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写篇科技小论文5000字就行 题目是:网络时代《我们将如何通过媒体通讯手段来学习礼仪》

2008年第5期《工作通讯》
2008年第5期《工作通讯》
&&&&&&&&&&&&&&&&& 本期要闻
1. 2008年3月5 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在京召开了“自然与社会――关于南方雪灾的反思”主题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在京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南方雪灾发展的状况、类型及原因,南方雪灾后的重建和社会治理问题,南方雪灾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第3页)
2. 2008年3月2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 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115篇,到会的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代表近百人。会议主题为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所所长欧阳康教授做了“科技与社会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杨叔子院士做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的精彩讲演。(第6页)
3.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山西大学承办的“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拟于2008年9月5日至7日在山西太原举办,论坛主题为“科学理性与人类未来”,设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技术史三个分论坛。(第11页)
本通讯供本会会员和本会理事会、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各省市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及相关学会参考交流。呈送中国科协书记处和中国科协各职能部门及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自然与社会――关于南方雪灾的反思”座谈会在京召开.……..……3
第八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 国际学术会议
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6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将在太原举办….…. .…10
“科学传播与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12
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七届三次理事会.................................13
“科学、技术、工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学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15
&“系统科学哲学与社会发展”2008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复杂性
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第五次年会会议第一轮通知………….…....…15
第二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通知………….……………...….……16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通知……………………17
“性别、科学与经济:妇女参与技术转移、技术孵化及
企业管理(TIE)”学术研讨会通知…………………………….………18
《从物理战到心理战》简介……………………………………………18
《科技文化反思丛书》出版……………………………………………19
《科技与人文》书刊介绍………………………………………………20
&“自然与社会――关于南方雪灾的反思”
&主题座谈会在京召开
2008年3月5 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在北京召开了“自然与社会――关于南方雪灾的反思”主题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在京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到会。研究会秘书长王玉平研究员,副秘书长刘孝廷教授、张明国教授等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张明国教授主持。
座谈会围绕南方雪灾发展的状况、类型及成因,南方雪灾后的重建和社会治理问题,南方雪灾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任定成教授、中国科学院肖显静教授、清华大学雷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林建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以及来自湖南郴州的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李华芳等做了主体发言。
王玉平研究员首先在发言中指出:雨雪降温是自然现象,防灾救灾是社会行为,自然辩证法的任务之一是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朱训理事长在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举办“自然与社会”论坛,提出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为国服务”。当前,针对在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我们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当关注这一事件,肩负起历史使命,从发展战略和观念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为此,研究会秘书处提出召开这次“自然与社会――关于南方雪灾的反思”座谈会,以期在“为国服务”的同时,促进学科和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
家住湖南郴州的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李华芳详细介绍了受雪灾影响最严重的湖南郴州市在春节期间长时间断电过程中市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据她介绍,雪灾降临时,当地夜晚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0度,白天下的毛毛雨,晚上一冻,再加上大雪聚集,电线和琵琶树等都被压断了,郊区和乡村有的房屋也被压塌了。其中,郴州市从2008年1月25日起停电,一直持续到2月20日,在此期间,有的地方一分钟电都没来。城里局部地区是2月7日(大年初一)来的电,市郊则更晚一些。没有电,收音机没有信号,手机用不了,通讯成了大问题。开始停电时,人们以为只是短暂的,没有做太多的应急准备,结果一停就是二十几天,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当时,物价飞涨,大白菜十多元一斤,猪肉和鱼都是几十元一斤。停电后,社区为每户发了一根蜡烛,用于维持夜晚的紧急照明,整个生活状态完全改观,似乎一下子回到了石器时代。&&&
据报道,在整个雪灾期间,国家直接损失1200多亿人民币,重建则需要几千亿元人民币。给国计民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难性后果。现在,雪灾虽然过去了,但其影响在短期内还无法消除,它带给人们的教训值得深刻记取。
会上,与会学者们就雪灾的类型、特征、成因、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应对措施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大体形成了如下意见:
其一,关于雪暴的成因。学者们认为,从规模和影响看,这次雪灾是我国近些年很少出现的情况,可以视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拉尼娜”现象的体现。去年夏天美国中部突降大雪,伊拉克的巴格达也是如此。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它导致东亚地区的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出现极端性气候和事件。它与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长江洪灾相隔正好10年。从技术层面看,这次雪灾与往年的自然灾害是有内在关系的,性质差不多,只不过规模大一些,而我们往往把它简单看成是自然灾害。实际上,纯粹的自然灾害已经没有了,大多数是人与自然一起造成的,具有发展的自反性特征。因此,异常天象的出现和增多,是天灾也是人祸,后者就是工业文明本身。工业文明的模式是和自然对立的模式,它没法避免灾害和垃圾。大地的结构已经被工业文明人为地改变了。作为“盖娅”的大地已命悬一线,随时有猝死的可能,这是人类发展的末日。因此,当灾害来临时,我们应该反省文明的发展模式本身。如今,太空已不见中国绿(宇宙飞船看见的中国是黄色的),我们已进入一个高成本和高代价的发展期。从可持续发展观到和谐社会再到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一步一步地认识和克服工业文明后果的积极努力。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二,关于雪灾的成因。雪大成灾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就雪的规模而言,具有很大的不可避免性,但灾情的规模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可避免的。于是,问题就可归结为雪是怎样成灾的?美丽的雪景为何成了人间灾难?如在这场雪灾中,乡村就比城市影响小、受灾轻。原因是南方电网被严重破坏,而城市一旦停电,就什么也做不成了,农村则至少还可以通过生炉子解决取暖问题。同样,由于停电,电气机车不能运行了,可内燃机车停用多年后已经没有人会开,结果是有火车也用不上。可见,现代化程度越高,发展的风险越大,出现的问题越严重。这涉及一个问题:对技术究竟怎么看?因为技术把各行业联系了起来,行业联系越密切,出问题后的波及面就越大,后果也就越严重。结果,一旦技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对人来说就成了非常恐怖的事情。如同北美的大停电一样。这是发展中的辩证法。
另一方面,考虑到雪灾是在我们这种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春运期和特殊的交通要道地区发生的,那么,这种避免与不可避免的关系中就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内容。正如2003年的SARS最终成灾一样,凸显了我们发展失衡的一面,其中不排除人为助长雪灾的成分。如气象部门对灾难性天气估计不足、预报不到位。而许多地方政府过于看重各种标志性工程,把这当作政绩,而对发展自身的协调性,特别是对民生关注不够,乃至在自然灾害到来时反映迟钝,准备不足,扩大了灾害面。就铁路系统而言,目前全国人均拥有铁路只有58米,加上我国现在的绝大部分地区还在依靠煤发电,水电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样,铁路不得不拿出一半的运力去运煤,所以铁路早已不堪重负。另一方面,铁路部门自身忙于提速,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这些高精尖问题上,而没有想到其他更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不足,使发展出现偏颇和脱节。可见,雪灾中的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很值得我们反思。今后,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具有长效性的缓冲措施,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三,关于雪灾中的救助问题。面对极端的自然灾害,如果不是国家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恐怕损失还会大一些。同时,雪灾的出现也突出了多样性救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许多地方在灾害突然降临时,最先到位的大多不是政府,而是各地的社会性组织即NGO,这也符合全球的惯例。而且,中国一遇到灾害,国际上最先援助我们的也是各国的NGO,而不是政府。国外的政府不同于中国,它要动用资金、做出决策和预算,程序非常麻烦,而且政府手里也没有钱,它的每一分资金的去向都要受到监督。所以,从雪灾中我们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比如充分利用国际上的NGO,就可以做许多事情。但要这样,我们自己就得发展类似的组织才好接轨,把自己和世界联系起来。目前中国还没有严格的独立运作的NGO,大部分所谓的NGO都还在依靠政府生存。但是,近年来,国内NGO的活动环境已经越来越好。对此,国家可因势利导,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使各种NGO与政府脱离,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发育和分化,也使政府瘦身,提高效能,集中精力抓大事,维护国家的稳定,推进社会的发展。
其四,关于灾后重建问题。雪灾凸显了我们发展和建设中的一些弊端,如基础设施脆弱,设备老化落后,经不起任何风险等。这是重建中必须加以注意的。但是,我们是否非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按照百年不遇或50年不遇的标准进行设计呢?这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标准。那样的投资和成本会很大,这是绝对必要的吗?从这次雪灾就可以看出,并不是我们所有的东西都不行,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为自然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种应急、机动的条件和措施不到位,特别是意识和事先考虑不到位,再加上彼此协调不够,才导致灾害扩大化。这就突出一个适度重建问题,关键是把握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性。要有个预应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经济原则的平衡模型。何况,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防不胜防,新的极端事件或许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基于科学不确定性的认识和后常规科学的视野来理解正在发展着的世界。再好的气象预报与实际总是有一定时差。无论我们的科学技术如何进步,我们仍难对不确定的事件实现准确的预报。关键是我们的气象部门如何进行预报,公众又如何对待这种预报。现在虽然“狼”还没进来,但是已到了门口,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来一次气候觉醒,从长计议,从外在的重建走向社会的内在重建,从而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果真能这样,那将是理性的获胜和盖娅的重生。
其五,关于自然辩证法领域如何反思雪灾问题。自然辩证法是个交叉学科,它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其他学科和社会组织可能对雪灾问题在技术层面与功利的角度进行反思和治理。自然辩证法则应更多地在观念层面对雪灾进行反思。我们要努力发挥自然辩证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的优势。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自然前提,雪灾是由于工业化道路单向发展制造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引发的。其复杂性需要我们做理性的反思,特别是在观念问题上具有整体论的思想,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社会是个整体,全球也是个整体。因此,我们在考虑人的利益时,也要考虑自然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避免其他的灾难。这是构造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生态文明的基础。
目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正在步入第三次思想解放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思想解放而搞思想解放,必须抓住时机向内挖潜。
在这方面,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可以利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反思雪灾的契机搞一些有影响的活动,以扩大本学科的社会功能,推进本学科的思想解放。如专门针对反思南方雪灾问题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作为2008年“自然与社会论坛”的主要活动,可以在5月底或6月初举行。会前先搜集各种不同的观点,然后逐一展开讨论;讨论中有发言的、有评论的,这样就比较充分;讨论后在媒体刊登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这也是我们自觉地响应朱训理事长“自然辩证法要为国服务”号召的一项有效举措。&&&&&&&&&&&&&&&& &&&&&&&&&&&&&&&&&&&&&&&&&&&(刘孝廷 张明国供稿)
第八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
国际学术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第八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 国际学术会议于2008年3月20日至22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活动中心召开。会议主题是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研究。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出资联合承办。山西大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编辑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和《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参与协办。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5篇,到会的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代表近百人。
会议开幕式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活动中心举行。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办主任张建华教授主持。杨勇副校长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致欢迎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义副理事长、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凡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中岛秀人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王玉平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向中外来宾介绍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年来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介绍了研究会的研究领域和组织机构,以及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的重要性与作用等。当晚由华中科技大学刘伟副校长主持了欢迎宴会。
会议安排了三场大会学术报告:(1)日本学者中山茂教授、韩国学者宋相庸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学者雷瑞鹏副教授分别做了关于“科学与伦理”、“STS的社会起源”和“器官移植伦理研究”的报告。(2)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和东北大学罗玲玲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耗散结构理论与‘技术-文化’系统”、“沈阳‘满铁’社宅建设活动探析――殖民地技术扩散的一个案例”的报告。(3)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种岛秀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所所长欧阳康教授等分别做了题为“20世纪后期(1975―2000)技术性质的变化”、“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科技与社会的未来”的专题报告。另外,会议还安排了10个分场报告会,与会代表将分别就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中部崛起与社会发展研究、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人文问题研究、现代人文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研究、中西医的人文与社会问题研究、工程伦理、生命伦理,以及其他STS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会议论文题目附后)。
闭幕式由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陈凡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明国教授、韩国东国大W朴真喜教授分别做了总结性发言。会后,全体与会代表考察了中国与日韩禅宗的发源地黄梅县五祖寺。
本次会议充分交流和检验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方面的研究进展,切实加强了东亚地区STS国际研究的实质性交流,将大力推动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和STS相关学科建设。本次会议是以会议促成果,将在会后一个月内收取大会论文修订搞,力争出一批代表各国和地区水平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八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题目
(据不完全统计)
1. Hideto NAKAJIMA:Change in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at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 SONG Sang-yong:Socialist Origins of STS
3. Kohji HIRATA:Transscience and Communication
4. Jackson Hu:When Animalistic Figure Encounters the Product: Representations of Worldviews in the Hybrid of Technologist Conservation and Indigenous Species, Orchid Island
5. &曾国屏: 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
6. &陈凡: 论工程的合目的性与合生态规律性的统一
7. &陈刚: 工程伦理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8. &肖显静: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的哲学分析
9. &马会端等:朝向一种“系统”的工程设计模型DD基于中国三门峡工程设计的案例分析
10. 唐丽等:美国工程伦理学:一种社会学分析
11. 罗玲玲等:沈阳”满铁”社宅建设活动探析――殖民地技术扩散的一个案例
12. 孙思: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知识观批判&
13. 欧阳康: “科技与社会的未来”
14. 刘郦: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新视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15. 秦鹏:对“生态”的一种现象学思考&&
16. 田鹏颖:从STS视角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批判 &&&&&&&
17. 何英:论纳米科技对环境影响的法律控制
18. 陈红兵等:计算机病毒的二重性分析
19. 叶采蓉:论代理孕母市场化问题之伦理与法律思考
20. 程新宇:人体器官可否商业化之争:误区和对策
21.毛新志:“数字虚拟人”的伦理问题
22.高献忠:关于网络虚拟空间秩序的构建研究
23.Niu, Huei-Chih:Precaution for Risks or Fears? -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Public Health Risk Management
24.Sangook Park& (朴相昱):Co-evolution of systemic perspectives in STI policy studies and STS.
25.焦洪涛等:科技政策法律化――科技法理念的反思与批判
26.曾婧婧等:中国中央和地方府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7.焦洪涛等:传统知识之知识产权保护障碍探析
28.卢建华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新体系研究
29.孟建伟:科学与生命――关于科学的生命哲学的思考
30.白夜昕等:苏联-俄罗斯两种文化整合问题研究
31.武青艳等:我国环境问题中不公正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因素
32.刘宽红:高扬人本理念,重视核安全文化建设
33.朱春艳:论科学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文化的融合
34.赵迎欢:技术的价值负荷:应用伦理学视域的解释
35.陈凡等: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
36.盛国荣: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人道化――兼评埃里希?弗洛姆的技术理想及其局限性
37.杨庆峰:空间性:技术及其进步的先验基础
38.闫坤如:技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谈起
39.李兆友: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路:方法论的视角
40.王健等:伦理对技术规约作用的历史审视
41.胥留德等:高新技术长入欠发达地区的几种模式探讨---以云南省为例
42.徐治立:创新中的人文精神异化问题
43.许斗斗等:对话:科技风险规避的一种途径
44.成良斌:论文化传统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影响
45.刘秀峰:作为隐性知识的中医及其策略
46.欧广远: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医药的困境与出路
47.赵国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建构与逻辑基础
48.赵晓博:多元化视角下的“李约瑟问题”解读
49.鲍鸥:营造核安全文化 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0.贺善侃: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51.秦书生:发展生态技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2.Harukazu Iguchi:Strategy towards Sustainable Minimum Energy Society
53.郑文范等:论社科类社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54.葛秋萍:知识资本化市场准入的跃迁机制
55.郑文范等:科技演化论及其现实意蕴
56.董传升等:基于STS理论的科技奥运模式及其内涵研究
57.奉公:拟成果购买制与研究者的自由
58.申丹娜:科学研究的路径选择:大科学与小科学
59.冉鸿燕:科学解释道德的可能与局限 ――以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为背景
60.徐海波:论工程师的伦理困惑及其解决
61.毛牧然等:论网络技术的负向价值及其消解
62、伍春艳:生物技术发明法律保护的STS分析
63.陈明益:从社会建构论看科技与人文
64.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
65.罗敏:农业技术社会化――以莲藕产业的试管藕培育技术为例
66.张妍等:创新决策过程中的技术机会研究
67.翟翠霞:科技创新及其价值特殊性
68.陈凡等:对科学臻美的一条可能路径之探求――杨振宁的科学美学观及其启示
69.Shigeru Nakayama: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wartime and peacetime
70.张明国:耗散结构理论与“技术―文化”系统――一种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的系统论
71.Shigeru Nakayama: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wartime and peacetime
72.雷瑞鹏:器官移植:中国的现状与伦理挑战
73.Harukazu Iguchi:Strategy towards Sustainable Minimum Energy Society
74.张桂芳:数字化时代中国人文精神解读
75.Park Jin Hee:Understanding of Women in Hwang’s Affair
76.Jong young Kim: The Hwang Affair and Hwang Supporters
77.雷润琴:我国公众科技权益的缺失及其对策
78.吴莉等:传统知识之知识产权保护障碍探析
79.李桌然:论网络时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
80.Hong Sungook:The Cultural Meaning of Electricity in Korea,
81.段伟文:赛博空间的自我伦理
82.杨叔子: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 (万小龙 张明国供稿)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
将在太原举办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山西大学承办的“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拟定于2008年9月5日至7日在山西太原举办,论坛主题为“科学理性与人类未来”,设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技术史三个分论坛。
山西大学前身为山西大学堂,创办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目前,学校有48个博士点,137个硕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67个本科专业。近年来,学校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汇聚了一批以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优秀学者。2005年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95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同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成为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被批准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山西大学诚挚邀请全国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参加本次学术盛会,同时邀请国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界知名学者、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共聚龙城。本次论坛将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共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论坛简介
1.主题:科学理性与人类未来
2.宗旨:把握时代脉搏、彰显理论创新,弘扬科学理性、推动学科繁荣,为博士生提供高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3.设置:本次学术论坛设三个分论坛:(1)科学哲学分论坛;(2)技术哲学与STS分论坛;(3)科学技术史分论坛。
    科学哲学基础理论
    自然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
    社会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科学思想史
    中国科技史
    其他相关问题
(1)相关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做主题学术报告
(2)大会报告、分论坛报告、学术沙龙
  (3)主题晚会
  (4)参观山西大学校史馆、校园、科哲中心等
(5)实地考察调研
二、论坛征稿
1. 征稿要求
(1)参会博士生须根据分论坛设置和论坛议题提交论文。所提交的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字数以字为宜,同时提交500字摘要。
(2)论文请于2008年8月1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联系人: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安军&
(3)提交的所有论文将由论文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确定会议宣读或会场张贴;评审结果请届时在论坛网页查询。
 2. 论文格式
(1)页面设置纸张大小为A4;
(2)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3)作者姓名:四号楷体;
(4)关键词:3-5个,分号分隔;
(5)正文、摘要、参考文献部分字体均为小4号,字间距设置为1.5倍行距。汉字用宋体,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6)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4]……形
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并在文中相应地方用上标标出。具体格式为:[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作者联系方式: 论文正文第一页脚注(小5号宋体)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单位等)和具体联系方式(电子邮件、联系电话等);
(8)英文摘要附于文章最后。
三、重要事项
1. 本论坛的参会代表为全国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包括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举办时间为2008年9月6―7日,会期两天(报到时间为9月5日);
2. 论坛组委会负责解决参会博士生及带队教师的食宿费和会议资料费,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3. 西部地区参会优秀博士生代表可以申请火车硬座旅费;
4. 本次论坛将出版论文集,并遴选优秀论文由《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西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
5. 本次论坛将设立优秀论文奖、优秀报告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
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组委会
           2008年1月8日
“科学传播与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
在清华大学召开
3月14日,“科学传播与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曾国屏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英国大使馆科技参赞康大卫代表会议的资助方,分别致开幕辞。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徐善衍教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赵志耘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雷绮红研究员,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兵教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效民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李大光教授,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农业与气候变化科学顾问Katherine Bass博士,英国科学媒体中心(UK Science Media Centre)主任Fiona Fox女士等10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引起与会者广泛的兴趣和讨论。&&&&& 来自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学促进中心、科学网、科学与发展网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及英国驻华大使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学习时报》、《财经》、《生命世界》、第三世界通讯社等媒体的记者应邀到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共同主办,会议得到了英国大使馆科技处的资助。&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杨锐供稿)
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七届三次理事会
2008年1月22日,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了七届三次理事会。会上,理事长孙慕天教授介绍了今年初在京召开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和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的重要精神。副理事长周东启教授主持了研究会新任理事的增选工作,副理事长孟庆伟教授介绍了本省学生参加“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的论文获奖情况。
在此次会议上,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吴永忠秘书长传达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闫永华副主席、张兴部长在2007年有关省级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2007年学会的主要工作。副理事长孟庆伟教授谈了2008年学会的工作设想。青年委员会主任关晓光教授、副理事长张明雯教授、副理事长王树松教授、常务理事伍玉林教授分别就青年委员会2008年的工作设想,苏俄科技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情况,2008年第十二届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研讨会的筹备情况,以及2008年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筹备情况做了大会发言。
会议最后,理事长孙慕天教授、常务理事叶平教授分别为大会做了题为《新整体论刍议》和《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的精彩学术报告。
在本次大会上,与会理事了解了总会与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精神,明确了学会2008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负责人名单
理事(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云龙&&&&&&&& 王树松&&&&&&&&&& 王春林&&&&&&&& 王裕毛&&&&&&&&&& 王彩霞
王德伟&&&&&&&& 亓晓明&&&&&&&&&& 宁丽娜&&&&&&&& 叶& 平&&&&&&&&&& 关晓光
关春玲&&&&&&&& 申& 林&&&&&&&&&& 孙玉忠&&&&&&&& 孙慕天&&&&&&&&&& 任守双
伍玉林&&&&&&&& 冯英俊&&&&&&&&&& 冯& 春&&&&&&&& 刘& 辉&&&&&&&&&& 刘建立
何& 卫&&&&&&&& 李& 东&&&&&&&&&& 李国俊&&&&&&&& 李建峰&&&&&&&&&& 吕厚钧
吴永忠&&&&&&&& 宋洪德&&&&&&&&&& 常国杰&&&&&&&& 孟庆伟&&&&&&&&&& 周东启
周国华&&&&&&&& 姜振寰&&&&&&&&&& 胡齐齐&&&&&&&& 袁辛奋&&&&&&&&&& 黄& 宏
常存库&&&&&&&& 程& 伟&&&&&&&&&& 项武生&&&&&&&& 张忠伦&&&&&&&&&& 张忠有
张彦林&&&&&&&& 张明雯&&&&&&&&&& 张建国&&&&&&&& 陈秋生&&&&&&&&&& 张& 敏
张景环&&&&&&&& 张福利&&&&&&&&&& 蒋红雨&&&&&&&& 潘& 仁&&&&&&&&&& 蔡文学
&&&&&&&&&&&&&&&&&&&& 裘& 杰&&&&&&&& 朱凤清&&&&&&&&&& 胡小兵&&&&& &&&&潘文华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德伟&&&&&&&& 王裕毛&&&&&&&&&& 王春林&&&&&&&& 王树松&&&&&&&&&& 叶& 平
关晓光&&&&&&&& 申& 林&&&&&&&&&& 伍玉林&&&&&&&& 孙玉忠&&&&&&&&&& 孙慕天
李& 东&&&&&&&& 李国俊&&&&&&&&&& 李建峰&&&&&&&& 吴永忠&&&&&&&&&& 孟庆伟
周东启&&&&&&&& 常存库&&&&&&&&&& 袁辛奋&&&&&&&& 程& 伟&&&&&&&&&& 项武生
张忠伦&&&&&&&& 张明雯&&&&&&&&&& 张& 敏&&&&&&&& 潘& 仁&&&&&&&&&& 蔡文学
&&&&&&&&&&&&&&&&&&&& 裘& 杰
副秘书长:
潘& 仁&&& 关晓光&&& 何& 卫
副理事长:
程& 伟&&&& 孟庆伟&& 张忠伦&& 周东启&& 叶& 平& 张明雯
(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供稿)
“科学、技术、工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第二轮通知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筹)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科学、技术、工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会议将于2008年5月3日――4日如期举行(5月2日报到)。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
(1) 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工程伦理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2) 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工程伦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3) 国外科技与工程伦理思潮和著名科技与工程伦理学家思想研究;
(4) 科技与工程伦理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
(5) 科技与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模式和途径研究。
热诚欢迎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领域的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提交论文的截止时间为2008年4月25日。
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正门东侧)
本次会议参会往返旅费自理,会务费400元(研究生减半)。
会议秘书处联系人:杨慧民&&&&
电话:&& 4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16024)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筹)
&&&&&&&&&&&&&&&&&&&&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2008年3月31日
“系统科学哲学与社会发展”2008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复杂性
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第五次年会第一轮通知
由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和英国赫尔大学共同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管理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系统科学哲学与社会发展”2008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第五次年会将于2008年11月12日-16日在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会议的主题是: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管理的系统进路,系统思维与社会发展。分议题为:(1)复杂性科学哲学研究进路,突现与还原理论,复杂性、整体论与系统方法论;(2)系统思维与实践,软系统方法论,批判系统思考;(3)社会发展研究中的系统思想,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复杂性与社会和谐发展等。会议将特邀英美等国知名专家学者出席。
请有意参加会议者于2008年6月15日前将电子版论文摘要(中英文,1000字以内),,邮件主题请注明“国际系统科学哲学会议”。
会议费:500元人民币,学生减半。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
会议联系人:范冬萍 &电话:,
张& 珍 &电话:。
关于会议的详细信息请点击华南师范大学网站“系统科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通知
为了在第一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伦理、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伦理以及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和文化层面等研究成果进行检阅,探讨在这些领域以及临床工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以推动我国生命伦理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委会)决定在2008年12月5日至7日在广州医学院召开“第二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
会议主席:陈敏生(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席:邱仁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组织委员会主席:刘俊荣(广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
秘书长:尚鹤睿(广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联系方式:刘俊荣 (电话:020―)&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通知
(第一轮)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河北加快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理论支持。由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11-12日在秦皇岛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会议主题: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
会议议题: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研究;提高沿海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提高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及政策研究;中西医的人文与社会问题研究;河北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自然辩证法领域其他相关问题
有意参加者请于2008年5月31日前将论文摘要(800字以内)或全文发送到:
会议内容:
1.有关领导讲话;
2.邀请1-2位科技哲学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
3.与会代表学术研讨;
4.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讨论工作。
会议时间:2008年7月11-12日(星期五、星期六),会期2天,7月10日下午报到。
会议地点:燕大宾馆(燕山大学院内,秦皇岛火车站或长途汽车站乘6路或34路公共汽车燕大站下车即到)。
参会人员: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省外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的人员。
会议费用:住宿和交通费自理。会议代表需缴纳会务费200元,参加考察者(山海关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北戴河海滨)另缴纳150元。
联系地址及联系人: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438号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066004)
万长松:;0335-8075396,8057075(传真);
谢中起:;
&&&&&&&&&&&&&&&&&&&&&&&&&&&&&&&&&&&&&
&&&&&&&&&&&&&&&&&&&&&&&&&&&&&&&&&&&&&&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 2008年3月15日
&“性别、科学与经济:妇女参与技术转移、技术孵化及
企业管理(TIE)”学术研讨会通知
时间:2008年6月11-13日
地点:西班牙巴塞罗那
主办单位:卡特兰研究委员会、美国纽卡斯尔商学院、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项目管理国家中心等。
会议主题:
1. 妇女在传统职业和与新兴科学相关的职业参与状况比较分析。
2. 女性与男性在技术转移、技术孵化及企业管理中所处地位,该问题是文化问题、社会结构问题亦或个别机构面临的问题。
3. 由科学、商业、法律、政治、传媒等领域交叉产生的新职业。
4. 传统职业和与新兴科学相关的职业二者之间的工作和生活权衡比较。
截稿日期:2008年4月1日至4月15日前提交摘要(不超过750字)
.返回参会回执。
2008年6月1日前提交全文,字数在之间,发送至
5. 硕士、博士研究生均可参加,优秀学生论文可获得以下经费资助:
一等奖:2000欧元及往返交通费;
二等奖:500欧元及往返交通费
6. 大会注册须知将于2008年6月1日发布。
《从物理战到心理战》简介
由吉林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的《从物理战到心理战》一书,是军事技术哲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戟锋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基于科技发展与战争演变的历史、逻辑分析,深入探讨了物理战的进化、困境及心理战的优势和未来,旨在说明纯粹物理战必须与心理战接轨,政治作战与军事作战同等重要。本书也是刘戟锋教授军事技术思想的进一步延续。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最激烈、最残酷、最普遍的现象,由于事关利益集团的生死存亡,从一开始,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至今的战争演变,就其与科学的关系而言,可以被称为物理战。因为正是物理学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着战争手段的急剧更新,催化着战争思想的激烈较量,引导着战争模式的火速演进。作者通过对科学技术用于战争的历史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对物理战的进化历程做了准确概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军队战斗力的基本组成要素是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而科学技术对军事的影响,从战斗力要素的角度来看,可以表述为以下主要发展趋势,即从材料对抗历经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从体能较量历经技能较量到智能较量,从自然中心战历经机器中心战到网络中心战。物理战发展至今,人们依然还在津津乐道于光电对抗、自动跟踪、精确制导、定点打击、纳米技术、外空作战。作者通过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敏锐的察觉到,随着物理战发展到最高形式――物理信息战以来,其前进的步伐明显放慢了,通过对物理战进行检讨,发现它存在着三个自身难以逾越的困境:作战对象的偏转、作战时空受到限制、作战费用不断飙升。这三大困境是物理战自身无法逾越的,这意味着光有物理战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战与物理战相比,具有三大优势:第一,心理战以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目的,从而使得千百年来战争双方追求的理想成为可能,其“全胜”思想备受推崇;第二,以精神信息为武器的心理战,逾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界限,使作战时空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第三,心理战具有耗费低效益高的特点。战争的目的是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即从精神层面上制服对手。因此,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因素达到战争目的的心理战以其自身的优势,将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在人类军事史上,作为战争最高境界的心理战,一直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所推崇,然而,数千年来,由于人类科学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相关技术创新难度的不相等,致使不同形态心理战在人类战争舞台上的登场亮相遥隔千秋。作者通过追踪物理战的进化,剖析物理战的困境,就是要认定心理战的优势,把握心理战的未来。为此,作者指出,心理战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物理作战为后盾、坚持以理论探索为先导、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坚持以不战而胜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心理战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与物理战有效结合,达到战争目的。
全书以史实为基础,经过周密分析,深入考察了物理战的进化,以哲人的眼光洞察物理战的困境与心理战的优势,以战略家的视角对心理战未来发展提出纲领性建议,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材料翔实,对广大军事科学研究人员、部队指战员、军校学员而言,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著作。&&&&&&&&&&&&&&&&&&&&&&&&&&&&&&&&&&&&&&&& (徐振兴供稿)
《科技文化反思丛书》出版
由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主编的《科技文化反思丛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的选题、研究都是基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对科学技术做较为全面的哲学反思和更广泛的文化诠释,其选题从生物学、生物社会学到文化人类学、和谐社会建构,从科学的形上追问到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批判,从科学确证的逻辑分析到科学社会学及科学思维艺术探讨。
丛书共有5本,分别是:《现代技术的沉思》、《所罗门王的魔戒》、《科学思维的艺术》、《西西弗斯的石头》、《科学辩护的沉思》。丛书内容不仅根基于扎实的理论探索,其中也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意象符号,如厨师困境、绿胡须效应、所罗门王的魔戒、西西弗斯的石头……
《科技文化反思丛书》的选题应和欧美兴起的“科学的文化研究”(CSS),秉承库恩对科学做历史、社会、文化研究的“外部观点”研究传统,但反对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的无政府主义。“科学的文化研究”不能建基在松软的沙滩上,而是要深扎“科学技术哲学”的“哲学”之根,要拓展、转换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对科学技术哲学做更全面、丰富的哲学理解,加强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理解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我们的研究要基于哲学基本问题和深刻的学理思考基础之上,不执着于“外部观点”对“内部观点”的批判,而是做“两种观点”、“两种文化”的沟通、交流,在对话、协商基础上达成共识、追求真理。
致力于构架贯通“两种文化”的桥梁,是《科技文化反思丛书》的美好心愿和真诚努力,
也是作者对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所做出的贡献。&&&&&&&&&&
&( 张明国供稿)
&《科技与人文》书刊介绍
《科技与人文》是国家“985”II期工程项目――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以书代刊形式半年期出版物。《科技与人文》是本创新基地根据国家对“985”II期工程建设的要求与创新基地项目论证报告的基本框架,参照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经验,用以推进创新基地建设的任务目标,收集和介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科技与人文”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论述为要旨。期刊的价值与指导思想在于配合创新基地整合与凝炼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强化学术研究特色,在4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内,发展成为国内“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研究领域的信息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之一,以促进华中科技大学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发展。
《科技与人文》第1辑设立“科技与人文的学理研究”、“科技与人文关系研究”和“科技的人文沉思”三个主题,汇集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已经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科技与人文》第2辑设立“科学精神的人文本性”、“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科学文化”三个主题,汇集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已经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以后各辑除了继续在“科学精神的人文本性”、“科技时代的传统文化”、“科技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和“科技进步与社会文化发展”等主题分类汇编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以外,还将组织一批反映国际学界在该研究动向的译文,并注重反映本创新基地的12个研究子平台以及“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科技与人文》在以后的各期中,将更加注重所选编文章的原创性和批判性,使其成为我国在科技与人文交叉领域深化研究的富有挑战性的论坛。&&&&&&&
(万小龙供稿)
关于制作并颁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第六届理事会理事证的通知
各位理事:
为规范本会理事的管理和服务,增强理事间的联系,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秘书处对理事服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拟制作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证和理事通讯录,并在六届三次理事会上颁发。请各位理事尽快将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用电子邮件发至研究会秘书处电子信箱,并提供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电子信箱等信息。
未办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证的理事,请补办会员手续并另交寄一寸照片一张,以便制作会员证。
秘书处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521室
联系人:苏杰&& 唐志
电话:010-& &
传真:010-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2008年2月25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通讯》电话:010-03270& 49306(传真)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东楼五层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邮编:100081)
& E-mail:zrbzhf @ cast. org. cn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主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小论文5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