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中总是说哪哪哪降雪量/雨量可达多少~多少mm,但是这个时间是怎么定论的?每小时?

历史上的今天
天气网气象百科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也称为可降水量。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可降水量在寒区小,在热带大,全球的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大约是25mm。中国的平均值与此接近。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符号是mm。降水量测量是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降水量 - 概述
世界年降水量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空气柱里含有的水汽的总数量也称为可降水量。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把空气挤得一点水分都没有)所能形成的降水量。如某地某时的可降水量为20mm ,即空气柱含有的气体状态的水分的总量。它们全部凝结可以形成的降水量的厚度是20mm。暖季非常潮湿的空气中的可降水量也少于100mm ,气温在0℃以下的空气柱里的含水量(可降水量)在5mm以下。可降水量在寒区小,在热带大,全球的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大约是25mm。中国的平均值与此接近。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符号是mm。降水量测量是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其相关有:&定义1: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以毫米为单位。
定义2: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液态和固态水所折算的水层深度。
定义3: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单位面积累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
“降水量”是气象术语,按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隔六小时观测一次。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
降水量影响区域的干旱程度。一个地方年降水量的多少影响着当地的干湿程度。一般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200毫米之间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降水量 - 衡量标准
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由划分标准可知,只要是在12或24小时之内(请注意降水量指的是12或24小时之内,是一个区间,而不是平均值。)降水量达到了标准就行,不一定是持续降水,所以不用平均到12或24小时。比如某日24小时连续降水,1分钟也没停,降水量达到了10-25毫米,叫做中雨,但如果这一天中只有2个小时降水,降水量也达到了这个标准,也叫做中雨,因为它也是24小时之内的降水。如果在12或24小时内没有再发生降水,那么就可以认定为中雨了。如果真有说的这种情况,在预报时会使用“短时有大暴雨”等词语提醒大家,毕竟24小时持续降水量20毫米与10分钟内降水量20毫米造成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经常在天气预报里听到“短时有雷雨大风”等,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的预报。
降水量 - 影响因素
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中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409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在吐鲁番沿公路两旁,常见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砖砌成的房屋,这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晾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晾房”内就能自然风干,中外闻名的吐鲁番葡萄干就是这样制成的。
一天之内50毫米以上降水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为大雨,10-25毫米为中雨,10毫米以下为小雨,75毫米以上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
降水量 - 等级划分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 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 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 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 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 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种。暴 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 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 - 测量工具
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量雨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测定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还有另外一些测定降水量的仪器,原理和上述的一样,增加了自记装置和传递信息的装置,可以直接读数。
降水量 - 预测预报
柱状统计表
在对降水量的预测中一般用降水概率来表示,一般不会用到的可能性是100%,这是因为科学家对降水与否的把握只有70%。概率是个数学名词,它的直观意义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发布的预报叫概率预报。如果对降水与否的把握有70%,气象预报员就会告诉大家今天要下雨。降水概率预报一般情况是晴,概率0%为不可能出现降水;晴到多云,概率10%—2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很小;多云、零星降水或局部有降水,概率在30% 50%之间时有机会出现降水;降水,概率在60% 7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大;大于等于80%时,降水的可能性很大;概率100%则肯定会出现降水。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
词条所属分类:常见自然现象天气预报上的降雨量的数字代表什么?有些时候看天气预报,说某某地方的降雨量是多少多少毫米.请问那个数字是代表每小时降雨多少毫米呢,还是什么?
降雨量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不对呀,我是问数字代表什么。仔细看看补充提问呢。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认为降雨量的数字要和时间搭配使用的,比如 每小时降雨量XX毫米,或者累计降雨量XX毫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应该是总降雨量,记得很小的时候见过哈,反映在一个圆筒类的仪器中。记录整个降雨过程的总降雨量。
扫描下载二维码天气预报的降雨量是怎么计算的
雨量器的种类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雨量计又分 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虹吸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据气象部门介绍: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 对于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气象上对于雪量有严格的规范.如同降雨量一样,是指一定时间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在天气预报中通常是预报白天或夜间的天气,这主要是指12小时的降水量,各等基降雪量的标准: 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 小雪: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 暴雪: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 降雪量是指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如此计算,97.7毫米降雪量约为1.5米厚的积雪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降水量、降雪量如何测定?
永恒哥45疴賟
雨量器的种类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雨量计又分 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虹吸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据气象部门介绍: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在对海拔较高的山地进行垂直自然带分析时,常常会遇到一条雪线.雪线作为冰川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雪线变化对陆地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此,研究雪线分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雪线,影响雪线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其分布有什么规律哪?笔者结合郑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秦大河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的研究成果,曾进行过系统的考究,现将结果整理出来,以期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雪线的定义及分类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雪线可分为以下两种:(1)气候雪线:夏季中高山上成片雪层的最低高度. (2)地形雪线:夏季中雪以孤立分片形式持留在地表的最低高度. 二、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1、 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例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 2、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米. 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在同等气温(低于0°C)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陆性冰川,雪线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 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青臧高原东南边缘雪线位于海拔米,至高原内部,中喜马拉雅山北翼、冈底斯山等雪线海拔米,珠峰北侧东绒布冰川及羌塘高原西部昂龙岗日雪线达海拔6200米,是北半球分布最高的雪线. 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 4、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数以百计的滑雪胜地面临"歇业"的尴尬境地.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罗尔夫·比尔基等人在报告中说,今后数十年间,不断升高的气温将使雪线持续向更高海拔推进,雪线之下的许多滑雪胜地的滑雪道将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在一些国家,比如欧洲中部的奥地利,未来30到50年,雪线将升高300米之多.澳大利亚的情况更为糟糕,到2070年,全国9大滑雪胜地将无一幸免,全部要关门转业. 不断上升的雪线使得大批滑雪爱好者向更高海拔挺进,这也给对环境异常敏感的高海拔滑雪场带来了巨大压力. 臭氧层遭到破坏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大量增加,使雪线急剧上升.据生物学家野外观察证明,由于夏季青臧高原上空臭氧层低谷的存在,藏北羌塘地区的雪线在近100年上升了100~150米,造成一些生活在雪线附近的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动物分布区域的改变和栖息、繁殖地面积减少或加大,以及食性与活动规律的改变,改变了动物的繁衍生存条件. 甘肃省受沙漠化的威胁突出表现在沙尘暴危害加剧.20世纪50年代,甘肃境内发生沙尘暴5次,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沙漠化造成了河西沙区来水量减少,致使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最严重的地区雪线年均后退12.5~22.5米,其它地区也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后退.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最新公布的一项结果表明,煤烟颗粒(是一种由碳微粒混合盐分和灰尘而形成的黑色物质,是油料和植物燃烧后的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其最大来源是矿物燃烧)是导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冰雪融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因煤烟污染而变暗的雪对太阳光的反射率降低,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吸收率,从而导致冰雪融化,雪线后退. 三、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全球来看,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赤道地区空气多对流上升,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高压带多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因此,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高压带.处在此范围的南美洲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米,最高可达6400米,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在纬度40°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干燥程度,雪线高度在海拔米之间.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总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低纬度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参考资料:/question/7428757.html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雨量是指单位时间的降雨总量 那么天气预报上说的类似小转中 是指总量吗?就是大到暴雨是指12时内降雨总量是大雨和暴雨降雨量之和 还是先下会大雨 等雨量到大雨时 雨速变换再下到暴雨的量 就是总和就是暴雨的量 它是怎么分的?
【流年】680
天气预报用语  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虹吸式雨量计对于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气象上对于雪量有严格的规范.如同降雨量一样,是指一定时间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在天气预报中通常是预报白天或夜间的天气,这主要是指12小时的降水量,  各等基降雪量的标准:  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   小雪: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   暴雪: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  降雪量是指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如此计算,97.7毫米降雪量约为1.5米厚的积雪.
那比如大到暴雨是指12时内降雨总量是大雨和暴雨降雨量之和 还是先下会大雨 等雨量到大雨时 雨速变换再下到暴雨的量 就是总和就是暴雨的量 它是怎么分的??
大到暴雨是名词不是量词诶==
那代表多大雨量?
你拿个杯子,在下雨的时候接着,多少毫米就知道了!
大到暴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38.0~74.9毫米;或者12小时内降水量为23.0~49.9毫米的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降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