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女儿就孩子不喜欢数学学数学怎么回事啊?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14 14:04
查看: 4028
本帖最后由 我是小蛾子 于
17:42 编辑
现在小学两年级了…可是不喜欢数学…不学习…好发愁
用户等级:幼儿园中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19 13:39
家长陪孩子多做一些数字游戏,比如平时超市买东西,可以让孩子算价格。。。都答对可以买个小奖品啥的。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14 14:06
好像发错地方了…第一次发帖子…不好意思…
用户等级:版主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427 小时
元宝:1368
金币:45668
北京三年级专家
<em id="authorposton16-1-14 17:43
Roman慧慧 发表于
好像发错地方了…第一次发帖子…不好意思…
没关系,现在已经移到二年级来了。
孩子是不喜欢学校课内的数学,还是课外的数学?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01 小时
金币:3654
<em id="authorposton16-1-16 16:16
那么,家长喜欢数学吗?
用户等级:幼儿园中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18 09:50
我的孩子也不喜欢数学,对于数字很迟钝,可能也是由于迟钝,自己也觉得不如其他孩子算的快,所以越来越不喜欢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18 17:47
我是小蛾子 发表于
没关系,现在已经移到二年级来了。
孩子是不喜欢学校课内的数学,还是课外的数学?他去补课就是应付…学校的应付都不愿意了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25 14:37
我们是喜欢上课,作业不爱写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25 18:10
学习贴……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25 18:11
我家孩子也谈不上不喜欢,种种原因导致她数学学的不太好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1-25 18:11
比如刚上学时,由于没有基础所以显得比别人慢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7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2-14 11:38
我们也是,上学前班之前,掰手指头算数我好像也没特意教过,1+1=2肯定会。学前班又是特别注重心算的一个,反而把孩子毁了,经常被老师特别辅导,自己觉得数学很差。其实到了小学老师教的都会,没什么问题,就是自己不喜欢数学,抵触,让额外做点口算练习都不愿意。
我觉得还是要培养兴趣:提前一点学,或是学学奥数,增强自信心,会好些。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65 小时
金币:10162
<em id="authorposton16-2-14 13:31
还是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兴趣,例如玩扑克、在家里买卖东西等等
用户等级:幼儿园中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2-15 10:43
试试蒙特梭利教学法
Powered by女孩的数学能力为什么不及男孩
&女孩的数学能力为什么不及男孩
& &在许多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女孩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与男孩相比较不占优势。相继而来的观点是,妇女缺乏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需要数学和自然科学训练的职业中超越男性的潜力。
很不幸,这种认识已过早地产生在一些幼儿的观念中,因为就有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女孩认为自己在算数上不如男孩。在小学阶段,儿童会渐渐形成这样的看法:语言、美术、音乐是女孩的优势学科,而数学、体育和器械操作是男孩的强势科目。这种看法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延续一生。为什么呢?跨文化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家,很多母亲甚至在她们的孩子接受任何正式的数学教育之前,就持有男孩的数学能力比女孩更强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史蒂维尔森等人1990年的研究结论认为,这是父母受到“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父母在教育儿子和女儿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结果,便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传输给孩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在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都被广泛提及,它是指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的看法。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认为,在一些行为和人格特征上男性应该怎样,女性应该怎样。比如,社会上对男女角色行为是这样强化与鼓励的:女孩应该“操持家务、照顾弟妹、服从、负责、礼貌、温顺、整洁”,男孩应该“追求成功、自立、独立、坚强、果断、有冒险精神”。&&&&&&&&&&&&&&&&&&&&&&&&&&&&&&&&&&&&&&&&&&&&&&&&&&&&&&&&&&&&&
一般而言,父母牢固的、刻版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贯穿在家庭教育的始中,这种态度无形中加大了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能力和自我知觉上的差异,使他们的女儿在数学和其他理科上的成绩往往呈现出不景气或下降的趋势。爱克勒斯和他的合作者199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父母对子女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预期的确会成为他们“自我现实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预期”)又是社会学习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的意思是,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去表现的一种现象。比如说,一个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无论是别人看待自己的还是自己看待自己的)当做真实观念的人,他(她)就会去发展与他(她)的性别相适合的品质。倘若人们(特别是父母、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孩子说女孩爱撒娇、易服从、依赖、感情丰富、柔顺、有教养不说脏话、爱交际、语言能力强,而男孩则不大具备这些品质,如果女孩相信它(绝大多数女孩也往往相信),就会使这种刻板印象变成自己的现实。同样的,假如人们反复的告诉孩子在数理和科技方面女孩没有专长,而男孩则有,如果男孩信以为真,就很有可能使这种刻板印象在自己身上逐渐实现。
事实上,几乎大多数儿童会逐渐接受父母的观念,在面临数学或其他自然科学课程时,男孩会感到自信(甚至使盲目的自信,因为许多男孩的数学成绩与自然科学课程成绩并不突出),女孩却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容易低估她们的一般学业能力。美国心理学专家科尔、雅各布等人在2000年前后分别进行的研究都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由于女孩自认为缺乏能力,于是变得对数学越来越失去信心,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冷淡,在高中毕业后报考以数学、物理为主干课程的专业(尤其是物理专业)比男孩人数少,大学毕业后寻找需要数学背景的工作的可能性也比男孩小。另一方面,由于女孩认为自主缺乏能力,从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的欲望,结果导致了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较低的数学成绩又归因自己真的缺乏数学能力。这就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那些认为他们的女儿与数学、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打交道存在困难的父母常常看到他们的预期变成现实。年级越高,家长与女孩们自己一样,往往对取得优良的数学成绩抱着一种低期望。女孩对自己数学成绩的低期望无疑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数学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能振奋起精神、激扬起斗志力图提高成绩的女孩少于男孩。父母们认为女孩在文学外语上较有优势,男孩在体育运动、机械运用上较为擅长的观念,也加剧了男孩和女孩在数学领域的兴趣与能力的差异。
还是美国的帕森斯、阿徳勒等人在32年前对父母们所采取的对待不同性别儿童的数学成绩的“归因”方式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他们发现:父母们通常将他们的儿子在数学上的成功因于能力,而把他们的女儿在数学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归因强化了女孩缺乏数学天赋,只有通过刻苦踏实的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的观念。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数学成绩的高低虽是客观事实,但父母对儿子和女儿的高数学成绩归因的解释却是主观的。面对成功的结果,无论将之归因为能力或努力均无不可,但如归因为能力,将使男孩感到更大的自我价值。因为努力人人可为,能力为我所有。而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这种观念持续发展,最后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分化:女性在对言语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如图书管理、初等教育、公关、营销、导游、记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而在其他的大多数职业,特别是科学和需要数学或科学背景的技术领域中,如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经融分析,女性所占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史密斯,2000)。
&&&&在学校,同许多家长一样,教师对男孩和女孩在各学科中的能力比较,尤其是数学能力的比较,也同样持有性别角色刻板信念,比较滑稽的是,一些女性数学教师也时常流露出这种看法。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一个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发现,小学女教师们若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这种焦虑很可能会传递给女学生。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们倾向于模仿和他们性别相同的成年人,如果女教师对数学表现出焦虑,那么她的小学生们也会留下“男生的数学能力比女生强”的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师们一般认为,男孩的数学能力更强,而女孩则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师们经常为了鼓励女生,在数学测试中找机会给女生和男生一样甚至更高的分数,希望女生比男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样做无非要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女生需要加倍的付出才能学好数学。几乎大部分教师都不排除这样的说服机会:让女生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应发挥在她们的优势领域,如音乐、舞蹈、语言。所有这一切,无不在给女孩们暗示:他们在数学学科中的能力的确逊色于男生。
&&&&实际情况是,男女认识能力存在差异的观念缺乏科学根据,尤其缺乏生物学、生理学根据。人们假设:大脑可能在语言思维能力和空间识别能力上两性存在着生理上的差异。于是科学家们进行了大脑的“单侧化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两性在语言思维能力和空间识别能力是否存在着差异。但研究者们得出了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结论。也就是说,生物学差异是否成为性别差异的原因还没有定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男女能力(尤其是数学能力)差异本来很微小,但这种差异不仅被不适当的描述所放大,而且在职业分布中似乎得到“最有力的证明”。女性最终在科学领域以及其他需要量化技能的职业中所占比例远远低于男性。这种事实反过来会强化“男女认识能力存在微小差异”这一观念的不可理解性,于是社会普遍地相信:男女认识能力的分水岭在数学领域。
&&&&巨大的就业领域的差异确实加深了“女孩数学能力薄弱”这一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严重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卡毕对小学生性向与成就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获得的成果非常鼓舞人:在数学能力方面,男女生并无明显差异。塞迪科尔等人1989年报告了与麦卡毕的结论大致一样的看法:男生在数学推理与空间关系两方面优于女生(还有别的专家研究发现,经常玩视觉、空间玩具的小女孩,往往在空间能力测试上有更好的表现),而在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成绩上,仍然是女生成绩优于男生。学习困难的小学生中,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6倍。学业成就上女生优于男生的现象,只限于小学与初中前半期这一阶段。斯坦利等人1980年的研究指出,小学至初中,数学能力特优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正是由于数学成绩最高者多为男生,这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相当于“晕轮扩散效应”),使人们以点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误以为男生比女生更有数学头脑。殊不知,很多男生的数学成绩要远远低于女生的平均值!
正确且中肯的观点应该是,无论是学术性向还是学业成就,男女之间纵然有差异存在,那只是表面现象,而造成这种表面现象的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
&&&&话题还需回归到“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孩的巨大反作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期待”难辞其咎!一般来说,儿童社会发展至6岁左右,就开始从成人社会中学习到如何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女孩在性别角色期待下,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成熟,渐次形成其本身所具有的女性特征行为与态度,在数学学习与职业生涯设计中,则开始采取低投入态度与规避行为。&
&&&&假如说,父母从来没有这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他们的女儿就不会表现出这样的趋势,或者问题起码没有这样严重。女孩子如果足够自负、倔犟,不接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她们则极有可能成长为现代的希帕蒂娅(注:“希帕蒂娅”是古代亚里山大里亚学派最后一位女数学家、哲学家)。但是,女性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特别在理、工科领域)的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仍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以不露痕迹的方式扑灭了无数有天赋的女孩接受更深入的数学教育和从事科学职业的热情,这是人类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意味着对世界一半人口的努力、能力及最具价值的智力资源的轻蔑和浪费。
&&&&在大多数传统的社会中,几千年以来一直是重男轻女,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经女权主义运动的洗礼已极大减弱,但并未消除,仍顽强地存在着。社会上不成功的男性仍然不被人重视,不受人尊敬,不成功的女性被视为正常。女性的成功必须依靠男性,一般家庭仍滞留在男为主女为附女性依赖男性的观念中,这最终窄化了女性天赋潜能的发挥。这种状况在中国比较普遍。
&&&&纠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努力会有所酬偿。&&
&在学校和家庭,针对教师与父母,让他们了解在男女孩数学能力这个问题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巨大危害,可以获得令人欣喜的成就。时代在前进,在教育的影响下,观念持续地接近真相,趋于合理正确,“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大大缩小,女孩施展才华的舞台愈来愈广泛。在美国1970年时,只有9%的法律学位、5%的医学学位、7%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位授予了女性。到了1999年,40%的法律学位、30%的医学学位、40%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位授予了女性(史密斯,2000)。被“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认定的女性不擅长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其增长率最高,这一事实无情地宣布了“女孩数学能力不如男孩”这一判断的破产。毫无凝问,在刻板的角色观念统制下的父母和教师们关于男女孩认识能力方面被夸大了的差异有待于复原,至少,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所思所言有相当一些是不真实的,需要被颠覆或得到修正。&&&&
&&&&人们应该乐观地期待:通过呼吁、宣传和培训,随着“女性数学和自然科学能力有限”的刻板观念的消褪及影响力的减弱,将会有更多的女性步入科学领域或和其他习惯上为男性独领风骚的专业领域。
[1]&[美]David&&R·Shaffer&&&Katherine&kipp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第8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472-474页。
[2]&时蓉华著《社会心理学》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9-190页。
[3]&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9、380-389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全国免费咨询热线:6
&小学生数学好思维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阳光盛大教育 &朱根平
摘要:孩子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怎么样才不会在数学学科上栽跟头? 小学生怎样努力才能在数学上使上劲?家长作对什么才能最好的帮助孩子在数学上突围?小学生数学不好的到底需要做什么才能取得好成绩?
在孩子学习上,咱们的家长几乎都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该做的都做到了。可是,孩子的成绩仍然雷打不动,原地踏步,甚至是步步后退&&面对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手足无措,感觉无计可施,,孩子面对自己的成绩往往也是灰心丧气,甚至渐渐厌恶学习。
有时候是深夜接到家长的电话,有时是凌晨接到电话,有时是微信,有时是QQ,不断接到家长的求助,家长的每一段文字、每一通电话、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焦灼的语气都充满着无奈、焦虑、心疼、又充满着渴望,希望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这儿得到彻底的解决。
今天,阳光盛大教育为大家解析的是睿智的老爸和智慧的名师,两大先进的观点和简单可行的策略,希望能有助于您解决问题。
老爸出手,女儿破涕为笑!超前学习赢得一路阳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学上有一些问题,如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很难弄得清楚的。但是,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其实,别的学科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的语文水平大大提高后,再回头看看当年十分得意的&作品&,是否觉得脸红?当我们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之后,再回头想想当年自己连极简单的句子都听不懂,译不好,是否觉得十分好笑呢?这就好比体育比赛,如果提前出发,先跑一两圈,岂不占尽先机?另外,在心态上有一种暗藏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往往让我们内心澎湃:因为通过超前学习,内容已经会了,无论是听老师讲和回答问题都表现出比其他同学更高的水平,就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从而激发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此不断的良性循环,致使全程领先。
甚至有人做过实验,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可以在一周之内自学完一年两册的数学课本;2周内自学完一年语文课本,2周内自学完一年英语课本。我们在第六届学习力训练营中也尝试过在7天时间内,两个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可以学完新初一数学的半学期课程,而且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经验的教育者有很多的,下面介绍一位爸爸在教育女儿学习数学的做法。
女儿六年级,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许多人问我是如何培养女儿的?能否传授一点秘诀?我觉得一言难尽,只能一笑了之!说实在的,我教育女儿所花的时间并不算多。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从来不督促她做作业,更不检查她的作业本。太太要检查,我坚决制止。女儿的考试成绩虽然只有中等,但我知道,她对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不理解。八、九岁的孩子,我觉得不应该让她在功课上过于繁忙、紧张,更不能让她淹没在大量的简单、重复的作业练习之中,而对人类最大的欢乐&&学习产生乏味、厌倦之感。(注意:请不要忽略了爸爸的核心观点)我内心常常把女儿比作大海中航行的一条船,只要求她前进的方向正确,不强求她开足马力。
四年级的最后一学期,女儿在期末考试中数学意外地考了65分,在班里属于中下水平。这在女儿的考试经历中是最差的一次。女儿回家就流泪不止,伤心极了。我安慰她,说:&考砸了,不要紧。爸爸上大学时还考过不及格呢!考分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你在数学这门功课上是否还存在漏洞。&我检查了女儿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分析了学校的数学试卷的特点,我发现:试卷部分题目的难度大大超过了平时课堂数学的水准(请注意,请先思考爸爸谈话时那些走心的语言,然后,是爸爸给出的合理措施)。
我突然意识到:残酷的社会竞争,已不可回避地过早降临到了女儿身上。为了尽快使她走出失败的阴影,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爸爸对问题的洞悉是精准的),我和她商讨了一阵后,制定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加强数学的难题训练,争取数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方向与目标)。暑假期间,我辅导女儿初步学完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全部数学教材。方法很简单:只做例题,看一遍,把道理一讲,孩子来做,做完一对答案。OK!通过!马上进入下一节。给孩子的感觉势如破竹。然后,开始学习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教法依然如此。经过半年多的辅导后,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与此同时,她的自信心也得到了空前的增强(请注意:爸爸的措施和步骤)。
五年级下半学期,我如法炮制,让女儿课外学习英语。在英语上也&一步超前,步步领先&。后来孩子的英语成绩又成了年级佼佼者。数学、英语的前进是为了增强自信,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以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打开求知成长的&内发动机&。(老爸的阴谋诡计,老爸的措施实施,变成了孩子的阳光雨露)
朱根平老师说:很多家长咨询都把目光落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我们做家长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深陷问题之中,被问题所扰,被问题所困,难以自拔,事实上问题往往并不在问题的本身,而在问题的相邻层面。事实上学习问题只是表层现象。深层的是孩子内心深处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就好像一棵树,树根都已经枯死了,自然不可能枝繁叶茂。
要让孩子相信,自始至终并不是学习能力出了问题,而是教的方法出了问题,硬往里塞,把孩子的感觉破坏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即使是贪食的猛兽,若用皮鞭逼着它吃食,终有一天,它也会丧失胃口。然后引导着孩子来学,让孩子始终觉得自己在前进,在一步一步地攻克堡垒,最后在学习上找到一种英雄的感觉。
插叙:请用心体会下面这个故事,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鸡还是那只鸡,米还是那把米,吃与不吃,关键是&引食&的技巧。
老爸出马的故事我讲完了,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故事的呢?他给你什么启示?请给我留言,我们再来研讨一次,研讨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孩子走得更稳健!
名师出马,化整为零,把知识切碎,一口一口吃出优秀学生!
如何指导孩子学好数学?下面介绍一下小学数学名师李老师对于这一问题经验与建议:
丹丹是一个10岁的女孩,读小学五年级。她的语文、英语和历史成绩良好,可算术成绩非常差,分数只在几分、十几分徘徊,无法跟上班级的学习进步。妈妈为她请家教、报辅导班,想尽了办法,可丹丹的数学成绩总是没有起色。丹丹因而产生自卑、厌学的情绪,不愿意再去上学。她被送到李胜珍老师那里。这孩子一做数学就犯怵,读到小学五年级,连三年级的算术都算不对,常常在一张数学试卷前一坐几个小时,却一个字不写。在做加减法口算练习时,她表现出经常听不准题,最后甚至还要掰手指来算。根据丹丹的实际情况,李老师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来矫正她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她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
第一步:只读题,不做题,给孩子自己纠正错误的时间和空间(机会)。
为了防止丹丹对数学的厌烦情绪,增强孩子的理解力,李老师一开始要求她只读题不做题。这里的读题,既包括读应用题,文字题,也包括读式子题。为什么要读题呢?原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不好,题算不对,与其理解能力不强,未能客观地把握题本身的意思有很大的关系。而先读题,一道题至少读五遍,帮助孩子克服对做题的厌烦情绪,理解题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的孩子在做题中遇到困难,并不是他不会做这道题,而是他没有读懂题意,往往在让他把题熟读几遍之后,他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请注意,要&读&而不是简单地&看&。)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个感觉器官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左右脑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学生如果只是看到了题,在他还不能熟练运用左、右脑共同学习的时候,他的思维就只能停留在一个视觉图像上,而不能够将这些凌乱的数字符号内化到大脑中进行理解。只有把题读出声来,视觉图像传输到右脑,再通过左脑用语言逻辑表达出来,最后,传送到听觉器官帮助思维进行内化,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记忆自然会得到强化。
丹丹一开始读题的时候,往往一道题读5遍,仍然不能够读准确。李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坐在她的旁边,当发现她在读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李老师不是像有些家长那样,立刻帮她纠正或让她停下来从头读起(请注意: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厌烦感和紧张感),而是在不打断她的情况下,用笔在她读错的地方做一个记号。这样,当丹丹读下一遍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这个地方而不再出错。这种办法就叫做给孩子自己纠正错误的时间和空间(或者说是机会)。
第一步目的,是建立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消灭数学的第一道拦路虎!
第二步,只列式,不计算,为孩子建立良好的数学思路。
对应用题的列式是一个抽象理解的过程,对式子题的计算则是逻辑运算过程。数学不好的学生一开始因为不能同时把握这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而不断出现错误。所以,我们就先将这两个过程分解开来。给出一组题,让学生先进行列式,不进行计算。(请注意:先帮他们把数学思路建立起来,而不是只关心他最后结果对不对,得不得分。)一个学生一旦具有了数学的洞察力,远远比获得高分更重要。只列式,学生的心理压力小得多,做题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丹丹通过第一步的读题训练,对题的理解和把握已经上升了一大块,应用题列式的速度快多了,正确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一些偏难、偏绕的题掌握得还是不太清晰。这时,为了分解难度,李老师就把一道比较难一些的题切成几块,让丹丹说出每一句话的意思。把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懂以后,再让她说出每两句话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当她把句子之间的关系全部明晰起来后,再把整道题连起来看,丹丹的解题思路也就自然清晰了。这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的细化过程,学生领会了以后,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解题思路。
第二步目的,是不断细化,理清数学思路,找到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思维。
第三步,用细化的方式训练注意集中和注意分配。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丹丹在抽象逻辑思维和理解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李老师开始让她练习计算时,却发现她式子虽然列对了,接下来的计算过程中却经常出错。这是怎么回事呢,单单是马虎的原因吗?经过观察,李老师发现丹丹在进行计算时,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她性格比较急躁,做题总是急于出结果,而没有能够静下心来进行计算;二是由于急躁,她的视觉注意范围就变得很散,总是不能认真集中到一点,往往还没有做完上道题,眼睛就已经瞄到下道题去了,这样,就对她的思路产生了干扰。(请注意:性格与学习的关系。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注意分配和注意集中的过程,一旦注意分配过散,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到一点,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根据丹丹的这种情况,李老师除了让她继续练习式子题以外,还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用一本书或一张纸盖住下面其它的题或其它的字,只留出她正在做的这道题,甚至只露出她正在看的四五个字。做完这道题或看懂这几个字后,再将盖住的书或纸慢慢地向下推进。这样,通过缩小丹丹视觉注意的范围,让思维有意识地集中到一点,从而排除干扰,克服她浮躁的情绪,使她耐心地集中注意来进行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丹丹做题的正确率提高得非常快。
第三步的目的,解决注意力问题,训练专注地做题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针对孩子的个性、性格,从大道理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除了以上系统的训练外,长期不懈地给孩子进行口算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孩子往往一谈到做题就会反感,而每天坚持练10分钟的口算,时间短,孩子只是用嘴说出答案,不容易产生厌烦。另外,用扑克牌进行自己发牌自己连加连减训练效果也相当棒。长期坚持,能为孩子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反应能力,奠定一生的数学基础。
一般来说,在孩子上小学四五年级时发现孩子存在数学学习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也不算太迟。但如果能够早些发现孩子的问题,三年级的时候纠正为最佳。丹丹通过半年的训练,进步非常快,无论是对应用题的理解力,还是算式题的计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学成绩从开始的十几分提高到八十多分。
总之,数、理、化的学习,做题不要太多,但也不能太少,要精,要多思考,要善于总结归纳,记住:&粗做十题,不如精做一题&。数、理、化的学习,在做题时,一定要注重类型全和善归纳,数量是必须的,但多做总结,多做归纳则更为重要。
亲爱的家长朋友,请相信:无论你的孩子在目前的情况学习多么糟糕,总有基于此的解决之道。课程咨询,请致电阳光盛大教育教育专家朱根平。
下一篇: 上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不喜欢数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