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急需一份关于《材料机械工程材料的认识》200...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7年第11期(总第54期) 2007年11月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7年第11期(总第54期) 2007年11月
高等学校理工科 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7年第11期(总第54期)& 2007年11月
本 期 目 录
政策信息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关于公布2007年精品课程师资网络培训计划的通知 工作报告 立足培养 重在参与 鼓励探索 追求卓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工作总结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澄院士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教学研究 从瞬间体会物理之美 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校长论坛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卡钦教授——科研成果转化:大学创新能力发展的若干思考 工作简讯 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召开 首届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2007年度第二次工作会议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召开 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工作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会议通知 &&& 第二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第二轮通知 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2007)第二轮通知 《中国大学教学》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事厅、科技厅、国资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的全面实施,切实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原则。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着眼长远需要,研究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二、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5.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优先选派国家紧缺专业的学生到国外大学或企业学习。大力引进国家紧缺专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内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共同开展研究。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7.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建设需求的大批高素质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增强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8.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紧缺的专业、毕业后主动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就业。在分配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于以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等学校予以适当倾斜。高等学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9.加强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质量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相关专项建设中,要向国家重点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倾斜,给予重点支持,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  10.行业主管部门要与教育部共同制订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并纳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要推动所属行业企业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为紧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和稳定紧缺人才。要定期组织调查了解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评价意见。  11.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12.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开展紧缺人才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继续教育,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给予必要支持。国家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13.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事部、国资委等部门组成,协调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  14.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本行业的企业,每年向信息发布平台提供本年度招聘紧缺人才和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信息,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高等学校每年向信息发布平台提供本校国家重点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情况、应届毕业生和派遣高校学生实习信息,由该信息发布平台向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双向发布。  15.各地要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订本地区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高等学校培养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协调和领导,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保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 &&&&&&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  &&&&&&&&&&&&&&&&&&&&&&&&&&&&&&&&&&&&&&&&&&&&&&&&&&&&&&&&&&&&&&&&&&&&&&&&&&&&& 二○○七年八月六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2007] 4号& 有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五年多来,示范性软件学院积极进行改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软件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区域软件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为办好全国高校的软件学院起到示范作用,也为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为了推动示范性软件学院持续健康发展,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3号)和《教育部 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坚持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要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的指导思想,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师,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升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按照工程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特别要强调与传统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区别。各示范性软件学院应与软件企业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内部组织体系。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组织体系,从院领导班子、教师队伍、教学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与计算机学院相对独立。示范性软件学院不能与计算机学院合并,已经合并的高校应按照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意见的要求限期进行整改。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由计算机学院院长兼任的,应在任期届满换届时改由专人担任。& 三、确保对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教学投入。按照《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示范性软件学院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计价格〔号)精神,各高校应确保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学费用于加强学院的各项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有效的产学合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和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建示范性软件学院新型用人机制。示范性软件学院要通过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专家来授课或担任指导教师、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建立一支由专职教师、企业专家和国内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有关高校要探索解决新机制下专职教师的编制问题。要通过用人机制的改革,加强并深化产学合作,促进示范性软件学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 五、严格软件工程硕士生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各高校应按照《关于软件工程领域硕士培养及学位授予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学位办〔2002〕9号)精神,规范软件工程硕士的招生、办学和学位授予工作,确保培养质量,把示范性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培养成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用性人才。& 六、加强对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领导。有关高校要充分认识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要“组织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的指示精神,加强对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处(人事处、财务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等)组成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决示范性软件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各有关高校应按照本通知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并将执行情况报送教育部高教司。 &&&&&&&&&&&& &&&&&&&&&&&&&&&&&&&&&&&&&&&&&&&&&&&&&&&&&&&&&&&&&&&&&&&&&&&&&& 教育部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八月十五日
关于公布2007年精品课程师资网络培训计划的通知
教高司函〔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高等学校:   根据《关于实施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的指导意见》(教高司函〔号)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使国家精品课程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和共享,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我司和人事司决定于2007年11月开始,试运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   按照工作安排,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网培中心)制定了2007年11月和12月的精品课程师资培训计划,经研究,现将该培训计划予以公布。   2007年11月和12月本科精品课程师资培训计划如下: &
  本项目以开展精品课程教学经验、理念、技术和方法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对象为高等学校承担与所开课程相同或相近教学任务的在职教师。主讲教师主要由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主持人和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担任。   主播教室设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分中心设置情况见附件。拟参训教师在网培中心网站上登记报名,就近选择培训地点参加培训。   对经学校有关部门推荐参加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的教师,考评合格后颁发由我司和人事司共同签章的“高校骨干教师培训证书”。对参加培训并获得证书的教师,所在学校应承认其接受继续教育的经历,记入相关档案,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参考依据之一。   研修班的具体通知由网培中心另行发出,相关信息同时在网培中心网站上予以公布。   请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按照《关于实施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附件:开展精品课程师资网络培训项目的培训地点(2007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附件: & 1.开展精品课程师资网络培训项目的培训地点(2007年).doc&
立足培养 重在参与 鼓励探索 追求卓越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工作总结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一、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由来 教育部为了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已举办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等4项专业竞赛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动化分教指委”)主办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教高司函[号)。 经自动化分教指委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以下简称“飞思卡尔公司”)友好协商,确定飞思卡尔公司为协办单位,并于日召开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暨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北京市范伯元副市长等领导出席,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澄院士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姚天丛先生分别代表自动化专业分教指委和飞思卡尔公司签订了双方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协议执行期间赛事冠名为“飞思卡尔”杯。 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指导思想与特点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竞赛平台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 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竞赛由秘书处为各参赛队提供/购置规定范围内的标准硬、软件平台,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本竞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以迅猛发展、前景广阔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创意性比赛。竞赛规则透明,评价标准客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竞赛向健康、普及,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两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体情况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采用邀请赛方式进行,由清华大学承办,共有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9所高校的115支队伍、近500名大学生与指导教师报名参加比赛(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1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了比赛,来自全国57所高校的112支队伍实际参加了比赛,提交技术报告112篇、论文55篇。比赛现场精彩纷呈,经过一天半激烈角逐,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5名,所有顺利完成比赛的队伍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胜奖。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采用分赛区方式进行,共有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余所高校的242支队伍、近1000名大学生与指导教师参加,分东北(由东北大学承办)、华北(由天津工业大学承办)、华东(由上海电力大学承办)、华南(由深圳大学承办)与西部(由重庆大学承办)五个赛区进行选拔。各分赛区的优胜队参加了—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总决赛,来自全国54所高校的76支参赛队,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共决出特等奖3名,一等奖22名,二等奖51名。这届竞赛无论命题难度还是决赛成绩均高于上届,正如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教授所说,“今年的比赛难度明显要比去年大,车跑得很快,汽车的‘脑袋’也更聪明了”。 四、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主要体会 这两届比赛的成功举办,是自动化分教指委贯彻落实竞赛的“政府倡导、专家主办、学生主体、社会参与”方针,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积极性的结果。主要体会如下: 1.教育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始终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专门下文(教高司函[号),委托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吴启迪副部长和其他领导亲临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张尧学司长参加了两届决赛闭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理工处对大赛的每个阶段均给予了具体指导,这些都为大赛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2.精心组织落实 分委会主任委员吴澄院士非常重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指定专人负责。从第二届开始,竞赛设立秘书处,主持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日常工作。在竞赛秘书处协助下,由各承办学校分别组织竞赛的分赛区预赛和全国总决赛事宜。为保证本竞赛顺利开展,每届竞赛组建全国及各分赛区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本赛区的竞赛组织领导工作。 3.着眼普及与提高 以竞赛形式作为本科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一种补充,尤其在目前实践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本次竞赛不失为本科工程实践教育的一种好方式。该竞赛是以现代智能汽车为研究背景,技术含量高,涉及学科多,趣味性强,参赛成本低,一般学校均可承受,便于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从根本上调动全国众多大学生学习与研制智能汽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和钻研激情,才能萌发五彩缤纷的想象力。 为了保证竞赛真正面向大学生,竞赛秘书处技术组在学习与总结韩国汉阳大学经验的基础上,要求每支参赛队伍3名成员中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至多1名,他们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团队优势。竞赛题目体现了参赛高校与学生的广泛性,其难度符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要求,易于制作和实现,对于由3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能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于6个月内完成。竞赛秘书处技术组在比赛准备阶段提供了技术培训和答疑,大赛前要求参赛队提交技术报告,比赛后组织技术总结和交流,使参赛学生真正得到实践锻炼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许多学校首先在校内举行预赛,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赛事,得到锻炼,有的作为课外科技活动,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课题,有的还建立了实验室,提供比赛环境。 总之,对多数参赛大学生来讲,通过竞赛,培养了对已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他们带着背景对象中的各种新问题,学习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新知识,包括向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学习,逐渐学会了在交叉、集成基础上的综合运用。他们在竞赛中还必须考虑赛车的可靠性、寿命、外观工业设计、性能价格比等,即须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结合技术与非技术、集成科学与非科学,使其在具体约束条件下融合形成整体的综合运用。应该说,这样的训练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通过竞赛实践,逐渐培养大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善于学习和发挥他人的长处,并初步具有能组织和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的能力;既能当主角,也甘于当好配角,初步具有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素质。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为了保证竞赛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竞赛规则透明,评价标准客观,坚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竞赛在规定范围内的标准软硬件技术平台上开展。每届竞赛均由竞赛秘书处统一公布本届竞赛的模式、规则与技术数据,保证了每支参赛队公平参赛的基础。 两届竞赛的题目均以飞思卡尔公司单片机为核心控制模块,引导改装后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以完成时间最短者为优胜。比赛可以通过独立的电子裁判系统现场完成成绩评定,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全国和各分赛区的比赛结果与评奖结果坚持执行异议制度,各赛区在竞赛组织委员会领导下均成立了比赛仲裁委员会,确保竞赛的公正性。 5.社会积极参与 为了保证本竞赛顺利开展,社会参与极其重要。飞思卡尔公司作为协办单位为竞赛提供相关的支持,按照竞赛组织委员会确定的原则,保证提供器材及开发工具,为承办学校配套一定的组织经费,提供竞赛优胜者奖金等。竞赛还得到了各承办学校领导在人力、物力与场地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日,自动化分教指委与飞思卡尔公司在上海签署在相关高校建设《Freescale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示范教学实验室项目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原则,飞思卡尔公司与14所高校共建一批示范教学实验室,并逐步推广至全国百余所高校,飞思卡尔公司不但为高校加强教学实验室做出贡献,而且也为本竞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目前,相关高校建立了实验室,给予大赛有力支持。第一届竞赛主要依靠清华大学飞思卡尔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从第二届开始已分散到各分赛区的相关高校实验室。 各类媒体对两届竞赛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使得竞赛迅速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协助竞赛秘书处出版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智能汽车竞赛指定参考书《学做智能车——挑战“飞思卡尔”杯》,为提高大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的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 五、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展望 我们将在认真总结成功举办两届竞赛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响应全国广大高校大学生的期盼、要求和建议,适当扩大参赛规模,创新竞赛题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争取将竞赛列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使竞赛向健康、普及、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们坚信,在教育部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相关高校几年的共同实践和努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定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意性重要赛事,并在适当时机走向世界。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澄院士 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这次大会进行得很顺利,经过比赛,评出了这次智能汽车竞赛的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也评出了优秀论文,我们向这些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比赛已经是第二届,明年要举行第三届。我们想把这个比赛搞得更大一些。前几天开组委会的时候,组委会有个决定,就是在第一、二届的时候,每个大学参赛的队伍仅限于2支或者2支以下,从明年开始,我们建议每个学校可以有多支参赛队伍,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除了这个以外,可能不少学校要对参赛的、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优秀队伍给予奖励或鼓励,因此大家的热情会更高。为了保证大赛的健康发展,我想特别要强调举办大赛的目的,我们要特别记住这十六个字:“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 通过这个竞赛,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作风。要求参赛学生严格按照组委会的竞赛规定规章,严格地按照科学精神做事情,不能只为荣誉,违反规定,想一些其他办法来获得荣誉(如“克隆车”)。凡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想法、做法,我们的大赛是决不会允许的。竞赛也要打造好的环境。科学精神不好,为了名次弄虚作假,那就失去了我们举办大赛的意义。所以,我想特别强调立足培养,就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科学精神。 大赛提出重在参与,这是很正确的。我们重视结果,有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优秀论文奖,我们给予各种鼓励。这个结果是重要的,但更应重视过程,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收获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多学科结合的地方,面向问题,能够学到更多知识。所以,重在参与也是我们的目的。为了我们今后每一届都能顺利举办,我想借这次机会,再一次强调这个精神。 下一届大赛还是分5个分赛区。组委会决定,总决赛在东北大学举行。所以,我们明年还会在东北大学再一次见面。在我讲话的最后,我们要感谢教育部与学校各级领导对我们大赛的关心和支持,大赛的每一点重要进展都是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的。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朋友,Freescale公司对大赛的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要感谢承办预赛的各个大学为预赛的顺利进行做出的贡献,我们特别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让学生、老师能在大赛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把这个比赛圆满地完成。最后,我要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大家的热情,谢谢大家!
从瞬间体会物理之美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刘红&王作舵&公杰
摘要:在我们熟知的世界里,往往暗藏着鲜为人知的一面,这给予了我们一个若有所思的空间,好像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些什么,一些被我们忽视但确实存在的美好的东西,也许它们还很重要,比如蓝天白云,平静的心态,追求真理的热情,还有对事物的不断地拷问与扬弃。“认识今日物理”这门课程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不断思考和体味生活和物理带来的美好。课上每一次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梳理了我们繁乱的思绪,抚慰了我们躁热的心灵。 记得那是在“世界物理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向高校赠送《今日物理》教学资源光盘试用版和教材,于是我校便开发了一门公共选修课“认识今日物理”。两年了,一直回忆着课中的精彩,其中同学们交来的期末论文尤其久久不能忘却,此文便是从两位同学的论文“凝固的瞬间”和“美的物理学”中凝结而成。 高速摄影是研究物质世界瞬间变化过程的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他是采用“快摄慢放”技术,将快速变化的流动过程放慢到人眼可分辨的程度,只有当高速摄影技术发明之后,一个静止的世界才被当成作品拍摄下来。不论是落下的水滴,还是酒杯破碎的瞬间,呈现出的不是痛苦与破灭,而是永恒与静止的美丽。炮弹从弹膛呼啸而出,那耀眼绚烂的画面让你忘记了它是武器的本质,让你忘记了还有战争。在这静止的世界里,美好的事物被无限放大,即使是凄切也被凝固成了美好的瞬间。现在有很多高速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美轮美奂,让人目瞪口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几乎找不到贴切的标题来描述他们,准确地说,是没有可以恰当地形容他们的语言,不过这恰恰给予我们广阔的空间,可以没有任何束缚地发挥想象,放飞思绪去欣赏这永恒的美好。 最广为人知的是“滴奶皇冠”, 在很多摄影杂志上都看到过水滴溅起的各种效果,皇冠是其中最好看也最难拍的一种。一滴水滴到一块圆形带水的钢板上激发的美丽瞬间,就像一个凝固了的水王冠!Dr. Harold Edgerton于1965年拍的《牛奶皇冠》成为美国高速摄影学会的标志,它被现代科学博物馆收藏。那张牛奶滴在果汁上而溅起的皇冠有24个对称平衡的水珠柱,液面上浮现清晰的倒影,充分体现了浑然天成的美感,至今也再沒能见到比那张更动人的皇冠照片了。曾经,人们世世代代只能看到水滴滴落在表面所留下的层层波纹,而现代高速频闪摄影技术为我们显示出滴落过程的每个瞬间,并且能清楚地看到漂亮的皇冠图案,这凝固的镜头俨然是一件被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另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一组彩色酒杯破碎的画面。一支乘着红酒的透明高脚杯,在空中横向静止着,从杯中飞出的红酒在空中凝固,晶莹剔透。眼前的世界静止在了那一刻:水晶变得浑浊,钻石变得易碎,黄金不再有光泽,玫瑰也不再鲜艳。我们不去猜测它为什么横在了空中,不去想它的下一刻会是怎样。我们只需暂停理性的思维,沉浸在这美妙之中……而另一支乘着红酒的蓝色酒杯,从空中跌落在桌面上,杯底已然破碎,透明的蓝色玻璃碎片向四处飞散开来,它们不会再变化了,它们已经被定格在了那里,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是壮美。杯中的红酒由于惯性,将自己洒向高处,极富张力的凝固在空中——磨灭与永恒尽在这一刹那,仿佛凤凰在血红的烈火中燃烧了自己并获得重生……我脑海里的词藻都变得暗淡了,只留下那流光溢彩的永恒画面。
最让人感动的是一支乘着蓝色精灵的高脚杯,杯口已经着地,但并没有破碎,在即将毁灭的一瞬间,成就了自己最完美的时刻。蓝色的精灵流淌在地上,水晶般的质感,细腻圆润,优美的立体曲线,轻盈灵动。生与死,完美与残缺在那千钧一发的瞬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让人想起了人类历史上同样绚烂的一刻:公元前399年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和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即将来到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的时候,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了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居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留给我们的斐多篇可以“抚慰痛苦, 安慰心灵”,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勇敢、节制、公正和智慧,这些都是对人性的一种净化,他是那样的坦然和安详,让人感觉不到毒液正在随着血液循环流向他的整个身体,也感觉不到痛苦正在吞噬着这个伟大的生命,相反,所有的人都被这安详中的绚烂所震撼。&& &本以为恐惧,战争与这凝固的世界毫无关系,无论是水皇冠还是破碎的酒杯,呈现出的都是完美,美好在这里被放大成永恒,凄切在这里被凝固成美好。可是在一张表现核武器爆炸瞬间的照片中,那叹为观止的能量释放,给我们带来的有壮观、美丽、灿烂和辉煌,但挥洒不去的是永远的恐惧。这只是被凝固的一个瞬间,但愿所有的一切都被凝固在这里,暴力与危害也都被定格在此刻。多么希望它能唤醒人类沉睡的灵魂,让这自杀式的武器永远停下脚步。 生活原本是由这许多短暂的瞬间组成,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里,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理念,我们应该坚信周围的世界是这么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么有希望。美究竟是什么?美其实就是被感动。美是一种感觉, 但有其客观存在的功效,美好的事物使人高尚、使人智慧、使人快乐。那什么是最美的?大自然是美的,物质世界在原始的层面上是按美学原理构筑的,当实验同样支持几个理论时,人们是通过美学标准进行筛选的,真理的光芒就是美,沿着美的路径就能找到真理,所以大自然的规律也是美的,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是通过思索和探求从疑惑中得到解脱,即通过归纳和积累使思想和精神得到的升华的理性美,所以她应该是最美的。 物理学就是要认识大自然的真面目,只有站在理性的高度鸟瞰宇宙万物,从中抽象出各种模型:质点、刚体、黑体、理想气体等,在物理学的天地里,小到原子大到太阳都可以有同一名称——质点;嘹亮的歌声和朦胧的月光可以有相同的称呼——波。这是何等的简练,何等的气魄!使人想起了山水画,寥寥几笔,辽阔而幽深;让人想起了传统京剧,意境深远,有形而又无形。古希腊对匀称、丰满人体美的仰慕,古罗马的建筑,哥德式的教堂,中国的宫殿和庙宇对平衡和谐的追求,而物理学中的对称、平衡的理念更是处处可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负电荷,S极与N极,粒子的左旋、右旋,正物质与反物质,黑洞与白洞等等。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物理学家指出,有些基本粒子在左右手系统中会有不对称行为。不久,实验证实了这个预言,在李、杨的震惊物理学界的论文中有一段富有浓厚哲理性的文字:“If such asymmetry is indeed found, the question could still be raised whether there could not exist corresponding elementary particles exhibiting opposite symmetry such that in the broader sense there will still be overall right-left symmetry. ”(如果发现了这种不对称,那么我们又要问,是否相应地还存在着另一类表现相反不对称的基本粒子行为,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仍旧保持着总的左右对称。) 两位因发现某些不对称而一鸣惊人的物理学家,在他们的成名论文中所想到的、所追求的却仍然是对称和平衡,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和谐与统一。物理学要把握的是大自然的脉搏,宇宙的运行是平稳滑动的、无级变化的还是跳跃分立的?宇宙是否也有本身的节奏?天地是否也有其内在的节拍?1909年,普朗克响亮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那就是普朗克常数(h),接着,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玻尔解释了氢原子结构,h告诉人们原来这个世界不是连续的,而是一节一节、一级一级,分立的、量子化的。 文化和科学尤如一服服精神抚慰剂:放松神经,抚摸灵魂。每当静下心来,去享受精神上的指引,回忆曾经拥有过的最美好时刻,憧憬着时刻向往的灿烂未来时,会感到那些个人的世俗的烦恼、忧愁是多么的淡漠和渺小。它折射出生活原本的颜色。凄切、惨痛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看世界的心态。我们的眼睛放大了凄切,却没能放大美好……生命其实就像那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人生的撞击而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我们为什么不去凝视那璀璨,而却盯着那一地狼藉呢?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大师们正尽其全部生命在向我们呐喊,向我们呼唤:“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你心中的太阳无处不在!”
&&&&&&&&&&&&&&&&&&&&&&&&&&&&&&&&&&&&&&&&&&&&&&&&&&&&&& 返回页首
&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广州大学& 王筱虹
摘要: 本文在对比分析高等公共环境教育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大学建设“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过程,重点探讨了公共环境教育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途径和模式。文章简要叙述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和探讨了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和准则。 & 一、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特征与课程教学困境 1.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特征 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是普及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的高层次环境教育,它强调教育内容的时效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目标定位为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其中,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 乃操作性较强的环境教育目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则包括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积极保护环境的能力及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而积极保护环境并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是诸多能力中的最高层次,是个体拥有环境意识的表现,也是在运用环境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环境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需要通过巨大努力方可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2.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与困境 当前,我国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普遍面临的局面是:(1)环境问题的日新月异和环境科学技术的应对快速发展,决定了课程内容具有动态性大、更新率高的特点,但是现有课程教材无法体现和满足这一要求。(2)普遍将课程定位为通识类课程,一般在18~24学时。由于授课学时偏少,难以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达到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 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3)授课对象群体大且专业背景多样化。授课群体的多元化特征也决定了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体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尤其在体现教育内容的时效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上的难度更甚。 鉴于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授课强度,目前高校多以传统讲授式为主,辅以图片、视频材料、电子教案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课程教学目标上普遍仅限于“环境意识”层面而已,难以满足并实现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要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包含理论基础(指导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目标(构成教学模式的核心)、操作程序、师生角色、实现模式所需要的条件要求(手段、方法、策略)和评价等6个基本要素。而衡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好坏,还要考虑其中 网络资源的利用、自主协作的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以下五种: &&&&1.讲授式。这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网络环境下多以课堂实录的方式来实施,学生则可以通过在线点播系统或适时下载进行学习。但与传统课堂讲授的最大区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实现讲授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信息反馈,但是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接受讲授教学。 &&&&2.个别化教学。一般通过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来实施。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主要是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 3.协作学习式。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的基本方式有三种:(1)竞赛方式:由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较显著。(2)协同方式: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讨论。(3)互教互学方式:传统教学中学习伙伴作用在网络教学中的延续,学生通过与一起学习的同学彼此之间互教互学,交流并共同探讨问题。 &&& 4.发现式。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5.讨论式。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三、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教学模式 当代环境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因而环境教育内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性、人们关注环境问题的广泛性等方面的内容,也就必然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具有打破地域和时间概念,知识更新迅速,交互性强的优势,网络资源平台为环境教育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媒体,且正逐渐成为传统环境教育最有力的补充手段。 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广州大学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除具有授课面大、学时少、授课学生专业背景复杂的自身特点外,也有一般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特征和所面临的困难。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体系,并于2006年成功申报广州市首批精品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依托广东省“151工程”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网络环境下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解决课程教学困境与教育目标之间矛盾,进一步优化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构建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时,必须遵循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四个原则,即教师主导、技术服务于教学、有效交互和支持、服务、监控四大原则。 2. 基于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根据公共环境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对公共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工作。在确保课程内容体系科学性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和补充,而后在分类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选择相应模式时,除注意相关的原则和要求外,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双主模式”要求,结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不同环节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组合和改进,力求在不改变课程设置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目标的高层次要求。 针对“环境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的两目标层次所需的知识基础,主要采取“课内讲授+网络教学资源+现代技术手段”的模式,辅以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内容上适时反映学科动态发展的应用。 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中涉及环境行为培养的目标,则采取“课外网络专题拓展学习+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实施,其中围绕专题学习的协作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为主要模式。 在实施教学模式的策略选择与设计上,则重点关注:(1)课程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动态性和灵活性。 & 在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科背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来组织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2)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必须与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紧密结合。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网络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及“理论学习与专题研究拓展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课程面临的量大面广、学时不足和高层次教育目标无法达到等难题。 四、结论 日益发展的网络多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环境教育的出现,为优化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提供了平台和有利的技术支撑,而基于网络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提出,则能有效解决公共环境课程的困境。 构建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网络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及“理论学习与专题研究拓展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不仅可行性高,而且教学实验检验证明,这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效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执行力。而这正好回应了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所提出的各层次教育目标和要求。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卡钦教授—— 科研成果转化:大学创新能力发展的若干思考
斯图尔特·麦卡钦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新西兰梅西大学生物学学士、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内分泌学和生物新陈代谢学,先后担任梅西大学动物学系主任、梅西大学副校长、第一副校长和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校长。2005年1月出任奥克兰大学校长。目前还是新西兰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和奥克兰大学之友英国分会董事。 &&
一、新西兰政府、企业都非常重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 麦卡钦教授介绍,新西兰政府从2003年开始,仿效英国的研究基金拨付与评估管理办法、设置并实施支持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基金拨款项目,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企业也参与了大学的科研投入。政府的研究基金拨付和评估管理办法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在基金拨付支持上强调以评价个人的学术研究项目为基础,而不是以院、系等单位为基础。二是对研究项目的评价强调创新和卓越,强调质量,而不是看成果的数量多少。三是设立A——世界级、B——国家级、C——较有质量级、R——不活跃和NE——新进人员等五个级别的等级标准,对教师进行分级别评估,根据不同的级别给予相应的资助。麦卡钦教授在这里强调,评估结果一般是不向个人公开的。评为A级的研究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资助。评为R级的人员情况不会告诉别人。四是根据对大学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估结果,决定应投入多少基金支持。麦卡钦教授介绍说,对大学的科研水平进行评估,主要看三个指标,即科研的质量(占评估比重的60%)、科研成果的完成水平(占评估比重的25%)和来自研究成果转化的收入(占评估比重的15%)。 关于科研成果转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麦卡钦教授认为,以下七个方面的作用值得特别强调:一是可以广泛惠及整个社会。教育、医疗等政府举办的公共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可以创建更多的新企业。三是可以促进现有企业的成长。四是可以支持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五是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项目提供支持。六是可以产生“溢出”效益。七是可以减少大学对政府的依赖。麦卡钦教授指出,政府需要大学与公共和私人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更多的收入来源,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过去的10年,奥克兰大学的研究收入、特别是来自企业的成果转化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现在,学校来自企业的收入为1.5亿元,占总收入的25%,相当于每取得5元的收入,就有1元是来自公私企业的。 麦卡钦教授也指出,现在大学注重成果转化的倾向,对大学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过去大学很注重学术,几乎没有什么创收。现在的大学,由于过多地关注成果转化商业行为,对传统的学术关注反而不够了。 二、奥克兰大学发展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理念和主要举措 麦卡钦教授介绍,奥克兰大学主要通过以下理念以及相应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的创新能力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一是在学生中提倡创业精神,鼓励学生成为企业家。麦卡钦教授介绍说,学校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来培养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和医科学生的创业精神。第一项是“火花杯”学生和教师创业挑战赛项目。该项目设立的奖项之一是知识产权奖。获奖者可以得到4万新西兰元的奖金,用于科研成果转化、投入市场。此外,获奖者还可以得到企业孵化园的支持。麦卡钦教授强调,迄今为止,本校毕业生还没有人能够创建类似微软公司这样的伟大企业。因此,设立此奖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创业。另外,学生导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这一挑战杯赛。第二项是“CHIASMA杯”学生和教师生物学挑战赛项目。设立该奖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科、工科和医科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此项比赛。麦卡钦教授解释说,以生物学术语“Chiasma(交叉)”作为挑战赛杯名,主要的用意,就是以此鼓励学科的交叉发展,希望理科、工科和医科的学生都来参与竞争,进行学术创新。 二是寄希望于教职员工的卓越表现,以教师和研究人员为发展大学创新能力的主体。麦卡钦教授指出,目前学校对理工科和医科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期望值较高。但是,也希望文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能进行更多的理念创新,能在有关的研究方面有卓越的表现。 三是发展教职员工的创新能力。麦卡钦教授介绍说,这方面的主要举措之一,就是2003年建立的研究基金项目评估体系,争取通过评估,使R级——科研不活跃型的教师数量最小化。另一项措施是将鼓励创新与晋升挂钩,强调研究表现,以其作为晋升的标准。如果教师的研究成果质量非常高,就能很快得到晋升。 四是支持教职员工开展研究活动。学校一方面希望教师都能更好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很好的支持教师发展计划,从学术道德、行业道德教育、研究项目开发、经费资助、项目管理、成果出版和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发展。关于成果转化支持,麦卡钦教授谈到,有些教师很积极,但是没有经验。对这样的教师,学校就有责任支持他们,告诉他们怎么做,使他们能够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另外,麦卡钦教授介绍说,学校对于新留校的教师有力度很大的支持发展举措,包括设立优秀博士论文奖、新教师研究奖助金(任教三年以上即有获奖资格)、新人杰出研究奖,以及设置专门机构支持和帮助新教师申请竞争政府研究基金等。麦卡钦教授还谈到,学校对于有年资的教师也有很好的支持发展计划,例如为他们提供教员研究基金、博士后奖助金、战略研究合作基金、著名访问学者奖助金、高级研究奖助金、大学研究所支持项目(为某些学科的教师提供专门研究场所)等。 五是重视政策扶持的作用,为发展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麦卡钦教授介绍说,主要的扶持政策有四项。第一,本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但是如果某项研究成果得到企业的资助,则企业可以享有该项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第二,由学校的有关公司负责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开发。第三,成果转化收入按照各三分之一的比例在成果创造者、院系和学校之间分配。第四,学校教师可以与成果产品化生产公司签订合同。麦卡钦教授谈到,与世界各大学一样,学校也希望自己的教师能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富翁。学校教师可以以同意公司生产所开发的专利产品或者入股等为条件,与有关公司签订合同。但是,这项政策的使用,要以处理好教师、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为前提。 六是重视成果转化管理服务的作用,为发展大学创新能力和促进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性机构。麦卡钦教授对奥克兰大学专门成立支持成果转化服务的公司——“奥克兰大学服务有限公司”的性质、宗旨和功能作用做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奥克兰大学服务有限公司不仅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实现成果转化的桥梁,同时也成为学校与国内外企业建立各种关系、通过成果转化走向世界,以及融合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力工具。另外,通过把所有的专利产权都交给公司运作,取得产品产业化收益,学校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推动,科研实力得以增强,教师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个人收入也得以增加。 麦卡钦教授最后总结说,科研成果转化给大学和国家都带来了很多好处。鼓励企业家创业、悉心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以及强有力的行业技能对学术的支持,是科研成果转化能够以良好的态势向前发展的条件保障。(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页)
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召开
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于8月11—17日在河北承德召开。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和承德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联合承办。29位教指委委员参加了会议。分委会主任委员朱邦芬院士出席会议并对一年来的工作做了总结。他介绍了2006年8月在武汉和2007年6月在徐州召开的物理学专业和应用物理专业规范与评估的专题研讨会的情况。分委会五个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叶沿林教授、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四川大学龚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马红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唐刚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课题组的进展情况。秘书长阮东教授传达了教育部近期召开的理工科专业规范研制工作会议的精神。 会议首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要求”,明确了专业基本规范要求。之后,会议分成两个组“物理学专业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以下简称“质量与人才”)、“物理学专业规范制定”(以下简称“规范”)进行专题研讨。“质量与人才”组重点讨论了物理教育质量评价要素、物理教育的基本方式及其对质量要素的影响、师资配备与要求等。“规范”组在领会新精神的基础上对原物理学专业规范进行了修改,最后又以大会形式再次对“规范”进行了多次集中研讨。与会代表充分发表了意见,逐字逐句地对“规范”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重要内容上达成了共识,为最终完成规范奠定了基础。会议还初步决定,在全国划定几个区并选定若干代表性高校,对“质量与人才”和“规范”进行问卷调研和征求意见。 会议提出了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1)广泛征求各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对“规范”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规范”。(2)在“物理学专业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应用物理专业的规范,研究物理学专业和应用物理专业的评估体系。(3)在物理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调研工作,对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物理系(包括应用物理系)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出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指导性意见,以达到提高物理学和应用物理专业办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广泛深入地交流,委员们对河北省一些高校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会议初步商定2008年教指委工作会议由广西大学承办。(清华大学 阮东)
首届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为了更好地配合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进软件工程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首届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于—16日在浙江大学隆重召开,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委员,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从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2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年会。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土乔教授、信息产业部徐玉彬主任、Intel公司副总裁王文汉博士、IBM中国有限公司Rational中国区技术销售经理傅纯一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分社社长张龙等出席了会议。 吴爱华副处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望通过工程的实施,基本形成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他指出,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经过几年来的改革,特别是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改革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适时组织了这次会议,组织教师对本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会特邀嘉宾围绕软件工程学科发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问题做了一系列精彩的报告。 Ÿ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在题为“高等理工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的报告中,分析了新世纪高等理工教育在“大众化、工业化、知识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的发展特点,比较了学科型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两种类型的特点,阐述了今后工程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以及软件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 Ÿ杨芙清院士探讨了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科建设、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建议加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建设软件工程重点学科、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系列、改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环境和支持政策、形成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Ÿ孙家广院士结合当前软件技术研究面临着软件可信性的重要科学挑战,分析了可信软件研究涉及的核心科学问题,围绕高可信软件工程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人们思考可信软件工程对传统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带来的变化和突破。 Ÿ徐玉彬主任从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出发,概括了我国软件产业与软件技术发展情况,分析了社会与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介绍了我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情况与要求,并对高校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Ÿ王文汉博士阐述了英特尔公司在下一代Bios、开源/Linux、虚拟技术等方面的软件技术创新,介绍了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大学的主要合作项目与创新计划,包括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支持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项目、教育部-英特尔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并倡议进一步增进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Ÿ傅纯一先生概括了IBM公司在软件工程技术和教育方面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包括模型驱动开发技术和SOA开发方法论SOMA等,介绍了IBM公司在中国大学的合作项目,强调软件工程教育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 软件工程专业分指委秘书长刘强结合我国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研究内容,阐述了IEEE-CS与ACM在计算学科划分、软件工程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围绕完善我国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建立适合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南京大学赵志宏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教育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国防科技大学齐治昌教授结合国防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采取的措施、形成的特色和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介绍了该校软件工程课程建设的体会。陈越、凌小宁、蒋建伟、马培军等教授分别介绍了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和成功经验。 会议按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控制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企业合作”等专题举行了分会场报告与研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围绕上述专题介绍了各自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并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 首届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获得了普遍的肯定和好评,专家报告和专题交流内容丰富新颖,对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与会代表希望,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办成软件工程学科领域水平较高的教学交流活动,为提高软件工程教育水平、培养软件创新人才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清华大学& 刘强)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2007年度第二次工作会议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度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3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承办,21位教指委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分别由教指委主任委员郑筱祥教授、副主任委员章鲁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李光宪副校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研制工作会议精神,讨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专业评估及专业教材建设等。副主任委员万遂人教授传达了教育部高教司于日召开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研制工作会议”精神,对理工科专业规范及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制做了认真详细的讲解。郑筱祥教授、章鲁教授分别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规范编制工作内容进行了部署。各位委员踊跃发言,对专业规范研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大家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规范核心应该在专业方向的凝练上。会议要求全体委员积极参与,认真、务实地完成专业规范的编制工作。 会议落实了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评估体系和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查汇总的工作。拟由教指委向教育部申请授权,确立在符合教育部整体教学评估的精神下,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两家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进行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同时,根据教育部的会议精神,今后新专业报审必须首先有教指委的审核意见。教指委作为教育部的一个专家咨询机构,对新专业必须把好关,不仅要做好教学评估,还要将工作做在教学评估之前,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议成立了由全体教指委委员参加的编委会,组织开展教材的编写工作。第一批教材申请资料将在日前汇总,由单位或个人提出教材编写申请,编委会组织力量进行评估和审核。最终审核通过后,列入教指委推荐教材。 会上,各位委员就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的教材进行了讨论,重点提出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缺乏的导论课教材,建议时机成熟后由教指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编写。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评估,与会委员达成初步意见,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Second Edition, John Enderle et al.)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引进教材或参考书,向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申请正式引进。 来自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副主任委员姜峰会长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人才网站的建设情况,同时表示将借助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及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在行业的优势,全力搭建一个以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为主的医疗器械领域人力资源交流平台。与会委员针对网站建设纷纷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一致同意由教指委委员所在学校的相关院、系带头,参与和完善中国医疗器械人才网(www..cn)的建设,并进行宣传和推广,发挥网站在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以及专业领域的人才交流方面的优势。 最后,主任委员郑筱祥教授代表各位委员对共同承办本次工作会议的学校致辞表示感谢,会议在确定了下一次召开的时间、地点及议题之后圆满结束。(浙江大学& 段会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召开
—13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由昆明理工大学承办。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春峰教授、副主任委员林萍华教授、于德弘教授、李荣德教授以及各位委员共24人参加了会议,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的6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分委会秘书长魏尊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周荣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词,对各位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李春峰教授对昆明理工大学承办本次会议表示感谢,并明确了本次会议的目的和要求。 会议就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承担的研究项目进行了分组研讨。林萍华教授、于德弘教授、魏尊杰教授、李荣德教授分别主持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类指导教学计划研究”四个项目的分组研讨会。各位委员对上述研究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对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修改完善,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李春峰主任委员做了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四个项目研究组的工作成绩,对四个项目的后续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提出了明年工作会议的主题。会议对2008年工作会议内容进行了初步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 魏尊杰)
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第三次(扩大)工作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6日,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工作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承办,来自全国31所高校的50名代表(其中分教指委委员19人,特邀代表31人)出席了会议。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蒋葛夫教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开幕式由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朱鸿民教授主持。分委会主任委员姜茂发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和要求做了说明。他指出,本次会议重点是研讨金属材料工程和冶金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通过本次会议确立两个专业的专业规范和评估标准基本内容,并在年末形成最终可执行的专业规范和评估标准。分委会计划从明年起选择合适且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点,因此,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学校的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进行了大会主题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1)教指委委员、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贤金教授就“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做了主题发言。杨委员在回顾了一百年来中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后,引用了国际工程师大会的口号“engineer shopping the world”,并指出:科学家是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是创造未来的世界,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摇篮意义重大。杨委员还指出,目前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研究和强化工程教育体系、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加速师资队伍和学科平台建设,为完成历史赋予中国高校教育者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2)特邀代表、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家新教授就“普通工科类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做了主题发言。李教授提出并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中存在的“多规格、多层次的空间难度”与“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新要求的时间难度”的问题,强调应注重就业导向的质量观,强化科学管理研究,并结合普通工科类高校的特点,提出了因材施教、加强管理、教与学并重等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3)特邀代表、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朱德贵教授针对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规范化问题做了主题发言。朱教授结合西南交通大学的具体做法,指出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据他介绍,西南交通大学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建设323实验室平台,改善和强化了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有力地支撑了“工程实践”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项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多数学生受益。 (4)教指委委员、清华大学张文征教授针对材料人才培养的病态土壤进行了诊断。他对比了国内外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剖析了材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人才培养创新元素缺乏症,然后对症下药,相应地提出了几味治病的药方。张教授的报告获得了与会代表的赞同,相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解决目前我国材料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5)分委会秘书长、东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沈峰满教授传达了日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就专业评估标准和专业认证的有关事宜进行了介绍。 会议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冶金工程专业分组对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在分组讨论会上,金属材料工程组的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起草人于旭光教授和戴光泽教授分别介绍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的起草情况;冶金工程组的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起草人杨吉春教授、郑忠教授及张昭教授分别介绍了冶金工程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的起草情况。与会代表对提交的两套草案给与了高度的认同,同时,也结合各自学校的自身情况和个别细节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宝贵修改意见。 介万奇委员在总结金属材料工程组研讨内容时指出:1)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评估方式和评估指标应结合专业认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并对规范和标准的草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对于教学改革,应建立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同时也使学生学有所用,要充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目前,存在材料学科人才培养数量大于社会需求的现象,多数毕业生转行工作,希望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同时希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建议在材料学科教学中多考虑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 朱鸿民副主任委员在总结冶金工程组研讨内容时指出,专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应当注意“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共性与特色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 姜茂发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要求起草文件的代表要在综合各位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形成最终的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专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既要突出共性,也要给个性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使各方面均能受益。 会议决定,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四次工作研讨会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合署联办,于2008年暑期在内蒙古包头举行,由内蒙古科技大学负责承办。(东北大学& 沈峰满)
第二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第二轮通知
高教研[2007]27号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有关高校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定于2007年11月10—11日在武汉召开,由武汉大学承办。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对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影响巨大;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中较多地吸收了欧美高校相关内容和成果;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和开展,涌现出的一大批教学改革成果,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进和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高校和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本届论坛特别组织和邀请了来自美国、俄罗斯以及国内化学化工教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围绕本科化学化工若干重要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工等)作专题报告,希望通过这些报告,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比较美、俄化学化工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促进我国高校化学化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诚挚邀请国内高校化学化工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题 中、美、俄高校化学化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交流与研讨 二、主要内容 1.专题报告 (1)国际化学教育领域中的俄罗斯化学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报告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实验室主任Valeriy V. Lunin教授 (2)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报告人:俄罗斯Valeriy V. Lunin院士;华东理工大学胡英院士;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化学系John S. Winn教授 (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报告人: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化学系Aleksei Borisovich Nikol'skii教授;南开大学申泮文院士 (4)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报告人: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Brian P. Coppola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裴伟伟教授;香港大学化学系Patrick Toy教授 (5)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报告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Ralph G. Nuzzo教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华山教授 (6)结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报告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段连运教授 (7)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报告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Robert C. Armstrong教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贾绍义教授 (8)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报告人: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塑料化工教研室Kireev Vyacheslav Vasilievich教授 上述信息如有调整,会及时更新于“中国高校化学化工课程网”(),敬请浏览。 2.书面交流 论坛期间将通过张贴报告交流的形式展示入选论文。 3.网上论坛(/chemical/forumreport/index) (1)为更好地满足教师的需求,论坛网站专门设置了专题讨论区,教师可根据本届论坛主题以及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参加在线讨论与交流。 (2)根据论坛准备进度,及时发布有关论坛的相关信息,包括报告专家介绍,报告题目、提纲,征集论文入选信息,等。敬请浏览。 三、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组织委员会 主& 任:周其凤 副主任:程津培、王静康、刘志鹏、郑兰荪、姚天扬、段连运、宋天佑、沈永嘉
李克安、高占先、李文鑫
秘书处: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届论坛承办单位: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执行委员会:吴平、余祥庭、傅功成、周翔、周曼莉、王中华、朱剑平
程功臻、傅佳雄 四、报到事宜 1.报到时间:11月9日全天。 2.报到地点:武汉香格里拉大饭店(武汉市汉口建设大道700号)。请代表抵汉后按以下乘车路线自行前往会议报到地点。 汉口火车站: ① 乘出租车至酒店(车费约15元)。 ② 乘坐719路或509路公交车至鄂城墩站下车即到。 武昌火车站: ① 乘出租车至酒店(车费约35元)。 ② 乘坐10路公交车到青年路站,转208路公交车到鄂城墩站下车即到。 武汉天河机场: ① 乘机场大巴到青年路站,转208路公交车到鄂城墩站下车或由此乘出租车至酒店(车费约10元)。 ② 乘坐出租车从机场到酒店车费约70元(含过路费15元)。 3.其他:大会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无会议补助,收取会务费400元。因与会代表较多,恕不接待家属。 五、联系方式 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翟怡& 鲍浩波 &付春江& 殷英&
电& 话:010-& & & &
传& 真:010-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2016室邮& 编:100029 E-mail:.cn 武汉大学联系人:傅佳雄 电& 话:027- 传& 真:027- & 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代章) &&&&&&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2007)第二轮通知
&&&&&&&&&&&&&&&&&&&&&&&&&&&&&&&&&&&&&&&&&&&&&&&&&&&&&&&&&&&&&& &&&&&&&高教研[2007]28号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有关高校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定于—18日在南京举行,由东南大学承办。 本届论坛将围绕“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电工电子课程建设”这一主题,邀请相关院士、教学名师和一线教师报告其在 “质量工程”建设中探索高等学校电工电子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教学团队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此,我们诚挚地邀请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质量工程”背景下如何提高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质量。现将论坛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论坛主题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电工电子课程建设 会议讨论专题 1.电工电子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探讨 2.实践与实验教学研究 3.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4.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5.国外电工电子课程设置及教学概况 6.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7.高水平师资培养与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 主要内容 1.特邀报告 论坛将围绕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邀请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主持人介绍质量工程的有关事项、建设经验等。报告内容:通信技术发展与电工电子课程建设、控制工程学科发展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信息处理系列课程建设、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2.立项课题研究报告 本届论坛评选出8个立项课题研究项目,所有项目负责人都将在论坛上汇报研究成果。具体内容为:电路教学资源库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微处理器类实验教学课程建设、Matlab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促进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电路课程融入工程应用导引的教学研究等。(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申请书详见“中国高校电工电子课程网”-报告论坛-在线论坛-课题研究栏目。) 3.专题讨论 除特邀报告外,本届论坛分为三个专题组织报告并进行讨论:课程建设(包括双语教学和团队建设)、实验教学(包括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欢迎感兴趣的代表积极参与。具体内容为:电子线路课程建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建设、FPGA教学与实践、微机原理课程改革新思路,同时还有部分入选论文作者的发言。 4.论文交流 为进一步促进与会代表的交流和沟通,本届论坛将开设论文交流单元,凡入选论文作者均可参加。请有意参加该单元活动的入选论文作者在第二轮回执中注明,并自行准备发言稿,时间5分钟。(论文评选结果将刊登在“中国高校电工电子课程网”上,请各位论文作者自行查阅。) 日程安排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日开幕式及大会特邀报告,晚间论文交流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日专题讨论及闭幕式 论坛组织机构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大会主席 郑南宁&
论坛组委会 顾问(按姓氏排序) : 董在望、管致中、冯慈璋、江泽佳、康华光、李瀚荪、秦曾煌、邱关源、芮坤生、唐&介 王毓银、吴大正、阎& 石、俞大光、张肃文、郑君里 主任委员: 王志功 副主任委员: 孙雨耕&& 刘志鹏 秘书处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20层(邮编:100029) 联系人:刘激扬& 杜& 炜& 陈思宇 电话:010-& 010-& 010- 传真:010- E-mail:.cn 网站:/electron/forumreport/index 会议承办单位 东南大学 联系人:潘弘瑶& 毕瑶 电话:025- Email:iroi@& llzhang@ 论坛时间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年11月17—18日,16日全天为报到时间。 报到地点 江苏南京钟山宾馆 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07号 乘车路线: 可乘坐5路、9路、17路、25路、29路、51路、52路、65路、91路、游1、游2公交车到达。 钟山宾馆距离禄口国际机场41公里,可以乘出租车到达,也可在宾馆附近乘坐机场大客直达机场。 火车站距离钟山宾馆7公里,可乘17路、36路公交车至“明故宫”站下车,步行5分钟到达。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的官方网站“中国高校电工电子课程网”()已经开通,课程网站的建立旨在为教师搭建长期稳定的教学交流与研讨平台,倡导通过共建共享的机制为教师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服务。我们将在课程网“报告论坛”模块中及时通报本届论坛的最新进展和安排,特邀报告、立项课题以及论文的评审情况都将在网站上发布。目前本届论坛第二轮参会注册功能已经开通,请各位老师登录网站进行注册,网上注册的代表无需寄送纸质或电子版回执。 论坛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无会议补助,每人收取会务费400元。 由于房源紧张,请有意参会的代表务必于11月5日前提交回执,以便安排住宿。回执可发至论坛专用信箱:.cn,也可登录论坛网站进行网上注册。 为保证论文收录工作的顺利进行,请入选论文的作者务必到会。&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二零零七年九月三十日
《中国大学教学》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中国大学教学》(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来源期刊,CSSCI)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教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编辑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教学刊物。编委会主任由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担任,副主任由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担任。“倡导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服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教学主管的决策参谋”是我们的办刊宗旨和追求。 我刊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教谈学、基础课程论坛、教改纵横、教学评估、教学管理、教育技术、外语教学改革、讲座选萃、教材建设与教材评介等。 我刊主要读者对象: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各院系主任和广大一线教师。 作者投稿请参阅我刊“来稿须知”(见我刊2007年第1期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网站:www.)。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年我刊每期定价8元,全年96元。请读者及时到当地邮局订阅。我刊邮发代号:2-467;统一刊号:CN 11-3213/G4& ISSN 。邮局订阅不便的,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购(免收邮寄费)。高校教务处集体订阅全年30份以上的,可享受一定优惠,详情欢迎垂询我刊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100011)。电话:(010)。联系人:吕世娥。开户银行:建行西单支行科技馆分理处;户名: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账号:。款到即寄发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主办&&&&& &&&&&&&&&&&&&&&&&&&&高等教育出版社协 办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邮编: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E-mail:xialh@
(以前各期内容可登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 浏览)
Copyright&2005 All Right Reserved.
长春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 长春市卫星路6543号 邮编: 130022 联系电话: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械工程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