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说课稿
陈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沪粤版第二册第八章《力和机械》中的第一节《力》。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分析
第八章《力和机械》中的第一节《力》主要从怎样认识力,怎样测量力、怎样表示力三个方面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力。它是学生学习本着知识重力、摩擦力、杠杆和滑轮的基础。力的概念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这节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因为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所以力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举了很多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相关的例子。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掌握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掌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物理现象、教学图片、动画的观察和分析,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从日常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②通过掌握力的三要素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说教法、学法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并且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所以我认为对本节教学应该采取了以下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课本插图、视频和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教师引导点拨,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联系生活实际,使物理回到生活。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结合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教学中应该采用实验法与讨论法、阅读法、讲授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是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做及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情境: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受到力或付出力.人们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楚霸王项羽的力气大,也用“手无缚鸡之力”来描绘文弱书生.生活总有哪些常见的力的现象?如下图示,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会是怎样的呢?“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力看不见,又怎样直观地去表示力呢?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运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力)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利用多媒体设备先投影
“足球运动员传球头球射门、排球运动员扣球、举重运动员举重”的图片;并将做好的相关动画进行演示,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和动画,引导性的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分析,试着让学生找出共同的特点;同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还存在这种作用的现象。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得出力的定义: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在了解里的概念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观察动画,结合演示实验,体现一个物体是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引入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巩固)
通过多媒体素材为学生讲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定义,并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总结日常生活中很多力的作用的实例都是需要接触才会形成,提问学生:所有力的作用的物体都是直接接触的吗?试着让学生举出反例。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答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精神。
力的相互性
动画演示①坐在小船上用手推另一只船;②.向右推墙,人将怎么运动程;③用手拍桌子;④磁铁的运动。组织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和归纳。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归纳,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演示不同大小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不同,归纳出力是需要区分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并让学生感知力的大小。
引入力的单位,并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力的单位的大小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视频和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在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了解和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力的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生活经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影响。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教师介绍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通过动画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
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探究过程:①将硬纸片剪成20cm&15cm的长方形,在长方形纸片的中心线的两侧对称地剪开两条平行的缝,缝长约5m,两缝之间的距离也为5m,将中间的硬纸片折起,如图8-1-4(a)所示:
②用剪刀在折起的纸片的中心钻一个孔,将硬塑料管插人气球嘴并用细线扎紧,吹起气球,堵住管口,将气球嘴从折起的纸片上的孔中拉到纸片右侧,如图8一1-4(b)所示。
③松开口,观察发生的现象。
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阅读牛顿的生平故事
了解经典力学中的伟人生平,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
布置课后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力”的部分教材的认识和对这一课时的整体设计,因为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终归是纸上谈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可能就要根据当时的情境进行调整了,就好像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教学设计应该是生产性的,应该是在一堂课之后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说课稿(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
力)-文章-金台教研网
【】【】【】【】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说课稿(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
说课稿(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
11:06:27&&作者:&&来源:&&浏览次数:537&&文字大小:【】【】【】
说& 课& 稿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 力
一、课程标准分析
&&&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叙述的:“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观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知识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形状),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
二、教法分析
&&&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注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
&&& 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知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变化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
三、学法分析
&&& 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
四、教学目标
睇知识与技能
&&&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 (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五、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物理学科的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责任编辑:
本文引用地址:&
     
金台教研网
联系我们:地址:宝鸡市金台区店子街4号 金台区教研室
电话: 邮编:721001
版权所有:金台区教研室
备案号:陕ICP备号-1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力的合成》说课稿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力的合成说课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