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苏教师资格的心理学资格考试要有名词解释啊?

2014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6)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6)一填空题1、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_____或_____表征。2、概念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习得:______和______。3、按迁移的性质,可把迁移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4、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过程。6、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7、已知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某项目(是非题)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PH=0.85和PL=0.35,则该项目的难度为_____,区分度为_____。二、单项选择题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A、最新的内容;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D、事例或案例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的认知策略。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4、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5、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6、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7、经过人类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的既有一定的信息意义又有一定的智能意义的命题,称为()A、联结性陈述知识;B、联结性程序知识;C、运算性陈述知识D、运算性程序知识8、关于认知策略能力的培养,得到心理学家们较一致赞同的方法是()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B、象形式训练说所主张的那样,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C、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结果;D、结合教材的内容,训练具体的策略并使之迁移9、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A、4遍B、6遍C、8遍D、9遍10、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B、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C、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D、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三、判断题(对的打个“√”,错的打个“×”) 1、学生的控制点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而影响学生的学习()2、一般来说,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3、“理解别人”是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客观性()4、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5、学生在某一学科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的信度很低()6、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是影响有意义习得的和机械习得的知识遗忘的最重要原因()7、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操是一种学习现象()8、情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习者能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学过的知识为特征的。()9、高创造性的学生一般都是适应良好的学生()10、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11、观察学习是与条件反应完全无关的学习形式()12、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没有外部奖励学习也可以产生”的结论()13、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的学与教提供一般原理和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处方()14、将无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这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形式之一()15、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触类旁通”指的是概念与规则获得后在新情境中的运用,这也是学习迁移现象()16、社会文化期待是造成男女学生成就差异的主要原因。()17、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而顿悟式解决问题则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18、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是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19、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20、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四、名词解释1、积极聆听;2、产生式;3、变式;4、最近发展区;5、皮格马利翁效应五、简答题1、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哪些要求?2、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你有何建议?3、根据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你认为应如何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4、对学生品德培养,你有何建议?即刻加入 兴趣部落
教师资格报名入口
&&&&&&&&&&&&
&&&&&&&&&&&&
&&&&&&&&&&&&
&&&&&&&&&&&&
全国教师资格面试成绩
&&&&&&&&&&&&
&&&&&&&&&&&&
&&&&&&&&&&&&
&&&&&&&&&&&&
&&&&&&&&&&&&
&&&&&&&&&&
教师资格公益讲座
&&&&&&&&&&&&
&&&&&&&&&&&&
&&&&&&&&&&&&
&&&&&&&&&&&&
全国省份(支持汉字/拼音)
专业辅导遍布全国
您现在的位置: >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三)
推荐信息:
1、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2、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6、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7、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8、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9、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10、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 通过数据库的检索,还为您准备了以下内容:
(责任编辑:宗燕萍)
相关文章阅读
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
手机QQ?扫描二维码
手机微博扫描二维码
手机QQ?扫描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 & 每日一练
教师资格考试 & 每日一练
教师考试模拟试题
教师考试历年真题
教师考试在线练习
中公微电影-Four Days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已有3556人参加
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全国统一报名热线:400-
官方QQ咨询:
新浪微博:@中公教师考试网
官方微信: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日来源:233网校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学习定义中“经验”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变化”包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持久”表明短暂的变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过”。 2.自发恢复是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出现的反弹现象。 3.分化就是对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4.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它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效果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在一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强化是指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框架里被宽泛地定义为“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表现为得知特写关系里的一个对象出现了,便预言、等待或猜测、推想另一对象的出现。 9.替代学习通俗地说学习者把榜样记在心里,印在脑子里,实质上是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记忆里。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些代价是我会不起的。” 10.行为-结局期望是认识了自己的行为与结局的关系后所产生的预料,表现为肯定或猜测自己的一项行为会是怎样的结局。
相关链接:
责编:xufen&&
课程专业名称
原价/优惠价
¥800 / ¥400
¥800 / ¥400
¥800 / ¥40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刻加入 兴趣部落
教师资格报名入口
&&&&&&&&&&&&
&&&&&&&&&&&&
&&&&&&&&&&&&
&&&&&&&&&&&&
全国教师资格面试成绩
&&&&&&&&&&&&
&&&&&&&&&&&&
&&&&&&&&&&&&
&&&&&&&&&&&&
&&&&&&&&&&&&
&&&&&&&&&&
教师资格公益讲座
&&&&&&&&&&&&
&&&&&&&&&&&&
&&&&&&&&&&&&
&&&&&&&&&&&&
全国省份(支持汉字/拼音)
专业辅导遍布全国
您现在的位置: >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一)(2)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相关推荐:
试题推荐:
本文来自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 通过数据库的检索,还为您准备了以下内容:
(责任编辑:宗燕萍)
相关文章阅读
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
手机QQ?扫描二维码
手机微博扫描二维码
手机QQ?扫描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 & 每日一练
教师资格考试 & 每日一练
教师考试模拟试题
教师考试历年真题
教师考试在线练习
中公微电影-Four Days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已有3556人参加
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全国统一报名热线:400-
官方QQ咨询:
新浪微博:@中公教师考试网
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资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