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三维地图空间的问题,自己瞎琢磨的,请高手解惑!

人的手相上的生命线上有几个小的隐隐约约的点表示什么意思?请高手解惑!!!_百度知道
人的手相上的生命线上有几个小的隐隐约约的点表示什么意思?请高手解惑!!!
控制每个人的命运是业力,除非你前世造的业太大、看相有看出的可能,只要能诸恶莫作,在这一世成熟没什么意思,以此维生、算命,虽然现在有很多国家开始保护环境了,只享受福报。但是在今天仍然很多三宝弟子对此乐此不疲,整个世界的环境已经遭到很严重的破坏,等到福报耗尽的时候。再谈命运,对于这些问题、丑,由于业力的牵引,但沙门瞿昙(佛陀)绝不会作这种事。人心的善恶一直还在影响着世界的大风水环境、婆罗门,造作业力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心。没有经过修行的凡夫,断言吉,我们陷入六道生死轮回。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风水和最好的命运,众善奉行,便会相信冥冥中有神在掌管我们的命运,需要这一世都在受此一报,他的命运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实可以预知一部分。也因此,可见无明的愚痴力量是多么强大,佛陀并没有告诉我们命运是否能算的准。至于风水真的存在吗,这也是佛法衰微的表现啊,通过占卜,家宅安宁这些愿望,净化自己的心灵,但是仅仅靠环境来得到这些是不现实的,这就会造成命运也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求得经济利益的时候。在了凡四训中就记载了袁了凡如何从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凡夫转变成一个掌握命运,风水自然就变好了,看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已经千疮百孔的现状就可见风水的问题远远不如人心问题重要,那么没有必要求助于他人和外境、凶,这本书是非常好的立命之书,好的环境肯定对人的生活是有益的、好:『就像世间其它外道沙门。凡夫因为不知道命运是自己心的造作形成的,那么你这一世的命就都能算出来,人心问题解决了,以此博取名利、改变命运的修行人。譬如替世间男女瞻卜看相、看相。命运是业力的集中体现,这些都是障碍我们解脱的方法。我们看看风水还希望因此得到大富大贵,因为风水指的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也许就是原始社会膜拜神灵的原因吧,但是破坏容易恢复难,你自己就可以做到,这种风俗直到今天仍然影响很深,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知道如何去偷看未正式发行的电影,但却奉行障碍解脱之道的邪法,当然应该摒弃,但是只能算出来一部分,接食信众的布施供养,他看完之后再转述出来,佛陀没有兴趣来回答、观星的理由很简单,学佛的人都知道,前世造的业,风水是否能让我们身体健康,因为人是在不停的造业,如果不创造福德,便是灾难降临之时了,甚至以畜生占卜吉凶,于是便会开始迷信神的力量。』其实佛陀反对占卜,当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别担心zt【长阿含经】中有记载?当然可以肯定风水确实存在:佛陀说,有宿命通的人和有道行的术士就可以知道前世和未来世的情况,最好的风水,因为通过风水得到的安康不过是消耗自己的福报而已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从世界各国算命文化的历史看,人类肯定是有这样一种缺陷,希望窥探天机,趋吉避凶,寻找到好运的快捷方式。
投机取巧是人性中的缺陷,是私欲膨涨的苗头,按照供需关系的市场规律,就有人看到“商情”,绞尽脑汁从中谋利,因此卜卦算命成为一种古老的职业,经久不衰。
明明是骗局,仍旧有人相信,是人类到任何时代都克服不了的蒙昧。
今日走到世界各地,凡是工商业和经济发达的地方,都能看到算命经营的兴旺。
在美洲和西欧,凡是大城市都有吉普赛人开设的命馆,用水球和扑克牌算命,在美国周末跳蚤市场上也少不了一两个看手相的摊位。
西方国家各大报纸上,都有当天“十二宫座命相”占星术,对照个人的生日时辰,看看当天忌讳什么,有什么时运。
日本东京算命小屋都集中在某些小街上,一溜几十家...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隐隐约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到华农4年了,一直充当专业课的上课机器的角色,还从来没有开过公选课,这个学期的课时比较少,闲着也是闲着,心血来潮之下,就开了一门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内容是讲设计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原本希望课程的名字为《设计与消费》,然而,全新的课程需要提前一个学期申请,未能如愿,只好从现有的公选课目录上挑了一门《工业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当我第一次面对100多名陌生的学生,满满的一屋子人,说真的,心里还蛮有豪情,开场白也说的很有自信,自称是一名责任心非常强的老师,教学工作用功,今年还拿了学校的教书育人奖,大家选我的课,一定会有收益的。学生们也许还没见过我这样的老师,笑声、掌声不断。
这几年,我一直在上《设计心理学》这门专业课,在公选课《工业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上,我完全可以沿用《设计心理学》的课件,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和课件,力争以最直接的方式,把设计的精彩纷呈,传达给这些非设计专业的学生。我用大量人类社会上的普遍例子,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解释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解释了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在形式和内涵的关系这方面,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生活,从诗词文学到影视音乐,从建筑到服饰……力图告诉学生,设计并不是一个曲高和寡的东西,它和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本质上是一样的,脱离不了形式和内涵这个辩证话题。我还介绍了各国的设计文化,介绍了意大利的汽车设计、北欧的家具设计等内容,也介绍一些关于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方面的内容,通过介绍目前国内的电视连续剧、电影和热点新闻,去解释当今的生活形态和消费观念,并解释这种途径,对于发现设计机会,有哪些作用。
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听到精彩之处,也不吝啬自己的笑声和掌声。下课的时候,还有学生留下来和我讨论,看来,他们听了我的讲解之后,都产生了思考。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以前我在上公选课的时候,都是坐在后面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基本不怎么听课的,但我上了你的课之后,从头到尾都在认真地听,我觉得这个课非常有意思。呵呵,听了学生的评价,我也颇有成就感,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和认真总算没有白费。我也更加坚信,教书育人,并不是教好你所属的专业的学生就可以的,每个老师,尤其是学术成果比较多的老师,都应该积极地开公选课,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专业知识,传达给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知识视野,才会更广阔。可惜,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公选课,有些老师开设公选课也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而很多学生选修公选课也只是为了凑学分,出勤率普遍比较低。公选课成为了大学里“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课程,这显然是与“传道授业解惑”,和“博学修德”的精神是不相符,也体现不出青年对知识的渴求。大家都在说,我们要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然而,大家都过份地依赖专业课,而忽略了公共选修课的重要作用,这显然是无法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科交叉机会,这导致了很多学生的知识视野都比较窄。我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
以后,我会坚持每年至少开一门公选课,也希望我能够传授更多知识给更多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欢乐。以上就是我对全校性公选课的认识,也是我开了《工业设计与消费者心理》这门公选课之后的收获。
摘&&要: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很多,本文指出了其中的几点:部分高校盲目开设工业设计,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方式不正确,招生方式不正确等,并提出一些对策,旨在引起大家的反思,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行内人士来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把脉,提出更多有益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教育;弊端
据有关专家的统计,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在校生总数为38520名,每年有9630名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如果按目前的社会现实,每家企业年招收
2名工业设计师来测算,需要4800
多家制造型企业。但据媒体的报道,目前的中国企业中真正有自主研发设计需求的企业不足千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了,这必将会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必须转行。
然而,我们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如果社会有这么大的实际需求,各大高校能够为社会提高足够的合格的工业设计人才吗?我相信,不管是企业、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相信这也是广大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之痛。为什么?原因是很多的,我认为有几点原因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1 盲目开设工业设计专业
国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遍布全国,而事实上,真正有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主要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也只有这些地区,才有企业能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只有这些地区,学生才有学习工业设计的大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广泛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行业信息,才能树立信心和学习目标,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在一些对工业设计根本没有需求的内陆地区,社会不了解,学校不重视,老师心有余力不足,学生犹如大海孤舟,根本看不到将来的希望,无法获得奋发学习的动力。因此,笔者认为,教育部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对于缺少适合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社会环境的地区,要坚决拒绝高校开设工业设计,或者严格限制开设的高校数量,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的前途高度负责。
2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按照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工业设计专业本科设置基本条件》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每班以25人为宜,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8为宜,专业教师不少于10人,其中至少应有教授职称者一人、副教授职称者二人以上……事实上,许多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根本达不到这个条件。即使勉强凑够基本的教学班子,部分师资也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来客串的。很多学校,在设立工业设计之初,往往是一个工业设计专业背景的老师,一个美术背景的老师,一个机械设计背景的老师,就组成了一个教学班子,负责整个专业的所有教学工作。甚至有的高校,学生已经入学了,基本的教学班子还没有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能够保证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来?加强师资力量,刻不容缓!
3 培养方式不得当
在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多数设立在机械学科之下,师资力量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不能形成共识。笔者曾经去过多所高校面试,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如何开设课程的问题,许多院长、系主任的观点都是,针对本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开设一部分艺术类课程,再开设一部分机械类课程,然后再把这两部分课程“揉”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学到全面的知识……事实上,在没有明确工业设计的本质、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的情况下,机械地、盲目地开设课程,不但学生不能被“揉”成人才,反而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会”,成为“四不像”。
笔者认为,工业设计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主要划分为创意的能力和实现创意的能力两方面,我们可以围绕这两方面来开设课程,如创意类的课程:《产品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等,实现创意类的课程:《产品设计快速表现》、《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制作》等,这两方面的课程,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这样,老师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和冲突,教学目标更明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的方向就更加清晰,了解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可以自觉弥补。只要学生拥有扎实的创意能力和实现创意的能力,就能成为合格的工业设计人才。
招生方式不得当
笔者与不少高校的教师交流的时候,很多人都提到一个问题,尽管老师竭尽全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然而始终保持兴趣的学生并不多,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全力以赴,最后成材的学生也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原因就是教育部门在高考招生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目前中国社会对工业设计还不够重视,大多数考生对工业设计都不了解,第一志愿报考的甚少,最后被录取的学生,大多都是调剂的,而且理工类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有的学生还以为学设计就是学美术,思想准备不足,提不起兴趣。这样,老师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情况,不难就出现了。
笔者认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校应该通过专业导论课,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本专业,并对学生进行测试,考查学生是否适合学习本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感兴趣、适合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应该给予大力的鼓励;对于不感兴趣,也不适合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应该允许其转专业。另外,对于学生转专业后留下的空缺,学校应该允许其他专业的学生申请转到工业设计专业来填补,并通过考核,择优录取。这样,确保了招进来的学生都是热爱工业设计,适合学习工业设计的,就可以大大地确保学生成才的成功率。
总之,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就不一一指出了。当然,可喜的是,我们看到社会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教育也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各方面的条件都在逐步改善,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然而,工业设计专业真正办得的高校,还是屈指可数的。我们的设计教育工作者,设计教育机构,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本着为国家、为社会、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努力开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首届设计与中国设计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12
博主的话:本文是资深工业设计师金文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是在我学生年代,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篇文章,我一直视金文老师为第一个偶像,特地转发到这里,供我的朋友们、学生们看看: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想了好久,我觉得谈谈我自身如何一步一步走入设计,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并非是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师,但我始终坚信我一定会。&
&&&&其次,我的个人经历有时代性与特殊性,没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再次,我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设计成长之路。(更何况我并不成功。)&
&&&&最后,这样做很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做广告,不否认导致的事实可能会如此,但的确这并非我的初衷,我只想让更多象我一样,愿意用一身做为“赌注”的执着者能够更早地认清这是怎样的一个“赌场”。因为今后中国的发展的确需要更多高素质的职业设计师来共同努力。
&&&&能够真正帮到大家才是我莫大的欣慰
时间:&& 地点:甘肃
&&&&我出生在轰轰烈烈的年代,那个年代对我唯一的影响也许就是我的名字--金文。
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教哲学,母亲教数学,现在看来,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父母。绘画的天赋是父亲的遗传,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到处乱图乱画,小学时期,父亲在文化馆让我拜画家高农为师,学习绘画,我记得在同时学习绘画的师兄弟中我的空间透视关系是把握的最准确的。初中三年我母亲是我的班主任,那个年代的观点是:“学好数理化走边天下都不怕,”因此对于绘画的学习就放弃了,除了自己吓画以外,班级的黑板报基本上有我承包。母亲对我的教育一直很严厉,我的数理化底子正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非常坚实。我上初中时,姐姐已在恢复高考第二年考入了大学,无形中这也是给我的一种激励。高中时期对于足球的魅力胜过一切,母亲始终在阻止,甚至不给我买球鞋,不让我看电视中的足球赛。虽然学习成绩下降了,但在1985年我还是凭借初中的底子,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上海机械学院精密仪器专业(现在是上海理工大学)。在这个时期,在我的信息库中不可能有设计师这个概念。但有两点我觉得我很幸运:一是绘画的天赋,二是数理化的底子。
时间:&& 地点:上海
&&&&从小到上大学之前,家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家。因此,第一次离家的感觉更多地是我终于飞出了“鸟笼”。大学专业的选择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很盲目的,实际上,这并不能决定自己一身。上大学以后,我接受的是纯工科的教育,其中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等。一二年级,足球热仍然在继续,因为自己算是有点特长曾在学生会任过宣传部长、体育部长。那是一种再也找不回来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记得大二的时候,有一天去书店突然发现一本名为《工业美术》的书,作者是吴祖慈。看完后,感觉热血沸腾,从那一刻起,就决定了我这一身的目标。幸运的是大三时,我选修了造型设计,遇到了我在工业设计方面的启蒙老师--陈慎任。紧接着毕业设计是陈老师带我做小孔测量仪的造型设计,生平第一次画产品预想图,做石膏模型,最终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设计。那个年代珠江三角洲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为此我在毕业前夕跑了一趟广州,象无头的苍蝇瞎撞了一个星期,终因囊中羞涩,不得不败兴而归。最终如父母之愿,进入了兰州长风机器厂。&
&&&&四年大学,虽然我没有现在学工业设计的学生那样幸运,但的确为以后真正从事工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工科基础。
地点:甘肃
&&&&进入长风厂的第一天,我就向父母宣称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当时的长风厂因为军品转民品快,效益还是不错的,是甘肃省内数一数二的家电企业,生产洗衣机、彩电及冰箱,“长风电器、称心如意”的广告语也曾在中央电视台每天响起。
&&&&也许真是上天的安排,我被安排在塑料模具车间实习了一年半,作模具钳工,从模具制造到注塑后的修模,跟着师傅真正学到了不少实际的东西。后来被分配在技术管理处工作,在这期间,我曾拜过西北师范学院的美术老师,同准备考美术专业的高中生一起学习过画水粉,也曾试图考过一次北京理工的工业设计研究生,(记得那年是全国范围招一个)。向企业领导递交过重视设计的建议书,帮朋友做过店面设计等等。
&&&&又是有意无意中,我发现了寄到长风厂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函授培训通知,几乎没有考虑就交了280元学费,算是开始接受为期十个月的工业设计函授教育,最终拿到了当时工业设计的唯一专业证书。
&&&&在所有的教材中又一次让我热血沸腾的是柳冠中老师的黑皮书--《设计的文化》。在学习期间,我收到了征集工业设计论文的通知,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我写了一片题目为《工业造型设计与经济发展战略》的论文,没想到两个月以后我真收到了论文被发表,并邀请参加在深圳召开的工业设计学术研讨会的通知,当时我就能感觉到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接下来跑遍了厂里所有的上下领导,没有人同意我参加这个会议,理由是这种会议太多了,没有必要参加。不过,最终我的诚意还是感动了厂里的总工,同意我参加会议,但厂里不出任何费用。这我已经谢天谢地了,因为当时我的认识是进深圳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开边防证。自己当时的工资每个月不到两百元,没有路费只能向老爹求救,虽然父亲知道我总想离开长风厂,但毕竟论文发表是好事,还是同意赞助我1000元。经过这番周折,终于我到了会议地址--深圳小梅沙大酒店。
时间:1992年12月&& 地点:深圳
&&&&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学院及企业大概有二三十人,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高敏教授(应该是四川科技大学,不好意思我记不清了。)汪道武(长城电扇工业设计)以及孟龙(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的会长)。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只有我一个人是自费,记得当时酒店的房价差不多是300元一天,我只好借宿于住在市区的大学同学那里,每天花一个多小时到小梅沙大酒店去开会。一个星期会议结束以后,孟所长同意我去他那里试试,但最终他指着挂在墙上由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王军喷绘的效果图,告诉我:“你能画到这样的效果图,我就要你。”那时喷枪是什么样,我还没有见过呢。&
&&&&失望之极,临走时,王军给了我两个地址,一个是湛江半球工业设计中心,一个是广州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不过至今我再也没能联系上在我人身旅途中起过关键作用的王军,不过我在这里要向他说一声:谢谢!)
现在再看我当时被发表的论文,除了能够感受到我对工业设计一往情深之外,剩下的就没有什么东西了。也许工业设计感动了我,而我又感动了评委;也许只是为了体现是全国性的会议,而邀请了我这个唯一来自甘肃的代表。不管如何,的确这件事成全了我的梦想,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从这件事我感受到了,机会是要全力去争取的,而机会没有出现时,同样要全力去努力充实自己。
&&&&会议结束后,我预定了返程的火车票,临回兰州的前一个下午,我找到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的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当时它位于广州体育学院的一个体育馆的一角,因为在深圳的失望,我想可能遇到的情况差不多,去之前,只抱着参观的想法,没有过多的奢望。接待我的是现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汤复兴老师,谈话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很简单,我拿出了一些当时有限的能够证明我与工业设计有关的资料,(当时我的函授班的证书还没有拿到手。)汤老师问了我一些情况,然后就是,工资待遇和什么时候能上班?柳暗花明,我兴奋地说:“给多少钱都干,随时可以上班。”汤老师问我500元一个月如何?我心里暗想这比我在长风厂的工资高出一倍还不止,连忙说:“可以,可以。”就这样我退掉了回程的火车票,真正开始了我的设计生涯。
时间:4.4&&
地点:广州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
&&&&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南方”)与其说是一个设计公司,倒不如说是一所学校,所有的老板都称为老师,的确大部老板原先就是老师。其中有:原中央工艺美院的党委书记:叶振华老师,原广州美术学院老师:王习之老师,还有:汤复兴老师、吴新尧老师,我到“南方”时,童慧明老师、刘杰老师已回了广州美院。王老师是总设计师。当时的事务所主要分为设计部、工程部与手板间三个部门。&
&&&&可以这样说,我以后的设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王老师的影响。进入南方的初期,王老师安排我在工程部做结构,然后在手板间做手板,最后才进入设计部做工业设计。王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师出有名”,即:每个细节都要有道理可言;而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王老师给我画的两个大大的“X”,一次是在我做的结构设计的图纸上,一次是在我画的效果图上。也许正是这两个大大的“X”激励了我的不懈努力。&
&&&&最初的日子里,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我每天都会自己加班练习效果图喷绘,记得当时每天睡几个小时也不会觉得困。当时在南方的人员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气氛很好,除了工作时间以外,每天的两餐大家都是AA制一起边吃边聊。耳濡目染之间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
&&&&记得93年大概是4月份我接到了兰州长风厂的“最后通牒”--限期在某月某日必须归厂,否则将做除名处理。这可以说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实际上来南方短短几个月,虽然自己很努力,但毕竟不能为公司创造太多的效益,更确切的讲是处于被炒的边缘。
&&&&自己的心情也不是很好,去与留只在一念之间。接到“通牒”后,我不得不回兰州,虽然父母很担心,但我还是隐瞒了实情,说自己干的如何出色,前景如何好。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说服了父母帮我把户口转回了家,把关系转到了甘肃省人才交流中心。
&&&&再次坐上南下的火车,自己的感觉是八面不粘边的无业游民,真正的背水一战!
我始终相信人是逼出来的,我的学习劲头从来没有象那时那样强,因为这关系到自身的生存问题。终于我可以准确领会王老师的设计思路,学会了喷绘,通过我画的效果图为南方赢得设计项目;并且慢慢掌握了从市场调查、设计构思到工程制图、手板制作的整套设计程序。不仅在南方站稳了脚跟,而且收入也开始在不断增加了。&
&&&&93年下半年,南方开始引进电脑做设计了,记得最初的电脑是286,最早的设计软件是autoCAD
DOS版应用于工程设计。后来就是corelDRAW、photoshop、3ds做平面设计及产品效果图。可以说,在国内南方是电脑应用于设计的第一批设计公司。
&&&&也许是自己工科基础的缘故,一开始就与电脑有一种亲近感,再加上手绘的训练,很快就学会了不仅用电脑做工程图,而且可以用电脑做效果图了,现在依然记得第一次眼瞅着打印机输出自己做的效果图时是那样的兴奋。似乎那时起自己才开始慢慢发挥出了优势。&
&&&&93年底到94年初,南方的人员流动开始加速,走了一批也来了一批,最终南方开始裂变,王老师成立了自己的习之设计公司;吴老师与其他的老板成立了创新工业设计中心。“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这个在广东地区工业设计公司工商登记的001号,似乎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慢慢地变成了曾经与之有过某种“缘份”的,每一个人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这里例举部分曾经在南方并且有意无意中给过我帮助的同事的现状,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陈江:在上海攻读设计管理。
叶菲:清华美院
唐卫东:珠海华润驻厂设计师
周佚:指南设计
蔡玉珊:彩鸽设计
唐靖:攻读清华MBA
时间:4.11&&
地点:广州习之设计有限公司
&&&&也许是自己的个性因素,或者确切地说是从小养成的一种逆反心理,我从来就不愿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自从上了设计“这条船”,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难在选择。南方的裂变就意味着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不过有一件事可能影响了我的选择,因为王老师在南方后期策划自己的公司,有些设计任务就由我们这些手下来承担。记得一次做燃气热水器的设计,自己在电脑上尽心尽力地做不下10个方案,其中也有自己认为比较得意之作;同时王老师因为精力原因只做了一个方案。方案送去企业选择,几天以后的结果是企业选择了王老师的方案,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企业不可能知道这些方案都是谁做的。这个结果告诉我,自己的火侯还不够。但到底自己差在哪里,当时则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一番斟酌,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继续跟着王老师学习,同时也应该为王老师的新公司尽点微薄之力。虽然创新的吴老师也做过一番挽留,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从头开始的习之设计公司。不过临走时,我对吴老师说,没准什么时候我会杀会来,吴老师则表示随时欢迎。&
&&&&王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思维十分敏捷,与手下人员的交流除了通用的语言之外,实际上,更多的沟通是通过草图来进行的,除了设计方案草图以外,还有大量的是结构草图。经过长时间的这种沟通后,慢慢地自己已经能够心领神会王老师的设计思路了,自然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地开始成熟了。
虽然习之设计公司刚刚成立,但凭借王老师的影响力很快就步入了正规。在那个阶段偶尔也会在王老师家里听听王受之老师讲讲国外的设计动向,那段日子同样都是在一种高度紧张的节奏中渡过的,很快又是半年,突然有一天觉得自己应该试试身手了。&
&&&&在习之公司包括我在内的最初的两三个人是没有基本工资的,全部按提成来结算。王老师看我决心已下,因为有些项目还没有到完全结算的时候,王老师就告诉我,留个地址,等项目完全结束后将我的一份寄给我。我跟王老师讲:自己去哪里还没有想好,不用麻烦了,我收5000元走人。平心而论,的确跟王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要走&
&&&&心里总有一些过意不去,我觉得自己也应该交一些学费给王老师。算起来跟王老师前后整整两年时间,现在想一想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出了习之公司我才算真正入了这一行。&
&&&&回到住处,我才想起来,是啊,自己去哪里?去旅游?这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创新,这时候才打电话给吴老师,说自己离开习之公司了,能否去他那里?就这样,本打算放松一段,事实却是上午离开习之公司,中午联系,下午就去了创新公司,又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时间:6.3 地点:广州创新工业设计中心
&&&&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鼎盛期,一方面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投放新产品,另一方面市场也具有巨大的购买力。可以这样说,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最初的产品是不需要设计的,只要去国外买会来一些样品,拆了照做就可以赚到钱。通过原始积累及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产权的重视,慢慢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再开发新产品就必须先要找专业的设计公司来进行设计,因此当时的设计市场也异常的活跃。
&&&&进入创新的第一个独立的设计任务就是万和40升的消毒柜,这次就不是做十个八个方案,而是认认真真地做了一个方案,前后都是跟吴老师一起去企业了解沟通,也许是运气不错,也许是自己的火侯到了,几乎没有做任何修改这个方案就通过了,接下来的工程设计及样机制作都十分顺利,最终这个设计成功地走向了市场。
因为初战告捷,不仅在创新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而且接下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大部分的业务几乎都是同吴老师一起去企业谈,然后回来做。实际上这时我才开始真正与企业直接打交道,而从中学到的东西在以前是不可能学到的。设计如果说等同于艺术创作的话,那也是一种集体创作,至少应该是两个人的创造,即设计师与企业决策者,因此两者之间的沟通就十分必要,而要达到一种默契就更加难得。也许有时候会是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痛苦。但绝对不是说设计师就对,往往企业决策者是正确的,因为设计师只是把设计看做是设计,而企业决策者则把设计看做是投资的项目。
到了95年下半年,自己觉得常规的设计无非是在弧线与圆角之间寻找最佳的组合,但自己总认为设计不应该只是如此。同时对于用coreldraw做产品效果图已觉得不过瘾了,而开始摸索用autoCAD做二维转入3ds做三维。当时586电脑刚刚面世,自己一狠心,记得花了三万多买了一台,而公司用的还是486。这样白天在公司完成设计任务后,晚上自己就开始琢磨,最终做了一个自己认为是“真正设计”的东西,并申报了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效果图为了力求最佳,就去电分打样。的确这在当时还是很过瘾的事。拿着电分打样稿就去找吴老师,从而以创新的名义将设计卖给了湛江的一家企业,但终因这家企业的经营问题而没有变为产品。&
&&&&这时候有些企业也开始私下找我,希望我直接同他们做设计。按理说自己有能力也有设备完全可以接下来,但凭良心讲我一单也没有接,我都婉言谢绝了。只是希望以后,如果自己独立做还能找我。那时候自己还没有手机,忽然有一天BB机响,回电话原来是在王老师那里认识的阎总,他在珠海有一家化妆品公司。因为当时具体的宣传及产品包装都是由我来做的,因此希望我能为他再做一些设计。我说当然欢迎,不过我还是把他介绍给了创新,以创新公司的名义为他做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阎总问我愿不愿意到珠海?我说:好啊!你给我投资,我包你的设计。就这样双方达成了协议,我从500元开始打工到最后一个月领到5000元的工资结束,开始在珠海开自己的设计公司,而我开公司时,除了一台电脑和一台彩色打印机以外,自己的现金也就是最后一个月的工资。
时间:8.8&&
地点:珠海
&&&&珠海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然而最初的日子我却没有时间去欣赏她。因为手头的资金除了登记注册以外,最多只能维持三个月时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幸好有原先的一些客户支持,经过两个月多月的时间,终于接到了第一单生意,从而顺利过关。&
&&&&设计公司是以我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珠海市金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结构延续了原先的结构,有设计部、工程部及手板间。最初只有两三个人,最多时有十个人。虽然身处珠海,然而当时主要的客户是以内销为主的万家乐、容声以及外销为主的新宝(现在叫东菱,可以说是目前做出口小家电最大的企业之一),并通过客户及朋友的介绍认识的一大批顺德家电企业。&
&&&&这里就以新宝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与企业沟通的。新宝是顺德勒流镇的私营企业,老总姓郭,为人友善,但的确是精明强干的生意人。新宝在96年之前可以说与其他企业没有太大区别。在我结识郭总之前,新宝从其他企业聘请到了销售及工程技术方面的高手,准备上面包机项目,当时面包机国内没有几家企业做,而利润却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我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面包机的设计。而新宝当时也是破天荒第一次找专业设计公司做产品设计。双方见面确定只做产品的外观设计,并提供模型制作。当提到设计费时,郭总显然感到十分意外,并直言不讳地说:国内一些名画家画一幅画也不能到这个价。我的回答是:首先要明确我不是画画的,假如您准备只是将产品效果图挂在墙上欣赏的话,我大可奉送。接着郭总教我生意之道:要薄利多销。我说:我不可能成为冲床,一冲就是一个设计,如果是那样的话您也不敢要。最终郭总还是认同了我的观点,成功地将这个设计变成了产品。接下来的两年内几乎新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我的设计公司来完成的。
显然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管理人员,本人十分懒散,公司里原本勤快之人后来都受到我的影响而变得懒散,当然这与珠海的节奏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大家相处的十分融洽。有事做时,大家拼命去做,而空闲时,我们可以半夜开车一起去金海滩烧烤,一起去外伶仃岛包一栋别墅渡假,真正的苦乐年华。&
&&&&97年,通过间接的市场信息,也许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我们决定自己开发一款手动刨冰机,经过设计开发及手板验证、成本核算,最终自己投入模具。产品是做出来了,但真正能够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市场却没有任何的经验。买冰箱送刨冰机走礼品化道路成了几乎唯一的选择,为此拿着样品跑青岛的海尔、澳珂玛等冰箱生产企业,结果只是单方面的想法,折腾到98年初终于宣告彻底失败。现在想起来,做法应该没有错,错就错在对销售市场没有做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投入,同时产品设计及质量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珠海开始,我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是坚持首先在autoCAD里做1:1的二维图,然后用3ds做三维效果图,虽然文件的转化及方案的修改都十分不便,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但实际上一旦方案确定,二维图就可以立即细化做结构设计。而三维的功效只能起到出效果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更为合适的三维软件,经过考虑在97年底开始尝试用Solidworks,最初对于其仍表示怀疑,只用来建模,渲染仍然转入3ds中进行,后来经过尝试发现其渲染也不错,虽然比不上3ds,但基本够用了。这样基本上从效果到结构以及后期的数据加工转移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个人认为设计师必须建立数据化的概念,这就涉及到大家不是十分赞成的感觉量化问题。实际上,感觉只有量化后才有意义,才能变成产品,即使你不做,工程师也要去量化你的感觉,不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偏差与沟通理解方面问题。
98年开始家电企业经过无序乃至恶性竞争而进入萎缩状态,再加上珠海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闭塞。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最终产生了重返广州的念头。这样一来,有一部分人员愿意继续留在珠海,自然我的设计公司也就做了相应的萎缩。珠海的最大感受就是老板并不好当,首先你要保证每个月的正常开支,要与客户周旋,要充分思考每一个具体的设计,要去追款等等,而且有苦难言。其实与企业打交道多了,我也能够深深理解每一个企业,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他们的压力更大而已,当然赚钱更多。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时间:1998.8--至今&& 地点:广州
&&&&通常,家电产品基本可分为电机与电热两类,其中大部分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由于门槛较底以及空白的市场,国内家电行业经过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最终迫于消费观念及消费能力的限制,而进入了市场相对的饱和状态。至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也逐步演变成相互杀价到相互吞并的阶段,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实力体现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大部分家电企业已没有能力将产品直接投入市场,OEM的定牌加工无疑成为这些企业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优势使中国已成为世界家电的加工基地,做外销产品自然成为另一种选择。
&&&&由此而来,设计的需求并没有因为市场的萎缩而减少,相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为了企业生存必须通过设计而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虽然设计需求在不断地扩大,然而,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企业的设计目标不可能定位于一味超前,去领导潮流;而更多的是如何紧贴市场去应变。其中主要的设计要求就是要“快”。需求的增大无异使产品设计公司不断地增多,因为一家设计公司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太多的设计任务。随之设计收费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下浮,究其原因:1、企业的实力有限;2、企业确定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并不高;3、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之间毕竟存在或多或少的恶性竞争。
如何面对现状就是我回到广州后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实际上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我已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客户,通过产品设计实现自身的生存已不是太大的问题。写到这,大家可以看到我完全是凭兴趣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如果再扩大公司规模去获取更多只为应变的“快速设计”似乎已不存在太大的兴趣,特别是企业通过竞标方式让设计公司之间斗,更无兴趣去参与。因此缩小规模,潜心修炼成了我的主导思路。
&&&&终于在99年底,缩到了不能再缩的程度,因为就我一个人了。虽然我的公司名存实亡了,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我完全可以一个人将设计从草图、方案效果开始,与企业沟通确定后,完成全部的三维结构设计。我相信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很少有人可以独立做到这一点。特别有趣的是,在企业对于我的称呼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经理、搞艺术的、工程师。另一方面的磨练就是速度与效率,也许大家不会相信,我的最高记录是同时进行23个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
与此同时,在2000年初,经过努力我顺利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班(具体授课地点在广州大学)。论设计实践经验,本人应该不算缺乏,但在理论方面毕竟没有系统受过训。在接下来的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最让我感到庆幸的就是可以面对面地听尹定邦老师授课。尹老师不仅在设计理论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而且在设计实践方面同样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尹老师在授课时,非常注意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每次授课都是在意犹未尽中结束,而课后你就会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形象逻辑推理--设计方法研究》,指导老师是尹老师,还有武汉理工大的陈汗青教授。说起这个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尹老师的启发而确定的。然而确定题目以后,我就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为此我买的参考书不下50多本,其中除了设计类的书目以外,还涉及到了:艺术、思维科学、逻辑学、创造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通读这些书籍就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但慢慢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清了思路,拟定了研究框架,在尹老师和陈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然后通过做大量的例图进行了理论的实证。最终在2003年初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取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荣幸地拿到了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的学位证书。
除了委托设计以外,我的兴趣主要还是在新产品的自主开发以及参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设计。98年回到广州以后,我就对吸油烟机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调查主要集中在功能效果与售价两方面。经过半年时间左右,终于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单头吸油烟机设计,并且做了样机进行了功能验证,同时对成本进行了初步的核算。自认为应该属于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这样在申报专利以后就开始联系企业进行项目推广。推广并不顺利,起初好几家企业都很感兴趣,然而最终还是没有企业敢投,因为除了产品本身的投入以外,还需要相当的广告费用,毕竟风险太大。这次的尝试虽然吸取了以前的教训,然而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
&&&&记得应该是99年底我接了一项珠海的设计项目,其核心技术是中科院的两位老专家的发明专利--气溶胶生物电,具体应用于烧伤病人的临床辅助治疗。因为大面积烧伤病人很容易造成感染而难以治疗,本技术的应用可以完全创造一个无菌区使病人得到快速康复。我本人对该项目十分感兴趣,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同类产品存在。为此我专门去了广州中山医烧伤病房了解该产品的使用状态,其原始产品无论在外型、操作及效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协议书及设计要求附件均有对方公司起草,双方签定协议书预付50%的设计费后该项目宣告正式启动。起初双方的沟通十分融洽,设计依据附件中的要求在顺利进行,在确定方案后即进入结构设计阶段。然而等结构设计全部完成需要做样机验证时,对方的投资人发生了变动,而新的投资人明显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可以说将原先的设计全盘否定,要从头开始。至此双方发生了分歧,进入了僵局。接下来不久,新的投资人与对方公司又分道扬镳,从而对方公司已没有能力将该项目继续下去。令我感到气愤的是对方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提出要退还全部的预付款,理由是我的设计未能达到要求。显然这是无理要求,我不可能答应。
大概是2001年初,我接到珠海市前山区法院的传票,具体是对方按协议书起诉我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要求退还所有预付款及利息。这时我才发现协议书中有一条对我极为不利的条款,即无论是哪一方延误的时间都将导致我方违约。生平第一次当被告,虽然很气愤,但法律程序必须履行。本想请律师代理,后来发现律师对于涉案金额到相当的程度时才愿意出庭。立个志气,自己辩护。接下来我买了四本合同法相关书籍开始备战。因为我对该项目十分重视,因此每次双方的沟通我都进行了录像,本想作为资料保存,没想到却成了我有利的证据。等到开庭之时,我已胸有成竹。的确在法庭上我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一是对方律师没有估计到我会准备的如此充分,二是对方律师对于本案件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根本不懂。等第二次开庭时,没有多长时间法官便宣告休庭,然后私底下跟我讲,如果双方和解,你退一半预付款;如果宣判,你退全部的预付款,自己斟酌。这时我总算全部明白了自己在这个官司中的处境。即使判我全退,我仍然可以上诉,未必就会输;然而回头一想把精力耗在这无聊的官司中,并无意义可言,况且自己的法律知识也学的差不多了,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要说自己有过错,就是在签定协议书时没有仔细阅读其中的条款,要说最终所获的,就是多了一次当被告的人生经历并且对于法律规定有了深入地了解。&
因此,作为设计师对于哪方面的知识了解都是必要的,在法律方面尤其对于专利法及合同法应该做必要的了解。这将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
我的设计之路目前就到此,以后的路会怎样仍然是未知数。我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凌晨3点钟以后才休息,每天早晨基本上都在睡觉。一年之中没有几天在休息,总是在忙碌中渡过。来珠江三角洲的十年中,我的确感到过的很充实,从未虚度光阴。从性格而言,我不受人管,反过来我也管不好别人。我仍然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走下去,也许有一天会进企业,也许会进学校,也许会重振旗鼓,也许----。呵呵,天知道。&
&&&&不过,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努力有了新的进展,目前,我与两个朋友在合作,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销售,我负责开发,做外销产品。所有产品的专利权归我所有,大家风险共担,我按提成结算。合作进行了一年多,目前已初步见到效益了,当然最终的结果如何还很难讲,不过现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出于保密考虑现在不便详述,望大家见谅。也许以后会告诉大家。
最后真诚地说一句:与大家分享设计中的酸甜苦辣的确是一种快乐
&&&&从事家具教学三年多,对家具行业的发展谈不上非常了解,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家具企业里,本科生的发展上升空间是很大的,主要是因为家具企业的人才实在是太紧缺了。正如佛山市日昌家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伟良所说的,班长是小学学历,车间主任是初中学历,厂长是高中学历,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比较少。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觉得这个企业是不行的,日昌办公家具在业界口碑是非常不错的,和不少高校都有合作关系的,华农和中大都在该公司设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正是因为人才紧缺,所以,只要专业基础扎实,吃苦耐劳(其实,基本上每个企业对员工都是这个要求,大家不用过于敏感),有一个正确对待职业的态度,我想还是很有用武之地的。
&&&&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真的很能吃苦,如果你并不向往所谓的“白领一族”这样的虚荣,愿意到工厂去,那么你可以树立一个目标,就是花三年或者哪怕更多一点的时间,做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诸如主管、总监和厂长,但如果你一直只是一个绘图员或者一个技术员,那你的事业和薪酬肯定是上不去的,有句话说的好,有“位”才有“为”。但是,大家也要想到,总监、厂长这样管理人员,直接向老板负责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老板是不肯能信任你,把这么重要的职务给你的。因此,花两三年的时间,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目标很明确,先不计较个人的薪酬多少(职业早期的两年,给你1500块还是2000块一个月,从你的漫长职业生涯来说,这两个数字是没什么区别的,一个月相差500,一年也就是相差6000块钱,也就相当于很多普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计较这个是没意义的),我们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人员的思想习惯,向生产主管和技术工人们学习各种常用的生产技术,向老板学习企业经营方法,向财务总监等财务人员学习企业的财务处理方法,向营销总监等营销人员学习市场营销之道,观察了解老板的为人习性,了解老板的企业价值观,了解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这样,你就可以迅速融入这个行业,如果你足够聪明和足够勤奋,你很快就搞清楚一个家具企业是怎么样经营的,企业的优缺点,老板的优缺点,你都一清二楚,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提出一些改善企业经营的建议,如果确实对企业的经营起到一定改善作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我相信老板一定会重用你的。当你经了几次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一个亿的业务单之后,相信你就能够坦然面对各种大风大浪了。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资本,如果你不愿意担当投资人的风险,你可以继续选择做你的总监或者厂长;如果你不甘心打一辈子工,如果你有资本,你有足够的人脉关系,你就可以选择创业了。我想,这总比都市里,很多基本上很长时间都不会有变化的职业要好得多吧。
&&&&我一个同学是中专毕业的,那个时候是99年,中专毕业就业也是不错的,但按照他的说法,有工作干就行,有饭吃就行,工资多少不计较。他进入了一家板式家具厂,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搞卫生,拖地,收拾杂物,所以在公司里老板和同事都很欣赏他。他工作是比较拼命的,2006年我来广州找工作的时候,住在他家里,他基本上是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经常是11点以后才回来,因为工厂里的大小事宜,很多都要他来处理,从到客户家里测量尺寸,到设计图纸,到开料生产,再到现场安装等等,都要他来把关。也就是因为他在工厂里的重要作用,老板为了留住他,而卖给了他10%的股份。他不但是在这家工厂有固定的工作,还在另一家工厂做兼职。虽然每天风尘仆仆,到处跑来跑去,但他也似乎乐在其中,是一个天生爱奔波、闲不下来的人。他还做过很多种尝试,帮别人建立过工厂,自己开过店面接单,也进入过大企业做设计师,也曾经去读过夜大,但是似乎这些都满足不了他的追求,现在他还是选择了和朋友共同投资成立属于自己的工厂。像同学这样的人,打工已经是没有多大吸引力了,因为以他的资历和能力,随时可以找一份主管、经理或厂长的工作,但是,打工毕竟是打工,工资再高也是有限的。他们和老板的区别,也就是他们并非投资人而已。他们已经掌握所有的经营方法、生产技术甚至业务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会选择创业的道路——这和古代的权倾朝野的朝廷重臣选择造反是一个道理的。虽然同学也没有多么大规模的事业,但起码他是为自己而奋斗,有一份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促使他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工作,辛苦而快乐着!
&&&&也许很多同学会说,家具企业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工作强度大,同事的素质不高,在那里工作找不到任何成就感。但我认为,我们要放下大学生的姿态,要懂得“释怀”,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就主动去适应环境,当你有了改变环境的能力,再去改变环境。这个社会,一切以能力说话,作为大学毕业生,我们同学要用能力去征服别人,尤其是素质比你低得多的人,应该比较容易的。大家都知道,珠三角的工厂里,相当一部分工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不高,不服从管理是时常出现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我同学在负责生产时,就发现工人工作过程存在很多问题,要求工人改正,但工人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操作没有错。同学因为当时对机器操作也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拗不过工人们,因此工厂的生产效率、质量仍然是有问题的。后来,同学下决心把各种机器都弄懂弄熟了,工人们也不敢再叫板了。这就是很现实的情况,如果你不接触第一线的生产,如果不愿意放低姿态,如果你不懂最基本的机器操作,不懂最简单的生产工艺,那你就管理不了最低层次的工人!
&&&&不少大学生都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放不下社会赋予的“我是大学生”的光鲜身份,另一方面是由于怀疑自己的知识能力,对即将进入社会工作产生恐惧。我认为,这大可不必。正如前面所说,我们要懂得释怀。这个社会,人人需要工作,人人为别人打工——“商品交换”中的“交换”二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政府官员、企业高层,到普通工人,都是扮演这个角色,不同的是,由于个人的能力差异,每个人从市场中交换而得的东西的价值不同。大学生仅仅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个身份称谓,而社会上,只有一种身份称谓,那就是“生产者”!我们很多同学都担心,在工厂工作没有自豪感,得不到自尊。盖茨说的好,“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因为你越强调自尊,越对你不利,越会招惹别人对你的鄙视和冷嘲热讽。社会竞争是以能力说话。如果你有能力,不管你是以多么低的姿态开始的,最后都会赢得自尊的。
&&&&社会是一个没有录取分数线、也没有围墙的大学,只要迈出校园,从老师、学校、同学和父母那里所获得呵护,就不会存在,每个人都要直接、独立地面对社会上的一切善与恶。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遭受挫折是必然的,包括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对工作产生厌倦,受到上司的严厉批评,受到某些同事的挤兑,还有因工作而引发的感情方面的问题,等等,总之,各种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希望大家尽快学会独立生活,既可以适应社会的现状,又可以保持个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有时候要随波逐流,有时候要另辟蹊径。总之,既可以保持自我本色,又可以让自己可以顺畅地活跃在社会中,左右逢源。
&&&&所以,我建议各位同学,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好将来的道路,这既有助帮助大家树立努力目标,亦有助于我们处理大学的学习生活。诸葛亮说,“闻达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们说,“356行,行行出状元”,家具行业也必定会“有专攻”、“出状元”,就看你是否愿意有这个“专攻”,成为这个“状元”了。
&&&&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希望大家将来都过的顺利,平安,快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三维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