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生物化学参考书有生物化学和分子反向遗传学学,分子反向遗传学学重吗考试占得比重大吗

免费热线:400-622 4468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5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2016年考博备考复习交流QQ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所址广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单位。现有职工605人,研究员90人,博士生导师69人。共引进和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1人,特聘研究员1人,“万人计划”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青年千人计划”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7人。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1个。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32人。 研究所设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拥有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和西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南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有“实验1”号、“实验2”号和“实验3”号三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以及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海洋信息服务中心。 拥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和环境科学五个二级学科,其中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为院重点学科。另有工程硕士专业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和地质工程。 现有在学研究生3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9人。生活条件和科研、学习环境优越;助学金及研究津贴优厚。热忱欢迎有志于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年学子报考。2015年预计招生人数共41人,每名导师限招1名博士生。 2015年研究所将以导师挂靠的方式为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代招研究生。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http://www.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070701 物理海洋学
01 海洋动力过程
①1001英语一②2351高等数学③3403流体力学或3405物理海洋学或3407大气动力学
袁业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导师。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1 海洋动力过程
02 海气相互作用
02 海气相互作用
02 海气相互作用
02 海气相互作用
02 海气相互作用
02 海气相互作用
02 海气相互作用
03 遥感应用研究
①1001英语一②2351高等数学③3405物理海洋学或3409普通物理学
潘德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导师。
03 遥感应用研究
03 遥感应用研究
03 遥感应用研究
03 遥感应用研究
03 遥感应用研究
04 环流动力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51高等数学③3403流体力学或3405物理海洋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4 环流动力学
05 海洋生物声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51高等数学③3409普通物理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70702 海洋化学
01 海洋天然产物与化学生态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56有机化学③3412天然产物化学
01 海洋天然产物与化学生态学
02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61环境科学概论③3405物理海洋学或3414化学海洋学或3415环境化学
02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徐杰研究员不招收定向(在职)类博士生。
02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070703 海洋生物学
01 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
①1001英语一②2361环境科学概论或2366海洋生物学③3416生态学
01 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
01 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
01 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
02 海洋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
①1001英语一②2371生物化学③3419分子生物学或3421细胞生物学
02 海洋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
02 海洋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
02 海洋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
02 海洋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
02 海洋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①1001英语一②2371生物化学③3412天然产物化学或3422微生物学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报考王晓雪研究员、董俊德研究员必须考微生物学。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03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04 生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
①1001英语一②2366海洋生物学③3416生态学或3419分子生物学
04 生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
05 海洋微生物分子生态
①1001英语一②2428海洋生态学③3419分子生物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6 微生物细胞生物学
①1001英语一②2428海洋生态学③3419分子生物学或3422微生物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7 海洋哺乳动物
①1001英语一②2366海洋生物学③3416生态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8 海洋生物蛋白质组学及分子生物学
①1001英语一②2428海洋生态学③3419分子生物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9 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进化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71生物化学③3442分子遗传学或3444基因组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10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①1001英语一②2428海洋生态学③3419分子生物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70704 海洋地质
01 海洋地球物理
①1001英语一②2351高等数学③3422地球物理基础或3422普通地质学
报考阎贫研究员必须考地球物理基础。
01 海洋地球物理
01 海洋地球物理
01 海洋地球物理
01 海洋地球物理
01 海洋地球物理
01 海洋地球物理
02 海洋构造地质与盆地演化
①1001英语一②2376构造地质学③3422普通地质学
02 海洋构造地质与盆地演化
02 海洋构造地质与盆地演化
02 海洋构造地质与盆地演化
03 海洋沉积及其资源环境
①1001英语一②2381地球化学或2386沉积岩石学③3422普通地质学或3422海洋地质学或3424第四纪地质学
03 海洋沉积及其资源环境
03 海洋沉积及其资源环境
03 海洋沉积及其资源环境
03 海洋沉积及其资源环境
03 海洋沉积及其资源环境
04 海洋地质地球化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81地球化学③3422普通地质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4 海洋地质地球化学
05 环境地质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51高等数学或2386沉积岩石学③3422普通地质学或3422海洋地质学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6 海洋地球物理
①1001英语一②2376构造地质学③3422地球物理基础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招生方向
083001 环境科学
01 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
①1001英语一②2361环境科学概论③3415环境化学或3416生态学或3422微生物学
01 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
02 海洋生态环境遥感
①1001英语一②2361环境科学概论③3416生态学或3424海洋遥感
03 海洋环境生态学
①1001英语一②2361环境科学概论或2371生物化学③3415环境化学或3416生态学或3422微生物学
丁德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导师。
03 海洋环境生态学
华慧考博名师2016年考博英语复习备考方案:
各大院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汇总:
2016年考博备考复习交流QQ群: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浏览次数: 次
【】【】【】
精品课程推荐
考博英语误区分析
医学考博 报考指南 最新动态
&&&&&&&&&&
&&&&&&&&&&
&&&&&&&&&&
资料共享 名师谈 备考日记
考博关注热点★ 植物学学科(071001)
该学科于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点,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2002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有的“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也是浙江大学“985”二期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2人;师资力量强,梯队结构合理。目前有在读硕士研究生58人,博士研究生35人;在博士后3人。
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目前有植物营养分子与发育生物学、植物抗逆分子生理、植物转基因与组织工程、植物化学、植物分子与系统进化、植物分子与生理生态等研究方向。近几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和“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余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及国际基金等项目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600余万元,人均年科研经费3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50余篇,在国际知名刊物Genetics、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 Genesis, Planta, Gene, JEB, TAG等上发表了一批论文。
学科带头人:
吴平教授,为国家“863”计划主题管理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先后主持国家“973”、“86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动物学学科(071002)
该学科为1981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点,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目前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12人;在研博士后2人。
该学科拥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在依靠建设单位(浙江大学)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该实验室于2001年4月完成建设,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目前,该实验室主要围绕“濒危野生动物分子生态学和保护遗传学”两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近5年来,先后在该领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1项、3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年,实验室在国外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6篇,其中,Formalin
removal from formalin-fixed tissues by critical-point drying 于2003年6月应邀在美国马里兰召开的第11届国际核酸技术大会上作大会特邀报告。目前,该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工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近5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和“863”项目专题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主要研究方向
动物遗传与基因工程、分子生态与保护遗传、动物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动物细胞生物学与免疫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无脊椎动物结构与功能、保护生物学、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等。
学科带头人:方盛国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生理学学科(071003)
该学科创建于1912年,1981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点,1994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该学科有在编教师17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26人。
生理学是阐明生命现象以及机理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疾病机理的深入认识。该学科的主要特色是: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实验技术为手段,集中研究危害人类最为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防治措施,以及心血管活动和功能的生理调节机制等。多年来,该学科在化学物质诱发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心律失常的机制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NMDA受体的分子组成及功能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缺血心肌保护及其机制和心血管细胞因子网络研究方面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系统生理学与计算生物学研究方向,以学科交叉为发展支点,运用生理学理论、工程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解决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中的实际问题。陈宜张院士和唐孝威院士的加盟极大地加强了该学科的研究力量,主要培养对脑生理学与脑功能成像研究有兴趣的研究生。
该学科近年来已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及厅局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现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基金海外青年合作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课题9项。
主要研究方向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应激与适应的分子生理学机理,脑生理学与脑功能成像研究;分子神经生理学,环境应激与适应的分子生理学机理,突触功能的分子机理,NMDA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生理学与计算生物学。
★微生物学学科(071005)
微生物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1981年首批成为全国硕士学科点,2000年成为博士学科点。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9人。该学科面向全国招收微生物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55人、博士研究生30人;在研博士后2人。
学科特色:立足于有益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含极端环境微生物)、动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基础、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广泛探索微生物与动物、植物及其环境的互作关系,揭示重要病源微生物的侵染、致病和流行机制。主要开展害虫(螨)微生物防治理论和真菌杀虫(螨)剂技术研究,探索害虫(螨)可持续控制途径;开展微生物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开发酶工程技术产品与重要病源微生物的基因工程疫苗及药物;开展环境微生物生态工程研究,开发有机废弃物、废水及污染物的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
该学科近五年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省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年到位科研经费年500万元左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与基因工程疫苗。
学科带头人:冯明光教授,美国爱达荷大学理学博士,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害虫微生物防治领域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被引用450余篇次,涉及63种SCI源期刊和6种国外专著。
★遗传学学科(71007)
该学科为1981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师队伍中有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人。目前该学科有在读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生研究生32人;在研博士后3人。
该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主要从事分子遗传学与基因工程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际合作、国家863课题、国家攻关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攻关、重点及基金项目等3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项)。在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功能基因克隆与表达、转基因和生物反应器;微生物分子演化、酵母生物技术、医药工业菌株筛选与遗传改建、可再生资源微生物高效转化;植物发育遗传与生物技术;保健功能食品和医药生物技术等方面显示出雄厚的实力。目前在该专业多个研究方向均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和优势。
该学科已授予博士学位10人,授予硕士学位45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6篇。出版科技著作11部;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2项;技术合同6项,鉴定成果12项。
主要研究方向
分子遗传学与基因工程,植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分子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微生物遗传学、遗传与代谢工程、 植物发育遗传与现代生物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蛋白质光子开关材料、功能食品和医药生物技术、病毒遗传学与生物技术等。
学科带头人:
朱睦元教授, 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浙江省遗传学会理事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
★ 细胞生物学学科(071009)
本学科是在动物组织胚胎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与点,2000年获得博士学科授与点。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24人。
本学科主要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分化和衰亡,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上有很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在鱼类细胞培养、鱼类免疫基因克隆与表达、海洋动物生殖控制神经多肽激素的构造与功能、藻类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兰科植物的大规模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近年的研究热点是在人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和药物筛选的模型研究;新型细胞与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与产业化,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质工程、干细胞培养与定向分化等。
本学科建有《细胞与基因工程浙江省重点研究实验室》,具有一流的实验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仪器设备资金总投入近千万元,配备了基因序列分析仪、基因枪、高效液相层析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微操作仪、膜片钳和流式细胞仪等一批先进的设备。目前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六三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浙江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重大横向开发等项目20余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9项,申报和获得国家专利6项。珍稀真菌中药乌灵参的新药研制及其产业化获得了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螺旋藻蛋白工程、名贵中药铁皮石斛的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和增效医药工业酵母研究及其产业化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人胚胎干细胞与组织干细胞的培养和分化控制、2、神经细胞生物学、肿瘤细胞生物学、细胞分化、凋亡与药物筛选、3、水生生物生殖控制、神经多肽激素的生物学、鱼类免疫分子生物学4、动物转基因技术、5、大规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遗传变异规律、6、单克隆抗体技术、7、细胞组织超微结构。
学科带头人:邵健忠教授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071010)
该学科于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博士点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获得者1人、浙江省青年人才专项资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基金获得者2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80人,博士研究生38余人。
浙江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主要研究特色主要包括通过对生理调控的重要功能基因构造、表达及环境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植物的营养、发生发育分子生理机制。在海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上,开展了甲壳类的重要生理调节的神经多肽激素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现代分子病理学研究上和以家蚕和其它动物作为生物反应高效表达医用和兽用基因开展的生物药物及其产业化研究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该学科在植物与病原相互作用机制、海洋甲壳类神经内分泌调控、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药物研制及水稻营养抗逆生理及基因定位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密切联系医学实践,开展蛋白质与酶的结构和功能、药物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造血细胞因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工程制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该学科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洛氏基金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项目、国际科学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几十项。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主要研究方向:
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工程、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敲除技术、植物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功能组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与抗病毒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等。
学科带头人:
杨卫军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2002年浙江大学美国引进人才,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学科(071011)
该学科于1981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生物物理学是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学规律、数学方法及支撑技术来解决生物学的问题。该学科建有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浙江省核农学重点研究实验室,具有较强实力和特色明显的浙江省重点学科。现有教师19名,其中教授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副教授9名。入选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后1人。现有在读博士生20名,在读硕士生36名。
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现有核农学、诱变遗传与分子育种学、分子与环境生物物理学、生物与医学信息、生物仪器、检测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等研究方向。主要从事DNA损伤修复机制、动物生产管理、污染物环境行为评价、污染物生态、转基因作物生态风险性评价、利用离体诱变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作物品种改良和抗虫品种选育、生物及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仪器开发、各种检测技术及应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在过去5年中,学科有8项成果分别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审定水稻新品种(组合)7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外刊物上发表50余篇。
学科带头人:
陈子元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浙江省核农学名誉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农业部和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主编《核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中应用》、《核农学》、《放射化学》、《核农学手册》等教材和专著7本,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00余篇,并有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部省级奖。他主持并完成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被确立为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 生态学学科(071012)
生态学专业20年来围绕生态学科的前沿与热点,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1983年批准建立农业生态硕士点,1990年成为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中首个生态学博士点,1992年被评为浙江省生态学重点学科,1997年被评为农业部《生态农业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1999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点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在农业系统生态安全、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分子生态、生理生态、生态规划、系统和景观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和频危物种保护等方向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是我国重点高校中成立较早、实力较强的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工程研究、教学和服务机构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28人、博士研究生23人,博士后3人。已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近30人,指导国外留学生与进修生多名。
该学科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有着密切的科研业务合作关系,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该学科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多学科优势组合的新兴生态学学科。近几年又相继承担了FAO、UNDP、IRRI等国际合作项目8项,农业部和其他部、省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近20余项。
目前承担的有“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及省基金课题共32项,联合国等国际课题4项、横向课题4项。科研经费达1600余万元。
近三年多来,已获奖的科技成果有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95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译著5部,教材6部;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主要研究方向
分子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态系统分析与模型研究、微生物生态学、景观与环境生态学、种群与进化生态学、区域和生态规划研究、理论生态学与生态技术、植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
学科带头人:
王根轩教授、博导, Dublin大学博士后。发表SCI论文近10篇,并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生物信息学学科(71020)
浙江大学生物信息学科创建于2000年,是一个由理、工、农、医、药等多学科共建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国内较早从事基因组分析、遗传算法等的学科之一。现有在读博士生16名,硕士生36名。
学位点批准时间:2002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带头人:朱军、杨焕明等
学科梯队:由于我校在国内统计遗传学、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优势和中国科学院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中心杭州分中心(杭州华大)与我校的全面合作,使我校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一支研究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以及众多的科研任务。教师中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总体实力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是目前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基因组学,特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带动下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目前该学科已成为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物进化等学科的重要辅助学科。目前该领域人才需求量极大。我校于2001年成立了由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学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各交叉学科相关教师组成的生物信息研究所,并在该年开始跨学科招收生物信息学硕士生。目前已招收三届研究生共75人。学校于2002年在生物学一级学科下增设生物信息学二级博士点。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和科研上显示出突出的优势。目前我校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项目涉及理工农医各个领域,开展了包括“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一批前沿研究。硬件方面,我校在2001年建立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时就拨出专款进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建成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http://ibi.),同时一些大型计算机(如IBM
P系列650等)也陆续到位。现设有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析、基因和遗传信息分析、药物筛选与分子设计、生命过程的虚拟仿真等研究方向。学科总体水平现居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一些方向的研究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代表性成果:
共承担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面上项目3项。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Genetics、Journal Molecular Evolution、Plant
Journal等。
★神经生物学学科(071006)
该学科自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3名兼职研究生合作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动物生理学系段存明教授,加拿大Queens’大学生物系王宇翔副教授,加拿大北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Brent
William Murray副教授)。和加里福利亚大学Berkeley分校Helen Wills 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州著名的Salk 生物研究所以及加拿大Queens大学都建立了科研学术合作交流关系,加拿大Queens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建立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其中杜继曾教授为国际SCI期刊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 Physiology ( Part I part II, Part III)] 的国际编委,国际HYPOXIA顾问委员会委员。该学科是国家教育部‘九五’和‘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7人。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 发育神经生物学,脑―内分泌―免疫网络,低氧神经内分泌学,以及应激对学习记忆作用的分子机理等,强调特殊环境因子的作用,尤其是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
学科带头人:
杜继曾教授现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基金海外青年合作基金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资助项目1项,中葡科技合作交流项目1项。近年在国际(SCI引源)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海洋生物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洋生物学学科的前身是我国著名海洋动物学家董聿茂教授领导的浙江省动物研究室。几经变化后于2000年获准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研究人员共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目前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5人。
几十年来,学科对浙江及其邻近海域的甲壳动物(特别是虾蟹类)、软体动物(贝类等)及藻类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海洋生物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有:浙江近海重要经济鱼类的食性研究;大黄鱼产卵期食性和人工授精研究:海礁带鱼产卵场浮游动物和近海浮游生物研究;缢蛏、贻贝等经济贝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研究;海洋药用甲壳动物资源研究;海洋低值鱼类蛋白质资源利用等。
海洋药用生物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有关海洋药物和其他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海洋药物与海洋功能食品为研究目标,目前已进行研究的海洋药物有:(1)海龙科鱼类海龙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2)棘皮动物海地瓜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3)鱼油中DHA和EPA的固体粉末化研究;(4)羊栖菜调血脂药物的研究;(5)甲壳素的酶解寡聚糖抗肿瘤新药研制。
在本学科点诸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污损生物生物学及生态学、潮间带生态学、底栖动物生物学及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对策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先后承担了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有关部委以及省科委等科研课题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专著7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再经若干年努力,部分领域可望达到国际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工程等。
学科带头人:
杨卫军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2002年浙江大学美国引进人才,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遗传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