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东北华中师范大学校训的校训是什么?

&&所属分类 &&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简称东北师大或东师,英文名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英文缩写NENU)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教育部批准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1946年建校,原名为“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有本部和净月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其中本部校区占地73万平方米,净月校区占地94万平方米。
中文名: 东北师范大学 外文名: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 东北师大 校训: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创办时间: 1946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师范类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 现任校长: 史宁中 知名校友: 冯志远 所属地区: 中国吉林 主要院系: 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5个 硕士点: 165个 博士点: 78个 院士: 0人 主要奖项: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现任党委书记: 盛连喜 学院: 22个 本科专业: 56个 专任教师: 1424人 办学理念: 尊重的教育
&&&&& 著名的高等学府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 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立项建设的重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之一。   
&&&&& 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学校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其中本部校区占地73万平方米,净月校区占地94万平方米。
&&&&& 全校现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170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29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等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系,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应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应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问题驱动下的应用统计学等8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 东北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全校1424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69人,副教授446人,本校在岗博士生导师276人。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历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同时,学校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中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宽厚、教育素质高、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 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有近40%的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和本校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就业,还有一批学子出国深造。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9年9月,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学校荣获“2010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 东北师范大学素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和良好条件。学校建成了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是首批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高校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教育、联通、电信三线出口,总带宽达1.3G,已接入校园网的教学楼有44座,学生公寓楼22座,计算机2.1万余台,网络用户2.7万人。校园部分区域开通了无线网络服务。先进的网络架构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数字校园文化不断凝聚。学校建有两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量约320万册,阅览座位4700个;有较完善的数字图书馆平台,馆藏各类电子资源45.6T,拥有各种数据库101个,其中自建数据库20个;有近900台计算机供学生检索和浏览网上文献,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学校建有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收藏自然标本3万多号,近7万件,是面向社会开放,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199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被长春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长春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地”,2007年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科普基地,同年被共青团吉林省委、吉林省教育厅等7家单位共同认定为“吉林省青少年新闻小记者培训基地”,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学校还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旱冰场、游泳场和国内高校一流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田径馆等。东北师范大学综合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由1个综合比赛馆和9个训练馆组成,是国内高校中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综合性体育馆之一。
&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东北师范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范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600余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26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建立了孔子学院。
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   
&&&&&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延续,依托的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主要依托的二级学科是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吉林省重点学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10年重点战略研究”,重点突出理论建构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研究基础教育发展重大问题;二是“农村基础教育难点问题与对策研究”,重点侧重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布局问题;三是“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核心问题与方法研究”,重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质量,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   
&&&&& 该项目主干学科领域近五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3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 29个;境外合作项目2项;教育部各司局专项14个。近五年,在《教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3篇,CSSCI刊物以上论文280余篇,被《新华文摘》转载13篇。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专著40余部。形成并提交了众多有影响的决策咨询报告,均被采纳或部分采纳。队伍成员共获得各级奖励70余项。其中教育部以上奖励10余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50余项。   
&&&&& 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系   
&&&&&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延续,依托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门史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省级重点学科和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试图从文明互动的角度,解读全球一体化问题、区域一体化问题和文明整合的早期范例问题,部分地解决和平崛起的中国所直面的价值选择问题、文明走向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该项目主要由三个研究方向组成,即:“欧美文明的传承、互动及其影响”(含“关于早期西方文明与周边诸文明地区互动关系的模式分析”、“欧美国家的移民与美国的崛起”、“欧美基督教文明及其互动关系”、“美国的冷战战略与亚洲”等子课题),“东西方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冲突与融合”(含“如何历史地认识‘华夷秩序’的法理地位问题”、“十五世纪以来世界变迁中的‘中国道路’”、“东亚的文化与文学记忆”等子课题),“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文明与互动”(含“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的文献构建”、“希腊-拉丁历史文献所见之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与互动”、“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互动模式及其影响”等子课题)。   
&&&& “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研究书系”(共21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丛书”(4部,上海三联书店)是该学科建设项目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以古典学文献整理为核心内容的“日知古典丛书”和以亚述学为核心的“西亚楔形文献研究”系列论著,都在国内外学界显现出极鲜明的特色。这些成果为该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前提和理论铺垫。   
&&&&& 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   
&&&&& 该项目是“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延续,依托的主干学科是细胞生物学,相关学科包括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其中,细胞生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九五”、“十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是吉林省重点学科。该项目还依托“教育部分子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中心”等平台。学术队伍中,现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2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主要研究方向:1.表观遗传机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控制研究;2.膜通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3.肿瘤血管发生机制及新型血管抑制基因工程药物。&
  近5年来,该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主持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和地方的重大课题在内的大量的科研任务。团队成员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0项,并在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50篇。   
&&&&& 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   
&&&&&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松嫩平原草地、湿地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延续,依托的主干学科为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该项目依托的重要平台或基地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总局(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湿地生态与植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吉林省植物工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和长江学者1人(刘宝),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王野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与本校细胞生物学共同申报获得)(IRT0519)。主要研究方向:1.草地生态过程及退化治理技术;2.湿地生态完整性保育与功能开发。  
&&&&&& 该项目主干学科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973计划”)5项,“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4项,省重大项目3项。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8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2篇。出版研究著作15部。近5年共获教育部及吉林省科技奖励(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1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4项。   
&&&&& 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应用   
&&&&&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化中国东北”的拓展和延续,依托的主干学科是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下的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 相关学科为区域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历史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1.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变化时空过程、格局的评估与分析;2.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时空过程的分析;3.东北地区建设和谐人地关系的基础理论与重大实践问题。   
&&&&& 该项目组“中国边疆地区历史与社会研究东北工作站”针对我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提出的“东北边疆沿革史”研究报告于2000年获得胡锦涛同志的批示。2006年作为主持单位完成了国务院“东北振兴规划”(2007年8月国务院通过)。2004年编写的咨询报告“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几点战略思考”、2005年提交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内蒙古东四盟市”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2006年项目组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获准立项。近年来项目组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各部委重大(重点)项目8项、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为该项目的深入研究和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应用   
&&&&&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拓展和延续。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研究是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交叉学科研究。多酸科学是一门涉及无机及有机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学校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物理学院的凝聚态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为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4年,以多酸科学研究为主的“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建设,2006年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期间,该项目将着重开展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功能性质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分子设计与理论研究指导下,着重材料的组装与性能应用等领域的研究。预期在光致/电致变色、紫外光发射、光催化、气体吸附、生物分子检测等材料应用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力争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 该项目主干学科领域近五年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1035工程新药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同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32项,国家各部委项目23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7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3项。   
&&&&&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   
&&&&& 该项目是“211工程”三期新增项目,依托的学科和研究基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共党史省级重点学科及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吉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重点基地等。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其大众化教育研究。重点研究7个问题:(1)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2)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及其实效测评研究。(3)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动态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教育对策思路研究。(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实践创新研究。(5)高校学生常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整体性研究。(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普及研究。   
&&&&& 近五年来,该项目主干学科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获全国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出版较高水平学术专著17部,出版教材(教学用书)13部,其中,《德育哲学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等专著,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0项,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和重大委托课题各1项,这些成果和课题研究,为该项目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 问题驱动下的应用统计学   
&&&&& 该项目是“211工程”三期新增项目,依托的主干学科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吉林省重点学科),依托的平台有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的研究队伍总人数为35人,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一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教育与心理测量、生物医学统计、信息统计与数据挖掘。   
&&&&& 近五年来,该项目主干学科共承担了2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总经费达634万元。出版专著5部,共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检索论文70余篇。近两年共获教育部及吉林省科技奖励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下载次数:0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词条创建者
浏览次数: 883 次◎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师大附中“校训,伴随终生的精神力量”
更新时间: 08:27:00 来源:新闻综合广播
& & 在东北师大附中,学子们领会传承着&志存高远 学求博深&的校训精神。简单的八个字,不仅在学习上让他们厚积薄发,更让他们在心胸和情怀上收益匪浅。请听吉林台实习记者任家宁的报道:
& &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东北师大附中通过学生发展指导系统,对学生在学习、心理、职业、生活等方面给与了全面的指导,学校团代会主席濮湜:&&志存高远 学求博深&,这个求志和求学它不可能是一句口号,我觉得是一种拼搏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在我以后的生活之中,遇到了困难,坎坷甚至是会怀疑自己的时候,有这几个字,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心,初心就是我们校训当中的&志&,所以我觉得这是校训对我们今后的影响。&
& & 今年刚刚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李轶男觉得,就读在附中那些年,校训带给她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我觉得如果是过来了以后再看,知识方面的东西反而是其次的,它更重要的是一些情感上,情怀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分数只是一个上大学时候必要的一个手段,我们的意图不是做一个更高分的学生,而是做一个更好的人,我觉得这就是附中文化和附中校训带给我们这样的东西。&
& & 吉林省政治学科骨干教师、政治教研室主任宋绪光老师说,附中的校训不仅仅体现在求学上,更为学生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力量:&咱们的校训抓住了中学生这一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励志&,第二个就是&求学&。我觉得我们校训给学生起到了一种导向、激励、感召、劝勉的作用。我跟学生都经常探讨,做一个自己都佩服的人,做几件让自己都感动的事,这样你一生的质量就要高一些。&
编辑:郝杨
◎相关新闻
&&&& &&&& &&&& &&&& &&&& &&&& &&&& &&&& &&&&
版权所有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广播网 电话:网站 2. 传真:0
E-mai: 地址:长春市宇大街118号 卫星路2066号 邮编:130033
Copyright (R)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008003号志存高远 学求博深——东北师大附中校友、学子谈校训精神的精神引领-东亚经贸新闻数字报-吉和网数字媒体导航
| 当前02版 | 您浏览的数字报日期是:日 星期六
移动用户发送"dyjm"到,联通用户发送"77"到,电信用户发送"dz"或"77"到,订阅东亚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志存高远 学求博深
——东北师大附中校友、学子谈校训精神的精神引领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在美国最为著名的哈佛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传诵着这样一句话。&&21日,在东北师大附中举办的“校训,伴随终生的精神力量”座谈会上,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彩波说,自己是与附中校史同龄的校友,附中就是自己的心灵故乡,为自己以后的学术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校训精神培育优秀学子&&东北师大附中创建于1950年。学校现有自由、青华、明珠、净月、北京朝阳五个校区,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艺术部等多个学部。&&走入东北师大附中学自由校区的操场,青翠的草坪上伫立着灰褐色的校训石,“志存高远&学求博深”这八字校训伴着朗朗读书声让人不禁感慨,就是有着这样的育人精神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懈努力、在探索中前行的附中人,收获了今天的斐然成绩。&&在今年高考中,附中共有109名优秀学子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录取资格。&&高中社团活动丰富了人生&&“‘志存高远&学求博深’,对于附中学生来说,不只是在学习上提出的目标,更是对丰富多彩高中生活的一种写照。”&第四届自联体理事长谢雨庭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不只让学生获得高分,更让学生收获了丰富的人生,例如学校的模联、商赛、EP节能车队等社团活动,都为学生在某一方面深入钻研提供了平台。&&团代会主席濮湜认为校训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状态。“树立目标就要付诸行动,我觉得同样是校训的潜台词。”最近他正在忙于策划学校的团员代表大会,为了让大会开出新意,濮湜和同学们煞费苦心。“如果把策划开展活动比作以笔画图,那么‘小桥流水’和‘大江大海’的创作难度一定是不一样的。”濮湜说,在校训的激励下,即便存在难度,他们也会迎难而上。&&校友畅谈校训精神融入血脉&&王彩波教授是附中1966届毕业生。提起自己的“心灵故乡”,王彩波说,母校简单的八字校训蕴含了很多深刻内涵,其中“学求博深”更是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不但为自己的学术道路铺垫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她终身的精神力量。&&新时期校友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李轶男说:“母校始终存在于我的心中,母校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我的血液,让我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宽广的胸怀。”老校长谢在皋也受邀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言。他说,校训是几代附中人不懈努力传承凝练下来的,附中的好传统应该发扬光大,成为精神力量,激励一代代附中学生,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附中在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对此,宋绪光老师颇为自豪,在他的学生中有的利用假期到山区支教,有的笔耕不辍撰写百篇童话故事教育世人。“对于‘志存高远’,学生们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考虑的不单单是个人发展,还与社会、民族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宋绪光老师说。&&“‘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看着八字校训,会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事业。”孙大伟老师在发言中说,对于校训的解读、认同和践行正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动力,鼓舞着一代代附中人不懈追求,实现不断超越。&&让学生拥有实现自我的力量&&东北师大附中李桢校长从学校的育人目标谈起,深入解读了校训的丰富内涵。她说,志是信念,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力量,学是行为,是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的一种过程。在校训的指引下,附中教育成果不仅要看当下,更要胸怀未来。要通过三年的学习生活,把附中学生培育成为自觉追求、主动发展的人,让附中学子拥有远大的理想,阳光的心态,积极奋发的求学精神,养成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坚实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将成为学生终生的财富。记者&陈杉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东亚经贸新闻 24小时新闻热线:1 QQ报料:
版权所有:《东亚经贸新闻》报社 报社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2598号 邮编:130051
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等)版权属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报社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