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对话,仿照画线小车句子,另选2010年国内外俩件大事,在写俩句话。

2014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来源: 作者:佚名
&&&&试卷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等到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延误。(2)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叶嘉传苏 轼叶嘉,闽人也。少植节操,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天子见之,曰:&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2014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编辑推荐]2014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是中国教师站()为您整理的高中最新动态,请您详细阅读!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始三岁,穆叮诰沽晏W跃潘暄粑模疽苑鹗槌鍪乐怠W哟鹪唬&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卉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恐岁月往矣,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九岁学属文   属:写作
B.公执释典不屈 执:拿着
C.懵然若有所遗 遗:丢失
D.可捐乐工书 捐:放弃
解析:选B。执:坚持。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陆羽&刻苦学习&的一项是(  )
①子执儒典不屈 ②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③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 ④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 ⑤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⑥岁月往矣,不知其书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D。①是陆羽对儒学的态度。③是模仿学生读书的样子,并不是读书。排除这两项即可。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陆羽成为孤儿后,是积公收养了他。积公是一位僧人,他想让陆羽也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佛教信徒。
B.陆羽对佛教没有兴趣,却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于是不顾积公的反对,在积公为他设置的各种困境中孜孜以求。
C.积公在陆羽的这段生活中,先有恩于陆羽,从他一再让陆羽读佛教书籍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佛教的虔诚。
D.陆羽最终不愿做僧人,从寺院中逃出走进戏班,并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戏,我们可以看出陆羽鲜明的个性。
解析:选B。B项分析错误,&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不符合文意。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
(2)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
(3)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一天里都不动一下。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一段话,仿照画线的句子,另选2010年国内外两件大事,再写两句话。
2010年,从中国到全球,我们共同见证着&&喜悦与遗憾,温暖与寒冷,幸福与失落,憧憬与忧心,和平与冲突,感动与伤恸。嫦娥2号卫星发射升空,让中国人的探月梦想插上翅膀;朝韩关系再度紧张,给和平的橄榄枝沾染上一丝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瑕不掩瑜,2010年已精彩落幕,2011年正在上演。
解析:两件时事须选自国内、外,形成对比,仿写的句子里还要采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答案: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让整个世界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墨西哥湾的原油泄露 使我们的绿色地球又一次遭遇严寒
6.依据下段文字的统计数据,为这段文字添一个结束句(字数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本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上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多达178个。占总数的23.8%。在178个不规范的招牌中共有426个不规范字,这些不规范的字中,繁体字有373个,约占总数的87.6%;乱简化字21个,约占4.9%;异体字25个,约占6%;错别字7个,约占1.6%。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商业用字很不规范,滥用繁体字现象尤为突出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规谏(ji&n)  豁然(hu&o[1]&&&&
Hi! 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
的试卷 最新试卷请点击:
下载此试卷的人还下载
上一套试卷: 下一套试卷: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连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转载]高考标线:江苏省四地市2011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
江苏省四地市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背井离乡&&& 着迷 /
不着边际&&& 卡壳 /
心宽体胖&& &鲜见 /
屡见不鲜 &&&蛮横 /
C.饿殍 / 人浮于事
脍炙人口&& &怆然 /
雕栏玉砌&& &提防 /
醍醐灌顶&& &诧异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在2010年里再次出台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B.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再次大规模喷发,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景象极其恐怖,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C.成千上万的亚州冬运会志愿者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界瞩目的文明亚冬会的理想。
D.倍受社会关注的罗彩霞诉8名被告侵害其姓名权、受教育权一案,由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在长沙异地开庭审理,最终双方以调解结案。
3.阅读下面一段话,仿照画线的句子,另选2010年国内外两件大事,再写两句话。(4分)
2010年,从中国到全球,我们共同见证着——喜悦与遗憾,温暖与寒冷,幸福与失落,憧憬与忧心,和平与冲突,感动与伤恸。嫦娥2号卫星发射升空,让中国人的探月梦想插上翅膀;朝韩关系再度紧张,给和平的橄榄枝沾染上一丝遗憾。
&&&▲
&&&&&&&&&&&&&&`
&&&▲
&&&▲
&&&。瑕不掩瑜,2010年已精彩落幕,2011年帷幕已经拉开。
4.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5分)
日晚10时40分许,某大学副校长上课时,教室管理员以“锁门时间已过”为由,在门口大声催促“锁门了”。该副校长得知对方身份和来意后说,“教学重要还是锁门重要?”“我可以明天就让你走人”。此事在学生中引起争议。根据校方规定,老师上课时间到晚9时30分结束,教学楼关闭时间为晚上10时30分。
⑴请对该事件进行评论,要观点鲜明,写出两点理由,语言简洁。(3分)
&&&&&&&&&&&&&&&&&&&
&&&&&&▲&&
&▲&&&&&&&&&&&&&&&&&&&
⑵请选择你认为表达不当的一方,为他拟写一句得体的话。(2分)
&&&&&&&&&&&&&&&&&&&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章永州家传
君姓章氏,讳棨,字宗肃,世为海虞人。君为人孝友,入县学,以德行为博士所称举。尝从乡先生都御史陈公游,后中南京乡试,入南太学。是时增城湛公、高陵吕公居留都,开门讲道,学者云集。君两游其门。屡上春官①,不第。选调单县知县。单濒河,而地洼下。每岁桃花水发,河南人夜过河,盗决堤防,民患苦之。君至,适盗决者水将泛,率丁夫伐木增桩,昼夜捍御,卒以无虞。少年为胥卒,趋走县庭,候伺短长,规为不法。或以为言,君曰:“是于我无显迹,不宜预逆之。”抚以恩信,皆感激思为用。山东盗贼,多逃入单县界中,单人为囊橐,积不能得。于是诸少年为君耳目,尽获之。院司所下逐盗文符,无虑②百数,君一日条具申报,上官以为能。田赋法弊,乃询民所欲,而亩敛以钱,民便之。齐鲁间皆推用其法。有胡兵自宁武关趋太原,声言欲向山东。都御史议兵事,部署将帅,独留单县令辕门。会虏信不至而罢。
升安吉州知州。岁旱民饥,殚力赈救,多所全活。其民好讼,君恒以理解之。有匿税者,为案籍人人阅之,鞭扑未用,而逋负悉出。所治孝丰,迄君去,一无所扰。其县人至不知有州焉。迁永州府同知。永州在楚、越间,号无事。太守日闭门高卧,以郡事委君。君亦优游而已。上疏乞休,方治行而卒。
归子曰:永州君,恂恂然君子人也。往予试南宫③,君自安吉来朝,过予邸舍,欢饮,上马去。予顾其弟言,君近形神不偕,久官劳悴而致然耶,抑有所不自得者?而竟死永州。悲夫!仕虽不遂,论其行事,可以不愧于先人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上春官:指进京殿试。②无虑:大约。③试南宫:指进士考试。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单濒河,而地洼下&&&&&&&&&&&&
昼夜捍御,卒以无虞&&&&&&&&&&
君恒以理解之&&&&&&
&&&&&&&&&&理解:同情
仕虽不遂&&&&&&&&&&&&&
&&&&&&&遂:顺心
6.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章君“行事不愧于先人”的一组是(3分)
①屡上春官,不第&&&&&&&&&&&&&&&&
②率丁夫伐木增桩,昼夜捍御
③齐鲁间皆推用其法&&&&&&&&&&&&&&
④岁旱民饥,殚力赈救,多所全活
⑤太守日闭门高卧&&&&
&&&&&&&&&&&
⑥其县人至不知有州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归有光此文记述的传主名叫章讳棨,他平时为人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他入南太学学习的时候,就因德行出众而被县学的学官称誉举荐。
有些少年身为狱卒,却好窥探打听上级的长短。有人对此很有怨言,但章君却以恩德和诚信对待这些狱卒,最终感动了这些狱卒,都愿为他出力。
C.章君在任安吉州知州时,对待逃匿赋税的人,不是用严厉的鞭刑,而是给他们准备查考的税法典籍让他们翻阅学习,结果拖欠的赋税全部交清。
归有光认为章君是一个恭谨温顺的君子。最后章君之所以身死永州,归有光认为这是由他长期为官操心劳力和心理抑郁不舒畅导致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河南人夜过河,盗决堤防,民患苦之。(3分)
&&&&&&&&&&&&&&&&&&&
&&&&&&▲&&
&▲&&&&&&&&&&&&&&&&&&&
(2) 是于我无显迹,不宜预逆之。(3分)
&&&&&&&&&&&&&&&&&&&
&&&&&&▲&&
&▲&&&&&&&&&&&&&&&&&&&
(3) 田赋法弊,乃询民所欲,而亩敛以钱,民便之。(4分)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绍兴乙卯登临绝顶小亭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高宗朝,叶梦得任建康知府,曾成功地阻止过金兵的渡淮入侵。本篇是他晚年退居吴兴后的作品,当时宋王朝南渡已有八年。
(1)请指出“万里横烟浪”中“横”字的作用。(2分)
&&&&&&&&&&&&&&&&&&&
&&&&&&▲&&
&▲&&&&&&&&&&&&&&&&&&&
(2)试析“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的表现手法。由此句可以联想到曹操《龟虽寿》中的哪两个句子?(4分)
&&&&&&&&&&&&&&&&&&&&&▲&&
&▲&&&&&&&&&&&&&&&&&&&
(3)“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历来为评论家所推崇。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的情感。(4分)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往来无白丁。  &&&&&&&&&&&&&&&&
&&&&&(刘禹锡《陋室铭》)
(2)&&&&&
▲&&&&&
,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一肌一容,&&&
▲&&&
▲&&&
,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4)锲而舍之,&&&
▲&&&
;锲而不舍, &&▲
 。&&&&&&&&&&&
&&&(荀子《劝学》)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
 ;更也, &&▲  。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燕赵都市报》&2010年11月&26日)
11.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
&&&&&&&&&▲&&
&▲&&&&&&&&&&&&&&&&&&&
12.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6分)
&&&&&&&&&&&&&&&&&&&
&&&&&&▲&&
&▲&&&&&&&&&&&&&&&&&&&
13.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4分)
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2分)
&&&&&&&&&&&&&&&&&&&
&&&&&&▲&&
&▲&&&&&&&
&&&&&&&&&&&&&&&&&&
⑵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
&&&&&&▲&&
&▲&&&&&&&&&&&&&&&&&&&
14.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6分)
&&&&&&&&&&&&&&&&&&&
&&&&&&▲&&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历史:近处失明
①记者:《现代汉语词典》(2009年第5版)对历史的解释是“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
&&&&&&&?&&
&&&&&&&▲&
②王开岭: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它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很少或从不关心历史,我很遗憾,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你不能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否则你就不立体,没有“根”,精神是一层纸。这些孩子一睁眼即上世纪90年代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且天经地义,唯一变化的是每年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当你告诉他30年前穿喇叭裤、唱邓丽君、听国外电台会坐牢时,他大睁着眼以为你开玩笑……重大的时代拐点、社会变局、思潮争鸣,他们都没遇上,一路直行,没有跌宕、起伏和岔路口,甚至以为父母也这样,只是更穷、更土,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罢了。所以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
④现代医学注重基因,重视“家族病史”,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是基因图谱。今天的生存格局、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哪来?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90年代来自80年代,80年代来自70年代。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就缩水,大家又会变回穷光蛋。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每一点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他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由此被废除。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
⑤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犹如你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长此下去,必将身无分文。
⑥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没有历史感,就拿不到生命身份证。还有,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时”,它也是“现在时”和“进行时”,比如几十年前的“极左”“大批判”“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精神污染”,真的被连根拔起、不再骚扰今天了吗?它往往一只脚留在过去,一只脚踩住当下。
⑦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住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
(节选自王开岭访谈《历史:近处失明和远视症》,有删改)
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6分)
&&&&&&&&&&&&&&&&&&&
&&&▲&&&&&&
&&&&&&&&&▲&&&&&&&&&&
&&&&&&&&&&&
16.文章第四段中引用张志新和孙志刚两例的意图是什么?(6分)
&&&&&&&&&&&&&&&&&&&
&&&▲&&&&&&
&&&&&&&&&▲&&&&&&&&&&
&&&&&&&&&&&
17.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怎样避免历史“近处失明”。(6分)
&&&&&&&&&&&&&&&&&&&
&&&▲&&&&&&
&&&&&&&&&▲&&&&&&&&&&
&&&&&&&&&&&
七、作文(70分)
18.请以“不一样的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四市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
20.《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哪位学者?(2分)
&&&&&&&&&&&&&&&&&&&&&&&&&
&&&▲&&&&&&&&&&&&&&&&&&&&&&&&&
21.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创作观?(2分)
&&&&&&&&&&&&&&&&&&&&&&&&&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贾宝玉挨打后,最伤心的莫过于林黛玉。在得知贾宝玉挨打后,她第一个来看宝玉,且说出“你可都改了吧”这样出人意料的话。
B.《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从中可以看出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
C.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即使不属一个阶层的人物也是这样。甚至当地驻军似乎也能“与民同乐”,如端午节的表现就是如此。
D.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着《哈姆雷特》全篇。哈姆雷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害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E.《凤凰涅槃》中凤凰自焚后,群鸟“哈哈”唱歌,这群鸟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反动军阀、政客、野心家的象征,它们因凤凰的自焚而欣喜若狂。
23.简答题(10分)
(1)你认为《家》中梅与瑞珏这两位女性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6分)
&&&&&&&&&&&&&&&&&&&&&&&&&
▲&&&
▲&&&&&&&&&&&&&&&&&&&&&&&&&
(2)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吝啬鬼之一,请再写出两个吝啬鬼的名字;并举出两例说明葛朗台的吝啬。(4分)
&&&&&&&&&&&&&&&&&&&&&&&&&
▲&&&
▲&&&&&&&&&&&&&&&&&&&&&&&&&
三、材料归纳、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北京“9·17”大堵车警示
9月17日的一场小雨就让北京城的交通“瘫痪”——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超140条,打破今年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
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的大城市——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加步行的出行率均各占1/3。北京与纽约虽都是高密度城市,但纽约90%以上的出行是靠公交完成的;北京与洛杉矶虽都鼓励小汽车发展,但洛杉矶为让小汽车开起来,在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低密度地蔓延城市;北京与波哥大虽都发展快速公交(BRT),但波哥大是在短短两年内,用快速公交覆盖全市主干道,瞬间摆脱了对小汽车的依赖;而北京只是选择个别路段作为快速公交“样板”。北京想长出纽约的身段,运用的却是洛杉矶的交通政策,还想干一点波哥大那样的“公交优先”,结果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陷入困境,甚至连走路都不方便了——是为北京交通的战术之困。
对此,规划学家梁思成、陈占祥60年前已有预见,他们提出新旧城市分开发展,以平衡分布就业功能的应对之策,却被批判为“企图否定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认识到单中心城市结构之弊,提出重点发展新城的战略目标。但近年来,北京的就业功能仍是通过拆迁改造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仍是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大规模跨区域的交通就这样被一如既往地制造出来,终致北京的交通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看来,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了。
24.第二段画线的语句对文意的表达有何作用?(4分)
&&&&&&&&&&&&&&&&&&&&&&&&&
▲&&&
▲&&&&&&&&&&&&&&&&&&&&&&&&&
25.作者认为北京城交通大拥堵的原因有哪些?(5分)
&&&&&&&&&&&&&&&&&&&&&&&&&
▲&&&
▲&&&&&&&&&&&&&&&&&&&&&&&&&
26.作者说,“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你认为北京应该如何调整?(6分)
&&&&&&&&&&&&&&&&&&&&&&&&&
▲&&&
▲&&&&&&&&&&&&&&&&&&&&&&&&&
四市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A项读音分别为:b&i,zh&o/zhu&,qiǎ;B项分别为:p&ng/p&n&
xiǎn/xiān,
h&ng;C项分别为:piǎo/f&,jiǔ/ zh&,
chu&ng/cāng;D项分别为:qī/q&,dī/t&,ch&)
2.(3分)D(A语序不当,将“一系列”提至“促进”前。B项为搭配不当,“火山”不能“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应在“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加上“火山灰”;C“完成”与“理想”搭配不当,改为“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3.(4分)参考示例: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让整个世界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墨西哥湾的原油泄露,使我们的绿色地球又一次遭遇严寒。(两件时事须选自国内、外,形成对比,仿写的句子里还要采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每句2分;不构成对比,最高得3分)
4.(5分)⑴【参考示例一】副校长言行欠妥,违反校规,以权压人,对人不尊重。
【参考示例二】教室管理员做法欠妥,执行校规机械生硬,态度强硬。
【参考示例三】二者言行都欠妥。双方的态度都比较粗暴强硬,彼此缺少理解沟通,不能换位思考。(明确自己的观点,得1分;两点理由,各1分)
(2)【参考示例一】某副校长:“师傅,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还有一点没讲完,请您再等两分钟好不好?”
【参考示例二】教室管理员:“老师,很晚了,要不下堂课接着再讲,行吗?”(或“老师,您太投入了,真不忍心打断您,不过已经很晚了,您看还继续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C(以理解之:用讲道理来化解)
6.(3分)C(①、⑤不符合题干要求)
7.(3分)A(①传主名叫章棨;②不是南太学,而是县学)
8.(10分)
⑴(3分)黄河南岸的人在夜里过河,偷偷地挖开堤坝,百姓对此担惊受怕,感到痛苦(对此憎恨)。(“河”,1分;“患苦”,1分;“盗”,1分)
⑵(3分)这种事情(情况)对于我还没有明显的(不法)迹象,不应事先惩治他们。(“是”,1分;“显迹”,1分;“逆”,1分)
⑶(4分)当时的田赋法有弊端,(章君)于是征求百姓的意见,然后采取了按照(或“计算”)田亩数量征收货币的办法,百姓感到方便了很多。(“询”,1分;“亩”,1分;倒装句“亩敛以钱”,1分;“便”,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附参考译文:
君姓章,名叫章棨,字宗肃,世代都是海虞人。君为人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进入县里的学校学习,以德行被学官称誉举荐。曾经跟从乡先生都御史陈公游学,后考中南京乡试,进入南太学求学。当时增城的湛公、高陵的吕公居住在原来的都城(南京),他们开门讲道,学者云集。章君两次在他们那里求学。(后来章君)多次进京殿试,都没有考中。后来被候补迁调到单县任知县。单县靠近黄河,而地势低洼。每年桃花开放时节黄河涨水,黄河南岸的人在夜里过河,偷偷地挖开堤坝,百姓对此非常憎恨。章君到任后,恰逢堤防被偷偷挖开,大水即将泛滥,章君率丁夫砍伐树木增加柱桩,昼夜防卫,最终解除了忧患。有些少年身为狱卒,却喜好奔走于县庭之中,窥探打听上级的长短,按照法则属于不守法纪。有人对此很有怨言,章君却说:“这种事情(情况)对于我还没有明显的(不法)迹象,不应该事先惩治他们。”(对这些狱卒)章君以恩德和诚信安抚他们,他们都很感激章君,并想着能为章君出力。山东的盗贼,很多逃到了单县,有些单县人窝藏、包庇他们,(致使)长时间不能捉拿盗贼。于是这些少年主动成为了章君耳目,(最终)把盗贼全部捉获。院司下达的逐赶盗贼的文书,大约有一百多条,章君一天之内就能够(按照文书要求)分条陈述并逐一向上呈报,上级官员认为章君能力出众。当时的田赋法有弊端,(章君)于是征求百姓的意见,然后采取了计算田亩数量征收货币的办法,百姓感到方便了。后来齐鲁之地都推行了这种办法。有胡兵从宁武关奔向太原,并扬言要进攻山东。都御史议论兵事,部署将帅,唯独让单县县令章君留在军营之外。(后来)幸好敌人遵守盟约没有前来攻打而作罢。
章君升任安吉州知州。当年大旱,百姓饱受饥饿,章君竭尽全力赈救百姓,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被他救了下来。当地的百姓好诉讼,章君总是用道理为他们化解。有逃匿赋税的,章君就给他们准备查考的典籍让他们人人翻阅,(这种办法)根本不用鞭刑,而拖欠的赋税就能全部交清。(章君)治理的安吉州属下的孝丰县,到章君离任,他从没有给当地增添任何麻烦。孝丰县有人竟然至今不知道有安吉州。后来章君任职永州府同知。永州在楚、越间,一向宣称无事。太守每天闭门高卧,把郡府之事都交给了章君。章君也非常悠闲自在。章君后来上书奏请退休回家,正整理行装时却突然去世。
归有光说:章永州君,是一个恭谨温顺的君子之人。以前我参加进士考试时,章君从安吉州来京师,专门造访了我的邸舍,二人痛饮一番,然后章君上马离去。我后来对他的弟弟说,章君近来形神不合,这是长期做官年老憔悴导致这样的,或者是心理抑郁不舒畅导致的吧?而他最终死于永州。悲叹啊!章君仕途虽不顺利,但说到行事作为,可以无愧于先人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2分)用一个“横”字,与
“万里”相应,描写出江河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2分,答出“描写出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即可)
(2)(4分)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衬1分,分析1分,诗句2分)
(3)(4分)“空惆怅”抒发了作者虽有报国雄心却又壮志难酬的情怀;“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两点,每点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谈笑有鸿儒&
(2)城阙辅三秦& (3)尽态极妍,缦立远视&
(4)朽木不折/金石可镂。(5)人皆见之/人皆仰之&&&
(每空1分,有误则不给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4分)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2分)激发读者的思考,(1分)为下文写“执虚如盈”的深刻内涵做铺垫。(1分)
12.(6分)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2分)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
(2分)第三个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
⑴(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恼了”“粗暴”“略去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1分)
⑵(2分)通过众人“不乏鄙夷的同情”与“我”“深深鞠躬”的对比,(1分)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朝圣者的由衷敬意。(1分)
14.(6分)(1)要以一颗恭肃之心,对待物质匮乏的生活;
(2)要以一颗颖慧之心,看淡人生的圆缺;
(3)要以一颗虔敬之心,不懈追求人生目标;
(4)要以一颗恭敬之心,珍爱今天的生活。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15.(6分)①谈谈您对历史的理解。(谈谈您的历史观。或您认为历史的内涵/实质/本质是什么?)②您觉得历史对当代有什么用处?(您觉得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或了解历史有什么意义?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意在证明:①当今来自历史(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②历史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③要记取代价,感激牺牲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①关心和了解历史,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②要牢记、珍惜并感谢为历史进步付出代价的人们;③要把握好当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分)
18.提示: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表现出不一样的眼光;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一样的眼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不一样的眼光透出不一样的心灵。
评分标准参考2010年江苏省高考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50分
高三语文加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6分)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20.(2分)南朝·梁&&
刘勰(答出“南北朝”也可。朝代、人名各1分。)
21.(2分)构思过程离不开自由的想象。
文段参考译文:
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民间,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A、D(A林黛玉不是第一个来看宝玉的人;D雷欧提斯的父亲是被哈姆雷特无意间杀死的。答对一项得2分,全对得5分。)
23.(1)(6分)她们都具有美好的品行,都很有才华;(2分)她们都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2分)梅被母亲嫁与别人,不久即青年孀居,终至忧郁而死;瑞珏被整个家族利用“血光之灾”的迷信逼迫到城外去生产,不幸难产,为一个死人而活活断送性命。(2分)
(2)(4分)①夏洛克、泼留希金、阿巴贡、严监生(答出其中两个即给2分)
②事例一:对妻子: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妻子治病需要花钱,葛朗台认为这简直就是“抹自己的脖子”)。
事例二:对女儿: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女儿已二十三岁了,葛朗台根本还没想到过要给她提亲)。
事例三:对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赏了她一只旧表)。
事例四:对亲戚: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
事例五:生活开支:他从不买肉、蔬菜和水果(或:喝的老是坏酒,吃是老是烂果子,面包是自已家烤的。或:蜡烛是全家合用一支)。
(每例1分,答出其中两例即给2分)
三、材料归纳、分析、鉴赏题(15分)
24.(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批评了北京建设和交通的不科学的做法:(2分)高密度建设城市,却鼓励小汽车发展。(1分)
25.(5分)①城市建设缺少前瞻性,没能听取专家意见;②城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大量工作人口不得不到郊区居住;③城市高密度;④北京鼓励小汽车发展;⑤快速公交不能覆盖全市主干道,只是选择个别路段;⑥缺少强有力的措施调控城市建设。(答对1点给1分,得满为止)
26.(6分)①对城市建设制定明确、长远的规划和政策;②旧城改造和郊区新建降低城市密度;③将就业功能向城郊发展;④抑制小汽车发展;⑤快速公交覆盖全市主干道;⑥鼓励骑自行车;⑦旧城改造重点发展住宅区;⑧加强审批、监督和问责。
(答对1点给1分,得满为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线小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