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部、中国气象网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2006年12月26日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
访谈现场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焦点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气象部门作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承担了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政府决策咨询和公共宣传等职能,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咨询报告,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内组织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保护地球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题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举行在即。为此,本报记者就气象部门为参加此次大会所做的工作以及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工作及成就等问题,对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多次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专家巢清尘进行了专门采访。【嘉宾】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巢清尘【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许永丽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三大作用记者:作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有哪些任务,发挥了哪些作用?巢清尘:中国气象局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单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共有22个部门,中国气象局是其中最核心的部门之一。另外,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组织部门,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是国家气候委员会的牵头部门。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部门任务分工,中国气象局主要牵头开展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和影响评估,气候系统观测与数据分析,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支持,IPCC的国内组织协调,以及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等。作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主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中发挥骨干性作用;二是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三是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支撑性作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提供三方面决策支撑记者:请介绍一下气象部门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方面所提供的决策支撑工作。巢清尘:中国气象局党组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决策支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积极参加多部门的气候变化决策协调工作,针对国家需求开展决策咨询。在国家政策制定和战略部署方面,中国气象局参加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气候变化白皮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及国务院刚刚确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等一系列政策、计划的编制和制定,在科学数据提供、决策制定方面起到了支持作用。此外,近几年针对国内外关注的气候变化事件,中国气象局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政策建议。例如,2007年中国气象局向党中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建议,体现在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的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半对我国内政外交战略影响等决策咨询报告均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气象局这方面的工作,在推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政策的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持性作用。其次,充分发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内牵头组织部门的作用,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界的话语权。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社会建立和深化应对气候变化机制、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科学依据。作为IPCC国内牵头组织部门,中国气象局在IPCC评估报告框架的制定,组织推荐中国优秀科学家以及发挥全国各部门力量参与IPCC科学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技术报告的编写活动,组织对IPCC报告的政府评审,组团参加IPCC会议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立场。第三,积极参与国际谈判,组织开展智库交流。中国气象局是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主要部门之一,多年来在制定国家总体谈判战略、参加具体议题谈判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维护了国家利益。中国气象局牵头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如欧盟、美国、印度等)的智库机构进行了多次科技交流和政策对话,以专家渠道配合政府层面对外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对推动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技术转让、公众教育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交流作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长期、充分和艰苦的准备记者:为此次中国政府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巢清尘:参加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共有40多人组成,来自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十几个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国气象局有4人参加中国代表团,1人参加中国政府组织的边会。我刚刚获悉,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将随高访团出席大会。为参加此次哥本哈根大会,气象部门做了长期的、充分的和艰苦的准备。哥本哈根大会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会议,它是自2007年底印尼巴厘岛气候大会以后一系列会议的阶段性节点。哥本哈根大会主要是按照巴厘岛会议所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的要求,落实发达国家未来减排温室气体义务的具体指标以及巴厘行动计划规定的所有其他内容。在今年6月于德国波恩举行的会间会上,各国提交的相关案文有199页。经历了8月、9月及11月初的会议后,目前案文仍有160多页。中国代表团成员不仅要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做很多会上、会下的沟通,还需要对各国的案文、观点和立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讨论准备对案。因此,最近几个月,由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牵头,中国代表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此方面工作,以做好哥本哈根大会的准备工作。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主要包括六个会议,即公约缔约方第15次大会,议定书缔约方第5次会议,公约附属履行机构第31次会议,公约附属科学咨询机构第31次会议,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特设工作组第10次会议,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8次会议。此外还有一个高级别会议。中国气象局不仅为此次大会国家总体谈判战略的制定提供相关科学分析和支持,而且还将在哥本哈根大会中参加以下具体议题的谈判:在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第8次会议中主谈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议题,同时参与重要的共同愿景的谈判;在公约附属履行机构第31次会议中,牵头《公约》下的能力建设和《议定书》下的能力建设的议题谈判;在公约附属科学咨询机构第31次会议中,主谈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得内罗毕工作方案以及研究与系统观测等议题。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哥本哈根大会前认真研究分析各国案文的立场、观点,准备意见、对策,而且还将在会议现场充分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建设性作用,互相协调,把谈判工作做好。此外,中国政府还专门注册了一个边会,届时将有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参加,并就科学的不确定性问题、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等议题进行报告和宣讲,以使人们更科学、公正地应对气候变化。在对外宣传方面,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气象局从2007年起开始组织编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画册和光盘,并以多种语言印制和发送。该画册和光盘每年更新一次,旨在宣传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最新政策、措施、成效和行动。在编制过程中,该宣传材料得到国家发改委、外交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各大部委的大力协助,他们既提供相关权威性素材,又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保证了数据和材料的全面、科学、公正。这些宣传材料连续三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现场的中国展台播放,为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哥本哈根大会将在中国展台继续展示中国气象局制作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相关材料。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中国气象局尽管只有几个人参加,但背后有更多的人在支持我们,包括会前对案文的分析、会议期间随时需要国内团队提供更多的分析和判断,有更多的国内同事还将承担大量的会议信息进展的分析等。记者:气象部门在各级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提供了哪些服务?巢清尘:全国有20多个省成立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气象部门是其核心单位。各省气象部门在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前地方不了解气候变化,“十一五”之后特别是最近两年,气候变化工作才成为各级领导重视的工作,气象部门也成为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谋。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各省气象部门在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调查、评估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且在未来风电场的运行过程中还将提供长期、连续的观测和预报支持,以保障风电场的正常运转。此外,气象部门对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趋势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也为当地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支持。加强建设:更好地承担应对气候变化职责记者:下一阶段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将提供哪些服务?巢清尘:在今后几年中,作为基础性科技部门,中国气象局将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突出气象部门的优势和特色,完善气候系统观测网的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基础资料数据平台的建设,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多渠道争取资源,有针对性组织部署国家急需的科学研究,加强全国和区域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和行业的影响评估分析,进一步夯实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基础,为政府决策提供更有价值、更具针对性的科技支持。中国气象局还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编制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将于明年正式完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针对不同层次的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另外,还将积极发挥牵头组织部门作用,组织做好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力争在作者入选人数、我国科研成果的吸纳引用等方面有新的提高。通过参与IPCC评估工作,为我国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培养国际一流气候变化人才做出贡献。针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咨询作用。继续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发挥好中国气象局的科技优势,为国家谈判提供科技支持。要做好以上工作,气象部门还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做好组织规划,发挥好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的作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作用,充分借助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契机,提高气象部门的科技基础能力,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新的更好的贡献。(中国气象报社)[责任编辑:licazh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台湾著名音乐人
快女全国12强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气候变暖的全球性危害在加剧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气候变暖的全球性危害在加剧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发布报告,主张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这主要反映出环境人口容量的(  )A. 临界性B. 相对性C. 警戒性D. 均衡性
青枫byyb24
根据题意和上面的分析可知: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最大的人口承受量,是保证人类正常最低生活的数值,因此它是一个警戒值,具有警戒性.故选:C.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本题考点: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点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扫描下载二维码评估动态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12月26日,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中国科学院李家洋副院长围绕《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分别作了讲话,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有关专家和新闻媒体的代表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评估报告编写工作于2002年12月启动。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2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组织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经过历时四年的认真工作,先后九易其稿,于日由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批准发布该报告。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
  第二,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空间问题。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和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五,报告中提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第六,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还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需要对各种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和验证。
  李学勇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是在我国已有气候变化科研成果基础上凝炼完成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的意义在于,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摆在了优先位置,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不仅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将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消除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保护全球环境做出贡献。
  李学勇副部长还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今年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把解决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十一五&期间已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研究&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并加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核电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为我国充分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和开展国内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气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