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抑制做不好作业时,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怒,想撕书的心理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总访问量:3273
今日访问:0
最后登录: 10:01:37
黑龙江宁安市
辽宁大石桥市
山东肥城市
河南长葛市
河南驿城区
广西海城区
山东肥城市
辽宁大洼县
山东肥城市
江苏灌云县
山东肥城市
(最近更新:2350)
(最近更新:15)
(最近更新:256)
(最近更新:116)
(最近提问:56)
教师心理比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
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一、关于心理健康 (一)健康新概念 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做到客观刺激与主观反映保持一个平衡的、恰当的状态,能够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并且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二)全球心理健康比例 最新的统计表明,全球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6%,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8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心理治疗针对那些不正常的6%,而心理咨询关注的是那些84.5%的有小问题的正常人。 (三)心理问题(障碍)程度划分 心理问题也象我们平时感冒一样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的可能通过自我调整一下(喝点姜汤出点汗)就好了;(自我调整、找朋友倾诉等—) 中度的可能需要吃点药调理一下才能好;(业咨询人员咨询) 重度的就需要心理医师的治疗了。 专业人员少,素质差、参差不齐。 过强的商业取向,鱼龙混杂,提供服务质量无保障。小品-心理诊室。 欧洲著名医学中心海德堡人口仅13万,精神卫生人员多达600余人。美国心理学家队伍势力很强,多数综合大学设有心理学系,其中40%左右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每100人中有1个心理医生。除了与医学临床较直接的领域,心理学家散布全社会各种行业,成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一词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过去一般都称之为心理疾病、心理病态或病态心理。都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发生某种障碍所造成的。这些心理障碍一旦出现,如不及时排除或疏解,就会酿成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这种心理障碍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可以从人的思想、行为中反映出来,并且影响着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与人际交往等等。 “心理障碍”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一种比喻。有人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源头活水,日夜不停地在流动,从不间断。事实上,人的心理活动也确实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动”,只要人活着,这种“流动”是不会间断的。甚至做梦也是一种心理“流动”状态(潜意识心理流),只有人体死亡,心理“流动”才告终止。(“植物人”属于例外。)人的心理“流动”如果遇到阻塞,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平衡。 三、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一般心理障碍,是指比较典型的,不是偶尔的。主要有: 1.狭隘。(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病态)。心胸狭窄,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得失耗费大量精力,并为之烦恼苦闷,甚至耿耿于怀,不能自解。不能承受任何刺激,稍不顺心就闷闷不乐,陷于苦恼之中。遇事好猜疑,整天疑神疑鬼,并且无根据地牵强附会,好钻牛角尖。 2.抑郁。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时常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动作迟缓,思想呆板,对人冷漠无情,常悲观失望,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几乎没有一点信心。 3.怯懦。如果一般的胆小是不属于心理障碍,这里所指的是非常害怕在人前行动做事,特别在公开场合更是畏首畏尾,心情紧张,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伤害自己。几乎完全没有自信,精神萎靡不振、软弱、犹豫,对前途有一种渺茫失望感。 4.虚狂。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一触即发,性情暴躁,常常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同时蛮横任性,目空一切,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常与人争吵好斗,极好表现自己,行动不计后果,严重的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5.恐惧。由于多次的失败或挫折,心灵上受到刺激较深,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如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并且害怕教师、家长,不想见到他们,一见到责备的目光是呆若木鸡。有时被恐惧心压抑得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教师责备别的同学,也会引起惴惴不安。 6.多疑。这往往是由于受到委屈和**而深感痛心之后,就认为一切都是不公正的。常疑心有人在监视他,与他为难。还常常把这种怀疑迁移到一切管教他的人身上,包括家长。时间一长,往往造成心理脆弱,情绪不安,经不起大的刺激,还常以谎言骗人,意志薄弱。 7.神经过敏。表现为异常敏感而又失去自我控制。常喜怒无常,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强烈反应,常把问题看得过份严重,因此一点小事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而是过份关心人事关系。心理脆弱而无主见,易被暗示和引诱,行为轻率,对人不信任,并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 8.神经衰弱。由于劳逸不当,大脑过度疲劳或紧张,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也有的因为某种心理障碍未能及时得到疏解,诸如焦虑、忧伤、恐惧、抑郁等,时间一长,亦会导致神经衰弱。其表现是易过度兴奋,但更易疲劳,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很低,且健忘、易怒、过敏、胆小,精神上十分虚弱。 9.过度激动。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在极度苦闷中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好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0.无动于衷。表现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这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出现的一种反常心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反抗形式。他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注定不行,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则故意作态,使你对他无能为力。但满不在乎仅是外表,其内心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1.报复情绪。有的犯了错误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种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并且十分敏感。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动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并引为开心。 四、教师特殊的心理障碍 (一)职业倦怠 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对东北三省一千多名教师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 1.主要表现 ⑴情感衰竭:易怒、没热情,情绪疲劳,对学生没兴趣,抑郁,工作不安心,影响教育质量。 ⑵人格解体:冷漠、消极,负向抚爱增多,对学生持否定态度,个人发展停止,举止无常,焦虑、牢骚、易怒。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行为偏差。自制力差,以学生为渲泄对象。 当今一些亲社会侵犯行为,不一定是职业道德问题,很多都是情绪压力问题造成的。如果单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这些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有直接关系。 ⑶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不满意,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无力感增强,消极评价自己。 2.倦怠比例 经常性(高度)倦怠的占22.6%, 中度倦怠的占60%以上 确定苦恼感(低度)占27.4% 3.各级表现 一级(轻度)表现:烦躁、担忧,有挫折感。 是轻度的,暂时的,时过境迁的。通过自我调整可以改变的。 二级(中度)表现:疲劳,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出现。玩世不恭,情绪起伏不定。比较固定、持久,不易克服。大约占60% 三级(重度)表现:自尊降低,退却,低成就感,扩散弥漫,无法自控。导致生病住院,想改行、退休等。 (二)心因性生理疾病 躯体疾病增多:冠心病、高血压、胃肠道疾病、睡眠障碍(30%靠吃***入睡)、神经性头疼、偏头痛等。 (三)调查比例与不良后果 1.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 2.2002年在广州市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检测的结果,即:被测试的教师中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并有较高的嫉妒情绪、焦虑情绪。? 3.2003年教师节前夕,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该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表明,有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有睡眠障碍的5.39%。 4.杭州市中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抽样调查了2000位中小学教师。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三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33%的教师为升学压力犯愁。最令教师困惑的是职业压力。有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高中教师、男教师、年龄低于40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严重。有60%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大,在所有问题中居首位;33%的教师认为升学压力是最大的心病;24%的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生活中最大的挫折;47%的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是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 5.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 6.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东刚说,其中有30%的教师靠药物维持睡眠。 上述结论的差异,可能与样本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关。但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与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等级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且,人们通过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所示,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言之,是由于教师心理问题所带来的。近年来,校园里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个别老师因为学生的一点过失,罚学生吃苍蝇,强迫学生互相打耳光,有的甚至往学生脸上刺字……这些极端现象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有的教师甚至结束生命。 案例一:2005年3月18日,慈溪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因背地里叫老师“太监”,被得知情况的老师逐个扇了耳光。老师的做法引起家长们的不满,当晚就有家长向学校领导反映了此事。打学生的老师已被学校停职。 最近,班主任知道了班里有男学生给他取了“太监”的绰号。18日快放学时,有3个同学在教室旁玩闹,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里,老师教育完他们后,就问有没有叫他“太监”绰号的事,学生承认有,于是老师就扭住他们耳朵,打了耳光,有一个被打了十几下,另一个八下,还有一人少些。然后,老师就问他们,还有谁喊过,把名字说出来。“被说出来的同学就一个一个被喊进办公室,确认喊过老师绰号的人都被打了耳光,也有问都不问就打的,而且打脸发出的声音很响。打完后,老师就让我们站在办公室里,一共有16个男生,4个女生。” 案例二: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容易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教师的一时冲动,甚至危及学生一生。济南市有两位三年级小学生,课余玩闹时掀了女同学的裙子,班主任让两个小家伙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愤怒地将其斥责为“流氓”。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从此经常遭到同学的讥笑。 案例三:亲社会侵犯行为--语言暴力 2003年11月4日“目击者”播出“花季少女跳楼自杀事件” 丁瑞婷 女 15岁 重庆市实验中学9年级学生。2003年4月12日因教师汪惠清批评“你长的不漂亮,个子又矮,连当坐台小姐都不够资格.......”由于批评严厉,同时又用木板打其手脚。之后丁写了份遗书“我什么资格都没有,我走了。我恨透了这个社会,我永远都不想回到这个社会了......”最后跳楼自杀。 之后教师被开除工职(反聘教师)。因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一年执行。(双方律师还在为此事打官司) 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确实需要更多的人对教师和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 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仅靠一两个心理辅导员或者一两次心理咨询显然是不够的,促进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四: 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心理障碍,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实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案例五: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案例六:2002年5月,性格孤僻的甘肃教师携枪来到他向往已久的首都完成自杀之旅,幸好刚到北京西客站就被民警发现。原来,这个有着17年教龄的教师,由于性格孤僻自觉和社会格格不入。 案例七:2002年6月,云南昆明寻甸县一个小学教师因受到校领导不点名批评,气愤难平,为泄私愤,竟然放火焚烧校舍,造成8名住校学生被烧死,4间教室、7间宿舍被烧毁的犯罪事实。 案例八:青岛市四方区某小学的一名优秀骨干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勤于钻研业务,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和尊重,并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骨干教师,有一天,却因一名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训斥之余,对学生连拉带拽,最后竟抓着学生的手在墙上磨……,造成了影响恶劣的体罚事件。 平日一贯兢兢业业,对学生和蔼可亲的好教师,为什么会出现失去控制、违犯师德的现象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四方区教体委深入到学校、学生及教师家庭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发现,该教师事发前,因爱人生病、儿子学习成绩下滑等因素,心理压力陡增、情绪低落,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酿成不良后果。通过对此事的调查与处理,再联系其他类似现象,四方区教体委敏锐地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不容忽视、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案例九:今年7月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应聘到重庆市重点中学——石柱县中学任教的22岁女教师马某,上班3个月后留下遗书,近日在宿舍上吊自杀。 亲人、同事扼腕叹息之余,更多的是震惊——长相漂亮、工作出色,又没有情感纠葛的她,实在没有自杀的理由。但留在她寝室的遗书却显示,不能承受工作之重致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最后走上不归路。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的消失,将一个长期被社会所忽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出来。死者所在的中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痛心疾首地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生命不堪重负。 案例十:年轻教师出现上课焦虑。今年28岁的秦老师是某普通中学教师,6年前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班主任、毕业班、实验班、普通班……曾因把普通班半数学生送入重点高中而被校长赞许“教学有方”。可是这学期刚开学,秦老师变得沉默不语,甚至惧怕走进学校和课堂。一位30多岁的教师反映,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的名次与成绩是得到师长、领导、同仁认可的关键因素,而期末学生的反馈评价与行政同仁对教师的年终考评更是“一锤定音”。她坦言,“这三个‘两’已压得我气喘吁吁,活得很吃力。”秦老师坦言,自从大学毕业到学校以来,生怕在教学中出了差错,最后影响学生升学和学校名声,为备好一节课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带好班的时候觉得还轻松点,去年带了一个差班,费了很大劲学生成绩提高不多,学校还因此找我谈话。”秦老师苦恼地说,“这学期还要带那个班,我都不知道怎样上课。我觉得我似乎不适合当老师了。” 案例十一:李跳楼自杀 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一位中学教师说:“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煽风点火……而是要告诉大家,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所我们的主观意志能够完全改变的,我们要挖掘原因,积极面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然大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