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极寒地区的木屋冬季运营的小太阳取暖器解决方案是什么?

  关于南北取暖问题,我觉得我挺有发言权的。17岁以前在北方生活,有暖气;17岁以后在包邮区生活,没暖气。  关于种种南北暖气之争看太多了,也来说说我的想法。本楼拒绝各种喷子。  一、南方同学说不开空调的原因是因为开空调干,不舒服。我想说,暖气更干更闷好吗。北方有多少同学冬天倍受静电困扰啊啊。  二、我觉得最匪夷所思的关于南方冬天开空调不好的原因是这样太暖和了,抵抗力会下降。呃,意思是这条到了北方就不成立了?  三、至于南方同学说开空调电费太贵的,那大可不必了。我算过,我冬天的时候只要回家都开空调,不比父母家一冬天的暖气取暖费多。关键是,暖气取暖费是统一收的,比如你必须要交1k块一个月,那这样就没什么想头,就开呗,而空调电费是可控的,少开就少交钱,多开就多交钱,那这样,对会过日子的人来说,当然就少开空调了。要是强行规定一个月不管用多少电都交1k块,保证空调转的哗哗的。别的不说,你看多少人在家里以各种理由不开空调,却从来不拒绝办公室提供的空调就明白了。  四、我在包邮区。真心冷。但是真心比不上北方的冷。包邮区没有取暖设施能过得下去,北方是过不下去的。所以,统一取暖,在包邮区真心没必要。何必为了有的人不需要的东西,让每户都强行出取暖费呢。而且,买个好些的空调,零下5度以内取暖都没问题。当然你非要20平米的房间买个1匹的空调,还是最便宜的那种,然后抱怨空调不好使,那我也没办法。  我也真闲,说了这么多。大家看看吧。要是有不同意见可以好好说哦。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一转眼,帖子就不见鸟
  你不觉得开空调炒鸡难受吗?就是皮肤燥热得很 但是身体内还是很冷的感觉。反正我家都不开空调,都用火炉子暖手袋。在帝都上学的时候,确实很干呐,晚上都是把湿毛巾,还有洗好的衣服挂在室内加湿的。不过我觉得如果帝都冬天不刮风的话,还是比南方好受点吧。我以前只穿一件单衣在室外呆过一小阵,觉得不是特别冷,零下三四度左右,没吹风。冬天也就是一条薄秋裤加一条牛仔裤。不过在东北我肯定不敢这么做。。东北没有好装备可是会死人的。。
  你说的几条都是在对比啊,南方人不愿意开空调是自己的原因,用不着和北方对比吧,开空调本来就很难受,和北方的暖气有什么好对比的。  
  最近一年一度的暖气贴又开始泛滥了。偏偏我手贱总是点进来看戏。  
  坐标东南沿海。从来没想过供暖,觉得供暖应该给北方的银们,特别是北方农村地方,应该加大福利优惠力度帮助他们供暖。  今天13-20度,阳光明媚天气非常好。我们这最冷差不多就8-10度。下到5度那就是奔走相告的10年一遇的寒潮低温。  我到最冷也就是高领薄毛衣加羊毛大衣裹条围巾。  每年非常期待冬天,因为有好多衣服想穿。哈哈哈哈  
  同包邮地区,现在好多小区自己有弄供暖,交钱就行了,我觉得挺好啊,不明白争啥  
  开空调不止干吧,还闷!就我个人而言冬天开热空调非常难受,头会晕,会想吐  
  现在不都用壁挂炉吗?????  
  同意楼主。  我在包邮区,虽然觉得冬天冷,但是还不至于冷的受不了。就像今天有太阳,我们办公室朝南,还挺暖和的。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讨论到这个话题,她就觉得我们这边也应该改供暖,冬天太冷,北方冬天可舒服了。穿衣服只要打底衫打底裤就好,出门披个大衣就能出门了。  我告诉她我北方的朋友和去过北方的朋友真的很少这么穿,不然出门会冻残废,她死活不相信。  我让她怕冷回家就开个空调,白天上班,下班回家开个几小时,睡觉就好关了,被窝暖了比夏天必须开到第二天出门的还省,也不用像教暖气费,不管一天用几个小时,都必须要教那点钱,省多了。她就觉得不是统一弄得,没优惠,占不了政府的便宜不舒服的样子,看的我也是醉了。
  羡慕暖气,但是不想用,我们这个地方还算好,不是特别冷,但是有些特别冷的地区想要暖气的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国这么大,南方这么大,非要一棒子敲死一条线划得清清楚楚吗?  还有每到冬天就看到南方人喊想要暖气,北方人喊你们做梦,南方人喊你们来试试肯定受不了,北方人喊开玩笑老子零下三十度呢,各种吵,有意义吗?  这几天看了好多嘲讽南方人穷啊空调都舍不得开暖气更开不起啦,只会意淫北方没有南方冷啦,之类的帖子。  话说,包邮区和暖气区的大战,为什么我这啥也没有的地区人民也要躺枪...  对了,冬天空调是真用着不爽,一是据说卖给南北的空调不一样,一个侧重制冷一个侧重制热,这个不知道真假,反正我们这儿空调制热效果确实是非常不好,开了之后又闷又晕,脸和手是暖和了,脚却还是冷的,暖不了全身啊。二是,又不是家家都有中央空调,总不可能一回家就呆在卧室不出门,连厕所都不上了吧...  我知道又有人要说,又没人不让你用地暖,谁让你没钱啦!
  别纠结这个问题了好吗?不差钱的人在哪过冬都不会冷,室外控制不了,起码在室内不会亏待自己。南方人冬天取暖靠抖不是一两年形成的,有经济原因,也有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方式。南方人在家想怎么保暖只要愿意花钱都不是问题,或者在商场在餐馆等等一些公共场合也温暖如春,但毕竟是少数。真正人们经常待的地方,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工厂,单位,才是很少有取暖设施的地方。有些小区一到冬季就跳闸,为什么?一到夜里就停电为什么?办公室里一有人用大功率取暖器一层楼的人都知道,也是因为跳闸。坐标昆明,算西南吧,冬季短而且极寒天气少,但是总有特别冷的时候,不会把人冻死,但是能冻病,男女老少,看病的人大把。从早到晚,穿少了冷,穿多了热,一脱衣服,十有八九就感冒。绝多数人对付冬天都是硬抗着,穿多了还有人嘲笑。走在街上,真的是穿羽绒的穿外套的穿裙子的五花八门,心里摇摆不定的都不知穿什么出门。  
  不是不开,是没有跟本没有。再说了,有必要开吗。到了中午热死你,坐标北海,温度35有加
  空调都在自己家里,谁家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  
  供暖是要交取暖费的好不,而且第一次还有初装费,大概很多人以为暖气是国家免费给的或者很便宜吧  
  跟楼主同感,我每次看到有人说北方有暖气,我就很纳闷,难道你们冬天不开空调么
  @残烬里可有余辉
09:54:31  开空调不止干吧,还闷!就我个人而言冬天开热空调非常难受,头会晕,会想吐  -----------------------------  那你在暖气房里更待不下去
  同意lz啊  不明白这有什么好争的  曾经专门跑去东北体验了一把零下三十多度的感觉
差点把我冻死
  同意楼主,暖气对北方来说是必需品,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所以大家统一买批发价比较划算。对于南方来说只是小零食,有最好没有也不要紧,不差钱的想享受的自己买就行了,怎么能强迫所有南方人都买呢?  
  南方湿冷地区,嫁到西北干冷地区,婆家地暖能到32度左右。说实话,我享受不了这福气啊!回家过个年,鼻子能干出血!什么加湿器,一点用都没有,我只能晚上偷偷在木地板上泼水,晕。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地暖和空调一样,又干又闷,所以我觉得不用暖气不用空调的广东冬天还是挺好过的。
  还是这个楼里的人理智。有的楼里让人感觉福建广东都比北方冷了,不过长江流域的确冷。我在扬州和上海都过过冬,空调电暖器就能搞定。早上起床先开开,屋子暖了就起来穿好衣服洗漱,省电也暖和
  @一万公顷森林 19楼
11:33  南方湿冷地区,嫁到西北干冷地区,婆家地暖能到32度左右。说实话,我享受不了这福气啊!回家过个年,鼻子能干出血!什么加湿器,一点用都没有,我只能晚上偷偷在木地板上泼水,晕。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地暖和空调一样,又干又闷,所以我觉得不用暖气不用空调的广东冬天还是挺好过的。  ------------------------------  我家西安,自己壁挂锅炉烧地暖,温度自己控制,一般在20度左右,穿运动裤和毛衣,刚刚好。出门就套个外套,晚上卧室开带加湿器的空气净化器,还挺舒服的。以后在扬州买房子也会自己装地暖和锅炉,但估计公婆都不会开吧,他们冬天冻惯了,没这消费习惯
  真相了  
  坐标大重庆,每个冬天必开空调,干燥吗?喷点水就好了,闷吗?我会告诉你我是窗户和空调一起开着吗?最多就浪费点电。钱吃亏也不要人吃亏,要不慢慢长夜冰着脚凉着手的玩电脑,不生病才怪。
  这个楼的人都很理智啊,说话也很礼貌。
  真心理解南方朋友湿冷冬季很难过,但是很受不了那些说北方冬天不如南方冷的想法。。
  我这里空调叫冷气,多数没有制暖功能。最冷时我开油叮机,一年也就开十来天,没想过要供暖。  
  @QQ在流浪
10:07:01  我告诉她我北方的朋友和去过北方的朋友真的很少这么穿,不然出门会冻残废,她死活不相信。  -----------------------------  我有个北方同事跟南方的同事说北方的冬天晚上有冻死过流浪汉的,南方的同事死活不信,说哪有那么夸张。。。
  理智的说,北方统一供暖是因为温度更低,而南方温度较高。我姥姥他们那单位因为是从东北迁过来的,所以厂里安了暖气,但是南方的温度用了暖气,真心干燥,鼻子受不了,但是就南北温度来说,我一个北方人,在南方长大,南北都呆过,所以客观来说,冷的不一样,北方比南方冷是因为离北极圈更近,温度更低,但北方是干冷,只要不刮风,多穿点就行,南方虽然温度高些,但是是湿冷,潮气重,如果南北方冷的温度在同一起跑线上,南方更冷,因为湿冷是冷进骨子里,别说下雪,冬天一场冻雨感受的温度不比北方下一场大学暖和到哪儿去。暖气这东西,安装了如果是可控还好说,毕竟南方冬天不是时时刻刻都跟08年凝冻似的,其实空调就够了,但是对于有些人说的不需要任何取暖就能过冬,只能说亲自来南方的湘川贵这些阴冷的地方感受一下就知道什么叫屋子外面比屋子里面暖和了  
  我在南方,冬天空调和加湿器一起开感觉还行,没那么干。就是电热毯比较干。据说北方暖气确实比较贵。
  @只想做公主
10:52:42.0  那你在暖气房里更待不下去  —————————————  我和你相反,以前在南方,现在在北方,暖气比空调舒服太太太太太太多倍了。  
  之前都用的空调,最近几年自家装的暖气,舒服的不是一星半点啊。暖气的暖是恒温的暖,就像天气温度本来就是那么高似的,空调的暖是不停吹热风的暖,确实不舒服。
  我表嫂前几天带着几岁的儿子回北方了,我问为什么回去了,我姨妈说她觉得重庆冷她们北方家里有暖气,带孩子过冬天。这分明就是不舍得给儿媳用空调嘛,那装来干嘛的。
  暖气很干的。空调也很干
  @QQ在流浪 9楼
10:07  同意楼主。  我在包邮区,虽然觉得冬天冷,但是还不至于冷的受不了。就像今天有太阳,我们办公室朝南,还挺暖和的。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讨论到这个话题,她就觉得我们这边也应该改供暖,冬天太冷,北方冬天可舒服了。穿衣服只要打底衫打底裤就好,出门披个大衣就能出门了。  我告诉她我北方的朋友和去过北方的朋友真的很少这么穿,不然出门会冻残废,她死活不相信。  我让她怕冷回家就开个空调,白天上班,下班回........  ------------------------------  打底衫打底裤披个大衣。。出去秒跪啊!都不需要时间的!!
  然后呢?  所谓闲皮肤干燥就是在冷和皮肤干里面二选一,冷到受不了会开空调,但是我开不开空调干你屁事。  南方羡慕北方有暖气也只是要表达下暖气狗到南方冻的和猴子一样。我们冬天一条裤子照样过冬,你们穿的和熊一样还离不了被窝空调。大致是这个意思。  我就喜欢看那些来南方秀有暖气优越的北方人穿着呢子大衣被冻成狗的样子,看他们等车的时候不停地抖抖抖就特别的好玩。
  坐标南方湿冷地区。嫁到包邮区。还没尝试过那边的冬天。但是在湿冷区我们冬天还是很好过的,抖啊抖就过去了。。  
  搞得北方取暖不要钱似的,就南方人矫情  
  美帝北边也不集中供暖啊……有空调有暖气 但是还是空调多一些  也没见他们嚷嚷
  生在昆明一个电热水袋就过冬了,暖气是神马
  现在上海新盖的楼里都装地暖了诶,好羡慕
  麻痹满版都是这个叽叽歪歪真烦啊  农村从5000年前到现在都不分什么南方北方到现在都没有集中供暖好不  嫌冷自己想办法去好不
  - - 现在租的房子条件不好 只能在卧室里开 等明年过完年就搬到新房 到时候客厅可以开啦- - 不过那时候不怎么冷了 估计还是呆在卧室或者电脑房里开~~ 不过开空调都要配个加湿器的 不然很干燥还容易上火
  实在不明白微博上一群起哄关爱南方人的微博  你冷你开空调啊 你装暖气啊 人家北方集体供暖也要交费的好吗 又不是国家免费  我们这里中原地区也不集体供暖的,都是自己装暖气或者开空调的   没见谁像南方人一群瞎矫情  
  关键是开了空调也没觉得暖啊 在单位里羽绒服一直穿身上 回家了穿棉衣  不过我情愿取暖灯加暖宝宝 也不喜欢开暖气空调
  @容嬷嬷用具批发部
16:05:04  实在不明白微博上一群起哄关爱南方人的微博  你冷你开空调啊 你装暖气啊 人家北方集体供暖也要交费的好吗 又不是国家免费  我们这里中原地区也不集体供暖的,都是自己装暖气或者开空调的  没见谁像南方人一群瞎矫情  -----------------------------  我想说说南方冷的  难道不是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  一开始就是北方人吐槽引起的话题吧?  还有集体供暖和开空调的成本比起来。供暖是真便宜。  既不是北方人也不是南方人  -0-  中原人真爱多管闲事呐
  帖子里一群瞎BB南方人矫情的也是醉了  微博上喊南方冷的多数是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好嘛  说真的南方人真的去北方能活好嘛。  反之呢?  还有爱BB什么北方供暖也要钱的。  我想说一年三四千真的不贵。至少比我家开空调舒服多成本也小多了
  我在南北方都住过,暖气比空调舒服
  南方人不是不知道北方供暖要交钱,也不是不知道空调也能制热,但万事都有个比较。集中供暖达到的舒适程度和成本要比空调强多了。南方在最冷的两三个月断断续续地开电暖气开空调花的费用也就和北方四五个月24小时持续供暖的费用差不多了,如果这样,同样的钱花出去,为啥不上集中供暖呢。还真以为南方人穷,交不起暖气费吗?
  还有习惯问题 南方人冬天也要开窗户,不开窗户说好闷,反正我周围的南方朋友是这样,一开开好久。  北方取暖季很少开窗的只是早晚换下气。一直开窗一定会冷啊  
  @马猴烧酒2014 35楼
14:25  然后呢?  所谓闲皮肤干燥就是在冷和皮肤干里面二选一,冷到受不了会开空调,但是我开不开空调干你屁事。  南方羡慕北方有暖气也只是要表达下暖气狗到南方冻的和猴子一样。我们冬天一条裤子照样过冬,你们穿的和熊一样还离不了被窝空调。大致是这个意思。  我就喜欢看那些来南方秀有暖气优越的北方人穿着呢子大衣被冻成狗的样子,看他们等车的时候不停地抖抖抖就特别的好玩。  ------------------------------  在包邮区待过,不知道算不算南方人口中湿冷的南方。额,反正是觉得没有北方冷,在北方穿打底裤要外面一条厚的绒绒,里面也要穿条薄的绒绒,木有羽绒服冬天过不了,在南方打底袜加薄打底裤就可以,羽绒服可有可无。。没有感受到刺到骨头里的湿冷是什么感觉
  @清润眼神
17:01:00  南方人不是不知道北方供暖要交钱,也不是不知道空调也能制热,但万事都有个比较。集中供暖达到的舒适程度和成本要比空调强多了。南方在最冷的两三个月断断续续地开电暖气开空调花的费用也就和北方四五个月24小时持续供暖的费用差不多了,如果这样,同样的钱花出去,为啥不上集中供暖呢。还真以为南方人穷,交不起暖气费吗?  —————————————————  比较体系不一样,你是空调全开的费用和暖气相比,自然觉得暖气划算,但是很多人冬天几乎不开空调,对于取暖多花一分钱都不乐意,不是因为穷,就是觉得没必要,这样的人能强制使用暖气?说白了,不是跟国家要,而是跟身边自己人要,真用的人多了,自然会给安装暖气,反正都是供暖公司在供暖。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东北极寒地区的木屋冬季运营的取暖解决方案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东北极寒地区的木屋冬季运营的取暖解决方案是什么?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1条回答
纤维电暖器,配有支架晾衣架,屋里可均匀受热,可壁挂也可落地,温度可达20度以上,高效节能,很方便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冬最强冷空气侵袭我国,中央气象台12月1日早晨6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今天(1日)白天,受强冷空气影响,北方大部地区都笼罩在大风降温天气之下,其中,东北多地迎来降雪,内蒙古东部林区甚至出现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
   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气温骤降,其中牙克石图里河镇气温达到-35℃,天寒地冻的天气让市民始料未及。
   市民刘先生:今天天太冷了,我感觉我穿的有点少,应该穿棉裤。
   在沿海一些地方,冷空气带来狂风巨浪。山东青岛气象部门今日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渔船全部回港避风。青岛边防派出专门力量加强沿海巡逻,保障渔船民安全。在小港码头,上百条船只把港池挤的满满当当。
渔民薛仁亭:把船固定好了,再就是机舱这一块,保温做好了,防止把机器冻坏了。
   受海上大风天气影响,辽宁大连港今天白天开往烟台、威海等地的客运船舶全部停航。
   大连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值班主任姜作喜:本次大风造成我们辖区 11艘客班轮停泊在港。大风预计半夜后减弱,客班轮预计在半夜前后陆续恢复航班。
   在河北秦皇岛,当地海事部门利用风力减弱的间隙抓紧组织部分抗风等级较高的船舶离港。
   秦皇岛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惠金记:虽然说现场风力有所减弱,但是后续还会受到大风影响,目前5000载重吨以下的钢材船和1万载重吨以下的散粮船还是建议在锚地避风。
冷空气给辽宁带来今冬首场降雪,省会沈阳更是迎来了20年最晚的初雪。
   沈阳市民刘飞:特别冷,手冻得都不敢伸出来,特别滑,很难走。
   今天,黑龙江持续强降雪,从昨晚开始全省就迎来入冬以来第一场强降雪以及大风寒潮天气,受降雪和大风影响,黑龙江省内现在仍有多条高速公路封闭。 另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雪蓝色预警信号,今天夜间,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最低温可达零下19℃,创下入冬以来新低温。同样由于降雪,吉林长春市内路面变成了&镜面&,环卫部门派出1万4千多名的保洁员清雪除冰,成为保障市内交通出行的关键。同时,低温考验下,供暖单位被要求提高出水温度,延长供暖时间,开足马力确保室温达标。
   长春市公用局供热管理处处长冯大伟:随着气温的变化,供热参数也都会发生变化,企业要是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自动提醒,在第一时间要求他们调整到规定的标准。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强冷空气对我国的影响将逐渐减弱,强降温区范围明显缩小,中央气象台今晚6点解除寒潮蓝色预警,但未来24小时,东北地区东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华南等地气温仍将下降4~6℃,东北地区东部局地降温幅度可达8℃以上。
  冬季注意事项:科学御寒防止手脚冰凉 谨慎使用取暖设备
   寒冷的冬季,许多人喜欢把小型的取暖器放自己局部的皮肤上,时间长了,就会在皮肤上出现大片网状红斑,偶尔蹲下时会感到有点刺痛。这是一种什么皮肤病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建议,在严寒的冬季,应该多去户外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不要总是待在室内。使用取暖设备时应注意热源位置和距离,以及时间的长短。老人和小孩切不可长期使用局部取暖设备。
   寒冷的冬季,许多人喜欢把小型的取暖器放自己局部的皮肤上,时间长了,就会在皮肤上出现大片网状红斑,偶尔蹲下时会感到有点刺痛。这是一种什么皮肤病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本网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专家。
   专家说,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属于&火激红斑&。所谓&火激红斑&指的是一种持久性的红斑和色素沉着,因局部皮肤长期受温热作用(但未发生烫伤)而引起。常见于许多老年人或者长期高温作业的工人。主要由于老人四肢血液循环不畅通,局部受热不均所致。容易形成火激红斑。
   但是近年来,该病有了年轻化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长时间的上网,缺乏运动。天气转冷,就会觉得手脚冰冷。而选择一些小型的取暖设备取暖。取暖设备一般都放在离局部皮肤比较近的地方,所以容易引发火激红斑,这也是该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个病该怎么预防呢?专家说:
   首先要去除病因,应避免长期的局部直接烘烤。取暖器温度应适中,不宜过高。
   其次,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人群应加强职业防护,避免皮肤反复直接暴露于红外辐射。
   第三,直接与热源接触的暴露部位应该涂抹一些保护性油膏。
   一旦发生火激红斑,又该如何治疗呢?专家说,在治疗方面,早期损害可逐渐自愈,对持久性色素沉着,可应用脱色剂如3%~5%的氢醌霜或奥古蛋白(SOD)霜,0.05%~0.1%维A酸(维甲酸)软膏。萎缩性损害多为永久性。或者可以用活血的膏剂,中药可用清凉膏或紫草茸油。亦可撒布祛湿散。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9:00 - 18:00
关注我们:
环球网-环球旅行
(C)环球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09045走进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木柴垛……整个村庄的30多座房屋见不到一块砖瓦……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目前仍保存着一个完全由原木建造的“锦江木屋村”,被誉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历经沧桑、完整保存至今的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旅游价值。
走进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木柴垛……整个村庄的30多座房屋见不到一块砖瓦……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目前仍保存着一个完全由原木建造的“锦江木屋村”,被誉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历经沧桑、完整保存至今的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旅游价值。
锦江村位于抚松县漫江镇西北约
5公里的锦江右岸的密林中,距锦江约1.5公里,原名孤顶子村。据抚松县史志记载,该村建于1937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在长白山老林子里写生时,发现了孤顶子村木屋建筑群,便以调查报告方式上报了吉林省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借助松江河镇开发森林文化旅游的时机,对木屋村予以保护和开发。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摄影家纷纷前往考察、研究、摄影。
孤顶子是抚松县漫江镇的一个自然村,以当地有一座孤立突起的山峰而得名。因有锦江从此流过,现改称锦江村。孤顶子是长白山深处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
木屋是从当地满族的原始住所并结合“闯关东”的汉族民居融合发展而来,它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日伪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昂贵以及交通不便,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逐渐迁离木屋村,搬迁到公路边另建新村。
木屋村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伪满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100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迁离木屋村。此后,木屋村还剩下36户人家。上世纪90年代末,距木屋村约五公里外的“药仙园旅游山庄”老板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到锦江村买了一户“木屋”拆料运到山庄,异地复建了一座旅游木屋,2006年9月,在锦江村,因电线起火又烧掉了一户木屋,现在锦江村还有34户木屋,其中在“孤顶子”山上有3户,山下的村里有31户。
长期致力于东北民俗和民间美术研究的王纯信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木屋村”的发现经过。
“《长白山区民居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的重要科研课题,已经关注多年,出了一些成果。我早在1984年就在吉林省靖宇县东兴乡四道沟村发现少量木屋。1988年,我第一次到抚松县漫江镇一带田野考察民居,发现在孤顶子村中,完整地保留了木屋建筑群,无一处砖瓦建筑,连一块砖头、瓦块、一块塑料布也见不到,可称之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我非常兴奋,当时带了两台照相机,拍了正片与负片。在1990年的一次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年会上,我在学术发言中映放了自制的幻灯片,这些奇异的木房子令与会的专家、学者阵阵狂呼,连连称绝。”
“多年来,我和女儿王纪一起,在吉林长白山区跑过不少地方,1990年去过长白县龙岗乡,2002年去过临江市花山镇珍珠门村等地作'长白山木屋'的田野考察,积累了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和文学资料。但是最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孤顶子,它的木屋建筑是最集中、最完整地保存着。多年来,我常常在想、在问,这些木房子还在吗?”
“时隔16年之后,2004年9月,我和王纪再次来到漫江镇孤顶子,令我们惊异的是,这几十座木屋依然如昨,还有重新翻盖者,真是意想不到。我们做了地毯式的考察,逐户调查,从房外到室内,从仓房到柴垛、樟子,一一拍照、测量,并与居民访谈、记录。”
纵横上千公里的长白山区是多民族繁衍生存与相互融合的舞台,早在三、四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的足迹。吉林省抚松县是满族的发祥地和近世以来较早得到开发的地区。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为保护祖宗发祥地长白山,逐步将广阔的长白山区列为封禁之地,长达200多年,直到光绪年间才开禁。在封禁期间,虽擅自入山伐木、挖参等被严禁,但仍有关内大批流民来到长白山区,从事伐木、开垦、挖金、采集、狩猎等活动。他们在老林深处伐木建屋,以御风雪。清末长白山区开禁后,更有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民大批“闯关东”,蜂拥而入长白山。建国初期,关内人口激增,加上灾荒较频,又形成了一次“闯关东”浪潮,长白山又增加了不少人口。
  由于上述原因,清代后期以后,长白山区一些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人烟渐稠,抚松、漫江等地聚居而成村屯。当时漫江、孤顶子一带为密林深处,与外界联系甚少,正是“天高皇帝远”之地,人们在这里依靠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生活。这里还是大大小小的“胡子”、“绺子”出没的地方,封闭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
  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既使有霸王的骁勇也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这种木屋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木文化,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满族的先人在秦、汉、唐时期尚没有地上住房,而是深居地下,《后汉书》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唐书》载:“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金、元、明时期,女真人的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长白山的木屋,最早是金代时期女真人创造并居住的一种木质结构房屋,也叫“木榼楞房”(俗称霸王圈)。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代,长白山区的人们生活在山林中,居住在山洞里,进入铁器时代,人们才真正从洞穴、地穴、半地穴的居室中逐渐走上地面,住进了地上的房屋。地上的房屋建筑又从初级的“地窨子”、“马架子”,发展到后来的木屋。在金代时期,当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建造的房屋还不尽完美。到了元明时期,女真人逐渐强盛起来,尤其是与汉民族的往来加速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屋的建筑工艺才日臻完善。到了清末,木屋建筑比照女真人时期工艺更先进,样式更新颖实用,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木屋民居建筑。那时在长白山腹心地带,人们居住的普遍是木屋,这样的木屋连片坐落在一起,被称为木屋村落。木屋选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山林中的木材,建造方法是根据建造的房屋大小,将原木两端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叠摞在一起,搭成房屋四壁的“木墙”,再将松木锯成“木段”,加工成“木板瓦”,也叫“苫房板”,覆盖于房顶挡雨,再用一根完整倒木掏空成筒状立在屋外做烟囱。“木屋”南北朝向,室内结构一般为三间,在中间开门,俗称外屋,兼作厨房,设东西两个锅灶,分别与东西两间卧室(俗称里屋)的土炕相连,卧室一般设有对面炕,对面炕之间的山墙处搭砌一铺拐炕,以连接南北炕,这种炕被称为“蔓子炕”。因此,有“口袋房、蔓子炕、烟囱立在墙外头”之说,与“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八岁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的关东民谣异曲同工。
火炕的出现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满族先人的住处才由穴居地下转为地上建屋。与炕相通的是烟囱,高高的烟囱竟是一棵空树筒,《满洲源流考》载,“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旁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乾隆皇帝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克楞”房子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赋诗称赞:
  “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
  诗中描绘的是山里一农家,木烟囱,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四品叶的枝桠、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籽相互辉映,把这满族山居装点得绚丽多彩……这满族的木屋是木墙、木瓦、木烟囱,创造了满族木文化建筑艺术,独具特色。
王纯信教授介绍说,生活在长白山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得的建筑材料是大树,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砍、锛削,以圆木垒垛而就,古朴天成。这种木屋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出约30厘米的土沟,将圆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圆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圆木的头儿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圆木与圆木之间用“木蛤蚂”相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如果作为仓房,则不必涂泥。木瓦,山里人称“房木拌子”,多选用山林中的红松倒木,有油质,抗腐蚀,每段锯成约一尺半长,用劈刀或铡刀顺木丝劈成片,宽窄不一。木瓦较轻,为防风吹,压以横木或石块。也有的山民,以桦树皮或松木板皮子为瓦,皆轻而耐用。木烟囱,多用林中枯死的大树,木心腐烂而成空桶者,锯取又粗又直的一段,约三米余,用火燎尽树心朽木,灌涂泥巴,立于檐外,其下由一横木桶与炕相通。
这种“木克楞”房子的特色有五点:一是就地取材,当地树木漫山遍野,任人锯取,是最易得到的建房材料,而砖、瓦、石等却是山里奇缺之物,因山林交通险阻,难于运进山来。二是加工粗放,省时省力,满族先辈以狩猎捕捞为业,少有金属器物,所以建屋的木头不锯不雕,以圆木垒垛,甚至连树皮也不剥掉,至后世,山民仍延习这一古风。三是木屋保暖,这种圆木加泥巴的墙壁可达近一尺的厚度,又木屋较矮,所以利于保暖,还有火炕散热,足以抵御北国的严寒。四是耐用,因建屋的木材多为松木,耐用、耐潮、耐腐蚀,可经百年风雪而不朽。建屋几十年后,如墙壁倾斜,可重新翻盖,房木、房瓦可再用。五是造价低廉,在山里木头是最廉价的建材,甚至不用花钱,可自己上山寻倒木,运下山来即可自由锯取,为囱、为瓦、为墙,真是“靠山吃山、靠山住山”。
孤顶子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山谷中,有30余座木屋排列谷底两侧,四周是山,原始林与人工林、次生林杂处,村外有锦江流过。行走约两公里林中小路,可到达抚松县松江河镇至长白县的公路,距松江河镇约20公里,距漫江镇约5公里。孤顶子一带留存至今的木屋,大多距今50年左右的建国初期,其建造者多为山东流民,当时称之“盲流”。他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屋,延用了满族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技术,形成了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近十几年来,这个村有多户人家靠种植人参等山林经济致富,迁往公路边交通方便的地方,新建砖瓦房而居。但仍有30余户住在孤顶子木屋村里。经王纯信、王纪调查了解,其中部分居民是因劳动力少、家里有病人等原因未能脱贫,无财力搬迁,仍住在这里,且木屋坏损失修。
此外,这里有迁出者,更有迁入者,有多位来自吉林省柳河县、临江市、四川省乐山县等地的姑娘远嫁这里,甘居木屋。是周围丰富的山林资源吸引着年青人,从而留下了这些木屋。这些年轻妇女穿着时尚、知书识字,她们的木屋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里晾晒着人参、蘑菇、五味子等山货……充满生机,日子红火。姑娘们说,她们嫁到这里,是找到了精明肯干的小伙子为婿,他们早出晚归天天“跑山”,大山里,树丛中,到处是宝……榛子、葡萄、五味子、地龙骨、天麻……还有山菜――大叶芹、刺嫩芽、薇菜、木耳、榆黄蘑……秋天里结进山挖“棒槌”(人参)、打松籽……他们背着树皮筐,爬山攀树,付出的是汗,背回来的是钱,一年的收入不菲。这些年青人的木屋是买的,只要几百元。因为房木、房瓦都没有腐朽,重新扶正抹泥,木屋焕然如新。
&在孤顶子西山顶上居住着几户人家,山上地势平坦,树丛边上栽满果树,木屋四周种满玉米,草丛中散放着鸡群……真是“世外桃源”。这里没有电,以蜡烛照明,木屋更为“纯正”,厨房里都有一盘石磨,用来碾米、磨面。劳动力都上山搞“小秋收”去了,只有女主人在家忙碌。一户人家的孩子还上了大学,在城镇工作,曾劝父母下山,但老人怎么也舍不得这地方、这木屋。
这木屋的样式,材料、造价、用途在这里为山民所钟爱,漫江镇里的木屋仍有相当数量,与楼房、砖瓦房毗邻,毫不逊色。镇里的公路边新开了一家商店,在店铺的后面新盖了一栋库房,竟是搬迁来木屋的房料,再接原样重新组装,省钱、结实、干燥、透气,是高标准的库房。还有一户人家,老人舍不得陪伴他一生的木屋,把家从孤顶子搬到漫江镇时,虽然盖了砖瓦房,却将木屋也搬了来,建在院内为厢房,只是不再住人,作为储物的仓房。
这圆木垒的木屋如同一件件木雕艺术制品――新泥抹涂的墙,在绿树丛中鲜亮,木瓦因氧化而呈青灰色,背坡的木瓦则长满嫩绿的青苔。木烟囱高过屋顶,有的上面长满云芝与老牛肝,缕缕炊烟散发着新木燃烧的馨香。房檐下掇挂着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庭院里、房顶上晾晒着蘑菇、五味子、黄烟……冬日,已是皑皑白雪,一片素装,而这木屋却五彩飞扬,家家户户门上、仓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彩色的挂签,房顶高挂的红灯,灯上油绿的松缨……
王纯信说,这以木屋为钮带的山林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这具有远古遗风的木屋文化足可与山西雕梁画栋的大院文化、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云南的竹楼文化、草原的毡房文化、沿海的船屋文化媲美。特别是作为“长白山西坡第一镇”的松江河镇将建成森林文化旅游城,孤顶子的木屋文化如果适当开发,肯定会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锦江木屋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保护与开发价值。王纯信教授在《长白山木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把木屋建筑群归纳为七个方面:
1、长白山木屋的久远历史与抗联故事。
2、木屋的结构与陈设。
3、木屋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4、木屋的抢救与保护。
5、木屋的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6、木屋文化是艺术家的创作资源。
7、木屋文化石长白山满族木文化的遗产。
2006年,锦江木屋村被抚松县政府列为县级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被白山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吉林省推荐锦江木屋村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尚不知道评选结果。
我先后三次去采访、拍摄过锦江木屋村。不管它这次能不能评上“国保”,但在我心目中,在很多和我一样的长白山文化学者眼里,它已经是“国宝”了。
满族民俗和美术专家王纯信认为,这些木屋足以如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保存一样令人振奋。著名东北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木屋作为长白山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自然场景的保存,它反映了人们依山靠山、依水靠水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切依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和智慧。”
锦江村位于抚松县漫江镇西北约5公里的锦江右岸的密林中,距锦江约1.5公里,原名孤顶子村。据抚松县史志记载,该村建于1937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在长白山老林子里写生时,发现了孤顶子村木屋建筑群,便以调查报告方式上报了吉林省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借助松江河镇开发森林文化旅游的时机,对木屋村予以保护和开发。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摄影家纷纷前往考察、研究、摄影。
孤顶子是抚松县漫江镇的一个自然村,以当地有一座孤立突起的山峰而得名。因有锦江从此流过,现改称锦江村。孤顶子是长白山深处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
木屋是从当地满族的原始住所并结合“闯关东”的汉族民居融合发展而来,它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日伪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昂贵以及交通不便,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逐渐迁离木屋村,搬迁到公路边另建新村。
木屋村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伪满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100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迁离木屋村。此后,木屋村还剩下36户人家。上世纪90年代末,距木屋村约五公里外的“药仙园旅游山庄”老板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到锦江村买了一户“木屋”拆料运到山庄,异地复建了一座旅游木屋,2006年9月,在锦江村,因电线起火又烧掉了一户木屋,现在锦江村还有34户木屋,其中在“孤顶子”山上有3户,山下的村里有31户。
长期致力于东北民俗和民间美术研究的王纯信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木屋村”的发现经过。
“《长白山区民居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的重要科研课题,已经关注多年,出了一些成果。我早在1984年就在吉林省靖宇县东兴乡四道沟村发现少量木屋。1988年,我第一次到抚松县漫江镇一带田野考察民居,发现在孤顶子村中,完整地保留了木屋建筑群,无一处砖瓦建筑,连一块砖头、瓦块、一块塑料布也见不到,可称之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我非常兴奋,当时带了两台照相机,拍了正片与负片。在1990年的一次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年会上,我在学术发言中映放了自制的幻灯片,这些奇异的木房子令与会的专家、学者阵阵狂呼,连连称绝。”
“多年来,我和女儿王纪一起,在吉林长白山区跑过不少地方,1990年去过长白县龙岗乡,2002年去过临江市花山镇珍珠门村等地作'长白山木屋'的田野考察,积累了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和文学资料。但是最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孤顶子,它的木屋建筑是最集中、最完整地保存着。多年来,我常常在想、在问,这些木房子还在吗?”
“时隔16年之后,2004年9月,我和王纪再次来到漫江镇孤顶子,令我们惊异的是,这几十座木屋依然如昨,还有重新翻盖者,真是意想不到。我们做了地毯式的考察,逐户调查,从房外到室内,从仓房到柴垛、樟子,一一拍照、测量,并与居民访谈、记录。”
纵横上千公里的长白山区是多民族繁衍生存与相互融合的舞台,早在三、四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的足迹。吉林省抚松县是满族的发祥地和近世以来较早得到开发的地区。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为保护祖宗发祥地长白山,逐步将广阔的长白山区列为封禁之地,长达200多年,直到光绪年间才开禁。在封禁期间,虽擅自入山伐木、挖参等被严禁,但仍有关内大批流民来到长白山区,从事伐木、开垦、挖金、采集、狩猎等活动。他们在老林深处伐木建屋,以御风雪。清末长白山区开禁后,更有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民大批“闯关东”,蜂拥而入长白山。建国初期,关内人口激增,加上灾荒较频,又形成了一次“闯关东”浪潮,长白山又增加了不少人口。
  由于上述原因,清代后期以后,长白山区一些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人烟渐稠,抚松、漫江等地聚居而成村屯。当时漫江、孤顶子一带为密林深处,与外界联系甚少,正是“天高皇帝远”之地,人们在这里依靠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生活。这里还是大大小小的“胡子”、“绺子”出没的地方,封闭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
  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既使有霸王的骁勇也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这种木屋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木文化,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满族的先人在秦、汉、唐时期尚没有地上住房,而是深居地下,《后汉书》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唐书》载:“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金、元、明时期,女真人的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长白山的木屋,最早是金代时期女真人创造并居住的一种木质结构房屋,也叫“木榼楞房”(俗称霸王圈)。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代,长白山区的人们生活在山林中,居住在山洞里,进入铁器时代,人们才真正从洞穴、地穴、半地穴的居室中逐渐走上地面,住进了地上的房屋。地上的房屋建筑又从初级的“地窨子”、“马架子”,发展到后来的木屋。在金代时期,当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建造的房屋还不尽完美。到了元明时期,女真人逐渐强盛起来,尤其是与汉民族的往来加速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屋的建筑工艺才日臻完善。到了清末,木屋建筑比照女真人时期工艺更先进,样式更新颖实用,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木屋民居建筑。那时在长白山腹心地带,人们居住的普遍是木屋,这样的木屋连片坐落在一起,被称为木屋村落。木屋选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山林中的木材,建造方法是根据建造的房屋大小,将原木两端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叠摞在一起,搭成房屋四壁的“木墙”,再将松木锯成“木段”,加工成“木板瓦”,也叫“苫房板”,覆盖于房顶挡雨,再用一根完整倒木掏空成筒状立在屋外做烟囱。“木屋”南北朝向,室内结构一般为三间,在中间开门,俗称外屋,兼作厨房,设东西两个锅灶,分别与东西两间卧室(俗称里屋)的土炕相连,卧室一般设有对面炕,对面炕之间的山墙处搭砌一铺拐炕,以连接南北炕,这种炕被称为“蔓子炕”。因此,有“口袋房、蔓子炕、烟囱立在墙外头”之说,与“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八岁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的关东民谣异曲同工。
火炕的出现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满族先人的住处才由穴居地下转为地上建屋。与炕相通的是烟囱,高高的烟囱竟是一棵空树筒,《满洲源流考》载,“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旁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乾隆皇帝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克楞”房子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赋诗称赞:
  “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
  诗中描绘的是山里一农家,木烟囱,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四品叶的枝桠、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籽相互辉映,把这满族山居装点得绚丽多彩……这满族的木屋是木墙、木瓦、木烟囱,创造了满族木文化建筑艺术,独具特色。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
&&&&&&&&&&&&&&&&&&&&&&&&
&&&&&&&&&&&&&&&&&&&
正在建造一个新的木屋
王纯信教授介绍说,生活在长白山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得的建筑材料是大树,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砍、锛削,以圆木垒垛而就,古朴天成。这种木屋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出约30厘米的土沟,将圆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圆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圆木的头儿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圆木与圆木之间用“木蛤蚂”相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如果作为仓房,则不必涂泥。木瓦,山里人称“房木拌子”,多选用山林中的红松倒木,有油质,抗腐蚀,每段锯成约一尺半长,用劈刀或铡刀顺木丝劈成片,宽窄不一。木瓦较轻,为防风吹,压以横木或石块。也有的山民,以桦树皮或松木板皮子为瓦,皆轻而耐用。木烟囱,多用林中枯死的大树,木心腐烂而成空桶者,锯取又粗又直的一段,约三米余,用火燎尽树心朽木,灌涂泥巴,立于檐外,其下由一横木桶与炕相通。
这种“木克楞”房子的特色有五点:一是就地取材,当地树木漫山遍野,任人锯取,是最易得到的建房材料,而砖、瓦、石等却是山里奇缺之物,因山林交通险阻,难于运进山来。二是加工粗放,省时省力,满族先辈以狩猎捕捞为业,少有金属器物,所以建屋的木头不锯不雕,以圆木垒垛,甚至连树皮也不剥掉,至后世,山民仍延习这一古风。三是木屋保暖,这种圆木加泥巴的墙壁可达近一尺的厚度,又木屋较矮,所以利于保暖,还有火炕散热,足以抵御北国的严寒。四是耐用,因建屋的木材多为松木,耐用、耐潮、耐腐蚀,可经百年风雪而不朽。建屋几十年后,如墙壁倾斜,可重新翻盖,房木、房瓦可再用。五是造价低廉,在山里木头是最廉价的建材,甚至不用花钱,可自己上山寻倒木,运下山来即可自由锯取,为囱、为瓦、为墙,真是“靠山吃山、靠山住山”。
孤顶子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山谷中,有30余座木屋排列谷底两侧,四周是山,原始林与人工林、次生林杂处,村外有锦江流过。行走约两公里林中小路,可到达抚松县松江河镇至长白县的公路,距松江河镇约20公里,距漫江镇约5公里。
孤顶子一带留存至今的木屋,大多距今50年左右的建国初期,其建造者多为山东流民,当时称之“盲流”。他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屋,延用了满族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技术,形成了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近十几年来,这个村有多户人家靠种植人参等山林经济致富,迁往公路边交通方便的地方,新建砖瓦房而居。但仍有30余户住在孤顶子木屋村里。经王纯信、王纪调查了解,其中部分居民是因劳动力少、家里有病人等原因未能脱贫,无财力搬迁,仍住在这里,且木屋坏损失修。
此外,这里有迁出者,更有迁入者,有多位来自吉林省柳河县、临江市、四川省乐山县等地的姑娘远嫁这里,甘居木屋。是周围丰富的山林资源吸引着年青人,从而留下了这些木屋。这些年轻妇女穿着时尚、知书识字,她们的木屋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里晾晒着人参、蘑菇、五味子等山货……充满生机,日子红火。姑娘们说,她们嫁到这里,是找到了精明肯干的小伙子为婿,他们早出晚归天天“跑山”,大山里,树丛中,到处是宝……榛子、葡萄、五味子、地龙骨、天麻……还有山菜――大叶芹、刺嫩芽、薇菜、木耳、榆黄蘑……秋天里结进山挖“棒槌”(人参)、打松籽……他们背着树皮筐,爬山攀树,付出的是汗,背回来的是钱,一年的收入不菲。这些年青人的木屋是买的,只要几百元。因为房木、房瓦都没有腐朽,重新扶正抹泥,木屋焕然如新。
&在孤顶子西山顶上居住着几户人家,山上地势平坦,树丛边上栽满果树,木屋四周种满玉米,草丛中散放着鸡群……真是“世外桃源”。这里没有电,以蜡烛照明,木屋更为“纯正”,厨房里都有一盘石磨,用来碾米、磨面。劳动力都上山搞“小秋收”去了,只有女主人在家忙碌。一户人家的孩子还上了大学,在城镇工作,曾劝父母下山,但老人怎么也舍不得这地方、这木屋。
这木屋的样式,材料、造价、用途在这里为山民所钟爱,漫江镇里的木屋仍有相当数量,与楼房、砖瓦房毗邻,毫不逊色。镇里的公路边新开了一家商店,在店铺的后面新盖了一栋库房,竟是搬迁来木屋的房料,再接原样重新组装,省钱、结实、干燥、透气,是高标准的库房。还有一户人家,老人舍不得陪伴他一生的木屋,把家从孤顶子搬到漫江镇时,虽然盖了砖瓦房,却将木屋也搬了来,建在院内为厢房,只是不再住人,作为储物的仓房。
这圆木垒的木屋如同一件件木雕艺术制品――新泥抹涂的墙,在绿树丛中鲜亮,木瓦因氧化而呈青灰色,背坡的木瓦则长满嫩绿的青苔。木烟囱高过屋顶,有的上面长满云芝与老牛肝,缕缕炊烟散发着新木燃烧的馨香。房檐下掇挂着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庭院里、房顶上晾晒着蘑菇、五味子、黄烟……冬日,已是皑皑白雪,一片素装,而这木屋却五彩飞扬,家家户户门上、仓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彩色的挂签,房顶高挂的红灯,灯上油绿的松缨……
  有关专家指出,锦江木屋村是长白山区乃至东北地区仅存的一处传承性木屋地,是先民创造并为人类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典型的长白山山林民居标志性建筑,它浓缩了山林民族生活的历史,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产活动、生活面貌和风土民情以及民族演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山林民族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搞好木屋村的保护、利用,是对长白山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现,也是对长白山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在做好木屋村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的前提下,坚持依法和科学利用,使长白山区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人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王纯信说,这以木屋为钮带的山林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这具有远古遗风的木屋文化足可与山西雕梁画栋的大院文化、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云南的竹楼文化、草原的毡房文化、沿海的船屋文化媲美。特别是作为“长白山西坡第一镇”的松江河镇将建成森林文化旅游城,孤顶子的木屋文化如果适当开发,肯定会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锦江木屋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保护与开发价值。王纯信教授在《长白山木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把木屋建筑群归纳为七个方面:
&& 1、长白山木屋的久远历史与抗联故事。
&& 2、木屋的结构与陈设。
&& 3、木屋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 4、木屋的抢救与保护。
&& 5、木屋的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 6、木屋文化是艺术家的创作资源。
7、木屋文化石长白山满族木文化的遗产。
2006年,锦江木屋村被抚松县政府列为县级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被白山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吉林省推荐锦江木屋村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尚不知道评选结果。
我先后三次去采访、拍摄过锦江木屋村。不管它这次能不能评上“国保”,但在我心目中,在很多和我一样的长白山文化学者眼里,它已经是“国宝”了。
(本文中大多数照片是我自己拍的,少部分——包括木屋分布图、交通图,是从文物部门的资料中借鉴来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太阳取暖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