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替换和假设替换的策略练习,可以使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浅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通过具体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理解并运用假设、替换策略。让学生体会假设、替换策略在不同的情景中的应用特点和思考过程;体会应用假设、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来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中通过画图,列表来研究,调整,感知假设、替换策略;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假设、替换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自觉接受和理解了这种假设、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假设、替换策略的存在,更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假设、替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假设、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
江苏泰州兴化安丰小学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替换与假设练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积分:1308
内容提示:替换与假设练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79|
上传日期: 07:01:4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替换与假设练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
官方公共微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探索1: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教师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1)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演整个过程: 6+3=9(个) 720÷9=80(毫升)……小 80×3=240(毫升)……大 探索2:除上面的这样替换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替换方法? 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集体反馈与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板书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参加备课人员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假设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集体汇报 第一种方法,假设10只都是大船,教师画图演示。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能多坐8人,每只小船比大船少坐1人,那应该有几只小船呢? 怎样列式呢? 教师板书。(5×10-42)÷(5-4) 3、小结 解决这道题目运用了哪种策略?
第二种方法,假设10只都是小船,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教师板书。
(42-4×10)÷(5-4)
第三方法,如果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各一半,会怎样呢?
出示表格,
大船的只数
小船的只数
和42人比较
5×5+4×5=40
通过讨论,我们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检验:我们可以把我们求出的答案代入原题中,看看是否符合题意,来检验题目解答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第1题: 如果假设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第2题: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3.读一读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3、4
板书设计: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1、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其中头有29个,脚有92只。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2、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参加备课人员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替换、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替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1、练习十七第2题。 提问: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集体反馈。 2、练习十七第3题: 提问: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 集体反馈时,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电脑出示 提问: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练习设计: 1、5元1千克的茶叶和8元1千克的茶叶共10千克,用去71元。问:两种茶叶各有多少千克? 2、1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张,应买4分邮票多少张? 3、有一堆土共400方,有大小两辆汽车,大车一次拉7方,小车一次拉4方,运完这堆土共拉了70车。问:大车拉了几次? 4、某人徒步旅行,平路每天走38千米,山路每天走23千米,他15天共走了450千米。问:这期间他走了多少千米山路? 5、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参加备课人员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1、教学例1 (1)例1场景图 ,提出问题。 谈话: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你们打乒乓球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介绍一般比赛中的方法。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2)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3)问: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你怎么想到是12 ?追问:2表示什么?1呢? (4)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 。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以前都是说一说可能性的大小,现在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完成板书) 2、练一练: 教师拿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5)疑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7)追问: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6 ,口袋里至少要怎么放? 二、迁移和提升。 1、& 教学例2 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逐一出示) (1)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怎么思考的? (2)交流后明确: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 。 (3)追问: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他每张牌的可能性呢? (4)小结: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 。 2、提问迁移。 (1)提问:从这6张牌,你还想到什么问题? (2)指名口述问题,可能有: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逐题交流,重点交流第1个问题,明确各种思考方法。 3、对比提升。 出示红桃A、2、3和黑桃A、2 要求:用今天的知识说说可能性。 想想:怎么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4、做“练一练”中的题。 第(1)题中的几个问题: 第(2)题:如果指针转 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讨论中相机明确:由于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8,所以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是80次的1/8,也就是10次。 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80次,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小结:上面算出的结果,仅仅是根据可能性所作的一种预测,而实际操作的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可能正好是10次,也可能多于或少于10次。 引导学生继续回答第(2)题中的其他问题。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做练习十八第1题。 追问: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2、做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完成第(1)题后,组织比较:正方体都是6个面,为什么抛红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6,而抛绿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3? 学生完成第(2)题后,组织比较:抛蓝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为什么都不一样?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练习设计: 补充习题
参加备课人员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练习课
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并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提高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你能举例说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整理与巩固 1、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摸到每张卡片的可能性,再说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让学生先写出答案,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2、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 第(1)题 第(2)题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学生数一数这个转盘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再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2,涂红色的份数应该占10份的几分之几?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5。又应把几份涂成绿色? 3、出示练习十八第5题。 应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含义出发,找到符合题义的放法。 4、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讨论:怎样才能列举出“石头、剪刀、布”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讨论 明确方法后,再让学生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 5、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练习课
练习设计: 补充习题
参加备课人员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原稿)--顾燕萍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原稿)
By& guyanping 发表于
(1)☆+☆+☆=6&&&&&& 你怎么想的?
2+△=20&&&&&&& 这样你能确定○或△各能换成什么数吗?
&出示△=++&&&&&
&&&&&&& : &&&80×6+240=720
&&&&&&&&&&&&&&&&&&&&&& 80÷240=1/3
& & & & & &
24111600111
& & &&&&&&&&&&&&&&& && &&
6&&&& 1&&&& 720&&&&&&& &&&&&&&&&&2&&&&& 5&&&&& 100
6+3&&&&&&&&& 720&&&&&&&&&&&&&&&&& &&&5+2&&& 100-16
&&&&& 1+2&&& 720&&&&&&&&&&&&& 2+5&&&&&&&&&& 100+40
720÷(6+3)=80(毫升)
80×3=240(毫升)
720÷(1+2)=240(毫升)(毫升)
上一篇:下一篇:
Re: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原稿)
By& wtwjs发表评论于<span id="t_/12/9 14:57:30&
&& 替换,假设策略重在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体会解答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例题和试一试、练一练的水平和难度已经足够了,为此,我们要明确目标和要求,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练习中要把握好度,不要为做题而做题,在考核试卷中也不要出现太难的这类题目,出现这类难题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看两个例题编者都用了图画,这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思考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望大家把握好度!
Re: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修改稿)
By& guyanping发表评论于<span id="t_/12/9 14:51:3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准备题: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一)教学例1
谈话:请同学们轻声地把题目读一遍!你知道些什么?
2、分析探索
提问:也同样是720毫升的果汁要倒入到杯子里,这题与刚才的两题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小结:哦!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
提问:那么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用720÷(6+1),可以这样计算吗?能不能根据给出的条件想办法都变成同一种杯子呢?然后再计算?
(4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哦!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谈话:解这题时,我们是把大杯都换成小杯来计算,或者把小杯都换成大杯来计算,这种方法数学上叫替换。(板书完整课题)
(二)练习
谈话:刚才这题同学们想的很好,做的也很棒,接下来还有好多题目,等着大家去完成呢!
(1)用22元钱正好可以买30支铅笔和5支圆珠笔,每支圆珠笔的价钱是每支铅笔的5倍。每支圆珠笔和每支铅笔各是多少元?
想:如果把它们都替换成(&&&&& );把(&&&&& )支(&&&&& )替换成(&&&&& )支(&&&&& )。
那么用22元钱相当于买了(&&&&& )支(&&&&& )。
谈话:同桌先相互说说你的答案。
提问: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关键就在于把两种物体替换成一种物体。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你知道些什么?
2、分析比较
提问:我们怎样利用替换求出大盒和小盒装的个数呢?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大盒替换成小盒;每个小盒比大盒少装8个。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追问:把小盒替换成大盒,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把原来的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现在这7个大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替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1)用47元钱买了5支圆珠笔和4支钢笔,每支钢笔比每支圆珠笔贵5元。求圆珠笔和钢笔的单价。
想:把(&& )支(& )笔替换成(&&& )支(&& )笔,总价比原来(&&& )(“多”或“少”)(&&& )元。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了黑板上的两个问题。同样都是用替换解决问题,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倍数关系&& 差数关系)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广告
1、播放达能广告
2、在刚才的广告中蕴含着一些数学知识: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
(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五、完成练习十七 &2
Re: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原稿)
By& sunjichun发表评论于<span id="t_/12/9 13:36:59&
发表评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与替换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与替换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假设和替换在解决某种具有双重条件的数学问题中的价值。
2、让学生初步学会联合运用假设和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方法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策略的引入:
1、弄清问题结构,明确解题难点:
A、提出满足一个条件的问题:
(1)&&&&&&
交代材料:老师昨天回家造了很多人民币,这是几元的?那这些就是五元币。
(2)&&&&&&
提出问题:要你从这些钱中拿出10张(板书共10张),可以怎么拿?
(3)&&&&&&
明确问题:随便拿10张,情况有很多种。
B、提出要同时满足二个条件的问题:
(1)&&&&&&
提出问题:现在拿的钱既要满足十张还要满足29元,又该怎么拿呢?
(2)&&&&&&
点明难点:,拿的钱必须同时满足几个条件?这就是解决这道题目的难点。
二、策略的建构:
1、在操作中感知策略
A、提出假设:
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过,拿十张的情况很多,为了便于交流不妨就假设十张都是两元的,当然也可以假设其他情况。10张二元币,一共有多少钱?(黑板演示)
B、调整数据:钱数太少,你们又不许我添几张,那该怎么办呢?怎么换才能保证钱的总张数不变?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替换过程
现在谁来说说二元币、五元币各有多少张?
C、学生操作:假设10张都是五元
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用手里的假币模拟一下从十张都是五元币开始尝试的思考过程,注意边换边算边说每次替换后是多少元。
学生分组操作,交流方法:你们替换了几次呀?是不是7次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现在谁来说说二元币、五元币各有多少张?
2、在反思中初步建构策略:
A、建构假设:要同时满足二个条件比较麻烦,我们可以怎么办?(先通过假设满足一个条件)还有其他假设方法吗?
评价:这些假设方法都是可以的,反正呆会我们要对假设的结果进行调整。但不管怎么假设钱的总张数都必须满足哪个条件?(板)
B、建构替换:假设后我们做题就有了一个基础,或者说是一个起点,接下来用什么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整?&&
“替换”(板书)替换是为了满足哪一个条件?
C、揭题:假设和替换的联合使用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解题策略。
3、在类化中把握方法:
A、变换数据,类化思路:
(1)出题:老师把数据改一下5元、2元人民币共100张,共320元,两种钱各几张?
(2)定向:又是两个条件吧,怎样满足100张?我们先假设100张全是2元的。(黑板改)
100张满足了,320元满足了呢?(板书100&2=200元,200,320)应该怎么办?
(3)&&&&&&
演示:为了满足第二个条件,我们就要来替换。替换一次,增加几元?变成几元?……
B、尝试探索,把握关键:
(1)设疑:209离开320实在太远,我们是继续老老实实地换下去呢?还是想点别的方法?目标明确关键要算出什么?那到底要替换几次呢?
(2)算次数:学生动手(只要算出次数)
(3)交流: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4)解决问题:次数求出了,看图下结论,两种钱各有多少张呢?怎么会想到40张五元的?
(5)回顾过程:思考过程有点长,我们来梳理一下吧?(对着替换图说过程。)
(6)练说过程:你们能看着这幅图把整个解题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吗?
C、变换假设,类化方法:
(1)设疑:如果这题假设100张全是5元,你还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2)理解:图意看得懂吗?两个红色箭头指的是什么意思?
(3)明确要求:先填图,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再用算式完整表达你的思路?
(3)学生练习。
(4)交流:谁来讲讲你的思路。&
&强调:替换次数的实际含义。
三、策略的巩固:
1、导入:刚才做的题目是用假设和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那么这样的策略是否只能解决有关钞票的问题呢?
2、出图说意义:“5元、2元人民币共100张,共320元,两种钱各几张?”的直观图,知道这张图是刚才的那一道题吗?
3、改图得新题,思考怎么做。(球、船、大小和尚)
4、小结:题材虽然改了,但是本质不变,看清了本质就会解决了。
5、完整解答:(导语:换了题材是否真的会解决呢?别吹牛,别小看题材的改变,在细小的地方你们可能还会遇到问题的,相信吗?)
六轮卡车、四轮卡车一共100辆,一共450个轮子,两种卡车各多少辆?(如果有问题,可以先填图后解答。一人板演。)
四、全课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最后指出:今天学的策略是假设和替换的联合使用,其实也可以单独使用解决很多其他问题。
五、策略的应用(机动)
今天学习的假设替换的策略,中国古代聪明的祖先早就学会了,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鸡兔同笼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替换的策略练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