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台湾政治制度度?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一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一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篇一 : 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1.3 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每年3月份,我们国家政 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二条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矛盾人民不可能直接在一起 讨论决定国家大事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 大会人民代表大 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特点与优点在于不仅能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又能解决由人民一起直接决定国家大事所引起 的困难。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应出席代表2987人。香港特别行政区36名代 表名额、澳门特别行政区12名,台湾省暂时 选举13名、中国人民解放军265名,共326名。 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占代表总名额的12%左 右,应选举归侨代表35人,妇女代表比例不 低于22%。县 县级市 乡 镇 (自治县) (民族乡)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全国人 大代表选 举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选 举辖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选 举县、自治县、市辖区、不辖区的市的人大代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 直接选举:选 举 方 式(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间接选举: 设区的市及其以上(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 权利的人选举、监督人民负责、服务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 方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省人民代表大会 市人民代表大会 县人民代表大会镇(乡)人民代表大会任免权 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立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 日通过,现予公布, 自日起施行。监督权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 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权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和批准《2012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3年3月,十 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选举习近平担任国 家主席李克强当选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任免权立法权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 次会议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 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决定权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2006年国防预算为 2838亿元人民币,约合351亿美元,比上年预 算执行数增长14.7%。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 民 代 表 大 会 职 权立法权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制定法律的权力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 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 力 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 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 罢免等权力 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监督 “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性质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职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其工作由全国人 大常委会代为处理)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示意图(检察)(审判)(行政) 其他国家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温州市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表县及以上(包括县级) 设立常务委员会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权力机关 检察机关 行政机关温州市人 民政府 温州市中级 人民法院温州市人民 检察院审判机关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2.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国家权力机关,包括 地方和全国的人大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政体,根本 政治制度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人民代表大会制在我国, 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 ___选举 产生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 大会最 高 国 家 权 力 机 关决定权 任免权 立法权 监督权我 国 的 根 本 政 治 制 度2011年春,全国人大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公众高度关注,积极参与,这说明( ) A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B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 C .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法律的修改 D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产生过程示意图:中共中央根据 民意提出建议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 建议拟定“纲要”审议通过在全国实施(1)请在示意图划线处填写相应的国家机关名称。 (2)审议通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体现了该国家机关 哪方面的职权? (3)“纲要”产生全过程的示意图体现了我国哪一根本政 治制度?结合示意图分析该制度具有哪些作用?如何罢免人大代表? 《选举法》第四十四条 对于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原选区选民五十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的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 可以向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 罢免要求。 ? 选举人大代表,需选区半数以上选民参与,超过 半数的选民通过,即可被选为人大代表;而罢免 一个人大代表,有选区四分之一以上选民参与, 超过半数的选民通过,即可罢免该人大代表。罢免人大代表的理由? 提出罢免人大代表的理由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代表有违法犯罪的情形,比如说违反 了刑法;二是代表 “失德”,比如说道德 水平低下,有损人利己、贪污受贿这些情 况等;三是代表没有履行职责,或者是在 本职工作中不作为。罢免人大代表的案例? 4月6日,浙江省三门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依 法罢免杨曙忠的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职务。在此之前,杨曙忠因醉驾致使4人死亡,已 涉嫌危害公共安全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 2007年,天津市河东区星河花园小区196名业主以 选民身份联名,要求罢免不履行合同的开发商兼 人大代表丁冰。 ? 2008年,新疆石河子农垦总场一分场部分选民要 求罢免对选区内污染状况不过问的人大代表陈军。篇二 : 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宋朝明朝的灭亡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宋朝明朝的灭亡.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紫雪草论坛欢迎您 )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宋朝明朝的灭亡一、汉唐的政治制度变迁1、汉朝皇室与政府的分离以及众多问题的产生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资待社会”(注:这是我自己创造的名词,关于这个名词的含义,在以后贴出的理论部分会给予详细解释),期间经历了几次皇朝盛衰的循环周期。而这些循环周期并非每一次都只是原来社会的简单重复,停滞轮回。相反每一次循环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总体来说王室与政府的界限日益分明、政府结构的不断完善、平民知识分子的政治力量不断上升,贵族势力不断下降,等级制度不断被打破,皇权不断被架空,反地方割据意识不断加强。按照钱穆的说法,西汉初年,王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虽然有三公九卿。但“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228]p16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初本袭秦旧,秦廷有些处脱不了古代贵族家庭的遗习,故秦汉初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这种情况和西方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君主专制时期王室与政府不分,大臣就等于国王之家务官私臣的情形是一致的。“西欧封建政府具有一定的国王私有性质,国王构成了这个政府的主要部分。政府官员和机关都是应国王的需要而设置的。他们的职责即是为国王服务。国王有印玺,有财产,要进行司法活动,所以有掌玺大臣、财政大臣和法官。宫廷其他官员如英国的总管、膳食长、宫室长、国库长、警卫长、面包师、车夫等等则都是照顾国王和王室人员饮食起居的服务人员。在地方上,英国有郡守,法国有法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则是为国王服务,国王必须发给他们津贴。”[158][157]p404西汉初年,主要是三种势力控制政府:宗室、外戚、功臣。这三种势力共同特点都是和皇帝本人有着密切的私人关系。可以说宗室外戚相当于血缘亲戚关系,功臣相当于朋友关系。这是建立在私人交往关系基础上的一个政府。随着西汉初年三种主要势力之间的互相争斗,先是外戚势力受到打击(铲平吕氏之乱),接着是宗室力量受到打击(平定七王之乱),而功臣力量也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削弱,“功臣传世渐久,亦不保其位”[228]p160。汉武帝以后,“中朝、外朝”始分。这意味着王室和政府的逐渐分离。“于是宰相为外朝领袖,而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辅政”。担任宰相者,汉武帝以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时期大多是平民出身的士人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列举了许多人名加以证明,大家可以参考[228]p148。所以钱穆也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士人政府的出现。而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内朝辅政则一般由与皇帝有亲戚关系的外戚担任。之所以要用大司马大将军这样的名号,“正见军人本为皇室之私属,今已有军人政府转变为士人政府,故军职不为外朝之丞相而为内朝之辅政”作为政府与王室分离的初期,皇室为保持自己的权力,加强内朝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从西汉中后期一直到东汉,长时间内,外戚的权力都压倒外朝宰相,这种权力本身甚至盖过皇帝,皇帝只成为内朝权力一个象征性的傀儡,外戚擅政的现象非常严重而皇室与政府的分离,内朝与外朝的分离又导致宦官干政势力的出现。在这种分离以前,这个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宰相、御史大夫等大臣相当于皇帝的管家私臣(钱穆的考证,宰相原本为国君天子之宗属私人也,只不过化家为国之后,则以家相为国相,而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国家政务和皇帝个人家务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御史有中丞,得治王宫之政令。此犹周礼天官冢宰,其属官得统及皇帝内廷。此非古人立法之善,,乃系当时‘王室’与‘政府’公私性质不分明也”[228]p161。所以“汉初御史大夫副丞相而得统治宫中事,后世御史为天子纠察百寮”,道理就在于此皇室与政府分离以后,外朝大臣不能再对宫廷事物进行管理干预,所以必然要另设内廷私臣。光武帝建立东汉以后,“宫中悉用阉人,不复参以士流,于是正式遂有一个宦官统治的集团”。此外这种分离在财政上也体现出来,光武帝“尽并天下财赋于大司农”,也就是“大司农”是国家财政机构,而负责皇室宫廷财政开支的是“少府”,钱穆说“……少府不预闻天下赋税财政,皆两汉间政府组织与体统上之决大改革也”[228]p167但伴随着家与国的分离,皇室与政府之间的界限的明确,一方面分离已经成为事实,另一方面,分离又不彻底,相应的制度却还保留着过去的残余,外朝无法干预内朝事务,而内朝却可以通过皇帝这层关系来干预外朝国家行政事务。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充满漏洞,甚至千疮百孔,这必然就导致许多严重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就是外戚跋扈,宦官弄权,军阀丛生,这些问题在西汉还只是粗露端倪,而到了东汉就是全面爆发。整个东汉政府几乎都是在外戚宦官军阀的操纵下左右摇摆,直到最后灭亡。此外东汉时期,门第势力也逐渐形成,钱穆分析说“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228]p184,再加上“累世公卿”,以及察举制度舞弊,使得“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的阶级手里去”,这等于形成了新的贵族等级。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政府和皇室的分离以及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外戚、宦官、军阀、门第等几大问题。而以后的中国历史在政治结构就围绕着解决这几大问题而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加上了一个权臣问题。2、隋唐解决问题的制度萌芽的出现隋唐建立,这些问题在表面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在唐代都还存在,宦官问题、军阀问题比以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解决问题的制度萌芽却都已经出现。首先第一点,与皇室分离的政府的权力开始加强 并从制度上落实,宰相的权力由中书、门下二省承担,并且各有分工。中书负责定旨出命,即命令权;门下给事中有封驳权,可以涂窜奏还诏敕,称为“涂归”。此外还有尚书省则是接受命令并负责实施,也即施行权。钱穆说“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一则尚书六部,乃政府公职,而九卿则是王室私属”[228]p397这正是政府脱离王室独立,并进一步从制度上完善的证明。此外唐朝的舆论监察制度,弹劾制度也开始完善。这种舆论监察针对两个,一是针对百官大臣,另一是针对皇帝本人。“到唐代遂有台谏分职。台官指的是御史台,专负纠察百官之责。谏官则专对天子谏净过失而设。论其职位,谏官还是宰相之属官,而御史台则成一独立机关,不再是宰相的直辖部属了。任用宰相,权在皇帝。任用谏官,则权在宰相。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朝廷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照唐代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如此则宰相与皇帝双方有一缓冲,可免直接冲突。而谏官职分,本来又是要他来谏诤的,所以他尽直言也不会得罪。即使得罪了,宰相可以把他免职降黜,一面顾全了皇帝面子,一面不致牵动到宰相之自身。至于那谏官呢?他也不怕罢免,横竖一小官,罢免值不得什么,而他可博得直言敢谏之誉,对他将来政治地位,反而有益。”[229]p89正因为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发展与完善,钱穆已将其称誉为“宏大而精密的政治机构”。第二个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有所改变。在两汉时期,地方的权力还相当大,这从汉末以及三国时期的情形就可见的相当清楚,往往一个地方行政长官就可以成为一个地方割据势力。而隋唐许多地方权力都收归中央。钱穆说“那时的地方政权,却再不能象两汉般的比较有其独立性。以隋唐与两汉相较,中央统治地方之权,更密更大,实为中央集权更进一步之完成。在此方面,隋唐的统一政府,其实际内容,与秦汉又远异”当然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使国家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央统治名存实亡,这又是另一问题,涉及到国家究竟如何管理军队,如何使得军队真正国家化,而不仅仅是私人武装或地方武装。第三个方面,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虽在国家政治中尚未取得决定性的重要地位,但已经开辟制度先河。科举制度的实行等于使国家政权向整个社会开放,任何有志于参加国家政治,并且能够付出相应努力,获得知识的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大事。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真正的现代化平民化,以及解决宦官问题,军阀问题,门第问题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唐代虽然在制度上已经做了各种尝试和创建,但由于文化技术条件的制约,这些制度离真正能够发挥作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朝代中后期仍旧陷于宦官问题、军阀割据问题中难以自拔,一直到灭亡。随后中国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直到宋朝和明朝的建立,才彻底解决了外戚问题,门第问题,军阀问题,宦官问题(关于明朝宦官问题历来有许多错误见解,这在后面会详细解说)。二、宋代的政治制度与前代之变化1、宋代的三个变化现在我们回到宋朝,宋代同唐代相比,政治结构又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呢?第一、科举制度地位的提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举录取人数有了巨大提高,第二是被科举录取者的地位前途也远好于以前“隋唐初设进士,岁取不过三十人。咸亨、上元中增至七、八十,寻复古。开成中连岁取四十人,又复旧制。进士以外,明经中科者亦不过百人。在宋太祖开国时,进士登科寥寥,岁无十数。其时进士甲科亦不过授司寇,或幕职官。至太宗时,亲御便殿临试贡士,博于采拔,待以不次。太平兴国二年,赐进士诸科五百人遽令释褐。或授京朝官,……。进士中第多至七百人 ,或遂为例。”“应进士试者,太平兴国八年多至万二百六十人,淳化二年至万七千三百人。进士应试已遍及全国,遂定三年一试之制。”所以在宋代,科举对于国家的文化政治来说已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科举成功以后获得的荣耀也是前所未有的!“唐虽以进士、明经二科取士然其时贵族门第势力,尚未全消,又地方长官得自辟署,仕进路广,不专科第。……宋则贵族门第已灭,地方官亦不能自辟署,用人之权集于中央。社会文教之风更普遍。”“状元及第更为士人无上光荣”[228]p541科举制度地位的提升对国家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下面还会详细论述!第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许多原本属于地方的权力都被收归中央,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财政,军事,和人事管理。“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始渐渐有了一个象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从财政来说各州“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从此地方财富亦归中央”。[228]p527兵权方面,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各地军阀将领的权力,众所周知。同时由中央政府派遣文臣出守地方,“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旅之缺,其老弱者始留州。从此地方兵力亦移归于中央”[228]p527吏治方面 “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需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县令亦分由朝官兼摄,称为知县”“知州、知县,论名义皆属临时差遣,非本职。故宋代州县守令,皆带朝中职事官衔,从此地方官吏,又均得中央任命”[228]p526第三、相权的进一步分割,对宰相舆论监督的加强按照钱穆的说法,宋代宰相的权力比起唐朝来是大大降低了,许多原本属于宰相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都被分割到其他部门去。“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三司者,为户部司、盐铁司、度支使司),……兵财以外,莫大于官人进贤,而宋相于此权亦绌”[228]p555此外对宰相的监督也大大加强。甚至原本用来针对皇帝的舆论监督的职位现在也全部用来针对宰相。这点也是钱穆大为诟病的地方“宋代这方面,又远不如唐代。那时规定台官谏官均不得由宰相推荐,于是谏官也不属于宰相,他们的职分,变成不是与皇帝为难,而转移锋芒来和宰相为难了。于是宰相无法纠绳皇帝,除非是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身旁,却多了一个掣肘的机关。因御史只限于弹劾违法和不尽职,而谏官则职在评论是非,两职显有分别。在唐代是谏官帮助宰相,在皇帝前面评论皇帝之是非。在宋代是谏官在宰相旁边,来评论宰相的是非了。照理,政府各部分职务上的是非得失,各部分负责人都有发言权,谏官则专用来对皇帝谏诤的,那是宰相的一分职。本来用意,该是用相权来限制君权的,而现在则转成君权用来限制相权了。这一制度之转变,显见是出于皇帝之私心。而且谏官职分本来在评论是非,评论错了也不算违职,也不算犯法,如是则政府中横生了一部分一专持异见不负实责的分子,形成了谏官与政府之对立,即谏官与宰相之对立。”[229]p902、这三个变化的原因与后果以上是对宋朝在政治方面三个最显著的变化,仅仅是做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方面的引用陈述。我们对这些变化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到本质,看看这些变化的前因后果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这些变化得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本身造成的后果影响又是什么?⑴、科举制作用上升的原因与后果首先我们来看宋朝科举制度规模扩大,影响上升,地位提高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制度本身的继承和积累,宋代的科举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隋唐制度上的开创,以及长期实践积累下的制度上的经验教训,也就不会有宋代把科举制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第二个是技术进步上提供的可能性,最关键的就是印刷术的全面普及导致文化在全社会的推广有了可能,这为科举制在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强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宋代科举制规模扩大,影响上升造成的后果是,使得政府真正意义上向全社会开放,一切对政治活动有兴趣有抱负,并且有足够的毅力和才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都可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并且掌握相当的政治权力,一切不同阶层的利益代言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加入到政府中来,为捍卫自己阶层的利益而活动。科举制度的普及本质上是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从实际来说,科举是比现代西方选举制度更纯粹更公平更开放的民主政治的表现。同时科举制度的广泛实施也使得较高文化素质成为政府官员必须的条件,这也大大提高政治活动的效率,同时也使得文官集团的势力在中国破天荒的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了垄断地位,势力空前庞大。这一点对历史的发展是有关键性作用。⑵、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的原因与结果。原因同样是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唐朝中晚期以及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混战,整个社会动荡混乱两百多年的惨痛教训,无论是下层普通百姓,还是知识分子以及上层统治者,都普遍感到有加强中央政权,防止地方割据局面不断重演的必要性,甚至这已经成为时代精神共同呼声。正是在这种普遍的加强中央政权的迫切性必要性意识基础上,宋朝政府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种种举措才得以实施。第二个方面,科举制度规模的扩大,文化的普及,具有向心意识的文官阶层群体人数的增多,也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提供了技术上可能性。中央集权加强的后果是,一方面使得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向现代化的国家制度靠拢,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更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央管理负担的加重,导致皇室政治权力的进一步萎缩,为文官集团权力的空前膨胀提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把原先地方分散的矛盾集中浓缩到了中央,产生了新的问题。⑶、相权分割以及对宰相约束监督机制加强的条件与后果事实上,和钱穆的非议批评相反,宋代相权的进一步分割,并不是什么唐朝制度的倒退,恰恰相反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趋势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中央需要处理的事务远远多于过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既要避免宰相一人负担过重,又要避免出现宰相个人独裁的局面,最合理的办法当然就是在中央层面实行权力的分散化,本质上这是把过去分散在各个地方的权力,现在都集中到中央,然后在中央再进行分散。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导致的结果,而并非什么人主观意志主导的结果,更不是什么宋朝皇帝对宰相的猜忌心理就比过去的皇帝更重。对宰相约束监督机制的加强也是同样的道理。过去是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制衡约束关系,而在宋朝,地方已经完全从属于中央,即便宰相的一部分权力已经被分割出去,但宰相决策的责任和造成的影响依然比过去要大的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宰相约束监督机制的加强也就成为必然。而事实上,由于宰相是皇帝任命的,本身就可以看成是皇帝在政府内的代理人,如果宰相令皇帝不满意,皇帝就更换宰相,如果宰相令皇帝满意,皇帝就继续任用这个宰相,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政治的角度上,说对宰相的舆论监督本质上就是对皇帝的监督。钱穆自己说的一句话也能证明这点“相权究竟即是君权之化身,后来宋神宗信用了宰相王安石,竭力想推行新法,而一辈谏官,横起反对,连神宗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版权说明
文章标题: 文章地址: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一文由262阅读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苹果系列q31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_答案_百度高考
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_答案_百度高考
历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当前位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构建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构建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①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③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010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构建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主要考查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同就把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当作头等大事。作为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杜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又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同时,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国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代议制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 (2)都是定期选举产生议员的间接民主形式,即代议民主。 2.不同点: (1)阶级本质(国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并服务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2)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服务。西方代议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工具。(3)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主体是人民,西方国家的议会权力的主体是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4)权限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统一行使一切国家权力。西方国家的议会制一般以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互制约,彼此平衡。 (5)代议机关与政党的关系不同: 西方国家议会里通常是多党共存,通过议会党团及其领袖在议会内活动,党与党之间有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紧密结合。在两党制国家,两大政党在议会中起主导作用;在多党制国家,议会中多党林立,政党间的合作与斗争、联合与分裂不断。 中国全国人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工作。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都有全国人大代表,但这些代表并不是由党派产生的,在全国人大的活动也不是按党派来展开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依据:《共同纲领 》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2)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原则。 (3)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地位: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含义: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特点:
(1)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自治区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机构,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但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和政治认同感。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2、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3、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5、作用:(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内容:&(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2、意义:①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②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③经济领域,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④加强对政府、法院、检察院执法情况的检察和监督&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中国国内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首先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为各方所能够接受;其次,它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再次它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前提:一个中国核心:祖国统一两制:两种制度长期存在(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社会主义对台湾:比港、澳更宽松,可保留军队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1、酝酿: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b.1981年,叶剑英谈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2、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确立及运用: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国两制”意义:1、“一国两制”构想是这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它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一国两制”构想:
发现相似题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构建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8107996091652081174271059281026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