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社会功能和英语专业就业前景景?

      
&&&&&&&&&&&&&&&&&&&&&&&&&&&&&&&     
&&&&&&&&&&&&&&&&&&&&&&&&&&&&&&&&&&&&&&&&&&&&&&&&&&&&&nbsp       
&&&&&&&&&&&&&&&&&&&&&&&&&&&&&&&&&&&&&&&&&&&&&&&&&&&&&&&&&&&&&&&&&&&&&&&&&&&&&&&&&&&&&&     
      
 &&&&&&&&&&&&&&&&&&&&&&&&&&&&&&&&&&&&&&&&&&&&&&&&&&&     
 &&&&&&&&&&&&&&&&&&&&&&&&&&&&&&&&&&&&&&&&&&&&&&&&&&&&&&&&&&&&&&&&&&&&&&&
&&&&&&&&&&&&&&&&&&&&&&&&&&&&&&&&&&&&&&&&&&&&&&&&&&&&&&&&&&&&&&&&&&&&&&&&&&&&&&&&&&&&&&&&&&&&&&&&&&&&&&&&&&&&&&&&&&
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处在一个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体制加快转轨、社会结构加快转型的重要阶段,是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打造杭州RBD,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平安上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上城区委关于制定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区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开放立区、三产兴区、科教强区、依法治区”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努力克服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得以全面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城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向优二与兴三并举转变,打造杭州RBD战略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深度和广度不断迈进,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建城管工作力度加大,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不断推进,新型社区形态逐步形成;大力推进依法治区战略,民主法制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回顾部分的统计指标均为区属口径。)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7.2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13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0.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6%。财政总收入从4.46亿元增加到22.8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26亿元增加到12.41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优二兴三”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呈现商旅经济快速发展与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的良性互动态势。2005年全区商贸旅游服务业收入达138.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96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2%;工业销售产值155.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12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3%。商贸旅游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递增1.84个百分点,比“十五”预期目标高出0.5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基本完成企业产权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有序退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末,全区共有私营企业5182户,注册资本达61.5亿元,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3.8倍和9.9&倍。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2003年进行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有的9个街道调整为6个街道,并相继完成了街道财政体制调整,街道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坚持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十五”期间,全区自营出口额达4.5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4.89倍,出口市场达60余个国家和地区。5年来,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11个,协议利用外资4.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30.2%、194.1%和53.3%。引进内资项目5596个,实际到位资金225.3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占85%以上。
  ──城建城管成绩斐然。制定出台了《上城区城市管理三年实施规划》,启动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完善五大长效机制链。加大道路洁化力度,提高环卫作业水平,全区主要道路实行24小时保洁,垃圾袋装化覆盖率达98%。提高环境序化水平,加大对“十乱”现象和“两摊”整治力度,基本完成早点摊(车)退路入室工作,顺利完成“四小车”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拆违工作管理体制,5年来拆除违章建筑62.6万平方米。以“绿化工程建设造精品,绿化养护管理出精品”为目标,“十五”期间全区扩绿面积达6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9.5%。按照高起点、高品位要求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和街景美化工程,新建了富春江路、海月路、大洋口路、凤凰城支路,改造拓宽了解放路、望江路、徐家埠路、东坡路、靖江路、马市街、皮市巷等道路,区域路网建设得到有效改观,全区13条主要道路街景容貌达标率达90%以上。加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全区城市建设开工面积31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16.3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三年以上拆迁户基本得到安置。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湖滨商贸旅游特色街区(一期)、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一期)、南山路休闲艺术特色街区(一期)、唯康老人公寓、近江家园等一批建设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完成了水陆寺巷、徐家埠路等21处低洼积水治理,对全区63个生活小区及141个公建单位实施截污纳管改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生态区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杭州市上城生态区建设规划》,启动了清波生态街道创建工作。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完成中河复兴水渠近3公里的河道两侧护栏。全面推进“禁燃区”创建和“烟控区”巩固工作,大气环境质量得以有效改善。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进一步规范放射源和固体废物的环保管理。率先实施夜间施工总量控制,积极开展安静小区创建,辖区6个小区被命名为杭州市“安静居住小区”,辖区声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在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将原有67个社区整合为51个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创建星级社区和精品亮点社区为载体,学习型社区、科普型社区、绿色社区、亲情社区等与旅游休闲商务区相适应的新型社区形态正在逐步形成,社区共建、社区自治等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推进社区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以“5A”为目标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大力推进依法治区战略,制定了《上城区第四个依法治区五年规划》,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着力打造诚信政府,维护政府良好形象。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基层调解工作效能。全面开展创建“平安上城”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等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切实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组建了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形势总体稳定。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开展机关“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严格财经纪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加强基层依法管理,进一步规范依法治居(社区)、依法治厂(企)的基层基础工作,落实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措施,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日渐突出,以“三三一”创新工程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全面启动“111”人才培养工程,人才队伍不断充实,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和分布日趋合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及资源整合,新建、改建校舍1.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组建了天长、宗文、胜利、行知四个名校集团。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加大对教育骨干的培养力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立社区学院,在全国率先推出终身教育券制度。连续四届成功举办名师名校长论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中心、定安路体育中心等一批文体基础设施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十五”期间,我区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类文艺比赛获奖94项,竞技体育成绩优良,共获得全国、省、市各类比赛金牌362枚,并连续5届20年蝉联市运会金牌和总分第一。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区已建健身苑14处,健身点53个。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健全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大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努力破解百姓“看病难”问题,建立了6个卫生服务中心和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达到全覆盖。“十五”期间,我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游泳之乡”、“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等国家级荣誉39项及“浙江省省级文明城区”、“浙江省教育强区”、“浙江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等省级荣誉8项。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5年来,共开发就业岗位7.8万个,帮助6.2万人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3万人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完成“五险合征”工作。老龄、残疾人事业成效显著,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典型区”称号。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十五”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600元,比“九五”末增长71.7%。居民住房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8万余户居民搬入新居。休闲旅游健身成为时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十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素质性、要素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二是经济增长质量、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整体素质等方面与先进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与建设旅游休闲商务区仍有较大距离,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历史建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企业改革、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㈠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全球化和新经济使得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的作用急剧增大,加上国际地区间的贸易冲突仍然存在,区域间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对我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㈡国内环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快速形成,导致区域要素的整合与重组。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要素供应不足成为我区必须面对的问题。
  ㈢市内环境:杭州市经过“十五”期间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日趋优化,在经济实力、人文建设、投资环境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引起了国外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致力于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体制优势、环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正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建设“东方休闲之都”,优化服务发展环境;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公平正义、协调稳定、和衷共济、充满活力的和谐杭州。这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我区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和难得的机遇。
  三.“十一五”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将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显示以下趋势。一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二是经济体制加快转轨,现行经济体制由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三是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杭州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以及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与社区服务等规划相继出台,成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四是社会结构加快转型,由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型。五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将显著扩大,“走出去”步伐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六是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将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上趋势为我区建设旅游休闲商务区带来难得的机遇。
  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我区“十一五”发展必须适应以上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精心规划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思路
  我区“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打造杭州RBD,构建和谐新上城”的总体目标,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转型提升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实施“商旅富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依法治区”五大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主要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原则。“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我区实施“五大战略”、打造杭州RBD实践中。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坚持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要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有机统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的创新,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全面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水平。
  ──坚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保障。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努力打造“平安上城”。
  ──坚持为民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坚持以民为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
  ──坚持节约发展。节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把节约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打造节约型产业、节约型政府、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战略
  根据省市“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区情实际,考虑与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衔接,“十五”时期发展战略作适当调整,提出“十一五”发展五大战略。
  ──商旅富区。以特色街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块商圈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旅游休闲特色突出、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旅游休闲商务区。
  ──工业强区。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抓手,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经济支撑作用。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科教兴区。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契机,加快科技与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育体系。
  ──环境立区。围绕打造平安上城、构建和谐社会,以生态城区建设为重点,营造生态环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营造文明环境;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依法治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
  四.框架布局
  上城区“十一五”发展的框架布局为:
  一大“核心”:时尚新湖滨,RBD核心区块
  二大“产业”:以知识型和技术型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都市型工业
  五大“亮点”:创建民富区强、效益显著的实力上城
  创建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精品上城
  创建文化浓郁、文明进步的人文上城
  创建亲民为民、廉洁高效的效率上城
  创建绿色环保、安居乐业的平安上城
  五大“区块”:吴山历史文化区块
  城站商业商务区块
  沿江现代商务居住区块
  吴越南宋文化历史保护区块
  电子机械特色功能区块
  十大“工程”:特色街区建设工程
  现代服务业推进工程
  工业功能区建设工程
  科技进步示范工程
  教育精品建设工程
  生态城区建设工程
  历史文化保护工程
  和谐社区建设工程
  公民素质提升工程
  安居乐业民生工程
  五.主要目标
  按照上述框架布局,今后5年我区要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的互为支撑、全面发展,重点推进“特色街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推进”、“工业功能区建设”、“科技进步示范”、“教育精品建设建设”、“生态城区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和谐社区建设”、“公民素质提升”、“安居乐业民生”等新一轮“十大工程”。至2010年,上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预期目标初步确定为(按在地统计口径):
  ㈠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增强。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高新技术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走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㈡旅游休闲商务区初步建成
  旅游、休闲、商贸、商务功能明显增强,以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核心区块建设和特色街区建设基本形成;城市长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㈢文化强区建设取得成效
  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计划生育符合率保持在97%以上,社会安全保障有力,应对公共危机应急机制较为健全。
  ㈣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区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居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㈤生态区建设初见成效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㈥法治建设成效明显
  依法治区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
  第三章&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调整是贯穿整个“十一五”时期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都市型工业为依托的产业体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型工业协同推进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紧紧围绕“建设旅游休闲商务区,打造杭州RBD”的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加快特色街区建设,突出拓展方向,构筑产业优势。结合区情实际,重点从七个方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㈠以打造“杭州RBD”为目标,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紧紧抓住望江地区和复兴地区改造契机,充分发挥杭州西湖和上城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湖滨商贸旅游特色街区(二期)、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二期)、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二期)及望江地区(公建88万平方米)、复兴国际商务广场(66万平方米)、近江农居公寓区块(公建32万平方米)等约200万平方米的公建项目建设。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资源集聚和引进,积极启动吴山宾馆、玉龙饭店、友好饭店二期等一批星级宾馆、饭店的建设和扩建项目,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推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联动互动,带动文化、商贸、娱乐等产业发展。
  ㈡以打造“购物天堂”为抓手,优化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人流、物流、要素流等区位优势,着力于现有商贸网点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抓好特色街区的业态布局,调整经营结构,提升品位档次,完善购物、休闲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吴山区块集吃、住、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圈建设,带动商贸新兴业态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商贸企业,整合优化一批商品专业市场,发展引进一批连锁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切实抓好解放路综合商务大厦、天工艺苑改建,陶瓷品市场整合提升,28万平方米的近江综合物流基地、10万平方米的八方外贸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协调与推进工作。努力形成主体多元、业态多样、个性突出、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
  ㈢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着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律师、咨询、评估及专业设计等中介服务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咨询服务、信息服务、评估服务、产权交易、市场调查等知识型、科技型的中介服务业企业。以打造RBD为重点,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孵化器;以中国美院为依托,引进和发展工业设计、环艺设计、动漫设计及名人名家工作室等,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㈣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发展教育文化娱乐业。继续引导和鼓励非公经济以资金、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通过投资、参股、收购、兼并、合作等形式,培育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产业群。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横河文体中心、上城文体中心、解放路文化中心、湖滨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㈤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为目的,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根据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消费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创新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就业保障服务,继续深化“5A”式社区服务新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打造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㈥以信息网络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实施“数字化”战略,加快信息化步伐。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设计制造数字化、商贸物流网络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抓好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公共安全电子动态监控系统,积极推进“e家人”社区事务综合管理系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三网”功能,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电子政务”工程。
  ㈦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服务的原则,注重规划、建设、业态、资金等方面的平衡,加快推进望江地区改造和农居公寓建设。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安置房建设,抓好拆迁安置管理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全力推行节能型、环保型房地产项目建设,拉长房地产业链,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建设。
  二.推进都市型工业循环式发展
  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支柱产业。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扶持、加强管理等途径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大规模,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饮料食品行业,重点扩展功能型饮料、保健饮料、休闲食品、绿色食品等,努力提高深加工程度和科技保健含量。智能电器行业,重点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功能型产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电子机械行业,重点推进高附加值产品的扩产扩量,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品。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关键设备的引进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壮大饮料食品行业,做大做强智能电器行业,改造提升电子机械行业。
  ㈡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发展都市型工业是改造传统产业、缓解要素制约、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区情实际,推广节电、节水、节能、节材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要以中心城区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楼宇为载体,重点发展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工艺美术、旅游产品等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工业。
  ㈢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以杭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城市化建设相结合,坚持集约用地和节约用地,提高入园门槛,提高基地档次,完善发展规划,将高技术、无污染、节能型的都市型工业企业集聚于工业功能区。努力做好工业功能区扩容扩规工作,抓好高水准标准厂房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工业功能区建设成为生态型的都市型工业基地。
  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梯度式发展
  ㈠加大引进力度,构建服务平台。针对区域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较为缺乏,企业研发力量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等现状,应把“引进”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加强科技成果引进。利用科创中心、工业基地及商业楼宇等资源,发挥招商引资网络作用,大力引进各类具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是发展总部经济。利用区位、商务、信息、人才等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吸引外地高新技术企业来区设立总部,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三是构筑公共技术服务及网上交易等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集成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㈡加快培育进程,实施梯度推进。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高新产业”的战略思路,加大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力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附加值的提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努力扩大科技孵化基地规模,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高新产业群。重点扶持数字监控通信系统、无线POS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社会应急救助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第四章&加快城市建设&打造精品城区
  按照杭州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顺应杭州市“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结合我区“建设旅游休闲商务区”目标,搞好规划布局,推进城市建设,保护旧城风貌,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区品位。
  一.优化城区功能布局
  按照“坚持保护第一,突出湖滨核心,做足吴山文章,主攻特色街区,重视夜景配套,提升商务功能”的原则,以“一个核心亮点,四条特色街区、五大功能区块”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城市建设,保护旧城风貌,优化居住环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至2010年,基本建成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产业特色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商务区”。
  一个核心亮点。时尚新湖滨,是杭州大都市的“城市客厅”,RBD的主要标志和亮点,可增强对整个旅游休闲商务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按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标准,初步建成一个融“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商贸休闲胜地。重点突出七大特色区块建设:㈠国际名品区。成为世界顶级品牌聚集地,且在国内高端消费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㈡异国风味区。汇集国内外特色风味美食,成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一道独特的餐饮风景线。㈢时尚购物区。汇集国内时尚休闲品牌,形成与国际名品区业态布局差异性互补。㈣古玩艺术区。在吴山古玩夜市的基础上,以扩大消费层、突出艺术性、提高诚信度为重点,形成以字画、古玩、雕刻、工艺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一条街。㈤怀旧风貌区。恢复韩国临时政府纪念馆,保留传统老墙门、石屋门,以修旧如旧的形式重现老杭州的风土人情。㈥公寓酒店区。建设具有杭州风情的“公寓式酒店”,让老杭州庭院楼阁生活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让国内外游客体验公寓式酒店的特色风情。㈦现代服务区。重点发展医疗保健服务、星级宾馆饭店和金融商务中介。
  五大功能区块。㈠吴山历史文化区。功能定位:体现杭州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实现传统商业与现代商务的良性互动,历史文化与都市风情的和谐统一,观光旅游与艺术休闲的互为联动。包括清河坊、南山路、延安南路等。㈡城站商业商务区块。功能定位:充分利用交通枢纽、信息汇聚功能,发挥高档楼群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包括利群大厦、长宝大厦、新西湖饭店等楼群,建成后总面积可达50多万平方米。㈢沿江现代商务居住区。功能定位:作为杭州大都市CBD的组成部分,突出体现现代居住、商务和休闲功能。包括复兴国际商务广场、望江区块。㈣吴越南宋文化历史保护区。做好南宋皇城遗址、闸口白塔、六部桥、八卦田、梵天寺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以“统筹考虑、积极慎重、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开发”为原则,进行南宋皇城遗址开发;推进南宋御街遗址展示厅建设及南宋八卦田遗址景区、南宋六部桥遗址、白塔公园开发建设。㈤电子机械特色功能区。在继续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群、培育高新产业群的同时,把工业基地发展定位为以电子机械为特色的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区块。
  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区要积极配合杭州市实施地铁1号线、2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望江地区改造。其范围东起秋涛路、西至贴沙河、南起甬江路、北至清江路,总面积2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20亿元。建筑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230万平方米,公建88万平方米。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原则,率先启动东宝电器区块430亩土地,力争2―3年初现轮廓,5―8年将望江地区改造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与钱江新城相呼应的现代化精品住宅区。同步推进建筑总面积为68.7万平方米的近江农居公寓区块建设,其中农居公寓36.4万平方米,公建32.3万平方米。积极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工程,继续改善辖区内主干道及相关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系统,着力缓解行路难、停车难矛盾。加快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和生态型公厕,力争每年新建、改建10座。完成集垃圾二次中转、环卫立体停车、车辆维修及人员办公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抓实区档案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中山中路传统商业街建设。
  三.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积极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块督条改、部门支撑、有机结合、合力互动”的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链,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扩大四化长效管理覆盖面,实现作业精细化管理。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力度,加快实施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城市管理三大转变:即由粗放转向精准、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散转向综合。继续完善“五定联动、长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管执法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适合于RBD的城市形态和经济形态,具有上城特色的城市管理新体系。全区主要道路保洁机扫率达到90%,生活小区和公建单位截污纳管率达到85%,主要道路街景容貌达标率达98%。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及其管理维护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市政、环卫、绿化、房管等公用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程度,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推进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文明监督体制改革,保障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加快建立信息全、符合标准化要求、现势性强、处理系统先进的地名信息库,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四.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积极探索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新路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努力实现改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与推进“旅游休闲商务区”建设的良性互动,使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延续和利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启动玉皇山以南地区的全面整治,打造杭州历史文化遗址公园。采取“切实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元福巷、龙翔里、大井巷、中山中路等保护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程,做好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注重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做好白塔、八卦田遗址、王文韶大学士府、郁达夫故居等重要古建筑、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第五章&强化环境保护&创建生态城区
  树立“环境立区、科学发展”理念,扎扎实实地推进《上城生态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努力缓解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制约,促进上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一是以“西气东输”为契机,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重点开展“烟控区”巩固和“禁燃区”创建工程。围绕“杭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油烟废气污染整治,积极创建“油烟达标街道”;开展以工业工艺废气达标排放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实现工艺废气的稳定达标;继续开展“绿色工地”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道路、堆场的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控制扬尘污染。二是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以河道生态修复、截污纳管为抓手,深化水污染防治工作,提高水环境质量,促使全区河道进一步向景观化、生态化迈进。深入贯彻落实《杭州生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强化辖区内贴沙河、中河、东河和钱塘江沿岸排污口的长效管理,分步推进生活小区、公建单位及沿河(江)污染点的截污纳管工作,不断提高全区截污纳管率。三是以建设城区绿地为重点,努力提高城区绿地率。继续实施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地立体系统工程,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继续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培育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深化绿色系列工程的评选和创建。四是以巩固和扩大噪声控制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噪声治理,全面开展生态街道、生态社区、安静小区等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创建和谐、安静、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二.大力推进生态区建设
  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目标,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三产企业中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努力构建“环境友好、节约能源、高效产出、减量排放”的生态型生产模式。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污染企业搬迁进度,努力开展生态人居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市场”、“绿色餐饮”、“生态旅游”等绿色消费载体的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全面开展《生态街道规划》和《生态社区行动方案》的编制,逐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对绿色文化培育工程的组织领导和联系协调,广泛开展环保志愿者行动、环保有奖举报、环保审批公众参与等活动,努力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三.加快生态景观建设
  ㈠沿湖景观。突出体现“三面云山一面城”、半景半城、景市结合的特色,注重美化、亮化、洁化、序化的协调一致。
  ㈡沿江景观。突出体现江、山、城融合一体的景观特色,注重与钱江新城的融合。
  ㈢城市景观。突出打造湖滨地区旅游休闲购物天堂的城市景观;清河坊地区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的城市景观;吴山地区人文历史的城市景观;城站广场现代商务建筑风貌的城市景观;沿江地区现代文化为特色的滨江城市景观。
  ㈣夜间景观。南山路灯光突出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与西湖南线景色相匹配的夜景观,解放路突出现代商务氛围的营造,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突出南宋文化氛围的营造,城站广场区块突出现代商业商务氛围的营造。通过小品灯光、树景灯光、花景灯光、建筑灯光、广告灯光等的提升和完善,着力打造“溢彩休闲不夜城”的城市夜间景观。
  第六章&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一.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十一五”时期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培训指导,在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上有新的进展。三是搭建政策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做好相关企业上市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上市公司,争取有一批企业在资本市场有新的进展。四是在全面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帮助指导改制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落实《公司法》,妥善处理好改制遗留问题,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减少机构数量,控制总体规模。一是加大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优化重组力度,改革运行方式,提升服务能力。二是通过建立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全面推行管理者聘任制和职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三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事业单位内实行区别于行政机关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四是加快经营类、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竞争中求发展。五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构建完善的多层次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符合城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利用企业搬迁区块和零星地块改造,盘活土地存量资产。通过招、拍、挂、收购、转让、置换、兼并和有效投资,搞好利用开发,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发挥国有资产在现代服务业及都市型工业的投资导向作用,提高对全区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四.转变开放模式提高开放水平
  坚持国际开放与区域开放互动互辅,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利用外资模式,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能级和水平,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一是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把引进外资的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领域。二是把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引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和大型零售企业,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增加高附加值产业在引进外资中的比重,并从全民招商转向专业招商,组织专业队伍积极参与各类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完善楼宇招商动态信息调查,细化楼宇招商办法,建立楼宇招商产出评价体系,进一步挖掘楼宇资源,提升招商质量,促进楼宇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在我区落户,提高引资效率和整体水平。四是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外贸企业到境外设立各类销售中心或直接办厂,提高我区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五是深入开展国内经济合作,加快接轨上海,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积极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参与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第七章&推进科教兴区&发展社会事业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集成”思路,充分利用“科教兴区”战略的全面带动效应,以建设全国科技示范区和巩固省教育强区为载体,实现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进步,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城区和小康社会打好扎实基础。
  一.加快建设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
  ㈠加强科技资源集成,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集成科技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在杭高校的科研开发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大公司的技术合作,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支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力争5年内创建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成果的推广和利用,加大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支持,力争在专利数量、产业化水平、重点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专利维权等方面取得突破。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㈡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优先项目实施。按照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求,加快以“三三一”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产业化发展进程,推进十大示范工程和10个优先项目的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保障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工程实施,增强区域经济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化全国科普城区的示范工作,积极推进全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工作,全面提高民众文明健康生活水平。
  ㈢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以网络化、数字化、电子政务等工程为重点,多层次、全方位的提升全区产业、社会管理和政务的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城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构筑高速、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基本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无纸化,对外审批网络化,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
  二、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遵循“为精品城区提供教育精品,在和谐上城打造和谐教育”的发展思路,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组织实施均衡发展工程、优质教育工程、教育人才工程、终身教育工程、和谐校园工程等五项教育发展工程,形成与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机制。切实解决好“好上学”、“上好学”问题,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㈠均衡发展工程。继续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结合望南、望北地区改造和钱江新城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实施万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快薄弱学校,特别是东南部一些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改造进程,高标准建设新校舍。“十一五”期间,完成复兴小学、始板桥小学、南星单元配套中学等10所以上学校的新建和改建。通过五年努力,使全区学校基本达到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教育硬件上的均衡发展。
  ㈡优质教育工程。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加强幼儿早期教育,在基本形成学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全区甲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以上。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全区接受小班化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到90%以上,使区域内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较好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发展,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声誉,力争杭十中达到省二级重点中学、杭州服装职高达到省二级重点职高的标准。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采用名校带新校、名校带民校、名校带弱校等手段,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十一五”期间,确保建成一类小学和一类中学各一所,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
  ㈢教育人才工程。牢固树立“人才强教”的观念,大力加强教育人才建设,巩固上城教育在全省基础教育的领先地位。健全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建立教育人才梯队;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打造高端专业人才;大力推进校长成长工程,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继续实施人才统筹工程,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㈣终身教育工程。继续实施终身教育制度,深化共同成长工程、帮扶就业工程、有效衔接工程、优化队伍工程和七彩夕阳工程等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各类成员的科普教育、安全消防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文化生活等教育,初步形成面向市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㈤和谐校园工程。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引导学校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注重学校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人文校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学校民主管理,打造法治校园,构建完善的学校制度;注重学校特色挖掘,打造特色校园,培育一流的学校品牌。
  三.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㈠壮大文体事业,发展文体产业。要以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为要求,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社会创造力为目标,积极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正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立不同的改革方式,理顺关系,转换管理模式。二是大力扶持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上城经济新亮点。重点发展网络文体服务业、文体经纪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资投资发展文体事业,多元化投资、改建和新建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完成400米跑道标准田径场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上城区国民体质。三是认真做好“休博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加强和规范文体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使我区在文化大省建设中走在前列。
  ㈡发展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增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坚持以防为主方针,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积极落实性病、艾滋病防治规划,遏制蔓延和传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医疗机构布局,发展和提高特色医疗水平。巩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成果,整合社区卫生服务医疗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基本解决“看病难”问题,确保“小病不出社区”。搞好爱国卫生,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监督,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㈢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国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居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八章&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生活品质
  就业和社会保障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根本大计。
  一.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控制失业率,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形成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环境,通过倾斜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失业人员、残疾人自主创业,创办民营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继续完善和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推广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五险合征工作,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努力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合理的工伤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三.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原则,加快建设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其它救助和帮扶为补充,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针对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以创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为动力,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努力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做好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创建工作,建立残疾人基金会,积极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对残疾人生产生活问题提供优惠照顾。
  第九章&建设平安上城&构建和谐社会
  平安稳定、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区要在建设平安上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加快推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新格局。
  一.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人大的监督力度,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通过政府更多的协调,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统一战线,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作用,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
  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有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主动参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公平。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及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确保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要把依法治区和依德治区结合起来,在依靠民主法制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更要发挥思想道德凝聚人心、引导行为的作用。
  三.构筑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法制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进一步营造法治氛围,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有序推进非政府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引导基层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及其它非政府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行为规则、化解纠纷矛盾的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历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防范青少年犯罪,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确保社会政治稳定。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健全信访督查责任制,化解各类矛盾。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和防范机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遏制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国防动员工作,完善应急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认真做好征兵和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
  四.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目标,制定《和谐社区建设三年规划》,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继续探索社区自治的新机制,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各类志愿组织,增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要以“开门七件事,方便在上城”为主旨,继续深化以“5A”为目标,以“一册三网”为载体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以社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区服务业。着力开展便民养老、医疗卫生、帮扶就业、治安环境、文体科教等方面的服务,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推进社区信息化,完善社区功能,挖掘人文资源,改善社区环境,使社区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
  第十章&切实加强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实现“十一五”规划,核心是党的领导,关键是人才队伍,重点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全区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各级领导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前列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创造性,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妥善解决好各种问题和矛盾,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调研,讲究实效,狠抓落实,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巩固和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切实加强工青妇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政府法制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二是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重点是强化战略引导职能,按照“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围绕我区国民经济总量和经济总体素质的提高,编制并组织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三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重点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式,减少对市场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联合审批、全程代理等制度,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规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运作。四是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协调解决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重大社会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努力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要对全区人民负责,建设诚信型政府。严格控制公务员编制,强化预算约束,节约财政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五是健全完善干部的考核激励体系。运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方法加强工作监督,强化干部考核,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大力倡导勤政为民、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把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领导和协调,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率先垂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尽快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当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认真贯彻《上城区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人才强区战略,组织实施好区“111”人才培养工程(即通过努力培养好100名党政后备干部、100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0名有影响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我区发展急需的研发人才、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创新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平等竞争环境,探索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优化人才成长成才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掌握先进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强,符合我区发展需要的党政领导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附件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专业就业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