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构造控矿分析因素的重要意义

71贵州晴隆大厂锑矿田固路锑矿床控矿因素分析(沈忠义,胡煜昭,韩润生等,《矿产与地质》2010.4)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1贵州晴隆大厂锑矿田固路锑矿床控矿因素分析(沈忠义,胡煜昭,韩润生等,《矿产与地质》2010.4)
第24卷第4期2010年8月;Vol.24,No.4Aug.,2010;MINERALRESOURCESANDGEOLO;贵州晴隆大厂锑矿田固路锑矿床控矿因素分析;沈忠义,胡煜昭,韩润生,邹国富,赵向东;(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摘要:固路锑矿床位于晴隆大厂锑矿田中部,支氽向斜;中图分
第24卷第4期           2010年8月    Vol.24,No.4Aug.,2010MINERALRESOURCESANDGEOLOGY贵州晴隆大厂锑矿田固路锑矿床控矿因素分析沈忠义,胡煜昭,韩润生,邹国富,赵向东(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51;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 650093)122111摘 要:固路锑矿床位于晴隆大厂锑矿田中部,支氽向斜与黑山箐背斜夹持部位;矿体严格受地层、岩性、构造、岩相古地理及岩浆岩等因素控制;古地理环境控制了“大厂层”的厚度及其分布,构造控制了锑矿(化)体的分布,有利的岩性(岩相)提供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关键词: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固路;贵州中图分类号:P61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294-061 区域成矿背景晴隆大厂锑矿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黔-滇-桂地台型沉积相区、黔西南坳陷带北部的金、锑、汞、铅锌成矿区。矿田北起沙子岭,南至放马坪;东到碧痕,南到铜厂沟,面积约400km。矿田中分布有西舍、后坡、大厂、三望坪、固路等多个矿床,其中固路是矿田中典型矿床之一。矿田构造总体呈NE-SW向展布,由花鱼井断层、碧痕营背斜、支氽向斜、后坡背斜、雷钵硐断层、大厂向斜、青山镇断层组成,构成了矿田的构造骨架。通过大量构造形迹分析,认为矿田中断裂构造可分为三级[1]:区域性近EW向基底构造为一级构造,大致控制了矿田的分布;二级构造为NE-SW向褶皱和断裂,均以高角度逆冲断层形式出现,控制了玄武岩和锑矿床的空间分布,如黑山箐、大厂矿床,受NE向大厂向斜、黑山箐-后坡背斜控制;固路、后坡矿床,受NE向支氽向斜和黑山箐―后坡背斜控制。三级构造为NNE向和NEE向次级褶皱和次级断裂,控制了锑矿体的分布。前人对大厂矿田区域地质、地质条件、矿床成因、控矿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矿田中单个矿床研究较少,如固路矿床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1,4,5,7]2以来,未开展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固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做出详细分析,为本区的深步找矿预测奠定基础。2 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床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龙潭组(P2l):由一套砂泥岩夹页岩和煤层组成,在矿区内厚度变化不大,一般70m左右。-----假整合-----峨眉山玄武岩组(P2B):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出露厚度60~90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按岩性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为灰绿色高岭石化,绿泥石化凝灰岩;中段为暗绿色和深灰色细-隐晶致密块状玄武岩;下段:辉绿色高岭石化,绿泥石化变余玄武岩,局部硅化。-----假整合-----“大厂层”(P2d):本为区的含矿层,出露厚度在数米至20余米,变化较大,与下伏地层呈“岩溶不整合”接触,在岩溶洼斗内其厚度大。按岩性分为三段:上段为辉绿色粘土化、绿泥石化、弱硅化、黄铁矿化凝灰岩,局部含角砾,角砾成分为玄武质凝灰岩、粘1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沈忠义(1982-),男,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基金项目:得到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编号:)、西南地区层控型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编号:)和国家财政部资补项目(编号:)的资助。土质砾岩。黄铁矿呈浸染状、梳脉状分布,少量的锑矿脉沿节理裂隙分布。中段为硅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粘土化凝灰岩,角砾大小不一,无分选性,角砾成份以硅化蚀变的凝灰质粘土岩为主,胶结物以硅质为主。该段是锑最主要的含矿段,此外还有萤石、绿石英(贵翠)共生。下段为强硅化角砾岩。硅质表现为隐晶质的玉髓(含量&45%),角砾以硅化的凝灰质粘土为主。在横向分布上还常出现硅化蚀变的玄武质砾岩和灰岩砾岩、蚀变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局部夹灰岩及玄武岩透镜体。-----假整合-----茅口组(P1m):由一套浅海相灰岩、燧石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组成,方解石脉呈团块状、脉状沿节理裂隙充填,燧石结核呈团块状沿层分布,层间夹炭质页岩。在矿床范围内仅出露上部,为深灰、灰色中-厚层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泥晶灰岩、含生物屑泥晶灰岩。岩石中生物屑主要为蜓屑、棘屑、有孔虫屑,次为藻屑、腕足类碎片等。岩石中缝合线构造发育。出露厚度大于100m。2.2 构造矿床位于大厂矿田中部,支氽向斜与黑山箐后坡背斜夹持部位。矿区内发育多条近SN向与NE向的次一级断层构造(图1)。  矿区内断层构造主要有近SN向、NE向与NW向三组。其中近SN向为F17正断层,该断层规模较大,延伸超过5km,为高角度的压扭性断层;NE向断层主要为矿区中部发育的多条与近SN向断层相关的次一级断层,该组断层规模较小,呈雁列式排列,对控矿有重要作用。受该组断层控制,固路矿床矿(化)体主要分布在固路―沙树林一带。此外,矿区西北侧还发育有NE向与NW向的断层,这两条断层为成矿期后所形成,与矿(化)体无关。2.3 矿体特征(1)矿体特征固路矿床的锑矿含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严格受“大厂层”控制。“大厂层”各段均有辉锑矿产出,其中中段硅化角砾状粘土化凝灰岩是锑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占已知矿体的80%)。其次是上段蚀变凝灰岩。下段通常不含矿,只有少量辉锑矿呈浸染状产出,不具工业价值。单个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囊状、似层状、脉状等,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规模不大,相差也悬殊,主矿体长20~50余米,宽4~7m,厚3~5m;小矿体长与宽仅几米,厚不超过2m,矿石品位为1%~5%,中段矿体品位相对较高,为3%~10%;层状矿体以顺层填充交代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囊状矿体多产在角砾发育部位,胶结角砾;脉状矿体多产在节理发育区,沿裂隙充填交代。(2)矿石特征矿石矿物组合较简单,辉锑矿是其主要的矿石矿物。萤石-辉锑矿与石英-辉锑矿是其主要的矿石类型,次要矿石矿物为萤石、绿石英(贵翠)、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高岭石,其次为方解石、石膏、重晶石。此外,还有少量黄铜矿、蓝铜矿、炭泥质及有机质等。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见表1(部分照片见附图)。2.4 围岩蚀变矿床广泛发育着硅化、黄铁矿化、萤石化、重晶石化、方解石化、石膏化、高岭石化等热液蚀变,与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是硅化、萤石化、方解石化等。硅化是主要的围岩蚀变,可分为三期:第一期硅化在“大厂层”沉积成岩时,随着晚二叠纪的玄武岩的喷发,由于火山气液和火山物质通过水解作用,产生图1 固路矿床地质略图Fig.1 GeologicalmapofGuluoredeposit(据1∶5万矿田地质图修绘,2007)1-龙潭组三段 2-龙潭组二段 3-龙潭组一段 4-峨眉山玄武岩组 5-茅口组 1正断层 2性质不明断层 3隐伏断层 4矿区范围了大量二氧化硅,交代原“大厂层”的沉积物,形成“大厂层”的雏型,石英多为乳白色;第二期硅化是伴随着构造活动“大厂层”出现角砾化现象而产生,含矿的硅胶溶液充填贯入于岩石的缝隙和构造剥离带,沉淀出绿石英-辉锑矿为主的矿物组合;第三期硅化以形成表1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表Table1 Oretextureandstructurefeatures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他形-半自形晶粒状交代溶蚀和交代残余形态自形、半自形物性特征辉锑矿呈针状、柱状自形-半自形结构晶嵌布在脉石矿物中。矿石中既有半自形辉锑矿晶体,又有不规则粒状辉锑矿。石英-萤石-辉锑矿呈胶结物交代溶蚀角砾,角砾边缘呈锯齿状、港湾状结构,有时角砾被交代后保留零星残余结构矿石构造块状矿石中辉锑矿无定向排列,矿石由30%以上的锑矿和萤石岩碎块所组成。放射状自形针状、柱状辉锑矿嵌布于萤石或石英中成放射状产出。角砾状硅化凝灰质粘土岩角砾被石英-萤石-辉锑矿所胶结。晶簇状辉锑矿在晶洞中生长发育完好,呈柱状、针状晶簇状产出。3 矿床控矿因素分析矿床主要受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与古地理环境的控制。古地理环境控制了含矿层的分布,岩浆岩喷发为矿区提供了大量成矿物质,有利的岩性与构造为成矿物质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3.1 地层矿床具明显的层控特征,锑矿(化)体都严格产在“大厂层”中,“大厂层”的厚度直接影响着矿体的规模,两者成正相关关系。此外,大厂层可能也是矿源层,对11件“大厂层”岩石样的Sb分析结果表明:大厂层含Sb背景值很高,特别是中段(Sb平均含量0.06%)和上段(Sb平均含量0.035%)比下段(Sb平均含量0.0068%)高出一个数量级,比正常基性岩1×10-6(据A?H维诺格拉多夫,1962)高出几百倍。3.2 岩性矿区矿体主要产在大厂中段硅化、粘土化角砾状凝灰岩中,其次是上段粘土化、黄铁矿化凝灰岩,而在下段强硅化角砾岩中最贫。在中段硅化、粘土化角砾状凝灰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产出,规模较大,延伸20~50余米,品位较高;上段粘土化、黄铁矿化凝灰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规模小,延伸不超过10m,品位较低;下段强硅化角砾岩中,通常无矿体产出,只有少量锑矿物呈浸染状产出。岩性对辉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是:不同岩石提供矿源能力差异,不同岩性组合盖层屏闭作用差异,岩石孔隙度差异等,构成了对锑矿的控制。大厂下段与中段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角砾化,岩石孔隙度大,有利于成矿流体运移,富集成矿,但由于下段缺乏很好的盖层屏蔽,不利于成矿物质停留成矿,因此下段只被硅化而无矿体产出;而中段之上有以孔隙度较差的粘土化凝灰岩为主的上段作为盖层,上伏还有岩石致密的玄武岩与龙潭组地层起很好的屏蔽作用,加上本段有很强的提供Sb矿源的能力,所以,矿体都主要赋存在中段,而上段只有少量矿体产出。对多件“大厂层”微量元素与岩石化学样分析表明:大厂各段锑的含量与硅化关系最为密切,硅化太强或太弱时锑的含量都低(如:大厂一段的08Y-293号样、08Y-294号样等,SiO2含量大于60%;大厂三段的08Y-287号样、08Y-287号样等,SiO2含量小于25%),通常锑含量只有数十至一百个ppm,只有当硅化适中时(SiO2含量在30%~45%左右)锑的含量较高(如大厂中段的08Y-290号样和08Y-292号样锑含量都大于0.1%);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矿体为白色或无色石英细脉,穿切第一、二期硅化岩为特征。萤石化可分二期:第一期比绿石英稍晚,主要为无色、淡蓝色或浅紫色萤石,此期结晶程度差,与辉锑矿关系密切;第二期为成矿后期,结晶完好,与矿化无关。方解石化分为早晚二期,早期在主成矿期快结束时,为白色方解石,呈他型晶,充填于角砾或裂隙间;晚期与第二期萤石同期,结晶完美。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及镜下鉴定,矿床具多阶段成矿作用特点,可分为同生沉积期与热液改造期,主要矿物生成顺序见表2。表2 主要矿物生成顺序表Table2 Scheduleofthemainmineralformation什么都主要产在中段硅化、粘土化角砾状凝灰岩中。3.3 构造大厂矿田矿体的分布、产状与形态受构造控制明显。控矿构造型式有:“断阶式”、“入字型”、“棋盘格式”及“多字型”等。其中“断阶式”构造为矿田内普遍的控矿构造型式,是二级构造派生的两组断层因下盘上冲形成类似“断阶”的构造组合,使成矿流体在两组断裂的下盘含矿地层中富集形成矿体(图2)。控矿[1]构造以NE向、近EW向、SN向为主。固路锑矿床作为大厂矿田的典型矿床之一,矿体的产出范围自然受到了矿田基本构造格架的控制,而矿体和矿脉的具体展布受次一级的构造控制。近SN向的高角度扭压性断层(F17)控制了矿区含矿体的分布,属矿床一级控矿构造,该断层主要起导矿作用,使成矿热液首先富集在该断层东盘(下降盘)。由F17派生的多条NE向“雁列式”小断层,控制了矿体的展布,该组断层起到了配矿作用。由“雁列式”小断层派生的再次一级的节理和裂隙等控制了矿体、矿脉的赋存位置(图3)。3.3 岩浆岩研究认为玄武岩对矿区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玄武岩与锑矿体分布联系紧密,锑矿主要分布在玄武岩尖灭线附近,如果玄武岩尖灭则锑矿化也尖灭。(2)玄武质火山喷发时的火山气液为矿区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聚集于有利地段,堆积成矿。据陈豫等人对玄武岩样品分析显示:本区玄武岩锑含量比一般玄武岩高50~250倍,说明锑矿床的形成与玄武岩喷发事件有关。(3)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为以地下热液成矿作用为主的锑矿床提供了主要热源。[3][8]图2 大厂矿田构造控矿示意图(据韦天蛟1991修绘,2008)Fig.2 Sketchmapofstructuralore-controllingofDachangorefieldP1m-茅口组 P2d1-大玫一段 P2d2-大厂二段 P2d3-大厂三段 P2B-峨眉山玄武岩组 1-硅化蚀变带 2-断裂及编号 3-小断层 4-锑矿体图3 固路矿床构造分级控矿素描图Fig.3 Sketchofgradedore-controllingstructureofGuluoredepositP1m-茅口组 P2d-大厂层 P2B-峨眉山玄武岩组 1-峨眉山玄武岩 2-硅化、粘土化角砾凝灰岩 3-灰岩 4-蚀变断层角砾岩 5-断层 6-节理 7-含矿层 8-矿体 9-矿脉  (4)对“大厂层”辉锑矿的硫同位素分析也表明(DS‰从-0.58~-2.7),硫主要来自深部,说明锑成矿与玄武岩有成因联系。同时玄武岩的覆盖,对锑成矿和矿体保存也起到了良好的屏闭作用,因此玄武岩对矿区具有一定的控矿作用。3.4 古地理据廖善友等人研究,认为东吴运动时大厂矿田地壳抬升,海水向东南方退去过程中,大厂构造盆地曾经一度出现河口湾环境。河口湾大致以箐口、刘家[5][5]34森林、干河、沙锅厂、陶家大坡、碧康、放马坪为界。外部上升为陆,内部为河口湾。河口湾内可粗分为河流、潮渠泻湖、潮汐坪三种亚相环境。河流由沙锅厂进入,经滴水岩、大厂、西舍、栗山、岔河人海。在地壳上升阶段以河流作用为主,相对稳定阶段以潮汐作用为主。箐口、大坪地、打卦石一带是潮渠泻湖环境,一方面接受涨潮带来的海生漂游生物、底栖腕足碎片,另一方面又接受断层上升盘崩落物堆积。除以上二者外,湾内其余地方是潮汐坪环境(图4)。按上述分析固路锑矿床正好处于潮渠泻湖环境中,由古陆上崩塌的灰岩碎块和早期水下喷发的少量玄武岩在海水中聚冷龟裂,在当时动荡的水中破碎,相互碰撞摩擦,稍经搬运在地形低洼处固结成岩,因此在矿床“大厂层”下段见有灰岩砾石和玄武质砾石被陆源碎屑和火山物质胶结成岩的情况。口灰岩顶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古喀斯特地貌。此后地壳升降运动频繁,使大厂地区出现河口湾相沉积环境,固路地区处于潮渠泻湖亚相中,伴随着峨嵋山玄武岩的大规模喷发,在固路沉积了大量火山碎屑物质,这些火山碎屑在固结成岩时,被火山喷发过程中带来的大量SiO2和海解作用产生的Si普遍硅化,形成了“大厂层”。“大厂层”在后期区域性的构造活动中破碎、角砾化,孔隙度增大,为萃取上覆玄武岩和本层位中成矿物质的热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容矿空间。因此,固路锑矿床属火山沉积―改造型矿床。5 结论(1)固路锑矿床矿(化)体的产出范围严格受“大厂层”与矿田基本构造格架的控制。近SN向的F17断层控制了矿床矿(化)体的分布范围,由F17派生NE雁列式小断层及次级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具体产出位置。此外,矿床还受岩性、岩浆活动、围岩沉积环境等的控制。图4 “大厂层”沉积相示意图(据廖善友等,1990)Fig.4 Sketchmapofsedimentaryfaciesof“Dachanglayer”Ⅰ-潮汐坪-粘土岩亚相 Ⅱ-河流-玄武砾岩亚相 Ⅲ-潮渠泻湖-角砾岩、页岩、灰岩亚相 1-同生断层 2-海潮侵入方向 3-海潮退却方向 4-亚相界线 5-河道介线 6-蜓化石 7-陆地 8-粘土 9-鲕粒(2)固路矿床成矿具多期次热液活动特点,蚀变强烈且蚀变关系复杂,其中萤石化、硅化、碳酸盐化与矿(化)体关系密切,今后应加强热液期次划分与成矿关系的研究。(3)固路东侧的三望坪具与本区相似的成矿条件,该区东接大厂矿区,南邻西舍矿区,NE向构造发育,“大厂层”较厚且分布广泛,本次对该区域进行了一年多的找矿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对固路其他相邻地区,如东南侧的高岭水库、东北侧的沙树林等都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今后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普查找矿工作。参考文献:[1] 刁理品,韩润生,等.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地质及控矿因素[J].云南地质,):467-474.[2] 刁理品,韩润生,等.黔西南晴隆大厂锑矿田构造控矿特征[J].昆明理工学报(理工版),):5-10.[3] 聂爱国,秦德先,等.峨眉山玄武岩浆喷发对贵州西部区域成矿贡献研究[J].地质与勘探,):50-53.[4] 张德忠,杨国桢,毛健全.贵州晴隆大厂火山沉积-构造改造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贵州工学院学报,):1-18.[5] 廖善友,胡涛.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床控矿条件及成矿机制[J].贵州地质,):229-236.[6] 韦天姣.贵州锑矿地质勘查与研究进展[J].贵州地质,1991,8(1):23-31.[7] 张启厚,等.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床古喀斯特层滑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初步讨论[J].贵州工业学院学报,):43-49.[8] 陈豫,刘秀成,等.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床成因探讨[J].矿床地质,):1-11.固路后期火山活动越趋平凡,由前期陆源沉积为主过渡为火山源沉积为主,沉积了一套以火山爆发相为主的火山碎屑物质,形成了“大厂层”雏形。稍后峨嵋山玄武岩侵入水体,海水与“大厂层”及玄武岩反应,在海解过程中排出大量的Si,加上火山喷发过程带来大量SiO2,使得矿区内“大厂层”在成岩期时便已硅化,到此“大厂层”正式成型。受茅口灰岩古剥蚀面的影响,“大厂层”在沉积时厚度不均,在古洼地中沉积较厚,凸起处沉积较薄,受重力作用锑主要富集于洼地处,故洼地含矿层厚,品位高,凸起处含矿层薄,品位低。综上所述,“大厂层”是在特定地质时期的特定地理环境中沉积的一套复杂蚀变火山碎屑岩;其分布与厚度受古地理环境控制。4 矿床成因讨论综上所述,固路矿床经历了如下成矿地质过程:在早二叠纪茅口晚期大厂地区剧烈抬升,造成茅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71贵州晴隆大厂锑矿田固路锑矿床控矿因素分析(沈忠义,胡煜昭,韩润生等,《矿产与地质》2010.4)等内容。 
  【】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赞助商链接
别人正在看什么?
赞助商链接来源:《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作者:戴塔根,陈国达
锡矿山锑矿控矿构造——“三层楼”模式及其意义
锡矿山锑矿位于湖南中部冷水江市,是一座超大型锑矿床,经过100多年的开采,已生产锑产品近100万t.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储量逐年减少,据估计,保有储量不能满足10年生产.因此,加强矿区深边部的找矿,扩大储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近50年里,国内外许多地质学家曾多次来矿进行地质科研,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扩大资源储量这一主题,进行过多项科研和专题找矿工作,但是效果一直不太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该矿的控矿因素研究尚未取得新的突破,有关该矿的控矿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是“背斜加一刀”的模式,也就是背斜构造与断裂构造综合控矿模式.在过去几十年的找矿过程中,无论是找矿方向的确定,还是工程布置,基本上都是根据这种模式进行的,特别是进行探矿钻孔设计时,在平面上,主要依据背斜与断层的组合关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是考虑长龙界页岩(D3s3)的深度.这种控矿模式在过去对矿床(体)的空间展布规律预测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矿山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末知地段进行成矿预测时,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这就使得人们对前人归纳的控矿模式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本文共计3页)
相关文章推荐
《昆明工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新疆有色金属》1994年03期
《地质找矿论丛》2005年S1期
《金属矿山》2007年04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0年04期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非金属矿》1975年01期
《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云南地质》2014年01期
《贵州地质》2014年01期
《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1期
《金属矿山》2007年12期
《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中国矿山工程》2012年05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年03期
《地质论评》1983年02期
《青海地质》1980年02期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地质与勘探》1991年02期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中南大学
出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0页¥2.0093页免费94页1下载券9页¥3.006页¥2.00 4页免费8页免费139页2下载券104页2下载券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8页免费104页免费28页免费93页免费83页免费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8.9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矿田复习-矿调201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免费12页免费10页免费8页免费14页免费 12页免费7页免费6页免费5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0页免费1页免费8页免费109页2下载券2页免费
矿田复习-矿调2013|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构造地质学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作&&&&者徐开礼、朱志澄ISBN0页&&&&数270定&&&&价25.00出版社开&&&&本16开纸 张胶版纸版&&&&次2印&&&&次1字 数626000
狭义的构造一般限于形变和变形机制方面的。构造学或是对区域性宏观构造演化史的研究,也是构造地质学的组成部分。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学相辅相成,前者的研究是区域构造演化的具体内涵,而后者则是前者变形机制的成因环境和条件的综合概括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最先是对构造要素,即褶皱和断裂的形态、变形组合的认识和分析,以及构造均匀域区划分带的研究,而后又结合岩石组合特征,研究演化历史和变形期次与阶段。其核心是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因而总与、假说相联系。1859年霍尔在研究北美地质时,发现古生代沉积区具槽形特征。他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因沉积重力负荷而致下沉,1873年丹纳把这种槽形构造命名为地槽,并认为是地球因冷缩而在大陆边绕出现的塌陷带。地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构造地质学的起点。
1887年提出造山旋回的。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完成巨著《地球的面貌》,书中突出了地质学的全球观点,同时还发展了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带理论,使地槽地台学说得以建立,并奠定了20前半叶的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1910年讨论了欧亚大陆山脉弧形向南突出,1912年有关大陆起源的论述,使大陆漂移思想形成了大陆漂移说。因此,在20年代前后,在地质学中开始了以地槽学说为代表的垂直论,与以大陆漂移说为代表的水平论有关主要方式之争,并把垂直论与大陆位置相对固定相联系,称为固定论,而水平论固有大陆长距离漂移的认识,称为活动论。
1928年提出地壳以下物质热对流的假说,用以解释大陆。年哈尔曼和范·贝美伦提出的重力与波动说,解释造山物质的运动规律。
1924年提出了造山期及其同时性,支持了地槽学说的造山理论。1936年他把地槽进一步划分为正地槽和准地槽,其后又把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构造地质学在造山作用理论与岩石建造学说等方面的重大发展,进而使地槽地台学说成为20世纪50年代地质科学的主导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由首先提出的海底扩张说,以及由证实岩石圈运动符合描述刚体球面转动规律的定律,确立了岩石圈板块构造学,并被誉为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一次,从而引起对地质学有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重新思考和再认识,也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现代化进程。
构造地质学对地质体变形机制开展了实验和定量描述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60年代,以为代表,从构造形态几何学中发展了有限应变测量,提高了构造变形机制的定量研究的实践性。70年代,地球动力学的模拟实验和描述计算,扩大了构造成因机制的研究基础。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质体的次生构造及其成因和演化,同时也进行构造环境的重建和反演的研究,可概称为改造和建造。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和形成,并具复杂多样的特征。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次生构造都与内生相联系,这与地球深部作用紧密相关。岩石圈板块运动是演化的主因,所以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尽管有尺度不同和目的不一的差别,但都必须着眼于全球整体的地质演化规律与特定的形成环境相结合。
各种构造作用主要都集中在上地幔圈层以上的内,因而岩石圈又造山运动称为构造圈。在这里,既有现今的活动构造现象,如地震可测量的板块运动向量等,也有各种已经固结了的构造,这种历史中的构造一直可至38亿年以前的古老地质体中。
持续不断的构造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各种地质体发生形变,如岩层弯曲和断裂;地表升降造成山脉、高原和盆地;地表遭剥蚀和盆地内沉积;岩浆的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它们都直接间接地由更为广泛而具体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从矿物晶格位错至造山带的形成,不同成因环境和层次的现象,分带,大陆碰撞区地壳压缩隆升和邻区的盆地沉积充填,以及地质体演化发展中的构造叠加和改造等,都是次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也研究由构造作用决定的现象,如造山带的位置和形态、的形态和分布,各种层次的变质作用与分带,不同成因的岩浆岩侵位和喷出活动条件等的本身特征,都由构造环境所决定,是由先期构造造成而又成为后继构造作用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学一样始于对大陆地质的研究。地壳构造具双层模式特征,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变形机制、作用过程和产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地下一般为10~15公里深处的脆韧性物性过渡带上下的差别。其浅部常见脆性构造变形,构造发育不均匀;而在过渡带之下,以韧塑性均匀剪切变形为特征,各类韧性剪切构造面一般都很平缓,多强烈置换构造和透入性特征。浅部的脆性断层向下进入韧塑性带时常产状变缓。具细粒化的糜棱岩则多形成于脆韧性过渡带附近或更深些。
构造变形的各种不同速率和长时间的作用进程,可造成地质体的穿时现象,而不同阶段的构造作用可使构造发生递进变形或叠加;它们在时空上的关系,主构造期间及递进变形期内的演化序列,又常与或岩浆侵位相关,这种具明显对应关系的主期又称为构造热事件,它不仅是构造变形产物,也是地质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有重要的纪年意义。
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其研究精度则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极高的效益;采用反射地震技术研究地壳结构,并开创大陆地学断面的研究和成囤,所有这些创新技术和理论,已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具体的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特征、和制图。
实验室内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构造变形条件的温度和压力的测算、古应力场重建及古应力差值估算等已经实现。因此,构造地质研究的观测分析手段已是宏观更宏、微观更微,使不同尺度的构造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结合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入。计算机数字模拟则又开拓了为这方面实验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称为地核,半径约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壳,已知最厚处为75公里,最薄处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约35公里。
地核的内层是固体,也有认为是在强大压力下原子壳层已被破坏的超构造地质学固体。外层是具有液体性质的物质,还推测有电流在其中运动,被认为是的本原。外层的厚度约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较多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体固体物质;地幔上部成份与橄榄岩大致相当;与地壳相接部分和地壳均具有刚硬的性质,合称为岩石圈,厚度约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为一层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厚度约为100公里的软流圈。
地壳表面的海洋、、河流等水体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4%。成液态的地表水与冻结在两极地区和高山上的,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组成地球的。
地球的外层是大气圈。大气主要集中于高度不超过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为主。离地越远,大气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变化。在100公里外,大气逐渐不能保持分子状态,而以带电粒子的形态出现,其稀薄程度超过人造的真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形成能够阻挡来自太阳和宇宙带电粒子流冲击的电磁层。
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通过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气体的溶解、挥发等方式互相渗透和影响。固体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气和水活动的场所。岩石圈的物质也不断运动,并通过火山喷发的形式进入水圈和大气圈。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这些圈层,是由于其组成物质的重力差异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质点均受到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气和水,并对他们的运动产生了影响。在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如果按地壳中所含元素计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存在形式即为矿物。
矿物具有确定的或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组成矿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内周期性重复排列,并具有自己的结构,那么就是晶体。晶体在外界条件适合的时候,其形态多表现为规则的几何多面体,但这种情况很少。
矿物在地壳中常以集合的形态存在,这种可以由一种,也可以由多种矿物组成,这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石。
地球中的矿物已知的有3300多种,常见的只有20多种,其中又以长石、、辉石、闪石、云母、、方解石、和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铁矿外,它们的化学成分都以为主,石英全为二氧化硅组成,其余则均为矿物。
由硅酸盐溶浆凝结而成的火成岩构成了地壳的主体,按体积和重量计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见到的则是沉积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坏后,又经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积,经过压实、再次硬化,形成具有特征的岩石。
在地壳中,在大大高于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不同于火成岩和沉积岩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类别。火成岩中的、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构成大陆的主要岩石。形成时代最早的花岗岩,年龄达39亿年,而玄武岩是构成海洋所覆盖的地壳的主要物质,均比较“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地层是以成层的岩石为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在地表低凹处形成的构造,是地质历史的重要纪录。狭义的地层专指已固结的成层的岩石,有时也包括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依照沉积的先后,早形成的地层居下,晚形成的地层在上,这是地层层序关系的基本原理,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层在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剧烈运动的影响,改变原来的位置,会产生倾斜甚至倒转,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变形的时间,仍可以恢复其原始的层序。在同一时间,地球上各处环境不同,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地层各有特点。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地层,还会因受到剥蚀而使已经形成的地层消失。
因此,是研究各地区地层的划分,确定地层的顺序和相邻地区地层在时间上的对比关系的专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也是地质学中最早形成的学科。古生物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各类生物,野外研究一般已经绝灭,它们的少量遗体和遗迹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层中。通过研究这些,可以了解地质历史上生物的形态、构造和活动情况。
对各种古生物进行分类,可以认识生物的演化关系;依据地层中所含化石,可以断定地层的层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使这种判断具有可靠的根据;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还反映出当时地理环境的特点。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质学也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都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大体上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它们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即各种地质构造。断裂和褶皱是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地球的岩石圈,已经并还在发生着全球规模的板块运动。是二十世纪地质学对地质构造及地质作用的新认识。其基本内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刚硬的部分,它飘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较大的软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着许多很深很大的断裂,这些断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称为板块的巨大块体,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一般认为,主要是地球内部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物质对流运动,使岩石圈破裂成为板块。板块形成后继续运动,发生分离、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质沿板块间的拉张断裂带挤入,并不断向断裂两侧扩展,形成新的洋壳,而部分板块则随着载荷它的软流圈物质向下移动而消失于地幔之中。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
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气曾经历以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盐度,生物最早出现在地球形成约10亿年以后等等。
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洪水泛滥等。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水灌溉压碱等,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在于认识和运用地质体的成因和运动的规律性。地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成矿背景,控矿容扩因素都与构造演化、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紧密联系。构造地质作用更是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工程建设及减灾等问题,也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直接相关联。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研究精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了极高的效益;反射地震技术的运用和大陆地学断面的研究对于揭示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有这些创新技术和理论已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具体的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特征、水平运动和制图成为可能。实验室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构造变形条件的温度、压力测算、古应力差值的估算和古应力场的重建等均已实现。这些都使得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动力学上结合得好,研究得更深入。未来,地质学能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对月球、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会使人们有可能对更多的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进行更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  实验条件将进一步改进,如将实验室中所能达到的温度压力提得更高,模拟更为复杂的多种可变因素的地质作用,并把时间因素也纳入模拟实验之中。 地质学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尤其是各大陆所提供的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新资料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发展板块构造说,进而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  在地质学的服务领域,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地球资源,其中有关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区域成矿研究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并促进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学,以及区域岩浆活动研究、变质地质研究等向新的水平发展。  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沼泽地区的问题,以及的研究将不断扩大。学,包括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有关的微量测试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地质措施等的研究日趋重要。 总之,地质学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如、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具有奠基意义的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认识。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质地认识和构造,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徐开礼&朱志澄- 构造地质学本书系1984年出版的《构造地质学》教材的。修订本仍保持原书的体系和分章,但对各章及附篇和附录的内容、图件都作了不同程序的修改、调整和更将。全书由十章正文、附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附篇和附录另装成册。全书约46万字,插图523幅,附图23张。
本书着重讲述地壳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组合型式和形成机制,以及各类构造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方法,并专章讲述了岩浆岩体和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本书供高等地质院校地质类专业师生教学用,也可作为其他专业教学参考书,并可供生产和科研等地质科技人员参考。第一章绪论
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第一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一、层理及其识别
二、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第二节 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一、岩层的原始产状
二、水平岩层
第三节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与不整合
二、不整合的类型
三、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应力分析
一、外力、内力和应力
二、应力状态与应力椭球体
三、二维应力分析
四、三维应力分析
五、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和应力集中
第二节变形分析
一、变形和应变
二、岩石变形的阶段
三、剪裂角分析
四、应变椭球体
五、递进变形
六、变形岩石的应变测量
第三节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
一、围压(静岩压力)
四、孔隙压力
第四章褶皱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一、褶皱要素
二、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三、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第二节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一、褶皱的几何形态――和
二、褶皱形态的描述
第三节褶皱的类型及褶皱的组合型式
一、褶皱的产状类型
二、褶皱横截面的几何类型
三、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
四、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二、褶皱形成中的
三、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一、褶皱形态的研究
二、研究褶皱形态的纵深变化
三、研究褶皱内部小构造
四、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
第五章 节理
第一节节理的分类
一、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二、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三、节理组和节理系
第二节 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一、节理的分期
二、节理的配套
第三节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一、与褶皱有关的节理
二、与断层有关的节理
三、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
四、节理在分析区域构造中的作用和问题
第四节 节理的野外观测
一、观察点的选定
二、观测内容
三、节理的测量和记录
第五节节理测量资料的整理
一、基本节理图
二、节理资料的电算处理
第六章 断层
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
一、断层面和断层带
第二节 断层分类
一、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第三节断层各论
一、正断层
二、逆冲断层
三、平移断层
一、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
二、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
三、平移正(逆)断层或正(逆)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
四、横断层错断褶皱引起的效应
第五节断层形成机制
第六节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一、断层的识别
二、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四、断层岩
五、断层作用的时间性
第七节同沉积断层
第八节 韧性断层
一、韧性断层的几何特征
二、韧性断层内的变形变质特征
三、野外观测
第九节区域性
一、区域性大断裂和岩石圈的层圈性
附:断层的分类和命名问题
第七章劈理及线理
第一节 劈理
一、劈理岩石的域组构
二、劈理的分类
三、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壁理
四、劈理的野外研究
第二节线理
一、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
二、变形岩石中的大型线理
三、线理的野外研究
第八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第一节岩浆岩体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一、侵入岩体的产状
二、喷出岩体的产状
第二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
二、侵入岩体的原生塑变构造
三、侵入岩体原生破裂构造
四、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
第三节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一、岩浆岩体的褶皱构造
二、岩浆岩体的次生
第四节 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一、岩体产状的恢复
二、岩体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三、岩体接触关系和形成时代的确定
第九章变质岩区的构造研究
第一节 变质岩区的构造特征
一、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点
二、变质岩层的成层构造
三、变质岩区的叠加褶皱
四、变质岩区的构造滑动断裂
五、变质岩系间的隐蔽不整合
第二节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
一、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内容和步骤
二、构造解析的基础――地质制图
三、构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四、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第十章 表生构造及撞击构造
第一节表生构造
一、表生构造的特点
二、常见的表生构造
第二节 撞击构造
一、撞击作用
二、撞击构造的基本地质特征
三、撞击构造研究意义
全书主要参考文献书名:构造地质学
胡明、廖太平- 构造地质学作者://廖太平
出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
开本:16开
页 数:290页
定价:28元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岩层原生构造及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褶皱构造、节理、断层、同生构造、大地构造、盆地构造以及实习指导等。 本书可用作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土木工程等高校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现场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工作参考。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第一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习题及思考题
第三章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一节地层的接触关系概念
第二节不整合的类型
第三节不整合的观察及研究
习题及思考题
第四章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
第一节应力与应变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习性及影响因素
习题及思考题
第五章褶皱构造
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
第二节褶皱的形态描述
第三节褶皱的产状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第四节褶皱的形成机制
第五节褶皱的观察和研究
习题及思考题
第六章节理
第一节节理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节理的分类
第三节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第四节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第五节节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资料整理
第六节裂缝的井下识别和研究
习题及思考题
第七章断层
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
第二节断层的分类
第三节断层各论
第四节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习题及思考题
第八章同生构造分析
第一节同沉积背斜
第二节同生断层
第三节软沉积变形
第九章大地构造基本理论
第一节槽台学说
第三节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的现代发展
习题及思考题
第十章盆地构造基本理论
第一节盆地及含油气盆地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与板块构造
第三节板内中盆地的特征
习题及思考题
附录Ⅰ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
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实习二用间接方法确定要素
实习三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实习四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五编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实习六编制节理极点图和等密图
实习七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
实习八构造地质综合实习
附录Ⅱ极射赤平投影
第一节 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赤平投影网的使用方法
第三节赤平投影在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习题及思考题
附录Ⅲ地层代号和色谱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球的地质构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