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电子=质子带电 物质不带电

论,原子带电,电子不带电_反相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393贴子:
论,原子带电,电子不带电收藏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却在某些科学家画蛇添足的认识中搞错了,原子是带电粒子而不是电子。我们看到的带电体无一例外地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物体,闪电也只是在有空气的条件下才可以发生,荧光灯内也只有在存在少量的汞原子的情况下才可以通电,就是静电也是通过物体的摩擦产生的,等等,没有原子或分子就不可能产生电现象。然而,现代科学理论却错误地告诉人们,原子或分子为什么会带电?这是由于它们内部的带电粒子,即,电子发生迁移的结果。这种连电与电流的概念都分辨不清楚的理论竟然被人类所接受。可怜啊,目前,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仍然处在低级阶段。电与电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是某些物质的一种动能状态,而电流是动能状态下传递能量的一种过程。具体说,电是原子的一种转动态,而所有原子都在转动着,可以说,没有转动的原子是不存在的,所以,所有原子都是一种带电的粒子。而电流就是原子之间转动能量的一种传递过程。电子不可能是一种带电体或带电的粒子,比如,阴极射线是一种电子射线,而不是一种电流现象。在真空中电子的运动不是电流,难道在导体中电子的运动就是电流吗?电流与电子流难道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吗?带电的物质或原子不一定产生电流,也不一定产生电能。因为,能量是在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没有作用任何能量或电能都不可能表现出来,而电流也只有在出现电能差或电压差的情况下才可以发生能量的传递过程。所以,认为原子是电中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在通常情况下,每个原子之间的转动速度是相同的,即,每个原子的电能值或电压值是相同的,所以,原子并不表现为带电(显示电能的理解,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带电问题),只有当一部分原子的转动速度快于其它原子的转动速度时,我们才可以发现这部分原子是带电的,即,这部分原子处在高电压状态。而高电压状态的原子在与低电压状态的原子发生接触时,原子之间就可以发生电能的转移过程,即,电流过程。原子既然是一个转动的物质或转动的粒子,那么,原子就可以存在不同的转动方向,所谓静电中的正负电荷,实际上就是原子转动的方向不同或相反而已。所以,认为,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原子因而不带电荷的观点是错误的。物质世界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中的物体或粒子有其不同的运动形式,作用过程和能态的表现形式。电就是原子或分子在转动状态下的一种特征表现。而电子的存在,运动或作用过程不属于电的范畴,而属于电磁能或电磁场的范畴。当然,不同物质层次中的能量是可以转化的,比如,电磁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光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或电能等等。总之,电现象我们只能分解到原子层面,而不能继续分解到电子层面或原子核层面去理解。原子是带电的最小粒子而不是电子。
什么是带电体?物体 由于摩擦、加热、射线照射、化学变化等原因,失去部分电子时物体带 正电,获得部分电子时物体带负电。带有多余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物体叫 带电体。这里说的物体,显然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物体,并且只有原子或分子才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所以,只有原子或分子才可以是带电体。电子或质子不可能是带电体,因为,电子或质子不可能带有多余正电荷或负电荷。电子或质子本身都不可能失去或获得电子,这样如何可以认为电子或质子是带电体呢?电子如何带有负电荷?质子如何带有正电荷?
楼主,你家电灯泡咋亮的?简单的给大家讲讲呗,是原子跑到灯泡里去了?还是电子跑过去了?
回复:3楼原子或电子都没有跑到灯泡里去。是原子的转动能量加速了灯泡里原子的旋转速度,于是,灯泡里原子出现了不规则的热运动现象,由于物体温度高了,所以,灯泡里物体就辐射出光了。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楼上的ID很有趣,现代科学确实有很多混乱的地方。例如引力质量=惯性质量,全同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必然是多余的,咋不用奥姆剃刀咔嚓掉呢。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当前位置:
>>>原子内部含有带电荷的质子和电子,但是为什么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
原子内部含有带电荷的质子和电子,但是为什么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在原子内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所以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答案为:质子所带的正电荷和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相互抵消,所有不显电性.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原子内部含有带电荷的质子和电子,但是为什么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主要考查你对&&原子结构,原子的定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原子结构原子的定义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7kg 中子的质量为:1.6749×10-27kg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对原子构成的正确理解: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绝大多数由质子和中构成 (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含有1个质子,无中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了的种类。 (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二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干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5)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6)在原子中,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且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中虽然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核外电子的排布:①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②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通常用电子层来形象地表示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电子层数、离核远近、能量高低的关系如下所示: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离核远近 近→&&&&&&& 远能量高低 低→&&&&&&& 高 ③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了解一些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单规律对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有很重要的作川,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单规律主要有: a.每层上的电子数最多不超过2n2(n为电子层数),如第一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可能为1,也可能为2,但最多为2。 b.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第一层,排满第一层后,再排第二层,依次类推。 c.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8;当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2。原子的不可再分与原子的结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由一种原子变成另外一种原子,即化学变化中原了的种类不变,其原因是化学变化中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如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硫和氧气中分别含有硫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中仍然含硫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不是最小粒子,只是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为“最小粒子”,它还可再分,如原子弹爆炸时的核裂变,就是原子发生了变化。原子尽管很小,但具有一定的构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绝大多数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均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碳、硫、磷等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例如,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未发生变化。对原子的概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 ②原了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脱离化学变化这一条件,原子仍可再分。 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④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如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稀有气体、铁、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⑤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原子可用元索符号表示: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也可表示1个氧原子。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发现相似题
与“原子内部含有带电荷的质子和电子,但是为什么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1717192591157117183609114833186119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0页
文本预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 1 原子的构成
目的要求: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后回答。 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 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⑵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 ⑶原了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⑷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⑸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表 2--1 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都是巡视辅导答疑,并安排适当时间板书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 效果。 提问: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小结并板书: 质子:1 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电 子(一) 1 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 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 ,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 能力。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8 质子数 1 中子数 0 6 8 12 18 17 11 6 核外电子数 核电核数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 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 在原子中,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核电荷数) 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 (中子不带电) , 而每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 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 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
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
第1页/共10页
寻找更多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质子带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