的关系。描写是归纳的原初形态(原逻辑),是通往理性思维的第一步。范畴化原本就是一种逻辑构造,以原型为核心、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基本层范畴处于等级的中心位置,而借自基本层范畴原型(一般化)构建的上位范畴和依赖事物细节特征(特殊化)构建的下位范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验层级,贯穿在这种范畴等级建构中的正是归纳与演绎:自下而上的等级建构属于归纳,自上而下的等级建构属于演绎。
某些比喻因为退化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其比喻性,而会把它们看作描写,如“山脚”“桌腿”“高见”“低俗”“组织”“神经”等,我们不会特别注意其比喻性而会把它们看作描写。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喻是语言构造的重要手段,从词源学上说,任何词语一旦脱离其本义就是比喻。
比喻指的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一种投射,这也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此处比喻专指隐喻而不包含借代、提喻、转喻。从认识论角度看,只有隐喻才是比喻,是一种跨认知域的投射,而借代、提喻、转喻不过是同一认知域的一种替换,是对同一事物的特征描写。
“河”在甲骨文里像“川”的样子,就是一条流水。实际的“河”显然比这个构图复杂,不仅有水有岸还会有沙滩水草波浪等,一条流水只是“河”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特征描写,属于借代或提喻。如果把“河”作为所有较大水道的通称,这就是一种归纳。早期人类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通称,只能见一物指一物,因此早期的“河”专指黄河是正确的。后来人们的思维发展了,概括能力提高了,便把“这一个”作了“这一类”,有了“河”这一通名(通名是一种归纳)。再后来,人们看到天上一条横亘的光带像“河”,于是就把银河比作“河”。银河和黄河性质迥异,不是一个类别的东西,但由于它们外形相似就扯到了一起,这就是比喻。古埃及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尼罗河,那里很少下雨,当看到其他地方下雨时他们就把“雨”叫做“天上流下来的河”。由此不难发现比喻的两个特点:1、比喻都是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解释陌生的事物;2、它们都是依据相似性原理建立的分类系统。
每一事物有每一事物的特征(个性),即使对这些特征有所认识也很麻烦,信息量仍然很大,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对这些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类,把它们纳入一个适当的框架,这样认识和使用起来才比较方便。地心具有吸引力,向下容易向上难,高处总比低处好,“我水平高”“你手段高”“我品德高”“你觉悟高”,凡是超过一般的、优秀的都可归于一类,用“高”这个比喻来表达。这就在描写基础上推进了一层,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归纳。比喻正是对描写的一种超越,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发展。这就是比喻的实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一种分类系统。凡是相似的东西都可以暂时归于一类,将其范畴化,哪怕它们不属于一个类别。女人娇艳,花也娇艳,所以“女人如花”,其实女人与花不论形态、质地、重量、品性等都差得很远。
描写与比喻都是类比思维的产物,是逻辑的萌芽状态,它们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巫术,但是已经从神灵鬼怪过渡到物理因解释。看见无任何征兆而突然出现的斑秃,人们叫它“鬼剃头”。 这属于“万物有灵论”:鬼这东西来无踪去无影,神秘莫测,能带给人吉凶祸福,于是古人就把世间诸多灾难和疾病归之于鬼怪。到了《诸病源候论》却认为这是风邪所致,“风邪在于头”属于自然—物理原理解释,已经从巫术-神话思维过渡到物理性思维(格那丁《作为经验的中医》)。时人以今论古,认为中医不科学,他们不知道中医本不科学(不能实证和逻辑证明),你得从人类思维发展史与艺术角度理解它。“着急上火”科学吗?体内有火?有火早就烧熟了,它是一个比喻。
象征也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一个范畴体系,是一种意义的集合。以前老觉得比喻与象征之间有个模糊地带,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但我认为它们的界限是清楚的:凡是两造意义一一对应的是比喻,而表示一类相似意义的是象征。例如“江花红似火”是比喻,只取“江花”与“火”的红色,但是红色就是象征,象征着积极、昂扬、热情、亢奋、希望、生命等。象征的蕴含如果固定下来一一对应就变成了信号,如“红灯停绿灯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一个象征,松柏耐寒不凋,象征着恶劣环境下坚忍不屈的那一类精神品质。“松如盖”是一个比喻,松与盖只构成一个单一意义。“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个象征,“红杏”是一个意义集合,背后隐含的是一簇意义而不是一个单一意义。品读诗词的人有个毛病,总喜欢寻找诗句的唯一意义,哪怕是象征性的表达他也要把它归结为某个单一意义,不这样似乎就没读懂。事实上我们读诗正应该宽容,容忍象征的不确定性,如读李商隐《无题》就要容忍其歧义而不应死抠。
象征的形成首先是一种惯例即文化积淀的结果,这叫公共象征,如古今常见的龙、凤、松、竹、十字架等。第二种象征是私立象征,如屈原的香草美人,陶渊明的菊花,周敦颐的莲花等,其构造源于语境异常,包括重复性手段。诗人的本事主要在建立私立象征,这个象征建立后人们一旦接纳它就变成了公共象征,如李白的《静夜思》就变成了公共象征,现在谁都知道。
下面用图式表示:
1、象征图示:
[X] →[y2];
2、比喻图示:
[x1]→[y1];[x2]→[y2];…
3、归纳图示:
[X]→[Y1] →[y1]…
除类比和逻辑思维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又叫灵感、顿悟、妙悟、觉悟。这种思维多见于复杂性领域如文艺、宗教、政治、军事等,但科学、哲学研究中也不罕见。直觉思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而非某一门类特有的思维,由于至今对这种思维的研究还不多,对它的理解有限,只能存而不论。我的感受是这种思维主要与个人素质有关,是一种天赋,能开悟的总是能开悟,不能开悟的终生不悟,如六祖一听《金刚经》就开悟,而多数和尚叽叽歪歪念经一生也是徒然。
馆藏&1076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者怎么比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