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读后感不怕挑战 读后感

庆祝无意义读后感 5篇- 摘抄大全
名著摘抄推荐
& 正文庆祝无意义读后感
因为对他抱有期望,所以才会那么失望
作为一个非常爱读昆德拉几乎把他视作一生知己的人,这次失望几乎是必然。在7月看见书名的时候就有所预感。
其实对于我来说,或许读他的书越少才越容易被他吸引,但被他吸引之后自然越想读更多的,可是读得越多他就原形毕露。他的原型就是&媚智&(自己编的一个词,只可意会)。
读这本书的时候,他熟悉的味道又扑面而来,我首先承认这种熟悉的调调正是我一直那么喜欢他的原因。聪明,是的,这个人相当聪明,抽象思维和想象力高度发达;犀利,哈,Hell,这个人犀利到不行;幽默,是的,他的幽默是我最能体会的那一种幽默;刻薄,是的,有一点,凡犀利过头都无可避免走向刻薄;还有,温柔与高品位,是温柔?他若是不温柔也写不出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那么柔情的小说了。昆德拉要是少了温柔,我也不会那么喜欢他。
不过温柔不代表温暖。这个人是不会让你感受到温暖的。他不走治愈系路线。
所以在各种夹杂的熟悉的味道的氛围下,读这书就像是我的老情人(还是最喜欢的那一个)又回来了,带着相同的招式回来了,一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很多地方我仍然觉得好笑,有趣,开心。至少我挺懂他的,他也挺懂我嘛。但即使有这些感情又怎样呢?我从心底不认同这本新作。
《庆祝无意义》篇幅较小,碎。整体读下来的感觉比较像一个未成形的小说的草稿,也比较像一出戏剧。但其实,它啥都不像。它就是昆德拉把、哲思和段子凑合在一起的一个中篇小说。其中穿插的斯大林的故事是很精彩的,这也是他一贯写历史人物的手法,比如在之前的小说中写歌德、贝多芬、斯大林的儿子等等。但是除去斯大林的部分,其余所有的部分都给我粗制滥造的感觉,没有一个人物有稍微细腻的刻画,虽然阿兰与的部分是他稍微着力描写的,但所有人物都不可能与从前小说中的雅罗米尔、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阿涅丝等相提并论,完全不能。好吧,你可以说他老了,没心力了,何必为难他。也可以说这些主角都不是这部小说的重点,斯大林才是重点。可其实事实是,他完全没有写好这些主角中的任何一个!才使得斯大林的这条线显得更有趣。所以我才会觉得很像草稿。但要是写下去,也最多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似,但是显然,某些人才华已尽了。所以拿出的是这么一个草稿,还出版了。能留白的全部留白了。所以之于昆德拉的这部书来说,从前在《玩笑》中的问题现在仍然还是问题。只是他非常爽朗地再次强调,向虚无,向无意义干杯吧。其实我觉得何必要出版这本书呢?这样一部草草的作品挺毁自己的。书中唯一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拉弗朗克,她在书中就说了一句话&人即是孤独,层层孤独包围的孤独&,和一首诗&上天向我示意,我今后的会更美丽。生活比死亡更强,因为生活是以死亡为营养!&这个女人也没有过多的笔墨。所以在作为小说非常重要的人物要素方面,我没得到什么愉悦。整本书读下来,我只发现这似乎是一个高级段子手在讲段子罢了。
稍微的意外是,《庆祝无意义》的末尾有这样一句话:
&母亲说,阿兰,我很高兴在这里和你一起,然后她的声音转化成一声轻微、安详和温和的笑。&
与《玩笑》中路德维克感觉到露西挽着他的手的幻觉类似。
这是一个小小的温情点。它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
我意外的是,昆德拉,这个跌入&虚无&深窟中的人竟然会在整本书中示意出这么一句话。
要是没有这句话,我认为我应该会对他抱有鄙夷之情。若是他晚年最后的著作要是还没有任何一丝慈悲的话,恐怕恰恰成了他最讨厌的&木偶&&&成打贩售&虚无和嬉皮&的生产器。在读这本书时,我想了很多问题,其一是人为什么写作?尤其是迟暮之人的写作,写作不是&无意义&的吧?他一直写作,继续写作,直到85岁高龄还在拿&无知愚蠢的人类&来戏谑也不是&无意义&的吧?昆德拉写作,首先是为了释放他自己。他并没有兴趣做一个&传教士&。所以通过他的书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的诸多困惑。尤其是叙事方式和哲学性的语调(这是我很喜欢他的一个原因)更加透露了他一直在关注什么问题,思索什么问题。可是,这本书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如此善思和聪慧的一个人,怎么到了这把岁数还在&纠结&这些问题?并不是说这些问题没有价值,相反很有价值。一个人若是从30、40岁到60岁,从60岁到80岁,都从未更正过自己对世界与的看法的话,那么这个人在我看来是懒惰和毫无进步的。那么他的话就再也无法让我信服。因为我们若是信服一个人,得满足3个条件:喜欢他,尊重他,相信他。我喜欢和尊重昆德拉,但无法相信他。或者说,不再。
所以这部作品从任何一方面来讲我都无法给好评。另外,我直觉昆德拉是一个&聪慧但痛苦的灵魂&,无论他笑得多大声,他的笑都是尖酸的。他痛苦,是因为他贪婪,他想得太多倾听得太少,贪婪,指的是妄图弄清楚超出自己认知极限的问题,弄不清楚的时候就痛苦,一痛苦就下结论。
如果真的可以对昆德拉说一句话,我想告诉他,作为一个人,最勇敢的不是去&庆祝无意义&,最勇敢的是有胆量否认自己,也有胆量肯定自己。
意义的终结&&读《庆祝无意义》
作者:周新京
《庆祝无意义》在中国出版快半年了,遇到几位曾经的昆德拉迷,评价都不怎么高。所以,读这本书时,不免带着两个疑问。一是作者想表达什么?二是原来的为什么不喜欢?作品只有三万五千字,来回读几遍也用不了多少。这部书好像也必须来回读,径直读下来什么也不明白。
粗读的印象,只是一些妙趣横生的细节。如排队看展览,却中途到一旁惬意散步;排除身患绝症的疑虑,却继续装作身患绝症举办鸡尾酒会;明明会讲法语,却临时发明一套谁也听不懂的语言与人交谈,并使一位女佣爱上他;打定主意自杀,却因讨厌高尚的拯救者而将其杀死,重返生活;在公众会议上讲话,却频频跑去上厕所,不得不以歌舞和鼓乐穿插哄闹等等。
昆德拉到底想表现什么?若将整部小说看作无意义细节的堆砌,似乎低估了这位心智超卓的大师。如果那样的话,作品便像是出自一位刚从诗歌创作转过来的青年之手。当然,像诗歌那样,将无意义细节富有情致地组装起来,也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而且,以小说的场景板块来组装,比诗歌的散沙式组装,显得更加浑厚和意味绵长。
然而,斯大林及其政治局同僚的加入,足以打消这种猜测。那不仅是一些场景板块,而是贯穿作品的一个主体。与作品的另一主体,构成对等的关系。以昆德拉特殊的阅历和创作倾向,可以断定,他是以擅长的戏谑方式,对冷战双方加以意义的消解。再没有比冷战的意识形态更执着于意义的了,冷战原本就是意义之战!那么,庆祝无意义,岂非就是庆祝冷战的终结?
整部小说看似头绪纷繁,主要场景只有两个。一个是达德洛的鸡尾酒会,另一个是斯大林的政治局会议,分别代表东西方集团的基本形态。西方是民间的、中层的、随意的;东方是官员的、高层的、极权的。前者不见政府,后者不见民众。难道这不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两个场景,犹如两种反向的引力,拉动着作品细节的斑斓潮汐。
在最具代表性的法国作家那里,都可以看到对社交场合浓墨重彩的描写,犹如英国作家对小酒馆的钟爱一样。和女人们风情万种、妙语连珠,竞相展示自己的教养、才学和与众不同。最多的话题,是巧妙地、不失优雅地拆穿自己和他人的傲慢与愚钝。也许机智玄妙的法国哲学,就是从这种场合滋生出来的。
类似的聚会,也曾是克里姆林宫的风景。当那里蜕变为东方集团的大本营,便只有一个人可以妙语连珠了。智慧因权力而盛放,斯大林以无可辩驳的准确和轻松,击中西方哲学的要害,其他人除了附和无事可做。二十四个鹧鸪的故事,是斯大林开的一个玩笑,但谁也不敢当作玩笑来听。于是斯大林反复讲这个故事,享受同僚们的懵懂、谨慎和恐惧,以及遭受羞辱后,在盥洗室中的恼怒发作。尤其是患有前列腺炎的加里宁,斯大林每次都盯着他,故意放慢语速,直到他憋得尿裤子,才草草结束会议。
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却有一个对称的情节。即人们分别抬起头来,仰望高处,期待天使降临。不同的是,在东方,那是扑打的大翅膀;在西方,却是一小片羽毛。历史恰恰如此,社会形态越落后,乌托邦情结越严重。最耐人寻味的是散场方式:东方乌托邦的主持者,趁&平庸的白痴&们在那里仰望,自己狡猾地换上便装,携着政治宠物加里宁,溜走打猎去了;西方乌托邦的代表者,那位社交场合的灵魂人物&&资深拉弗朗克,手指高擎羽毛,朗诵着&生命以死亡为营养&,在众人的掌声中,&慢慢地踏着舞步,美妙地一颠一颠走向门口。&
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就这样终结了。昆德拉用在双方身上的消解力量,几乎是相等的。大家都同样荒诞、神经质、无聊、无意义。也许正是这种&不分是非和善恶&的态度,推开了原来的读者。起码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还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以及诱人的、值得玩味的性放纵。这部作品似乎除了&凌乱&的、&味同嚼蜡&的段子,其它什么都没有,他背叛了人们对他的意识形态期待!
类似的现象,在索尔仁尼琴身上也发生过。当他秉着作家的良知,写出悲惨的《古拉格群岛》,西方世界予以他极高的赞誉。当他流落到美国,对西方发出不留情面的批评,簇拥的媒体、学界和公众顷刻离去,他被指责为糊涂和忘恩负义。作家的立场,是人性的立场,而不是意识形态的立场。但人们更愿意将西方意识形态的立场,等同于人性的立场。所以,昆德拉的挑战是深刻的,他不愿意在自己身上,套上任何肤浅、媚俗和僵化的意识形态缰绳!
小说以主人公盯着街上少女露出的肚脐、揣摩其性暗示内涵开始,但昆德拉并未将它的意义与冷战一同消解。围绕肚脐,他展开大段议论。从哲学和宗教的维度,破译这个神秘的小圆点。它是一棵大树,从最初那个没有肚脐的女人阴部生长出来,而后每一个人都由脐带联结着,生长繁衍,形成枝繁叶茂的恢弘图景。这便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质,超越一切附加的意义。
借主人公母亲之口,昆德拉直白地道出,人的生命、性别、容貌、眼睛的颜色、所处的世纪和国家,以及母亲等重要的一切,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一个人只对无关紧要的事情拥有权利,为它们那就实在没理由斗争或者写什么宣言了。&这番言论,对那些仍在为人的各种权利而斗争的人们来说,未免太消极、太扫兴了,简直是釜底抽薪。也许昆德拉老了,一生中斗争得太累了,已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然而,当他紧扣小说的题目,阐释无意义的美好,却重新呈现的激情。&在一个更强烈、更有启示性的光照下,无意义,我的,这是生存的本质。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需要勇气在惨烈的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名。&&不但要把它认出来,还应该爱它。&&它绝对明显、绝对天真、绝对美丽地存在着。&&我的朋友,它是智慧的钥匙,它是好心情的钥匙&&&可见,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不是一种虚无的态度。而是像蛇蜕皮那样,终结旧意义,迎接新意义。这个新意义,就是对人的生命,以及超越狭隘理念的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敬重!
小说结尾部分,充满晦涩的玄机。那位佯装患有绝症的鸡尾酒会举办者,与朗诵着&生命以死亡为营养&、高擎羽毛步出会场的资深美女,成为秘密情人。从克里姆林宫溜出打猎的&蓄胡子男人和山羊胡子老人&,竟然出现在巴黎。与动物占领地盘的本能一样,患有前列腺炎的山羊胡子老人,在象征西方文明的雕塑群像后面撒了一泡尿,喻示本来隶属西方的康德的故乡,被永远地命名为加里宁格勒。
更不能容忍的,是那位蓄胡子的男人,被描写为&这张留胡子的脸有什么东西很祥和,这使公园的氛围清新,有了一种从古时带过来的田园气息。他教人想起了好色者、乡村的轻狂之徒、冒险家,往往步入中年变得世故后更讨人喜欢。他有乡下人的魅力、男性的善良、民间的土风,人们见了感到震动,向他露出微笑,他也兴高采烈回应。&在此,昆德拉将附着在他身上的政治和历史属性,完全抽离,难道在为他脱罪?作者似乎特意要让人们看一看,意识形态立场与人性立场的差异所在。
最后,在儿童合唱团的《马赛曲》歌声中,&蓄胡子男人和山羊胡子老人&向观众谢幕致意,乘着一辆由儿童驾驭的小马车,缓缓驶入巴黎街道。那是善意的和解,还是极权的幽灵改头换面潜入西方?昆德拉的深意,别人无从辨识。令人担心的是,这宛如恶作剧的蝎尾般的一蛰,会不会使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屡失机会的昆德拉,更加远离那个仍处于意义光环笼罩下的核心圈?但愿伟大的昆德拉健康长寿!
无意义才是生存的本质
85岁的米兰&昆德拉今年高调回归,以新书《庆祝无意义》填补了过去十年的小说空白期。此书延续了昆德拉一直以来的书写风格,狡黠、悖谬、荒诞、刻薄,及内容的恣肆散漫:鸡尾酒会、康德和叔本华之争、斯大林和他的革命小伙伴,天使堕落等等。而标题&无意义&已然勾勒出其一生创作的轨迹,因而,这本书也可说是昆德拉的终结之书、总结之书。
昆德拉为何如此青睐&无意义&?我们不妨追根溯源,回到1967年,讲讲该年昆德拉发表的处女作《玩笑》。小说主人公路德维克暗恋同班的一个美丽女,但又不愿意说破,于是他给她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不写诗,不调情,而是发了一通调侃当局的俏皮话。那时的年轻人就像把捡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小朋友一样单纯,因此这张明信片被立即检举揭发,从隐匿的告白一路升格为别有用心的反革命。昆德拉揭示人们如此热衷于在&无意义&的事物上添加意义,竟使一个玩笑生出无穷的枝蔓。他没有想到的是,1968年苏联坦克碾碎了&布拉格之春&,他的近乎神奇地复制了路德维克的命运&&《玩笑》从玩笑变成大毒草,遭批判、查禁,作者的人身受到监控,在捷克,他的书很难再出版了。
更出乎昆德拉意料的是,《玩笑》在西方还被贴上一个&反极权&的光荣标签,这对他而言就像把玩笑开成真理一样荒唐。他日后的创作将同样针对体制异议者的反抗激情,发出最谐谑、最质疑的讪笑,并斥之为&媚俗&。人们对此难免困惑,问昆德拉你到底是体制的附议者还是异议者?1983年,已定居法国8年,并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荣登畅销书榜的昆德拉,对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已感到无比厌倦。他向前来采访、喋喋不休的《巴黎评论》记者发出了他那非常著名、非常昆德拉式的抢白:&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对他来说,读者、媒体或者研究者不是通过作品本身,而是探究其个性、政见和私人生活,来理解他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媚俗&。
在这一期的巴黎评论中,昆德拉对&媚俗&作出了如下定义:媚俗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他以人们误读卡夫卡举例说:&他们不让自己着迷于卡夫卡无与伦比的想象,反而寻找着寓言,得出的结论除了陈词滥调什么也没有:生活是荒诞的(或它不是荒诞的),上帝是不可触的(或可触的),等等。对于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你什么也理解不了,如果不能懂得想象本身就有价值。&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一直无可救药地停留在&寓言&(社会价值)的层面&&还有经济价值,这一点昆德拉忘了提&&也因此,一个真正懂得玩笑就是玩笑、想象就是想象,而不是附加任何&寓言&的人,或者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
为了说明这种可贵,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写了这样一出非常极端,乃至十分诛心的情节。小说有四位主人公,拉蒙、夏尔、凯列班、阿兰,他们分别出生于斯大林死前几年、死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夏尔讲了个关于斯大林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斯大林在盥洗室中,向政治局的同志们讲述自己打鹧鸪的经历。子弹有12发但鹧鸪有24只,他打死12只,然后怎么办呢?他来回走上26公里取来12枚子弹,发现余下12只鹧鸪仍然停在同一棵树上,最后他将它们都打死了。斯大林讲完故事后说声抱歉然后悄悄溜进自己独享的卫生间,把耳朵贴在墙板上,他的同志们是啥反应呢?&&&撒谎!撒谎!撒谎!&
《回忆录》和鹧鸪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昆德拉向我们丢过来一个十分烫手的山芋。政治局的同志们说这是&撒谎&,这是我们预期中的一个反应。那么,在阿兰和他同样的玛德兰那里,又是一个什么反应呢?他们哈哈大笑,说这是斯大林开的一个玩笑啊!那帮老头子怎么这么蠢?!也许,放到我们的语境中,这伙年轻人简直太没心没肺了,竟然对斯大林让他们的先辈吃上那么多苦头无动于衷!但我们必须注意,时移世易之后,同样一桩事件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当年在斯大林和后斯大林时代讳莫如深、别具意味的事件,在一个不知斯大林为何许人的新时代会渐渐褪去其迷彩,而彰显出本色:玩笑,终究只是一个玩笑。除此之外,昆德拉还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反应,即斯大林在知识阶层(特别是权力阶层)的描摹中,日益僵化为&罪犯中的罪犯&。在昆德拉看来,这种贴标签的化约式表述如同政治局同志们嚷嚷的&撒谎&,简直是同一枚&媚俗&硬币的两面,看似相去甚远实则贴心贴背。
昆德拉1975年离开捷克定居法国,1995年发表首部法语小说《慢》,此后他一直坚持用法语创作。对他的同胞来说,一个用法语写作的捷克作家很难称得上是&捷克作家&,因而在千禧年评选在世最具代表性的捷克作家时,很多人选择了伊凡&克里玛而不是米兰&昆德拉。但我们必须记住,正是昆德拉而不是克里玛(当然这也是一位重要的作家)将某种特定年代的特定心理,上升为一种跨越一时一地的具普世价值的东西。在《庆祝无意义》中,昆德拉向我们指明了其中的意义:&我们很久以来就明白世界是不可能推翻的,不可能改造的,也是不可能阻挡其不幸的进展的。只有一种可能的抵抗:不必认真对待&。因而,我们可以效仿书中的四位主人公,以戏谑、装逼和犯贱的方式,来祛除生活中的&媚俗&和拥抱美妙的&无意义&。它的段位应该是我们笑也好,哭也好,就如小的笑和哭那样纯粹,不包含&任何伟大的真理&。
无意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 主角出场
★阿兰对着肚脐出神
这是一个让所有男人喜欢的小说的开头。
的确,当一个男人迎面走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他是先看这个女人的大腿,还是她的臀部,又或者是她的乳房呢?
而无论先看哪一部位,大腿、臀部、乳房作为女性的诱惑中心,都直接导向各自明确的情色G点:大腿浪漫,臀部粗野,乳房神圣。所以在六月的那个早晨,当阿兰思考这一问题时,他能&即兴&且准确定义以上三个部位及过去时代的特征,建立起女性身体与时代价值体系的联系。
而对于女人的肚脐,他&迷惑了甚至心乱了&:当大街上的女人个个都露出她们身体中央那个小圆点,我们进入了一个怎样的时代?肚脐的情色意义该如何描述和定义?
我们不妨也想一想,女人的肚脐到底意味着什么?
想象一个你爱的女人,想象她光着身子站在一排陌生的裸体女人中间,想象你看不到她们的脸。你能不能一下子就从几十条大腿当中认出你爱的女人的大腿,或者一下子就从几十个臀部当中认出她的臀部,从几十对乳房当中认出她的乳房?
没错,你认得出。那么肚脐呢?你能在几十个肚脐当中一下子认出你爱的女人的肚脐吗?恐怕很难。
肚脐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我们现在就停下来,撩开我们的上衣,对着自己的肚脐看上几分钟,试试你能想到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肚脐实在太重要了。理解了肚脐,你就理解了整本书。
★拉蒙在卢森堡公园散步
夏加尔出生在俄国,巴黎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出生时就经历了生死,因为他看起来像个死婴。或许他不想活,但是很难解释他为什么又幸运地活了过来,难道是为了成为夏加尔?不得而知。他在自传里告诉心理学家们,&不要因此而作出任何结论&。解释是毫无意义的,而无意义又不需要解释。
还是来看看他说过的一些话:
我画画时总是光着身子。我始终不能容忍衣服,终生喜欢一丝不挂。
打倒自然主义、印象派和立体现实主义!我觉得它们无聊而又可恶。
我们向何处去?这个颂扬技术、崇拜形式主义的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
我的艺术绝非荒诞不经!恰恰相反,我是现实主义者,我热爱土地。
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我都同样感到格格不入。照我的看法,艺术首先是一种灵魂状态。而我们所有行走在罪恶大地上的人,灵魂都是圣洁的。灵魂是的,它有自己的理智、自己的逻辑。哪儿不弄虚作假,哪儿的灵魂就能自己达到那样的高度,这被人们成为文学与非理性。
或许有人会说,众多的流派乃是形式进步的反映。这种形式的进步无非是赤身裸体的基督旁边罗马教皇的豪华法衣,或是与清新原野上的祷告形成鲜明对比的堂皇教堂里的法事。
我认为,没有必要为了革命而压制个性。
我们看到,夏加尔是个画家。而每当我们说到一个画家,我们总是要加上一句:他是个某某画派或某某主义的画家。而对于夏加尔,你能这么说吗?
你能凭借对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派风格的了解,在几十幅画作当中一下子就认出夏加尔的画儿吗?
显然不能,因为他不属于上述任何流派。
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夏加尔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画家,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肚脐的重复性就说肚脐是没有个性的。我们将会看到,无意义也并非真的没有意义。
夏加尔拒绝形式,厌恶弄虚作假,强调天真纯朴,直抵梦幻中的真实。他是个极有个性的画家,他的个性即是:自由、非理性,以及它们所成就的夏加尔的艺术成就。
夏加尔就是夏加尔,尽管他最接近超现实主义,一旦超现实主义成为一种形式,夏加尔就会去追求更高的自由。
为了自由,他最终离开。在离开俄国时,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值此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时代,我要高呼:你们难道没有发现我们已经来到屠宰场的断头台上,电源马上就要接通?
我的预感不是正在应验吗?我们不是正悬在半空中,我们大家不都失去了支柱吗?
1922年4月,斯大林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2年4月,35岁的夏加尔最终离开俄国,前往柏林,继而举家迁往巴黎。
5月,列宁中风,停止政务活动。此后,斯大林对反对派采取的高压政策引起了列宁的反感,称他的行为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二人日渐分歧,最后列宁干脆在遗嘱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随着列宁病情的恶化,斯大林也加紧了政治夺权运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经过一连串的权力斗争,将党内威望较高的托洛茨基逐出苏联,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1922年是个重要的年份。一如卢森堡公园在整个小说中的重要性。
若干年后,在卢森堡公园,斯大林与加里宁在一场木偶剧里,与夏加尔的画展神圣相遇。这是小说的结尾。
★癌症没有生成
拉蒙为什么放弃博物馆里夏加尔的画展,而选择去对面卢森堡公园闲逛?并且在整个小说里,他如此来了又走三回?我们先不管他。来看另一个重要人物&&达德洛的登场。
达德洛代表理性。因为他是一个&那喀索斯&。
那喀索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自负的青年。当然,他的确生得俊美,顾影自怜的水仙花,说的就是他。但是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有多美,直到他发现了镜子,也就是池塘里的水。他从池水里看到了自己俊美的脸,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自己,整日跑去看自己的倒影,终于憔悴至死,变成了池塘边的一株水仙花。
理性精神是希腊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西方文化的内核之一。理性主义【注:这里的理性主义并非指17、18世纪西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那个相对于经验主义的哲学流派(即唯理主义),而是广义上以强调理性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伦理上忽视个体感觉和生命意志,认为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一切观念体系。】统治了西方,乃至统治了世界两千多年,自有它的道理。它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价值体系的稳固和统一,比如柏拉图的&理念&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中之于基督教的意义,儒家文化在中国更加漫长的封建统治中的地位。简单说,理性主义有它非常好的一面,它的条条框框作为人们行事的准则,把人类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生命因为信仰而有了意义。
但是绝对的理性精神或者主观的理性精神就不好了。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石柱上不是只刻了一句&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还有一句&毋过&,就是不要过度的意思。凡事一旦过度,就容易走入极端。理性精神过度,就容易僵化,陷入形式主义。
那喀索斯有两道神示。神对他的第一道警示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可能因为他长得太英俊了,所以一旦他认识了自己,他就爱上了自己的影子。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那喀索斯爱上的是美而非真,是虚幻而非现实,是表象而非实质,是灵魂而非肉体。于是那喀索斯的第二道神示同时应验了:在那喀索斯变成水仙花以前,他的美貌令全希腊的女人为之倾倒,但是他对任何女人的求爱都无动于衷,于是女人们联合起来向神请愿:&但愿那喀索斯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却永远得不到那人的爱。&显然,神答应了她们的请求。自恋的那喀索斯整日水中望月,顾影自怜,终至形容枯槁,忧郁而死。
所以错误的理性精神是很危险的,柏拉图的精神很有可能导致你爱上本身,而非爱情的对象。令人讨厌的是,这个时侯的你往往还很自恋地假装自己有多高尚,死不承认真正的爱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达德洛首先是个令人讨厌的形式主义者。他的老同事拉蒙就不喜欢他。
理性的人都会小心翼翼地精打细算,达德洛在去诊所的路上就盘算好了:如果真是得了癌症,他将于三星期后同时庆祝自己的生日和逼近的死期。对达德洛来说,&庆祝&本身似乎比生死还重要,&接受庆贺的胜过了年华老去的羞惭&,或者说,他要庆祝的是形式所赋予的意义,而不是生或死的肉体真实。(让我们回忆夏加尔的画儿吧,他画的是梦中的现实。)
而当达德洛确认自己没得癌症之后,他觉得卢森堡公园里的大理石雕像都要为他的&好心情&欢呼&&他再一次为僵硬的形式强加了&意义&。
★暗藏在重病中的魅力
女人是感性的,一个女人要是太过理性,就会很没意思。比如她把男人看得很清楚,毫不费力就能看透男人讨好她的伎俩,即使她爱上一个男人,不,她根本不会爱上谁,她最爱的是她自己,她从不会轻易对任何人说出&爱&这个字。
生活中你肯定遇到过这类女人。她极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在一个公共场合,她不苟言笑,有时你甚至会觉得她装腔作势,但那并不是真实的她。真实的她已经被她自己牢牢束缚在形式里,即使那个形式是层层的孤独,她也并不觉得乏味。因为,她有自己的追求,我们说有追求就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人生一定是虚无的。
理性的人,不会害怕孤独。
甚至可以说,理性的人无所惧怕。他不怕鬼,因为他相信科学。他不怕失去爱人,因为他从没爱过。他连死都不怕&&生死如花开谢。
他总能为每一种不幸找到理论的支撑。
达德洛与拉弗朗克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能以理性的精神力量战胜各自生活的不幸:达德洛&面对死神生活了整整一个月&,即便那个死神只是想象中的癌症,但是有多少人本来没有癌症却在想象的暗示下真的得了癌症,达德洛却地战胜了想象,这正是&暗藏在重病中的魅力&。拉弗朗克呢?达德洛对这个女人十分敬佩,因为他懂得她的坚强&&情人刚死,生活照样。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见过很多办丧事的。我见得越多,就越不能理解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死者家属,&哭红了眼睛照样还笑&?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想不通,他们死了亲人,该有多痛苦啊,为什么还会笑呢,而且是刚刚哭完就有说有笑?
如果这个死者的亲人是从外边来的女性,比如说死者嫁出去的女儿,在她刚踏进村子的那一刻&&无论她之前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她都要下来走路的&&,她会突然的放声大哭起来。哪怕这个时候她正在跟同路的亲人说着话,她都要一下子就大声地哭出来。很神奇,好像在她身上有一个开关,一摁,就能哭出来。
与此相对的就是哭声戛然而止。送葬队伍回来,进入家门的一霎那,除了死者的直系亲属,其他人把开关一摁,就不哭了。该干吗干吗去了。
&这个女人真了不起!&达德洛向拉蒙转述拉弗朗克在死了情人当天的表现时说。在他看来,这个&成功控制了自己的感情&的女人,跟他一样&经受了艰苦的考验&,最终以她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死亡。所以,他无异于是在赞美自己:我真了不起!
★不可解释的谎言,不可解释的笑
那些看透生死的人啊,你们为什么要撒谎,还有什么是你们不敢面对的呢?
不,你们不是不敢面对,你们&并不为撒谎而难为情&,你们敢于面对谎言,轻易就能对付谎言被揭穿的时刻。
那么,你们撒谎是为了得到什么?
你们这些形式主义的惯犯,你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魅力所在;同时,你们缺少理解自己编织谎言这一行为的能力。
就像达德洛,他对拉蒙撒谎说他得了癌症,他能赢得什么呢?他不知道,或者说,他没有能力意识到。一个能够轻易控制感情的理性主义者,他很难理解一个非理性者的微妙感情。作为生活的强者,他在撒谎的时候,敢于直视对方的眼睛。
达德洛在告诉拉蒙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看着拉蒙的眼睛。他不是想从对方的眼睛里捕捉对自己得癌症这件事的反应,他不在乎这个老同事对他的病情是不是关心,对他有多少同情,他更想从拉蒙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他自己的脸,&一个已经上了年纪的人的脸,但是依然英俊,透出一丝愁意&。这个&带着愁意的美男子&达德洛,不正是那个顾影自怜的那喀索斯,不正是那株完全沉浸在自我欣赏中的水仙花吗?
他不知道在某一个时刻,他的老同事曾为他战胜死亡恐惧的生命意志而感动。就算他知道,他也不在乎。他不需要别人的感动,以及同情。
那么我就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撒谎了?为了有趣吗?可是,&理解有趣本来也不是他的强项&。一个理性主义者往往是个没有风趣的人。
没有风趣并非无趣。只是幽默不在同一频道。
在这一频道的人,永远无法解释在另一频道的笑。
★拉蒙在夏尔家做客
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人是好朋友。他们是昆德拉的学生和代言人。
拉蒙是达德洛以前的同事,现在退休了。有一天他俩在卢森堡公园里相遇了,达德洛告诉拉蒙说自己得了癌症,并让拉蒙帮忙找人张罗一场庆祝自己生日的鸡尾酒会。
拉蒙的朋友夏尔和凯列班就是专门为私人家庭组织鸡尾酒会的。于是拉蒙来到夏尔家,就说起这事。
碰巧,拉蒙在夏尔家里看到他们的老师昆德拉送给夏尔的一本书: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这本书后来引发了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人的激烈讨论,夏尔甚至要根据它写一出木偶剧。
这期间,阿兰对肚脐的思考引出了他对母亲的想象,夏尔和凯列班组织了达德洛家的鸡尾酒会。
那么,阿兰对肚脐的思考、斯大林与赫鲁晓夫关于二十四只鹧鸪的故事引发的讨论、达德洛家的鸡尾酒会、夏尔的木偶剧,构成了这个小说的全部情节。
但是昆德拉不是在讲故事,他是在建造音乐的迷宫。他用以上四个主题,围绕&无意义&这个核心,谱写了一曲&理性―非理性&的复调音乐。干脆说,这本薄薄的一百来页的小说,就是昆德拉指挥的一场大型交响乐。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是这场交响乐里的弦乐四重奏,他们与管乐组的达德洛、打击乐组的斯大林,在昆德拉的指挥下共同演奏了这首交响曲的七个乐章。【注:昆德拉的很多小说都包括七个部分,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不朽》、《笑忘录》、《玩笑》。】
而我在这里所做的,绝不是要带你走出迷宫。我顶多能把你带进迷宫。走不走得出来,我不负责。
更不要把这些文字看做是书评。只是看了这本书,引发了一些思考。就像阿兰在大街上看见女人的肚脐,试图与其他的事物建立起联系。而我所试图建立的联系,可能完全与这本书无关,它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理解,绝非对昆德拉小说的解读。
可以比作夏尔受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启发,而写的一出木偶剧。夏尔的木偶剧由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而来,却毫无意义。
★拉蒙对高明与无意义的讲解
我至今也没弄明白,达德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像我始终也不明白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到底能不能认识自己?我们所有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有多少是失之偏颇的?我们对一切事物的判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秉承了客观的标准?
&认识你自己&,或许在人类身上,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个人或许能很客观地看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而对于自身的事,却始终执迷不悟。
我们总是自以为很高明,很高明地去看待我们所认为的很愚蠢的事。说话做事,分寸拿捏得刚刚好。&语言雅致,用词严密&,在女人面前&妙语连珠&,又极懂得沉默的好处。&即使讲笑话也很讲究道德&,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发笑,而当别人笑的时候自己却&一本正经&,暗中对别人的笑声&感到得意&:这愚蠢的笑!
达德洛表面上就是这样一个绅士。在我看来,做绅士很辛苦的,除非你本来就是个绅士。否则你将深陷形式主义的牢笼,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一个真正高明的人是不会被形式所束缚的,比如卡格里克。
卡格里克是拉蒙的老朋友,一个花心的男人。
如果你是那场晚会上的那个漂亮女人,你会选择达德洛,还是卡格里克?
或者我们换一个说法,如果你是查泰莱夫人,你会不会被猎场看守人诱惑?
生活中的你往往会选择一个适合跟你一起生活的人结婚。即使他/她说什么都不会引起你的注目,即使你根本听不懂他/她在说什么,即使你根本无法同他/交流。
卡格里克就像《大明宫词》里傅彪演的武攸嗣,操一口憨态十足的山西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太平搭讪,&说的事稀松平常,毫无趣味,没有一点意思&,但是让人舒服。他&不需要丝毫才智&,她也无须设防,所以她嫁给了他而不是智勇双全的武承嗣。
的确,&说话而又不引人注目&,&需要精湛的技艺&。看上去愚蠢的人,才是真的高明。他的高明首先在于他的毫无目的,因为不抱目的,别人也就不用考虑给予。而目的明确的理性主义者往往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多少人陷入了形式的泥潭,至今也不能明白无意义的价值啊。看看那些每日把挂在嘴边、把自己搞得佛里佛气的人,你就能够解释美人为何离达德洛而去了。
只是,&高明&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这也便是达德洛的愚蠢。
而当一个愚蠢的理性主义者不再装腔作势,也就是达德洛告诉拉蒙自己得了癌症之后,拉蒙对一贯趋炎附势的达德洛有了不同看法:一个人只有在面对死亡时,才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拉蒙不知道,癌症是一个连达德洛自己都&不可解释&的谎言。
第二部分 木偶剧
★二十四只鹧鸪
某日,老师在课堂上想考考学生的智商,就问一个男孩:&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男孩反问:&是无声手枪么?&
&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鸟里有没有聋子?&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边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它鸟?&
&方圆十里呢?&
&就这么一棵树!&
&有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都身体倍儿棒。&
&算不算怀孕的?&
&都是公的。&
&都不可能怀孕?&
&&&绝对不可能。&
&打鸟的人眼睛有没有问题,保证是十只?&
&保证十只。&
老师脑门上的汗已经流下来了,下课铃响起,但男孩仍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鸟?&
&都怕死。&
&有没有因为情侣被打中,自己主动留下来殉情的?&
&笨蛋,之前不是说都是公的吗?!&
&同志可不可以啊!&
&&&性取向都很正常!&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一枪打死三只呢?&
&四只呢?&
&更不会!&
&五只呢?&
&绝对不会!&
&&&好吧,那么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
&完全可以。&
&它们受到惊吓起飞时会不会惊慌失措而互相撞上?&
&不会,每只鸟都装有GPS卫星导航系统。&
&恩,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这个笑话有没有让你发笑?如果一个笑话不能让你发笑,这说明什么?
说明不好笑。
但是斯大林的笑话不是不好笑。除非二十四只鹧鸪全是聋子,或者有二十三只鹧鸪是自己主动留下来殉情的,或者斯大林一枪打死了二十四只鹧鸪。
与一般的笑话不同的是,斯大林讲的那个故事太荒谬了,荒谬到让人发笑的地步。二十四只鹧鸪,被斯大林一只一只地打死了十二只,斯大林跑了二十六公里回去拿了趟子弹,又一只一只地打死了剩下的十二只鹧鸪。
但是斯大林集团的成员,没有一个人发笑。这是因为斯大林是个暴君,他就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国王。而赫鲁晓夫显然就是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小孩。
其实上面这两个笑话都不是很好笑,但是重点不在于好笑不好笑。重点在于,相对于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故事,那个课堂充满了自由。
而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故事,宣告了&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时期&的到来,时局&从这里开始大变&。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经过一连串的权力斗争,将党内威望较高的托洛茨基逐出苏联,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共产主义国家苏联进入斯大林个人专制时代。
一个没有笑话的时代是恐怖的。一个充满笑话的时代至少是自由的。
这个小说里的人物动不动就笑,而很多时候是莫名其妙的笑。如果你去仔细体会,你会发现他们的笑都很贴心。
无缘无故的笑,跟无缘无故的哭,都很贴心。贴心的东西自然柔软,柔软得叫人心疼。因为无缘无故地笑着笑着,很有可能会无缘无故地哭起来。
所有精神病人的内心都很柔软,所有的精神病人也都是天才。这便是无意义的好处。
★夏尔想写一出木偶剧
斯大林生于1879年,死于1953年。1946年,柯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
因为柯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这件事发生在阿兰&出生前三十年&,阿兰的女朋友、&只有二十岁&的玛德兰&在斯大林死后约四十年才出生&,夏尔的出生&不得不等到他(斯大林)死去十七年&,而斯大林去世时,拉蒙&已经出世了&。
由此推算,这部小说写的是2013年的事。拉蒙生于1953年之前,至少也得60岁了,是他们四个人当中的最年长者。其次是夏尔,生于1970年,43岁。再次是凯列班,估计40岁左右,因为生于1976年、37岁的阿兰&比凯列班年轻一点&。
2013年的时候,昆德拉84岁。作为他们四个人的老师,昆德拉的年纪跟拉蒙的差不多,属于已经对斯大林&有点怀疑了&的那一代。50年代出生的拉蒙&对他更加怀疑&,到70年代出生的夏尔这一代,斯大林&变成了罪犯中的罪犯&。
而&90后&的玛德兰,对于斯大林这个名字,不过是&隐约听说过&罢了。
逝者如斯。
尤其在虚无主义时代,死的人很快&变成了死了很久的死人&。只有很少的人被我们记住,而那极少数的人,也都因为&失去了真正的见证人、真实的回忆&而&变成了木偶&。
那么历史这出木偶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盥洗室造反
有好多年没进过澡堂子了。我说的是那种一进去满是人味儿,热气腾腾几乎看不见人,浴池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慢慢变厚的污垢,搓澡师傅搓完一个之后拿一盆水往搓澡台上一泼,刚从人身上搓下来的泥就顺着水流被冲了下去,再顺势缓缓流入下水道里的澡堂子而不是洗浴中心。
相信&90后&和城里的&80后&没有这种记忆。他们即使看见对这种场景的描述,也会恶心地吃不下饭。其实这种澡堂子,现在让我去的话,我还能去。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它是产生伟大友谊的地方。
一群小伙伴一起进澡堂子的情景往往是这样的:一下子把自己脱个精光,让自己的身体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遗,互相之间比着大小,大的趾高气扬拿起肥皂跨入浴池,小的畏畏缩缩搭上毛巾慢慢涉水,池子里扑腾一番,各自找个边角躺下,简单搓搓身上,聊起了澡堂子外面不常聊起的话题。比如某某女同学的大腿,比如某某女同学的臀部,比如某某女同学的乳房。
他们当然不会聊起某某女同学的肚脐。这种高深的哲学问题不是他们那个年龄段能去思考的。
很神奇,脱了衣服聊一聊这些话题,出来之后就能增进友谊。而且不论大小,一起进过澡堂子之后,就一律平等了。
好比再大的官儿,一旦你跟他一起进了澡堂子,他都会变得平易近人。
所以我猜想,澡堂子可能是一个实现民主的好去处,哪怕是局部的民主。如果现在的很多会议都去澡堂子开,一定能开阔思路、打破僵局。效果肯定不一样。
但是斯大林不跟他小团队里的其他成员一起洗澡,他有自己单独的盥洗室。而且他还有个不好的,每次在自己屋里洗完澡之后,他都去偷听公共澡堂里的其他同志洗澡。终于有一次,他听到赫鲁晓夫带头反对他,说他讲的那个打死二十四只鹧鸪的故事,根本是在撒谎。
就像你中学的班主任有一次去你们去的那个澡堂子洗澡,碰巧听到你们在说他坏话。因为整个镇上就这么一家澡堂子,班主任也是要洗澡的。你们正在讨论他到底有没有摸过某某女老师的奶子,最后你们没有任何分歧地一致认为,他就是在操场主席台后面的旮旯里摸了某某女老师的奶子。
你们的班主任听到了这个讨论结果之后,躲在某个角落里像斯大林一样暗自高兴。从此之后,班主任每个星期都会去洗一次澡,去听班里轮流结伴洗澡的男生讨论他摸女老师奶子的事情。
奇了怪了,也是从那以后,每次开班会的时候他都会重复讲一个故事。
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运动会闭幕那天我在操场的主席台上讲话,可能是讲完话下台的时候,我把钱包掉在了主席台后面的旮旯里。第二年学校又开运动会,运动会闭幕那天我又在操场的主席台上讲话。讲完话下台的时候,我无意中往主席台后面的旮旯里一瞅,发现一年前我丢的钱包正安静地躺在那里。我们学校的风气真是太好了!
&我们学校的风气真是太好了!&班主任每次都是以这句话结束。
这个故事他讲了很多次,而且每一届学生毕业后,他都会跟下一届学生讲同样的故事。直到有一天,一个大胆的学生在他讲完这个故事之后突然站起来对全班同学说:&他撒谎!他撒谎!&
相关推荐分&类:&&上一篇: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免责声明:摘抄网WWW.ROUWEN.NET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果我们转载的摘抄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