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的2011时事政治汇总选择题和主观题

编辑点评:2010年考研政治单选题的真题和答案部分内容已出,敬请大家关注沪江考研更多资讯! [1]
[2] 多选题
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 ,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的马哲中认识论的内容。题干给出的事例反映的是人们意识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这种反映不一定正确,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的完全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字典词条的释义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样认为,意识是需要语言和文字等物质工具表达出来的。人们对“科举”认识的变化,一、同样需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来反映。因此,正确答案为ACD.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哲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科技革命并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和社会形态的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生产力的发展会促使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引发社会形态的更替。19.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我们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的本质。A、 B、 C 和D都符合题意。2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哲中唯物史观的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总体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更不会因为个别国家而改变。西方国家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否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样也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认识的片面性。2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是外因和内因同时在起作用。内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外因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和中国文化中有通马克思主义想融合的部分。22. 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原因和条件是:A.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B.为了确定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C.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D.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论中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属于知识性考查。D项显然不正确,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还存在封建主义的因素残留。23.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B.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C.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反映D.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概论的内容,比较简单。2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维护祖国统一C.反对民族分裂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繁荣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概论的内容,属于知识性考查,比较简单。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C.中国人民在对外交流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D.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概论的内容,属于知识性考查,比较简单。26.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时300年,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A.指导思想的封建性B.对外具有依赖性C.民主阶级的荒谬性D.民族资产阶级的腐朽性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这里没有涉及到民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C和D不正确。31政治权利与自由包括(&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C人身自由D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论的内容,属于知识性考查。温馨提示:第一时间为大家送上2010考研真题和考后答案,敬请关注沪江!更多考研答案和真题汇总消息 &&&&&&&&&&& &&&&&&&&&&查看: 7453|回复: 0
2013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
2013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 编者按:本资料是自2012年10月份以来编者所收集到的各地高三调研试卷、模拟考试试卷、月考试卷、期中和期未试卷中的主观题精选。收集的重点是安徽各地(主要是合肥、安庆、芜湖、皖南等地)和北京、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高考模拟试卷、质量检测等试卷。从时间上主要是侧重2013年的3月份和4月份的试卷。收集的原则是从2013年的高考出发,注重时事政治内容;注重各种题型变化;注重原创题;注重教材(高考考点)中的重点基本原理。资料分为四个大专题,分别是:一&&高举“十八大”旗帜& &肩负“两会”重任&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共14题& & 第1----14题& &第3----14页)二&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 坚持自主创新&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14题& &第15----28题& &第15--29页)三& &加大改革力度& &&&注重社会公平& & 关注民生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19题 第29-----44题 第30--46页)四& &维护海洋主权& && &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对外开放& && &走和平发展道路(共10题& &第45---56题&&第47---54页)《2013年政治高考模拟主观题精选》知识点分布表序号单元知识点试& && &题& && &序& &&&号1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14① 20② 22① 25① 30① 32① 41① 47① 2生产与劳动12① 15① 16② 18① 21② 26① 31① 31② 38① 42① 45①3收入与分配6② 7② 13① 18① 27① 28① 29② 34① 37② 38① 41① 43② 44② 46②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① 5① ⒏② 9① 12① 13② 15① 16①② 17① 31② 37① 38① 49① 47① 48① 54①5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16④ 19② 28② 53②6为人民服务的政府5② 9③ 18③ 20② 22② 26② 27② 31③ 37③ 41②43② 44① 45③52③ 53③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② 25② 28② 30②8当代国际社会1① 47② 48② 49② 50① 51③ 52② 53① 54②55①②9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生活7① 8①10③ 17①34③ 50①10文化传承与创新4③ 5① 18② 21① 24① 32② 33② 39③ 46② 50① 52① 53①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② 3① 33③ 36③ 38③ 52①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③ 6③ 12③ 14② 23③ 33② 40② 42③ 43③13哲学与生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② 4② 7③ 8③ 22③ 24③ 27③ 9② 10② 11② 13③ 20① 36② 42① 44② 50③ 15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① 3② 5② 11①② 12② 14③ 15② 18④ 20① 21①24② 25② 29② 32③ 33③ 40② 41② 45② 46② 50② 51② 53② 54③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3③ 10③ 11② 15② 16③ 19① 22② 23① 26② 28③ 34② 35① 38②&&39① 40① 43①一、高举“十八大”旗帜& &肩负“两会”重任& &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民族复兴之梦1、(20分)材料一&&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中国梦。材料二& &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不侵略别国。(1)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2分)。联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批驳“中国威胁论”的荒谬。(12分)(1)①“中国梦”是指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左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②第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崛起不会威胁其他国家。第二,我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不仅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三,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我国的外交实践证明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坚定力量。(每点3分,共12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的共产党员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建设好我们的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把国家建设好,要把民族发展好,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奋勇前进。(2)请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谈谈你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解。(6分)(2)①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立足实践,发扬实干精神。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空谈只能误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靠实干。(每点2分。共4分。若从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构建,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为之努力。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12分)(1)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梦和中国梦也是紧密相联的。(2分)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5分)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5分)(2)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14分)(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4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利的精神滋养。 (5分)③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5分)3、(26分)材料一“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众多新词里特别闪亮的一个。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文化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以高水平的“美丽”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市场的规范化,不断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寄予每个自觉的个体,真正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丰富生态,让中华文化的魅力绽放“美丽中国”材料二,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上届政府在所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时,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展望未来,伟大祖国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变革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农村城镇化。请你参与探究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如何发挥中华文化的魅力。(12分)(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优秀文化塑造人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③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分)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建设“美丽中国”,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每点4分,共12分)以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结合材料二,请你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角度对温家宝同志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10分)(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温总理报告既谈到工作成绩,又认识到工 作中还存在问题,坚持了全面的观点,有利于今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温总理报告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正视并期望下届政府解决矛盾。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温总理报告虽然指出工作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是主要的。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回顾过去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成绩和问题,有利于伟大祖国的可持续发展。(注:考生答到其中3点可给满分,共10分)(3)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中国农村三次“浪潮”出现依据。(4分)(3)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三次“浪潮” 有效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2分)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次“浪潮”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2分)4、(30分)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为我省乡村建设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建设美好乡村的信心。某校团委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物质保障同学甲: 美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资金投入量大,只有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多元支撑的投入机制,才能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保障。(1)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献计献策。(8分)(1)(8分)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民间投资。(3分)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2分)③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建设中的作用。(3分)布点规划同学乙: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布点规划要先行。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落空。基本情况要细致掌握,不能盲目。既不能“等”“靠”“要”,也不要急于求成,要看远顾近,从投资少、见效快的“脏”“乱”“差”治理开始。(2)简要说明上述“布点规划”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10分)(2)(10分)①美好乡村建设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细致掌握基本情况,不要急于求成,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②美好乡村建设的布点规划先行,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要看远顾近等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体现了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3分)注重保护同学丙:徽风皖韵,是我省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传统建筑,尊重乡风民俗,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更好地彰显徽文化的特色。(3)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同学丙上述观点的正确性。(12分)(3)(12分)①文化能够塑造人。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有利于营造特定的文化环境,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②传统建筑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本民族文化。(4分)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4分)5、(24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材料二&&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材料三&&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既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发展方式粗放密切联系,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分析材料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1)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这一点(3分)。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美丽中国”理念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观念体现了这一点(3分)。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3分)。④“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3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12分) (2)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层面,体现了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分)。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分)。③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分)。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分)。6、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材料一: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体现党政治理念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四化”同步的推进,符合时代特征,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我国发展战略的高度。(1)请分析“新四化”是如何吻合了科学发展观的。(12分)①“新四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3分)②“新四化”提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3分)③“新四化”同步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3分)④“新四化”提出了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3分)(把“新四化”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几方面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党和政府怎样才能又好又快打造出美丽中国?(12分)(2)①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打造美丽中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打造美丽中国而奋斗。(3分)②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听取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打造美丽中国的方针政策。(3分)③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要科学民主决策、审慎用权,坚持依法行政,积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政府要积极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体人民为打造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为打造美丽中国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5分)④为了打造美丽中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57.png国,党和政府都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材料三: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有人认为:“只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评析。(10分)(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1分)②在多种文化并存的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特征,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分)(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2分)在当代中国,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2分)(4)原题观点片面。(1分)7、、某校高三(2)班同学围绕“抓住战略机遇,建设美好安徽”这一主题,广泛 搜集资料,开展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两翼齐飞】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我省第3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 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出版、发行集团再次双双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通过国 家认定的动漫皖企位居全国第4位;文化惠民扩面提速,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 综合文化站和远程教育点全面建成达标》(l)结合材料,从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我省如何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12分)⑴①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我省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进步;③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应加快科技进步,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④教育在文化的发展中有着特定功能。我省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出更多惠民文化精品。(每个要点3分)【逐鹿中原】《中原经济区规划》已被国务院批复。规划包括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等市, 享受国家政策支持,财政部每年向中原经济区提供至少10亿元的专项补助资金。有人认 为“有了国家的支持,一定会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腾飞”。 ⑵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上述观点。(8分)⑵①财政能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原经济区的快速腾飞离不开国家财政等政策的支持,因此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2分)②要促进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把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结合起来。(3分)③要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还需要该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分)【美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一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二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建设模式上不搞一刀切。 ⑶请你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8分)⑶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②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或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3分)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梦想是生命中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我们才会更加卓越。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上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梦想。城乡二元结构的羁绊,拥有一个城镇户口成为上个世纪许多农村家庭的梦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梦想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有的人希望在城市立足,有人渴望回归田园;有人梦想华丽的舞台,有人渴望平凡的稳定……而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美丽的生态、更充分的政治参与、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祖国……这些平凡的梦想汇聚起来,便是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更为精彩的辉煌篇章,13亿人拥抱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家庭与个人才会好。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盘点2012年为拥有一个美好中国而付出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让他们的梦想,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需要伟大文学塑造民族灵魂,于是我们收获莫言;中国梦需要能激励一代人的偶像,于是我们收获刘洋;中国梦需要平凡人的坚守,于是我们收获了感动国人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中国梦的成就者。无论是美好社会,还是美好人生,都始于平常一点一滴的努力。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人们梦想差异的原因。(6分)(1)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梦想源于现实。由于不同时代经济、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梦想会呈现不同时代的特色。(3分)②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在同一时代,人们的梦想也会因个人实践和素养等差异而丰富多彩。(3分)(2)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前二十年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请你说明实现这一梦想的经济、政治意义。(6分)(2)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充分的实现;(2分)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分)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2分)(3)今天的“中国梦”由亿万国人的梦想汇聚而成。请写出你的人生梦想,并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谈谈如何实现这一梦想。(6分)(3)答案示例:人生梦想: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1分)(要求是积极向上的)措施: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梦想的定位必须立足实践,符合自身实际。(2分)②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我们要积极实践,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梦想。(3分)9、(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材料二&&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注: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8分)(1)建设“美丽中国”需要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④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⑤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每点2分,任答四点给8分)(2)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说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依据(6分)(2)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建设美丽中国,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2分);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决定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分);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提前(2分)。(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民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10分)(3)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依法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过程。(4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征求民意;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6分)10、(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 & &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 & &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 & 日,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展览呈现的1150多件珍贵文物和980多张历史照片,记录了中华民族近170年艰辛而伟大的复兴之路,引起了参观者的强烈共鸣。习近平在参观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10分)(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4分)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6分)(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4分)(2)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举办《复兴之路》展览、重温历史的意义。(12分)(3)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它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复兴之路》展览,使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分)②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复兴之路》展览,重温历史,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分)1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总结: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倍加清醒。——节选自十八大报告  材料二&&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节选自十八大报告材料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 && && && && &&&——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6分)从哲学角度回答为什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6分)(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表明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说明前途是光明的前进的。(6分)& &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它必然能够实现,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我们必然要倍加坚定。(6分)(2)请结合材料二,就党如何更好地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探究世界的本质》和《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各提出一条方法论建议。(8分)(2)(6分)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分析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风险挑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4分)②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负人民重托。(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3)试分析“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哲学依据。(8分)(3)整体与部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况及其变化影响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4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分)国家和民族是整体,大家是整体中的部分,所以,只有国家和民族好了,大家才能好。(2分)12、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后,安徽进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省政府网站因势利导,开设“区域协调发展论坛”,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您参与探究。【关注民生幸福】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必须切实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把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民生贯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安徽。(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安徽省如何达到民生幸福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8分)(1)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注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③加大民生投入,进一步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节约能源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每点2分,答出任意四点得8分)【探索现代化道路】当前,安徽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精神,致力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坚持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把中央部署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思路举措,做到中央有要求、安徽有行动、落实有成效。2011年以来,安徽省按照总书记对安徽工作的要求提出多极支撑推动快速崛起,并以此作为在新起点上推进小康和现代化的主抓手。始终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引领全省上下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做到目标上坚定不移、内涵上丰富拓展、思路上与时俱进、举措上务实创新,安徽全面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张宝顺书记的讲话内容。(8分)。(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安徽省坚持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把中央部署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举措,实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②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安徽把实施多极支撑推动快速崛起作为推进全面小康的主抓手体现了这一点。(3分)③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安徽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务实创新体现了这一点。(2分)【提高公众素养】舒适的生活环境关系到民生幸福指数。合肥南站为多条高铁交汇之处,为立体大型换乘中心,乘客可自由选择轨道交通、出租车、公交车换乘建成后将在华东尖端,比肩上海虹桥站。将成为华东第二大高铁站。然而,有外地游客称:合肥有些地区的配套设施出租车停靠站犹如一个垃圾场,严重破坏了合肥一流、舒适的环境。为此,有人呼吁要提高公众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提高公众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12分)(3)①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只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3分)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今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说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必要。(3分)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育文明新风尚。(3分)④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特殊时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3分)13、(28分)安徽省财政厅宣布,从~31日,在《安徽日报》、省财政厅门户网站设立民生工程项目问卷调查专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2013年民生工程项目。围绕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安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等内容,此次征集活动提出了33个民生工程备选项目。某校时政合作学习小组积极利用本班的网络设备参与投票选择,并畅谈活动体会,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一)项目审视与2012年相比,新增的项目有: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提高标准的项目有:农村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扩充整合的项目有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按现有政策继续实施的项目有:城市低收入家庭与公租房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等。33个项目预计财政投入将超过600亿元,与今年计划相比,投入增幅在11%左右。(1)上述材料反映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哪些方面的作用?(8分)(1)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体现了财政能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对社会救助专项支出、提高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标准等,体现了财政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分)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对公共文化场馆开放补助、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的经费保障等体现了这一作用。(3分)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在社会保障和民生方面的支出有利于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分)(二)特别关注征集的民生工程项目还有退出的6项:社会(儿童)福利中心、校舍安全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乡镇文化站、家电下乡、农家书屋等。因为这些项目到今年年底将完成任务,故退出实施范围。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备选项目中的文化教育选项特别有感触,有的介绍了自己居住地的公共文化教育设施的改善,也有的谈到群众的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当然也有的提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请你联系新增和年底将完成的一些项目,分析这些举措的文化意义。(12分)(2)①文化民生工程的兴建,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4分)②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4分)③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公共文化场馆的开放等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4分)(如答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开展积极的群众性活动和培育文明风尚”等可酌情加分,但最高不得超过12分)(三)理性选择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结合平时所学认识到,政府开展民生工程项目公开征集活动,主要是为了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汇集群众智慧,促进科学决策,接受社会监督;可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大家参与热情很高,都想借此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各小组成员经过认真的讨论和听证都派出代表作出了郑重的选择。(3)请你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分析材料中所涉及的同学们的活动。(8分)(3)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同学们积极参与网上选择民生项目活动,有利于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和目的。(4分)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同学们有的介绍公共文化教育设施的改善,有的提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增强社会责任心、使命感。(4分)1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日至14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胡锦涛同志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下是关于十八大会议的有关材料:材料一: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四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和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义。(9分)(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能够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3分)②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利于提高两个比重,促进社会公平。(3分)③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还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分)材料二:报告的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2)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8分)(2)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分)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分)③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3分)材料三:会议闭幕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新形势下我们党内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同全党同志一道,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结合材料三,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矛盾观的哪些知识。(9分)(3)①讲话对党内形势的分析不回避问题,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勇于承认、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②肯定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承认党内存在的问题,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体现了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同全党同志一道,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体现了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着力解决好内部矛盾。(每点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秒后自动关闭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时事政治汇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