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简介是怎样论述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的

恩格斯对战争历史发展的精辟论述
导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104页)指出:
这样,我们看到,在英雄时代的希腊社会制度中,古代的氏族组织还是很有活力的,不过我们也看到,它的瓦解已经开始:由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促进了财产累积于家庭中,并且使家庭变成一种于氏族对立的力量;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显贵和王权的最初萌芽的形成,对社会制度发生反作用;奴隶制起初虽然仅限于俘虏,但已经开辟了奴役同部落人甚至同氏族人的前景;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104页)指出:这样,我们看到,在英雄时代的希腊社会制度中,古代的氏族组织还是很有活力的,不过我们也看到,它的瓦解已经开始:由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促进了财产累积于家庭中,并且使家庭变成一种于氏族对立的力量;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显贵和王权的最初萌芽的形成,对社会制度发生反作用;奴隶制起初虽然仅限于俘虏,但已经开辟了奴役同部落人甚至同氏族人的前景;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一句话,财富被当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赞美和崇敬,古代氏族制度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辩护。在该文中(第154页)指出:氏族在蒙昧时代中级阶段发生,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就我们所有的资料来判断,到了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它便达到了全盛时代。现在我们就从这一阶段开始。这一阶段应当以美洲红种人为例;在这一阶段上,我们发现了已经充分发达的氏族制度。一个部落分几个氏族,通常是分为两个;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些最初的氏族每一个又分裂为几个女儿氏族,对这些女儿氏族来说,母亲氏族便是胞族;部落本身分裂成几个部落,在其中的每一个部落中,我们多半又可以遇到那些老氏族;部落联盟至少在个别场合下把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这种简单的组织,是同它所有产生的社会条件完全适应的。它无非是这些社会条件所特有的、自然长成的结构;它能够处理在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内部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对外的冲突,则由战争来解决;这种战争可能以部落的消灭而告终,但决不能以它的被奴役而告终。在该文中(第159页)指出:下一步把我们引向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一切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所谓最后的,是指直到马铃薯的出现为止。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有这些,都是逐渐实现的;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不仅在《希尔德布兰德之歌》中,而且在1066年的海斯丁斯会战中都还使用石斧。但是,进步现在是不可遏止地、更少间断地、更加迅速地进行着。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在该文中(第160-161页)指出: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不久,歌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民族的军事首长&——勒克斯,巴赛勒斯、提乌丹斯,——成了不可缺少的常设的公职人员。还不存在人民大会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民大会。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进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内部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形。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以及下级军事首长的权利;习惯地由同一家庭选出他们的后继者的办法,特别是从父权制确立以来,就逐渐转变为世袭制,人们最初是容忍,后来是要求,最后便僭取这种世袭制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基础奠定下来了。于是,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脱离了自己在人民、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2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10页)对战争发展的论述:战争的发展
战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至今已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争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极低,人们长期进行采集狩猎,过着集体居住,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的和平生活,有时为了争夺野果猎物、抢婚或血族复仇,偶尔发生冲突。后来,人口日益增多,由氏族逐渐形成胞族、部落、生产逐渐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部落与部落在交往过程中,因利益相同而形成部落联盟,也往往因利益冲突而发生战争。当时兵器与生产工具没有严格区分,战争中主要使用石制冷兵器,即所谓“以石为兵”。经过战争和其他交往活动,各部落逐渐融合,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的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成分不断增加,战争俘虏不再被吃掉、杀掉而成为有用的劳动力。从此,“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再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13页)。这时战争不仅很残酷,而且已具相当规模。中国古代传说的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战争,古希腊荷马史诗描述的英雄时代的战争,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战争。战争中胜利者掠夺了大量财富,使过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逐渐演变成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民族;战争也为胜利者提供了大量奴隶,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形成。奴隶社会时期的战争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提高。当时私有制已经确立,阶级已经形成,国家已经产生,军队已经出现。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被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被迫在田野里耕作和从事各种劳动。奴隶不占有生产资料,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打骂、买卖、杀害奴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主之间争夺奴隶、财宝和兼并土地的斗争也很激烈。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经过斗争的。这时期的战争大体上有:旧的氏族部落势力反对新生的奴隶制的战争。相传有扈反对夏启的战争,大体属于这一种。扩大和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战争。如武丁征服下旨、土方、鬼方等部落的战争,周公镇压殷人夷族部落的战争。新兴的奴隶主推翻腐朽的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商灭夏、周灭商的战争。这时当时比较大的战争,奴隶制国家分封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与争霸的战争。如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新兴的封建势力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齐、晋、鲁等诸侯国内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战争。当时的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也促使了奴隶社会的瓦解,为新兴地地主阶级夺权创造了条件。在古罗马,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奴隶起义(公元前73~前71),动摇了罗马奴隶主统治的基础。奴隶社会时期进行战争的军队主要是陆军,水军()也已出现。陆军中以车兵为主,还有步兵。军队的骨干是“甲士”,奴隶当兵打仗,由“甲士”统帅。当时军队所使用的主要武器士铜制的冷兵器,主要的作战形式是车战,其特点是摆兵步阵,进攻以破阵来实现,防御靠守阵(包括城池)来完成。为了对抗进攻,不仅出现了防御性兵器,而且筑城技术也比较发达,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从那时开始修建的工程技术最辉煌的范例。奴隶社会时期的战争产生了朴素的战争理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战争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认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把道、天、地、将、法归结为战争制胜的因素,提出了许多驾驭战争的理论原则,具有丰富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不仅对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史上享有盛名,曾被人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法”。除此之外,《易经》、《管子》等书中也有一些内容以朴素的唯物论观点解释了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封建社会时期的战争
封建社会史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地主以封建地租和高利贷形式剥削农民。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同时还存在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顶点,就爆发封建社会时期的各种战争。战争的主要类型有:农民战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间,先后爆发过数百次农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朝的赤眉、黄巾起义,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黄巢,宋朝的方腊、杨么,元末的朱元璋,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起义,以及清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等。这些农民战争都程度不同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朝更迭的战争。如汉、唐、元、明、清推翻旧王朝的战争。封建割据与封建统一的战争。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割据与统一的战争。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如秦、汉与匈奴族的战争,唐与突厥族的战争,宋与辽、金、元之间的战争等。封建王朝的更迭和割据、统一,以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情况比较复杂,封建主内部的战争、民族与民族的战争以外,还爆发过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例如11~13世纪持续将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侵”,表面上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但实际上是罗马教皇和西欧一些封建主国家发起的侵略战争,结果使西亚地区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古代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封建制国家进行战争的兵员主要来自农民,有定期征集服役的,也有战时招募的。中国有些封建王朝曾实行府兵制,凡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疆。封建制国家的陆军和水军(),是地主阶级的武装支柱。陆军中有步兵、骑兵,在平原和起伏地带,骑兵常起重要的作用。在欧洲主要是封建主骑士组成的军队。当时,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铁制的冷兵器。从10世纪初中国把火药运用于军事以后,开始使用火器。封建社会的主要作战形式是骑战和步战,快速机动、远程挺进、迂回包围等战法,都有很大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时间较长,战争频繁,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出现了《孙膑兵法》等许多战争理论著作。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选定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文对》,作为将领必读的兵书,统称《五经七书》。在这些兵书以后,又出现了《虎钤经》、《纪效新书》、《兵经百篇》等许多军事著作。这些著作有的提出了“以战止战”(《司马法·仁本第一》)的思想;有的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子·图国第一》);有的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尉缭子·战威第四》),“天官时日,不若人事”(《尉缭子·天官第一》);有的认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上略》),主张制胜破敌,以弱胜强,要兵将一心,依靠民众。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战争
17~19世纪,欧洲、北美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逐渐以集中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代替分散、落后的小农生产,以雇佣剥削制代替封建剥削制,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摆脱了封建桎梏,为资产阶级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兵员。资产阶级为了对内对外进行战争,比较普遍地实行了征兵制和预备兵制度,采用了正规的军、师、旅、团、营、连的编制,指定了统一的操典、教范和条令,建立了庞大的正规的陆军、。陆军中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兵等。军队还建立各级司令部和总参谋部。蒸汽机的发明,大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时代发展到机器时代,给资产阶级军队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使战争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逐渐转变为主要使用火器。这一时期主要的战争类型有:①资产阶级的革命战争。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内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和解放奴隶的战争,法国革命战争。这些都是进步的战争,它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②殖民注意战争。它是资本主义强国向外扩张的侵略战争,是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地区统治权的战争。如17世纪英国与荷兰的战争,年英、普与法、奥、俄等国进行的“七年战争”,年由俄国与英、法、土尔其、撒丁四国联盟进行的克里木战争等。这种战争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引起的,给殖民地和参战国人民代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从1840年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后,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侵略战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争,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并领导多次反对军阀的战争,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军事学术和战争理论都有很大发展。如在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法国人民“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冲破了一切旧的战争法规和惯例,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列宁军事文集》第335页)。革命军以各兵种组成的独立的师或军为基础,创造了以散兵和步兵纵队的配合为基础的新的作战方式。这些都被拿破仑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比较真确的见解,对军事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同时产生、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统治,迫使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1848年巴黎工人举行“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的尝试。1871年法国工人进行武装斗争,成立巴黎公社,揭开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战争的序幕。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时总结了当时无产阶级的武装斗争经验,全面地论证了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以及战争的根源、性质和消灭战争的途径等问题, 为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战争创立了科学理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加深,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压迫的加剧,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竞争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阶级斗争、民族和国家矛盾尖锐复杂,因而爆发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大体上分为: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如1898年的美西战争,年的英布战争,年的日俄战争等。②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如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③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4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先后发动了侵略战争,中、苏、美、英、法等许多国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这次战争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使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④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进行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随后又以革命战争保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致中,许多国家、地区的人民,坚持反侵略的革命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民族解放战争,如朝鲜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战争,越南人民抗法、抗美战争,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法战争,阿拉伯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战争,阿富汗人民、柬埔寨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等。帝国主义阶段的战争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参加战争的不仅有现代化的陆军、海军,而且有。战争中不但使用了大量的大炮、坦克、飞机和导弹等现代化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还使用了原子弹,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空前增大。随着现代化武器的出现,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曾提出了“总体战”理论,主张军事斗争与政治、思想上的奴役、欺骗和经济上的掠夺等手段相结合,要求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在和平时期就要服从战争的需要。还出现过空中战争论(制胜)、机械化战争论(坦克制胜)、核武器制胜论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特点极其布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就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科学地阐明了战争与革命、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原理,论述了无产阶级对待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的态度;提出并实现了利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列宁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为一切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战争树立了榜样。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理论,在领导苏联人民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卫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选择了从农村发动革命,以农村保卫城市,到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领导全国人民,先后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和发展人民军队,广泛发动群众,坚持人民战争,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通过长期战争,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消耗、消灭敌人的力量,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抗美援朝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保卫了社会主义建设,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战争理论,批判地汲取外国战争理论的精华,集中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以人民战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劣势武装打败了优势装备的敌人。《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683-685页)对战争发展历史的论述:奴隶社会的战争
发生在奴隶社会经济形态上的战争有以下几个基本类型:奴隶制国家对尚处在社会发展较低阶段的部落进行的战争(公元前3,000年早期王国和古王国时期的埃及战争,一世纪罗马反对高卢人、日尔曼人的战争等等);奴隶制国家间的战争(前2000年和前1000年的前半期亚述、埃及、巴比伦之间的战争,前500-前499年的希波战争,……各奴隶主集团之间的战争(前321-前276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为瓜分帝国所进行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
发生在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战争有以下几个基本类型:封建制国家之间的战争……为了扩大领地和增加领地所得地租而进行的内讧战争……封建国家为建立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战争……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农民反对封建主的起义战争……垄断资本主义以前的战争
这一时期的战争有以下几个基本类型:资本主义国家奴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州各国人民的殖民战争……国家与国家和国家联盟与国家联盟间争夺霸权的战争……革命的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争取重新统一而进行的战争……农民战争……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国内战争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起义……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
以垄断的,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特点为其生产的条件。帝国主义极度地激化了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极大地扩展了战争的规模及其波及范围,加剧了战争的紧张程度。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有以下几个基本类型: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国内解放战争……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反抗殖民者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各国和各国人民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是由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奠定的。在这个过渡时代,除去国内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外,又出现了一种有史以来的新型战争——社会政治制度相互对立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最重要的结论是,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就存在者发生侵略战争的危险性,至于战争是否发生,则决定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对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的斗争。这一斗争所以更加需要是因为帝国主义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企图一旦得逞,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民族必将被拖入战争轨道,这对全人类将是一场极大的灾难。现代化的杀伤兵器将使这厂战争的空间范围空前扩大,将使这场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毁灭性和破坏性最大的战争。“在核弹于屈指可数的几分钟内即可到达人和一个大陆并毁灭大片土地的现代条件下,世界性的冲突就意味着亿万人的死亡,意味着世界文明和宝藏将变为废墟和灰烬。”英国富勒在其《西洋史》“导言”中(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4页)谈战争的发展:本书中所讨论的战争可能分为三个地理性的集团:那些从远古时代一直到李班多(Levant)之战(一五一七年)为止的战争,多数都是在地中海地区和西南亚打的;从此以后到滑铁卢之战为止的战争,大部分都是发生于大西洋边缘上,或是在它有关系的地区中;自从一八一五年以后,因为工业、科学和运输的进步,战争才开始以整个世界为其舞台了。在第一个集团中,最主要的政治性大事为罗马帝国的产生;在第二个集团中,则为不列颠帝国的产生;而在第三个集团中,结果如何则尚难预料。当然也很可能,它仍旧依照过去的前例演变,而发展成为另一种帝国主义的形式。而且因为今天在世界上,只剩下了两大战国,美国和俄国,假使在明天若发生了冲突,而其中有一面获得了优势,那么下面的那一个帝国就很可能是全球性的了。康德在他“永久和平”(Zum Ewigen Feidedn)一书中,曾经发表他的意见说:战争从长期的观点上来说,是有统一人类的趋势,因为合群所以战争发生的机会就会减少。似乎自然的目标固然是求一致的,而它的推动力却是不一致的。所以,尽管部落都希望能保留着部落的独立地位,可是部落间的战争却使它们变成了一个多部落的社会,这就是民族。同样的,一个民族也希望能维持其独立地位,可是民族间的战争却又使它们变成了一个国家。进一步说,国家也都希望能维持其地位,可是国际性的战争又使它们成长了一个帝国。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单位尽管是在努力以求保持其独立,但在其一特殊时间中,是难免于不因被吸收而分裂,最后一直达到地球上的生物和经济的极限为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二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5-17页)论战争的发展趋势:战争的发展趋势
当今人类正处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仅使常规武器系统得到不断的改进,而且正在出现并发展新的核武器系统,太空武器系统,气象、生物、化学武器系统,以及自动化指挥系统等。这些都将会给战争带来许多新的特点。未来战争,可能是使用核武器,同时使用常规武器的战争,也可能就是常规战争;可能在陆地、海洋、空中进行。那时由于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投入战争,因而时间、空间对战争的限制将相对缩小,使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战线广阔,进程加快,进一步立体化;由于广泛开展电子战,因而无形的角逐将更加激烈;由于武器的破坏力、杀伤力空前增大,战争将会异常残酷,战争的物资消耗空前曾多,后勤保障将更加艰巨;由于战争进程变化急剧,新的军种、兵种还会产生,组织指挥将会更加复杂困难。这些特点不仅没有降低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而且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科学技术虽然在迅速发展,但人类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军事文集》第659页)的论断并未过时。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这是从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它的政治本质必然得出的结论。当前、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他们正在全力进行军备竞赛,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局部战争没有间断,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是存在的。但是,新的世界大战不是注定不可避免,至少是可以推迟的。首先,全世界正在形成反对新的世界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巨大洪流,各国人民和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及民族,特别是广大的第三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反对战争。这种和平力量的增长,正是制止战争的巨大力量。其次是战争的历史教训,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创伤,人民记忆犹新。两次大战都以战争发动者的失败而告终,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之一。再次,先进武器既是大规模的杀伤、破坏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遏止战争的一种客观因素。当前超级大国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无论谁首先使用,不仅会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且也会遭到对方的还击,这就迫使它们的决策者不得不谨慎。中国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的国家。“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当然,这决不排除各种各样的自卫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第603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中国坚决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革命输出及其所引起的战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需要和平环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使将来更加强大了,中国不做而且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50年代起,中国始终不渝地倡导和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适合于各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有利于避免武装冲突和战争。可以预期,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社会是按照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前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解放全人类。如同过去社会历史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一样,如同本世纪上半叶许多国家成为社会主义一样,只要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能够日益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按照发展规律,坚持斗争,推动历史的前进,将来还会有许多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当世界各国都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建设自己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的极大提高,逐步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就将消亡。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恩格斯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