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的文章阅读 的文章

“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文章来自:学优网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阅读前言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Ⅰ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Ⅱ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Ⅰ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Ⅱ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名作共赏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阅读详细参考: 《说村落 阎连科》阅读(2006年高考重庆卷)详细参考: 阅读突破策略就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及文学作品而言,“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阅读方法需要牢记。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意。要解决以下问题:文体(包括细致的分类,如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人物、事件、行文线索、文章思路、大致结构、基本观点、感情主旨等。具体方法包括提要钩玄、眉批要点。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若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似乎不现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具体题目选择重点“推敲”。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面。“重要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基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所使用的重要材料。辨别和整合重要信息和材料,具体的要求有:能发现文中的有关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分类整理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捕捉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文章来自:学优网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阅读前言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Ⅰ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Ⅱ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Ⅰ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Ⅱ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名作共赏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阅读详细参考: 《说村落 阎连科》阅读(2006年高考重庆卷)详细参考: 阅读突破策略就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及文学作品而言,“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阅读方法需要牢记。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意。要解决以下问题:文体(包括细致的分类,如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人物、事件、行文线索、文章思路、大致结构、基本观点、感情主旨等。具体方法包括提要钩玄、眉批要点。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若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似乎不现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具体题目选择重点“推敲”。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面。“重要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基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所使用的重要材料。学优网/辨别和整合重要信息和材料,具体的要求有:能发现文中的有关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分类整理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捕捉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 , 文章来自:学优网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阅读前言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 end#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Ⅰ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Ⅱ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Ⅰ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Ⅱ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名作共赏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阅读详细参考: 《说村落 阎连科》阅读(2006年高考重庆卷)详细参考: 阅读突破策略就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及文学作品而言,“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阅读方法需要牢记。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意。要解决以下问题:文体(包括细致的分类,如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人物、事件、行文线索、文章思路、大致结构、基本观点、感情主旨等。具体方法包括提要钩玄、眉批要点。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若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似乎不现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具体题目选择重点“推敲”。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面。“重要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基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所使用的重要材料。辨别和整合重要信息和材料,具体的要求有:能发现文中的有关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分类整理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捕捉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 文章来自:学优网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但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却是有限的。要善于从许多文字中,忽略次要信息,辨别筛选出对某一概念的准确解释和阐述,或者根据某种观点或特定的要求去辨别筛选。提炼要点,是筛选信息的重要环节。对信息要点,如果文中有某个现成的词语或句子,可采取“直接摘取”的办法;对涉及范围较大,干扰信息较多的信息筛选,要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辨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别开来,然后把最有效的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来。对于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大语境),联系上下文(小语境),抓明示信息、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如前面“名题共赏”中2008年福建卷中的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答案为B项。B项曲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筛选信息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略读,了解大概,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二是对照题目,速读、跳读,从文中找出与试题对应的部分,依据题目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三是针对找出的内容,进行提取、整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必要时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舍弃次要和无关的部分,再加以概括;社科文和文学作品,还要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抓提示信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去捕捉隐含的有效信息。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如《说村落》,全文由6个自然段构成,我们可采用“提要钩玄、眉批要点”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1段作者借“村落、村庄、乡村”的区别,引出文章的核心话题“村落”;第2段邂逅北方的村落;第3段写南方的村落;第4段阐释村落的意义、精神;第5段写自己在小说中虽然描写村落,但已经不能准确把握“村落”的含义;第6段写当下社会,人们已经遗忘了村落精神。在“宏观把握”中我们提取六个自然段的要点,会发现,第2段、第3段说的是同一方面的问题,第5段、第6段由己及人,阐发的是同一个道理。这样,我们不妨“合并同类项”,就能弄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作者按照“引题――事例――拓展――反思”的逻辑顺序行文,每个部分的内容是:(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我们再看文后的题目:“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是上面分析到的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要点。可见,初读文章时的“宏观把握”,有利于提高答题准确率,有时分析结构和思路的过程就是解答具体题目的过程。三、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评价与拓展评价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较高要求,它综合阅读能力中的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在考纲中,具体陈述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形式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那就是出现了“延伸拓展”类题目。或启示,或感悟,或建议,或延伸,这类试题具有开放性,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这类题目在中考中很常见,但在高考中却属于“新生事物”。这类试题思维含量大,答案灵活,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地、开放性地思考问题,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可以大胆预测,此类题目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向。如《说村落》中的最后一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第一问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作归纳,答案要点包括“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第二问属开放性问题,应该作辩证分析,不能偏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立足文本,二要发散思维。题目类型不同,答题的具体方法也不同。如回答“从文章中,你获得什么启示”的问题,就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紧紧围绕主旨答题;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作者情感、观点的看法”要注意观点、态度要鲜明,不要空谈,一定要联系具体的事例回答;对于“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或补写”类问题,要从文本出发,紧密联系文本中的人和事,做到合情合理。 阅读突破集训一《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详细参考: 阅破突破集训二《北平年景》阅读详细参考: 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阅读答案:网友评论本类热门48小时热门(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20题。(17分)
“苦”、“乐”读书谈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读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牢,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刀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兴趣并非凭空而来,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然而林语堂极不赞成“苦读”,他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指明利害:“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林氏之言并非毫无道理,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苦读”的代表苏秦最后并非一无所成,而是“终以酬酬壮志,功名传千古”了;“苦读”的另一位代表孙敬最终也学有所成。由此可见,“苦读”并非要不得。孙敬和苏秦的做法或不可取,但精神值得学习。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小题3:.去掉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2分)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小题4:.读第二自然段,请找出过渡句和本段的中心句。(2分)过渡句:中心句:小题5:.画线句子中“偏食”“营养不良”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小题6:.第二自然段中引用林语堂、胡适、鲁迅的名言分别证明了什么?(3分)小题7:.第三自然段中“苦”上一阵子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是什么?“有所收获”如何理解?(4分)
小题1: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小题1:引证法(道理论证)小题1:不可以,去掉的话论述语言就不严密了。小题1:过渡句是第一句;中心句: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小题1:因兴趣狭窄而读书的面窄;知识不全面。小题1:林语堂的名言证明带着兴趣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胡适的名言证明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鲁迅的名言证明读书应驳杂些。小题1:也有些初看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读出书的滋味并对之产生兴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2分)——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中文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鼓励小朋友读不少中文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还记不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你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进门时,有人发个小本子给你,说“欢迎参加发现之旅”。原来他们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设立了许多站。每到一站就可以盖个章。一整本都盖满章的小朋友,则能得到一份小奖品。爸爸也非常欣赏博物馆的美意,知道他们希望借着这个方法,使小朋友能到每个展览室去参观。只是,那天没见到几个细细参观的小朋友,倒是见到不少家长,疲于奔命地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包括你的爸爸妈妈在内。你也得到一份奖品。但你想想,我们去博物馆那么多次,你那次是不是最累,却最没看到什么东西?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 “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小题1:第1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4分)小题2:第2段作者讲了孔子关于“学”、“习”、“思”的2句话,请任选一句,用孔子的原话表述。(2分)小题3:谈谈对第3段画线句中“死”与“活”的理解(4分)死:
小题4:作者因为女儿
的原因,例举了
的事例和借鉴了孔子关于读书的言论,提出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想法。(9分)小题5:对于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理解,下列哪种说法与文意相符一项
A.咀嚼书里的意思,欣赏美丽的插图,获得读书的乐趣。
B.既可 “精读”,也可 “浏览”,还可像参加“发现之旅”比赛那样读。
C.慢慢地读,悠闲地读,重在劳逸结合。
D.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阅读《说绍兴》,回答问题(9分)绍兴这座城市,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幅水墨画。斑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篷船分明很有沧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我去过绍兴三五次了,却总是看不够。我觉得绍兴有两大看点,一是名人古迹,悠悠历史勾起游客诸多游兴;二是湖光山色,让人在心旷神怡中浮想联翩。绍兴最出名的古迹是“兰亭”。书法是中国人的创造,古往今来好书法者不计其数,但只有王羲之才配得上“书圣”的桂冠。右军祠、流觞亭、鹅池都是讲王羲之挥毫的。王羲之当年与40多位文朋书友在流觞曲水处吟酒赋诗,何等意气风发,于是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绍兴第二处古迹是“沈园”。这座江南小园虽比不上姑苏园林丰姿精雅,但也古意盎然,有几分苏式园林的韵味。陆放翁触景生情在此写下《钗头凤》。今日沈园成了有情人的伤心地。绍兴第三古迹是“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文学畸人”,才华高绝,聪颖过人,长于书画。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居然宁愿在徐文长门下当走狗,可见徐文长艺术魅力四射,我在“青藤书屋”里泡一杯茶,可以看到一个景致清幽的小竹园,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嗟叹不已。绍兴名人古迹还有很多,大禹陵景区、王阳明基、蔡元培故里、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都很有看头。参观完了,去“咸亨酒店”喝酒剥茴香豆,享受一下绍兴人的生活乐趣。①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②东湖还有稷寿楼、霞川桥可赏玩。③湖中有陶公洞、仙桃洞、揽越亭、碧容亭、静趣亭、白玉长堤。④我那年游东湖是初夏,乘乌篷船入湖,只见湖清如镜,峭壁投影,待小舟入洞,顿时阴凉无比,不由悄声耳语,引得回音震荡,众人大喊妙哉!⑤绍兴的湖光山色最美的是东湖。山有吼山,其形如狗,故又名狗山。其山以石取胜,有石亭、石碑、石柱、石栏、石洞、石桥、石阶、石墙、石坊……待到桃花盛开时,艳红一片,好景致也。绍兴下属有诸暨、嵊州、上虞、新昌,四处皆妙不可言。诸暨乃西施故里,以五泄最为有名;嵊州有百丈飞瀑;上虞有曹娥孝女庙;最吸引人的新昌大佛寺,香火袅袅不绝,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穿岩十九峰峰峰斗奇,可近玩亦可远观也。小题1:(2分)文章分别从(
)两个方面介绍了古城绍兴。小题2:(2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⑴ 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 (
)⑵ 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五句话排列顺序混乱,请重新排列(填序号)(3分)小题4:文章既是写绍兴,又为何在结尾介绍其他古镇?(2分)
阅读《童年读书》,完成问题。(共15分) 童年读书 (节选)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小题1: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4分)为读《封神演义》
;为读《青春之歌》
;为读《破晓记》
;为读《三家巷》
。小题2: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4分)小题3: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文化的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